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课《比喻句》的教案

微课《比喻句》的教案

微课《比喻句》的教案
微课《比喻句》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微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微课教案 微课名称 《海底世界》中说明方法的运用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苏教版 □所属章节: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频Camtasia Studio V6.0.2 自己设计、录制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文段中描写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的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再通过例句分析巩固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对课文《海底世界》中的语句解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四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讲解的是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二课《海底世界》一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课件出示文段) 二.讲授 1.学习说明方法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的活动特点,(出示图片) 通过这些例子生动真切地说明样的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学习说明方法列数据 再看文段中在介绍梭子鱼和海参的活动特点的句子,(师读)在句子中用了“几十千米”“四米”这样的数据的说明方法就是列数据。 3.学习说明方法打比方 作者又是这样介绍深水鱼的活动特点的:“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比喻句。将游动的深水鱼比作闪烁的星星,而在说明文中,修辞手法比喻有个另外的名字,叫做打比方。这是通特征的一种方法。 4.学习说明方法作比较 最后来看这段文字描述梭子鱼的活动特点的句子:“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地说明梭子鱼的游动速度之快,将我们常见的火车的速度与之进行比较,请看,(出示图片)这样的对比是不是了?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做作比较。 三.总结 同学们,在课文《海底世界》中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

三年级比喻句教案

三年级比喻句教案 【篇一:《认识比喻句》教学设计】 《认识比喻句》微课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 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身体轻又轻,空中来飞行,有时像棉花,有时像鱼鳞(猜一自然现象)——是云,你猜到了吗? 句中用像棉花,像鱼鳞,这样具体的事物来表述抽象的自然现象——云。这种比喻叙事很重要,能体现一个人的文采,我们可得好好 学一学“比喻句”。 二、认识比喻句 那到底什么是比喻句?原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 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它一般由本体,比喻词和喻体组成. 请看我们三年级上册第六课《西湖》中的句子:平静的湖面,犹如 一面硕大的银镜。本体:湖面,比喻词:犹如,喻体:银镜。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练兵活动。请用比喻的方法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我们班有同学这样写道: 1、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远远看上去像一个个红灯笼。√ 2、树叶上的露珠,像一颗颗宝石。√ 嘿,为什么?我们来看看,通过看图就知道了:苹果与红灯笼,露 珠与宝石不仅有相似之处,且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但老师和妈 妈却都是人,所以不存在比喻关系。 三、总结比喻句的特点

这里我们总结出比喻句的二个特点:(1) 一般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四、比喻句大练兵 了解了比喻句的特点,我们就掌握了比喻句了。你掌握了吗?请让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来看图找找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列出比喻关系,先从颜色入手找:白如雪,绿如玉,粉似霞;再来从形状入手找:像绣球,像玉珠,像龙爪。 最后一个温馨提示:让我们都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练习,在平时说话、写作中多用比喻句,让言语更生动,让文章更出彩! 【篇二:比喻句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比喻句(复习课) 稻香村小学王梅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比喻句,知道比喻句的定义、作用、注意点和比喻词等。 2、能够区分比喻句与非比喻句(似比喻句)。 3、能进行比喻句的分析、仿写单个比喻句或多个比喻句。 教学过程: 一、了解、认识比喻句

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

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 一、用于引文的省略 引用别人的话、文章的语句,根据作者的需要,保留必要的,省略 不必要的。例如:1.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 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二、省略同类词句 在叙述中,有时需要列举一些同类的东西,比如花儿、颜色、数字、 动作行为等等,许多时候,并不需要把这些同类的东西全部列出,只 需要一部分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余下部分就可以用省略号标志。 如:3.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 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三、用于重复的词句的省略 例如:6.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 四、表示话没有说完

