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法考试《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知识点合集五篇

司法考试《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知识点合集五篇

司法考试《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

知识点合集五篇

司法考试《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知识点 1

法的作用泛指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理解法的作用必须首先注意:法的作用与法的本质及目的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唯物史观认为:第一,法的作用体现在法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中,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法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存在与发展变化都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法在由社会所决定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__性。这种__性在一定意义上就体现在法能够促进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第二,法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国家__的行使。无论是制定法还是习惯法、判例法,都是与国家__相联系的。法律之所以能够调节人的行为,起到规范社会关系的作用,就在于它是以国家__为后盾的,与__权威相联系的。这是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同时,现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扩大,也是国家__进一步扩大和加强的结果。所以,法律的作用与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互为表里。第三,法的作用本质上是社会自身力量的体现。法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法对社会作用的程度,法对社会所发生作用的效果,不是法律自身能够决定的。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是根据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对法的作用的分类。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来看,法具有规范作用,规范作用是法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 从法的本质和目的来看,法又具有社会作用,社会作用是法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这种对法的作用的划分使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突出了法律调整的特点;同时,又明确了各个时期法律目的的差异。

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__五种。法的这五种规范作用是法律必备的,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会__下,在不同的法律__中,由于法律的性质和价值的不同,法的规范作用的实现程度是会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在这里,行为的主体是每个人自己。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别性指引,即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形成对具体的人的具体情况的指引;另一种是规范性指引,是通过一般的规则对同类的人或行为的指引。个别指引尽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言,规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义。从立法技术上看,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确定的指引,即通过设置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作出或抑制一定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另一种是不确定的指引,又称选择的指引,是指通过宣告法律__,给人们一定的选择范围。

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这里,行为的对象是他人。在现代社会,法律已经成为评价人的行为的基本标准。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作用又具体表现为示警作用和示范作用。法的教育作用对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促使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预测作用是指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包括公民之间、社会__之间、国家、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行为的预测。社会是由人们的交往行为构成的,社会规范的存在就意味着行为预期的存在。而行为的预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能够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__作用是指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__行为来__人们遵守法律。这里,__作用的对象是违法者的行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让人们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规定能够转化为社会现实。在此,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离开了__性,法律就失去了权威;而加强法律的__性,则有助于提高法律的权威。

法的社会作用是从法的本质和目的这一角度出发确定的法的作用,如果说法的规范作用取决于法的特征,那么,法的社会作用就是由法的内容、目的决定的。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涉及了三个领域和两个方向。三个领域即社会经济生活、__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两个方向即__职能(通常说的阶级__的职能)和社会

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当然,尽管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原因在于:(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3)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如人们的情感关系、友谊关系)不适宜由法律来调整,法律就不应涉足其间;(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如语言表达力的局限。在实践活动中,法律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作用。

司法考试《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知识点 2

到目前为止,有关法的概念的争论并未终结,人们还在为寻找法的恰当定义进行努力。甚至可以说,寻求法的概念的定义就是法学永恒的使命。但是,任何特定国家的法律人在其工作过程中都必须以该国家现行有效的法律作为处理法律问题的出发点和前提。所谓特定国家现行有效的法,笼统地讲,乃是指“国法”(国家的法律)。其外延包括:(1)国家专门机关(立法机关)制定的“法”(成文法);(2)__或法官在判决中创制的规则(判例法);①(3)国家通过一定方式认可的习惯法(不成文法);(4)其他执行国法职能的法(如教会法)。“国法”的概念是__关于法的本质的理论应有之义,是法理学上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其他种种所谓的“法”,都不过是学者们基于对国法的认识而提出来的。

司法考试《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知识点 3

在__看来,要认识“法是什么”的一个前提是,区分法的现象与本质。本质与现象相区别是__认识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决定客观事物存在的根据;现象则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外部联系,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对“什么是法”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法的本体论追问,即从现象到本质以揭示法存在之根本理由的追问。法的本质就是在法的本体论追问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而法的本质的展现过程,则反映了法的本质的层次性。

首先,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法的正式性又称法的__性、国家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__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__确定的行为规范。无论从形成方式、实施方式或表现形式来看,法都是正式的国家__的组成部分。法的正式性反映了法的现象的特征,是法的本质的表现。法的正式性体现在法总是公共__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现代世界各国,法律越来越具有严格的__特征。这种__不仅要求法律要出自国家机关,而且要求法律出自法定的国家机关——通常是经__产生的立法机关。而非经法定机关按程序创制的文件,不具有法的效力。法的正式性还体现在法总是依靠正式的__机制保证实现。一般而言,法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但是,国家__是不可缺少的。法的正式性也体现在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

现形式予以公布。人类早期社会曾经历过一定的神秘法时期,但在法的发展历史上,法一般都以__文件的方式加以公布。近代以来,法的表现形式日益趋于规范化,包括法律文件的格式、名称、术语、结构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法的正式性表明法律与国家__存在密切联系,法律直接形成于国家__,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其次,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__阶级的意志。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这种意志由于形成于与社会相脱离的国家,因而具有统摄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性”优势,任何个人或__的意志一旦获得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立即具有了由公共__保证的全体社会成员一体遵循的效力。然而,按照__观点,由于国家形成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历史时期,因此,它必然反映阶级对立时期的阶级关系。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只能是__阶级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__阶级意志。__阶级为什么“自愿”接受法律的约束呢?由于国家具有公共权力和普遍__的形式,因此,通过国家意志表现出来的__阶级意志也就具有高度的__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它的__性表现在:在国家__高度__的情况下,统治阶级意志可以通过高度__的法律形式获得集中的体现,并随着法律的实施,起到将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__阶级所能接受的范围的作用;它的权威性在于:任何法律都是以国家__为后盾的,任何违法行为都可能受

