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第九章生物进化

(完整版)第九章生物进化

(完整版)第九章生物进化
(完整版)第九章生物进化

第九章生物进化

第一节生物的进化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1胚胎学证据:例如鸟和哺乳动物的胚胎早期在咽部都有鳃裂褶皱,说明陆生脊椎动物是从水生鱼类进化而来的

1.2比较解剖学证据:举例:脊椎动物的前肢;

植物中的变态茎:葡萄的卷须、洋葱的鳞茎、皂荚枝上的刺

叶的变态:豌豆的卷须、小檗的刺

陆生脊椎动物的肺和鱼膘

同源器官:概念:在发生上有共同来源而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完全相同的器官

解释:有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形态功能不完全相同说明有各自的适应性突变

举例:如人的盲肠和阑尾,蟒蛇体内的后肢骨残余

痕迹器官:概念:生物体内某些功能已基本消失但仍然存在的器官

意义:追溯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与其它生物的亲缘关系和进化线索

1.3 生物化学证据:细胞色素C:生物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越相似;反之,亲缘关系越远,氨

基酸组成差异越大

1.4 古生物学证据:概念:在特殊条件下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它们的生活遗迹

生物化石作为进化证据的原因: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由一定顺序的

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顺序: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近的

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证实:生物是进化的,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生物的进化不仅表现在整个生物界,每个生物的种或属都有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

马的进化:始祖马-----渐新马------中新马-----上新马------现代马(马的进化是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关联的)2、生物进化历程

35亿年前,出现以蓝藻为主的单细胞原核生物--------有了光合作用-----开始构建最早的生态系统

20亿年前,生物第一次繁荣,细菌蓝藻的多样性得到发展,出现了真核生物

5.3亿年前,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出现了大量的多细胞生物

4亿年前, 部分水生植物登陆,开始了陆生植物的进化历程: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意义:随着陆生植物的增加,大气中氧的含量不断增加,最终达到并稳定在现有的比例,为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进化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古代鱼类中的总鳍鱼类在陆地上幸存,开始了陆生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3、生物进化规律鸟类

营养方式:异养自养异养;细胞数量上:由单细胞到多细胞

器官结构和生理活动上:由简单到复杂;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

发展方向:多样化概念:生物种类从少到多,并且向不同方向发展分化为形形色色的物种

意义:使生物扩大了生存空间,适应于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

适应辐射:概念:来自共同祖先的后裔,因适应不同的生物环境而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现象

意义:导致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是生物进化的形式之一(规律之一)复杂化

意义:使生物的生活力增强,适应范围扩大,最后达到物种的繁荣

生物进化是前进性发展的,从总的来说是不可逆的

第二节生物进化理论

1.生物进化论最初奠基者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创立的‘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生物进化学说;最重要的是英国

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论述了生物进化的事实,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阐明了生物进化(生物界发展)的原因,正确解释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起源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

2.1 变异和遗传:观点: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现象(生物的特性之一)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缺陷:有时环境条件可决定变异的方向(错误)

2.2 繁殖过剩:观点: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2.3 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

观点1:生存斗争的原因是繁殖过剩使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传代都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

观点2:生物与环境的各种复杂关系称为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同无机自然条件的斗争、

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三个方面

缺陷: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仅是斗争

2.4 适者生存:观点1:对有利变异的保存和有害变异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

观点2:自然选择包括无机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和生物彼此之间的选择作用

观点3: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

3.现代进化理论:进化是在生物种群中实现的,而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3.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概念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中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所含有全部基因

基因频率:其中某一基因在它的全部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率

基因频率计算公式:某基因的纯合体几率+ 1/2杂合体几率

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3.2 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有时也说可遗传的变异或突变和重组)

观点:突变的结果,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使种群中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3.3 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

观点:进化是自然环境对变异定向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向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

3.4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概念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是由于某些地理障碍而发生的

生殖隔离: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彼此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生殖隔离分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和受精后的生殖隔离

观点: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相互分开的种群断绝了基因交流的机会,结果导致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变成两个物种的种群了;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是基因学说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综合,是以现代遗传学的巨大成就来补充达尔文学说的不足。阐明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内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和外因(环境变化),偶然性(突变)和必然性(选择)的辩证关系;阐述了进化的中心问题---物种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进化机理的认识。

