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类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5类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5类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5类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5类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多图)

医脉通2015-08-01发表评论(10人参与)分享

《不读书》第3期。医脉通联合科学出版社推出,精华内容触手可及,每周一期,不见不散!

1、鳞状细胞癌

影像学表现常见息肉状腔内肿块和( 或) 支气管阻塞( 图1A)。肺门的肿块也很常见,这归因于肿瘤位于中心位置,可侵犯局部组织,累及肺门淋巴结( 图1B)。肺不张( 图2)、实变、黏液嵌塞和支气管扩张常见,提示支气管阻塞。只有30%的鳞癌表现为肺外围结节。中央坏死和空洞( 图3) 较其他类型肺癌更常见。

图1 表现为支气管管腔内和肺门肿块的鳞状细胞癌

A.CT 显示右下叶支气管内息肉状的肿块( 箭头),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

B. 在稍低层面,支气管腔阻塞伴局部浸润,导致肺门肿块(M)

图2 鳞状细胞癌伴支气管阻塞和肺不张

胸片显示右肺门大肿块(M) 伴水平裂向上弯曲移位( 小箭头)。呈反“S”征,可见纵隔淋巴结增大( 大箭头)

图3 鳞状细胞癌伴空洞

A. 胸片显示右上叶大的厚壁空洞;

B.CT 显示厚壁空洞及壁结节,为恶性空洞的典型征象,属T2 期

2、腺癌

在胸片上腺癌因其边缘不规则常表现为边缘显示不清( 图4A)。在高分辨率CT 上,腺癌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的孤立结节。由于邻近肺浸润,其边缘常不规则呈毛刺边缘( 图4B)。当发生在胸膜下时,可表现为细线状延伸至胸膜面( 即胸膜尾)( 图4C)。CT 可显示结节内空气支气管征。虽然中央坏死很常见,但在平片或CT 上空洞并不常见。当腺癌起源于中央支气管壁时,影像学很难与鳞癌相鉴别。

图4 腺癌的典型表现

A. 腺癌患者胸片显示左肺尖边界不清的结节( 箭头),在胸片上因病灶边界不规则和边缘毛刺,腺癌常表现边界模糊结节;

B. 左上叶腺癌患者高分辨率CT 显示左上叶孤立结

节,边缘不规则伴毛刺。毛刺是由于肿瘤伴肺纤维所致。肿瘤分期为T1;C. 腺癌患者高分辨率CT 上显示右上叶后段的孤立结节呈分叶状,边缘可见毛刺,结节延伸至胸膜的表面( 箭头) 称胸膜尾征,由纤维束牵拉脏层胸膜表面而形成

3、细支气管肺泡癌(BAC)

由于其匍匐生长模式,平片和CT 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结节(图5)。在HRCT 上,局灶性的BAC 表现为磨玻璃样结节,有时伴有部分软组织密度致密影(图6),常含空气支气管征或空泡征。空泡征指肿瘤内囊状充气区,称为“假空洞”(图5B)。

图5局灶性细支气管肺泡癌(BAC)

A. 胸片显示了左肺边界很模糊的结节( 箭头);

B.5mm 层厚的CT 显示了边界不清、不规则、毛刺状的结节,含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为BAC 的典型征象

图6 局灶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A.5mm 层厚的CT 显示边界不清的结节;

B.HRCT 显示结节大部分呈磨玻璃样,为匍匐生长肿瘤的典型征象

在40%的病例中,BAC 呈弥漫性或多灶性肺浸润,表现为肺实变或多发的模糊结节( 图7,图8,图9)。这种表现尤其见于BAC 的黏液亚型。尚不清楚这种表现是由肿瘤的多中心起源还是肿瘤支气管内的播散所导致。这类肿瘤也可见匍匐生长,肿瘤细胞沿肺泡壁排列,产生黏液充填肺泡腔,导致了影像上的实变表现。常见CT 血管造影征,即在实变的肺里可见CT 增强后呈高密度血管影。弥漫性BAC 患者会产生大量的水样痰,称为支气管黏液溢,是大量黏液产生的结果。弥漫性BAC 预后不良。

图7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A. 胸片显示右肺基底部的实变( 箭头);

B.5mm 层厚的CT 显示多个区域的实变,含有空气支气管征,多发的边界不清的结节,这些结节呈小叶中央分布,代表气腔或腺泡结节,在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中很常见

图8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侵犯两上叶,伴实变和空气支气管征

图9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BAC)