到国家有__的强力的制裁。鉴于此,__阶级总是把自己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通过法律加以确认。遵守法律,恰恰是对本阶级最大利益的维护。

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这个因素的制约,其最终也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__法律理论分析社会的特点在于:认为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关系,经

济关系的中心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包括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这就提供了一个将法律置于物质的能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按照这种观点,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是将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需要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并运用国家权威予以保护。所以,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意志、阶级意志与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之间的对立__关系之中。

司法考试《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知识点 4

历史上,不同的法学家基于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法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关于“法是什么”,中外的法学家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对于法律人的职业来说,法的概

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法律实务中,法律人所持的法的概念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个案件所做的法律决定就不同,而且法律人在一定的时间压力下必须要做决定。这样,法律人在处理一些案件获得法律决定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立场选择。如果法律人没有自己的立场,“将很容易在无意识当中成为__所有者的工具,成为__者的法__目标,甚至__的法__的工具”。①围绕着法的概念的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依据人们在定义法的概念时对法与道德的关系的不同主张,我们大致上可以将那些形形__的法的概念区分出两种基本立场,即实证__的法的概念和非实证__或自然法的法的概念。所有的实证__理论都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时,没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和道德是分离的。具体来说,实证__认为,在法与道德之间,在法律命令什么与正义要求什么之间,在“实际上是怎样的法”与“应该是怎样的法”之间,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与此相反,所有的非实证__理论都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与道德是相互联结的。②

法实证__者是以下列两个要素定义法的概念的:权威性制定(authoritative issuance)和社会实效(social efficacy)。有的法实证__者是以权威制定作为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有的是以社会实效作为定义要素。但是,更多的法实证__者是以这两个要素的相互结合来定义法的概念的。这两个定义要素可以在不同方面进行联

结,而且可以从不同方面解释它们,因此,就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法实证__的法的概念。我们可以将法实证__者的法的概念区分为两大类: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首要”意味着一类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并不绝对地排除另一类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的主要__是法社会学和法现实__。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的主要__是分析__法学,如奥斯丁、哈特,或纯粹法学的凯尔森等。

非实证__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一个必要的定义要素。这就意味着这类法的概念中不排除社会实效性要素和权威性制定要素。也就是说,非实证__的法的概念中不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定义要素,同时以包括社会实效性要素和权威性制定要素。②因此,非实证__的法的概念中有三个要素,而且这三个要素可以进行不同的联结与解释。大致上,我们可以将非实证__的法的概念分为两类: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唯一定义要素,‘以内容的正确性与权威性制定或社会实效性要素同时作为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前者是以传统的自然法理论为__,后者的__是超越自然法与法实证__之争的所谓第三条道路的那些法学理论,例如阿列克西。

非实证__与实证__的法的概念的区分是,前者坚持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除了权威性制定要素和社会实效性要素,必须要以内容

正确性作为定义要素。而对于实证__来说,“法是什么”仅仅依赖于“什么已经被制定”和(或)“什么具有社会实效”。

司法考试《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知识点 5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规范的含义大体与标准、尺度、准则、规矩和规则(在我国法律术语中,规则通常指较为具体明确的行为标准,而规范的含义要稍微宽泛一些,包括规则和原则)等相似。社会规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准则。社会是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的,社会规范则是维系人们之间交往行为的基本准则,进而也是维系社会本身存在的__和价值。所以,社会规范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人性。法律就是社会规范之一。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不同于技术规范和自然法则。自然法则是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自然现象的存在与人的思维和行动无关,因此它不具有文化的意蕴。而社会规范则是无数思维着的理性的个人行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规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至于技术规范,它的调整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规定人们如何使用自然的力量和生产工具以有效地利用自然的行为准则。而社会规范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违__规范会招致来自社会的惩罚,而不仅是自然的惩罚。

作为调整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又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法律是一种以公共__为后盾的、具有特殊__性的社会规范。而习惯、道德、宗教、__等社会规范则建立在人们的信仰或确信的基

础上,大体上通过社会__、传统的力量、社团内部的__力或人们的内心发生作用。因此,它们不仅是人的行为的准则,而且也是人的意识、观念的基础。

(二)法是由公共__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长期的社会演变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如道德、习俗、礼仪等。这类规范内容上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但这一变化过程总体上是自然的、自发的。另一类社会规范则主要是人为形成的,如宗教规范、__规范(__等)、职业规范(纪律等)。这类规范内容的产生往往是人为的、自觉的。法律有习惯法和成文法之分,前者是自发形成的,后者是人为的、自觉创制的。

无论如何,法律形成于公共__机构,这是法律与其他人为形成的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之一。其他人为形成的社会规范或出于某一社会__,或出于某一宗教团体,或出于某一生产生活单位,都不具有普遍的公共性特征。而法律则出自于形式上的公共__机构。这种公共__机构是建立在一定的“合法性”基础上的__。

法律的形成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制定法律,即享有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划分,依照法定的程序将掌握__阶级的意志转化为法律。通过制定方式形成的法律就是成文法或制定法。它一般具有系统的条文化的逻辑结构,形式上,类似于自上而下的__者的命令体系。另一种是通过国家认可的方式

形成法律,这种形成法律的方式是对社会中已有的社会规范(如习惯、道德、宗教教义、__)赋予法的效力。国家“认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将已有的不成文的零散的社会规范系统化、条文化,使其上升为法律;另一种是立法者在法律中承认已有的社会规范具有法的效力,但却未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法律规定,而是交由司法机关灵活掌握,如有关“从习惯”、“按__办”等规定。

