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中世纪史

世界中世纪史

世界中世纪史
世界中世纪史

世界中世纪史》教学大纲

【说明】

《世界中世纪史》是历史系历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世界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介于世界上古史和世界近代史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内容是阐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形成的原因及其相互交往的形式,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后果和影响;阐述外国封建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的历史过程,揭示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基本规律,为深刻认识近代社会的特点奠定基础。

世界中世纪史头绪纷繁,内容比较复杂,教学时数较少,教学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既要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意选择基础知识的科学性。

本大纲是依据国家教委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所编写的《面向21世纪的历史学12门主干课教学内容要点》一书编写的。选用的教材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教材是我国世界史研究的一种革新教材。

【本文】

前言关于“世界中世纪史”的几个问题

教学目的:前言部分旨在使学生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并知道与之相关的学术观点及动态,另外还要告诉学生本课程在整个通史中所处的地位,为整体学习和把握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容要点:

一、关于中世纪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二、关于西欧的中世纪

三、关于东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四、学习中世纪史的意义

教学方法:论述

教学手段:讲解与板书

授课时数:2学时

作业与思考::

1、封建生产方式有哪些特点。

2、怎样学好世界中世纪史。

第一章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教学目的:本章要求同学们首先掌握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及其这两个世界的基本特征、真正理解交流与冲撞――这一两大世界的主要交往方式的真正含义和后果。要求同学们了解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基本情况,并从全球的角度来理解这种民族大迁徙对亚洲和欧洲所产生的影响,其中要重点掌握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对整个西欧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内容要点: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交往的形式,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后果和影响;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以及匈奴人西迁所引发的后果;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对西欧历史的影响。

第一节农耕、游牧――人类文明的两个世界

一、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

1、农耕世界

2、游牧世界

3、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南富北贫

二、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

1、和平交往------两大世界关系的主流

2、暴力冲突------两大世界交往的另一种基本方式

3、交往的历史后果-------世界文明的扩展

第二节、亚欧大陆民族的大迁徙及其后果

一、亚洲东部民族的大迁徙

1、中国秦汉时期亚洲东部民族的分布

2、大漠霸主-------匈奴人的西迁

(1)匈奴西迁的原因

(2)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3)匈奴人西迁的经过

二、亚洲其他民族的迁徙

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五胡十六国时期

2、厌哒人的迁徙

3、阿瓦尔人的西迁

三、欧洲民族大迁徙

1、罗马帝国周围的蛮族情况

2、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三个阶段的状况)

3、蛮族人入侵罗马帝国(几支主要的蛮族人部落的迁徙情况)

四、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后果-------西欧文明的重构和再生

1、引起了西欧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

2、欧洲统治者的人种发生了变化------日耳曼人取代了罗马人的统治

3、西欧文明的中心发生转移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学法讲述法

教学手段:板书与挂图

授课时数:2学时

作业与思考::

1、简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大致范围

2、叙述农耕、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及其后果

3、试论述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西欧基督教文明的产生

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唯物史观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理论,理解西欧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历史特征,获得深入分析西欧中世纪历史的实际能力。

内容要点:本章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法兰克国家及其封建制度的形成,了解查理曼帝国分裂对西欧政治格局的影响,掌握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重点学习西欧城市的特点及其对西欧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并了解英、法、德和天主教在中世纪初期的历史发展状况,重点掌握中世纪西欧城市文化的发展及其对以后文艺复兴所产生的影响,要学习十字军东侵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节中世纪的开端――法兰克王国与加洛林帝国

一、法兰克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1、法兰克部落概况

2、克洛维------王国的奠基人

3、《萨利克法典》反映的状况

二、6--7世纪法兰克国家封建关系的发展

1、大量的分赐土地为封建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物质条件

2、懒王与宫相

3、查里-玛特的采邑改革

三、加洛林王朝的统治

1、王朝的建立

2、查理曼帝国

3、封建制的确立

4、帝国的分裂------《凡尔登条约》

第二节频繁的外族入侵

一、阿拉伯人的侵袭

二、匈牙利人的进攻

三、诺曼人的活动

第三节西欧封建经济发展

一、10-----13世纪的大垦殖运动

1、政策的变化-------由刀箭转向犁头

2、垦殖运动的过程

3、垦殖运动的意义

二、封建庄园经济

1、有关领地制

2、庄园的特点--------自然经济

三、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

1、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

2、城市兴起后的一系列斗争

3、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4、城市兴起的意义

第四节封建西欧政治

一、封君与封臣关系

1、金字塔式的分封

2、骑士制度

二、虚妄的国度--------神圣罗马帝国、教权与皇权的斗争

1、德国、意大利、教皇国之间的关系

2、奥托一世与“奥托特权”

3、政教之争

三、法国政治与王权的扩张

1、加佩王朝的建立

2、王权的逐渐加强

3、腓力四世时期的-------“阿维农之囚”

四、英国王权的消长

1、英国早期的历史

2、威廉征服及其后果--------《末日审判书》

3、亨利二世的改革--------“盾牌钱”

4、自由大宪章运动

五、封建西欧的扩张

1、十字军东侵的原因

2、十字军东侵的经过

3、十字军东侵的后果

第五节“上帝在人间的事业”

――西欧封建教会和封建文化

一、封建教会

1、西欧基督化和基督教的封建化

2、教会的组织制度-------教阶制修会制

3、教义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经院哲学

4、教皇权利的膨胀------基督教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支柱

二、西欧封建文化

1、加洛林王朝的文化复兴

2、城市文化的发展

3、艺术的代表形式-----罗马式与哥特式

4、中世纪西欧的文学作品-------英雄史诗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板书结合图示法

授课时数:15学时

作业与思考:

1、简述法兰克国家封建化的过程

2、试论述西欧封君封臣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中国封建制的差异

3、试论述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

4、简述诺曼底征服及其对英国封建制的影响

5、简述“盾牌钱”的内容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6、简述英国自由大宪章的内容和影响