(有时又作语意未尽)在叙述中,作者故意终止叙述,给读者留 下一个含蓄的空白;有人在说话中欲言而又不言;有人在说话中被迫 中断;有的暂时搁下正在进行的语言而转叙别的事物等等。这些都属 于“话没有说完”,都可用省略号标志。例如:8.想着想着,我的 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五、双用省略号 (用四个三连点,即十二个圆点),标志整段文字或大片语言的省 略。这种用法在小学课本上没有出现,现在我们引用并节选《瀑布》 和《参观人民大会堂》两篇课文让同学们明白该怎样使用双省略 号。13.瀑布…………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 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六、表示不语 这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用法。当事态发展到该

某个人讲话而这个人却 没讲时,就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渔夫催桑娜去抱西蒙的孩子,桑娜既没有说话也没有行动。我们改写 一下,渔夫讲的话不变,桑娜的表现:“……”桑娜坐着一动不 动。引号标志桑娜讲话的内容,可是引号内是省略号,它表示桑娜 没有讲话。 七、表示声音的延长 例如:15.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 我军前进的道路。 八、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 例如:16.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 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使用省略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可滥用省略号。一是省略号后语境不明的不能用省略号,而是没有上述特殊语

三年级语文微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微 课教案 微课名称 《海底世界》中说明方法的运用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苏教版? □所属章节: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频CamtasiaStudio 自己设计、录制?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文段中描写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的语

句来理解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再通过例句分析巩固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教学设计 ? 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对课文《海底世界》中的语句解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四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讲解的是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二课《海底世界》一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课件出示文段) 二.讲授 1.学习说明方法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的活动特点,(出示图片)通过这些例子生动真切地说明了海底动物活动各有特点。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学习说明方法列数据 再看文段中在介绍梭子鱼和海参的活动特点的句

子,(师读)在句子中用了“几十千米”“四米”这样的数据来说明它们的游动速度;这样的说明方法就是列数据。 3.学习说明方法打比方 作者又是这样介绍深水鱼的活动特点的:“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这句话单从修辞的角度说就是比喻句。将游动的深水鱼比作闪烁的星星,而在说明文中,修辞手法比喻有个另外的名字,叫做打比方。这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最新微课《比喻句》的教案

微课教学设计

结尾(20秒以内)比喻词三个部分。(2)句中本 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 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 比喻关系。 第五节内容:学有所成了 解了比喻句的特点,我们就掌握 了比喻句了。你掌握了吗?请让 我们分两步来展示 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一、让 我们来看图找找事物之间的相 似处,列出比喻关系,先从颜 色入手找:白如雪,绿如玉, 粉似霞;再来从形状入手找: 像绣球,像玉珠,像龙爪。 二、让我们来进行比喻句 的训练了:边观察句子特点, 看边图,可以发现句子是从两 个方面描写珊瑚的。先是从颜 色入手,再从形状入手, 我班的学生是这样写的: 大海退潮了。海面上露出了美 丽的珊瑚,有的黄似金,有的 粉似金,还有的白如雪;有的 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 菊花,有的像树枝…… 最后一个温馨提示:让我 们都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 观察,多练习,在平时说话、 写作中多用比喻句,让言语更 生动,让文章更出彩! 第6至6张PP90秒 内容:感谢您认真听完这个微 课,我的下一个微课将讲解: 句子专项训练——拟人句。 第6至6张PPT10秒以内 在进行小学语文比喻句专项训练时,我先是通过轻松愉快的猜谜语游戏来激发听课者的兴趣,然后再进行比喻句概念的界定。 在进行比喻句概念的界定时,我也是选用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教 学反思(自《荷花》中的句子,并配上图片: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我评价)的大圆盘。这样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图文并茂又加速学生对比喻句的感官认识。 紧接着我们就进行练兵活动:请用比喻的方法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是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强,这里我还是用

