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6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6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考点一百家争鸣

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亡佚,成为“五经”);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并用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逍遥”论。

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能认为他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主张法治,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他们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贡献。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

1.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3.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探究点一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史料研读】

史料一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墨子探究:(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孔子和墨子主张的不同。

[提示]孔子的“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墨子的“爱”是没有等级差别

的。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不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故不被统治者重视。

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探究:(2)史料二说明了什么?根据史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提示]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探究点二早期儒学的形成

【史料研读】

史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

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探究:(1)根据史料一,说明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提示]应具备品德:注重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政治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史料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探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

[提示]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1.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2.经过:董仲舒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核心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董仲舒的主张

(1)倡导儒学、实践德政、实行教化、政策的“更化”。

(2)君权神授。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文化“一统”与政治“一统”是一致的。

4.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二、太学的创建——(b)

1.创建时间:汉武帝时期。

2.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太学兴办,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国家掌握了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提高了儒学的影响力。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c)

1.有利于推动儒学发展,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2.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巩固。

3.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扩充。

4.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

探究点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史料研读】

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探究:(1)依据史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

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提示]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探究:(2)历史学者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但从维护封建统治角度来看,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特点及评价

(1)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2)特点

①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②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③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④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⑤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⑥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评价

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③“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④“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废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探究点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摘自《祭孔典礼的历史沿革》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提示]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

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术。

史料二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探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提示]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2018·11月浙江选考,T1)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解析:选C。从题干中获取关键信息“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据此即可判断“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为法家思想,故选C。

2.(2017·11月浙江选考,T2)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解析:选C。引文出自《荀子·解蔽》,意在表达不应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偏爱某一家思想,而应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吸收各家的精华,故选C。

3.(2017·11月浙江选考,T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选A。官学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2016·10月浙江选考,T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二人均注重“民”的作用,强调施政为民。5.(2015·浙江选考)(节选)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②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2)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解析:(2)主要理解材料二信息,结合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等,选取一种观点谈理由和认识。答案:(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倾向于①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倾向于②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以考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

1.易中天说:“从________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________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

________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________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横线处依次应为() A.孔子墨子孟子韩非

B.孔子孟子墨子韩非

C.墨子韩非孔子孟子

D.墨子孔子韩非孟子

解析:选B。据材料“爱心”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正气”依所学可知,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热血”依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无等级差别的爱;“冷眼”依所学可知,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坚持以法治国。故B项正确。

2.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解析:选C。材料中老子强调“少私寡欲”与孔子要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二者是对统治者或君子的要求,不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个人私欲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老子与孔子思想要求统治者或君子控制欲望,这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老子与孔子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不会直接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D项错误。

3.孔子创办私学;论性,主张“性相近”;论政,把“举贤才”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这表明孔子()

A.具有改革社会现实的思想诉求

B.否定职官世袭制度

C.将“仁”作为理想的道德标准

D.反对贵族等级制度

解析:选A。由材料“孔子创办私学;论性,主张性相近;论政,把‘举贤才’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可知,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危机,试图通过人性、选才等途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改革社会现实的思想诉求,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举贤才,而非否定世袭制,故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人性论“性相近”,而非孔子的思想核心“仁”,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故D项错误。

4.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解析:选A。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

5.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实行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建立“中朝”

C.独尊儒术D.推崇理学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得出这一措施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项正确。A项属于秦始皇的措施;B项虽属于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但与题干董仲舒的主张无关,而是削弱相权的措施;理学兴起于宋代。故排除A、B、D三项。6.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是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则是太学子弟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而不利于各种思想百家争鸣,故D项正确。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

——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材料二《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

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即回答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从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儒学自身的调整两方面分析;第二小问表现,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以儒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和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制度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特点,可结合材料二中“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得出其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从“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可以总结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再结合所学知识,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得出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第二小问成因,可以结合时代的需要以及新儒学的形成来回答。

答案:(1)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吸收阴阳、黄老、法家思想而进行自我调整。

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用儒者参政;设五经博士,宣扬儒家思想;中央到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为迎合汉武帝大一统,提升君主地位。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确立才逐步废除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贵族文化逐渐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强调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故C项错误;据材料“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可知,贵族文化的下移能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2.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解析:选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从材料中看不出思想界的统一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不能说明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故B 项错误。由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思想没有交叉,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人们的思想顾忌较少,为孔子形象变异提供了文化背景和必要的社会条件,故选D项。3.《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解析:选A。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说明弟子对孔子思想做出不同解释,反映出孔子的思想内涵丰富,故A项正确。

4.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 A.重视礼义道德教育B.提出“仁政”思想

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解析:选C。荀子在继承孔、孟“礼”的同时,也吸收法家“法”的理念,使其更符合社会实际,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故C项正确;孔、孟重视礼义道德的教育,故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故B项错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 项错误。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也。”持这一主张

的思想家是下列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A.儒家B.道家

C.法家D.墨家

解析:选B。题干的含义是小与大、少与多、短与长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这与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一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C、D三项与此不符,故选B项。6.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重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庄子

C.墨子D.韩非子

解析:选C。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和“兼爱和非攻”,很容易判断出这一学派为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他提出“兼爱”“非攻”等主张,故C项正确。

7.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A.坚持“礼法”并重

B.强调“轻罪重罚”

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

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

解析:选D。材料中商鞅主张“至德复立”,重视“德”而非“礼”,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刑罚的程度“轻罪重罚”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而不仅仅是实行仁义、以德治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

8.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大一统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性三品论”

解析:选B。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

9.(2020·舟山检测)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解析:选B。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项正确。

10.(2020·温州模拟)“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被汉宣帝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表明()

A.汉家制度是用儒学包装法家思想

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为正统思想

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解析:选A。“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说明汉宣帝反对“纯任德教”,这表明其所谓的“汉家制度”是用儒学包装法家思想,故A项正确。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排除;C、D两项不符合汉代的史实,故排除。

11.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解析:选A。由题目中表格信息可知儒家“支派”是103,“篇数”是3 123,说明汉代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表格中的信息体现出“百家争鸣”局面尚存在,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时期,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出现在隋朝,故D项错误。12.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

解析:选C。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2)上述各项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简要分析原因。上述各项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解析:(1)第一、二小问比较四则材料,可知它们都是围绕“如何治国”这一主题展开的,但侧重点不同。第三小问实际考查各派别的阶级属性。(2)解答时要结合所学分析各派的主张,看哪一主张更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哪一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

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峻法。各个派别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2)材料四主张在战国时期更能得到各国统治者重视。因为它适应了建立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

材料一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因为儒家学说经过后世的发扬和完善,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4.(2020·浙江五校联考)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传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除了在毛泽东、邓小平诞辰纪念座谈会上大量引用两位前领导人的话语,习近平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其中,他引用《论语》36次、《孟子》10次,引用《礼记》《尚书》《荀子》也均超过5次。

——腾讯时政新闻材料二人民儒学并不主张人民主权论,而主张“民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所有人共同治理天下。人民就是所有人,人民共同治理天下,这是天赋之义。天下人都是人民,其内部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万民一体,天下一家。

——秋风《必须在学术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两千年来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与精神支柱,分析其原因并阐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儒学从创立开始就一直注重“返本开新”,简述春秋以来到近代中国人对“民本”思想的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注意从儒学自身和统治者的角度来分析,可从儒学的调整适应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