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断层的分析及图解主要是查明断层的性质及断层变位的各种基本要素。在野外实地观

察、测量断层的性质及其某些基本要素是断层研究中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方法。但单是野外观察是不够的,因直觉往往易形成错觉,而且大多数基本要素须经过一定的分析或图解才能获得,当编绘各类投影图及剖面图时,就需要进行这种分析或图解。

、断层的各项基本要素包括两大类,即断距及位移。

(一)断距又称视断距,为断层两盘标准层的错开距离,一般不一定代表断层的真实

位移。又分四种(图1):水平断距(I ),垂直断距(Z),倾斜断距(D)及法线断距或层位断距(N)。四者的关系如下:

N k Dsin (B 土a) (1)

I = Deos 3 (2)

Z= Dsin 3 (3)

式中:a—标准层倾角;

3—断层面倾角。

当断层与标准倾斜同向时,(1)式中的a前用负号;异向时,用正号。

图1 断层的断距

1 / 10

(6)

图2 把位移矢量R 分解

为断层裂缝平面上及空间的组成部分

矢量R 的空间位置依下列三要素而定:r ' B 角(R 与R'之间的夹角,即 R 的倾角)。

上述诸要素间的关系如下:

sin 目 b = cos B = R cos sin y = Hcig^ A = J? cosy H = hstti sin y 角(为 R'与断层走向线正方向之夹角)及

(4)

(5)

l :水平断距;乙垂直断距;D:倾斜断距;N:法线断距

(二)位移又称真断距或位移矢量( R ),为沿断层运动方向的位移,即同一点自断层

运动前的位置移至断层运动后的位置的距离。矢量

R 又有如下的分量(图 2):沿走向位移 (入),面向断层面,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倾斜位移( n ),向上为正,向下为负,垂直

位移(H ),向上为正,向下为负;水平位移(R'),倾斜水平位移( b ),向下盘方向为 正,反之为负。

=arccig — = arc cig ---------- b Hct^e H arc sin — R 断层的分析及图解主要限于查明上述断距及位移参数。上述断距或位移参数之间的关 系也是图解法及部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此外,还有断层的延伸、位移方向、相对变位翼、 断层旋转轴、旋转方向及旋转度等。这些主要应通过野外观察、测量求得。

二、断层分析法及图解法

分析法主要有基于正弦定理的分析法及莫尔昌诺夫公式。

分析法也可用图解法去表达, 即用图解表示分析过程。 图解法最常用的有正交投影法及水平剖面法。 在实际工作中,特别 是遇到情况复杂时,常须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几种图解法或与分析法互相配合。

(一) 基于正弦定理的分析法:正弦定理为“三角形中任意两角的正弦比等于其相应

的对边的长度比”。 图3 (A )示一垂直于断层走向的剖面上的主要基本要素, 图中AB = 210 米,BC = 150米。断层为南北向正断层,地层走向亦为南北向。擦痕方向北倾,并与水平线 成30°交角。图3

(B )示沿断层面的各基本要素。按正弦定理:

sinZC _U , 故—MnlllT

则倾角位移 DE = BD+ BE = 191.6米。

R 二也'十見2 = --- ---

sin / (8)

心3-屮二R E B (9)

(10)

(11)

(12)

d — AB

sin ZA

21 Ox sin 30° sinlOO e

从图3 (B)求出沿走向位移EH

从DE及EH可推导出其他参数。

< A)

图3 用正弦定理分析求断层基本要素

(A)垂直于灰岩走向及断层的地质剖面图;

(B)平行于断层面的投影面断线示擦痕

(二)莫尔昌诺夫公式:上述公式中(4、5、6、7、8 )为莫尔昌诺夫基本公式。假定矿脉与断层走向线的相遇角为3(图4),则莫氏断裂总公式为:

I = H (百担d 十盘gQc 忻 ?)± /Ism ? 式中有两个未知数,即 H 和入。因此应用此公式的条件为:断层在较短的地段内切穿

两个不同产状的地质体, 断层的产状要素、两个地质体的产状要素、 两个地质体的水平断距

均已确定。根据两个不同的产状的地质体,

可以分别列出两个方程式, 解此二元联立方程式

即可求得H 和入,进而推导出其他参数。 图4 两翼矿层(AB 和CP 与断层(丫 T )交错平面

当断层只切过一种产状的地质体,则需要查明擦痕与断层走向线的夹角(丫),可采

用公式:

I I .■ -I ' : 5 I ' ? :: L ,1 :■ I ■: (

式中只有一个未知数 R,故只需列出一个方程式即可。

在运用公式(13、14)时,须注意下列三项规定:

1、 对于相遇角3,有采取彼此互补的两个角中的任何一个角的可能;

规定在两个角中 采

用这样一个角;其两边的倾向箭头都是相向的或相背的。 2、 两公式的末项都有正负两种符号;规定当被错开的地质体沿走向位移(入)的正值 方向倾斜时,末项为正,反之为负。

3、 两公式左边的I 也有正负之别;规定当上盘地质体的错动方向与其倾斜方向一致时, I 为正号,反之为负号。

(13

)

