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塘的水质必须注意哪些

鱼塘的水质必须注意哪些

鱼塘的水质必须注意哪些
鱼塘的水质必须注意哪些

鱼塘的水质必须注意哪些

作者:管理员发表时间:2010/1/18 13:16:27 阅读:次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质对养鱼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想养好鱼就得学会辨别水质的好坏。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鱼、虾、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水质理化因子对养殖的影响

1.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存在、危害及控制剧毒物质,水生动物的隐形杀手。

1.1氨氮的来源

1)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2)排泄物、底层有机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3)外来的污染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

1.2氨氮中毒的主要原因

1)水体有机物过多,透明度低,水质老化;2)水体PH值较高;3)底层水缺氧。

1.3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

对鱼类:鱼溜边漫游,大白天浮头不散,施增氧剂也不见浮头缓解。

(1)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2)呼吸急促,口时而大张,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口挣扎。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6)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均呈紫褐。对虾蟹类:体表粘液增多,体表充血,颤拌痉挛、狂游、鳃丝肿胀、脱落。

1.4氨氮控制指标

淡水生物对NH3适应的浓度范围为0.02-2.00mg/L,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mg/L,《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实际养殖中不应超过0.6mg/L。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不同。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求氨总量不超过0.5mg/L,氨氮含量在0.2mg/L以下。

1.5氨氮过高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使用“绿力源”、“益生宝”、“调水益生菌”、“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少投喂高蛋白饲料。

控制措施:先施用“EM菌粉”和“光合菌”,再使用“高能颗粒氧”、“氨硫亚硝净”或“高能大粒氧”去除氨氮;有条件的抽去池塘的底层水1/3,然后大量加注新水,施“菌力神”或“净水利生素”。若发现轻微中毒,用“氨硫亚

硝净”;如果中毒程度较重,最好再用“绿力源”调节水体PH值,使其低于7.0可以解除氨氮毒性,再施用水质改良剂。

2.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存在、危害及控制诱发水产动物暴发性疾病重要因素 2.1亚硝酸盐的来源

养殖水体中的含氮有机物,在水体中先转为氨态氮,再转为亚硝态氮,最后为硝态氮。硝化过程受阻(使用消毒药剂过多)→水中亚硝酸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换水、排污不彻底,空气不通畅,池水中氧气不足。

亚硝酸中毒→引发“死底”现象,亚硝酸根毒性又称为高铁血红蛋白症,也称亚硝酸中毒为“黄血病”或“棕血病”。

2.2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

1)池底老化、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2)放养密度过高、投饵量多;3)精养池排污不彻底;4)水源水质不佳、水质混浊,换水极少。

2.3亚硝酸盐中毒症状

1)鱼、虾食欲下降,鳃组织出现病变(鳃部肿胀、增生,出现黑鳃或黄鳃),鳃丝呈暗红色;2)体色变深,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呼吸急速,经常上水面呼吸;3)过高可引起鱼虾肝脏出现异变,如空泡化,导致规模性死亡。

2.4亚硝酸盐控制标准

根据各种鱼虾蟹的养殖情况,为确保其安全,一般将水中的亚硝酸盐控制在0.1mg/L以下,《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质亚硝酸盐的含量应控制在

0.20mg/L以下。实际养殖中,虾池亚硝酸盐浓度不应超过0.15mg/L,鱼池亚硝酸盐浓度在0.5mg/L以下。

水中亚硝酸根浓度达到0.1mg/L,即可引发褐血病。水中亚硝酸盐浓度一般与氨浓度呈正比例,池塘中溶氧水平低时,亚硝酸盐毒性增强。

2.5亚硝酸盐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使用“超级底净”、“底改王”或“菌力神”、“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EM菌”“绿力源”,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

控制措施:先每亩?米鱼池泼洒“底改王”,再使用“水体解毒安”、“氨硫亚硝净”或“高能粒粒氧”去除亚硝酸盐;对于偏瘦水体,之后最好增施“生态肥水王”、“金满塘”或“特效肥水膏”,促使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对于偏肥水体,则再用“底改王”、“绿力源”全池泼洒;有条件的定期换注新水、排污,施“净水利生素”、“EM菌”、“调水益生菌”。

3.养殖水体中的硫化氢存在、危害及控制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

3.1硫化氢的来源(臭鸡蛋气味)

1)缺氧条件下,硫酸盐的分解(硫化物还原菌作用)。2)残饵或粪便中有机硫化物的分解(异氧菌作用)。硫化可与水底泥中的金属盐形成金属硫化物,使池底变黑→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

3.2硫化氢中毒原因

1)污泥沉积,缺氧;2)池内残饵多;3)PH值低;

3.3硫化氢中毒症状

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鱼虾的生长速度、体力减弱;呼吸困难。

3.4硫化氢控制标准

《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质中硫化氢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实际养殖生产中,硫化氢的浓度也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虾蟹育苗水体中应严格控制在0.05mg/L以下。

3.5硫化氢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开增氧机,定期使用“超级底净”、“底改王”或“菌力神”、“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调水益生菌”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

控制措施:先泼洒“光合细菌”,再用“底改王”或“高能粒粒氧”及放入一定量的铁屑;最后施“菌力神”、“EM菌”、“绿力源”或“调水益生菌”进行水质改良。

4.养殖水体中的PH危害及控制测量水质的重要指标

4.1 Ph的变化

PH值升高→说明水中浮游植物多、光合作用强,水中溶解氧浓度高PH值下降→水质变坏、溶氧降低的表现。

水中生物光合、呼吸作用和各类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而它的变化对鱼虾蟹和水质均有很大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PH值≤6时,硫化物只要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水体易出现缺氧现象;PH值≥8时,大量的NH4+会转化成有毒的NH3。

4.2 PH值出现异常的原因

Ph值偏高或过高:

(1)新水中已有一定数量的藻类,但水质还没有稳定,往往会偏高;(2)蓝绿藻含量丰富的水体由于光合作用很强烈,到下午5点钟左右,PH值往往会升到9.5以上。(3)受碱性物质污染的水PH值也会偏高。

PH值偏低或过低:

1)养殖时间较长且长期不清淤的池塘,透明度低;(2)受酸性物质污染。

4.3 PH过高或过低引起中毒的症状

碱中毒症状:

鱼类:受刺激且狂游乱窜;体表大量黏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有大量的分泌物凝结;PH>9时,水体便会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对虾:对虾鳃组织遭受破坏,发生黑鳃病,继而演变成烂鳃病、黄鳃病和红鳃病→使呼吸机能发生阻碍,窒息死亡。

酸中毒症状:

鱼类:体色明显发白;水生植物呈现褐色或白色;水体透明度明显增加;水

体中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注:另外,如果鱼类从一个水体快速转移到PH值差异很大的水体中,即使第二水体的PH值处于该品种的耐受范围之内,也可能导致鱼类的休克和死亡。

4.4 PH值控制标准

《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海水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7.0-8.5之间,淡水养殖PH值一般应保持在6.5-8.5之间。实际水产养殖中,PH值控制在6.5-9.0之间,不高于9.2;海水养殖在7.5-8.5之间,每日差别不得大于0.5。PH值在低于4或高于10.6时,鱼虾蟹都不能存活。

4.5 PH值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检测水体PH值的变动,最好每天早晚各一次,一旦出现异常就要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调控措施:1)如果水偏酸(PH<6.5)可加入生石灰、氢氧化钠等碱性水质调节剂进行调节;适量换水;“肥水特号”或“肥水利生素”配合“特效肥水膏”使用,可迅速增殖浮游植物。2)如果水偏碱(PH>9.5),全池施放“绿力源”,可加大使用量,再使用“底改王”、“调水益生菌”、“菌力神”或“EM 菌”进行水质改良;若水体浮游的植物过多,则用“绿力源”或“调水益生菌”控制水色过浓。有条件者可先换部分水、注入新水。

你们可以先从四大家鱼开始,因为这个风险比较小,20亩的鱼塘经营的好年产鱼20T 以上我是这么建议的

首先你先对鱼塘所在地的气候有个了解,确定看主养什么鱼,然后调查一下你们当地的市场,看看鱼的价格怎么样,看当地人喜欢吃什么鱼,确定主养鱼,然后看那十亩空地怎么处理,是种草料养殖食草鱼,还是开发搞其他副业还是弄垂钓,我明年毕业,也打算搞渔业,手头有很多关于渔业的资料,我可以发给你,大家一起学习。

一、鱼塘养鱼,需要准备什么?