7、简述十字军东侵的影响

第三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重点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掌握英法百年战争、等级代表会议和王权的加强,神圣罗马帝国、意大利的分裂割据和西班牙国家的形成等史实及其影响。

内容要点:西欧中世纪后期社会经济的调整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庄园日益解体和农奴获得解放,发生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英法等级代表会议的形成和王权强弱的变化;英法百年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后果;学习并理解德国和意大利在这个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尤其要对其城市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和作用予以充分的重视;要使学生了解在这个时期由于世俗主义倾向的增长给罗马天主教庭所带来的冲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西班牙历史发展的状况和再征服运动的内容。

第一节社会经济的调整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不断发生的天灾人祸

2、悄然兴起的调整和变革

二、封建庄园的衰落、城市的分化

1、封建庄园衰落的原因

2、小手工业者与城市贵族的斗争

第二节人民群众的反抗浪潮

一、斗争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城乡人民生活的恶化

2、特点--------宗教色彩浓

二、人民运动的代表

1、意大利多里奇诺起义------建立千年王国

2、法国扎克起义-------消灭一切贵族

3、英国瓦特-泰勒起义------消灭农奴制

第三节英、法王权的强化

一、封建体制的变革-------封君封臣制的解体

采邑分封是以服役为条件的,经济的发展,盾牌钱的实施,必然要使采邑分封制度发生变化

二、新兴政治力量-------市民阶级的崛起

三、国家政权的新形式-----等级议会制

1、英国等级议会制的形成

2、法国议会君主制-----三级会议的产生

3、英、法两国议会制的比较

四、英国与法国之间的百年战争

1、原因

2、经过

3、结果

第四节日益分裂的德国和意大利

一、中世纪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1、特点一,政治上四分五裂,皇权软弱,诸侯势力强大

2、特点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封建化进程缓慢

二、德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同盟

1、商品经济发展

2、城市同盟

三、四分五裂的意大利

1、中世纪意大利的特点

2、城市共和国-------威尼斯、佛罗伦萨

第五节再征服运动与西班牙的统一

一、穆斯林西班牙-------后倭马亚王朝统治下的西班牙

二、教国家的兴起和反攻

1、什么是再征服运动

2、取得胜利的原因

三、王朝的合并与西班牙统一的完成

1、卡斯提

2、阿拉冈

教学方法:论述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板书、利用图表

授课时数:8学时

作业与思考:

1、试论述西欧中世纪后期封建体制的变革。

2、试论述英法等级代表会议的形成。

3、简述英法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

4、试论述中古后期德、意城市的历史作用。

5、叙述西班牙再征服运动的内容。

第四章拜占庭与东欧封建诸国

教学目的:本章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东欧封建诸国尤其是古代罗斯国家的历史概况。重点理解拜占庭帝国衰落最终灭亡的原因,要使学生充分理解保守和不思进取是拜占庭灭亡的主要原因,它衰亡时的情形与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极为相似。要使学生重点理解拜占庭帝国及其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要使学生大致了解斯拉夫人的分布情况和南斯拉夫人的民族成份和早期国家,了解古代罗斯国家的建国概况。

内容要点:拜占廷查士丁尼的统治及其影响;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独具特色的拜占廷文化;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国家的封建化及其特点。

第一节动荡的历史命运与封建制度的形成

一、东地中海世界与拜占庭帝国

1、拜占庭帝国的由来

2、4-----6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经济特点

二、查士丁尼的统治

1、内政;改革、编定法典

2、外交;征服战争

三、7世纪后的危机和封建制的形成

1、军区制的实施

2、军区制的实施产生的后果

四、封建制的发展和圣像破坏运动

1、立奥三世

2、圣像破坏运动

五、9------10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1、9世纪困境中挣扎的帝国--------战争频繁

2、阶级矛盾的加深和封建制的确立

六、科穆宁王朝-------军区制的瓦解,恩准制的实施

第二节走向灭亡的拜占庭帝国

一、拉丁帝国的兴衰

二、国内矛盾的激化,人民斗争的发生

三、土耳其人的进攻------君士坦丁堡的陷

第三节独具魅力的拜占庭文化

一、拜占庭文化形成的因素

二、拜占庭文化的发展历程

1、查士丁尼时代文化

2、8------12世纪的文化

3、12世纪以后的文化

三、拜占庭文化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南斯拉夫人的早期国家

一、斯拉夫人的分布

二、保加利亚国家

1、第一保加利亚王国

2、第二保加利亚王国

三、南斯拉夫人的其他部落情况

第五节东斯拉夫人与基辅罗斯

一、古基辅罗斯国家

1、古罗斯国家的形成-------留里克王朝的建立

2、古罗斯国家的基本国策

3、古罗斯接受基督教

二、罗斯封建制的形成

1、罗斯受洗的后果

2、封建制的形成过程

3、封建割据的发展

三、从莫斯科公国到沙皇俄国

1、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2、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摆脱蒙古人的统治

3、伊凡四世的统治

4、波兰和捷克

第六节东欧封建国家

一、古波兰国家发展历程

1、建立国家和封建关系的确立

2、统一波兰国家的形成

3、古波兰经济的发展

4、波兰和立陶宛的合并

二、波兰农奴制和议会君主制的形成与特点

1、经济上-------农奴制

2、政治上--------议会君主制

三、捷克国家的发展历程

1、早期国家的形成

2、封建关系的发展

四、胡司改革和胡司战争

1、改革的背景

2、宗教改革的过程

3、胡司战争

教学方法:讲述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利用图表、板书

授课时数:8学时

作业与思考:

1、简述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

2、试论述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3、叙述拜占庭文化的伟大成就。

4、胡斯宗教改革的背景、主张及意义。

第五章西亚与中亚的封建帝国的崛起

学习目的:本章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衰过程,理解这几个帝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特征。

内容要点:阿拉伯统一国家和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背景与过程;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矛盾;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地位。蒙古帝国的勃兴与西征。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及衰落。