4.灭绝 4.1 概念:该物种的全部个体在地球上不复存在

4.2 原因:从物种本身来讲,对原有生存环境高度适应,导致基因库变小,当环境变化后,对变化后的新环境的适

应程度下降到零,可能是导致物种灭绝的内在原因。

4.3 意义:灭绝与新物种的形成一样重要。灭绝为新物种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4.4 在整个生物进化史中,与物种形成一样,物种灭绝是进化的正常过程,以一定规模经常发生。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案

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同学来说,复习课只是温习旧知识和反复练习的过程,显得单调乏味,如何让学生仍然带着新鲜的感觉、人人参与、具有探究性地复习,对老师设计教案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利用分组竞赛的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回答基础题----学生互考提高题----学生抢答应用题逐步将学生的学习气氛推向高峰。教学案结合、分三层逐步加深复习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老师只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作用,由于适当补充新鲜的事例,将原本枯燥单调的复习内容转变成为一堂生动活泼、人人参与、充满新鲜感和具有探究性的集体课堂。由于节奏加快,原本题量较大的内容也可以轻松解决了。在教学中重视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复习教学方式。 第24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教案 (复习课共一课时) 盐城鞍湖实验学校胡胜权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大致过程。 2.理解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米勒的实验及其说明的问题。 3.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 4.理解达尔文生物进化学的基本思想。 5.理解加拉帕戈斯岛地雀进化的原因。 6.了解人类起源于古猿。 7.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认识人类的生物学地位。 B、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顺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归纳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3.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各种生物进化的现象。

C、情感目标 1.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和澄江化石群的发现、以及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及丢失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渗透生命是物质、生命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命物质变化发展的量变和质变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3.学会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认识生物进化和人类的产生。 重点、难点 1.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和生物进化过程。 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3.人类的进化过程 教学方法:梯度互动,讨论竞赛,当堂评价 教学准备:学生复习、教师准备学案、视频图片课件,提前给学生分组教学过程 一、基础与巩固 规则:自学复习3分钟,班级分为四个小组,组长抽签定章节。每个小组派代表或轮流在限定的时间内(最长4分钟)回答完指定的基础题得满分30分,超时扣分,回答不出来由别的小组成员回答加分。其他组同学认真听讲做评委。

第九章(生物进化)-2020年上海高考生物合格考知识点默写(沪科版)

第九章生物进化 知识梳理 一、生物的进化 1.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证据来自___ _______,__ _____,__ __ ____,__ _的研究。 2.鱼类等水生脊椎动物存在的鳃裂,在陆生动物胚胎早期也出现过,说明陆生脊椎动物是由_____生物进化而来的。 3.在发生上有共同来源而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完全相同的器官称为_ _______。 4.化石证据不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历程,由细胞到细胞,由_______到,也证明了生物界是向着多样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的。 5.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是:___ _____和____ 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___ ______是进化的必要条件,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并由此带来;只有环境的个体才会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6.现代进化理论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___ _______是进化的基本单位,___ _______为进化提供原材料,______ ____主导着进化的方向,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_____ _____和______ ____。____ ______是指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在它的全部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例。 7.生物灭绝的原因是:。

二、生物进化理论 (一)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____ ______: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自然选择的外因; (2)____ ______: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现象,生物特性之一——自然选择的内因; (3)____ ______: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的手段; (4)____ ______:①对有利变异的保存和有害变异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 ②自然选择包括无机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和生物彼此之间的选择作用;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基本概念: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中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某基因在其全部的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率; (4)____ ______:地理隔离是由于某些地理障碍而发生的; (5)____ ______: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彼此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