(三)正交投影法:如图4,1为平面投影图,沿AB作垂直剖面,根据地层及断层沿剖面方向的视倾角作出垂直剖面图n,再沿EK(正交于AB),利用断层沿EK方向的视倾角

作纵向剖面图川。在此两个剖面图上,依比例尺计算并推导断层的主要基本要素。

但应注意:AB剖面线的方向应选择为垂直于地层走向或断层走向,最好是垂直于断层走向,因此时,在垂直剖面图上可利用断层真倾角,对于计算各基本要素方便得多,否则还需经过换算。

图5 (A)示图解结果为一逆断层,(B)则示图解结果为一正断层。

图5 用正交投影法研究断层

(A)逆断层;(B)正断层

(四)水平剖面法(或水平切面法):如图6,假定断层MC走向E-W倾向S,倾角

70°,断层作用结果使两侧有两个以上不同产状的地层发生错动,先假定一个低于地表水平

面若干(例如50)米的水平面为零位面。用透明纸作出该零位面的水平剖面图(“蒙图”),断层MC在零位面上的投影线为EF,并依次作出两侧地层在零位面上的投影位置。将此“蒙图”依坐标线而与地表水平投影图重叠,图5上的实线为地表水平投影图上的位置,虚线为

零位面上的位置,可以清楚地查出断层上、下两盘位移情况及其读数,即线段K Ko N No、

P Po和L Lo各线段,得交点A及Co A点示未位移前断裂线上各点的投影交汇点,位移后,由A点移到C 点(如果上盘是移动盘或相对变位翼,否则,正相反)。分解线段AC得BC

为倾斜位移。进一步分解,可推导出其他参数。

图6 用水平剖面法求位移要素

(A)地表平面投影图; B)示倾斜位移(h)与垂直位移(H的关系

三、上述分析法及图解法举例,均假定情况是比较简单的,在实际运用中除注意多种方法配合外,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只有一个地质体或相同产状的两个以上的地质体被同一断层错动后,在断层两侧赋存的空间位置均已查明时,只能查明断层的各种断距,不能查明真正位移R及其分量。必须有两个不同产状的地质体在断层两侧的赋存位置均已查明,或只有一个地质体同时还查

明了其擦痕的产状时,才能查明各项位移参数。如果只在断层一侧查明了一个(或两个不同产状的)地质体的赋存位置,而在断层的另一侧均没有出露时,无论擦痕产状是否已查明,断距或位移均暂不能查明。

但应注意,擦痕仅表示最后一次运动的遗迹,不代表历次运动的综合矢向,因断层大多是多次运动形成的,多次运动的矢向也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一般情况下,利用擦痕查

明的位移参数不甚可靠。

(二)断层的产状要素与其两侧地质体的产状要素应不同。

(三)断层及其两侧地质体的产状要素要能精确测定,并且不要以局部变化来代替一般情况。

(四)如果是旋转断层,一般在地质图上就能看出来,即沿断层两侧或一侧的不同地段,虽地层剖面完全一致,但地层产状(不是由于褶曲原因)变化很大。此时,要在断层的各个点(对于均衡地旋转的断层则在相距较大的两个点)上进行测量、分析或图解,已查明断层旋转的各项要素。

节理、图解、图表

这一类主要是一些统计性质的图表,或者根据统计资料编制的图解。评价勘探工作中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玫瑰图:是用于研究节理的一种图解,它是根据节理的统计资料编制的。其编制方法及一般要求如下:

(1 )研究露头节理时,应于一般观察后在每一露头上选出1?2个有代表性的地段,

其长可为10?15公尺,记录下各露头及所选地段的方位,做剖面的地层描述,注明各层厚度及单层厚度,指出节理的一般性质。然后依照不同方向顺次描述,各方向的节理应逐次编号,并对每一类作如下记录:节理号、距前、后理的距离,节理面的走向、倾斜及倾角,沿走向的变化情况,节理的长度、宽度及分枝情况,有无张口及填充物和其性质,节理劈面的特点,该方向节理的总密度或测量次数,阐述节理与地层产状的关系(纵向节理或斜交节理,前者其主要分枝平行于地层走向或倾向)。

研究岩心节理的要求同上,但需采取全岩心(不裂为碎块),而且岩心采取率应达到90鳩上,一般很难具备这一条件,因此所获资料往往不很完整。

(2)确定主要节理和次要节理,主要节理为在某个方向上发育很强烈的节理,其特征为:节理间距不大(0.3?3米),垂直发育很深(>10米),节理宽度较大。次要节理的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导读]断层的分析及图解主要是查明断层的性质及断层变位的各种基本要素。本文对断层的各项基本要素的分类、断层的分析法及图解法及应注意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断层的分析及图解主要是查明断层的性质及断层变位的各种基本要素。在野外实地观察、测量断层的性质及其某些基本要素是断层研究中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方法。但单是野外观察是不够的,因直觉往往易形成错觉,而且大多数基本要素须经过一定的分析或图解才能获得,当编绘各类投影图及剖面图时,就需要进行这种分析或图解。 一、断层的各项基本要素包括两大类,即断距及位移。 (一)断距又称视断距,为断层两盘标准层的错开距离,一般不一定代表断层的真实位移。又分四种(图1):水平断距(l),垂直断距(Z),倾斜断距(D)及法线断距或层位断距(N)。四者的关系如下: N=Dsin(β±α)(1) l=Dcosβ(2) Z=Dsinβ(3) 式中:α-标准层倾角; β-断层面倾角。 当断层与标准倾斜同向时,(1)式中的α前用负号;异向时,用正号。 图1 断层的断距