第一节伊斯兰教的兴起

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

一、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条件

1、关于阿拉伯半岛的概况

2、各种危机的显现(生存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

二、伊斯兰教的产生

1、伟大的先知-------穆罕墨德

2、有关《古兰经》

3、有关信仰和义务

三、创立宗教国家

1、乌玛公社

2、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第二节阿拉伯帝国的创建和扩张

一、神权共和时代---四任哈里发时代

1、伯克尔的继任和扩张

2、欧麦尔时期---阿拉伯国家扩张的第一高峰期

3、奥斯曼时代---倭马亚家族的复兴

4、阿里时代---伊斯兰教的分裂、神权共和时代的结束

二、横跨三大洲的帝国-------倭马亚王朝时期

1、帝国的迅速扩张

2、迅速扩张的原因

三、政教合一-----阿拉伯帝国的政权体制

1、倭马亚王朝的政治制度-------形成了伊斯兰教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体制

2、倭马亚王朝的经济状况

四、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阿拔斯王朝

1、王朝的建立

2、王朝的政治制度

3、王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4、阿拉伯帝国的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

五、帝国的分裂和衰亡

1、人民的反抗斗争

2、教派分离与封建割据

3、帝国的最后衰亡

第三节辉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一、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1、以宗教为目的

2、具有多民族的性质

3、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二、文化成就

1、科技发展

2、文学与艺术

3、哲学成就

三、文化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1、对东西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2、对欧洲文化复兴所起的作用

第四节蒙古国家的兴起与扩张

一、蒙古的统一

1、蒙古族的兴起

2、蒙古国的建立和成吉思汗的建国措施

二、蒙古帝国的建立

1、对西夏的征服

2、对金的用兵

3、三次大规模的西侵

4、迅速扩张的原因及征服带来的后果

三、帝国的分裂------四大汗国

1、金帐汗国

2、察哈台和窝阔台汗国

3、伊尔汗国-----哈赞汗的改革

四、中国文化的西传和东西文化的交流

1、陆上丝绸之路的恢复

2、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第五节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衰

一、奥斯曼国家的兴起

1、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2、奥斯曼国家的扩张--------最后一个跨三洲帝国的建立

二、奥斯曼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制度的特点

2、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土耳其征服的后果及其衰落

1、征服的后果

2、衰落的原因

教学方法:论述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手段:利用挂图、板书

授课时数:9学时

作业与思考:

1、简述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2、简述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3、试论述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地位。

4、蒙古成功征服世界广大地区的原因。

5、蒙古的征服对世界文明所产生的影响。

6、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及其原因。

参考书目

第六章南亚封建社会

教学目的: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理解中世纪印度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内容要点:印度封建制度的特点,种姓制的变化,印度教及其影响;莫卧儿帝国的政治、经济。

第一节印度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一、笈多王朝时期

1、王朝的建立

2、超日王地球的统治--------《法显传》记载的状况

二、戒日帝国

1、帝国的建立与扩张

2、权力的分散与帝国的衰亡

3、玄奘与中印文化交流

三、封建关系的形成

1、印度封建制的特点

2、裂土分封------封建化过程中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种姓制的变化和印度教

1、种姓制度的新变化

2、印度教

第二节德里苏丹国家

一、德里苏丹国家的建立

1、建立的背景

2、建立的过程

二、德里国家的统治

1、政治统治制度

2、土地制度--------封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3、经济发展状况

4、人民斗争和德里国家的衰落

第三节莫卧儿帝国

一、帝国的建立

二、帝国的政治制度及特点

1、土地占有情况

2、农村公社仍然存在

3、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

三、阿克巴的改革

1、改革的原因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结果

第四节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印度文化对周围的影响

一、斯里兰卡的佛教

二、缅甸的佛教

三、泰国的佛教

四、柬埔寨和占婆的佛教

教学方法:论述法、自学法

教学手段:板书、

授课时数:4学时

作业与思考:

1、试述印度封建制的基本特征。

2、试析印度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实质。

3、阿克巴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第七章东亚封建社会

教学目的:本章使学生掌握朝鲜、日本封建国家的兴衰过程,理解东亚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获得分析东亚中世纪社会历史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内容要点:朝鲜封建制度的特点;日本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幕府政治产生的社会根源,日本封建统一国家的重建,德川幕府的统治。

第一节古代朝鲜国家的形成

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一、新罗国家以前的朝鲜

1、中国王朝对古代朝鲜的管理与开发

2、朝鲜的三国时代

3、新罗国家的统一

二、封建制度的产生-------新罗国家的统治

1、新罗的封建制度--------丁田制和禄邑制

2、新罗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

3、阶级矛盾的尖锐、新罗国家的灭亡

三、高丽王朝

1、王朝的建立及其扩张

2、王朝封建制度的发展-------田柴科、公田法的实施

3、高丽王朝的集权统治

4、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高丽王朝的灭亡

1、社会矛盾的激化,人民反抗斗争的不断发生

2、外族的入侵,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第二节李朝时期的封建社会

一、李氏朝鲜的建立及封建制的发展

1、李氏朝鲜的建立

2、李朝前期的田制改革-------科田法

3、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李朝的政治

1、行政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2、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三、李朝后期的朝鲜

1、内忧------党争

2、外患------壬辰卫国战争

第三节大化改新时期的日本

一、大化改新前的日本历史概况

1、日本的原初文化时期

2、日本的大和国家时期------贵族政体下的部民制度

二、大化改新--------班田制的瓦解与庄园制的形成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经过及内容

3、改革的影响及作用

三、律令制国家的兴衰

1、什么是律令制

2、律令制国家的发展

3、班田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兴起

四、摄关政治和院政

1、何为摄关政治

2、摄关家族与皇族的争权

第四节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一、镰仓幕府时期

1、幕府政权的建立

2、御家人制度

二、室盯幕府时代--------战国时代

1、早期-------南北朝时期

2、政治形势的变化------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的城市工商业

三、德川幕府-------日本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

1、日本社会的重新统一

2、德川幕府时的统治政策------幕藩体制的形成

3、岛原起义及日本的锁国政策

第五节朝鲜及日本文化

一、朝鲜文化

二、日本文化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图示法结合自学

教学手段:利用板书与挂图

授课时数:6学时

作业与思考:

1、试述朝鲜封建制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2、李朝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3、“大化改新”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4、幕府政治的社会根源及其表现形式

5、日本封建制的特点。

6、试评德川幕府的统治政策。

【参考书目】

孙义学《世界中世纪史》,大学历史系自学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朱寰《世界中古史》,吉林出版社1985年

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版

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7年

扬真《基督教史纲》,三联书店1989年版

扎波罗夫《十字军东征》,三联书店1962年

马克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列夫臣柯《拜占廷简史》,三联书店1962年版

鲁勃佐夫《胡斯战争》三联书店1962年版

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

萨拉夫《印度社会》,商务出版社1977年

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概述 中世纪,传统的概念是指公元476年后至公元1453年止,是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世纪其实是一个较为普通的过渡时期,它是从有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过渡,而整个欧洲历史向来是依靠封建统治的发展作为主线,所以中世纪也可以看作是欧洲封建阶级建立统治地位直到资本主义思想觉醒的一段时期。又因为在圣经中曾把这一时期指做过世界的末日,因此一些神学论者也把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称作“中世纪黑暗时代”。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一些人文主义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作“黑暗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彼特拉克把当时的欧洲历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为人文主义者相信古罗马帝国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复苏早期纯洁的古典时代,因此这种称为在笔者看来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历史 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攻破以后,欧洲大陆上兴起了很多新兴的蛮族王国,例如:法兰克,盎格鲁萨克逊等。他们总体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再后来的世界历史中,这些民族在不断的战争和历史变迁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已有的欧洲人种分支。 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最先繁盛起来的是有法兰克人克洛维建立起来的墨洛温王朝,468年这支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军队战胜了高卢人,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偶来法兰克王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同时在大不列颠岛上,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6世纪末七世纪初分别建立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首先形成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19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19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分数:6.00) 1.单项选择题1-20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的宗教是( )。 (分数:2.00) A.犹太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琐罗亚斯德教 解析:解析: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3.中古时代著名的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的代表作是( )。 (分数:2.00) A.《古兰经注》 B.《医典》√ C.《黄金草原》 D.《地形学》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阿拉伯文化。伊本.西纳,西方称为阿维森纳,是伊斯兰世界著名医学家和哲学家,著有医学百科全书《医典》。 二、名词解释(总题数:22,分数:44.00) 4.名词解释21-28小题。(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5.丕平献土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丕平献土:751年,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相勾结,自己登上王位,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54年,教皇为丕平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丕平率军进攻威胁教皇的伦巴德人,把夺得的意大利中部的部分赠与教皇,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丕平献土”影响了后来欧洲的政治宗教进程,创造了教皇国,教会势力开始拥有世俗权力从而权势日增。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解析:解析:“丕平献土”说明教会需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世俗力量来保护。 6.查理大帝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查理大帝是矮子丕平的儿子,在其统治时期,加洛林王朝臻于极盛。查理大帝在位46年,通过开疆扩土,形成了一个版图广大、民族众多的帝国。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其举行加冕礼,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加强世俗政权与教权结合。推行封君封臣制,同时发展文化事业,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艺复兴,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解析:解析:查理大帝(查理曼)被称为西方的皇帝,希望取代拜占庭皇帝获得最高的合法性权力。 7.《凡尔登条约》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凡尔登条约》:814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死后,加洛林帝国即告分裂。843年,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欧洲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覆灭到现代民族国家兴起 的中间1000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即从更大的范围、而不是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层面来看现代欧洲的形成,因为现代民族国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这片土地上更长的时间内是没有明确国家的,教皇国、英法之间的烂账、南法和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的糊涂账。 因此这本书站在了更高的全局的角度,虽然在历史脉络上按照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和中世纪晚期来分别阐述,但是依然着墨了诸多核心线索,天主教与东正教、西欧与拜占庭的分合、教皇与世俗国家的权力争夺、教会的内部变革、欧洲的社会性变革等等。400多页描绘了1000年的历史,信息量大却又不显松散。 初探中世纪,大部分人会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黑暗”,正如我们想到国民政府的第一个词会是“反动”一样。“黑暗”并不是中世纪的正确概念,或者说漫长1000 年中,在整个欧洲大陆上,人们所想象的黑暗只是很小、很短的一部分。中世纪有战乱的纷争、有相对和平的时代、有

宗教黑暗但是孕育了繁盛的时代。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欧洲文化的复兴来自于16世纪后的文艺复兴,称霸全球前年的中华帝国跟欧洲在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逐步拉开差距。但种子的萌芽在中世纪早已经种下。在1100年时,欧洲已经有非常多的学生和教师,1200年时第一批重点学习医药、哲学和法律的大学已经在欧洲各地发展起来:这批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运动造就了大量的地方学校、教会学校和大学。而在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地方语言的发展基础教育也开始繁荣。说到教育,这也是我看好越南市场的原因,越南的人均GDP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但是其成人识字率相当于9年前的中国。经济未动,教育先行。 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但是也充满着偶然。英国首创君主立宪的政体成为民主的标杆,离不开征服者威廉在每次获得一片土地的时候都会分给他的领主们,因此每个领主最终得到的土地都散落于全英各处,迫使每个领主都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决定了英国未来的贵族议政的政治形态。 从更高的层面看,欧洲缺乏大一统的稳定性。一方面,有教皇权力制约世俗权力,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标志着教权和君权在俗世授职方面的妥协,腓力四世后来抓捕卜尼

全国硕士研究生历史学基础考试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详解(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