省略号的作用

省略号的作用 1、列举内容的省略 a、省略类似的或者一个趋势的,1、2、3、……猪、羊、马…… b、引用文章时的省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表示重复的内容:“一、二、一、二、一、二……d表示声音延长、回响等:火车发出“呜……”的吼声,把他们从痛苦中惊醒。 2、话未说完、表被打断等,“同学们,快到……”,就在这时候老师推门进来…… 3、语意未尽 “你怎么不说了?!你做的好事!” “……” 4、说话断断续续语气断续,表示人在很疲惫、将死、害怕等等情况下的语气:“你……不……不……要……再……说……了……” 使用省略号应注意: ①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省略号和“等”字,都可表列举省略,两者用一即可,不能同时使用;②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点号。 破折号的作用 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语音的延长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4.表示插说 5.电脑应用 6.加强重点 7.分行举例 8.用在副标题前 9.标明作者10.补充说明 破折号主要用法 一、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在行文中用破折号印出的解释说明的语句有以下几种。 (一)引出对概念内涵的具体解释 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对破折号前面词语的概念内涵作具体解释,所指范围相同。例如: (1)“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周阔海《在学习雷锋演讲比赛上的讲话》) 在行文中用一个破折号印出的解释说明部分,如果其界限不清或者在语法上不能与下文直接衔接,需要再加一个破折号。例如: (5)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曹禺《雷雨》) (二)引出总括性的说明 (1)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2)——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某些歌剧中缺乏革命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贺敬之《谈歌剧的革命浪漫主义》) 在破折号之后,例(1)用“所有这一切”总括前面的词语,例(2)用“凡此种种”总括上文的几个自然段,然后加以说明。 (三)引出对事情原因的解释 (1)“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阿累《一面》) (2)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曹禺《雷雨》) 上面两例破折号前后两部分有因果关系,后一部分是解释原因的。 (四)引出补充说明的话

三年级微课设计《比喻句》

三年级语文微课设计比喻句 知识点描述:比喻句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在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中随处可见。学好比喻句更是为习作打下基础。 基础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能说完整的一句话,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有一定的比喻句积累量,对比喻句有感性认识。 设计思路:通过课件演示、启发,让三年级的学生明白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您好,我这个微课重点讲解句子专项训练——我会写“比喻句”。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身体轻又轻,空中来飞行,有时像棉花,有时像鱼鳞(猜一自然现象)——是云,你猜到了吗? 句中用像棉花,像鱼鳞,这样具体的事物来表述抽象的自然现象——云。这种比喻叙事很重要,能体现一个人的文采,我们可得好好学一学“比喻句”。 比喻句在一年级儿歌《小小的船》出现过,在我们三年级上册三单元第十一课积累过,在三年级下册园地二“我的发现”中特别提出了。那到底什么是比喻句?原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它一般由本体,比喻词和喻体组成. 请看我们三年级下册第三课《荷花》中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本体:荷叶,比喻词:像,喻体:大圆盘。

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练兵活动。请用比喻的方法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我们班有同学这样写道: 1、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远远看上去像一个个红灯笼。√2、树叶上的露珠,像一颗颗宝石。√3、老师像妈妈一样年轻、漂亮。×嘿,为什么?我们来看看,通过看图就知道了:苹果与红灯笼,露珠与宝石不仅有相似之处,且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但老师和妈妈却都是人。我班也有同学把目光放在图中的雨上,他们写道:春雨像牛毛,像松针,密密地斜织着。 总结比喻句的特点: 这里我们总结出比喻句的二个特点:(1) 一般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学有所成: 了解了比喻句的特点,我们就掌握了比喻句了。你掌握了吗?请让我们分两步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一、让我们来看图找找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列出比喻关系,先从颜色入手找:白如雪,绿如玉,粉似霞;再来从形状入手找:像绣球,像玉珠,像龙爪。 我们来进行比喻句的训练:边观察句子特点,看边图,可以发现句子是从两个方面描写珊瑚的。先是从颜色入手,再从形状入手, 我班的学生是这样写的:大海退潮了。海面上露出了美丽的珊瑚,有的黄似金,有的粉似金,还有的白如雪;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树枝……