鲁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鲁科八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一课时 学案A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1课时)(A卷) 教师寄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教材分析 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目标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 分析数据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桦尺蠖的不同体色及其变化说明了和是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 2、雷鸟的体色变化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58的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图Ⅶ-24和Ⅶ-25后,请回答1950年时哪种颜色的桦尺蠖易被发现?这里有 几种桦尺蠖?__________ (2) 引起曼彻斯特两种桦尺蠖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和观察教材P59---62的内容和图片,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教材上标出保护色的概念和作用。你能举出一些动物保护色的例子吗? (2)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和实施计划:①准备布料及100张颜色各异的小纸片。 ②5、6人一组并推举组长。 ③展开布料,放上纸片。 ①组长监督,其他同学“捕食”。 ⑤“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剩下25张小纸片时停止。 ⑥统计幸存纸片的数目。 ⑦假设“幸存者”都产3个后代,且体色与自己相同,取相应备用小纸片。 ⑧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第4—7步。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 目。 得出结论: 讨论 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哪种颜色的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纸片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2、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三.拓展创新 如果要使浅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该怎么样做? ————————————————————————————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生物进化的原因-(学案含答案)

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目标】 1、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能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3、通过模拟探究活动,培养模拟探究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先行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1、阅读教材第58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桦尺蠖是不是自己会改变体色? ②在第二次考察时,先前看到的大多数的浅色桦尺蠖哪里去了? ③深色的桦尺蠖为什么会多起来,成了常见类型? 2、阅读教材第59--61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保护色?保护色对于动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学习任务二:能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阅读教材第62-63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3、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小组交流: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一)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施计划 (五)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探究实验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5、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那为什么到现在为止物种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并没有计算的那么多,而是自然界里各种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请举例说明。 6、那些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异个体是怎样产生的?即生物进化的基础是什么? 7、长颈鹿的颈从古到今一直都是这样长的吗? 8、短颈的长颈鹿那里去了?是不是颈长长了,变成了现在的长颈鹿?还是

(完整版)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7.1 生物进化的证据 学案(含答案)

7.1 生物进化的证据学案(含答案) 第第25课时课时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证据目标导读 1.结合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理解生物进化的免疫学证据。 2.分析DNA和蛋白质的分子性质,理解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重难点击 1.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2.DNADNA杂交技术。 一免疫学证据阅读教材P104内容,完善家兔抗血清实验,完成下面的思考。 1实验目的通过血清蛋白的免疫反应了解某种生物与其他几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远近。 2实验原理1每种动物的血清中都含有一系列独特的蛋白质。如果把一种动物的血清抗原注射到另一种动物的体内,这种动物的免疫系统将产生特定的抗体攻击这些抗原,所以血清中存在着大量的抗体。 2当家兔抗血清含有抗人血清蛋白的抗体与某种动物的血清混合时,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形成沉淀,不同种动物的血清产生的沉淀数量不同。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可知这些动物血清中一定含有和人相似的血清蛋白。反应越强烈,沉淀形成就越多,

说明该动物的血清蛋白与人类的越相似,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3实验过程如图4实验结果动物种类反应强度人100黑猩猩97大猩猩92长臂猿79狒狒75蜘蛛猴58狐猴37食蚁兽17猪8 5.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动物的血清蛋白与家兔抗血清的反应强度不同,由此可以判断这些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远近。数据表明,黑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 归纳提炼如果想通过血清蛋白的免疫反应了解某种动物与其他几种动物的亲缘关系远近,可以将这种动物的血清注射到另外一种动物体内,这种注射了血清的动物就会产生抗血清,然后用这种抗血清分别与其他几种动物的血清混合,根据免疫反应的强烈程度即可了解该种动物与其他几种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 活学活用1下列关于家兔抗血清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将人的血清蛋白注入家兔体内以后,会发生免疫反应,人的血清蛋白相当于抗原B根据其他动物的血清蛋白与家兔抗血清发生反应的强烈程度可以判断它们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C家兔抗血清与血清蛋白会发生特异性结合D因为黑猩猩的血清蛋白与人的完全一样,所以黑猩猩的血清蛋白与家兔抗血清的反应强度最高答案D解析人的血清蛋白相当于抗原,注射到家兔体内以后会发生免疫反应,在家兔的血清中会产生与血清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因为其他动物与人类有共同的祖先,所以它们的血清蛋白

