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

第01讲教师理念观

本讲是我们这门课的导论,意在通过对理念的重要性、紧迫性、特征、实现途径等问题的论述,使广大师范生对教育理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作为师范生,要明确什么是教育理念,要认识到:教育理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教师素质的灵魂,从而提高对教育理念学习的自觉性。

一、理念的作用

二、理念的概述

三、理念的实现

理念的作用:

(一)现实中对理念的感受

1.最可怕的枷锁

2.最致命的差距

3.最遗憾的悲剧

(二)理论中对理念的理解

1.理念是行动的起点

2.理念是素质的核心

3.理念是改革的前提

(三)教育中的理念认识

1.教师的理念不能不清

2.教师的理念关乎民族

3.教师的理念立教之本

二、理念的概述

(一)理念的来历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二)理念的定义

《辞海》:理念是哲学名词,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观念指理性领域内的概念,有时也作理念。《新现代汉语词典》把“理念”注释为“观念”;《汉语大词典》则把“理念”直解为“理性概念”。

教育理念的界定

定义一: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定义二: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

定义三: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

什么是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性认识,它既包括有关的观念,也包括某些核心的概念。教学理念首先应该回答“教学活动应该达到哪些目的”、“怎样达到这些目的”等基本问题。教学理念涉及许多方面,包括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媒体、方法与评价等等,形成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方针和原则。正确的教学理念反映着搞好课程实施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学理念决定着课程如何实施,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理念的分类

1.宏观:如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是其他的基础

2.中观:环境、生态、合作、全民、建构主义,时代特征

3.微观:对教育等有指导意义的教师、学生、教育、教材。

(四)理念的特征

1.时代发展性

2.文化多样性

3.个体差异性

4.相对稳定性

一、教育思想观念的界定

什么是教育思想观念?

简单地说,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观点。具体地说,是人们对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体制、教育功能、教育过程、教育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根本问题的认识。

教育教学改革,思想解放是先导,而思想观念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以“四书五经”启蒙的,是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教育目的,是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取向的。

20世纪初叶,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当时教育改革理论主要是西方哲学自然观、充满了唯科学主义思想。

医学模式转变对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

解放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文、理、工、农、医等分家。

“文革”时期:政治挂帅

二、当前我国教育思想观念分析

(一)当前教育观念基本特点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更多地是对“文革”进行补缺。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

的决定》指出:“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但是,当前的教育思想观念并未根本扭转,而是充满了矛盾。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培养单纯的技能型人才,还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矛盾。

知识的强化与责任的弱化

2.教育大众化与精英教育的矛盾

教育大众化的倾向日益明显,但“以分定论”的形式仍未改变。

3.重视知识传授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矛盾

“五重五轻”: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

以上不同教育观念的矛盾、冲突、互补和融合,构成了改革发展中的我国现阶段教育观念变革的基本特点。二、理念的作用

(一)致命差距(二)立教之本(三)不能重来

一些关系

理念与行动

理念和行动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

没有理念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没有行动的理念是空想的理念。

在理念的指导下去行动,理念向着行动转化;通过行动,去鼓舞理念和发展理念,行动又向理念转化。

通过理念与行动的循环转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循序渐进与飞跃

高等教育的进步在于逐年的积累和沉淀,没有循序渐进的微小进步,就不可能产生飞跃和上新台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扎扎实实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的积累,才能产生由“量变到质变”。一味追求“飞跃”“一鸣惊人”,则欲速则不达,这就是辩证法。

变!变!变!

“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使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山东东营市教育局局长张洪生

“播下一种理念,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理念决定道路,态度决定成效,细节决定成败。

理念作用:工业经济时代大生产流水线上形成的观念——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

信息社会时代需要形成知识、信息是金钱,理念是生命的观念

农业社会强壮者生存,工业社会适者生存,信息社会惶惶者生存

三、理念的实现

(一)终身学习(二)思想盛宴(三)网络生活

实现途径

1. 克服守常观念,确立自立自强、开拓进取观念。

陕甘宁晋四省百名村干部到华西村培训

美国大片《恐龙》Dinosaur值得回味的一段对白:

A: I accept mine.(我接受了我的命运。)

B: And what is your fate?(那么你的命运是什么呢?)

A: To die here.It??s the way things are.(死在这里。我别无选择。)

B: It's you give up.(那是你放弃了)It's your chioce, not your fate.(这是你的选择,而不是你的命运。)

2.要准备一个电脑

第02讲教师职业观

本讲内容

一、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二、怎样做好教师职业

一、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历史的后遗症

1.臭老九的影响:三次灰暗期:焚书坑儒、元朝、文化大革命

2.苦行僧的影响:

3.教书匠的影响

(二)如今的魅力

1.最高尚的职业

2.最复杂的职业

3.最艰巨的职业

二、怎样做好教师职业

(一)笃定目标(二)爱(三)激情(四)博览群书(五)勇于实践(六)反思整理:

第03讲素养观

一、素养的含义

二、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三、提升素养的策略

一、素养的含义

素养就是平素、日常为适应工作需要而形成的稳定的素质和修养。

二、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形象结构(二)知识结构(三)能力结构

二、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形象结构

1.崇高的职业道德

2.俱进的教育观念

3.良好的个性修养

(二)知识结构

1.主体性知识(专业知识)

2.文化性知识

3.条件性知识(教育知识)

4.实践性知识

(三)能力结构

1.基础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思维力

2.职业能力:板书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提问能力、设计能力、讲授能力、调控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