第10章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 10.1 考点归纳 一、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 (一)大化改新 1.大化改新的背景 (1)生产过程的个体性加强,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4)圣德太子改革为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5)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间力量。 2.大化改新的内容 (1)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 (2)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 (3)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 (4)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3.《飞鸟净御原令》 天武天皇继续实行全面改革,确立了天皇专制的集权统治。681年(天武九年),天皇制定《飞鸟净御原令》,以立法形式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后修成《大宝律令》,标志着大化改新的完成。

4.大化改新的意义 (1)改革有积极的意义: ①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②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将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生产关系。 ③广大部民得到解放,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2)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 ①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 ②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 (二)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 710~794年是日本史上著名的奈良时代,794~1192年是平安时代。这两个时代在一般(或名义上)由天皇掌权,所以又称王朝时代。 1.律令制 律令制是以律令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制体系。《大宝律令》是第一部律令法典,718年修订成为《养老律令》。通过律令制,日本建立了天皇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官僚政治体制。 2.摄关政治与院厅政治 (1)摄关政治 858年,9岁的清和天皇即位,藤原良房出任摄政。877年,藤原良房之子藤原基经摄政,后改任“关白”。摄政和关白便形成一种例行的政治体制,史称“摄关政治”。 (2)院厅政治 1086年,白河天皇让位于年仅8岁的堀河天皇而成为太上皇,在居处建立院厅,国政大权悉归院厅。自1086年院厅建立至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的百余年,史称“院政时代”。

欧洲中世纪简史第六章

c 第六章分裂、入侵及重建,约800—1000年 导读 查理曼的帝国,从来没有跟拜占庭和伊斯兰竞争过它的伟大。在800到1000年这段时间,他的邻居兴旺繁荣时,他的帝国却崩溃了。在拜占庭,有着几个世纪的荣光,标志性的事件有保加利亚屠杀者巴希尔的征服,圣西里尔和圣米赛迪乌斯两兄弟(the sainted brothers Cyril and Methodius)使斯拉夫人皈依基督教,还有拜占庭的影响延伸到罗斯等事件。在巴格达,阿巴斯王朝仍统治着一个广阔的阿拉伯帝国,一个闪闪发光的宫廷,以及一种非常棒的精神和艺术文化。诚然,这个曾经一统的阿巴斯帝国在十世纪分裂成了几个哈里发国家,但即使是这些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按照西方标准来看仍然是巨大而且运转良好的。 西方就不那么幸运了。查理曼帝国的内在隐患随着814年老迈皇帝的去世而浮现出来,而内部分裂和外部入侵造成的毁灭性结果也迅速成为新的隐患。在公元843年,查理曼的帝国被他的孙子们分裂,而后来的继承人们的分裂只能使加洛林世界脆弱的政治联系变得更加支离破碎。与此同时,西欧还受到来自三个方向的攻击的锤打:东方的马扎尔人,南方的穆斯林,以及北方的维京人。查理曼关于一个统一的基督教欧洲的梦想仍将存在,不过正如时间表6.1所示,那是在他的帝国分裂,并且这些入侵者的力量能建立起一个不同的政治新格局以后的事了。这个政治新格局是:一个中央集权的英格兰王国,西部法兰克一群自治的公国和郡县,东部法兰克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意大利半岛上各个强有力的城市。 分裂:加洛林王朝晚期 像一个不错的法兰克人那样,查理曼安排的政治格局是要把他的帝国分裂给他的几个儿子们,但是,很凑巧,他只有一个合法儿子,虔诚者路易(公元814—840年),在他去世后继承了王位。所以,完全是出于巧合而不是计划,查理曼的帝国完好无损的传给了唯一的继承人。 虔诚者这个名字对路易来说很不错。他把查理曼的小妾都驱逐出了帝国宫廷;他全心全意支持阿尼埃尼的本尼迪克进行的教会改革;而比他那顽固的父亲走得更远的是,路易本人致力于实现那个统一基督教欧洲——一个由上帝带到地球上来的城市——的梦想。不过路易缺乏资源来维持他父亲查理曼,他的祖父矮子丕平,以及他的太祖父查理马特赢得的这片广大疆域的团结一致。他既不像他的先祖们那样精于政治,也不像他们那样军事成功。甚至,随着征服的战争变成防守的战争,他已经没有什么土地和财宝做礼物赠给他的那些贵族追随者了。随着皇室厚恩的衰减,大土地所有者们——他们许多人通过皇室过去的慷慨奖励而占有许多土地——开始撇开君主,寻求他们自己的利益。 不过对路易最大的威胁之一靠近了这个家庭:不快乐的儿子们。在他统治早期,他准备把他的皇权给他的长子,给他另外两个儿子两个大小合适的王国。这些年轻一点的儿子对他们哥哥得到的巨大遗产很不高兴,而他们的不高兴随着路易的第四个儿子的出生而加重,因为还需要准备一份给这个小弟弟的遗产。最终,虔诚者路易的儿子们公开背叛他,并且使帝国陷入内战。甚至路易本人也被俘虏,并被废黜。 路易的儿子们之间的仇恨愈来愈深,但他们的竞争也利用了帝国人民之间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在公元842年的斯特拉斯堡,当其中一个儿子用古德语而另一个儿子用古法语各自盟誓时,他们为了照顾各自第一语言不同的士兵们所做的让步(互相用对方的语言宣誓)就是利用语言差异的一次实际行动。今天,斯特拉斯堡誓言似乎跟实际意义一样有了象征意义,因为那誓言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在欧洲的政治统一中从未被抹去过(Today, the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中世纪英国的庄园制度

