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会计电子教案

基础会计电子教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发展的三个阶段:

古代会计(15世纪以前)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近代会计(15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使会计方法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是近代会计的形成标志,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

现代会计(20世纪中期至今)二十世纪中期成本会计的出现和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的形成并及财务会计相分离而单独成科,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社会在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会计)就越是必要。”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

(一)会计的反映(或核算)职能

1.概念: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发生及完成情

况,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2.特点:

(1)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

(2)会计反映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应面向未来,为

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3)会计反映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4)随着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会计的传统工艺

同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会计反映的方式从手工簿记系统逐

步发展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1.概念: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会计活动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及会计活动本身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监督。

2.特点:(1)会计监督是一种经常性的监督

(2)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具有综合性

(3)会计监督是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的监督,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

(4)会计基本职能的关系

三、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预算、控制、和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第二节会计的目标和任务

一、会计的目标

(一)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二)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三)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内部管理者

二、会计信息使用者

投资人(或股东)

外部信息使用者其他债权人

政府机构

普通公众

三、会计的任务

根本任务: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并利用取得的信息帮助单位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

具体归纳为:

(一)反映各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和提高经济效益。

(二)监督各单位对会计法规、制度以及各项财经政策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及经营决策。

上述各项任务的关系: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只有全面实现各项任务,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第三节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客体,它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

一、会计的一般对象: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既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的具体对象

在会计实践中,对会计的一般对象的具体内容加以适当的分类,从而形成会计的具体对象——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既会计对象的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经济业务的性质所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组成部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将企业会计核算及监督的内容划分为六个会计要素,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中: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利润。

第四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计量属性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为会计核算工作确定了空间范围。

1、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

2、会计主体及法律主体不是同一概念,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3、会计主体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之一,为日常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依据。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是考虑其

是否将破产清算。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财务会计的一系列方法都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为前提的。(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的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信息。会计分期是对会计工作

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以公历年度作为我们企业的会计年度,即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除了会计年度,会计期间还可分为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它们均称为会计中期。(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各方面提供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主要有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八项要求。

(一)客观性:是指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客观性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基本要

求,是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前提。客观性具体包括以下

二方面:真实性、可靠性。

(二)相关性:又称有用性,资料要成为有用的信息,就必须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

(三)明晰性: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

于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实质是指经济的实质,形式是指法律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以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六)重要性: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

核算方式。

(七)谨慎性:又称为稳健性,它是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得多计资产或收

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设置秘密准备。

(八)及时性:会计核算工作及信息披露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三、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五种。

第五节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

一、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概述

会计核算过程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种程序和方法。

二、会计确认和计量

(一)会计确认: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明确认定某项经济业务事

项是否应该、能不能够在会计中反映,以及应该以什么项目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反映。

会计确认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两项内容。

(二)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各项经济业务事项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

1.分类:实物计量和货币计量

2.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三、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

(一)会计记录

1.概念: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经过确认、计量后,

采用一定的方法在账簿对其进行连续的、系统的、全面

的核算和监督中加以记录的过程。

2.分类:按其用途的不同:序时记录和分类记录;

按记录方式的不同:手工记录和电子计算机记录。

3.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

记账簿;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二)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又称财务会计报告或财务会计报表,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为依据,按照规定的报表格式,总括反映单位在报告期末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

流量情况的一种书面报告文件。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及经济业务处理流程图: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复式记账

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资产负债表

编制会计报表利润表

编制会计报表附注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第一节会计要素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一)资产

1.资产的定义

所谓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特征:

(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资源。在此强调资产是由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引起的。

(2)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拥有,是指资产的所有权归企业;

控制,是指对于某些资产,虽然企业没有所有权,却可以支配这些资产,此时能够排它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

(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资产的确认

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如下二个条件时确认为资产:(1)及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4.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其流动性的不同,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其中: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

(二)负债

1.定义

所谓负债,是指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特征

(1)负债是由于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

(2)负债是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3.负债的确认

符合负债的定义再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1)及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其偿还期限长短的不同,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1.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利。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

附:所有者权益及负债的异同

2.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

者权益;

(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3)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及企业利润的分配。

3.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

(一)收入

1.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及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中日常活动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

2.特征:

收入从企业的日常交易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

(1)收入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2)收入是及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

代收的款项

另:企业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如代收利息、增值税等,一方面增加企业资产,另一方面增加企业负债,不增加企业所有者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