3.高级能力:(1)创新能力(2)信息能力(3)合作能力(4)科研能力(5)终身学习能力

三、提升素养的策略

1.迷恋教育

2.弘扬师德

3.补充营养

第04讲教育功能观

本讲提纲

功能观的概述

功能观的演变

功能观的现在

一、功能观的概述

(一)教育行为的出发点

(二)对教育作用的看法

二、功能观的演变

奴隶社会——对象奴隶主,培养接班人;统治阶级的工具,丧失了促进生产发展的功能;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

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学者的功名利禄,对经济微乎其微;

资本主义——经济功能凸显,个人功能、文化功能体现;

当代社会——育人与社会功能统一;凸显经济与科技功能;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功能观的现在

(一)教育的内部功能—为人的可持续发展(二)教育的外部功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二者的融合发展

为人的可持续发展

(1)关注人(2)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3)关注人的创新能力(4)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教化与兴邦——政治功能

2.生利与富民——经济功能

3.遗传与嬗变——文化功能

4.创造与应用——科技功能

5.和谐与发展——生态功能

第05讲教育内容观

一、兴趣与习惯二、方法与途径三、思想与智慧三、人性与人格五、梦想与激情

六、创新与创造

EQ是什么?

智力就是指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也称为智商(IQ)。

非智力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属心里范畴。即个人的心理品质,也称为情商情商(EQ)。

智商与情商

●许多事例和研究成果表明:

在人的成功要素中,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更取决于非智力要素,取决于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

应该养成的几个主要品质

思想品德——诚信、吃苦(敬业)、爱人、责任感;

积极心态——欲望、热情(雷厉风行)、自信;

行为品德——高效、毅力、合作;

身体素质——生理、心理。

第06讲课程观

本讲内容

一、要有课程意识

二、了解课程含义

三、课程目标趋向

四、课程结构趋向

一、要有课程意识

教育官员:课程即计划;课程专家:课程即经验;学科专家:课程即知识与技能;教师代表:课程即教材(教科书);学生代表:复杂的课表+讨厌的教材+恐惧的考试

课程是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二、了解课程含义

课程是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二)课程目标的功能(三)课程目标的确定(四)新课程的目标

(五)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1.从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中理解

2.课程目标的含义:

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的界定。

它主要是通过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以及其中的具体学科体现出来,如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数学学科的课程目标等。

(二)课程目标的功能

1.课程编制的基本模式(泰勒原理):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2.课程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它分别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三)课程目标的确定

1.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

(1)社会本位(2)学生本位(3)知识本位

2.课程目标确定的原则:

(1)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2)充分考虑本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3)充分考虑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和具体特征。

(四)新课程的目标

(一)学前教育阶段发展目标(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三)普通高中阶段课程目标

(五)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

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2.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

3.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

三、课程结构

(一)结构含义(二)课程计划

(一)结构含义

1.涵义: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

2.关系形态包括:课程类型、科目、科目内容。

1.课程类型的关系形态:是指不同课程类型之间所形成的比重关系,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国家、地方、学校等;

3.科目之间的关系形态:是指同一课程体系中不同科目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如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体、音、美等的比例关系;

4.科目内容的关系形态:是指同一科目中不同内容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概念、原理、应用等知识的比例关系。

5.课程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课程计划

(二)课程计划

1.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2.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

年级

课程门类1 2 3 4 5 6 7 8 9

品德

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历史、地理)

科学

科学

(生物、物理、化学)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体育与健康

语文

数学

外语

艺术(音乐、美术)

地方与学校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普通高中课程由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

科目(语文,外语;数学;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注科目内容与学习领域内容相对应)

模块(略)

课程结构的特点

1.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

2.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

3.传统课程的改造和整合

4.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

思考题

一、单向选择:

1.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是:( A )

A.泰勒

B.施良方

C.罗素

2.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是:( A )

A.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B.确定目标、选择方法、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C.确定目标、选择手段、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3.新课程对“双基”的新定义是:( A )

A.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B.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判断题:

1.课程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教学计划是课程的第一要素。(×)

2.课程目标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是:社会本位、学校本位和个人本位。(×)

三、填空题:

1.从历史上说,课程目标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是:社会本位、学生本位和_学科本位

2.新课程结构上的三个基本特征是:__均衡______、综合性和选择性。

3.新课程中把以往的单一的课程目标改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新课程的总体结构是: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阶段是综合与分科相结合。

5.在课程编制的几个要素中,_____课程目标_______是课程设计的核心。

6._____ 泰勒_____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

7.幼儿教育发展目标的五个方面是:健康、语言、____社会_____、科学、艺术。

四、简答题:

1.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P60

2.新课程目标对未来人才提出哪些新的发展目标?

从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中理解

教育目的(这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即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制定的目标,它可分解为各育目标。)→课程目标(是依据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种教育大纲中。课程目标可以是一个学年的,也可以是一个学期)→教学目标(这是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由教师制定,并可进一步分解。如: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培养目标(某一级某一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学科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依据这一体系,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高中阶段课程目标应属于哪一级目标?

那又为什么称课程目标呢?

广义的课程

广义的课程分为内涵和外延,其中内涵包括(1)课程目的(2)课程计划(3)课程内容(4)课程进程(5)课程结果;外延包括(1)学校课程表所开的课;(2)课内外活动;(3)学校生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

广义的课程目标——教育目标

广义课程目标内涵结构图

(1)教育方针→(2)教育目的→(3)培养目标→(4)课程目标→(5)教学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其中教育目标包括(2),(3),(4),(5)课程目标包括(1),(2),(3),(4),(5)。

(一)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发展目标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从五个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

A.健康;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B.语言;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C.社会;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D.科学;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E.艺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重申了《纲要》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目标为7个具有

1.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具有较为稳定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普通高中课程目标

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强烈愿望;

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第07讲教师的现代教学观

学习目标

一、教学为什么?二、教学教什么?三、教学怎样教?