(三)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法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普遍有效性,即在国家__所及的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或约束力。二是近代以来,法的普遍性也表现为普遍平等对待性,即要求平等地对待一切人,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普遍一致性,即近代以来的法律虽然与一定的国家紧密联系,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但是,法律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向。这里所讲的“法的普遍性”主要是第一种。

(四)法是以__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法是通过设定以__义务为内容的行为模式的方式,指引人的行为,将人的行为纳入__的秩序之中,以调节社会关系。法所规定的__义务,不仅是对公民而言的,而且也是针对一切社会__、国家机构的。法不仅规定义务,而且赋予__。法的存在,意味着人们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的正当性,意味着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

追求现实利益的正当性。可见,这是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价值。这种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使法进一步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国家法律与自然法则的区别。法律以__义务为内容,意味着一定条件具备时,人们可以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必须做或必须不做某件事。至于法律的要求对或不对,人们的选择正确与否,就是另外的问题了。而自然法则则不是人们的选择问题,一定的条件具备,必然出现一定的结果。

(五)法是以国家__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规范都具有保证自己实现的力量。不按照自然法则办事,会招致自然界报复。不按照社会规范行事,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原始人严重违反氏族习惯,会被逐出氏族; 社会成员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教会成员严重违反教规,要被赶出教门;工人违反厂规,要受厂规处分;*员破坏__,要受*纪制裁。可见,没有保证__的社会规范是不存在的。

不同的社会规范,其__措施的方式、范围、程度、性质是不同的。法律__是一种国家__,是以军队、宪兵、__、法官、__等国家暴力为后盾的__。因此,法律就一般情况而言是一种最具有外在__性的社会规范。同时,国家暴力还是一种“合法的”暴力。所谓“合法的”一般意味着是“有根据的”,而且,也意味着国家__必

须合法行使,包括符合实体法尤其是程序法两个方面的要求。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遵守法律程序,法律职业者必须在程序范围内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法的程序性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

(六)法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

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包括公民和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尤其是__和仲裁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加以运用以维护自身__ 的可能性。不同的社会规范,具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法律的实现方式不仅表现在以国家暴力为后盾,更表现在以一种__化的争议解决机制为__人提供保障,通过__人的行动,启动法律与__的运行,进而凸显法律的功能。所以,判断一种规范是否属于法律,可以从可诉性的角度加以观察。

司法考试大纲法理学

基本要求 准确把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法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整体上把握大纲的内容,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能够对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判断;能够运用法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提炼法律问题,从法学理论角度分析具体法律事件、案件或现行制度;掌握法理学概念、知识、原理与法律应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章法的本体 第一节法的概念 法律职业与法的定义(法律职业的含义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特征)法的现象法的本质(关于法的本质的主要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法的作用(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第二节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的含义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含义两者的区别区别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意义)法的价值的种类(自由秩序利益正义)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第三节法的要素 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含义、种类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的含义、分类及相互关系)法律概念 第四节法的渊源与分类 法的渊源的概念(法的渊源的含义法的效力渊源)法的渊源的分类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法规汇编法典编纂)法的分类(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国内法与国际法实体法与程序法根本法与普通法一般法与特别法) 第五节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法律部门(法律部门的含义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含义研究法律体系的意义)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公法、社会法与私法的含义与区别我国主要法律部门) 第六节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的含义法的效力范围法对人的效力(法对人的效力原则法对中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法的空间效力法的时间效力(法的生效时间法终止生效的时间法的溯及力) 第七节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法律关系的含义与特征法律关系的种类)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和种类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实现) 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和种类)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法律事实、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 第八节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种类(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责任的特点法律责任的种类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义务的关系)法律责任的竞合归责与免责(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

2015年司法考试大纲——法理学

法理学 第一章法的本体 基本要求: 了解:法的概念的争议,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法的定义,法的价值的含义,法律规则的含义、逻辑结构,法律原则的概念与种类,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概念,法的渊源的含义,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的含义,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的效力的含义,法律关系的含义,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法律事实的含义,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责任的免除条件,法律制裁的含义。 理解:法的特征,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法的价值的种类(秩序、自由、正义),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法律规则与语言的关系,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种类,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权利与义务的分类及相互关系,正式的法的渊源与非正式的法的渊源,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原则(不同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同一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位阶出现交叉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公法、社会法与私法的含义与区别,研究法律体系的意义,法的效力根据,法的对人效力原则,法的空间效力,法的生效时间与失效时间及溯及力,法律关系的特征与种类,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客体种类,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法律责任的特点'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法律责任的竞合,归责原则。 熟悉并能够运用:法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分析和评价有关的案例、事例或者法条。 考试内容: 第一节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的争议法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可诉性)法的作用(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 第二节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的含义法的价值的种类(秩序自由正义)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第三节法的要素 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含义逻辑结构法律规则与语言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含义、种类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的含义、分类及相互关系) 第四节法的渊源

司法考试《法理学》知识点

司法考试《法理学》知识点 司法考试《法理学》知识点 导语:司法考试中《法理学》的“法理学”知识点,你Get了吗? 一、法理学的含义 (一)法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法理学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最一般的理论,是法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法律现象中的一般特点、法律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性。 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法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有关法律运作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法与其他社会现象关系的基本问题。 (二)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法理学与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是“论”与“史”的关系。 法理学同理论法学中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 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二)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阶级分析方法。 2.价值分析方法。 3.实证分析方法。 (1)社会调查的方法。(2)历史考察的方法。(3)比较的方法。(4)逻辑分析方法。(5)语义分析方法。 除上述法学研究方法之外,由于法理学本身的特点,要学好法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善于从具体事例出发进行法理学思考,提炼或检验法理学理论。 第二,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法理学的'理论。