中世纪英国的土地制度—庄园制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看,中世纪是西欧的一段黑暗时期。疫病、战争和宗教 争斗等变乱层出不穷,人民生活相对困苦。“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不仅适 用于政治,同时也适用于土地制度。在这里,我表述的是庄园制的基础:土地规 制和管理方法。 关键字:庄园制克劳利庄园自营地庄园法庭 一、前言 中世纪即约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的一段时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在中世纪的英国,不仅发生了百年战争、玫瑰战争等数目繁多的战争,出现黑死病之类的灾难之类,两院制的形成以及中古英语的形成之类的大事件,同时在此之下的基础——经济制度也有所发展。 二、庄园个案:克劳利庄园 汉普郡的克劳利庄园是在公元909年授予温彻斯特主教的。赠与是免费的。因此,作为庄园领主的温彻斯特主教对于国王承担提供60名骑士的义务(有时是40名骑士)作为领有汉普郡克劳利庄园的回报。在12世纪时,领主曾用缴纳代役租的方式代替服骑士义务。亨利三世(1216年—1272年)曾授予温彻斯特主教一系列附带的特权,主教因为领有庄园要承担若干封建义务。 “土地调查册”时期,克劳利庄园有6个维兰、20个奴隶、25个bordar,他们都属于不自由人,未得领主同意不得离开庄园。在未得到领主同意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得把他们的子女嫁出去,他们在庄园法庭上只能充当被告人的角色。此后,这些人转化为习惯佃户的一部分。13世纪以后,克劳利庄园大约有50名佃户。克劳利庄园的佃户分为两种,在南克劳利庄园称雅兰持有者,在北克劳利庄园称法新持有者。前者每人持有16英亩法定土地,后者持有5.5英亩法定土地。雅兰持有者是自由持有地的耕作者而后者本质上是茅舍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为领主府劳役和干法定的重活,后者每人持有2英亩休耕地和4英亩庄稼地,这些土地生产的谷物尚不足以维持生活。在中世纪的克劳利庄园,没有很多关于自由民的证据。这里有一个教区长是自由民,但他出生于别处,大概是个外来户。持有南克劳利地产的是胡氏,他是领主的审计员,可能会是一个自由民。持有克劳利庄园最西端土地的是一个自由人,但情况不详。

736历史学基础(世界史部分)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世界史基础考试科目代码:[736] 一、考试性质 世界史基础考试是为黑龙江大学招收世界史学科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选拔性考试科目。通过考试了解考生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掌握的世界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测知其能否达到合格的程度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阶段。 二、考试要求 1、掌握世界史发展的基本史实,能够清晰明了地把握世界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世界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三、考试内容 1、史前人类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 史前文化 2、古代西亚诸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波斯帝国 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 3、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5、古代希腊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6、古代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 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罗马帝国的危机 古代罗马文化 7、中世纪的西欧 法兰克王国 封君封臣制度与农奴制 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 中世纪的城市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9、中世纪的东欧 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 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封建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 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 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 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索贡巡行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 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罗斯法典》基辅罗斯及封建割据时期古罗斯的法令汇编。来源于东斯拉夫 人习惯法、罗斯王公法令和法院判例,约在11~12世纪编成。法典明文规定:破坏田界、偷盗牲畜、纵火焚烧庄园或打谷场、杀害王公贵族及官员者,都要处以重罚;将债农、奴仆、斯美尔德(农民),置于封建依附地位,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废除血族复仇习俗,代之以罚付“血款”,即杀人者偿付被害者家属40格里夫那,杀死领主等显贵,加倍偿付,封建主杀死一个农民则只付5个格里夫那的偿金。它们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具特点的法律文献。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 章节题库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第11章 古代美洲文明)【圣才出品】

第11章古代美洲文明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公元初期,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南部已建立了起一些()。 A.农村公社 B.国家 C.部落联盟 D.城邦 【答案】D 【解析】尤卡坦半岛是玛雅人的故乡。根据已发现的石碑,公元初,玛雅人就已在尤卡坦半岛南部贝登·伊查湖的东北建立了城邦。不久,在窝马辛塔河流域和半岛最南端又建起了一座新城,但这些古城都没留下任何痕迹。 2.古埃及的金字塔与北美印第安人的金字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建筑地点不同 B.建筑材料不同 C.建筑风格不同 D.建筑目的不同 【答案】D 【解析】古埃及的金字塔与印第安人的金字塔最根本的不同是建筑目的的不同。埃及的金字塔是国王法老的陵墓,而美洲金字塔是僧侣、贵族用以进行宗教祭祀和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它往往是一种祭坛或者是神庙的一个大土台。

3.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美洲印第安人来自()。 A.大洋洲 B.亚洲 C.非洲 D.欧洲 【答案】B 【解析】美洲大陆原有居民为印第安人。一般认为印第安人属于蒙古利亚种,约在5万年前通过白令海峡(当时有陆桥相连)进入阿拉斯加,然后逐渐分布到美洲各地。 4.阿兹特克文明以前托尔特克人最著名的建筑是()。 A.太阳金字塔 B.月亮门 C.太阳门 D.月亮金字塔 【答案】A 【解析】托尔特克人,是10世纪左右在墨西哥中部地区统治着的民族。是拥有自己的文化的民族,以建筑和手工艺品而闻名,在统治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而在后来,该地区被另一个游牧部落奇奇迈加所侵占,而托尔特克人文化从此逐渐衰落,只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托尔托克人建造的“太阳金字塔”,高64.5米,底部面积为220米×230米,塔分4级,呈方形,方位极正。太阳金字塔的建筑规模可与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媲美。

中世纪欧洲电影

罗密欧与朱丽叶 巴黎圣母院 战争与和平 三个火枪手 范海辛 沙普的挑战 骑士蒂朗 奥马尔传奇 大鼻子情圣 火与剑 浮华荣耀 圣钟 安拉的使者-----默罕莫德十字军 天方夜谭 马可波罗 终极天将 玛丽与罗宾 龙之心 亨利五世 地狱骑士

万世英雄 皇帝的密使 国王之路 理想国 太阳王公 格林瓦尔德 伊丽沙白一世 太阳王--路易十四 高地人 乱世情缘 守夜人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TO KILL A KING(叛徒与英雄) 四个火枪手 游牧战神 MERLIN(梅林的徒弟)[Q] 尼伯龙根的指环 THE MISTS OF AVALON(阿法隆之谜) 海盗传奇 疯狂的贵族 圣战五骑士