本讲结构

一、大家先讨论这三个问题二、然后再汇总这三个问题三、最后再分析这三个问题

一、教学为什么?

(一)大家的看法:

(一)为什么的看法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3.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分析看法:

1.预防抽象,过大;教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具体的目标

2.教学为什么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三)我们的看法: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存在问题

1.没有想过

2.想法模糊

3.混淆目标与手段

二、教学教什么?

(一)大家的看法:

1.知识

2.实用知识

3.掌握知识的方法

4.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二)分析看法:

1.知识?

2.实用知识?(知识爆炸、终身学习)

3.掌握知识的方法?(没毅力、没习惯)

4.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三)我们的看法

知识与技能——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科学方法,情感与态度——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四)存在问题

1.目标失落

没有目标

2.目标偏窄

偏重于认知领域,不提过程与方法,更无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3.目标割裂

只讲认知相对独立

三、教学怎么教?

(一)分析大家的看法: 1.目标:主动思考、积极参与2.途径:对话3.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进位加法教学中的教学方式

1.由学生爱喝什么饮料激趣入课。

2.投影创设情境。(有两个饮料箱,每箱能装10瓶饮料,现分别装5瓶、9瓶。)

3.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4.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共有几瓶的问题。

5.学生交流答案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方式。

6.组织学生研究(5)(6)(7)算式中有什么规律。

7.引导学生总结计算进位加法的规律。

例:进位加法教学中的教学方式

(1)共14瓶,我是采取直接数两个箱子中的瓶数的方式。

(2)共14瓶,我是采取把9根和5根小棒放在一起数的方式。

(3)共14瓶,我是想象从5瓶的箱中取出1瓶放入另一箱,结果是:10+4=14

(4)共14瓶,我把9瓶的箱当成10瓶,加上另一箱的5 瓶,再减去1瓶,10+5-1=15-1=14

(5)共14瓶,我是直接列式计算的,

9+5=9+1+4=10+4=14

(6)共14瓶,我也是直接列式计算的,

9+5=5+5+4=10+4=14

………

例题“76-19”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

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

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

所以76-19=57。

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

56+1=57。所以 76-19=57。

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

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

把“对话”曲解为“问话”

案例:《回延安》中“一头扑入亲人怀”

师:如果你离开家乡,这时你最想念谁?

生:爸爸妈妈。

师:还有谁?

生:爷爷奶奶。

……

师:这些人都是你的什么人?

生:亲人。

师:那么,如果你离开家乡十年,回到了家乡,看到这些亲人时,你会怎样?

生:我就一头扑到他们的怀里。

师:好!课文作者十年后回到延安就“一头扑入亲人怀”,你们懂了吗?

生:(齐声、高声)懂了!

不能展开深入的有效的对话

案例二:《秃鹰之死》(语文)

师:(投影废电池图片)这会造成什么污染?

生1:核污染。

师:有这么严重吗?

生2:放射污染。

师:电池里含有汞,会造成汞污染。

问题:教师简单否定,直接抛出结论,没抓住生成性话题。

创生性对话

案例:李白“铁杵磨成针”

生:我到市场调查过,一根针5毛钱,一根铁杵4块钱。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铁杵磨成针呢?

师:这只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生: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吗?有好多事情我坚持了,可就是不成功。

师:(表扬)看来,对好多“只要……就……”的判断要重新加以思考了。同学们们说说看,还能从日常生活中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生:(思考后举例)

师:同学们想想看,应怎样正确表达“坚持”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生:(讨论)用“只有……才……”

革新的教学观

对话和交往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学生通过与教师的相遇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从关注教切实走向关注学

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应从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向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学生的问题、兴趣、基础是教学的出发点,学生问题的解决、兴趣的激发、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基础的不断厚实是教学的归宿。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教师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去得出结论,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有意识地表扬有独创见解的学生,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

重视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养成

搭建脚手架,促进每位学生不断取得成功

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A、教师模拟:教师可通过演示如何解题,为学生提供一个专家工作的具体实例

B、大声思维:教师在模拟解题过程时,大声思维。

C、问题:当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向学生提供援助,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并提供新的思路。

D、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E、改变任务的要求:例如,在教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教材提问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根据一个个句子提问,然后根据完整的一节提问。

当学生已经内化了这些过程时,脚手架就应该及时拆除,否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发展的目的也无从谈起

强调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

设法把学生的眼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使教学成为连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桥梁”,并力图使学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注重鼓励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我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说,尽兴地玩,主动地做。

教学观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问题

课程设置以“知识”为中心

考虑的核心是:有哪些有价值的知识需要进入课程。如何设计和安排这些知识。如何有效呈现这些有价值的知识。如何有效地掌握这些有价值的知识。

结局是:人成为知识的奴隶,成为被知识异化的人。

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中最注重的是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成了对知识的注解与记忆的过程。教师不仅缺乏创造性,而且在单调乏味的知识游戏中

没有了最基本的兴趣信心,更谈不上从事这种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

课堂教学“教、学、考”合一,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课堂教学失去对学生全面的关注,所以有人说升上大学而素质较差的学生是“成也教育,败也教育”。