只需要:泵--给养用的,视面积配数量.

船--撒药打鱼用的,不用太好的.

网--打雨用的,网目视你出鱼大小而定.

磅秤--称鱼卖鱼用的.

太阳伞--为钓鱼者准备的.

钓鱼用具--包括杆、漂、坠、线,不用太好的。

鱼药和饲料,鱼苗

如果有条件,再配一套水质检验设备。

二、鱼塘修建好要消毒养护,新挖的鱼塘养鱼前一定要做好消毒处理,即清塘。

清塘的药物,最好用生石灰,使用方法和数量与苗种池的相同。鱼苗下塘前15—20天进行池塘清理消毒,最好是晴天进行,先将池塘水排干,清除淤泥和杂草等。池溏消毒可用生石灰、茶籽饼、漂白粉等。

生石灰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灰75公斤,池底有8—10厘米的浅水,将石灰用打谷桶加水溶化并搅均匀泼洒次日,若有被杀死的野杂鱼必须捞净,并除尽池底表层淤泥,提高消毒效益。对有些难以排干的池塘,或排干没有水源灌水的鱼塘,水深1米,每亩用茶饼90—100公斤,以同样的方法加水搅均匀后立即泼洒。这种方法清塘7—10天后,用活鱼放入小网箱在池塘中试水检查,池塘毒性过后,才可以放养鱼苗

茶饼“清塘”:因茶籽饼含有皂角甙,对野杂鱼、水生昆虫蝌蚪及螺蛳等有毒杀作用,但对病原体细菌则无效果。使用方法是:

先将茶籽饼粉碎,再用温水泡24小时,才加水调均匀,泼洒全池,浅水消毒,每1亩要用25—30公斤即可,如水深1米每亩要用茶籽饼90—100公斤,清塘10天即可放鱼苗。

漂白粉清塘: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加水后分解为次氯酸和氯化钙,其次氯酸分解中释放出初生态氧,具有较强杀毒作用。水深1米的池塘,每亩用漂白粉12.5—15公斤加水溶化后搅均匀,泼洒全池,清塘后5天可以放鱼苗。

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用鱼藤精2克加水稀释后,泼洒全池,7—8天药性消失即可放鱼苗。然后适当的加入新水,鱼苗饲料,每亩可以加施发酵过的猪牛粪75公斤。

三、鱼种如何选择。

养鱼一般混养比较养,上下水层活动的鱼都养点,充分利用空间。

可以主养一种或两种鱼,搭配养点滤食性质的鱼类,如鲢鱼,鳙鱼,保持水质。

首先得知道你养的什么鱼,常见的草食性鱼有草鱼,长春鳊,团头鲂等,如果是草鱼的话可以用草来饲养,草鱼的牙齿可以吃完芦苇的叶子,但是有时候比较硬的秆它吃不钓的,建议把剩下的草竿即时捞出,防止其腐败影响水质,过分影响水中溶解氧去氧化分解有机物养殖草鱼应该青饲料和精饲料搭配,抓住时机。

《精养鱼塘养鱼如何获得高产》

精养鱼塘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其鱼产量受很多因素制约。其中水体生态因子的变化关系到水质的好坏,最终影响鱼产量的高低。产量越高,水质问题就越显得突出,往往成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掌握高产鱼塘水质变化特点,并采取有效改良措施,是取得养鱼高产的关键。

1.高产鱼塘的水质特点

(1)透明度

透明度是光透入塘水中的程度,主要是随着塘水的浑浊度而改变。浑浊度是由于塘水中混有各种微粒和浮游生物造成的。测定水的透明度,通常采用透明板。它用直径20厘米的圆铁片制成,在圆心处开设一个小孔,穿上一条有刻度标志的细绳,并通过圆心,将圆铁片分成四等份。把对角的两等份油漆成白色,另两等份油漆成黑色,使圆铁片黑白分明。测量时手提小绳,将透明板缓缓沉入水中,当看到透明板的黑白部分隐约难分时,便停止下沉。这时,浸入水中的绳子长度即为塘水的透明度。简易的测定法是:将手掌与手臂垂直,掌心向上平放于水中,向下沉至刚看不清掌心时的这个深度,即为透明度。

透明度能大致表示水中浮游生物的丰歉和水质的肥瘦程度。一般以透明度25~40厘米称为肥水,塘水较浓,不太浑浊,无腥味,呈油绿色或黄褐色,给人以嫩翠之感,在这样的水中,清晨鱼浮头,日出后即消失。透明度经常为60厘米以上,称为瘦水,塘水清淡,呈浅绿色或淡黄色,清晨鱼不浮头。透明度在20厘米以下称为老水,塘水过浓,很浑浊,常有腥味,呈灰蓝色、暗绿色或棕色带黑,给人以老、浓之感,清晨鱼浮头严重,日出许久鱼浮头仍不消失。高产鱼塘要求在鱼生长季节即4~10月池水透明度为18~30厘米,5~9月应在18~25厘米范围内。

(2)溶解氧

氧气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鱼、虾、贝、藻类的呼吸都要消耗氧气,水中有机质、底泥的分解也要消耗大量氧气,故鱼塘水中溶解氧量少且多变。高产鱼塘内饲养密度大,鱼类往往面临缺氧,造成大量浮头或窒息死亡。因而高产精养鱼塘对溶解氧的变动有特殊要求。通常高产鱼塘表层水体下午在5.5~18毫克/升范围内变动,底层则在4~8毫克/升范围内变动,凌晨6时塘水溶氧量最低,已接近鱼浮头的临界值(2毫克/升)。上述溶解氧的变动范围不至于影响鱼类正常生长,但要鱼增加产量,还需采取增氧措施。

(3)耗氧量

高产鱼塘的耗氧量变动较大,波动范围在10~25毫克/升之间,其平均值为12~15毫克/升。因此,12~15毫克/升已成为肥水的标志。

(4)酸碱度

养鱼水体适宜的pH值范围为7~8.5。高产鱼塘的水质一般呈弱碱性,pH值稳定在8左右,水质的缓冲性较好,有利于鱼类生长。

(5)氮、磷营养元素

高产鱼塘的三种无机氮总量为1~3毫克/升,其平均值为1.5毫克/升。可溶性磷酸盐含量为0.1~1毫克/升,平均值为0.2~0.4毫克/升。氮、磷比为7∶2。“三氮”中铵氮占60%~75%,硝酸盐氮占20%~24%,亚硝酸盐氮占1%~2%,氮、磷比例较为合理。

(6)浮游生物

鱼塘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群有隐藻、蓝隐藻、绿球藻、十字藻、衣藻、小球藻、栅藻、小环藻、直链藻、平列藻、裸藻等10多种。浮游动物优势种群为轮虫,主要种类为晶囊轮虫、裂足轮虫、疣毛轮虫、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等。枝角类、桡足类很少,其生物量不超过1毫克/升。浮游植物个数在10 000万~20 000万个/升之间变动,生物量在30~110毫克/升之间波动,平均为60~80毫克/升。浮游动物量约占浮游植物的1/4~1/3。浮游生物量与鱼产量成正相关。养鱼高产关键之一就是“看水养鱼”,故渔民通常根据水色来鉴定水质,而鱼塘水色主要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来决定。