l:水平断距;Z:垂直断距;D:倾斜断距;N:法线断距 (二)位移又称真断距或位移矢量(R),为沿断层运动方向的位移,即同一点自断层运动前的位置移至断层运动后的位置的距离。矢量R又有如下的分量(图2):沿走向位移(λ),面向断层面,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倾斜位移(n),向上为正,向下为负,垂直位移(H),向上为正,向下为负;水平位移(R′),倾斜水平位移(b),向下盘方向为正,反之为负。 图2 把位移矢量R分解 为断层裂缝平面上及空间的组成部分 矢量R的空间位置依下列三要素而定:r′角(为R′与断层走向线正方向之夹角)及θ角(R与R′之间的夹角,即R的倾角)。 上述诸要素间的关系如下: (4) (5) (6) (7)

地质图上分析断层的方法

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的方法: (1)断层面产状的判读 1)断层线是断层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因此它和倾斜岩层露头线一样,可用“V”形法则来判断其断层面的产状; 2)一般在地质图上断层线都会用箭头符号标示其倾向,断层线(红长线表示断层走向,箭头表示断层倾向,数字表示断层倾角)。 (2)断层两盘相对位移及断层性质的确定 1)走向断层或纵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向大体一致),它可造成岩层的重复或缺失现象。在断层线上任意指定一点,则出现较老岩层一侧为上升盘,出现较新岩层一侧为下降盘。但有一个例外,即断层面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而断层倾角小于岩层斜角时,在出现较老岩层一侧为下降盘,较新岩层一侧为上升盘。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情况确定后,再根据断层面的倾向即可确定是正断层或逆断层。 2)横向断层或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向垂直或斜交),它可造成岩层或褶皱的中断或错开现象。 ①当横向或斜向断层切割倾斜岩层时,地质图上都表现为岩层界线的错移,而且岩层界线向该岩层倾斜方向移动的一盘为相对上升盘(即出现较老岩层)。 ②当横向或斜向断层切过褶皱时,则会使褶皱核部(或轴部)在断层两侧发生宽窄的变化,背斜核部变宽或向斜核部变窄的一盘为上升盘,反之为下降盘。同理,断层相对位移情况确定后,再根据断层面的倾向,即可确定该横向或斜向断层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 ③若横向或斜向的断层切割褶皱时,断层两盘核部只有位置的错移而无宽窄的变化,则为平移断层。 (3)断层时代的确定

1)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来判定,断层总是发生在被其错断的最新岩层时代之后,在覆盖它的最老岩层时代之前。 2)根据断层的相互切割关系或断层与岩体的相互关系来判定。被切割者时代较老,切割者时代较新。 断层的种类: 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 如果它们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 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之所以如此称呼,因为要追索被移动了的地表特征时,该人需沿断层线转向左边,才能在那一边找到与这边相对应的特征。这种走向滑动断层也叫右旋或左旋、右行或左行断层,或统称走向断层。加利福尼亚圣安德列斯断层是一条右旋断层或滑动断层。 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 当断层面倾角小于或等于45°,上盘相对下盘作向上运动时,叫冲断层,而若断层面倾角大于45°,则称逆断层。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的形成,从力学角度上讲是应力在煤(岩)体中从开始产生→应力积聚→最后释放的过程。因此,在应力释放部位(断层面)及其附近的煤岩层中,会保存一些受力、释放的记录——断层的牵引、伴生和派生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证实断裂构造变动及其强度,或预示前方是否存在断层及所在的位置,因此分析判断、记录这些现象对分析判断断层意义重大,现以煤矿为例进行说明。当采掘工作面出现断层构造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断层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判断,为采掘赢得时间。 第一步:层位对比 这是分析断层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直观性较强,往往能够直接判断断层性质。 当断层落差小于煤层厚度(巷道高度)时,通过直接观察就能轻易的进行判断。 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层厚度时,我们可以根据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固定层位的岩层具有固定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对岩层层位的认知就可以对断层的性质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我矿10 图一曳曲 煤层顶板岩石颜色一般较浅,为灰色,以细砂岩 或粉砂岩为主,中厚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碎片状叶片化石。而煤层底板岩层颜色一般较深,为深灰色或灰黑色,以粉砂岩或泥岩为主,薄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柱状或长条状根茎化石。通过上述岩层特点就能很轻松得判断断层性质,指导生产。 但是当巷道施工层位在岩层中,且岩层厚度较大,断层断距小于岩层厚度时就不能利用该方法进行判断,这时我们用断层力学现象进行判断。 第二步:牵引分析 断层的产生也是一个受力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岩层在外力作用下,经过塑性形变,最后刚性断裂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对周围岩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剪切破断时,其牵引现象明显,这种牵引在地质学上又称为曳曲,即断块相当运动使断层两盘煤(岩)层发生弯曲现象。正常情况下曳曲的指向就为相对盘运动方向。见图一。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的形成,从力学角度上讲是应力在煤(岩)体中从开始产生→应力积聚→最后释放的过程。因此,在应力释放部位(断层面)及其附近的煤岩层中,会保存一些受力、释放的记录——断层的牵引、伴生和派生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证实断裂构造变动及其强度,或预示前方是否存在断层及所在的位置,因此分析判断、记录这些现象对分析判断断层意义重大,现以煤矿为例进行说明。当采掘工作面出现断层构造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断层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判断,为采掘赢得时间。 第一步:层位对比 这是分析断层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直观性较强,往往能够直接判断断层性质。 当断层落差小于煤层厚度(巷道高度)时,通过直接观察就能轻易的进行判断。 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层厚度时,我们可以根据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固定层位的岩层具有固定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对岩层层位的认知就可以对断层的性质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我矿10煤层顶板岩石颜色一般较浅,为灰色,以细砂岩或粉砂岩为主,中厚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碎片状叶片化石。而煤层底板岩层颜色一般较深,为深灰色或灰