《认识比喻句》微课教学设计

《认识比喻句》微课教学设计 学科教龄24 微课名称比喻句 的认识 视频长度4分51秒录制时间 知识点来源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下册教材版本:语教版知识点描述让小学生了解比喻句,初步判断一句话是不是比喻句。 预备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无 教学类型问答型练习型 适用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比喻句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基本能判断比喻句,但是他们对此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鉴于比喻句教学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个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归纳比喻句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区别判断,增进理解。最后学生就会形成自己对比喻句的初步理解。当老师和学生接触到一篇与比喻句较多的课文时就可以利 用此微课。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一、片头(30秒以内) 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比喻句的特 点、作用,能初步判断一句话是不是比喻句。 3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8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 什么是比喻句?并举例 一种修辞方式。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 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例: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 开,合上。 60秒第二部分内容:比喻句有什么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 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 深刻的印象。 例: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多么像五线谱啊! 50 秒 第三部分内容: 哪些句子不是比喻句?并举例讲解。 1、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上去 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 2、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 圆盘。 3、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穿 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150秒 三、结尾 (30秒以内) 授课完毕,谢谢大家!30秒以内 自我教学反思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从认识入手,上学生找出“比喻句”中的 本体和喻体,发现他们相象的地方,对“比喻句”有个初 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辨别,明白“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并通过 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模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说“比喻句”的时候出现了进一步的突破,使“比喻句” 这个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省略号的作用》

最主要的是以下3种: 1、表示引文的省略: 例: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表示列举的省略: 例:在广州有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省略的是各种花的品种。 3、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省略: 例:“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4、表示重复语句的省略: 例: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 省略了我对指导员的呼喊。 5、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 例: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大的皂荚树》) 什么种子在生根发芽呢?这个省略号让我们去想象,去推断,要让我们在想象中去接受皂荚树那种舍己 为人的品格。 6、表示语意难尽的省略: 例: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个例子中的省略号表示欲言又止。面对艰难的处境——草地茫茫,又没有干粮,老班长把他千辛万 苦做成的饭都给我们伤员吃了,而他自己却偷偷地吃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我”的心里是多么痛苦啊。用什么语言能表达“我”的情感呢,欲说而又没法说。 7、表示语言中断的省略: 例:凤凰接着说:“要搭窝,先要选好根基,比如大树干上的三个杈……”老鹰一听,想:“啊!原来 就是找个树杈,挺简单,我会了。” 这里的省略号,标志凤凰的话还没讲完,因转向叙述老鹰的想法,只得暂时中断。 8、表示含糊其辞的省略: 例:我立刻胆怯起来,我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就不清,......其实有没 有灵魂,我也说不清。” 9、表示沉默的省略: 例:何为:梅伯母的身体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欧阳平:…… 10、表示思维的跳跃: 例:“对呀对呀!……会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 11、话还未说完被别人前去说了。 例: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 吊着打。”

《认识比喻句》教学设计

《认识比喻句》微课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 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身体轻又轻,空中来飞行,有时像棉花,有时像鱼鳞(猜一自然现象)——是云,你猜到了吗? 句中用像棉花,像鱼鳞,这样具体的事物来表述抽象的自然现象——云。这种比喻叙事很重要,能体现一个人的文采,我们可得好好学一学“比喻句”。 二、认识比喻句 那到底什么是比喻句?原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它一般由本体,比喻词和喻体组成. 请看我们三年级上册第六课《西湖》中的句子: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本体:湖面,比喻词:犹如,喻体:银镜。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练兵活动。请用比喻的方法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我们班有同学这样写道: 1、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远远看上去像一个个红灯笼。√ 2、树叶上的露珠,像一颗颗宝石。√ 3、老师像妈妈一样年轻、漂亮。× 嘿,为什么?我们来看看,通过看图就知道了:苹果

与红灯笼,露珠与宝石不仅有相似之处,且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但老师和妈妈却都是人,所以不存在比喻关系。 三、总结比喻句的特点 这里我们总结出比喻句的二个特点:(1) 一般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四、比喻句大练兵 了解了比喻句的特点,我们就掌握了比喻句了。你掌握了吗?请让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来看图找找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列出比喻关系,先从颜色入手找:白如雪,绿如玉,粉似霞;再来从形状入手找:像绣球,像玉珠,像龙爪。 最后一个温馨提示:让我们都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练习,在平时说话、写作中多用比喻句,让言语更生动,让文章更出彩!