教学是一种“操作性教学”,实质是低效的教学

“操作性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一经发生,便形成模式、经验,使教学活动徘徊不前。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教师不会讨论,缺乏倾听与回应以及把教学现象问题化的习惯与能力

二、新课堂的特点

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使学生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从课程结构而言成为三级课程。

从课程功能而言,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

教师在教学中将创造性、持久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并创造无穷的乐趣。

1、合作能力。为了共同的目的和其他教师、家长、教育管理者一起工作。如无条件、全身心地对方的意见和感受;让所有的人都能畅所欲言;真正理解各方的立场和看法,在对话中形成共识。

2、自我评价能力。即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包括教学情境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价值,发展的阶段及结果分析等。

3、课程开发能力。教师内存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在课程开发活动中的运用。

4、创新能力。根据未来社会、所教学生的特点,探索创新。

5、研究能力。把“教”与“研”结合起来,边教边研,既教且研,有教有研,教研结合。

教学活动成为创造性教学和有效的教学

教学中突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相互激励、启发、分享,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师生之间建立新型多元关系。

1、授业育人的导师。由“教”变“导”,即引导、指导、辅导、教导。

2、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3、学生学习顾问。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如确定学生完成学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选择学业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给予检查、评价等。

4、教育科学的研究者。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从事教育科研,研究总结新的教学规律,由“教书先生”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

5、教材的使用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更好地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服务。

结论

课堂教学

1.要突出解决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新教材的把握及其实施

2.注重教学行为转变和体验

3.关注教学策略和教学效益

三、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为适于学生探究的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要为学生独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思维操作的中介性工具。

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差异性。

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提倡教学反思:对教学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对自身的教育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二)教学要注意什么?

1.重传授,更要重自主和探究

2.重学会,更要重会学和习惯

3.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和感受

4.注意事项:

第一,要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感受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第二,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

第三,要真正树立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对话的问题与策略

1.问题:

1.把“对话”曲解为“问话”。

2.不能展开深入的有效的对话。

2.策略:

1.创设氛围;

2.设置话题;

3.发挥机智;

4.处理结果;

(四)教学方式的关键和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自主:指学习主体主动进行学习、选择性进行学习、个性化进行学习。

合作:指师生间、生生间通过分工、交流互为资源进行学习。

探究:指运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立假设、证明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进行学习。

2.关键:(以生为主、以导为主)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形成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的知识建构

3.策略

(1)“四导”:

诱导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引导指明方向、引导思路

疏导提供途径、疏难解疑

指导指示要点、探索规律

(2)“四鼓”

鼓励质疑;鼓励想象;鼓励求异;鼓励争辨;

(3)“六让”

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思维过程让学生说,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下。

练习

一、选择题:

★1.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人人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的最佳的表现形式是:

A.对话

B.问话

C.讨论

★2.新课程认为,教学活动有两个主题,它们是:

A.教师与学生

B.教师与教材

C.教师与课程

二、判断题:

★1.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一种对话。(V)

★2.新课程要求学生从教学活动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V)

★3.新课程认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需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V)

三、填空题

★1.现代课程目标是三维目标,它们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解释题:

五、简答题:

★1.在对话过程中,老师应注意什么?

★2.在实现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应注意哪些策略?

一、教育评价的作用

二、教育评价的种类

三、教育评价的目的

四、教育评价的观念

五、教育评价的创新

一、教育评价的作用

(一)《中国教育报》的报道(二)新课改会上的争论(三)难以推行的“减负”

二、教育评价的种类

教育评价包括外延上和形式上两类,外延上包括学生评价(自我、教师、用人单位),教师评价(自我、领导、主管部门),学校评价(自我、主管部门),教育工作评价;

形式上包括正式评价(考试、考评、评估、检查等),非正式评价(学生表现得表扬或批评,教师的微笑、点头等)。

三、教育评价的目的

(一)两种不同的评价目的观:

是为测评而评价,还是为教育而评价?

1.对考试成绩的小数点要求

2.参观学生的成长袋

(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

四、教育评价的观念

(一)激励评价

1.继续保持;

2.比90分让我高兴;

3.运动会表现让大家难忘

(二)多元评价

1.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2.前三名

(三)质性评价

(四)人性评价

(五)过程评价

五、教育评价的创新

(一)功能上:重激励,重诊断,功能发展化。

(二)标准上:重综合,重个性,指标多元化。

(三)方法上:重质性,定性定量结合,方法多样化。

(四)主体上:重互动,自评他评结合,主体多元化。

(五)重心上:重过程,终结形成结合,重心过程化。

革新的评价观

学生发展为本

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之所以为学生,在于其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

重视学生的经验与立场。

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能只重视评价学习的结果。

用多方位的方法评价儿童,即定量的方法和定性的方法相结合,结果的评价和过程的评价相结合。

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上体现多元化,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整合。

评价主体多元化

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让学生,甚至是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到评价过程中。

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与结果的分析,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多方面的发展。

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有助于家长更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帮助、支持孩子,使家长也成为学校教育另一可利用的有效资源

通过评价树立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评价是要一部分学生成功、一部分学生失败,还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功?要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

一、教材的定义二、教材的结构三、教材的分类四、教材的意义五、教材观

一、教材的定义

1.材料观(从静态看)

2.经验观(从动态看)传统教育派认为教材是历史积累的人类经验,是学校各学科的目的内容或材料;

3.工具观(从表面看)人们有时又把教材视为“教学工具”。认为,教材就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工具。

4.体系观(从结构看)

5.媒介观(从功能看)