黑色,以粉砂岩或泥岩为主,薄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柱状或长条状根茎化石。通过上述岩层特点就能很轻松得判断断层性质,指导生产。 但是当巷道施工层位在岩层中,且岩层厚度较大,断层断距小于岩层厚度时就不能利用该方法进行判断,这时我们用断层力学现象进行判断。 第二步:牵引分析 断层的产生也是一个受力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岩层在外力作用下,经过塑性形变,最后刚性断裂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对周围岩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剪切破断时,其牵引现象明显,这种牵引在地质学上又称为曳曲,即断块相当运动使断层两盘煤(岩)层发生弯曲现象。正常情况下曳曲的指向就为相对盘运动方向。见图一。 图一曳曲 第三步:擦痕(阶步)判断 擦痕又称“丁”字痕,是擦沟和擦纹的总称。它是由于断层在形成过程中岩粒摩擦断层面形成的痕迹,一般与断层两盘运动方向平行,“丁”字痕丁头指向为对盘运动的方向,也就是说擦痕的延展方向表示断层的滑动方向。阶步又称擦阶,是断层面上与断层擦痕伴生并与之垂直的 图二阶步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得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得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得投射纤维等组成。 2 主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得间隙 3 肺段:肺段支气管就是肺叶支气管得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与它所属得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得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得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5.髓突: 6 眶耳线:又名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得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得基线。 7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得间隙,为非筋膜间隙。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8 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得间隙,含尾状突、 9 第一肝门 : 第一肝门就就是肝脏代谢所需物质进入与出来得第一个通道、在肝脏得脏面,H形得沟,就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得位置,称为第一肝门。 10 辐射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11 禽距:就是指禽距沟分布区。在大脑皮层处为距状沟。而从脑室内观察侧脑室后角内侧壁得隆起为禽距, 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内形成, 为视区得一部分 12 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13肺门:肺得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得凹陷称为肺门,就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与神经进出得地方。 14 肝段:依glisson系统得分支与分布与肝静脉得走行划分得,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15 腰神经通道:就是指腰神经根从离开硬膜囊至椎间管外口所经过得一条骨纤维性管道,可分为神经根管与椎间管两段。此通道任何部分得病变,均可刺激与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答案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答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一.名词解释 1. 半卵圆中心:为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等组成。 2 主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主之间的间隙 3 肺段:是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5.髓突: 6 眶耳线:又名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8 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间隙,含尾状突。 9 第一肝门:第一肝门就是肝脏代谢所需物质进入和出来的第一个通道。在肝脏的脏面,H形的沟,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的位置,称为第一肝门。 10 辐射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11 禽距:是指禽距沟分布区。在大脑皮层处为距状沟。而从脑室内观察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隆起为禽距,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内形成,为视区的一部分 12 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13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14 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2 主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的间隙 3 肺段: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5.髓突: 6 眶耳线:又名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8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间隙,含尾状突。 9 第一肝门:第一肝门就是肝脏代谢所需物质进入和出来的第一个通道。在肝脏的脏面,H形的沟,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的位置,称为第一肝门。 10辐射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11 禽距:是指禽距沟分布区。在大脑皮层处为距状沟。而从脑室内观察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隆起为禽距, 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内形成,为视区的一部分 12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13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14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15 腰神经通道:是指腰神经根从离开硬膜囊至椎间管外口所经过的一条骨纤维性管道,可 分为神经根管和椎间管两段。此通道任何部分的病变,均可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2 主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的间隙 3 肺段: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5.髓突: 6 眶耳线:又名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8 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间隙,含尾状突。 9 第一肝门:第一肝门就是肝脏代谢所需物质进入和出来的第一个通道。在肝脏的脏面,H形的沟,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的位置,称为第一肝门。 10 辐射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11 禽距:是指禽距沟分布区。在大脑皮层处为距状沟。而从脑室内观察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隆起为禽距, 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内形成, 为视区的一部分 12 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13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14 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15 腰神经通道:是指腰神经根从离开硬膜囊至椎间管外口所经过的一条骨纤维性管道,可分为神经根管和椎间管两段。此通道任何部分的病变,均可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