2.高产鱼塘改善水质的措施

(1)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灵活调节水质

若塘水透明度过低(20厘米以下),表示水质过肥,浮游生物繁殖过盛,遇天气不正常时容易大量死亡和腐败,使水质突变,继而转清、发臭,渔民称为“臭清水”。这时水中溶解氧被大量消耗,塘水缺氧严重,极易引起鱼类大量死亡。因此,当发现水质将要突变时,必须及时冲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防止水质恶化。当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时,表明水质过瘦,浮游生物数量偏少,应该及时施肥。速效方法是追施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每667平方米水面各施用10千克。施肥后5天内若透明度未能恢复到35厘米以下,应再次施肥。此后每15~20天施肥1次,并适当施用人畜粪等有机肥,塘水透明度就能保持20~40厘米。

(2)适时注水并提高鱼塘水位

在鱼类生长旺季的4~6月,每月注水1~3次,每次使鱼塘水深增加10厘米,既可补充池水溶氧量的不足,又改善了水质条件。

(3)适时启动增氧机

每667平方米水面产鱼500千克以上的鱼塘,原则上每0.67公顷水面配备1台功率2.5千瓦的增氧机。4~6月每天启动1~3小时,7~11月每天启动4~8小时。

(4)翻动底泥改善水质

5~9月,每月用泥耙翻动鱼塘底泥1~2次,使底泥营养成分在水中溶解释放出来,从而达到施肥、减少底泥耗氧和改善水质的目的。

(5)施放化肥改善水质

在鱼类生长旺季的5~9月,施用氮、磷比为1∶1的化肥。每667平方米水面每次施用4~5千克,每3~4天施用1次,既可增加塘水生物量,又能达到生物增氧目的。

(6)施放石灰改善水质

5~8月,每月用生石灰水溶液全塘泼洒1~2次,使每立方米水体含药量为25~30克,有助于改善水质。

(7)清污保洁

经常清除塘水中的污物、死鱼、废渣、残饵及杂草,保持水质清洁卫生。

通过以上措施,高产鱼塘就能保持“肥、活、爽”的最佳水质。“肥”,指水中溶解营养盐分丰富,浮游生物种类多、数量大;“活”,指水中营养物质循环快,上午水色较淡,下午较浓;“爽”,指塘水肥而不浊。鱼类在这样良好的水质中,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

污水调试方案

污水处理调试 污水处理工程调试及 试运行指导手册 污水处理工程调试及试运行指导手册 一、宗旨 本手册是针对污水处理工程调试及试运行工作编写的,可供安装、调试及营运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作为建设方、施工方施工验收之参考。 二、纲目 手册含以下主要内容: 调试条件、调试准备、试水方式、单机调试、单元调试、分段调试、接种菌种、驯化培养、全线连调、检测分析、改进缺陷、补充完善、正式试运行、自行检验、正式提交检验、竣工验收。 三、细则 1、调试条件 (1)土建构筑物全部施工完成; (2)设备安装完成; (3)电气安装完成; (4)管道安装完成; (5)相关配套项目,含人员、仪器,污水及进排管线,安全措施均已完善。 2、调试准备 (1)组成调试运行专门小组,含土建、设备、电气、管线、施工人员以及设计与建设方代表共同参与; (2)拟定调试及试运行计划安排; (3)进行相应的物质准备,如水(含污水、自来水),气(压缩空气、蒸汽),电,药剂的购置、准备; (4)准备必要的排水及抽水设备;赌塞管道的沙袋等; (5)必须的检测设备、装置(PH计、试纸、COD检测仪、SS); (6)建立调试记录、检测档案。 3、试水(充水)方式 (1)按设计工艺顺序向各单元进行充水试验;中小型工程可完全使用洁净水或轻度污染水(积水、雨水);大型工程考虑到水资源节约,可用50%净水或轻污染水或生活污水,一半工业污水(一般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2)建构筑物未进行充水试验的,充水按照设计要求一般分三次完成,即1/3、1/3、1/3充水,每充水1/3后,暂停3-8小时,检查液面变动及建构筑物池体的渗

漏和耐压情况。特别注意:设计不受力的双侧均水位隔墙,充水应在二侧同时冲水。 已进行充水试验的建构筑物可一次充水至满负荷。 (3)充水试验的另一个作用是按设计水位高程要求,检查水路是否畅通,保证正常运行后满水量自流和安全超越功能,防止出现冒水和跑水现象。 4、单机调试 (1)工艺设计的单独工作运行的设备、装置或非标均称为单机。应在充水后,进行单机调试。 (2)单机调试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a、按工艺资料要求,了解单机在工艺过程中的作用和管线连接。 b、认真消化、阅读单机使用说明书,检查安装是否符合要求,机座是否固定牢。 c、凡有运转要求的设备,要用手启动或者盘动,或者用小型机械协助盘动。无异常时方可点动。 d、按说明书要求,加注润滑油(润滑脂)加至油标指示位置。 e、了解单机启动方式,如离心式水泵则可带压启动;定容积水泵则应接通安全回路管,开路启动,逐步投入运行;离心式或罗茨风机则应在不带压的条件下进行启动、停机。 f、点动启动后,应检查电机设备转向,在确认转向正确后方可二次启动。 g、点动无误后,作3-5min试运转,运转正常后,再作1-2h的连续运转,此时要检查设备温升,一般设备工作温度不宜高于50-60℃,除说明书有特殊规定者,温升异常时,应检查工作电流是否在规定范围内,超过规定范围的应停止运行,找出原因,消除后方可继续运行。单机连续运行不少于2h。 (3)单车运行试验后,应填写运行试车单,签字备查。 5、单元调试 (1)单元调试是按水处理设计的每个工艺单元进行的,如格栅单元、调节池单元、水解单元、好氧单元、二沉单元、气浮单元、污泥浓缩单元、污泥脱水单元、污泥回流单元………的不同要求进行的。 (2)单元调试是在单元内单台设备试车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每个单元可能有几台不同的设备和装置组成,单元试车是检查单元内各设备连动运行情况,并应能保证单元正常工作。 (3)单元试车只能解决设备的协调连动,而不能保证单元达到设计去除率的要求,因为它涉及到工艺条件、菌种等很多因素,需要在试运行中加以解决。 (4)不同工艺单元应有不同的试车方法,应按照设计的详细补充规程执行。 6、分段调试

池塘水质五个标准参数及其调控方法

池塘水质五个标准参数及其调控方法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水产养殖中好的水质标准,掌握与水质好坏相关的主要参数及其作用,以及针对相应参数的调控技术,对保证养殖安全和产品安全尤为重要。 溶氧量 好的水质首先要达到符合养殖要求的溶氧量。一般情况下,在养殖季 节,每天必须不少于16小时的水体溶氧量在5mg/L以上其余时间不得低于 3mg/L。 水中的溶氧状况是影响养殖鱼类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 当溶解氧下降到4毫克/升,对鱼虾生长即有影响。通常家鱼溶解氧下降到 1mg/L开始缺氧浮头,而特种水产品通常在2mg/L开始浮头。高密度养殖模式下,

容易引起池水缺氧以及池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氨氮、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大量增加。这些有毒物质达到一定数量后,会使养殖的养殖对象产生慢性中毒,从而使其免疫力低下、摄食量减少,体质下降,有时甚至出现病害。同时水质长期处于低氧的状态下,还会抑制了鱼对饲料的消化。 PH值 pH值的调节方法比较简单。 当pHv 7时,可根据情况施用适量的熟石灰或粉碎的石灰石; 当pH> 8.5时,可施用适量的石膏、无毒弱酸(如醋酸)正康元PH值 降解剂等,培养适当丰富的藻类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般池塘在放养前先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改善淤泥通气状况,使其呈 弱碱性;养殖生产期间,每10天?15天每亩施生石灰15公斤?20公斤, 可保持池塘水质呈弱碱性,并带动有机质沉淀。 清晨如pH值下降到7以下,则应采用生石灰水来提高pH值,使用数 量和方法同前。 盐碱地池塘,清晨如发现pH> 9以上,必须及时加注淡水。通常要求pH