二、教材的结构

传统“教材树”根系、基干系、主干系和支干系四部分组成

新教材结构是一种网状,而且是一张不断自我建构、不断发展完善的网

三、教材的分类

1.有形教材:

(1)文字教材——教科书、讲义、教参(2)视听教材——课件、唱片(3)辅教教材——教具

2.无形教材——老师的激情、教态等

四、教材的意义

(一)为教还是为学?(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三)教材最终任务是什么?(四)“教材”应称为“学材”(五)“学材”的功能

“学材”的功能

1.唤起学习欲望

2.提示学习课题

3.提示学习方法

4.促进学习个性化

5.巩固学习

五、教材观

(一)三种观点:(二)新教材观:

(一)三种观点

1.教教材(“圣经式”教材观)

2.用教材教(“材料式”教材观)

3.不用教材教(“随意式”教材观)

目前,“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

(二)新教材观

教材由中心变为工具,教师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是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

(三)教材与教科书

1.教科书=课本=教材

2.教科书是非常重要的教材

3.但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种

(四)教材编写上的两种观点

1.赫尔巴特:教材编写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

2.杜威:教材的源泉是儿童的直接经验,教材只是教参

思考题

一、单向选择:

1.在教材设计策略上,有两种典型的方式,一种是来自赫尔巴特,注重教材的具体内容和使用价值,另一种是注重生活,代表人物是( A )

A.杜威

B.费尔巴哈

C.泰勒

2.教材的中心任务是:( A)

A.支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B.支撑和促进教师的教学

C.支撑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的学

3.为了解决学生中心、学科中心、社会中心的矛盾,新教材设计要求以什么为中心:( A )

A.学习

B.学生

C.教师

4.我国以往的教材重点关注的是:( A )

A.学科内容的呈现

B.儿童生活的呈现

C.社会生活的呈现

二、判断题

1.教材就是教科书(×)

2.在新课程下,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只能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知识上的线索。(√)

3.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

三、填空题

1.学校从根本上讲不是施教的场所,而是___学习__的场所;学生从根本上讲不是受教育者,而是_学习____者。

2.教材又称为“__学材_____”。

3.新教材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知识的结构性和内再联系,其中有其关照__学科____或者领域的大观念。

4.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__合作____学习,比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分组辩论等,这都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活动。

5.新教材的设计强调知识与问题和_____任务与活动______的结合,注重通过教材的适当设计,让学生通过探索问题、完成任务、进行各种探究活动而获得知识。

6.传统教材以学科为中心,为教服务,呈现的内容是_事实_____性或信息性知识;新教材以学习为中心,为学服务,呈现的内容是__事实____性、技能性和观念性知识;

四、简答题:

1.教师应该怎样使用教材?

2.教材的最终任务是什么?

第10讲资源观

一、课程资源概述二、课程资源理念三、如何利用资源

一、课程资源概述

(一)含义

1.请举例:

2.几种定义:

3.我的观点:

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

(二)分类

1.根据来源分为校内和校外

校内课程资源:实物形态的有,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等;

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地震台、水文站、工厂、农村、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等。

问题:重视校内,忽视校外。

2.根据性质分为自然和社会

3.据呈现方式分为文字、实物、活动和信息化

4.据存在方式分为显性和隐性

5.据功能特点分为条件和素材

素材性课程资源: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直接来源的资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感受、方法、态度(教师与学生)等。条件性课程资源: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却决定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的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环境等。

素材与条件共存资源:教师、图书馆等

问题:重视条件,忽视素材。

以内容分类

物力资源:文本资源、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设施资源。

人力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

制度资源。

时空资源。提高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效率,减少无谓耗费,就是增加了时间资源。教学场所座位和人际组合的空间形态。

(三)意义

课程的来源和开发的前提:

过去没提课程资源,课程不也都有吗?教材,会使课程的开发更丰富、更完善。

2.课程充分展现的基础:

唯教材为本——丰富教学手段——中美学生画苹果

3.实现功能的转变:

1)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

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2)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也是资源

3)激发教师的创造智慧

二、课程资源理念

(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三)学生是最活跃的课程资源

(四)网络是最巨大的课程资源(五)“错误”也可成课程资源

(一)教材是最基本的

是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

要冲破束缚,利用丰富的影视、音乐、美术等载体资源,将文字转变成声像。

在教材内容上要“面向学生生活”:比如:《生殖与发育》例子是蚕,北方学生谁见过?有的教师换成了苍蝇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

1)决定着识别范围。2)决定着开发程度。3)决定着发挥水平。

只要教师去寻找,就能发现资源到处是。

青天河小学

(三)学生是最活跃的

1.丰富信息:电子相册镜子

2.个性思维:球是什么形状? 1+1=1

3.在“师生互动”中生成课程资源

(四)网络是最巨大的

排在第一的能力新乡市多少人?文章难写吗?疯狂掠取

(五)“错误”也是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3/3=?