匈奴王阿提拉 华伦王子 怪谈 JOAN The Maid(圣女贞德监狱篇) THE HEADSMAN(刀斧手) 亚历山大·内夫斯基 龙与地下城 鹰狼传奇 WESTENDER PRINCE CHARMING 时间线 LANCELOT Of THE LAKE(武士兰士诺) 黑狮 WOLFHOUND(猎狼犬) BEOWULF AND GRENDEL(贝奥武夫与怪兽格兰戴尔) THE DARK PRINCE(黑暗王子:德古拉) 黑暗时代 黑骑士 THE HEXER(屠龙记) FIRST KNIGHT(剑侠风流) 麦克白

WARRIOR ANGELS(战士天使) Gryphon(鹰怪) 东罗马的缔造者-----------均斯坦丁大帝(BBC) 勇敢的心 Artemisia(欲海轮回) 冬狮 JOAN of arc(圣女贞德) 圆桌骑士b区5点2105 勇敢的皇后 蒙哥拉 十三勇士 理查三世 铁血武士 佣兵传奇 罗宾汉历险记 侠盗罗宾汉(BBC剧) 秘密会议 亚瑟王 马丁路德 冷血奇兵 劫后英雄传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复习思考练习题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复习思考练习题 符松涛

(一)世界上古史 第一章前言及原始社会 复习思考题: 1、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经过了哪几个主要阶段?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名词解释: 氏族制度军事民主制对偶婚图腾 第二章古代埃及 复习思考题: 1、古代埃及的历史分期的具体情况如何? 2、埃赫那吞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名词解释: 金字塔埃赫那吞改革《伊普味陈辞》阿蒙神庙 第三章古代西亚诸国 复习思考题: 1、述两河流域南部城市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状况。 2、试述汉谟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3、试述犹太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4、试述波斯帝国的建立和大流士改革的内容。 5、亚述奴隶制的特点 名词解释: 腓尼基字母乌鲁卡吉那改革汉谟拉比法典居鲁士巴比伦之囚犹太教摩尼教 第四章古代印度与贵霜帝国 复习思考题: 1、种姓制度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如何? 2、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有何特点? 3、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和基本教义是什么? 4、孔雀帝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如何? 名词解释: 哈拉巴文化雅利安人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婆罗门教耆那教早期佛教阿育王佛本生经四谛《摩奴法论》 第五章古代希腊 复习思考题:

1、荷马时代希腊社会经济状况如何? 2、公元前8-6世纪希腊向海外殖民的原因和后果如何? 3、斯巴达和雅典在国家形成的途径、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有何异同? 4、试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5、克利斯提尼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6、试述希波战争的起因、过程以及希腊取胜的原因。 7、试述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原因、内容及其阶级实质。 8、叙述古希腊在文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名词解释: 爱琴文明荷马时代僭主政治提洛同盟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罗奔尼撒同盟伯利克里时代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第六章古代罗马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塞尔维斯·图里乌斯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试述罗马共和国初期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试述布匿战争的起因、经过和性质。 4、试述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其后果。 5、试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6、试述斯巴达克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7、评述述屋大维的内外政策。 8、阐述罗马帝国公元三世纪危机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9、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名词解释: 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塞尔维乌斯改革布匿战争十二铜表法格拉古兄弟改革前三头同盟后三头同盟斯巴达克起义元首政治 隶农制米兰敕令 (二)世界中世纪史 第一章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产生 复习思考题: 1、叙述民族大迁徙的原因、过程和后果。 2、论述法兰克王国封建化过程。 3、论述查理·马特采邑改革的内容和后果。 4、阐述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名词解释: 查理曼帝国教皇国采邑制凡尔登条约诺曼征服末日审判书 第二章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1、述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中世纪教会史读后感

《中世纪教会史》读后感 今年4月份,我利用大半个月的课余时间读了《中世纪教会史》这本书。这本书是《教会史》中的一卷,它以客观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中世纪教会的方方面面。这本书是由毕尔麦尔等一批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学者合著的,是一本了解中世纪历史的、很好的工具书。 这本书层次清晰,主要分为早期中世纪(692年一1073年)的教会,中世纪全盛时期(1073 -1294年)的教会,中世纪晚期(1294-1517年)的教会三个部分。这本书以中世纪教会的历史为主线。但它不仅介绍了教会的历史,还写了许多有意思的地方,例如:教会的文化、教会的制度。 中世纪的教会历史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教会最初是由一些虔诚的传教士的隐修生活演化而来。他们是一群像陶渊明一样的义士,出淤泥而不染,在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欧洲仍保持坚定的信仰。他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将深邃的基督教义传播给无知、纯朴的欧洲人民。这些传教士的行为让我感动,他们就像中国的孔子一样。随着基督教义的传播,这种宗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百姓信己的心交给伟大的耶稣,而皇帝为了更好地统治万民,他给予教会的高层人员以爵位、特权,来笼络他们,而教会也趁此机会发展壮大,逐渐和皇帝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皇帝,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真正统治者。当然,皇帝并不甘心自己的统治地位被撼动,他们发动一次又一次反击,二者成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我们熟知的阿维农之囚事件就发生在这背景之下。1294年,专横顽固的教权至上论者,卜尼法斯八世任罗马教皇。这时候,具有强大王权的统一民族国家正在欧洲普遍兴起。1308~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皇帝控制。同时教会面临着许多强大的敌人,例如:伊斯兰教、异端学说。面对伊斯兰教,虔诚的教众化身为忠诚的战士,他们组成隐修者和骑士结合而成的、代表宗教精神的骑士团等组织,在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一次又一次英勇无畏的十字军东征。面对异端学说,他们采取严酷的手段来打击。早期中世纪一般都是信仰坚定的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比较有影力的异端仅仅在东方的希腊教会中出现,而西欧没有。在那些新兴的格尔曼一罗曼国度中当然也开始有一些神学家在思想上不小心或高估理性的能力,所以他们走人一些误区,出现了关于"圣餐"的争论。然而,第12 世纪是一个充满宗教热火的时代,所以出现了一些大规模的反对教会的群众运动,它们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布到欧洲的广大地区。其中影响最大的教派是清洁派。基督教会对这些异端教派采取了残酷镇压。 基督教有过两次大分裂。一次是1054年,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与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方教会决裂,前者称为天主教;后者称东正教。另一次是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宗教改革,基督教分裂出一个更加民主、廉洁的新教。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基督教的一次衰弱,但我认为这是基督教的一次新生,这次改革使基督教会更符合现代的需求。 教会的文化与制度是这本书的另一部分,它们很有意思。两千多年来,基督教依靠它先进的管理制度一步一步壮大。在1073 -1198 年间,罗马宗座对西方教会的首席权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宗成了整个教会的元首,也成为人间最高的立法者、裁判者和管理者,他对教会的一切成员,无论是圣职人员或平信徒,都拥有充分的权力。另外,宗座逐渐成为教会管理的中心,这一点符合那个时代的需要,虽然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在12 世纪,主教获得了更大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意义,而在德意志帝国中的大部分教会长上都成为完全的"地域王侯" ,就是说在他们的领土上拥有很多世俗权利比如造币.收税权等。同时,主教们在在教会上的权力减少了,这不仅是由于教宗权威上升,也有别的原因。当时,主教大堂圣.团的影响增长-这些圣职团的成员是那些长期在大堂任职的圣职人员,而