值不能超过9.5。 总氨和亚硝态氮 水质较好的池塘总氨不超过2毫克/升,亚硝态氮不超过0.2毫克/升;特种水产品养殖池总氨控制在1毫克/升以下,亚硝态氮控制在0.1毫克/ 升以下。 总氨和亚硝态氮是有机物分解而成,水质越肥,水中有机物越多,总氨和亚硝态氮也越高。而总氨和亚硝态氮对水生动物是有毒的,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危及生存。 当总氨超过0.5毫克/升,亚硝态氮超过0.1毫克/升,表示水中受大量有机物污染。精养池塘在夏秋季节往往超过此值,通常总氨为0.5毫克/ 升?4毫克/升,亚硝态氮为0.1毫克/升?0.4毫克/升。 一般可米用如下方法: ①水生植物脱氮:淡水水体种植水草。 ②加注新水。 ③合理使用增氧机。 ④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促进有机物分解,具有改善水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⑤轮捕:捕出达到商品规格的鱼虾,降低水体容纳量。 ⑥“以鱼养水”,减少投饵和草食性鱼类,增放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

鱼塘水质净化方法

池塘养鱼,水质是个大问题。如果养鱼水质不好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了解几种鱼塘水质净化方法。 1.合理增氧调节养鱼水质 合理使用增氧机,既可直接增加中池塘的溶解氧含量,又可搅动池水而使上下层水体发生对流,促进底池释放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使有害因子无害化, 维持池塘水体的优良环境。池塘配备增氧机,其负荷以0.3千瓦/亩计算。 合理使用增氧机,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1~2小时, 使池塘上下层池水溶解氧分布均衡;第二,避免晴天傍晚开机,以免水体因缺氧而引起鱼儿浮头;第三,阴雨天,宜夜间及早晨开机,中午不开机,否则不但不能增加下层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反而降低了上层水体中浮游生物的造氧功能,增加耗氧水层;第四,夏秋季节,白天水温高、上午或傍晚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易引起鱼儿浮头,一般黎明时可适当开机。 2.科学投喂调节提高养鱼水质 随着全价颗粒饲料和自动颗粒投饲机的使用,单位水体的鱼产量比传统养殖池的产量成倍增长,成鱼养殖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传统养殖方式投喂散料,相当一部分饲料粉末不能被鱼儿摄食而溶入池水中,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从而限制

了鱼产量;使用自动颗粒投饲机投喂颗粒饲料则减少了饲料的浪费,从而使水质更加容易控制。 投喂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选择优质、全价颗粒饲料;第二,合理配备投饲机,一般15亩以下水面以每2亩配备投饲机1台,15亩以上水面每4~5亩配备1台投饲机;第三,正确使用投饲机,根据“小一大一小、慢一快一慢”的投喂原则进行投喂;第四,根据鱼体摄食情况适时停机,一般约有40%鱼儿散开后即可停机;第五,两次投喂时间间隔应在2小时以上。 3.加注新水提高养鱼的水质 池塘加注新水能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营养元素,如铁、锰、硅等,加深池塘水位,增大鱼儿活动空间,冲淡有毒物质,快速提高水质。成鱼养殖期间,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新水,池水中的生物代谢产物会逐渐积累,易使池水老化,加剧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鱼儿应激增加、摄食减少、体质下降。特别是养殖中后期,由于鱼体处于生长旺盛期,摄食量大,投喂量增加,致使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含量急剧上升,消耗大量溶解氧。因此,及时排除部分底层池水,加注新鲜池水,可以减少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含量,降低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浓 度,促进池水中浮游生物生长。养殖前期,可每隔15~20天换水1次,养殖中后期的7~9月是鱼类生长旺季,可每隔7~10天换水1次;换水时,应掌握先排后加,每次换水量约在30厘米左右。

精养鱼塘的水质管理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水质严重污染,水体中悬浮物增多,BOD(生物学耗氧量)、COD(化学耗氧量)、氮,磷含量增加,溶氧量下降,蓝绿藻大量发生,水环境速猛恶化,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据报导鱼类养殖中出现的病害已达100多种),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境,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现将精养鱼池中主要水质条件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和调控技术作初步简述: 精养鱼池的水环境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及调控措施。 一、底泥 (一)底泥形成:它是有残饵和鱼类粪便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水底及死亡的生物体遗骸发酵分解后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而成。 (二)底泥对水质的影响: 1.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有多种有机物质,当其产生化学分解,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没有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为16.8mgO2/m2/L,而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可达到45~55mg O2/m2/L,比未养过鱼的底泥高出三倍。 2.产生有毒物质:在底泥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经测定,养过鱼的底泥的产氨量要比未养过鱼的要高2.6~ 3.3倍;甲烷气不溶于水,故可经常在鱼池中见到水底向水面冒气泡现象;

硫化氢为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有臭鸡蛋味时说明水已败坏,对鱼会有严重危害,必须立即换水。 据我们对5个渔场23个渔池的调查;底泥厚度在60厘米~80厘米的约占36%,呈暗黑色,厚度在40厘米~60厘米的约占43%,呈暗黑色较多,厚度在20厘米~40厘米的约占21%,其中60%左右鱼池呈淡棕色或灰色,说明养鱼池普遍底泥过厚且氧化不充分。 生产实践证明:鲢、鳙、罗非鱼池底泥厚度在20厘米~40厘米;草、鲂、鲤鱼池底泥以0厘米~15厘米为宜。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年~2年应清除10厘米~20厘米呈暗黑色的底泥,并经烈日暴晒,可减少总氮88%,铵态氮68%,有机质90%,可溶性硫酸盐77.8% ,以及杀死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可为鱼类创造良好的栖息场所,是增产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二、氨氮: (一)氨氮来源:水产养殖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80%~90%为氨氮,其多少主要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投饲量。 根据饲料转化率等有关参数,氨氮产量是可以推算的。 如输入饲料氮中25%为鱼体保留,75%被排到水体中,其中溶解性氨氮约占62%,固体颗粒氮占13%。 当投入1公斤含32%蛋白质饲料时,氨氮量为1000g×0.32/6.25×0.62=31.7gN,也就是投喂1公斤饲料就有31.7gN作为氨氮释放到水体中。 据报导:鳗鱼和沟鲶由于投喂高蛋白饲料,每公斤饲料可释放到水体中

鱼塘水质改善方法及步骤

鱼塘水质改善方法及步骤 一、蓝藻净 【作用对象】为整个水体中的藻相; 【产品组成】分解酶、反硝化细菌、粪肠球菌、乳酸片球菌、解磷解钾芽孢杆菌、几丁质酶、有机硅等;规格1000克/包。 【使用方法】 1、用量:1包本品用于1~4亩(视严重情况而定,不限水深,因为藻相只限于表面阳光层) 2、 第一步:1包本品,加4~6公斤红糖,加水40~80公斤,浸泡4~24小时,强烈建议白天浸泡,留到傍晚才均匀泼洒于池塘;(注意当天夜间开增氧机辅助); 第二步:泼洒以上浸泡菌液的同时,每亩泼洒葡萄糖3-5公斤,目的是提高水体碳氮比,同时为乳酸菌提供碳源产生乳酸降低pH值,越多越好(注意当天夜间开增氧机辅助); 第三步:白天浸泡强微生物蓝藻净时,可以白天泼洒腐殖酸钠5公斤/亩进行辅助(用来降低蓝藻光合作用,遮阳,和适当降低pH值); 3、建议:强烈建议养殖户勤观察,在蓝藻刚有迹象时而未爆发时,坚持每10天使用本品(此时一包四亩),则非常好控制,不会爆发蓝藻,从而渡过高温季节。 4、配合1:泼洒本品的第二天,建议使用生物解毒泼洒剂一次,以吸附藻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并促进有益藻相的形成来覆盖蓝藻。 5、配合2:在已发生蓝藻的下风口水华上,适当泼洒一些漂白粉有很好的帮助。适当在配养一些与养殖对象无冲突的滤食性鱼类(如白鲢、鳙鱼、土鲫鱼、泥鳅等),对缓解蓝藻有帮助。 6、配合3:尽量开水车,让水流动起来,蓝藻喜欢静水,流动的水可以促进有益藻类的生长,以抑制有害的蓝藻。 二、生物解毒泼洒剂 【适用范围】迅速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水质解毒、水质净化、促进微生态菌藻平衡和制造生物饵料 【主要功效】吸附和分解作用同时进行,解除大雾降雨或常规降雨带来的工业毒素;解除引入新水所带来的未知毒素;解除兽药、矿物质添加剂、重金属、农药、消毒剂所带来的毒素隐患;解除蓝藻和死藻带来的生物毒素;凝结水中大悬浮颗粒(残饵和粪便及其他粒子)和老化微生物细胞,凝结成团有利于混养鱼类捕食;最终制造优质的水体微生态环境,和底泥微生态环境,配合“强微改底养泥复合菌颗粒”或“强微水精翠”使用,效果更好。 【用法用量】 除蓝藻的过程中,待蓝藻死亡后使用本品1次,每次1公斤/亩,配合“强微生物蓝藻净”和“强微改底养泥复合菌颗粒”使用。 【其他事项】注意防潮,本品为生物制剂,无毒、无味,对人体无害。 【贮藏】密闭、阴凉干燥处保存,保质期18个月。 三、水精翠 【产品定位】定位为脱氮功能:降氨氮、亚硝酸盐成为氮气,以及降硫化氢等; 【作用对象】为水体,适用于所有水产养殖。 【产品组成】以反硝化细菌为主,辅以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为辅的产品;规格500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

