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变化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则着重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全身与局部变化的关系.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验。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等。病理生理学则安排一些必要的动物实验。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亲自操作,结合理论,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总结。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临床,加强临床症状与病变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习效果。

病理学教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总论25学时,各论19学时。

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史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任务和性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3、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

疾病的概念,病因学概论及发病学概论。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和在修复中的作用。

2、掌握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

3、熟悉骨折愈合过程。

4、了解组织再生能力和再生过程以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内容]

1、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及骨折的愈合过程。

4、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的概念和肝淤血的基本病变、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及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血栓栓塞的影响及梗死的病理变化。

2、了解出血的概念、原因及机理。

[教学内容]

1、充血、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和病理变化。

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血栓的类型、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种类和运行途径,血栓栓塞及其后果。

5、梗死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结局。

第四章炎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类型、特征及结局;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特征。

2、熟悉炎症介质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功能。

[教学内容]

1、炎症的概念及原因。

2、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3、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类型及结局.

4、炎症介质的概念、种类和在炎症中的作用及意义。

5、慢性炎症的原因、类型及病变特征.

第五章肿瘤

[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的概念,一般形态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肿瘤的分类与命名原则,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移行细胞癌、脂肪癌、纤维癌、纤维肉瘤、骨肉瘤的一般特点。

2、熟悉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

3、了解肿瘤的病因及发生机理.

[教学内容]

1、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2、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

3、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

4、常见肿瘤举例:乳头状瘤、腺瘤、囊腺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腺癌、移行细胞癌、脂肪瘤、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淋巴管瘤、骨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骨肉瘤、横纹肌肉瘤及畸胎瘤发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征.

5、肿瘤发病原因及机理。

第六章缺氧

[目的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各型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缺氧对机体机能代谢的影响。

2、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氧疗的原则和氧中毒的概念、类型。

[教学内容]

1、缺氧的概念及反映血氧变化的常用指标。

2、缺氧的类型,原因及发病机制。

3、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4、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因素。

5、氧疗与氧中毒。

第八章休克

[目的要求]

1、掌握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和休克期细胞代谢改变及其功能障碍.

2、熟悉休克的病因及分类.

3、了解休克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休克的概念、原因分类、发生机理及临床表现.

2、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3、休克的防治原则.

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目的要求]

1、掌握DIC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2、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分期及分型。

3、了解DIC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DIC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3、DIC发展过程。

4、DIC时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第十章心血管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基本病变。冠心病的类型、病变及后果。高血压病的各期病变及后果.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慢性心瓣膜病的病理基础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2、熟悉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

3、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和风湿病的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后果.

2、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缓进型高血压病各期的病期变化及后果,急进型高血压病的特点。

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4、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5、冠心病的类型及病变,心绞痛的发生机理及临床表现,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后果。

第十一章呼吸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支气管扩张症、间质性肺炎、矽肺的病变特点。

[教学内容]

1、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大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合并症。

3、小叶性肺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及并发症。

4、间质性肺炎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支气管扩张与矽肺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合并症。

第十二章消化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溃疡病的病理特点及合并症,门脉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联系。

2、熟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

3、了解胰腺炎,胆石症的病理特点。

[教学内容]

1、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2、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门脉性肝硬变,坏死后性肝硬变和胆汁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4、胰腺炎、胆石症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三章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掌握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类型.

[教学内容]

1、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肾病综合症的概念及病理学基础。

2、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第十四章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原发性和继发生肺结核的病变特点。病毒性肝炎、伤寒、菌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联系。

2、熟悉阿米巴病、克山病的病因、类型和病变特点.

3、了解梅毒,淋病的病因及病变特点。

[教学内容]

1、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的特点、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3、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菌痢的病因、发病机理、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梅毒、淋病的病因、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4、阿米巴病的原因,发生机理,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5、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机理及病变。

N2020008《病理学》教学大纲(56学时)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编号: N2020008 英文名称: Pathology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学时: 56 讲课学时:47 实验学时:9 学分:3.5 适用对象: 中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修园班 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主要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中医专业开设病理学课程,目的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药学的诊疗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又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主要学习不同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各论主要学习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理论教学应重视病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临床表现的联系,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适当联系疾病的防治,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实验教学要求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并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病理学的教改基本要求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5. 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 4、了解病理学的新进展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内容 1、绪论:介绍病理学的定义、任务、内容及学习方法; 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阐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发生机制;