省略号的用法

省略号的用法 最主要的是以下几种: 1、表示引文的省略: 例: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表示列举的省略: 例:在广州有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省略的是各种花的品种。 3、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省略: 例:“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4、表示重复语句的省略: 例: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 省略了我对指导员的呼喊。 5、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 例: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大的皂荚树》) 什么种子在生根发芽呢?这个省略号让我们去想象,去推断,要让我们在想象中去接受皂荚树那种舍己为人的品格。 6、表示语意难尽的省略: 例: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个例子中的省略号表示欲言又止。面对艰难的处境——草地茫茫,又没有干粮,老班长把他千辛万苦做成的饭都给我们伤员吃了,而他自己却偷偷地吃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我”的心里是多么痛苦啊。用什么语言能表达“我”的情感呢,欲说而又没法说。 7、表示语言中断的省略: 例:凤凰接着说:“要搭窝,先要选好根基,比如大树干上的三个杈……”老鹰一听,想:“啊!原来就是找个树杈,挺简单,我会了。” 这里的省略号,标志凤凰的话还没讲完,因转向叙述老鹰的想法,只得暂时中断。 8、表示含糊其辞的省略: 例:我立刻胆怯起来,我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就不清,......其实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 9、表示沉默的省略: 例:何为:梅伯母的身体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欧阳平:…… 10、表示思维语义的跳跃: 例:“对呀对呀!……会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 11、话还未说完被别人前去说了。 例: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应注意的问题: 1、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省略号和"等"、"等等"有不同,省略号表示的可以是各种需要省略的,而后者只能是类似的词语或意思。) 2、要正确处理省略号前后的点号问题: 一是省略号前是个完整的句子的,省略号前应使用句末标点,表示省略的是句子;(如“对呀对呀!……会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 二是省略号前不是完整句子的,省略号前一般不用点号,表示省略的是词语、短语; 三是省略号后一般不用标点,但是也有特例,在疑问句和感叹句的句末词语有省略,省略号后的问号或叹号也可保留。(如老二!你敢说李中堂是……!算了,算了,我不跟你扳死杠!)(老舍《正红旗下》)这里句末有了省略,保留叹号以表示感叹语气。 3、省略号在书写中占两个字的位置,一行或一段文字的开头和结尾都可以书写。但不能上行末尾写一半下行开头写一半。

《比喻句的判断》微课教案

《比喻句的判断》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 让小学生了解什么是比喻句,学会判断一句话是不是比喻句。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比喻句,学会判断一句话是不是比喻句。 教学时间:6分钟 教学过程: 一、片头: 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是讲解如何判断一句话是不是比喻句。 二、正文讲解: (一)什么是比喻?比喻句的结构是什么? 比喻,简单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也叫“打比方”。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二)比喻的作用:它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三)举例哪些句子是比喻句,它们的本体、喻词、喻体各是什么? 例如:1、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2、圆圆的月亮好像一个大盘子。 3、湖水清澈得犹如一面镜子。 4、秋天,山坡上的枫叶红得仿佛一团团火。 5、荷叶上的几颗露珠像珍珠似的。 6、书是智慧的钥匙。 (四)举例哪些不是比喻句。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以下句子并不是比喻句。 1、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3)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我像做贼一样。这两句中的“像”表示相同的事物,故不是比喻句。 2、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3、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3)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微课比喻句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比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认识比喻句,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结构,明确比喻句的分类、作用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认识、判断比喻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比喻句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比喻句基本知识的学习的研究中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写作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比喻句,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结构,明确比喻句的分类、作用及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认识、判断比喻句,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比喻句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播放视频《弯弯的月儿》 2、同学们,这首曲调活泼明快的儿歌里,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又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弯刀。那弯弯的月儿还像什么呢?同学们说的对,像香蕉,像镰刀。 二、教学过程。 1 、认识比喻句。