池塘养鱼对水质的要求: 1、水源 水源是池塘养鱼的基础,池塘养鱼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并且经常注入新水以保证水量和调节水质。 2、温度 水温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存有较大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对水温也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对适应温度有最高和最低的限度,超过限度就会导致生理失调甚至死亡。根据鱼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水温可分为3个范围: 水温在10~15 ℃为鱼类的弱度生长期,鱼缓慢生长。水温在15~24 ℃为鱼类一般生长期,鱼的生长和增重速度一般。 水温在24~30 ℃是最适生长期,生长和增重速度最快。 3、透明度 把手伸进水中看不见手心的深度为透明度。透明度是池塘养鱼的关键环节,透明度约为20~40 cm,一般以放鱼后至6月中下旬,透明度深度控制在20~30 cm,7~8月透明度深度控制在30~40 cm为宜。 4、溶氧量

池水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质好坏最重要的指标。晴天,池塘中溶氧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昼夜变化。白天光照度强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多,夜间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有时就会出现鱼类缺氧而浮头现象。一般成鱼阶段可允许的溶氧量达到3 mg/L 以上,低于2 mg/L会发生轻度浮头,降低到0.6~0.8 mg/L时会出现严重浮头,而降低到0.3~0.6 mg/L 时就会窒息死亡。为了调节池水中的溶氧量,也可用增氧机来增加底层水质的溶氧量,一般在鱼类生长季节,晴天中午开机40~80 min,阴天夜里开机30~50 min。 5、pH值 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当pH值等于7时水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大于7时为碱性。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pH值范围大致是6~9。凡是pH值低于5.5或高于10的水都不能用来养鱼,pH值过低时光合作用不强,水体生物生产力不高,鱼类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因此,酸性水不能养鱼,需要进行调节和改良,特别在夜间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大量积聚至早晨使pH值降到一天中最低值。白天由于光合作用水中的二氧化碳被消耗,水的pH值随之升高,为使池水中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需施放石灰来调节池水的酸碱

鱼塘水质远程监控系统的介绍

鱼塘水质监控系统的介绍 主讲人:王首勇 2013年6月27日

一、鱼塘主要水质指标 PH 氨氮 透明度 浮游生物硫化物 水色 亚硝酸盐氮溶氧 温度水质

1、温度 水温直接影响鱼的生存和生长。 不同鱼类要求不同的水温。可分为以下三类: ?温水性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为20~30℃,如:鲢、鳙、草、鲤、团头鲂。 ?热水性鱼类:适宜水温为25~34℃。如:罗非鱼、淡水白鲳。 ?冷水性鱼类:一般认为,冷水性鱼类生存的温度范围为0~20℃,最适温度为12~18℃,如:虹鳟 、大马哈鱼。 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鱼类的代谢相应增加,摄食增加,生长加快。

2、PH 《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体PH值范围为6.5—8.5,这是鱼类生长的安全PH值范围。 鱼类苗种培育阶段的最适PH值为7.5~8; 成鱼养殖阶段的最适PH值为7 ~ 8.5。 PH值小于6.5时,水体中鱼类对传染性鱼病特别敏感,呼吸困难即使水中并不缺氧,但对饲料的消化率低,生长缓慢。 PH值过高时,离子NH4+转变为分子氨NH3,毒性增大,水体为强碱性,腐蚀鱼类的鳃组织,造成呼吸障碍,严重时使鱼窒息。强碱性的水体还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

3、DO 溶氧 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8mg/L,至少应保持在4mg/L以上,缺氧时,鱼类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鱼类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 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而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池塘水环境生态调控方法

池塘水环境生态调控方法 在当今集约化高密度高投饵的水产养殖模式下,水质恶化、病害增多药残问题突出。养殖水体净化能力下降、缺氧和有毒代谢物增多等等,严重影响养殖水产品的健康生长。应此如何利用各种水质调控措施消除这些不利应素,为让我们的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维持池塘生态环境就显得由为重要。以下就池塘水体及生态环境调控的三种方法供参考。 1、物理调控法 冬天干塘清淤,提高池塘肥力延缓池塘老化。干塘后经过冬天严寒风吹日晒,能杀死寄生虫和病原体。最重要的是有更多的氧气氧化分解底泥,消除中间还原物的产生,对经后养殖时的水环境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适当注换水保持水质清新,保障水源质量,做到春浅(50厘米)、夏满(平台坡面80厘米)、秋勤(勤换水)。从而使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当池塘失控恶化时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加注新水后可以冲淡池中的有机物,平衡池塘生物量增加氧气。 使用机械增氧,让水上下对流增加和氧气的接触面,也就增加了水中的氧气。使用增氧机要做到三开、两不开、一随时。三开机晴天中午开机(2小时),阴天清晨开机(4小时),连续阴雨半夜开机(12时—8时),两不开机不论天气傍晚不开机、阴雨天中午不开机。缺氧浮头随时开。如傍晚浮头则开机后一直到明天清晨。(物理调控的好处是不给养殖环境带来污染,但是会增加生产消耗。) 2、化学调控法 化学调控就是利用化学特有的性质来改善养殖水环境的不利因素,第一个方法合理施肥,施肥可以增加池塘的生物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水质,使池水透明度适中增加浮游植物。而浮游植物在水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氨氮经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施肥的方法是抓两头、带中间、重基肥、巧磷肥。抓两头就是春秋两季用有机肥,夏天用无机肥,重基肥就是清塘后的第一次肥料要施得重,施磷肥时PH值要在7.5—8.5,不能低也不能高,比如石灰清塘后要隔10天到15天再施,不然造成磷肥失效或肥力降低。施有机肥时要加微生物制剂发酵或生石灰消毒后再用。 第二个方法化学增氧,指在突发情况下,如断水停电池塘浮头时。要用化学增氧,市面上有过氧化钙、过氧碳酸氢钠全池泼洒。 第三使用生石灰,生石灰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好的水质改良剂,定期使用它可以调节PH值增加水体硬度,培植浮游生物沉降有机质改良水质,同时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一般要求每个月用一次,每立方米用10—15克,使用生石灰要注意以下几点。新开挖的塘和清淤后的塘不能用生石灰,因为没有淤泥缓冲力比较弱一般不使用生石灰。生石灰在使用时要选择晴天上午现配现用,下午3点以后和下雨或天气闷热水温28度以上不能用。生石灰还不能和酸性的漂白粉同时使用,也不能和敌百虫一起用,因敌百虫遇钙会起化学反应变成敌敌畏,毒性增加危害养殖水产品。定期使用含氯杀菌消毒剂起到灭菌杀藻的作用(化学调控的优点是见效快。缺点是治标不治本,用量过大还对养殖环境造成污染,用得不好还会带来损失。) 3、生物调控法 就是利用生物来调整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