第三,要了解法理学的发展史,从法理学的发展史来理解和掌握理论。 第四,要了解现代西方法理学,从中西方法理学的联系和比较来学习法理学。 第五,要了解当代中国法理学的研究现状,积极参与法理学的讨论。 (三)研究法理学的意义 1.学习法理学是学习法学其他学科的需要。 2.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需要。 3.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理论素质的需要。 【司法考试《法理学》知识点】

07中法网_基础串讲__法理学讲义_高其才

07中法网基础串讲法理学高其才 (龙在天涯整理) 第一章法的本体 第一节法的概念 一、法的概念 法的定义及法律思维具有的特点(规范性、求实性、利益性、平衡性等) 二、法的本质 以往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对法的认识,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角度概括法的有:(1)神意论;(2)意志论;(3)正义论。 第二,从法本身理解法的有:(1)规则论;(2)命令论;(3)判决论或预测论。 第三,从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的角度理解法律现象,把其视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与其他社会现象交互作用的产物。 其中下面这几种学说尤其要注意: 第一种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为神意论的学说,这是最古老的一种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将法律分为四种:永恒法即上帝的法律,是最高的法律;自然法是勾通上帝和人的桥梁,其首要原则是“行善避恶”;神法是上帝通过《圣经》所赋予的法律,用以补充比较抽象的自然法;人定法,通常包括世俗统治者制定的法律。 第二种理性说。这种学说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古代自然法说、古典自然法学、新自然法学。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法的二元论,如西塞罗他们强调的是法是人类理性的体现、人类本性的体现,西方的自然法学家基本上都是持这种观点的。 第三种为主权命令说,法律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发布的一种命令。主要是由奥斯丁创立的分析法学的学者所主张的。奥斯丁认为,法学的对象仅限于实在法,“实际存在的由人制定的法”,通过对实在法的分析找出它们共同的原则,而这些共同原则实际上都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之上;法律或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是命令,是以制裁作为保证的一种命令,“是政治优势者对政治劣势者制定的法”;而政治优势者,是指他的在社会地位、财富和品德等方面优越性越过其他人。他强调,法律和道德是无关的,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不道德、不正义的法,只要是合法地制定的,就应该认为具有法律效力,即“恶法亦法”。在《法理学的范围》中,奥斯丁指出:“法的存在是一回事。法的优劣,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法是否存在,是一种需要研究的问题。法是否符合一个假定的标准,则是另外一种需要研究的问题。一个法,只要是实际存在的,就是一个法,即使我们恰恰并不喜欢它,或者,即使它有悖于我们的价值标准。” 第四种是民族精神说。德国的萨维尼认为法是具有个性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德国的历史法学派的观点。萨维尼等认为古典自然法学派所谓体现人类理性的自然法仅仅是一种假设,不能说明法律的渊源和本质,这种观点只能是幻想;法律像语言、风俗、政制一样,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民族的壮大而壮大,最后,随着民族对于其民族的丧失而消亡”;一个民族的法律制度,就像艺术和音乐一样,是其文化的自然体现,在民族内部力量推动下形成的,只有“民族精神”或“民族意识”才是实在法的真正创造者;每个民族的共同信念才是法律的真正渊源。 第五种为社会控制说。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美国的庞德等揭示法与社会利益的相关性,认为法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法的创造者。这一学说以社会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注重探讨法律在社会中的实际运作,把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社会法学派

法理学部分

法理学部分 法理学绝不考的排名: 1、第一编(上榜理由:这编为法学导论,是一些基础理论,不能说他不重要,在专接本考试中似乎对考生要求过高,是不是要等到研究生之后在研究呢?) 2、第五章第一节(谁看都知道不考,不用看) 3、第七章第一节(同上) 4、第九章第一节(谁看懂谁看去) 5、第十五章第一节第五节 6、第十八章(记住法律职业概念和特征即可) 7、第二十章 法理学的复习 首先,建立关于法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然后,经常强化有关知识点: 第一章法的本体 (一)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含义 注意一点:法理学教材中讲的法律解释,是从规范性法律解释这个角度上讲的,指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院、最高检作出的解释。 2.法律解释的种类 (1)最重要的一个分类: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就是有权主体作出的解释,具有规范性的效力。无权解释,就是无权解释,不具有规范性的效力,甚至没有任何法律效力。正式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2)限制解释、扩充解释、字面解释 例1 :婚姻法规定,“婚姻法上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继子女、养子女”。这五种解释是什么解释?扩充解释。 例2:从民法来看,近亲属包括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女子、外孙女子,还包括其他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人,刑事诉讼法则规定,近亲属包括父母、子女、配偶、同胞兄弟姐妹……。可见,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为限制解释。 3.法律解释的方法 看一下即可,具体包括: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目的解释。目的解释是指从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注意:“这是讲的目的不仅是指原来制定该法律的目的,也可以指探求该法律在当前条件下的需要;既可以指整部法律的目的,也可以指个别法条,个别制度的目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作出法律解释,而在作法律解释时,需有特定机关提出法律解释案。提法法律解释案的主体包括:中央军委、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此外,还有一个较特殊的即省级人大常委会。 二)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的概念 法律推理,就是在法律论辩中,运用法律理由的过程。简单地说,法律推理无非就是前提加法律上的理由,然后达到