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弯弯的月儿像香蕉 弯弯的月儿像镰刀 我们来看这三个句子。这三个句子抓住了弯月与小船、香蕉、镰刀的两头尖,中间弯的特点,把弯月比作小船、香蕉、镰刀。这样的句子是比喻句。那什么是比喻句?比喻句就是打比方,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即用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例如:红红的太阳像个大火球。这个比喻句中,抓住了太阳与火球的大、红、热的相似点,把红太阳比作大火球,让人鲜明的、形象的感受到了太阳独有的魅力。 2、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体---就是【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就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喻体—就是【做比喻的事物】 比如:她的脸红的像苹果,“她的脸”是本体,“苹果”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比喻词除了像之外还有好像、好似、仿佛、似乎等。 判别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一看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例如:轻盈的雪花像柳絮一样,漫天飞舞。这个比喻句中雪花是本体,柳絮是喻体,雪花和柳絮的这两种事物的相似点是颜色均为白色,质量都比较轻,可以随风飘舞。 二看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

小学语文省略号作用

小学语文省略号作用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小学语文省略号作用 一、省略号的作用: 1、表示引文、列举、重复词语等的省略。 2、表示说话中断或声音断断续续。 3、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去想象。 4、表示话题的跳跃或转换。 二、课文例句。 1.沙啦啦,沙啦啦……(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3.丁——冬——丁——冬……(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4.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测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表示列举省略)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 5.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表示列举省略) 6.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卵石挤碰着,水花四溅,我们的心也怦怦直跳……(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想象) 7.遇上突然横在前面的山溪,一队人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平膝的水中趟过去……(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想象)

8.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里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表示话题的跳跃或转换)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9.古老的钟发哑得敲了十下、十一下……(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10.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表示心理描写的断断续续) 11.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表示话题的转换)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引用心理描写的省略) 12.“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表示语言断断续续)缝缝补补……(表示话题的转换)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13.他们那么小……(表示语言断断续续)一个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表示语意未尽) 14.“我不反对他看书。”父亲说话变得嗫嚅,“是为了其他事……”(表示语言断断续续) 15.“别别别……(表示重复语言的省略)”他急了,“碧云!碧云!” 16.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去想象)