鱼塘的水质必须注意哪些

鱼塘的水质必须注意哪些 作者:管理员发表时间:2010/1/18 13:16:27 阅读:次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质对养鱼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想养好鱼就得学会辨别水质的好坏。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鱼、虾、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水质理化因子对养殖的影响 1.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存在、危害及控制剧毒物质,水生动物的隐形杀手。 1.1氨氮的来源 1)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2)排泄物、底层有机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3)外来的污染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 1.2氨氮中毒的主要原因 1)水体有机物过多,透明度低,水质老化;2)水体PH值较高;3)底层水缺氧。 1.3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 对鱼类:鱼溜边漫游,大白天浮头不散,施增氧剂也不见浮头缓解。 (1)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2)呼吸急促,口时而大张,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口挣扎。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6)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均呈紫褐。对虾蟹类:体表粘液增多,体表充血,颤拌痉挛、狂游、鳃丝肿胀、脱落。 1.4氨氮控制指标 淡水生物对NH3适应的浓度范围为0.02-2.00mg/L,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mg/L,《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实际养殖中不应超过0.6mg/L。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不同。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求氨总量不超过0.5mg/L,氨氮含量在0.2mg/L以下。 1.5氨氮过高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使用“绿力源”、“益生宝”、“调水益生菌”、“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少投喂高蛋白饲料。 控制措施:先施用“EM菌粉”和“光合菌”,再使用“高能颗粒氧”、“氨硫亚硝净”或“高能大粒氧”去除氨氮;有条件的抽去池塘的底层水1/3,然后大量加注新水,施“菌力神”或“净水利生素”。若发现轻微中毒,用“氨硫亚

高温季节鱼塘水质变坏的原因危害及调控措施

高温季节鱼塘水质变坏的原因、危害及调控措施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池塘水体既是鱼类的养殖场所,也是天然饵料的培育场所,其水质的好坏与鱼类的健康生长和获得高产息息相关。随着夏季水温升高,现在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高密度、多品种养殖模式已被广大养殖者普遍采用,但在这样的养殖环境中,使用的投入品也随之增多,极易造成水质变坏,溶氧含量下降,有害物质含量升高,直接导致池鱼泛塘和鱼病暴发,轻则影响池鱼的摄食生长,重则引起鱼类死亡,每年夏季因水质原因引起死鱼现象较多。加强综合管理,科学合理调控,保持养殖池水的肥、活、嫩、爽,是促进鱼类健康生长,减少病害发生,提高饵料利用率,取得高产高效的关键。现将相关技术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主要原因 目前的鱼类养殖已由过去稀放粗养逐渐发展为高密度、多品种的配套精养模式,由于饵料的大量投入,造成了养殖动物代谢物和残剩饵料积累过多,分解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破坏了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削弱了养殖水体的自净功能,使得养殖水体水质和底质日益恶化,水体环境正常生化反应受阻,养殖对象机体组织缺氧,活动、代谢和生长减慢,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鱼病频发和流行。 二、主要危害 1.池水缺氧。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使得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当养殖池水溶氧低于3mg/l时,就会抑制鱼类的摄食生长;溶氧低于0.5mg/l时,就会造成养殖鱼类的泛塘死亡。 2.毒害物质增多。池底淤泥、残剩饵料和鱼类排泄物分解产生的氨、亚硝酸盐、硫化氢是鱼类生存、生长过程中的剧毒物质。浓度小时,使鱼类处于不安定状态,食欲下降,抵抗力减弱,饵料系数增加;浓度超标时,导致鱼类中毒死亡。 3.有害菌增多。当底质恶化,有害菌就会大量繁殖,池水中有害菌达到一定数量时,极易引发鱼病,严重时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三、调控措施 1.物理调控。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机械增氧。精养鱼塘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池水有机质含量升高,

鱼塘水质净化方法

鱼是不会净化水质的。植物才有可能。像水葫芦,荷花。但是同时养有鱼就不好办了。控制污染源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水葫芦是害草但是因其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定期捞起来控制生长范围是可以很好消耗水中多余有机物的。荷肠碃斑度职道办权暴护花吸收重金属能力更强但种植难度大了点,密植的话荷杆的刺会伤鱼。一定要养鱼的话适应能力强的有罗非鱼,鲶鱼,泥鳅。 养鱼先养水,所以鱼塘水质的管理非常的重要较好的水质能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因此,为了帮助养殖户治理鱼塘水质,本文总结了鱼塘水质不好怎么办,鱼塘水质净化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鱼塘水质不好怎么办 ①往池塘注水。要增加鱼塘的放养密度,达到高产的目的,除经常清除淤泥、合理投饲施肥外,可通过向池塘注水改善溶氧条件。据以往经验,亩产750公斤以上的鱼塘,每月注水4-6次;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每月注水6-8次。平时当水色变浓,透明度在25厘米以内时,表时水质较差,就要及时注换部份新水。 ②使用增氧机。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的作用。使用增氧机的作用是:早晨,当水的溶氧量达到饱和前,起增氧作用;下午,当水中溶氧量达到饱和时,起搅水作用,使上下层溶氧分布平衡。此外增氧机还可促进底泥释放出氮、磷、钾营养元素,对浮游生物生长有利。实践证明,使用增氧机改良水质,是使鱼塘高产再高产的有效途径。

高产鱼塘采用注水改善水质为主,再结合增氧机,就可收到大幅度增产的效果。排灌不便,注水困难的鱼塘更要使用增氧机。 水体中鱼类生活的环境,水质的好坏对鱼类的生长、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采取注水、增氧、合理施肥、施放生石灰等措施,对改善池塘的水质环境,增加养殖鱼类的单位面积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就如何改善鱼塘水质,改善鱼塘水质技术做个介绍。 如何改善鱼塘水质 水质是衡量鱼虾养得好坏的一种指标,许多有经验的养殖户通过水质的好坏就可以判断鱼虾的情况,是否得病或者能否泛塘等。而净化水质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方法(注水、使用增氧机、施生石灰)外,还有一种新的方法,使用水质调节剂:EM原液。EM菌内含多种功能微生物,可以有效分解各种有害物质。当水质过肥、浑浊、透明度低时,施用适量使用EM菌液,可以保持水质澄清,防止水质老化,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和预防鱼病的发生。此外,与传统方法相比,使用EM菌原液还可以给鱼虾带来丰富的天然食物。 EM菌液中的功能微生物可以分解水草、残余饲料、粪便垃圾等,形成鱼虾所需的养分,供其食用。施用EM菌原液后,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池水呈现绿色或褐绿色,效果十分理想。

鱼塘水质净化方法

鱼塘水质净化方法 如何改善鱼塘水质,改善鱼塘水质技术 水体中鱼类生活的环境,水质的好坏对鱼类的生长、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采取注水、增氧、合理施肥、施放生石灰等措施,对改善池塘的水质环境,增加养殖鱼类的单位面积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就如何改善鱼塘水质,改善鱼塘水质技术做个介绍。 如何改善鱼塘水质 水质是衡量鱼虾养得好坏的一种指标,许多有经验的养殖户通过水质的好坏就可以判断鱼虾的情况,是否得病或者能否泛塘等。而净化水质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方法(注水、使用增氧机、施生石灰)外,还有一种新的方法,使用水质调节剂:EM原液。EM菌内含多种功能微生物,可以有效分解各种有害物质。当水质过肥、浑浊、透明度低时,施用适量使用EM菌液,可以保持水质澄清,防止水质老化,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和预防鱼病的发生。此外,与传统方法相比,使用EM菌原液还可以给鱼虾带来丰富的天然食物。 EM菌液中的功能微生物可以分解水草、残余饲料、粪便垃圾等,形成鱼虾所需的养分,供其食用。施用EM菌原液后,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池水呈现绿色或褐绿色,效果十分理想。 EM菌液渗入水体后,其群体作用能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调整养殖生态环境,增加水中溶氧量(氧气),促进养殖生态系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类活化生长,保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拌入饵料投喂,直接增强鱼类的吸收功能和防病抗逆能力,促进健壮生长。EM菌液中的光合菌还能利用水中的硫化氢、有机酸、氨及氨基酸兼有反硝化作用中去除水中的亚硝酸铵,因而能使养殖池中的排泄物和残饵污染得到净化,改善水质,减少鱼病。 有益菌群具体功效有: 1、刺激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消除污染物,净化环境。 2、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水面浮游动物、有益藻类增多,特别是红虫不断增多至布满水面。 3、稳定和改善水质,水体颜色清爽,不臭不腐,无硫化氢、氨气等异味,能见度在25-50cm 的时间长且较稳定,换水时间可延长2倍以上。 4、鱼虾粪、池底杂质和下脚料不会变成淤泥而呈散沙状。 5、促进生长,增重率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在同等环境下,使用EM生态益生菌原液后,可提前上市,平均亩产提高20%-35%,产卵量增加,产卵时间延长。且孵化率较好;饵料不臭,改善养殖环境。