2011年司法考试六门小法考点精华之《法理学》

2011年司法考试六门小法考点精华之《法理学》(1) 法理学 Ⅰ法的本体 1.1法律职业与法的定义 法律职业包括两个基本涵义:(1)是一种专门的行业;(2)从业者具备专门的法律知识和技能。法律职业者必须用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其特点是根据法律通过法律程序用说理的方式来解决法律问题)来看待法律。 1.2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 关于法的定义有两大类:一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大致有三类:(1)从法本身理解法律,特点是囿于法的现象讨论法律问题。包括规则论,命令论,判决论或预测论;(2)从法的外部解释法的根源,将法视为人类精神一般发展的产物。包括神意论,意志论如黑格尔的观点,正义论如塞尔苏士的观点;(3)从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角度理解法,将法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与其他社会现象交互作用的产物。二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的本质含三层涵义:(1)法的正式性;(2)法的阶级性;(3)法的社会性。 1.3法的特征 (1)法具有规范性,这表明法是一种规范,而且是一种行为规范,同时该规范与社会关系相联系。(2)法具有国家意志性,它以国家名义产生和存在,通过有权力的国家机关制定和认可。(3)法具有国家强制性,所有规范中法的强制性最厉害、最直接,同时法的强制性与违法相联系。(4)法具有普遍性,法针对普遍的人和事发生作用。注意是在法自己的效力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而不是指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如有些法律在全国范围

内生效,如宪法、民法和刑法,有些则是在部分地区或仅对特定主体生效,如地方性法规、军事法规。(5)法具有程序性。 1.4 法的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针对主体行为发生作用。这部分内容几乎每年都考。 法的规范作用分类内容对象 指引作用确定的指引(一般为义务性规范) 有选择的指引(一般为权利性规范) 本人的 行为。例如《继承法》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一人或数人继承,即为有选择的指引 评价作用法律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以及违法性质和程度的作用 他人的行为。例如法官按照法律对每一诉讼参加人的行为的评价。 预测作用主要有两类:(1)预测国家对行为人的态度;(2)预测行为人相互之间的行为人们互相的行为。例如,《合同法》颁布以后,甲、乙双方可以互相预测彼此的行为。 教育作用通过法律的实施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所发生的影响一般人的行为。例如,运用法律对违法者的制裁,对其他一般人会起到教育作用。 强制作用法律对违法行为具有制裁、惩罚的作用违法者的行为。例如某人犯有杀人罪,国家通过强制力加以保障。 法的社会作用:主要解决社会问题。如法律主要用来维护交通、保护环境、自然资源等社会公共问题。 法的作用的有限性:

第三讲+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

第三讲法理学 第一章法的本体(一)历年分值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 与论述题 总计 2010年7 12 4 25 48 2009年7 12 4 25 48 2008年7 10 4 25 46 2007年7 10 4 25 46 2006年7 12 2 35 56 按内容统计 法的本体法的运行法的演进法与社会论述题总计2010年15 6 0 2 25 48 2009年8 7 2 6 25 48 2008年11 6 2 2 25 46 2007年8 5 2 6 25 46 2006年8 6 0 7 35 56 命题基本规律: 卷一分值在20分左右,卷四可能会出现大题。 卷一分析:考查重点在法的本体和法的运行两大部分上,题目类型以应用型题目为主,重点考查理解和运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 卷四分析:加强了法理学与部门法的结合,增加了难度。 第一节法的概念 一、法的概念的争议 两种基本立场:法实证主义者和非法实证主义者 争论的中心: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实证主义者认为定义法的概念时,不需要包含道德要素,法与道德是分离的 非法实证主义者认为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要素被包含在内,法与道德是相互联结的 (一)法实证主义者 认为在“实际上是怎样的法(实然)”与“应该是怎样的法(应然)”之间,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以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两个要素来定义法的概念。分为两大类 1、以社会实效性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主要代表:法的社会学、法现实主义 2、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主要代表:分析主义法学(二)非实证主义者 他们以内容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一个必要定义要素。分为两大类: 1、以内容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唯一定义要素,其代表是传统的自然法理论。

法理学 第一章 法的本体 第二节 法的价值

2011年司法考试教材 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二节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的含义 1.法的价值是指法这种规范体系(客体)有哪些为人(主体)所重视、珍视的性状、属性和作用。 2.具体而言,法的价值这一范畴包含如下意义: (1)同价值的概念一样,法的价值也体现了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是由人对作为客体的法律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法的价值不是以人受制于法律,而是以人作为法律的本体这一关系得意存在的。法律无论其内容抑或目的,都必须符合人的需要,这是法的价值概念存在的基础; (2)法的价值表明了法律对于人们而言所拥有的正面意义,它体现了其属性中为人们所重视、珍惜的部分。 (3)法的价值既包括对实然法的认识,更包括对应然法的追求。 二、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1.对于法律问题的判断也可以分为(1)价值判断(2)事实判断 2.所谓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

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 3.所谓事实判断,在法学上是用来指称对客观存在的法律原则、规则、制度等所进行的客观分析与判断。换句话说,与价值判断不同的是,法律中的事实判断主要解决客观存在的法律究竟是怎么的这一问题,它并不主张或者说根本抵制从“应然”的角度追问法律应当怎样大问题。 在法学思潮上,代表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三类: (1)规范分析方法,强调研究法律规范本身存在的机制、蕴涵的意义、解决的问题等,这可以凯尔森的纯粹分析法学作为代表; (2)社会实证方法,认为对法律问题的研究应当将之置于社会存在的具体环境中,用社会需求、社会效果等标准来判断法律的正当性。法社会学所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3)历史实证方法,即认为只有历史上法律资料的挖掘,才能证成法律沿革的脉络。历史法学派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现行法律的制定问题。 4.有关法学上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的取向不同。 A.法律的价值判断由于是作为主体的人所进行的相关判断,因而它