A. 伴双肺实变的BAC;

B. 伴两肺模糊小结节;

C. 同一患者高分辨率CT 显示弥漫分布的小结节

4、小细胞肺癌

小细胞肺癌常发生在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造成广泛的支气管周围侵犯,形成肺门增大或肺门旁肿块( 图10)。支气管腔内肿块较鳞癌少见,但大的肿块常压迫支气管( 图11) 引起肺不张。这种肿瘤常伴有显著的纵隔淋巴结增大( 图12),是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少于5%的病例表现为肺结节。

图10 小细胞肺癌

A. 胸片显示右肺门大肿块( 箭头);

B.CT 显示大肿块(M),中叶小叶间隔增厚引起的间质增厚提示肿瘤沿淋巴管播散

图11 小细胞肺癌

对比增强CT 显示肺门巨大肿块(M),肿瘤包绕并使中间段支气管狭窄( 大箭头),并延伸至隆突下间隙内,局部浸润引起心包增厚( 小箭头),左侧可见胸腔积液

图12 小细胞肺癌

对比增强CT 显示典型的小细胞肺癌广泛纵隔淋巴结增大,气管前淋巴结增大致上腔静脉( 箭头) 向前移位并明显狭窄,可见前纵隔淋巴结融合的大肿块,右侧可见胸腔积液

5、大细胞肺癌

常表现为大的周围型肿块,超过60%的病例肿块大于4cm( 图13)。其影像学特征( 除肿块较大外)、组织学超微结构、存活率与腺癌相似。

图13 大细胞肺癌

A. 胸片显示左肺巨大肿块;

B. 在对比增强CT 上,巨大肿块占据左肺,左侧胸腔可见积液

本文内容整理自《胸部影像学(第2版,中文翻译版)》(科学出版社),医脉通已获出版社授权,欲了解更多内容,请阅读原版书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X线和CT资料。结果:13例中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6例,周围型肺癌5例,隐匿型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5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6例。13例均有呼吸道症状。单侧,外缘分叶、毛刺,与纵隔锐角相交,内缘脂肪线影,支气管以及肺内继发性改变,淋巴结肿大以中纵隔和肺门多见,是纵隔型肺癌多见的影像表现。结论:纵隔型肺癌有一定的特点,CT在鉴别中更有价值。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纵隔型肺癌是生长在特殊位置上的肺癌,影像诊断上极易误诊为纵隔占位,对其正确诊断对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的13例纵隔型肺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特点,对今后的诊断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间病例13例中,男10例,女3例,年龄42岁~74岁,平均年龄58岁。患者均有咳嗽、咳痰,伴有胸痛3例,血痰者6例,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1例,声嘶2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3例,1例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1.2 检查方法全部患者均行正侧位胸片及CT平扫检查。CT检查用GE bright speed16螺旋CT机,胸部常规螺旋扫描,层厚5 mm~10 mm,螺距1.0,部分病灶处行HRCT扫描,其中12例行CT增强扫描,非离子型造影剂Ioverl Injection 75 ml肘静脉注射,延时45 s~80 s,速率 2.5 ml/s~ 3.0 ml/s。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1.1 X线表现正位片13例均表现为单侧性上纵隔增宽,与纵隔无界线,局部弧形膨出8例,3例伴肺门增大,边缘光滑6例,边缘毛糙不清2例。肿块状突出8例,其中外缘有毛刺4例,浅分叶2例,光滑3例,肿块影与纵隔夹角为锐角9例,钝角4例。伴有阻塞性肺炎2例,代偿性肺气肿4例,气管向对侧移位3例,膈肌上移3例,胸腔积液2例。侧位呈条带状或不规则块状高密度影,其中5例位于中纵隔,8例位于前上纵隔,3例伴肺门增大,9例主动脉窗观察不清。 2.1.2 CT表现平扫13例为纵隔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纵隔间无肺组织,其中4例可见与纵隔间有脂肪影存在,9例无脂肪且横跨纵隔内外;肺窗边缘光滑3例,毛刺6例,毛糙5例,分叶2例。3例可见支气狭窄或截断并伴体积明显减小的上叶肺组织,12例可见伴发淋巴结肿大,多位于中纵隔、肺门和右气管旁,9例融合成团块状。肿块包绕肺动脉4例,包绕上腔静脉1例。增强后软组织肿块不同程度强化,肿大淋巴结多边缘强化。1例见胸椎椎体溶骨性转移。 2.2 手术和病理 13例中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6例,周围型肺癌5例,隐匿型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5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6例。 3 讨论 3.1 形成机制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最初在X线上,原发性肺癌形成的肿物位于纵隔旁,与纵隔无界线,极似纵隔肿瘤而得名。综合文献[1~3],其形成机制有以下几点: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紧贴纵隔,并完全包裹肺门肿块和肿大的淋巴结;纵隔胸膜下的肺癌同时向肺内和纵隔发展;从大支气管发生的中央型肺癌向纵隔发展,或尚在纵隔内走行的大的支气管发生的肺癌;原发性肺癌恶性程度高,较早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融合,使纵隔增宽,而病灶观察不到。本组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均符合以上机制解释。根据以上机制,其影像学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隐匿型。多数文献认为纵隔型肺癌以小细胞癌