微课设计案例《比喻句》

《比喻句》微课设计案例 洮南八中霍淑华 【学习目标】 1、掌握比喻句概念、比喻句的结构。 2、明确比喻表达效果和比喻句的类别, 3、学习更好的运用比喻句。 【设计思路】 1、首先讲解比喻句概念、比喻句的结构。 2、其次讲解表达效果和比喻句的类别,让学生区别判断,增进理解。 3、最后学生就会形成自己对比喻句的系统认识和理解。 【学习流程】 一、导语:大家好,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这些句子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本节微课讲解修辞方法之比喻。 二、正文讲解 第一部分内容:什么是比喻?俗称打比方。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例: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露似真珠月似弓 第二部分内容:比喻的结构一般情况下,比喻包括三部分:被比喻的事物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作比方的事物本体比喻词喻体这三部分不一定在所有的比喻句中同时出现。 第三部分内容:明确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 (1)、化平淡为生动春天是四季的一个乐章:春风是旋律,春雨是歌词,春花、春草是春的跳动的音符。(2)、化深奥为浅显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3)、化抽象为具体“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4)、化无情为有情 第四部分内容:比喻家族(比喻的分类)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一、明喻典型形式:甲像乙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犹如、宛如、好比、好似、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似…等。例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太阳好比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 3.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心灵之门。 二、暗喻典型形式:甲是乙比喻词: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例如 1.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2.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三、借喻典型形式:甲代乙比喻词:无(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例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第五部分内容:慧眼辨真假(哪些句子不是比喻句?并举例讲解。) 1、同类相比。例如:①他长得像他爸爸。这句话中的“他”和“爸爸”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得出二者长得像的结论。②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2、表示猜测。例如:①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②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这句话中的“像”表示看到天气阴沉之后猜测天要下雨,不是比喻。 3、表示想像。例如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②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好像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戍关战士。句中“好像”连接的是自己站在城楼上的想像。 4、表示举例。例如①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②东北有许多特产,像木耳、猴头……句中用“像”开头,举例说明都有哪些特产。 终极秘诀怎样识别“像”字句是不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三、课堂练习 看看下面的句子,找出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并体会表达效果。 1、她浑身都带着感情,那感情像开了闸的洪水,从她的眼底、唇边溢了出来。 2、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 3、她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芒,就像山坡上绽开的山丹丹花一样。 4、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四、课后巩固。 运用比喻修辞说一段话

微课认识比喻句教学设计

认识比喻句 教学目标: 1、学习得体、贴切地说好比喻句。 2、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结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3、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 教学难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2、彩虹挂在雨后的天空。 同学们,这两个句子,你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 二、深入探究 1、是的,像第一句这样的句子可以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将这样的句子称为比喻句。 比喻,俗称打比方。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 它是利用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来进行说明或描写。 2、练习:

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写了哪两样事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寻找共同点:月儿和小船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共同之处,都是弯弯的,而且两头尖。所以这个句子是比喻句。 3、一般来说,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 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词叫作比喻词。 4、练习: (1)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是弯弯的月儿,喻体是小船,比喻词是像。(2)孔雀那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 这句话中的本体是(),喻体是(),比喻词是()。(3)判断下面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并说出理由。 a、妹妹急得像要哭了。 b、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 分析:妹妹急得像要哭了。这个句子的比喻词是像,本体是妹妹,但没有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 分析: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应该是不同类别的,而这个句子中小女孩和妈妈是同一个类别的,都是人,不构成比喻句。

省略号的用法

一、省略号的作用: 1、表示引文、列举、重复词语等的省略。 2、表示说话中断或声音断断续续。 3、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去想象。 4、表示话题的跳跃或转换。 二、课文例句。 1.沙啦啦,沙啦啦……(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3.丁——冬——丁——冬……(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4.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测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表示列举省略)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 5.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表示列举省略) 6.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卵石挤碰着,水花四溅,我们的心也怦怦直跳……(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想象) 7.遇上突然横在前面的山溪,一队人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平膝的水中趟过去……(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想象) 8.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里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表示话题的跳跃或转换)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9.古老的钟发哑得敲了十下、十一下……(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10.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表示心理描写的断断续续) 11.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表示话题的转换)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引用心理描写的省略) 12.“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表示语言断断续续)缝缝补补……(表示话题的转换)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13.他们那么小……(表示语言断断续续)一个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表示语意未尽) 14.“我不反对他看书。”父亲说话变得嗫嚅,“是为了其他事……”(表示语言断断续续) 15.“别别别……(表示重复语言的省略)”他急了,“碧云!碧云!” 16.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去想象) 17.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表示语意未尽) 18.我对小精灵说:“我一个人在家,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表示说话中断或者断断续续) 19.那个女人说:“苏珊两周之前去世了。最近她的身体很不好,一直只上半天班,直到最后一天……(表示话题的变换)我们都非常想念她。 20.“苏珊给你留了一张纸条,稍等一下……(表示语言的中断)她说你会明白的。” 21.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表示列举的省略) 22.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表示列举的省略) 23.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过去……(表示语意未尽) 24.“……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表示语言的省略) 25.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那张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表示话没有说完) 26.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表示列举的省略) 27.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表示话题的转换或者跳跃)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28.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表示省略其他想象部分) 三、注意事项: 1、省略号占两格,每隔三个点。 2、省略号不能分开。