八年级下册生物生物进化的原因--说课稿

生物进化的原因--说课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青海一中李清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第三章最后一节。对本课的,的有得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观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模拟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内因和外因),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解释长颈鹿等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关于分析生物进化原因的这部分内容,教材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二是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依据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新授课,是实验分析课型,由于本课有模拟探究实验和实例分析,还要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并渗透环保教育,时间较紧,宜采用两课时。 (二)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确立如下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模拟探究实验,并阅读理解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分析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确立本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让学生能感性的认识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并能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长颈鹿等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确立本目标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归纳知识,并学

以致用,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学习。 3、能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确立本目标目的是: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和学情特点,本课确立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模拟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渗透环保教育。依据是: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 难点:模拟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依据是:过程模拟和分析较复杂抽象,需要教师的高效指导,需要同学间的分工合作,契配合。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课之前,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地球上生命的起、生物的进化历程等生物知识,并亲手做过了许多生物探究实验,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学好本课打下民坚实的基础。学生能否达到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的要求,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进行高效的学习指导。 三、说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和学情特点,宜用如下学法和教法。 学法:主动实验、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模拟探究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在分析实验结果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和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选用这些学法的目的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实验指导教学法、对话教学法、归纳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实验要求和预设问题,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习惯。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启发点拔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结果,教学生学会学习。选用这些教学法的目的是:联系新理念,结合学情特点,导学生采用自主、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上海高级中学课本 生命科学 高中第三册 第九章生物进化学案

高二生命科学学案 班级:学号:姓名:日期: 第九章生物进化 第1节生物的进化 一、教学目标: 1、能列举生物进化的证据。 2、能举例说明同源器官、痕迹器官、化石、适应辐射等概念。 3、能说出动植物进化的大体历程。 4、能根据地层中化石分布特点归纳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生物进化的四方面证据。 马的进化历程及其与环境演变的关系。 生物的主要进化历程。 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 难点: 胚胎学证据、同源器官、适应辐射。 三、预习与笔记 1、你认为地球上现存生物之间有亲缘关系吗?有证据证明你的结论吗? 。 2、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的学科是、、 和。 3、研究各类动物的胚胎发育可以发现陆生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腮裂,说明 ;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尾,说明。 4、龟、马、鸟、蝙蝠和海豹的前肢与人的上肢等器官在胚胎发生上,都是由胚胎时期发展而成,这些器官内部结构,形态和功能上,称为器官,具有同源器官的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 5、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有和。 6、生物化学的证据是比较各种真核生物中都存在的蛋白质——细胞色素c,根据教材第三册P43表

9-1可以得出结论:这8种生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原因是。 7、生物化石是在特殊条件下保存与中的古生物、和它们的。 8、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证明了,还揭示出生物、 、的进化顺序。 9、马的化石说明了马的进化 、生物进化历程 10 陆生动物进化历程:。 11、生物进化规律:细胞数量上,器官结构和生理活动,生活环境,生物界向着和方向发展。 12、来自共同祖先的,因适应的生活环境而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现象称为。这种现象导致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是生物进化的形式之一。

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 一、选择题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诱变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 B.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基因重组,就产生了定向变异 C.体细胞杂交技术能产生染色体变异,突破了生殖隔离的限制 D.现代生物技术能改变许多生物,使之更适合人的需要 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答案 A 2.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A.随机交配B.自然选择 C.基因突变D.染色体变异 解析随机交配对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 答案 A 3.(2011·临沂)人类与某些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人类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的原因是() ①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②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③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④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人类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4.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是() 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④自然选择学说对环境条件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进行选择,没有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生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但该物种在一代代交替过程中得以保持和发展,该物种的基因库也得以保持和发展。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起作用,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答案 B 5.下列有关地理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造成地理隔离的障碍,对于陆生生物往往是水域、山脉、沙漠等,对于水生生物一般是陆地 B.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 C.地理隔离对人类没有影响 D.物种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解析地理隔离在人类中也有广泛影响,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把地球上所有合适年龄的异性作为自己的选择对象,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地理的因素是阻碍人类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当然对人类来说与别的动物不同,政治的、社会的隔离因素的影响,有时更为重要。 答案 C 6.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乙种群: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 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 解析首先计算出甲种群Aa=72%,乙种群AA=36%;然后分别计算出甲种群A=(24%+36%)=60%,乙种群A=(36%+24%)=60%,。即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不变,说明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没有进化。 答案 D 7.(2011·厦门)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生物进化理论-教案