肺癌的分类及影像学鉴别诊断

肺癌的类型包括: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两种类型。 (一)中央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系起自三级支气管以内的肺癌。病理组织分型发生于支气管的肺癌多数为鳞癌,也可为未分化癌,腺癌少见。按生长类型分为: 1、管壁型:癌瘤沿支气管壁内浸润生长,管壁轻度增厚或明显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梗阻。 2、管外型:癌瘤穿过支气管外膜,在支气管壁外形成肿块,支气管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3、管内型:癌肿自支气管粘膜表面向管腔内生长,形成乳头、息肉或菜花样肿块,逐渐引起支气管阻塞。 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①癌瘤局限于粘膜,未构成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者,X线上可无阳性表现。②癌瘤致支气管狭窄,可出现一侧或叶的肺气肿。深呼气位照片易于显示。③癌瘤致支气管狭窄,造成分泌物引流不畅,则出现阻塞性肺炎。④癌瘤致支气管阻塞则出现阻塞性肺不张。另外,癌瘤向支气管外蔓延,形成肺门区肿块。右上叶肺癌可出现典型的横“S”征。⑤癌瘤主要向支气管管外蔓延,在肺门区形成肿块及结节,边缘多呈分叶状或欠规则。右侧者可示肺门角消失。⑥支气管体层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局限性不规则狭窄甚至截断。可见软组织肿块。⑦支气管造影示管腔对称性或不规则狭窄,支气管阻断及杯口样充盈缺损。 2.CT表现: ①肿瘤沿支气管壁生长,显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和管腔狭窄,甚至造成支气管闭塞。②肿瘤致支气管狭窄而发生阻塞性气肿、阻塞性肺炎,甚至发生肺脓肿。 ③肿瘤形成较大肺门肿块,此时多合并肺不张,肿块与不张肺相连,形成“S”状或反“S”状边缘。④中央型肺癌可直接侵犯纵隔,表现为与肺门肿瘤相连的纵隔肿块,增强检查不但有助于鉴别肺门肿块与血管,且可显示肺门及与之相连的纵隔肿块呈同样程度强化。 3.MRI表现:①受累支气管呈鼠尾状或管状狭窄,甚至完全闭塞。②正常肺门区支气管和肺血管为无信号结构且肺组织也无信号,因而易于发现肺门区肿块。 ③肿块常呈分叶状,T1加权像其信号略高于肌肉,而在T2加权像,肿块常为非均质高信号。④肿块内发生坏死时,坏死区组织的T1和T2值均延长。⑤肿瘤阻塞支气管可造成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在周围无信号肺组织衬托下得以显示。肺癌肿块与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信号强度不一,两者可以鉴别。⑥当肿瘤直接侵犯纵隔时,由于肿瘤与纵隔血管和脂肪间有明显信号差,且能横断、冠、矢状多方位显示,因此 MRI对纵隔受累的显示常优于 CT。⑦MRI检查易于发现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苏建文,乔英,周海龙,李健丁 摘要】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摘要 的纵隔型肺癌的X线和CT资料。结果:17例中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6例,周围型肺癌9例,隐匿型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7例,腺癌4例,小细胞癌6例。17例均有呼吸道症状。单侧,外缘分叶、毛刺,与纵隔锐角相交,内缘脂肪线影,支气管以及肺内继发性改变,淋巴结肿大以中纵隔和肺门多见,是纵隔型肺癌多见的影像表现。结论:纵隔型肺癌有一定的特点,CT在鉴别中更有价值。 】纵隔型膈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关键词】 【关键词 The Imaging Diagnonse and Differentiating of Mediastinal type pulmonary cancinom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aging appearances in pulmonary cancer of mediastinal type.Methods The X ray and CT data of 15 patients with pulm onary cancer of mediastinal type proved by surgical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In 17 cases,there were 6 cases of central type lung cancer,9 case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2 cases of hiding lung cancer.The pathology type wer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7 cases),adenocarcinoma (4 cases),small cell carcinoma(6 cases) in pulmonary carcinoma of mediastinal type.There were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in all 17 patients.Lesions in mediastinal type lung cancer was often located one side,have sublobe and sentus at outer margin,was acute angle with mediastinum,have fat linear shadow at inner margin,hav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bronchus and lung,and lymphadenectasis was often located middle mediastinum and hilum of lung.Conclusion There were some characteristics in pulmonary cancer of mediastinal type,and CT was more value in differentiating with other disease at mediastinum. Key words:Pulmonary carcinoma;Mediastinum;X ray tomography 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影像上易误诊为纵隔肿瘤,但其正确诊断对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17例纵隔型肺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资料,以期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间病例17例中,男13例,女4例,年龄41岁~73岁,平均年龄57岁。患者均有咳嗽、咳痰,伴有胸痛3例,血痰者6例,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1例,声嘶2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3例,1例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1.2 检查方法全部患者均行正侧位胸片及CT平扫检查。CT检查用GE Synegy plus 螺旋CT机,胸部常规螺旋扫描,层厚5 mm~10 mm,螺距1.0,部分病灶处行HRCT扫描,