断层的确定与分析

在露头区,野外观测是断层研究的基础和主要方式。断层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断层的识别、产状的确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确定以及断层形成时代和活动演化进程的确定,进而探讨断层的组合、形成机制及其产出的地质背景和物理环境。 断层的确定与分析 断层活动总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即形成了所谓的断层标志,这些标志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一)断层是识别 1.地貌标志 (1)断层崖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常常促使断层的上升盘形成陡崖,这种陡崖通常称为断层崖。如王乔洞断层西盘栖霞组灰岩形成约10米高的断层崖。 (2)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侵蚀切割,乃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3)错断的山脊错断的山脊也往往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等运动的结果。 (4)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岭的接触带往往是一条较大断裂。 (5)串珠状湖泊洼地这种洼地往往是大断层存在的标志。 (6)泉水的带状分布断水呈带状分布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如沿猫耳洞断层分布的一系列下降泉(落水洞) (7)水系特点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短河谷。 2.构造标志 (1)构造线不连续任何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岩脉、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片理或相带等均顺其产状延伸。如果这些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图7是断层造成的构造线不连续现象的图示。走向断层F1、倾向数层F2和斜向断层F3分别切断地层或早期断层,或在平面上或在剖面上,或者既在平面上又在剖面上,两者均显示出构造线的中断。为了确定断层的存在的测定错开的距离在野外应尽可能查明错断的对应部分。 图7 断层引起的构造不连续现象 F1走向断层;F2倾向断层;F3斜向断层 (2)构造强化现象断层活动引起的构造强化,包括有岩层产状的急变、多变和变陡;节理化、劈理化甚至片理化窄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如果我们在野外发现这些现象,就要进行认真的观察,探究引起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 构造透镜体是断层作用引起构造强化的一种表现。断层带内或断层面两侧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角砾块体,长径大小一般为数十厘米至二、三米。构造透镜体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数个或更多个透镜体成组产出。构造透镜体一般是挤压作用产生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菱块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镜体长轴(A)和中轴(B)的AB平面,或与断层面平行,或与断层面成小角度相交或成雁列。如果形成雁列,则构造透镜体的AB面与断层的锐夹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图8、9)。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断层的分析及图解主要是查明断层的性质及断层变位的各种基本要素。在野外实地观 察、测量断层的性质及其某些基本要素是断层研究中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方法。但单是野外观察是不够的,因直觉往往易形成错觉,而且大多数基本要素须经过一定的分析或图解才能获得,当编绘各类投影图及剖面图时,就需要进行这种分析或图解。 、断层的各项基本要素包括两大类,即断距及位移。 (一)断距又称视断距,为断层两盘标准层的错开距离,一般不一定代表断层的真实 位移。又分四种(图1):水平断距(I ),垂直断距(Z),倾斜断距(D)及法线断距或层位断距(N)。四者的关系如下: N k Dsin (B 土a) (1) I = Deos 3 (2) Z= Dsin 3 (3) 式中:a—标准层倾角; 3—断层面倾角。 当断层与标准倾斜同向时,(1)式中的a前用负号;异向时,用正号。 图1 断层的断距 1 / 10

(6) 图2 把位移矢量R 分解 为断层裂缝平面上及空间的组成部分 矢量R 的空间位置依下列三要素而定:r ' B 角(R 与R'之间的夹角,即 R 的倾角)。 上述诸要素间的关系如下: sin 目 b = cos B = R cos sin y = Hcig^ A = J? cosy H = hstti sin y 角(为 R'与断层走向线正方向之夹角)及 (4) (5) l :水平断距;乙垂直断距;D:倾斜断距;N:法线断距 (二)位移又称真断距或位移矢量( R ),为沿断层运动方向的位移,即同一点自断层 运动前的位置移至断层运动后的位置的距离。矢量 R 又有如下的分量(图 2):沿走向位移 (入),面向断层面,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倾斜位移( n ),向上为正,向下为负,垂直 位移(H ),向上为正,向下为负;水平位移(R'),倾斜水平位移( b ),向下盘方向为 正,反之为负。