《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命科学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首要介绍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来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进而说明达尔文进化论形成过程——“贝格尔号”舰的环球航行,以及代表著作《物种起源》。然后通过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遗传变异、繁殖过剩、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以及自然选择作用例子的介绍,向学生展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学习本节内容,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生物进化发展的知识,更能使学生接受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生物进化的内容,对于达尔文提出的进化理论有所了解,但是仍停留在表面,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以及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很清楚,并且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达尔文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论点。 (2)学会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观点描述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3)学会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性和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理论分别进行讲解,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2)通过对自然选择学说四个主要论点的探讨,学会描述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学习,感悟生命延续的规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强化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基本论点 2. 教学难点: (1)生物的适应性 (2)自然选择的作用 五、教学主线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情景导入 由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物种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多样的物种的由来,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介绍拉马克的观点,让学生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之一。屏幕展示

第九章生物进化 第1节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九章生物进化 一、本章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理论是指导人们辩证认识生命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学习本章内容,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生物进化发展的知识,更能使学生接受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本章分三节。在第1节《生物的进化》中,教材以大量的实例从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历程和生物的进化规律三方面证明“生物进化”这一事实,并揭示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和生物界的发展方向,为进化理论的阐述奠定基础。第2节《生物进化理论》,从介绍达尔文开始,以自然选择为主线,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涵,在此基础上介绍现代进化理论,阐述了生物进化的内因、外因和基本形式,回答了生物是怎么进化的问题。第3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选学)》,简要说明了人类进化历程,指出人类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性,其进化历程与人类文明相伴随。 二、课题:第九章生物进化第1节生物进化 三、本节教材分析: 本节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说生物是进化的?引导学生从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历程和生物的进化规律三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从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讨论生物进化的证据。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和生物化学是研究现代生物物种间亲缘关系的重要手段,其研究结果可以证实,现代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有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史的直接手段,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中存在有当时生活的生物种类化石,若将不同地质年代的马的化石连接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到马的进化历程。由此,用事实来回答生物是进化的这个问题。第二部分简要展示38亿年来,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并将生物进化与地球环境变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显示了生物与环境的不可分割,为自然选择理论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进化的规律,通过以实例对进化规律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真正了解生物进化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列举生物进化的证据。 能举例说明同源器官、痕迹器官、化石、适应辐射等概念。 能说出动植物进化的大体历程。 能根据地层中化石分布特点归纳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关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生物进化的事实,了解生物进化与地球演变的相互关系,初步感悟生命的价值。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生物进化的四方面证据。 马的进化历程及其与环境演变的关系。 生物的主要进化历程。

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实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教学时以蜗牛的体色变异为切入口,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采取学生课下预习,应用“6+1”课堂模式,课堂上老师帮助学生分析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培养学生处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以事实或实验结果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群、基因频率等概念;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 讨论交流:阅读讨论、全班交流,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___六、课时安排 课标要求 2 课时,由于本校实行高效课堂,故尝试 1 课时 七、 教学过程 1、导 应用蜗牛的有利变异提出问题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 ”,这是苏东坡对蜗牛的描述,如果在蜗牛壳为黄色(aa )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棕色(Aa )蜗牛壳的变异个体,则棕色比黄色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思考:1.蜗牛的这种变异有利于生物进化吗?2.若棕色个体能很好地生 存下来,它体内的 A 基因如何才能传递给子代呢? 2、思 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时间为五分钟。具体见导学案 阅读教材第 100-104 页,完成以下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 种群 (1)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种群的概念:是指 。2.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1)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 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基因库。 (2) 基因频率: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的比例为基因频率。 (二)生物进化的原材料1. 变异类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来源 2. 可遗传变异的形成(1)形成:① ②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 。 (2)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衡量突变对生物体是否有利,要与 联系起来; 种群内具有某些突变性状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生存和繁殖优势。 (三)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因素 1. 自然选择: 。 2. 原因: 逐渐淘汰, 的逐渐积累。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第七章生物的进化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