世界史名词解释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史前人类: 1、【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 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 断变化发展的进化学说。1871年又出版《人类起源和性选择》,其 中论述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人和高等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区别。他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已经灭亡的古猿进化而来。进化 论理论的提出科学认识人类起源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图腾一词来源于 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语言,原意为“他的亲属”。图腾崇拜产生于 旧时代晚期,它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件。图腾 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但在各民族中的含义不尽相同。有 的将它当作氏族标志或象征,有的认作部落或氏族的血缘关系等等。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 1、【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早期文化。BC4300—3500年为军事 民主制阶段。BC3500—3100出现小城市,产生早期文明。BC3100—2900年进入奴隶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2、【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改 革的主要内容: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 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等。约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 那伽什,乌鲁卡基那改革失败。这次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 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阿卡德王国】: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由阿卡德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约BC2371年,萨尔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建立阿卡德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 统治。阿卡德王国至纳那姆辛时期,国势最盛,后逐渐衰落。约 BC2191年,库提人入侵两河流域南部,阿卡德王国灭亡。 4、【乌尔第三王朝】:古代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约BC2113年,乌尔王乌尔纳姆在乌尔建都,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乌尔第三王朝(BC2113—BC2006)。乌尔纳姆颁布了现今世界

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史

亨利?皮朗的《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史》/郭方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文库》重版了比利时史学家亨利?皮朗(1862―1935年)的《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这本书对于我们好似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西方史学一个繁荣时代,尤以德、法、英三国成就最为突出。皮朗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学习研究这些国家中世纪制度史、经济史专家的著作与讲授,并参与了法、德等国史学的研究和编纂项目。但生长于三大国夹缝之间的比利时(中世纪称为法兰德斯Flanders地区),皮朗治学的方法和着眼点又与这些学派的传统不同。他更为重视体现与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状况密切相关的城市、商号、行会、社团、家庭等经济、社会原始文献,而不限于国家、教会等反映政治法律制度与上层人物的“官方”文献。本书是皮朗在晚年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和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的总结之作。 他首先从地中海这个连结欧、亚、非洲古代文明与经济社会交往的中心入手,认为阿拉伯人在七世纪对地中海西部的控制与封锁是西欧地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因素,庄园制、领地制、封建制正是适应这种情况而形成的,所以“没有穆罕默德,查理曼帝国就不会存在。”皮朗这个观点在当时史学界可谓独树一帜,少有赞同。但皮朗从对中世纪史的长期发展趋向的探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使人们想到了数十年后“年鉴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名作《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与“长时段”观点,而皮朗在晚年对于刚刚创办的《年鉴》期刊和年鉴派创始人布洛克的著作给予很高评价,这在本书的注解中就表现了出来。皮朗对在这种闭锁的状态下在西欧形成的庄园制、农奴制和教会为适应这种社会建立的鄙视经商谋利的意识形态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而使这种状态开始发生改变的、从全欧洲的视野而言还是起因于地中海。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以拜占廷帝国为跳板逐步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是打破这种僵化经济社会形态的发端。而在欧洲大陆的另一端的波罗的海与北海,北欧诺曼人的海上与沿河流的冒险而刺激起来的商贸活动从另一个方向打破了僵局,并且越过大西洋和大陆与地中海和意大利的海上冒险与商贸活动连接起来。法兰德斯作为这两个地区间的海陆交往枢纽,成为欧洲商业和加工业繁盛发展的又一个中心。这样欧洲商业复兴的格局就初步形成了。 商业复兴要有巩固的基地即城市,皮朗对中世纪城市的起源主张“商业移民社团”说,认为商业移民聚集在有防卫设施的城堡周围并逐步建设起自己的防卫设施,这些新来者最终占据了优势并取得了对城市的控制权,商人移民吸引了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口进一步聚集。其中包括逃亡的农奴。市民(burgess)这个词即源于“堡”(burg)。在这些商业性移民初步有了防卫的能力后,就要建立一套不同于封建法、教会法的法律体系来保障他们的自由、安全与财产,在争取到了司法自治后又争取到了行政自治,出现了大批自治城市以至城市国家。但皮朗也指出市民此时已成为一个排外的、剥削四周农村民众的特权等级,因而如果没有外来商贸活动的不断冲击,城市市民等级是不能突破中世纪经济社会的框架的。因而他又进一步分析11、12世纪商业与城市复兴后全欧洲商贸活动的几个重大发展:即交通与安全设施的改进,全欧洲性的国际集市与港口的形成,适应国际贸易的货币的大量铸造与流通,汇兑、借贷的广泛发展,合伙投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