5类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5类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多图) 医脉通2015-08-01发表评论(10人参与)分享 《不读书》第3期。医脉通联合科学出版社推出,精华内容触手可及,每周一期,不见不散! 1、鳞状细胞癌 影像学表现常见息肉状腔内肿块和( 或) 支气管阻塞( 图1A)。肺门的肿块也很常见,这归因于肿瘤位于中心位置,可侵犯局部组织,累及肺门淋巴结( 图1B)。肺不张( 图2)、实变、黏液嵌塞和支气管扩张常见,提示支气管阻塞。只有30%的鳞癌表现为肺外围结节。中央坏死和空洞( 图3) 较其他类型肺癌更常见。 图1 表现为支气管管腔内和肺门肿块的鳞状细胞癌 A.CT 显示右下叶支气管内息肉状的肿块( 箭头),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 B. 在稍低层面,支气管腔阻塞伴局部浸润,导致肺门肿块(M)

图2 鳞状细胞癌伴支气管阻塞和肺不张 胸片显示右肺门大肿块(M) 伴水平裂向上弯曲移位( 小箭头)。呈反“S”征,可见纵隔淋巴结增大( 大箭头)

图3 鳞状细胞癌伴空洞 A. 胸片显示右上叶大的厚壁空洞; B.CT 显示厚壁空洞及壁结节,为恶性空洞的典型征象,属T2 期 2、腺癌 在胸片上腺癌因其边缘不规则常表现为边缘显示不清( 图4A)。在高分辨率CT 上,腺癌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的孤立结节。由于邻近肺浸润,其边缘常不规则呈毛刺边缘( 图4B)。当发生在胸膜下时,可表现为细线状延伸至胸膜面( 即胸膜尾)( 图4C)。CT 可显示结节内空气支气管征。虽然中央坏死很常见,但在平片或CT 上空洞并不常见。当腺癌起源于中央支气管壁时,影像学很难与鳞癌相鉴别。

图4 腺癌的典型表现 A. 腺癌患者胸片显示左肺尖边界不清的结节( 箭头),在胸片上因病灶边界不规则和边缘毛刺,腺癌常表现边界模糊结节; B. 左上叶腺癌患者高分辨率CT 显示左上叶孤立结