法理学笔记完整版

法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法的本体 第一节法的定义 一、法律职业与法的定义 1.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具有三个特点: (1)用说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暴力解决问题。 (2)必须根据法律来说理及判断和解决法律问题。 (3)必须在程序的范围内,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确定和解决法律问题。 * 这其中,根据法律说理是核心。对于法律职业者来说,是否能够忠于法律,就是他最大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问题。 2.法律人忠于法律的前提是法律必须具有一种明确清晰的概念及其对象。 (1)法律必须发展为独立的规范体系和制度形式,才可能成为法律职业者行为的准则。 (2)法律职业者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法律思想水平,从而准确地把握法律。 二、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 1.以往的法律理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类: (1)从法本身理解法律,认为法律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法的自身。 (2)虽然是从法的外部结实法律的根源,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把这种根源归结为某种精神力量,将法视为人类精神一般发展的产物。 (3)从社会现象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把握法的定义。 2.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角度概括法的有: (1)神意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观点) (2)意志论。(如黑格尔关于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3)正义论。(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认为:法乃善良公正之艺术。) 3.从法本身理解法的有: (1)规则论。(一般认为法是一个逻辑上自我满足的规则体系。)

(2)命令论。(这种观点与规则论相同之处在于都将法视为一种规则体系,所不同的是,规则论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该体系内部,而命令论则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权力。)(3)判决论或预测论。(这种观点认为法就是对法官的判决的预测。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法不是写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东西,而是法官的倾向和意见,法官关于案件的处理意见才是真正的法。) 4.从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角度理解法律现象: (1)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初以来,西方法学界许多学者开始将法置于一定的社会现象领域交易研究。 (2)这种观点总体上看,不再将法律视为鼓励的、与社会脱节的想象,而是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与其他社会现象交互作用的产物。 5.法的本质的展现过程,反映了法的本质的层次性: (1)法的本质最初表现为法的正式性: A.法的正式性体现在法总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B.法的正式性还体现在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 C.法的正式性也体现在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 (2)法的本质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 A.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从表面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 B.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由于国家形成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历史时期,因此,它必然反映阶级对立时期的阶级关系。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3)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社会性: I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分析社会的特点在于: A.认为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B.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中心是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 II 按照这种观点,国家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所以,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三、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法理学知识点

法理学知识点 一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涉及法的特征、法的本质和法的作用3个方面的内容: (一)法的特征 1、规范性。 (1)法的调整对象是人的交互行为 (2)法的规范性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 (3)法的规范性是普遍的,可以反复适用的 2、国家意志性。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2)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3)法是一元的 3、法的普遍性法的普遍性指法的效力对象具有不特定性,法的效力的反复适用性以及相同的事项和主体适用相同的法律。 4、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5、国家强制和程序性。 6、可诉性指法具有被任何人(包括公民和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加以运用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可能性。 (二)法的本质法的本质主要指法的国家性、阶级性和物质制约性。 1、国家性。法的国家性主要是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阶级性。法的阶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2)法同时体现被统治阶级的某些愿望; (3)法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 3、物质制约性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的内容和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最终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三)法的作用 1、法的规范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指法基于其规范性而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包括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五种。 (1)指引作用的对象是本人的行为; (2)评价作用的对象是他人行为; (3)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的相互行为; (4)教育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 (5)强制作用的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 2、法的社会作用法的社会作用包括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即维护阶级统治和履行公共事务的职能。 3、法的作用的有限性法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1)法是以社会为基础的,不可能超越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者改变社会。 (2)法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3)法规制和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 (4)法自身存在局限性。 二、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种类 1、自由自由是法最本质的价值,指法在没有外在强制力的情况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能力。 2、秩序。 3、利益。 4、正义。

法理学知识点归纳

法理学知识点归纳 1、法的外延:(1)国家专门机关(立法机关)制定的“法”(成文法);(2)法院或法官在判决中创制的规则(判例法);(3)国家通过一定方式认可的习惯(不成文法);(4)其他执行国法职能的法(教会法)。 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即法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包括:可为、勿为和应为三种);(2)法是由国家制定(即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创制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或认可(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承认其他社会规范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包括明示和默示两种)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3)法是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4)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5)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2、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1)人们可以怎样行为(可为模式);(2)人们不得怎样行为(勿为模式);(3)人们应当或必须怎样行为(应为模式)。

3、判决书、公证书、委任书、结婚证书等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书,不具有普遍的效力,而仅对特定的人有效。 4、法的认可有两种方式:(1)明示认可(在规范性文件中明确规定);(2)默示认可(通过法院判决时援引)。 5、一切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而法律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6、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2)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可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指引作用又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预测分为对如何行为的预测和对行为后果的预测。法的社会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7、法的作用的有限性:(1)法只是众多社会调整手段中的一种;(2)法作用的范围不是无限的;(3)法自身特点产生的有限性(它是规范不是规律总体现着人的意志;它是概括性的规范;它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其作用的实际发挥还有赖于物质和精神条件)。