池塘水质管理

池塘水质管理 摘要:水是渔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水产养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养水。在当前放养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水质管理技术已成为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掌握和了解环境中各主要因子对养殖水生动物的影响,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水质恶化,创造适宜生态环境实现健康养殖十分必要。 关键词:水质主要因子养殖影响 1 水质 1.1 水质指标的含义 水质指标是用以评价一般淡水水域、海水水域特性的重要参数。可以根据这些参数对水质进行分类,对水体质量进行判断和综合评价。水质指标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许多水质指标是表示水中某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含量,常用浓度表示,例如某池塘的溶解氧的含量为5.0(mg/L);有些水质指标则是利用某一类物质的共同特性来间接反映其含量,例如化学需氧量(COD)就是利用水中有机物质具有易氧化的共同特性,用其耗氧量作为有机物含量的综合性指标; 还有一些水质指标是与测定方法直接联系的,例如混浊度、色度等用人为规定并配制的某种人工标准溶液作为衡量的尺度。按其性质不同,水质指标可分为物理和化学指标。 1.2 水质的物理指标 水体环境的物理指标包括水温、渗透压、混浊度( 透明度) 、色

度、悬浮固体、蒸发残渣以及其他感官指标如味觉和嗅觉属性等。1.2.1 温度温度是最常用的物理指标之一。由于在水中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均与温度有关,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测定。天然水的温度因水源的不同而异,地表水的温度与季节、气候条件有关,其变化范围在0.1 ~30.0 ℃; 地下水的温度则比较稳定,一般在8 ~ 12 ℃,而海水的温度范围为-2 ~30 ℃,一般养殖鱼类的最适温度为22 ~32 ℃。 1.2.2 嗅与味被污染的水体往往具有不正常的气味,用鼻闻到的称为嗅,口尝到的称为味。有时嗅与味不能截然分开,根据水的气味可以推测水中所含杂质及有害成分。水中的嗅与味的来源可能有: 水生植物或微生物的繁殖和衰亡,有机物的腐败分解,溶解气体H2S 等; 溶解的矿物盐或混入的泥土,工业废水中的各种杂质如石油、酚等; 饮用水消毒过程的余氯等。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气味,例如湖沼水因藻类繁生或有机物产生的鱼腥及霉烂气味,浑浊河水常含有泥土的涩味,温泉水常有硫酸味,有些地下水具有H2S 气味,含溶解氧较多的带甜味,含有机物较多的也常具有甜味,水中含NaCl 带有咸味,含MgSO4、Na2SO4等带有苦味,含CuSO4带有甜味,而含Fe 的水带有涩味。以人的感官分辨嗅与味,具有主观性。目前,对嗅与味尚无完全客观的标准和检测仪器,只有极清洁或已消毒过的水才可用口尝试。由于水温对水的气味有很大影响,所以测定嗅与味常常在室温20 ℃和加热( 40~50 ℃) 2 种情况下进行。 1.2.3 颜色与色度天然水经常表现出各种颜色。湖沼水常有黄褐色

DB34T 1002-2009 池塘养殖水质综合调控技术操作规程

DB34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 1002—2009 前 言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星宇、奚业文、鲍鸣。 本标准首次发布。

DB34/T 1002—2009 池塘养殖水质综合调控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池塘养殖中采用生物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调控水质,及合理肥水、种植水生植物等水质综合调控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境内池塘水质综合调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3 生物方法调控水质 3.1 光合细菌 3.1.1 菌数要求 有效活菌数:水剂 ≧ 5×108 个菌群/ml,粉剂 ≧ 2×108 个菌群/g。 3.1.2 使用要点 3.1.2.1 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时,尽量将其与沸石粉合剂应用。 3.1.2.2 光合细菌的适宜水温为 15 ℃~ 40 ℃,最适水温为28 ℃ ~ 36 ℃,注意阴雨天勿用。 3.1.2.3 酸性水体不利于光合细菌的生长,应先施用生石灰,施用生石灰后3 d ~ 4 d后使用。 3.1.2.4 避免与消毒杀菌剂混施,水体消毒后 7 d 使用。 3.2 硝化细菌 3.2.1 菌数要求 有效活菌数:粉剂 ≧ 1×106 个菌群/g。 3.2.1.1 使用要点 3.2.1.2 结合质量较好的沸石粉同时泼洒,效果更好。 3.2.1.3 硝化细菌的适宜 pH 值为 5 ~ 10,最适宜范围为 7.8 ~ 8.2。 3.2.1.4 不可与化学增氧剂同时使用。 3.2.1.5 使用硝化细菌后 4 d ~ 5 d不排水。 3.3 芽孢杆菌 3.3.1 菌数要求 有效活菌数:水剂 ≧ 5×108 个菌群/ ml,粉剂 ≧ 5×108 个菌群/g。 3.3.2 使用要点 3.3.2.1 芽孢杆菌使用前要活化。采用本池水加上少量的红糖或蜂蜜,浸泡4 ~ 5小时后即可泼洒。 3.3.2.2 使用芽孢杆菌的同时,应尽量打开增氧机。 3.3.2.3 芽孢杆菌应避免与消毒剂同时使用。 4 化学方法调控水质 4.1 pH

鱼塘水质管理实用办法

不同情况的鱼塘水质管理方法分享 春风吹,战鼓擂!又到一年养鱼季。随着天气转好,气温升高,水温也随着气温逐渐上升,伴随水温升高,鱼类活动逐渐加大,血液循环、消化吸收等功能逐渐加强。养殖户朋友要高度关注气温、水温的变化规律,管理好池塘水质,为提高养殖效益打下基础。 春季鱼塘一般分成两种情况:干塘和带水塘,干塘即年后放苗的池塘,带水塘即年前已放苗或成鱼压塘、五一前后出售的池塘。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的鱼塘,如何做好水质管理呢? 一、年后放苗的干塘 这类鱼塘经过一冬天冷冻和曝晒,杀死了一部分病原体和细菌,对水体的管理相对后一种要简单得多: 1、注水时间:在连续三个晴天后的中午开始注水。 2、注水条件:应选择表层好水,同时注水过程中需要过滤。

3、注水量:第一次注水控制在0.6—0.8米,有利于水温快速升高。 4、施肥:在水温较低时,可选用肥水效果好的施肥剂,一般一个星期施一次。 二、年前放苗或鱼未售的带水塘 此类塘水位保持常年正常水位,经过一个养殖季候,PH值一般呈酸性,氨氮、亚硝酸盐偏高,部分塘口水色呈现黑色。此类塘对水质的管理要求较高,如做得不彻底,将会随着水温升高而爆发大规模的鱼病,甚者泛塘死亡: 1、用抽水泵抽出底层水体,使水位保持在1米左右。根据水色,可多排底层水,补充外源表层好水。 2、在每个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2-3小时。 3、若水色发黑发暗,可使用生石灰40斤/亩,全池泼洒。 4、要随时做好杀虫工作,一般常出现车轮虫、小瓜虫、绦虫等,可选用聚酯类药物。杀虫药一般用两次,间隔使用。 5、做好肥水工作,保持肥度适中,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