3、损伤的修复:介绍损伤的修复方式及其机制; 4、血液循环障碍:阐述血液凝固、血栓形成、梗死等概念及发生机制; 5、炎症:介绍炎症的基本概念、类型、发生机制及炎症的结局; 6、肿瘤:阐述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学特点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7、心血管系统疾病:介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8、呼吸系统疾病:介绍肺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9、消化系统疾病:介绍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10、泌尿系统疾病:介绍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11、生殖系统疾病:介绍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12、神经系统疾病:介绍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四、课程安排 本课程总课时数为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实验观察学时,病例讨论学时。建议在学期开设本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其中,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10版护理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定稿)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ath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164048101、总学时90、周学时5.5、学分3.5、开课学期:第3学期。1.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2.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病理解剖学部分52学时) (病理生理学部分38学时)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病理解剖学学习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系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技能,学会观察、描述病理的现象,并能根据病变的基本规律去分析病变,揭示病变的本质, 为防治疾病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2)病理生理学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严密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病理解剖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它以学生已学 的基础医学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课程作为 学习病理解剖学的基础,而病理解剖学则是为学生日后学习临床护理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必要的理 论基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重要医学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的范畴非 常广泛,它与基础及临床各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歩宏(第2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 病理学实习指导本教研室自编(2010版) 参考书: 董郡主编,《病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8 李甘地主编,《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 Cotran RS et al.《Robbins Pathokogic Basis of Disease (6th Edition) 》W.B.Saunders,1999 李玉林主编,《分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 吴人亮主编,《基础病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 王恩华主编,《病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

延边大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病理学(Pathology) 课程编号:1003012009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要求:必修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名称:病理学实习指导 学时学分:总学时: 96 学分:4 实验学时:36 实验学分: 开出学期:2 实验室名称:形态学实验中心 使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 编写人:金铁峰刘双萍李柱虎玄延花 审核人:林贞花孙抒 一、课程简介: 病理学(Pathology)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病理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医学院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程。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1.课程教学目的: (1)病理学又称为病理解剖学,其主要任务是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知识为基础,运用各种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研究和阐明在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原理(病因,Etiology),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发病学,Pathogenesis),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学变化(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以及由于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联系,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合并症(Complication)和结局(Sequela)。学习和研究上述内容,以便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为临床课的学习和将来成为合格的医生

病理学大纲

临床医学教学大纲 绪论(1学时) 【掌握】病理学的概念和常见病理学研究方法。 【熟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3学时) 【掌握】 1. 萎缩、增生、肥大和化生的概念。 2. 细胞水样变性的形态特点和发生机制。 3. 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和病变特点。 4. 坏死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类型及各型病理特点及坏死的结局。 5. 凋亡的概念及其与坏死的主要区别。 【熟悉】 1. 萎缩分类及形态变化。 2. 常见化生的形式及生物学意义。 【了解】 1. 脂肪变性的机理。 2.病理性色素沉着、钙化的概念及类型。 3. 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损伤的机制。 4. 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和老化的概念。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2学时) 【掌握】 1.再生和修复的概念。 2. 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 3.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 4.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熟悉】 1. 组织再生的能力及方式。 2. 纤维性修复的概念。 3. 瘢痕组织的形态和其对机体的作用。 4. 骨折愈合的过程。

【了解】 1. 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2. 再生的调控因素和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3.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4学时) 【掌握】 1. 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2. 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 3. 血栓形成的条件。 4. 血栓的类型、形态特征、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5.栓塞的概念和栓子运行方向。 6.梗死的概念和原因。 【熟悉】 1. 充血的概念和类型。 2. 肺淤血、肝淤血的病变特点。 3. 血栓形成的过程。 4. 栓塞的类型。 5. 血栓栓塞及其后果。 6. 梗死类型及病理变化。 【了解】 出血的概念、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 nbsp; 炎症(6学时) 【掌握】 1. 炎症的概念和意义、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2. 各种炎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在炎症中出现的意义。 3. 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特点。 4. 化脓性炎的概念、类型和病变特点。 5. 肉芽肿性炎症的概念、类型和病变特征。 6. 炎症介质的概念。 【熟悉】 1. 炎症的原因。 2.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及全身表现。