司法考试法理学知识点

司法考试法理学知识点 司法考试法理学知识点 准备司法考试的你对法理学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了?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法理学相关的知识点,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一:法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进步对法的影响。 首先,科学技术影响法的内容,成为法律规定的重要依据。科学技术进步所形成的新的科学知识,不断被运用到法律领域,成为法律规定的重要的科学依据。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法律调整的领域。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和推广应用的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大量新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规范的调整。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有关的传统法律概念和原则的变化。在立法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内容的立法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而这类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立法任务要求立法者具备一定的专门性的科学文化知识,国家立法机关的一般成员难以满足这种要求,因此,需要将这类立法工作委托给专门的机关或人员,这导致“委任立法”范围的不断扩大。通讯、交通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使法律时效和时限观念加强。一些传统的法律部门的有些传统概念受到冲击。 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法律调整机制,为立法和执法提供新的技术和手段,对法的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调整机制发生重大影响。 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法学教育、法制宣传和法学研究的方式和内容,促进法学教育、法制宣传和法学研究方式和内容的更新和发展。 (2)法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首先,法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法为组织科学技术活动法律||教育网提供必要的准则。法确认和保证科学技术发展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优先地位,确定国家科技

发展战略,确立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运行机制。法在推动国际间科学技术合作,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全球共享和高效能运用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最后,法是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法通过规定对公民的创造性劳动的保护和鼓励措施,如授予职称、荣誉称号和物资奖励等,激发人们为科技发展作出贡献的热情。 二:法的局限性 法的局限性,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1)法的调整对象、调整范围的局限性。法律不直接调整单纯的思想、单纯的观念,而行为往往又是受思想支配的,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法律好像有些治标不治本的感觉,这样就表现出局限性。 (2)法的局限性表现在法的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一些局限性。法律自身的特点,我们归纳起来有六点: ①法律是保守的、滞后的。社会生活总是新鲜的,法律总是滞后的,法律总是灰色的,所有总有法律的真空地带。 ②法律是稳定的、连续的,但是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要保持一种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及时修改。法律的权威性是两难的:不保持稳定性、连续性,法律的权威就会受到挑战;要素过分强调它的稳定性、连续性,就会僵化、教条,不适应社会生活,从而也失去其权威性。 ③法律具有普遍性、概况性。 ④法律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但是语言文字总是有其局限性、拙劣性的。 ⑤法律讲程序。程序是很重要的,但是有时候也会束缚法律权威,限制法律作用的发挥。 ⑥法律依靠证据。 (3)人的因素的影响。人的因素影响法的作用的发挥,“徒法不足以自行”,这是中国飞古话,人的能力、人的素养、人的理念,这些都会对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影响。立法者的.水平、执法者的能力会影响法律作用的发挥,这是显而易见的。

(完整版)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 ,我们的理解: 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 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个社会重演;更加重视防止官员腐败、国家权力滥用和国家脱离人民监督和控制的倾向。 法的概念 8。张文显教授(法的马克思主义定义): 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 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 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 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 范体系。 9.法的基本特征:(一)法律是调整社会

最新2022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法理学

2022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法理学

2022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法理学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理论 根本要求: 了解:法治,法治理念,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四次重大创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 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概念、主要内容、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根底,“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大意义。 熟悉并能够运用:“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质及其内在关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考试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概念和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概念(法治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根底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根底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质及其内在关系〔来源政法英杰〕 第四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第二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内涵 根本要求: 了解:依法治国的根本内涵,执法为民的根本内涵,公平正义的根本内涵,效劳大局的根本内涵,党的领导的根本内涵。 理解: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效劳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熟悉并能够运用:“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

2022年司法考试法理学讲义(精简版不含真题)-杨帆

2022年司法考试法理学讲义(精简版不含真题)-杨帆法理学 杨帆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概念、特征 一、法的概念的争议 【说明】 (2)法社会学(含现实主义法学):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因素。法律社会学认为习惯也是法律。现实主义法学认为:真正法律存在于法官的判决中,纸面上的法律仅仅是对法官将要做什么的预测(霍姆斯)。 2.非实证主义法学:以内容的正确性为必备要素,不排除其他要素。(1)自然法学派:以内容为唯一要素,主张“恶法非法”(2)第三条道路(综合法学):三要素同时考虑。 二、法的本质 三、“国法”及其外延 四、法的特征 五、法的作用 第二节法律的价值 第三节法的要素 第四节法的渊源 续上表 第五节法律部门(部门法)与法律体系

第六节法的效力 第七节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 三、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 第八节法律责任 【说明】 1.法律责任并不仅仅因为违法行为而产生。 2.归责的原则有: 3.免责的前提条件是存在法律责任。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属于违法性的阻却事由,故法理学中不以其为免责事由。 4.法律责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结果或体现。但法律责任不等于法律制裁,有法律责任不等于一定有法律制裁。 二、法律责任的竞合 第二章法的运行 第一节立法 第二节法的实施 第三节法律适用的一般原理 一、法律适用的目标 【说明】

1.可预测性是形式主义法治的要求,正当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 2.可预测性要求法律人依据法律做出决定,限制和削弱其自由裁量权。 3.正当性是指按照实质价值和某些道德考量,法律决定是正当的或正确的。实质价值和道德主要是指特定法治国家或宪政国家的宪法规定的一些该国公民都承认的、法律和公共权力保障和促进的实质价值,如自由、平等、人权。 4.从作为整体的法治来说,它要求做法律整体决定的人应该努力在可预测性和正当性之间寻找最佳的协调。在现代法治社会人们总是要求二者兼备。 5.对特定的一个时间段内特定的国家的法律人来说,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具有初始的优先性。因为对于特定国家的法律人来说,首先理当崇尚的是法律的可预测性。 二、法律适用的步骤 【说明】 1.在实际的法律生活中,三个步骤界限模糊并可以相互转化。如查明事实的过程就是目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流连反转来回穿梭的过程。 2.法律人通过法律解释就是要对一般和个别之间的缝隙进行缝合,解释要解决规范和事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基础。 三、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区分 【说明】 1.内部证成是为了证明案件的结论是否成立的。外部证成是为了缝合事实和规范之间的空隙。 2.法律推理或法律适用在整体框架上是一个三段