关于肺癌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关于肺癌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摘要】当今医学发展的迅猛使癌症告别了过去的“不治之症”的称号,但是每年死 于癌症的患者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以肺癌为研究对象,对肺癌的影像学 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相信在影像的帮助下,对于肺癌的治疗会有很重要的积极 作用。 【关键词】肺癌影像 CT表现 X线表现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080-02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尤其是小细胞肺癌,它的情况更 为严重。为了对肺癌及其影像学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收集了武汉市第一医 院的一些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8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提高临床上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与治疗 水平。对这180例患者的治疗检查都选用CT或X线完场对病理的诊断检查。最 后检查的结果显示为,有108例患者的 X线及CT显示出纵隔边界或肺门清楚分 叶状肿块,45例患者显示为肺内病灶呈分叶肿块状或结节状,22例患者显示为 阻塞性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其中还有5例患者显示为肺部有积液残留,没有发 现明显的纵膈移位。其中还包括肺100例肺转移,10例胸膜转移,7例肝转移, 5例脑转移,3例肋骨转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小细胞肺癌最为常见的症状就 是肺门纵隔肿块,一般呈现出轻微症状的阻塞,很容易出现恶化的情况,因此趁 早治疗对患者来讲治疗的关键,同时CT及X线的治疗检查对于治疗的过程有着 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180例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者40例、男性患者140例,年龄范围在19~81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大约为45.8岁, 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在36~40岁这一阶段,从影像的X线表现以及CT表现 为依据,确定病理为小细胞肺癌。临床上表现有胸闷、胸痛、咳嗽、消瘦、痰中 带血等症状。 1.2 检查方法对于180例患者,有100例患者是对右肺进行检查,还有80例 患者检查的是左肺。 2 结果 2.1 肺门、纵隔型 (1) X线表现:在纵隔边界或肺门处清晰地出现了密度不均 的肿块,而且大多数呈现出分叶状的分布,少数则呈现出肺门的结构模糊的现象。 (2) CT表现:有108例患者出现肺门和纵隔肿块,这其中具体的表现为65例单侧 肺门肿块,43例双侧肺门肿块患者。但是从影响上看,还不能准确地分辨清楚到 底是纵隔淋巴结转移还是原发灶和肺门转移。 2.2 组织周围出现肿块型 (1) X线表现:影像上看,肺内的病灶出现了像结节 状似的肿块,依稀的可以看到有周围有分叶。肿块状的物质边缘部分光滑部分带 有毛刺,而且都是深分叶或者是短毛刺的形态。(2) CT表现:在所有的患者当中 有45例患者出现了肺实质结节状或者内肿块,并伴随有切迹或者深分叶的迹象。另外还有32例同侧的肺门淋巴结肿大患者,13例纵膈的淋巴结肿大患者,3例 远侧出现阻塞的患者。 2.3 气道出现阻塞的情况 (1) 患者具体表现为阻塞性的肺不张或者是阻塞性肺炎。(2) 从影像上的CT表现呈现出来的具体情况是,有22例患者出现了阻塞性的

类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类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 ————————————————————————————————日期: ?

5类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多图) 医脉通2015-08-01发表评论(10人参与)分享 《不读书》第3期。医脉通联合科学出版社推出,精华内容触手可及,每周一期,不见不散! 1、鳞状细胞癌 影像学表现常见息肉状腔内肿块和(或)支气管阻塞( 图1A)。肺门的肿块也很常见,这归因于肿瘤位于中心位置,可侵犯局部组织,累及肺门淋巴结( 图1B)。肺不张( 图2)、实变、黏液嵌塞和支气管扩张常见,提示支气管阻塞。只有30%的鳞癌表现为肺外围结节。中央坏死和空洞(图3) 较其他类型肺癌更常见。 图1表现为支气管管腔内和肺门肿块的鳞状细胞癌 A.CT显示右下叶支气管内息肉状的肿块( 箭头),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 B. 在稍低层面,支气管腔阻塞伴局部浸润,导致肺门肿块(M)

图2 鳞状细胞癌伴支气管阻塞和肺不张 胸片显示右肺门大肿块(M) 伴水平裂向上弯曲移位(小箭头)。呈反“S”征,可见纵隔淋巴结增大(大箭头)