病理学-教学大纲-五年制教学大纲

五年制教学大纲 理论讲授部分 病理学的概述。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病理学的发展。 一、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各类适应性反应的形态特点,萎缩的概念和分类。肥大、增生、化生及老化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胞损伤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变化。变性的概念及分类。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的概念及其形态特点。肝脂肪变发生的机制。玻变的分类。 坏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分类及结局。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凋亡的概念。 重点要求:增生、化生、萎缩、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玻变、坏死、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的概念及特征。坏死的病变、分类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及特点。 二、损伤的修复 再生与修复、生长因子、机化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类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细胞的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创伤愈合的概念、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重点要求:再生、生长因子、修复、机化、肉芽组织、创伤愈合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慢性肝、肺淤血的病变。出血的概念及类型。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过程和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和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缺血和梗死的概念,梗死的原因、病变及其类型。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重点要求:淤血的概念及肝、肺淤血的病变。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血栓的形态特征。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形态特征。 四、炎症 炎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原因、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作用。炎症的经过和结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变化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则着重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全身与局部变化的关系.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验。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等。病理生理学则安排一些必要的动物实验。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亲自操作,结合理论,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总结。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临床,加强临床症状与病变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习效果。 病理学教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总论25学时,各论19学时。 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史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任务和性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3、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 疾病的概念,病因学概论及发病学概论。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和在修复中的作用。 2、掌握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 3、熟悉骨折愈合过程。 4、了解组织再生能力和再生过程以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内容] 1、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及骨折的愈合过程。 4、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的概念和肝淤血的基本病变、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及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血栓栓塞的影响及梗死的病理变化。 2、了解出血的概念、原因及机理。 [教学内容] 1、充血、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原因、类型和病理变化。 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血栓的类型、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4、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种类和运行途径,血栓栓塞及其后果。 5、梗死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结局。 第四章炎症 [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类型、特征及结局;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特征。 2、熟悉炎症介质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功能。 [教学内容] 1、炎症的概念及原因。

中山医病理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材料及病理学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了解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理过程。 熟悉凋亡的概念、形态、发生机理、转归以及与坏死的区别要点。 掌握1、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原因、肉眼及镜下形态;、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的常见病变部位、原因、发生机理和形态、转归; 3、细胞死亡的概念及类型; 4、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特点、发生机理及转归。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了解1、再生的概念及组织再生能力; 2、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熟悉1、再生的概念及组织再生能力; 2、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掌握肉芽组织组成、形态特点、演变和功能。 第四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了解1. 血栓形成的机理、形成过程; 2. 血栓与死后血凝块的区别; 3. 出血:原因、类型、形态和后果; 4. 水肿:原因、形成机理、形态。 熟悉1. 充血:定义、类型; 2. 动脉性充血:原因、形态和后果; 掌握1. 静脉性充血:原因、形态(肝、肺)和后果。 2. 血栓和血栓形成的定义、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形态、类型、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3. 栓塞的定义、栓子运行途径; 4. 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羊水栓塞、肿瘤性栓塞等形态特点、后果和对机体的影响; 5. 梗死的定义、类型;贫血性梗死(心、肾、脑、脾)和出血性梗死(肺、肠)的原因、形成条件、形态、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章炎症 了解1. 炎症介质的来源。 2. 白细胞的渗出过程和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熟悉1. 炎症的概念和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和增生); 2. 急性炎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3. 炎症介质的类型和作用 4. 急性炎症的结局。 掌握1. 血管通透性改变的机理和类型;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习,实习包括观察大体标本、显微镜标本、见习病理尸检及课堂病例讨论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掌握适应、损伤、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细胞、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变化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和形态学特点。 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 了解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发生机制;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细胞、组织损伤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熟悉再生的方式,各种组织的再生(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的再生);骨折愈合过程。 了解影响再生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掌握充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原因及其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和结局。 了解水肿、出血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和结局。 第四章炎症 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变、经过和结局;炎症的常见类型:急性炎--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卡他性,慢性炎--一般增生性炎、肉芽肿性炎;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病理学中医教学大纲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教学大纲 教务处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使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通过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全过程,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本门课程从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变化。根据中医专业三年制教学应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原则,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能力,加深对患病机体的认知。初步认识疾病,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大纲适用于三年制中医专业高职高专层次使用,根据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以及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以就业为指导,以够用适用为主,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农村、城镇社区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实用型中医专业人才为宗旨。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适应中医岗位所需的病理学的基础理论、

基本技能,具有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处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其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如下: 【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变化。 【能力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见、多发病的一些病因和机制及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包括大体观和镜下观。 【素质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初步接触对常见、多发病疾病的临床思维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1、病理学概念。 熟悉:1、病理学内容和任务。 2、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与观察方法。 了解:1、病理学发展史;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病理学新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疾病概论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1、健康、疾病、病理过程、病因、诱因、康复、脑