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5、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浅色基因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6、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

第九章生物进化 第2节生物进化理论教案

第九章第2节生物进化理论 一、教材分析: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证明生物是在进化的,但是,我们还无法用实验证实生物是怎样进化的,是达尔文创立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教材从五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创立、内涵、发展及物种的形成和灭绝的机理。首先简要介绍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来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进而说明达尔文进化论形成过程——“贝格尔号”舰的环球航行,以及代表著作《物种起源》。通过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遗传变异、繁殖过剩、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以及自然选择作用例子的介绍,向学生展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生物是进化的,人们对进化原理的认识也是在深入和发展的,达尔文以后,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有关生物进化的学说,教材选择为最广大学者接受的现代进化理论为例,介绍进化理论的新的认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用基因和基因频率等遗传学概念解释生物进化机理,并从基因交流角度讨论新物种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对重大灭绝事件的归类总结,告诉学生新物种替代旧物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事件。由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含义。 二、课题:第九章第2节生物进化理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论点。 能说出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 能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能说出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能解释基因库并正确计算基因频率。 2、过程与方法: 关注达尔文的生平和主要科学活动。 能描述生物适应性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种形成和灭绝的了解,初步感悟生命延续的规律以及保护野生生物的重要性,铅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到的四个基本论点。 现代进化理论。 物种的形成和灭绝。 难点: 生物的适应性。 自然选择的作用。 基因频率。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进化的原因学案3

生物进化的原因学案3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培养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通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式、启发式、演示式、谈话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1.请简单描述动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2.请简单描述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3?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学生回答) 学生1动物的进化过程是从单细胞动物开始,逐渐进化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最后到哺乳动物。 学生2:植物进化的过程:从蓝藻开始,逐步进化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发达的被子植物。 学生3: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从18世纪后期开始有很多人探讨此问题。首次提出系统进化学说的是19世纪初的拉马克,他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

第2节 生物进化的实质

第2节生物进化的实质 测控导航表 A级合格性水平训练 1.(2017·重庆期中)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解析: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应代代相传;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部分基因;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实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越大进化越快 B.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但许多变异不会导致进化 C.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D.变异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 解析:种群越大,基因频率的变化越不明显,进化越慢;变异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不一定导致进化;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变异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3.(2017·湖南长沙月考)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20%,Aa基因型个体占40%。则A的基因频率为( A ) A.0.6 B.0.4 C.0.3 D.0.2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A=40%,aa=20%,则Aa=1-40%-20%=40%,则A 的基因频率=40%+1/2×40%=60%。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产生新基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C.有性生殖的出现,推动了生物进化、增强了生物的变异 D.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畴 解析:产生新基因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有性生殖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推动了生物进化;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生物就发生了进化。

《生物进化的原因》学案

第四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巩固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3、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1、重点: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难点:自然选择。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按照提纲认真自学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预习题,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在卷面右侧标记出来) 1、英国博物学家__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他提出了以_________________位基础的生物进化论,并于1859年出版了轰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_______________》。 2、生物进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从课本长颈鹿的进化可以看出,古代的长颈鹿的前肢和颈有的长,有的短,原因是长颈鹿的祖先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大量繁殖而又少量生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存斗争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存斗争的结果(即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然选择的选择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工选择的选择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研讨: 青霉素刚被制造出来时能杀死多种致病的细菌,但现在有些细菌对青霉素已经不再敏感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试结合生物进化的原因来解释。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培养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通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三、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挂图等 1、教师准备: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生物进化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8—62页,完成下列问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的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蠖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敌的数目不变。这样浅色桦尺蠖便成为常见类型。 (三)合作探究 教师: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设法模拟。模拟探究有助于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直观印象和深层次的理解。 在模拟探究之前,我们先了解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利用保护色捕食或防御敌害的例子。 注:打开多媒体课件(关于雷鸟、变色龙等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或者枯叶蝶、菜青虫、青蛙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色对比)。 教师:图中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就是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这种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来探究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注:教师在做此实验前需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1、全班分组,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