好教师标准:

3+2=5 合格教师

3+2=? 好教师

3+2=6 优秀教师

新课程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错误”,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三、如何利用资源

1.要转变观念:唯教材倾向——学生经验资源——建库意识——共享意识

苹果教学

2.要综合利用:

3.要挖掘意义:

4.要系统建设

思考题

一、单向选择:

1.新课程认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 A )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2.下列那种是条件性课程资源:( A )

A.知识

B.经验

C.场地

二、判断题:

1.错误也是课程资源(√)

2.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 )

3.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 )

4.在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严重不足。(×)

三、填空题

1.课程资源根据功能特点,可分为_素材性______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2.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_教师______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__课程资源_______共同建构知识与人生的过程。

第11讲教师观

一、怎样定义教师

二、怎样看待教师

(一)一般角色(二)重要角色(三)专业人士

三、做优秀的教师

一、怎样定义教师

(一)先说“教”字

拼音:jiào〈动词〉本义:教育,指导会意:从攴(pū),从孝英文:[teach;instruct;give;guidance]

(二)再说“师”字

拼音:shī <名词>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英文:[division]

(三)教师定义

拼音:jiàoshī英文:teacher含义: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

法定:“教师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四)教师与老师的区别

“教师”是一类人的集合“老师”则是具体的人

(五)教师的十个称谓

老师先生园丁慈母蜡烛春蚕春雨人梯孺子牛人类灵魂工程师

二、怎样看待教师

(一)一般角色

1.知识经验的传授者

2.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3.课程教材的研制者

4.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5.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二)重要角色观

1.思想者

2.点燃者(促进者)

3.帮助者

(三)专业人士观

1.专业化的含义:

(1)有专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有专门的职业道德;(3)在本行业内具有专业性的自主权;(4)高工资2.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1994年《教师法》 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 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2001年4月1日起,首次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3.实际情况:仍未形成共识

原因:一是整体素质不高;二是专业性不够强;三是结果不易看到

三、做优秀的教师

(一)专业情感: 1.终生从教的专业精神2.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

3.健康的个性;

(二)专业知识:

(三)专业能力:

(四)实现途径

爱博思

二、教师应具备的知识

(一)形象结构

1.崇高的职业道德

2.俱进的教育观念

3.良好的个性修养

“其身正,不令则行”

“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爱每一位学生

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二)知识结构

1.主体性知识(专业知识)

2.文化性知识

3.条件性知识(教育知识)

4.实践性知识

(三)能力结构

1.教师学术能力(教师学术能力包括学术阅读能力,学术报告能力,学术写作能力;其中学术阅读能力与学术报告能力,学术写作能力与学术报告能力相互作用)

2.教师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育评价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

3.教师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学生管理能力

4.教师信息能力:搜集能力整理能力反思的途径

1.课后的反思

2.案例研讨中的反思

3.帮学中的反思

4.说课中的反思

5.教科研中的反思

与大家共勉

带着信念我们去追求,带着希望我们去寻找,带着爱心我们去探索,

带着自信我们上征途,前方的路—远远没有尽头

十备

教材、学生、教法;思想、创意、高潮;征服、故事、冲突、话题

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1)师范校学习(奠基阶段、取得师范文凭)

2)入职到合格(准备阶段、具有任职资格、1—2年)

3)合格到成熟(适应阶段、关注教材教法、2—7年)

4)成熟到稳定(发展阶段、形成某种风格、5—12年)

5)稳定到骨干(创造阶段、成为教学能手、10年以上)

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实现角色的转换

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 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时代,

需要掌握的新技能

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

二、高三工作的基本经验。

1、树立一个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

为了遵循、贯彻上述理念,要树立现代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得到满意的发展。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落后的教育方法和暂时落后的学生;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适合学习的学生,只是一些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高三的工作,任务和内容无法选择,而完成任务的方式和工作的态度是可以选择的。

下面是一位老师写的散文诗,你读后有何感想?

教师的日子总是算尽分分秒秒

一身忙碌就为了煮透一步步上升的成绩

然后看着黑板擦尽粉尘

以一道试题为中心

想着未来开花的季节

一声老师不管是否真心

我依然执着

执着地拿我的生命下注

春夏秋冬月月年年

书声里点燃的清晨

那是希望

传统教师角色的倾向性

强调社会责任,忽视从业者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

强调教师的权力角色,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生关系。

强调教师的业务能力,忽视了培养人的专业意识。

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质。

实施新课程,还原教师本色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学会生存

1)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

感到需要和产生兴趣时会激发学习动机,学习以生活为中心,以生活场景为单位,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

强烈的自我引导学习的需要

随年龄而加大学习差异(时间、速度、风格)

在课程中,在学生中在活动中,在教育生活中学习

2)教师作为教育者: 协调者,合作者,帮助者,支持者,分享者。

学生的发展需求包括:情绪安全感(受到关爱、尊重);趣味性(生动、贴近自己)自信心(感到有竞争力);归属感(相互平等、联系、被尊重的感觉);权力(抉择权、自治权);自由(自我调控、自我接纳)

3)教师作为研究者

什么是“教师的研究”?——科研兴校

1.研究是一种意识、态度,不是简单的方法,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2.研究是一种自觉的教育精神,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同义词”。

4)教师作为服务者——提供宽松的课程环境

课程环境: 社会、文化、个人、政治、物理、经济、组织、发展、情感、道德、宗教、心理等

交流

发展新的个人内省认知,人际间的相互理解,“双赢”、“多赢”

反思2:教师的课程经验

课程中的矛盾

新课程自由度大<--->教师少创造性实施能力

课时内容灵活性<--->传统课时固定性

学习方法多样性<——>学生掌握不扎实

全面发展目标<——>评价具体方法滞后

新教材体系<——>教师固有教学习惯

课程内容开放<——>教材资源不足

“我想提高,我要进步,谁来帮助我?!”

转变教师的工作方式

学会合作、学会共享,与其他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与管理者与社区、社会与课程专家,……

教师走近学生生活世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有义务听取社区人士关于教育变革的意见,

教师有责任解释教育行动的意图,教师与家长平等交流

反思3:教师的教育观念

“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重新建设学科,教育回归生活观念变革

目标观:人还是人才?