破折号与省略号的作用及相关例子

破折号的作用 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意思的递进 3.表示语音的延长 4.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5.表示插说 6.电脑应用 7.加强重点 8.分行举例 9.用在副标题前 10.标明作者 11.补充说明 12.表示总结上文 13.表示语义的延续 14.表示话未说完 破折号主要用法与例子 破折号是一个用途比较广的标号。它的主要用法可以归纳如下。 1.表示补充说明 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例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括号也表示解释说明,但是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较重要的信息,要读出来的。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没有它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读时也不必连着正文念出来。 解释说明或补充的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的,可以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例如:“太阳系除了八个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外,还有40个卫星以及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直觉──尽管它并不总是可靠的──告诉我,这事可能出了什么问题。” 2.表示话题转换 表示话题的转变。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破折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 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

3.表示语言中断 表示话语的中断。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前一例的破折号表示下面的话没说出来。后一例表示说了半句暂时中断,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下去。 4.表示声音延长 表示声音的延长。例如:“…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5.引出下文 表示引出下文。例如:“在一篇题为《论气节》的文章里,他对…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与现实处境作了这样一番总结──”“小姑娘的相貌神态酷似她的母亲,我的心一颤。眼前又浮现出十年前我在槐树村生活的情景──”这种由破折号引出的下文常常是另起一段。 6. 总结上文 表示总结上文。例如:“其实这位选评者不但缺乏古代文学艺术常识,甚至对一般古汉语词汇的涵义也不甚理解。他把…挹注?(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讲成…不在乎,不注意?;把…含香之署?(尚书省的别称)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怀里揣着名片,…刺?即今之名片)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7.表示插说 表示插说。例如“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选自老舍《想北平》)“就拿他做个例子吧,——其实,这事每人都会碰到——有一次他……”句子的特殊成分,它是句子整体的一部分,但不同别的成分发生结构上的关系,是独立成分。位置也比较灵,双破折号引出的就是插说,不能用括号。 8.分行列举 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例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法制化原则;

拟人句微课教学设计教案资料

拟人句微课教学设计

《有趣的拟人句》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拟人句? 2.了解拟人句的运用方式。 3.能使用拟人修辞手法来写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拟人的知识,能判断拟人句,尝试写拟人句。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1.理解拟人修辞手法的概念 同学们,欢迎来到我的微课堂!请看这些图片: (出示灯片): (1)春天来了,小草长出来了。 (2)春姑娘来了,小草探出绿色的小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 师: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呢?对,你一定更喜欢第2句话。谁都知道小草是没有脑袋的,更不会像人一样去打量世界。第2句话不仅说小草探出了脑袋,还会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多么顽皮可爱的小草啊! 2.定义:同学们,像这样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就叫拟人。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像这样用拟人手法写出来的句子就叫拟人句。

二、正文讲解: 1、常见的拟人句有以下三种形式。 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1)把植物拟人化 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师:从这句,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笋芽儿渴望快快长大的迫切心情。 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 师:柳树怎么会有辫子呢?哦,原来是嫩绿的柳枝呀,多像小姑娘的长辫子呀。这里就把柳树拟人化了。 (2)把动物拟人化 百灵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蝴蝶在花丛中跳起舞来。 师:这里把百灵鸟的叫声形容为在歌唱,顿时让我们觉得百灵鸟不仅仅是小鸟,更是位歌唱家了。而蝴蝶也成了优秀的舞者,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将蝴蝶的欢乐、美丽生动、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留下了美的享受。(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 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 师: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读到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温柔的春雨姑娘呢?这比“打雷了,天上下起了小雨。”生动多了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