医学影像2000级《断层解剖学》期终试题b卷

医学影像2000级《断层解剖学》期终试题b卷《断层解剖学》考试样卷学号姓名班组成绩一人体断层切片幻灯片断面识别及断面分析问答题每空1分共35分 12号片1、 4、 8、 9、 10、 28 号片6、 8、 9、 23、 24、分析问答 1断面名称 2内囊位置 3最外囊位置 4第三脑室位置 5断面所见脑池 395号片 1、 2、 5、 6、 10、 4101号片1、 2、 3、4、 16、 5 178号片6、 10、 12、 15、 16、分析问答 1断面名称 2出现肝段3左叶间裂的标志识别 4背裂的标志识别 5正中裂的标志识别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通过脑桥小脑角池的神经是 A展神经和面神经 B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C三叉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D前庭蜗神经和舌咽神经 2Reid基线为 A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B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C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D颧弓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3颈内动脉造影时在侧位片上“虹吸部”的组成是由AC1和C2段 BC2和C3段 CC2、C3和C4段 DC3、C4和C5段 4脑的血液供应 A椎动脉造影V1段穿上六个颈椎横突孔 B分布于小脑的动脉均来自基动脉发出的分支C以小脑幕为界幕上结构接受颈内动脉系血供幕下结构接受基底动脉系血供 D脑的血供与颅骨和硬脑膜的 脑胼胝体以下横断层面大脑镰呈 A前后连续呈一直线B“M”型 C血供彼此无关 5 前后两段D“V”型或“Y”型 6在脑的横断层面辨认内囊后肢的位置在 A尾状核头与背侧丘脑之间 B豆状核与尾状核头之间 C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 D豆状核与尾状核尾之间 7胸部肺门横断层面 A右肺动脉高于左肺动脉 B在肺内肺动脉、肺静脉与支气管伴行 C右肺上叶支气管高于左肺上叶支气管 D可见主动脉及其三大分

医学断层分析

一.名词解释 1. 半卵圆中心: 2 主肺动脉窗: 3 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 5 髓突: 6 眶耳线: 7 血管前间隙: 8 门腔间隙: 9 第一肝门 10 辐射冠: 11 禽距: 12 肺韧带: 13 肺门: 14 肝段: 15 腰神经通道: 16 膀胱精囊角: 17 大脑动脉环: 二.填空题 1.识别横断层面上缘上回和角回的标志是。 2.顶下沟起自扣带沟、止于的后方,其上方为,下方是扣带回。 3. 、和、合称后说话区(werniCke区)。 4.杏仁体、和三者恒定的位置关系是横断层面上识别杏仁体的标志。 5.中脑的横断层面自前向后分为、、和四部分。 6. 和的出现是冠状层面上中央前回下部出现的标志。 7.在颅脑冠状层面上,侧脑室三角区的外侧壁与视辐射之间的白质板称,由 纤维形成。 8.成对的脑池包括、、和等。 9.幕上不成对的脑池包括背侧的、、和腹 的、、。 10.肝门静脉左支一般分为、、和四部分。 11.大脑外侧窝池在横断层面上的典型表现呈横置的“”形,主干在岛叶表面分为前、后支,前支较短伸向,后支较长伸向。 12.鞍上池的形态因成像层面和个体差异,可呈、和等不同形态,

其由池、池或池形成。 13.“Y”形小脑幕之间的脑组织为,小脑幕两侧的脑组织是。 14.颈内动脉的、和段共同组成“U”形或“V”形,也 称,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之一。 15.气管前间隙是、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向上达胸廓上口,向下至气管隆嵴,以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 16.ATS图的5区淋巴结为,6区,7区,8区,9区。 17.四角形鞍上池的四个角分别为、、和,其周围的脑组织分别为前方的、后方的和两侧的。 18.气管前间隙是、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向上达胸廓上口,向下至气管隆嵴,以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 19.肝门右切迹内的管道为鞘系,此切迹也可作为肝和的区分标志。 20.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即动脉,分布于基底核区的、 和,,足供应纹状体和内囊的主要动脉,易破裂出血,故名 动脉。 21.椎动脉起自,依据行程分为、、、和段,至合成基底动脉。 三.单项选择题 1. 在横断层面上,识别距状沟前部的标志 A、禽距 B、侧副隆起 C、侧副沟 D、海马 E、海马旁回 2. 识别中央旁小叶的标志 A、扣带沟 B、扣带沟边缘支 C、中央沟 D、中央前沟 E、中央后沟 3. 内囊前肢与内囊后肢分界的标志 A、豆状核 B、壳 C、苍白球 D、尾状核 E、背侧丘脑 4. 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出入内耳门时所经过的脑池 A. 小脑延髓池 B、环池 C、小脑上池 D、桥池 E、脑桥小脑角池