图3鳞状细胞癌伴空洞 A. 胸片显示右上叶大的厚壁空洞; B.CT显示厚壁空洞及壁结节,为恶性空洞的典型征象,属T2 期 2、腺癌 在胸片上腺癌因其边缘不规则常表现为边缘显示不清( 图4A)。在高分辨率CT上, 腺癌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的孤立结节。由于邻近肺浸润,其边缘常不规则呈毛刺边缘( 图4B)。当发生在胸膜下时,可表现为细线状延伸至胸膜面(即胸膜尾)( 图4C)。CT 可显示结节内空气支气管征。虽然中央坏死很常见,但在平片或CT上空洞并不常见。当腺癌起源于中央支气管壁时,影像学很难与鳞癌相鉴别。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doc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2.1.2 CT表现平扫17例为纵隔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纵隔间无肺组织,其中7例可见与纵隔间有脂肪影存在,10例无脂肪且横跨纵隔内外;肺窗边缘光 滑4例,毛刺6例,毛糙5例,分叶2例。3例可见支气狭窄或截断并伴体积明显减小的上叶肺组织,15例可见伴发淋巴结肿大,多位于中纵隔、肺门和右气管旁,9例融合成团块状。 肿块包绕肺动脉4例,包绕上腔静脉1例。增强后软组织肿块不同程度强化,肿大淋巴结多 边缘强化。1例见右肩胛骨溶骨性转移。 2.2手术和病理位于纵隔旁右上肺 7例,左上肺4例,4例位于右肺门,2例位于左肺门。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 6例,周围型肺癌9例,隐匿性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 7例,腺癌4例,小细胞癌6例。 3讨论 3.1形成机制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最初在X线上,原发性肺癌形成的 肿物位于纵隔旁,与纵隔无界线,极似纵隔肿瘤而得名。综合文献】1?3],其形成机制有 以下几点: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紧贴纵隔,并完全包裹肺门肿块和肿大的淋巴结;纵隔胸膜下的肺癌同时向肺内和纵隔发展;从大支气管发生的中央型肺癌向纵隔发展,或尚在纵隔内走行的大的支气管发生的肺癌;原发性肺癌恶性程度高,较早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融合, 使纵隔增宽,而病灶观察不到。本组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均符合以上机制解释。根 据以上机制,其影像学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隐匿型。多数文献认为纵隔型肺癌以小细胞癌多见,少数显示鳞癌为主,本组资料鳞癌和小细胞癌例数相差不大。 3.2临床表现有人认为早期呼吸道症状对诊断纵隔型肺癌有着重要意义] 4],对早 期临床症状重视不够是一个重要的误诊因素。纵隔型肺癌与普通肺癌一样,好发于40岁以上 的男性,早期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刺激性干咳以及其他呼吸道症状。当纵隔淋巴结肿大时,出现一些压迫邻近器官的症状,少数出现异位内分泌症状,而纵隔肿瘤早期多无呼吸道症状异位内分泌症状更为少见。本组资料均有呼吸道症状,尤以早期刺激性干咳最为多见。 3.3影像学表现纵隔型肺癌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纵隔旁肿块,肿块边缘不规则、毛刺状或光滑。其他可见阻塞性肺不张、膈肌麻痹升高等间接征象。由于癌肿压迫侵犯肺供血减少,致局部肺纹理稀疏,而纵隔肿瘤一般无此表现。侧位位于中、前纵隔多见,常见主动脉窗消失。中央型纵隔型肺癌致纵隔增宽,同样也有中央型肺癌的一般 X线表现。胸膜下周围 型纵隔型肺癌所引起的纵隔增宽,与邻近纵隔缘常成锐角,钝角时X线定位较为困难。隐 匿型肺癌仅表现为纵隔增宽而看不到原发灶,诊断更为困难。本组资料与上述表现相符, 2 例隐匿型肺癌术前全部误诊为纵隔肿瘤。CT检查较X线具有明显优势,可清楚显示肿块的 特征,内缘与纵隔无界线或间隔以纵隔脂肪影,外缘表现多变;多与纵隔呈锐角相交,基底部往往小于肿块的最大径线;可见受累支气管改变及管腔内外的软组织块影;肿瘤侵及邻近 结构情况、转移征象常显示清楚,增强后肿块强化一般强化无特征性改变,有时可显示一支