总之,不管哪类养殖水体,一定要随时关注水质及水温,做好池塘日志,合理投喂饵料。 成都农商通研究中心严静

污水处理站调试方案

污水处理站调试方案 一、概况简介 此次调试方案是针对污水处理工程调试及试运行工作编写的,可供安装、调试及营运工作人员使用。 工程采用“UASB+生物膜接触氧化法”的工艺流程,调试的主要是生化部分。此工程废水进水及出水要求见下表: 二、调试目的及内容 调试的目的是确定系统最佳运行条件,培养和驯化出成熟的专属活性污泥,并达到较好的出水效果,使出水达标。 相关内容:检测各项工艺设备开机、关机、连续运行等各种工况下的使用情况,检查各反应池、管线、电气、自控、公用设施等运行状况。 三、调试及运行的基础 3.1电源的保证 污水处理的电源是由甲方提供,应保证电压的供应在±5%的范围内,频率±1%的范围内,总谐波电压启变率为4%。

3.2原水水质水量的保证 本设计是根据业主提供的水质、水量指标进行的,业主应保证进入本污水处理站的水量水质符合技术方案的设计条件,以保证出水达到国家要求的排水标准。 3.3其它设施服务 业主提供以下各项设施: 水、电、气和物料的充足供应; 现场人员的配合和学习; 调试人员的食宿。 三、调试步骤 4.1、试水(充水)方式 4.1.1 按设计工艺顺序向各单元进行充水试验;中小型工程可完全使用洁净水或 轻度污染水(积水、雨水);大型工程考虑到水资源节约,可用50%净水 或轻污染水或生活污水,一半工业污水(一般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4.1.2 建构筑物未进行充水试验的,充水按照设计要求一般分三次完成,即1/3、 1/3、1/3充水,每充水1/3后,暂停3-8小时,检查液面变动及建构筑物池 体的渗漏和耐压情况。特别注意:设计不受力的双侧均水位隔墙,充水 应在二侧同时冲水。已进行充水试验的建构筑物可一次充水至满负荷。 4.1.3 充水试验的另一个作用是按设计水位高程要求,检查水路是否畅通,保证 正常运行后满水量自流和安全超越功能,防止出现冒水和跑水现象。 4.2单机调试 4.2.1 工艺设计的单独工作运行的设备、装置或非标均称为单机。应在充水后, 进行单机调试。

池塘养殖中的水质管理与控制技术

池塘养殖中的水质管理与控制技术 水体中有机物过多时,一般的处理思路是首先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水体中大量有机物沉淀下来,然后加入氧化底改剂,或者施用EM菌、光合细菌,再植入新的藻种,加快池塘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随着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或改进,“肥”、“活”、“嫩”、“爽”也有了新的内涵,不能一概而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按照大连水产学院何志辉教授的观点,养鱼最适水质的生物指标是:1.浮游生物量在20-100mg/L;2.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3.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4.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 针对我国池塘养殖中常常出现与“水”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实际的情况,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当水体中有机物过多 水体中有机物过多时,一般的处理思路是首先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水体中大量有机物沉淀下来,然后加入氧化底改剂,或者施用EM菌、光合细菌,再植入新的藻种,加快池塘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此外,排换底层水、干塘清淤、合理的施用基肥和投喂饵料,也能有效降低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当水体有机物过多时,快速沉降水体中有机物的方法尤为关键,通常可采用如下一些解决方案: 方案一:可采用明矾(结晶体),以3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 方案二:采用聚合氯化铝[A1 2(0H) n C1 6 — n ] m ,用水溶解后,以3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 泼洒。 聚合氯化铝是介于三氯化铝和氢氧化铝之间的中间水解产物,该无机高分子化合物能沉淀水体中有机物,调节水质。固体产品中氧化铝含量为20%一40%,液体含量8%以上,无色或黄褐色,有腐蚀性。其降解的基本原理与明矾类似,但采用聚合氯化铝具有以下优点:①絮凝体形成快,沉淀速度高,反应沉淀时间可缩短。②在同等用量下碱式氯化铝混凝时消耗水中硬度小于各种无机混凝剂,处理后水的pH值降低也少。③在处理水时,特别在处理高浓度水时,可不加或少加碱性助剂及助凝剂。④脱色能力优于其他无机净水剂。在气温较高,养殖密度大的池塘采用聚合氯化铝净水效果明显。在使用杀菌、杀虫消毒剂前,泼洒聚合氯化铝能更好地确保消毒、杀虫效果。 方案三:采用沸石粉,以20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

盐碱地养鱼池塘水质主要特征及其调节精选文档

盐碱地养鱼池塘水质主要特征及其调节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盐碱地养鱼池塘水质主要特征及其调节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近年来,在盐碱地池塘养鱼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因池塘水质问题而造成的鱼体生长缓慢、鱼病、泛塘死鱼、鱼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较为普遍,水质问题已成为盐碱地池塘养鱼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笔者在天津地区从事盐碱地池塘养鱼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对盐碱地养鱼池塘水质的主要特征、产生不良影响及危害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水质调控措施。 一、盐碱地养鱼池塘水质的主要特征 1、矿化度 矿化度是指水体中主要离子的总量,矿化度高是盐碱地池塘水质的首要特征。池水矿化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土壤盐渍化程度,它的高低是池水矿化度的决定因素,土壤盐渍化程度愈高则水质矿化度越高; ②水源:因为井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金属离子,所以井水作为水源的池水矿化度比用河水等地表水作为水源的池水矿化度高; ③降水量和换水量,降水量高于蒸发量时池水矿化度处于下降趋势,反之则处于上升趋势,而换水量大的池水比换水量小或不换水的池水矿化度高; ④肥料和药物,施用含有金属离子的肥料和含有金属离子的药物以及含有氯离子的药物会增加池水的矿化度。 受上述四种因素的影响,盐碱地池塘水质的矿化度一般在1.0g/L~10g/L之间变化,且春季、晚秋、冬季的池水矿化度高于夏季到晚秋之前的池水矿化度,夏季经常施肥和使用氯制剂较多的池塘池水矿化度较高。

2、pH值 pH值是池水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的综合反应,它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池水的缓冲作用,池水缓冲容量越大则pH值变化幅度越小,稳定性越高;二是生物活动,主要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厌气分解作用,生物活动过程越强烈则PH值波动的幅度愈大。盐碱地池水的pH值长时间处于较高状态,在8.5~9.5之间变动,春季和封冰前后池水pH值较其它季节高,pH值9.0以上的池水较常见,夏季出现水华的水质PH值多在9.0以上。 3、浮游植物 池水中常见的藻类优势种群有:蓝藻门的蓝纤维藻、小颤藻、螺旋藻、微囊藻;绿藻门的绿球藻、绿纤维藻;隐藻门的隐藻;金藻门的三毛金藻;裸藻门的绿裸藻及硅藻。在春季、晚秋和冬季,三毛金藻、蓝纤维藻、小颤藻、绿球藻和硅藻为优势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其它时间,螺旋藻、微囊藻、绿球藻、隐藻、绿裸藻成为优势种群,尤其在夏季,微囊藻和绿裸藻易形成水华。 4、轮虫 在夏季,池水中易出现轮虫密度较大的现象,发生轮虫危害的池塘边附近水体中,轮虫密度一般在5个/mL,最高可达到10个/mL。 二、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危害 1、高矿化度的不良影响 一方面,鱼体生长速度缓慢。水质较高的矿化度破坏了鱼类血液的酸碱平衡,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下降,鱼体为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要消耗较多的营养物质,用于生长的营养物质相对减少,影响了鱼类正常生长。池水高矿化度对鲢、鳙鱼的生长影响较大。另一方面,鱼体抗病力下降。高矿化度水质对鱼鳃的表皮组织破坏性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