(完整word版)人体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解剖学教研部

实用断层影像解剖学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解剖学的重要分支。目前,人体断层解剖学已成为识别多种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基础科学。断层影像解剖学是研究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相关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边缘科学,属于应用解剖学范畴。本世纪70年代以来B超、CT、MRI和ECT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及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给断层解剖学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要想提高医学影像的分析能力和诊断准确率,应具有扎实的断层解剖学基础,否则将无法胜任用现代化医学影像仪器装备的临床工作。因此,学习和研究断层解剖学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医学教育和临床工作需要,我们利用自制的实物标本和CT图像、MRI图像,制作了断层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视听教材。由于本学科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再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和读者不吝赐教,以求改进和进一步完善。 (一)颅脑部断层影像解剖 (1)颅脑正中矢状断面(图1):脑位于颅腔内由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六个部分组成,通常,中脑、脑桥、延髓合称脑干。胼胝体分为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和胼胝体压部,透明隔,第三脑室,前下方有视交叉,乳头体,交叉池是视交叉周围的蛛网膜下池。脚间池是大脑脚之间的蛛网膜下池,交叉池和脚间池合称鞍上池,鞍上池向下与脑桥池相续,内有基底动脉。第三脑室后方分别有中间帆腔、松果体、大脑大静脉池、中脑四叠体,背侧有四叠体池,向上与大脑大静脉池相续。小脑幕位于小脑与端脑枕叶之间,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和小脑之间,向上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 枕大池也称为小脑延髓池。 颅脑正中矢状层面MRI图像: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胼胝体,胼胝体膝,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第三脑室,视交叉,乳头体,交叉池,脚间池,脑桥池,中间帆腔,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四叠体池,第四脑室,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小脑幕,枕大池,位于延髓、小脑与枕鳞之间。 (2)眶耳基线断面(图2):是以眶下缘与外耳道连线为基线的断面,可分为前部、中部、后部三个部分。前部的正中有矢状位的鼻中隔,两侧是筛窦,再外侧是眶部,中部中央的腔洞为蝶窦。枕骨基底部,两侧有颈内动脉、乙状窦,后部是颅后窝内结构,主要有延髓和小脑,延髓,椎动脉位于延髓与基底部之间,小脑下部正中线两侧有小脑扁桃体,小脑膝是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蛛网膜下池,向后与枕大池相通。 眶耳基线层面MRI图像:鼻中隔,筛窦,眶部,蝶骨小翼,蝶窦,枕骨基底部,延髓,第四脑室,小脑扁桃体,小脑膝,枕大池 (3)第四脑室下部断面(图3):筛窦在前部的中心部,眶内有眼球,视神经,眶脂体,眼外肌。蝶窦位于断面中心,蝶窦的后外侧有颈内动脉。颞叶下部断面,颞骨岩部,脑桥,斜坡。脑桥池内有基底动脉、展神经,脑桥小脑脚处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第四脑室,小脑蚓,小脑半球,乙状窦。 第四脑室下部层面MRI图像:鼻中隔,筛窦,眼球,眶脂体,视神经,蝶窦,颞叶下部,脑桥,第四脑室,小脑蚓,小脑半球,枕大池 (4)第四脑室中部断面(图4):额窦在断面的最前方,直回在大脑纵裂的两侧,外侧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 论文提要 大家都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组成地壳的岩层不断发生变形和变位,使这些岩层的原始产状改变,形成一定的地质形态,岩层变动后形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形体。岩层受力后发生断裂,两盘岩层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时,这种构造成为断层。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等。断层的主要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和断层的组合形式。地壳受力是比较复杂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因此断层不是想象中那么的规则,我们要根据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解释。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各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的形成和油气的运移以及其重要控制作用。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一下就对各种断层的形成机理和各种断层的特征与识别作出阐述。希望读者通过此文能对断层有个更生的了解。 正文 一、张性断裂系 在断层复杂地区,经常遇到断层切割问题。采用地震剖面分析断层切割问题时,因从地质角度出发,根据本区各组断层发育的历史,结合地震剖面特征,按照各断层特点及其规模大小,确定出各组断层间的相互顺序及主次关系是解释的关键;只有认真分析主要断裂和次要断裂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剖面上合理的解释断层间的相互切割问题。比如,根据一般地质规律,只断深层不断浅层的,是较老断层;深浅层都断,落差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是长期发育的断层。 图一 Y字形断裂系剖面特征 在张性为主的各类盆地中,地震剖面上常见的断层相互切割关系,大体上有“Y”字形,“X”形、“人”字形、包心菜形和阶梯状断裂系等各种样式;其中,“Y”字形断

裂系中,向深层延伸较长断层一般是长期发育且规模较大的主断层,而延伸较短的是伴生断层(图一)。阶梯状断裂系有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和正向阶梯状断裂系,前者断层倾向于地层倾向相反;后者断层倾向于地层走向一致这类断裂系多发育在盆地缓坡,一般规模较小,不断入盆地基地(图二)。这类断裂的形成主要与盆地沉降过程中缓坡翘倾产生的滑落或隆张等作用有关。包心菜式断裂系一般发育在张性盆地隆升构造顶部,断层由外向内由老变新依次下降,剖面特征似空心菜。 图二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剖面特征 图三为受边界生长断层控制与其相关半生发育的次级正断层与逆牵引构造,在逆牵引构造顶部发育包心菜式断裂系,在逆牵引构造侧翼发育“Y”字形断裂系。图三中,边界断层上升盘及基地岩系中出现的反射同相轴与凹凸不平的断面反射有关。 图三与边界生长断层有关的正断层系相互切割关系和逆牵引构造