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发表时间:2012-12-21T14:38:16.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刘志伟李梦龙[导读] 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气管的肺癌。临床症状出现较晚。 刘志伟李梦龙(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山东寿光 262700)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105-01 【摘要】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整理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本院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60例,对其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周围型肺癌表现为结节状、分叶状肿块,其增强扫描于增强1、2min所有病灶强化最明显,达到峰值。于增强4min后病灶CT至缓慢下降,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抛物线状。结论熟悉并掌握周围性肺癌的影像学征象是提高周围型肺癌诊断率的关键,在利用影像学征象进行肺部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时,应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全面分析,以防误诊。【关键词】周围型肺癌 X线胸部平片螺旋CT 诊断 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气管的肺癌。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以腺癌、鳞癌多见。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及吸烟人群的增长,我国的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日益严重。因此,熟悉肺癌影像学征象,了解鉴别其诊断特征,对肺癌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收集整理本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60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讨论周围型肺癌的共性及个性特点,以提高对周围型肺癌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40-70岁。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25例,咳血丝痰15例,胸痛1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检发现7例。发病部位:左肺24例(上叶13例,舌叶2例,下叶9例);右肺26例(上叶18例,中叶2例,下叶6例)。组织学分型:腺癌36例,鳞癌12例。 1.2 方法 X线检查:站立位,常规胸部X线正侧位平片(CR或DR)检查。CT扫描:螺旋CT采用Siemens16层螺旋CT扫描机,平扫技术参数:电压120V,电流90mA,层厚7.5mm,层距7.5mm,螺距1.375;对病变部位高分辨率CT扫描参数:电压120V,电流250mA,矩阵512*512,层厚1.25mm;增强扫描:以高压注射器 2.5ml/s经肘静脉注入优维显100ml,在注射对比剂1,、2、3、4、6、8min分别对病灶进行连续扫描,测定结节中心层面3-4个区域的CT值,取其平均值为结节CT值。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本组60例周围型肺癌经X线平片及CT扫描45例病灶呈结节状,边缘较清,可见短小毛刺,15.例病灶呈小片状,边缘模糊。周围型肺癌结节浅分叶5例,深分叶21例,边缘呈锯齿状和小棘状突起19例,11例病灶内部有点状透亮影。9例结节影有条状血管影相连,11例有胸膜凹陷症。增强扫描于增强1、2min所有病灶强化最明显,达到峰值,CT强化值达20-60HU,完全性强化51例,周围性强化9例。于增强4min后病灶CT至缓慢下降,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抛物线状。本组21例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7例有同侧胸肋骨转移,5例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 2.2 X线与CT表现 X线表现 ①癌瘤早期、瘤体较小,可呈小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甚均匀,边缘不清,极易误诊。②癌瘤早期,瘤体较小,亦可呈小结节状。此阶段难以确认。若随访结节进行性增大有可能识别。③瘤体直径达1~2cm者,边缘多清楚,分叶可不明显,甚至部分边缘欠清。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可能确诊。④瘤体直径大于3cm者则呈边缘清楚之肿块,密度均匀,无钙化,呈分叶状。分叶征虽非肺癌独有,但仍作为诊断肺癌的一个重要征象。⑤瘤体边缘可出现细小毛刺,使其呈毛糙状,以腺癌多见。⑥空洞以偏心性,壁厚而不规则,无或少有气液平面为特征。但也可见壁薄似囊肿者。⑦周围型肺癌晚期可发生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膈神经受累等。⑧双原发肺癌少见。同时发生的双原发者更为少见。可以同型,亦可不同型。 CT表现 ①早期肿瘤呈小结节影,CT发现较常规平片敏感,但定性有困难。结节有无钙化及密度测量有一定参考价值。②肿瘤较大常呈分叶状肿块,分叶的深浅程度对鉴别良、恶性有一定帮助。③肿瘤边缘不规则,常有多发棘状突起,薄层面扫描有助显示,其代表肿瘤浸润性生长。④肿瘤多呈软组织密度,其内可有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检查,低密度区更为明确,其代表瘤内坏死组织。⑤2%~4%肿瘤发生空洞,内有气体,洞壁厚而不规则。⑥直径小于2cm肿瘤内可见细小充气的细支气管影,病理上为瘤组织所包绕的正常或轻度扩张的细支气管。⑦少数肿瘤内可有偏心性钙化,为肿瘤所包绕的钙化性肉芽组织或肿瘤坏死发生的营养不良性钙化。⑧肿块周围可有血管集中表现,然判断较难,动态增强CT有助鉴别血管与棘状突起。⑨邻近胸膜出现胸膜凹陷征或胸膜皱缩征,表现为连接肿块外缘与胸膜间的线状影,其胸膜端呈小的三角形。⑩邻近胸壁受侵,发生骨质破坏,常见于肋骨,局部可出现软组织肿块。胸膜受累或发生胸膜转移时,出现胸腔积液。晚期,发生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和/或颅脑、肝、肾上腺等远处转移。 增强扫描:一般认为肺癌增强后CT值高于良性结节而低于活动性炎性病变。肺癌的增强CT值比平扫增加20Hu以上,最大到达100Hu 以上。目前认为肺内较小孤立结节增强后HRCT扫描显示最大增强值为20~60Hu时,有助于肺癌诊断。 3 讨论 对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主要借助于胸部平片和CT检查,X线胸部平片是检查周围型肺癌最普通和简便的方法,但密度分辨率明显低于螺旋CT。因此对于X线胸部平片阴性,而临床怀疑者,不应轻易否定,应做CT扫描,必要时强化扫描。在利用CT增强扫描CT值改变进行肺部周围型肺癌诊断及鉴别时,应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全面分析,以防误诊。 参考文献 [1]马大庆.早期周围型肺癌的MSCT诊断.放射学实践,2005,20(4):283-285. [2]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全国放射学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134.