病理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病理学实验及临床相关知识密切联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 绪言0.5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5.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疾病概论 1.5学时 目的要求 【熟悉】熟悉病因的分类 【了解】了解疾病的概念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病理过程及病理状态。 2.病因学概论:病因(包括原因和条件)及其分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及先天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3.发病学概论: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4.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康复、死亡。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3学时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各种变性、坏死和凋亡的概念及变性、坏死的病变特点。 【熟悉】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了解创伤愈合和骨折愈合。 教学内容 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变性(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及病理性钙化),坏死(包括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及固缩坏死)。凋亡(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 3.损伤的修复:再生,肉芽组织,创伤愈合,骨折愈合。 4.指导性自学:损伤的发生机制,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结局。 【了解】了解动脉性充血及出血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局部充血:动脉性充血及静脉性充血(淤血)。 2.局部贫血(缺血)。 3.出血:破裂性出血及漏出性出血。 4.血栓形成: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结局及后果。 5.栓塞: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等)及后果。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专业 学时:51学时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主干学科,一方面,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病理改变,理解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通过临床病理讨论,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及转归。 病理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新医学模式的高质量医学专业人才服务,使学生通过对各类疾病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的学习,逐步提高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实验一诊断病理学概要实习注意事项 【目的要求】 1.熟悉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其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 2.熟悉常规病理诊断流程 3.熟悉实验室注意事项 4.熟悉病理学、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病因、发病机制及免疫组织化学的专业英语 5.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时数】3小时 【实验内容】 1. 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 2. 常规病理诊断流程 3. 实验室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 多媒体示教、讲解 2. 参观临床病理诊断流程 实验二适应、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和修复的概念 2.掌握各类坏死的形态特点及坏死的结局 3.掌握肉芽组织的组成、形态特点及其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4.熟悉萎缩、化生、水变性、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征 5.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 6.熟悉创伤愈合的类型 7.熟悉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修复、肉芽组织、纤维性修复的专业英语 8.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实验时数】3小时 【实验内容】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病理学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个模块。 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变化阐述疾病的本质。 病理生理学侧重从功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变化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因此两个模块是不可分割。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熟悉: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病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学分:5上课时数:56实验(上机)时数:24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原理和发展规律、揭示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该学科已从单纯形态学向分子病理学、病理生物学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的方向发展。病理学与临床医学联系密切,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除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它也是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病理学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也叫普通病理学,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也叫系统病理学,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理学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变化,了解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要求学生做到理论与实习、总论与各论、基础与临床、局部与整体、形态与机能、大体与镜观相联系,并用动态的观点分析、了解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加强病案讨论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注意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采取精讲、略讲和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各章、节主要内容,重点及学生所需掌握的程度。分别按下列层次撰写:掌握、理解、了解。) 绪论 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解: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 教学内容与要求 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肝脂变、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和病变。坏死的概念、 病变、类型及结局。再生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及瘢痕形成 过程。 理解:肠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的病变。细胞肿胀的病变,理解心肌、肾脂变的病变。理 解纤维素样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的常见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学特点。了解:萎缩常见类型,化生的常见类型及机制。上皮组织、血管、纤维组织的再生。含 铁血黄素、脂褐素、胆红素、黑色素的特点。坏疽的类型。自学:粘液样变性。 教学方法:视频讲解

病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课件

《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Pathology 课程编号:00410018 10410018 学时与学分:4/72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15学时) 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适用专业(方向):针推专业七年制硕士、针推专业五年制本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病理学实验及临床相关知识密切联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 绪言0.5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2103 课程总学时/学分:36/2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医药学主干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并与各临床学科有密切的交叉联系。通过学习病理学,学生可以掌握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和机能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从而为以后学习各临床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病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诊断以其客观性与准确性,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病理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新医学模式的高质量医药学专业人才服务,使学生通过对各类疾病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的学习,逐步提高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该课程先修课程是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等。在掌握先修课程的基础之上学习本门课程。病理学教学包括理论、实习、讨论、诊断病理见习等多种形式,要求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贯彻本大纲内容。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分析综合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培养初步科研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病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 第二节病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熟悉实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学习病理学的目的和意义。教学重点:

临床医学病理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athology 课程编号:22012009 适用专业: 医学卫生类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时数:40 学分数:2.5 执笔人:XX 编写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病理学是属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病理学总论、系统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重要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和治疗原则,理解重要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从而为后续学习临床各科课程奠定必要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 本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规范地使用基本概念、讲解基本理论,力求使学生对病理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其次,本课程与临床课程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联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所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做到理论有的放矢,对学生的临床学习有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医学辩证思维的能力。考虑到学时较少,课堂教学应主要用于对每一章要求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大纲中作为了解的内容可以安排课后自学,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作业方面: 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作业内容主要是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可以布置少量难度较大的综合病例分析,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考试环节: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范围涵盖大纲要求讲授的各章的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可有少量了解内容。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和修复(4学时) 教学内容: 适应性反应,变性,坏死,肉芽组织,创伤愈合。 教学要求: 1、掌握常见的变性和坏死类型,掌握坏死时细胞核的病变,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创伤愈合的不同类型的临床特点。 2、理解几种适应性反应的概念,理解变性和坏死的概念。

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21120、12021090 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 课程属性:必修课实验属性:独立设课 开课学期:4 学时:36 适用专业:临床本科、预防、麻醉专业学分:1.5/4.0 开课部门:医学院考核要求:考试 课程简介: 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病理诊断以其客观性与准确性,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不仅在临床诊断工作中不可缺少,而且它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及今后的科研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1: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1、教学内容: (1)观看录像VCD(熟悉教学内容,为后续步骤提供依据) (2)大体标本 右肾肾盂积水:肾脏体积增大,表面凸凹不平,呈结节状,切面见肾盂肾盏明显扩张,肾实质萎缩变薄(正常厚度2cm~2.5cm),皮、髓质分界不清、肾锥体消失。 脂肪肝:肝脏体积增大,边缘圆钝,包膜紧张,表面及切面均为黄色,切面有油腻感。经苏丹Ⅲ染色呈砖红色。 脾包膜玻璃样变:脾包膜及肺胸膜增厚,灰白色,半透明状。 左侧睾丸萎缩:睾丸体积变小,包膜松弛。 左侧肾脏干酪样坏死:肾体积增大,表面呈不规则状。切面见肾实质有多个大小着有黄白色坏死物。 右足大趾干性坏疽:右足大趾远端呈黑色,组织干固,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 (3)切片标本:肝细胞脂肪变性、肉芽组织 学习方法:a、显微镜低倍镜观察,掌握整体组织结构特点; b、显微镜高倍镜观察,掌握细胞形态结构特点; c、印证诊断要点; 肝细胞脂肪变性:①肝小叶结构存在,大部分肝细胞体积增大,致肝索拥挤、紊乱,肝窦扭曲、狭窄甚至消失。②见大部分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边缘清楚;有的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至细胞一侧。 肉芽组织:①肉芽组织中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及多种多样的细胞。②新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数量多,血管腔狭窄。血管之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核椭圆形、染色浅淡,有的可见核仁,此外可见各种炎细胞。 d、绘图(肉芽组织) 绘图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如果缺失将扣除相应分数) 实验目的(包括实验需要掌握及熟悉的内容) 绘图(用红蓝铅笔绘图,标出结构的名称;标明绘图日期) 诊断要点(要求写出诊断要点) 诊断(病理诊断) (4)病案讨论:根据提供的《病理学实验课病例讨论资料》中提供的相关病例,引导学生进行病案讨论,增强学生分析能力。 2、教学目标: (1)掌握细胞、组织适应性反应的常见类型,熟悉其形态特点。 (2)掌握变性、坏死的类型及形态变化,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 3.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熟悉创伤愈合与骨折愈合的类型及过程。 实验项目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福建医科大学教务处

福建医科大学成人教育《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2015级起) 为进一步适应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病理学系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结合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对《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本大纲供成人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业余专升本使用,大纲总学时72学时,其中36学时为讲授内容,36学时为自学内容(在章节名称前标注)。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诊断疾病并为治疗提供依据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 病理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学习病理学,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疾病本质,学会观察和认识常见疾病的基本病变,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疾病现象,联系疾病防治问题,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教材选用李玉林主编的《病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选用王恩华主编的《病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及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计划学时数:3学时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的基本概 念,掌握变性、坏死及凋亡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三、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 (二)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及其分类。 (三)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改变:变性的概念和常见类型: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 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积、病理性钙化 细胞死亡:坏死的概念、病变、类型、结局 (四)细胞凋亡:凋亡的概念及与坏死的区别 (五)细胞老化(自学) 四、重点: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变性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坏死的概念、病变、类型、结局。 五、难点: 凋亡的概念及与坏死的区别 六、思考题: 1、试述坏死的类型及各型的病变特点。 2、举例说明病理性萎缩的原因和种类。 3、举例说明各种类型的化生及其生物学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