断层影像解剖学

断层影像解剖学 断层影像解剖学(human sectional anatomy)是用断层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比,断层影像解剖学有以下特点:①能在保持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②可通过追踪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③密切结合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是断层影像技术对疾病作出诊断并进行介入性治疗的形态学基础。 发展历史 断层解剖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早在16世纪初就被用于人体解 剖的研究。当时,意大利画家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绘制了男、女躯干部的正中矢状断面图;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Vesalé研究了脑的横断层解剖。17世纪,一些学者分别展示了脑、眼和生殖器等的断面。18世纪,Haller、S.Soemmering和Vicq d’Azgr绘制了脑的各种断面图;Camper镌印了盆部的纵断面图;Scarpa则用盆部的断面来表达取石手术途径。16~18世纪,阻碍断层解剖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使尸体变硬以维持结构于原位的方法。从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是人体断层解剖学发展的重

要时期,一是完善了断层解剖方法,再一个是出版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 荷兰解剖学家Riemer(1818)率先使用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 并出版了图谱。Gerota(1895)将5%的福尔马林溶液灌注尸体再冰冻切片,从而完善了冰冻切片法。目前,仍沿用这个原则制备人体断层标本。Huschke(1844)利用18个月的女孩尸体发表了10 幅颈、胸、腹、盆的横断面图,这些精美而有用的断面令他兴奋不已。伟大的俄国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Pirogoff于1852年至1859年间以天然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断层解剖学著作。这部巨著包括五卷:一卷八开本的描述资料共796页和四卷包括213幅断面图的特大对折本,其断面含有头部横断面、胸部横、矢状断面、男女腹部的横、矢、冠状断面和四肢的横断面。法国人Gendre(1858)用石膏包埋尸体,制备了含有25个断面、自然大小的全身各部的横、矢和斜状断层解剖学图谱,每个断面伴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德国人Braune(1872)完成了人体各部三种基本断面的解剖学图谱,并仔细描述了器官的毗邻和评述了前人的工作。他的著作再版两次,并被译成英文。Henke在读到其第二版时便注意到了通过断面来进行结构重建的问题,他重建了心脏并将其轮廓投影至胸壁。Rudinger(1873)、 Dwight(1881)和Symington(1887)分别研究了儿童的断层解剖。Dalton(1885)出版了三卷脑断层解剖学图谱,横、矢、冠状断面各1卷,图片由离体脑断层标本黑白照片与相应线条图组成,文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2 主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的间隙 3 肺段:肺段支气管就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与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5.髓突: 6 眶耳线:又名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8 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间隙,含尾状突。 9 第一肝门 : 第一肝门就就是肝脏代谢所需物质进入与出来的第一个通道。在肝脏的脏面,H形的沟,就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的位置,称为第一肝门。 10 辐射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11 禽距:就是指禽距沟分布区。在大脑皮层处为距状沟。而从脑室内观察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隆起为禽距, 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内形成, 为视区的一部分 12 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13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就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与神经进出的地方。 14 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与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15 腰神经通道:就是指腰神经根从离开硬膜囊至椎间管外口所经过的一条骨纤维性管道,可分为神经根管与椎间管两段。此通道任何部分的病变,均可刺激与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

人体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解剖学教研部 - 1 - 实用断层影像解剖学人体断层解剖学是解剖学的重要分支。目前,人体断层解剖学已成为识别多种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基础科学。断层影像解剖学是研究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相关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边缘科学,属于应用解剖学范畴。本世纪70年代以来B 超、CT、MRI和ECT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及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给断层解剖学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要想提高医学影像的分析能力和诊断准确率,应具有扎实的断层解剖学基础,否则将无法胜任用现代化医学影像仪器装备的临床工作。因此,学习和研究断层解剖学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医学教育和临床工作需要,我们利用自制的实物标本和CT图像、MRI图像,制作了断层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视听教材。由于本学科正处于飞速发展之

中,再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和读者不吝赐教,以求改进和进一步完善。(一)颅脑部断层影像解剖(1)颅脑正中矢状断面(图1):脑位于颅腔内由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六个部分组成,通常,中脑、脑桥、延髓合称脑干。胼胝体分为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和胼胝体压部,透明隔,第三脑室,前下方有视交叉,乳头体,交叉池是视交叉周围的蛛网膜下池。脚间池是大脑脚之间的蛛网膜下池,交叉池和脚间池合称鞍上池,鞍上池向下与脑桥池相续,内有基底动脉。第三脑室后方分别有中间帆腔、松果体、大脑大静脉池、中脑四叠体,背侧有四叠体池,向上与大脑大静脉池相续。小脑幕位于小脑与端脑枕叶之间,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和小脑之间,向上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枕大池也称为小脑延髓池。颅脑正中矢状层面MRI图像: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胼胝体,胼胝体膝,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第三脑室,视交叉,乳头体,交叉池,脚间池,脑桥池,中间帆腔,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四叠体池,第四脑室,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小脑幕,枕大池,位于延髓、小脑与枕鳞之间。(2)眶耳基线断面(图2):是以眶下缘与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