肺癌的CT影像特点与诊断

肺癌的CT影像特点与诊断 肺部恶性肿瘤中以肺癌最为常见。肺癌绝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上皮。肺癌多呈浸润 性生长,无包膜,因而瘤体多呈不规则球形,肿瘤境界不整齐。由于肺癌生长较快,在肿瘤 的剖面上常见坏死及出血。根据肺癌的发病部位可分为中心型和周围型。发病的个体以老年 人多见,40岁以后发病率增高。在我国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种族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发 病因素。CT检查用于肺癌的鉴别诊断及分期,也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5年~2009年病人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19~68岁,平均 年龄为51岁。28例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和胸闷14例,3例体温37.5℃~39℃。其中鳞 癌15例,腺癌24例,肺癌6例,类癌3例。 1.2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原发部位以及是否有胸内及/或远处转移。常见症状为 咳嗽、咯血、胸痛、乏力和消瘦等。中央型肺癌较早出现刺激性咳嗽、咯血症状。早期周围 型肺癌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当肿瘤发生转移后可出现多种症状和体征,如上腔静脉阻塞出现 头颈部浮肿和颈静脉怒张;胸膜转移产生大量胸腔积液;胸外淋巴结转移引起颈部和锁骨上 淋巴结肿大;迷走神经受侵时出现咽喉感觉丧失、呼吸及吞咽困难;颈上交感神经受损伤后 可产生霍纳综合征等。 1.3 检查方法 CT检查前应先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需做增强扫描者应先做碘过敏试验。扫描 前向病人讲解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对检查的配合。平扫,常规胸部CT扫描取仰卧位,有 些病例根据病情需要可辅以俯卧位、左右斜位及侧位。先摄取胸部定位像确定扫描范围。扫 描时嘱患者屏气,常规扫描层厚8mm或10mm,连续扫描。根据对病变情况需要可增加薄层扫描,主要用于肺内孤立小病灶、支气管扩张和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肺窗用W1000~ 2000HU,L-600~-800HU;纵隔窗用W250~350HU,L30~50HU。可采用离子型造影剂(如泛影萄胺)或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欧乃派克),造影剂量为100ml,进行增强扫描。高分辨力 CT(HRCT)扫描主要用于肺弥漫间质性病变、支气管扩张、孤立或播散小病灶病变的诊断。一 般采用薄层(1.5~2.0mm)、高千伏(140kV)、高毫安(200mA),扫描时间为1.0~1.5s。多在常 规扫描基础上,对感兴趣部位进行HRCT。 2 CT影像表现与鉴别 CT检查显示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阻塞,是诊断中央型肺癌的主要依据。对于CT诊 断困难的中央型肺癌病例,应做支气管镜及活检。周围型肺癌表现为肺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病灶多有边缘分叶、毛刺状等形态特点。HRCT平扫和增强尤其适用于早期肺癌的诊断。孤立性结节是早期周围型肺癌最常见的基本表现。通常病灶直径小于或等于3cm的称为“结节”; 而大于3cm的称为“肿块”。癌性结节的边缘欠规整,可呈小分叶、小棘状或锯齿状,还可有 短小毛刺。其内可表现为小结节堆聚、出现小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钙化或癌性空洞等。 空泡征指结节内直径为1~3mm的低密度区。支气管充气征是诊断周围型小腺癌的重要征象,主要是癌细胞伏壁式生长所致。相对于良性结节而言,钙化呈偏心性、细点状,一般小于结 节横截面的10%。癌性空洞多为厚壁,外壁不规则、分叶,内缘不光整或有壁结节,小的空 洞呈偏心,大的可为中心性。病灶周围的胸膜切迹(胸膜尾征)多见于鳞癌及周围细支气管肺 泡癌,但该征象并不特异,一些良性病变中也会出现。而因牵拉胸膜的反应性局限性增厚在 恶性病变中多见,统计显示76.9%的鳞癌和70.6%的腺癌可出现;在良性结节中出现的概率 仅为4.1%。血管集束(连接)征即周围的血管向结节聚集的表现,多见于腺癌,次为鳞癌(共约70.4%);在良性结节中出现的概率为26.1%,以炎性假瘤多见。肺癌病灶处的支气管可表现 为切断、压迫、包埋,支气管腔规则或不规则狭窄,管壁增厚。肺癌病灶的增强程度目前认 为与其大小无关,增强前后病灶的CT值升高在30~60HU范围内被认为高度提示恶性,以 30HU作为升高的下限值来评价良性和恶性已基本被接受。肺癌病灶多数呈完全增强,但以 不均匀多见;少数由于内部存在坏死而为外周边缘强化;少数也可均匀强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