司法考试大纲法理学

2011年司法考试大纲:法理学 核心提示:2011年司法考试:法理学 第一章法的本体 基本要求: 了解:法的概念的争议,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法的定义,法的价值的含义,法律规则的含义、逻辑结构,法律原则的概念与种类,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概念,法的渊源的含义,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的含义,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的效力的含义,法律关系的含义,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法律事实的含义,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责任的免除条件,法律制裁的含义; 理解:法的特征,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法的价值的种类秩序、自由、正义,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法律规则与语言的关系,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法律规则的种类,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权利与义务的分类及相互关系,正式的法的渊源与非正式的法的渊源,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原则不同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同一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位阶出现交叉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公法、社会法与私法的含义与区别,研究法律体系的意义,法的效力根据,法的对人效力原则,法的空间效力,法的生效时间与失效时间及溯及力,法律关系的特征与种类,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客体种类,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法律责任的特点,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法律责任的竞合,归责原则; 熟悉并能够运用:法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分析和评价有关的案例、事例或者法条; 考试内容: 第一节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的争议法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可诉性法的作用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 第二节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的含义法的价值的种类秩序自由正义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第三节法的要素 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含义逻辑结构法律规则与语言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

国家司法考试三大本法理学

第一章法的本体 第一节法的概念 一、法的概念的争议 历史上,不同的法学家基于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法的概念.到目前为止,“法是什么”,中外的法学家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对于法律人的职业来说,法的概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法律实务中,法律人所持的法的概念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个案件所做的法律决定就不同, 而且法律人在一定的时间压力下必须要做决定.这样,法律人在处理一些 案件获得法律决定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立场选择.如果法律人没有自己的立场,“将很容易在无意识当中成为权力所有者的工具,成为权力者的法政 策目标,甚至罪恶的法政策的工具”.围绕着法的概念的争论的中心问题 是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依据人们在定义法的概念时对法与道德的关系的不同主张,我们大致上可以将那些形形色色的法的概念区分出两种基本立场,即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和非实证主义或自然法的法的概念.所有的实 证主义理论都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时,没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和道德是分离的.具体来说,实证主义认为,在法与道德之间,在法律命令什 么与正义要求什么之间,在“实际上是怎样的法”与“应该是怎样的法”之间,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与此相反,所有的非实证主义理论都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与道德是相互联结的. 法实证主义者是以下列两个要素定义法的概念的:权威性制定authoritative issuance和社会实效social efficacy.有的法实证主义者是以权威制定作为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有的是以社会实效作为定义要素.但是,更多的法实证主义者是以这两个要素的相互结合来定义法的概 念的.这两个定义要素可以在不同方面进行联结,而且可以从不同方面解 释它们,因此,就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法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我们可以将法实证主义者的法的概念区分为两大类: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 法的概念,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首要”意味着一 类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并不绝对地排除另一类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的主要代表是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的主要代表是分析主义法学,如奥斯丁、哈特,或纯粹法学的凯尔森等. 非实证主义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一个必要的定义要素.这就意味着这类法的概念中不排除社会实效性要素和权威性制定要素.也就是说,非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中不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定义要素,同时可 以包括社会实效性要素和权威性制定要素.因此,非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 中有三个要素,而且这三个要素可以进行不同的联结与解释.大致上,我们可以将非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分为两类: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 的唯一定义要素,以内容的正确性与权威性制定或社会实效性要素同时作

法理学重点法条

法理学授课(shòukè)提纲 第一章法的本体(běntǐ) 7.法律关系的构成,及法律事实。 8.法律责任的归结与免除,法律责任的竞合。

第二章 法的运行(y ùnx íng) 【本章(b ěn zh ān ɡ)重要知识点】 1.《立法法》的相关规定:立法的程序、规范性法律文件(w énji àn)冲突的处理、备案。 2.执法(zh íf ǎ)与司法的原则。 3.法律(f ǎl ǜ)适用的一般原理:法律适用的目标、法律适用的步骤、法律的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 4.法律解释的方法与位阶。 5.法理推理的种类与运用。 第三章 法的演进 运行论 法的形成 法的实施 法律方法 执法 司法 守法 法律适用一般原法律解释 法律 推理 立法

【本章重要知识点】 1.法律起源的三个根源、三个规律、三个标志; 2.法的历史(l ìsh ǐ)类型理论; 3.法系理论(l ǐl ùn); 4.中国(zh ōn ɡ ɡu ó)法律传统与中国法律现代化; 5.法治(f ǎzh ì)理论。法治(f ǎzh ì)理论是最重要的部分,任何论述题都可以从法治理论中找到答题的突破口,一定要熟练掌握。 第四章 法与社会 关系论 经济 政治 宗教 道德 人权 演进论 法的起源 法的发展 法的终极目标 法的发展进程:历史类发展方式:继承与移植 发展动力:现代化与传 法治

【本章重要知识点】 1.法律与社会的一般关系; 2.法律与科技的相互作用; 3.法律与政治的相互作用; 4.法律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5.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重点掌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原理,此为司法考试的重中之重,也是论述题的命题和答题重要原理。 6.法律与人权的关系。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fǎzhì)理念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lǐ niàn)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社会主义法治(fǎzhì)理念的基本概念 基法治依法合理配置权力与权利的社会状态法治理念法治的理性化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