课程观:文本,还是建构过程?教材观:教教材,抑或用教材教?教学发展观:知识,抑或学力?

课程评价观: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

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练好一个坐功备好一年课程带好一个班组上好一堂公开课带好一个课外小组搞好一个科研题

创作一篇科研论文

突破:认清“个人现状”.挑战“自卑恐惧”,反思“内心冲突”,突破“自我设限”,开发自身潜能的一个自主的不断进取的过程

观念上的突破:

昨天的知识与明天的事业.今天的努力与明天的发展。不教之教乃教学的新境界。

知识:有用的知识才是力量。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技能

合格的教师必须做到“四个一”

一张文凭,一腔热血,一种精神,一个信仰。

每一位教师

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建立学生的自信,让每个学生有个性地健康地成长。

3.在工作方法上,全力营造尊重、民主、宽容的和谐师生关系

庸俗而深情的生活着,对事业、对学生充满感情洋溢着生活的微笑,感受到生活的阳光

多一点农业式的培育

少一点工业化的复制

第12讲学生观

思考题

1.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学生?

2.我们应该怎样去培养我们的学生?

3.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一、认识传统学生观

二、树立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观及其历史发展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白板论”;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中心论”

(二)对传统学生观的归类

1.对学生天性的认识—赫尔巴特、卢梭

2.对学生地位的认识—赫尔巴特、杜威

3.对学生身份的认识—赫尔巴特、斯宾塞;卢梭、杜威

4.知识获得上的认识—洛克、杜威

5.学生管理上的认识—赫尔巴特、杜威

(三)对传统学生观的质疑

1.学生要服从老师

2.好学生太少

3.学生不好教

4.学生不会学

二、树立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个生命的人,教育要关注生命;学生是个稚嫩的人,教育要善待天性;

学生是个发展的人,教育要宽容错误;学生是个独特的人,教育要面向全体

学生是个沉睡的人,教育要开发潜能;学生是个主体的人,教育要调动兴趣

(一)教育要关注生命

1.关注的是考试,不是身体

2.关注的是分数,不是需要

3.关注的是升学,不是未来

(二)教育要善待天性

1.尊重天性

2.疏导天性

3.提升天性

(三)教育要宽容错误

1.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2.不能拔苗助长

3.不能恨铁不成钢

4.要循序渐进,要面向未来

5.把“!”改成“?”爱"优"等生是锦上添花,轻而易举,爱"差"生则是雪中送炭

(四)教育要面向全体

1.加纳德的智能理论

2.8/2=?打了几只野兽?

3.传统教育集中前2个忽略后5个

4.现代教育面向全体

(五)教育要开发潜能

1.潜能无限

2.潜能预测

3.教育就是唤醒这些沉睡的潜能:

《一个也不能少中的农村孩子》

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

(六)教育要调动兴趣

1.主体性来源于哲学

2.主体性是人的本质

3.传统教育忽视主体

4.现代教育激活主题

教学当然并不局限于学生已有的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

在一次讨论班上,一个学生问道:“24除以8,究竟什么意思?”另一个学生回答说:“24除以8意味着你有24个东西,你把它们平均分成8堆,看每堆有多少个东西。”又一个学生回答说:“不对,不是这样。它意味着你有24个东西,你每堆放8个,看你一共能获得多少堆。”

尊重学生尊重多元——指学生的特长、特点

采用多元——指工作中的方法,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

用放大镜去找学生的长处和特点,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太大

民主融洽

重心下移,蹲下来看学生世界做朋友,友善地接纳学生宽容学生,用全部爱心去包容学生激励学生,用爱心撑起学生的天空

第13讲学习观

一、为什么二、学什么三、怎么学四、教育启示

一、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化生存——别无选择

(一)时代要求你学习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1)10倍速度发展的时代

电话:发明?1000万用户 30年

Internet:发明?1000万用户 3年

19世纪的发明创造,竟然比以往个世纪总和还要多,而20世纪又远远超过19世纪。——华莱士(进化论的创始人之一)

现在平均每5分钟,科学界就有一项新发现;每3分钟,物理学界就会发现一种新的物质结构;每1分钟,化学界就能找出一个新的反应式。——王大珩(著名科学家

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相当于过去2000年所产生的知识量的总和;

到2020年,世界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3-4倍;

人类50年后所使用的知识,今天只开发了1%。——徐冠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长

(2)岗位大量消失的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工作机会加速消失的年代

人们都在谈论以一半的人力获得加倍的效果。

专业人才安全吗?

8年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发的“机械工程师”首次对人体执行手术。许多医院已经开始试行电脑诊断病人

最新数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城市近800万人没有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2亿农村居民和农民工无工可做。

(3)知识迅速老化的时代

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相当于过去2000年所产生的知识量的总和;

到2020年,世界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3-4倍;

人类50年后所使用的知识,今天只开发了 1 %

——徐冠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长

专家测定农业经济时代:7-14岁

工业经济时代: 5-22岁

知识经济时代:“80年制”终生学习

终身学习

94年11月,在罗马召开“首届全球终生学习大会”提出:“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活概念。”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十六大报告

《摩尔定律》你,永远不能休息;

否则,你永远休息。

学习不再是小孩子的事情,而是每一个要改变命运、拓宽生存空间、开发自身潜力的人的事,学习化生存你别无选择。

(二)竞争要求你学习

中关村街道招聘1名公务员,700多人去面试。

高校每年扩招,一下子多冒出了一百多万大学毕业生

……

(三)发展要企业越来越重视学习:

过去,偷着学;

昨天,引导、鼓励人们学习;

今天,企业大力投资员工的学习。

求你学习

IBM在本土,每年花费1亿美元用于130万人次的继续教育

福特汽车每年开设2000项人才培训内容

摩托罗拉每投入1美元,得到的回报是投资的30倍

学习是最重要的工作,其他都靠后排。——柳传志

(四)生活要求你学习

学习新境界

马斯洛5层次需求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学习三境界

为成人之美而学:为成事之美而学:为成仙之美而学:

如: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是21世纪理想生活

新三化

一、工作学习化、生活化二、学习工作化、生活化三、生活工作化、学习化

二、我们学习什么

师范生学习什么 1.崇高的职业道德 2.俱进的教育观念 3.良好的个性修养

1.主体性知识

2.文化性知识

3.条件性知识

4.实践性知识

1.基础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思维力

2.职业能力:板书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提问能力、设计能力、讲授能力、调控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

3.高级能力:(1)创新能力(2)信息能力(3)合作能力(4)科研能力(5)终身学习能力

中学生学习什么

学会创新(最理想的思想与智慧、创新与创造)学会做事(目前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情趣

学会学习(目前目标兴趣、方法、习惯)学会做人(基本要求)

谈谈中国现代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谈谈中国现代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近年来,有些学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集中体现在“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配备不齐、教师待遇低下、思想观念保守、教学效率不高、社会评价不良”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个人认为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教育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稳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达到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改变基础教育落后面貌。一、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一些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校园建设十分漂亮甚至豪华,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一些“窗口学校”有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校园网站、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而当地的农村中小学却是另一片凄惨景象:八九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挤一间50 多平方米的教室,没有图书室,没有像样的操场,没有必要的体育设施;教师没有办公室,三四个教师挤一间不足20 平方米的简易寝室兼办公室,许多学校缺少基本的音体美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大、教师待遇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始终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2、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由于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

极为有限,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 乏相应的力度,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参与业务进修及教研教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农村教师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知识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严重影响着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教育事业挑重担、作贡献了,可是大多数都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学校挖走了,让一些急需要年轻教师的学校“干瞪眼”。3、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有些家长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内动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部分学生干脆过早放弃学习,外出打工挣钱或者谋求其它出路。这样一来,学校教育在缺乏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社会的

现代教育的五大理念

现代教育的五大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四、创造性理念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

现代教育理念浅谈

现代教育理念浅谈 现代教育理念,实际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现在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 一位哲学家说过,就像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欲望、价值、潜能,所以有这些差异才有个性,有这些差异才见特色,有这些差异才见生动。当我们接受了学生的差异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接受学生没有差生这一理念。我们通常讲的差生就是考试差、分数差的学生。这样评价对教师可以理解,因为学校评估教师要分数、升学要分数、家长要分数,但对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公平、不客观的。人的表现行为和活动能力千姿百态、林林总总,把一个方面的差异,作整体判断对学生来讲这是蛮横无理的。 面向全体就是要正确理解后进生和觉悟生。 我们通常讲的觉悟是思想觉悟,实际上学习更需要觉悟。思想家把人的觉悟是分开来看的,觉是感觉,是直观的,悟是悟性,是思维。觉是别人的点拨,悟是自己的体会,悟是觉的结果,觉是悟的过程。过去所讲的“双差生”,实际上是后进生、差异生、觉悟生。人是多面性,每个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例如钱钟书进清华大学数学考0分,被破格录取,后来却成为了学贯东西著作等身的一代大师。香港富豪李嘉诚小学没有毕业,由一个学徒工成为香港当今商界巨子。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参加清朝科举考试,考了17年连个秀才都没都考取,最后一场大病,病死四十天而复活,就讲天话说天书,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兄弟,写出《警世良言》、《劝世良言》,他创立天地会,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历时13年而亡,创造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看法

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看法 经管系国贸专业马亭亭 学号4110516128 “我们的学校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我想,关于对中国当代教育制度的思考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虽然比我国以前古代科举考试大有进步并且现在也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的制度与体制,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我们的教育理念貌似是以培养全能学生为目标,总想着要以后的孩子什么都行。这就给儿童教育时期的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自由的青春,有的只是家长,老师,学校给安排的一次次辅导与考试。还无法辨别对错的他们在千万父母铺就的相似道路上跌跌撞撞的过了小学,过了中学,然后他们大多数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寄宿的高中,远离父母的他们丝毫得不到清闲,他们又被赋予了高考的重任,在书本摞成的教室里掌握做题技巧、考试方法,然后高考,在有地域保护这个不公平的条件下,有的人去了清华,有人进了专科。不公平的教育条件下又有不公平的选拔制度,造就了一部分人去了天堂一部分人下了地狱。 另外,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的缺点也暴露无疑。让我们来看一下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出发点就不对——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与考试有关的就学,

与考试无关的就不学;还有的同学干脆就没学,天天沉迷在游戏中,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大学生在考场上作弊成风,每次考完试,地上总是撒满了缩印版的小抄——现代科技为广大学子们“造福”啊!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踏踏实实的将自己本专业的学识与技能学好,而是靠着浑水摸鱼,投机取巧通过考试,而且大学也没有多少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 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撑死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笑话。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余华)他的一篇文章被选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真的,各位如果不相信,你们立马去弄一份高考的试卷,把现代文阅读做一下,凭你什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马翻!你就是鲁迅、郭沬若来了也白搭。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还有我们的政治课,那哪里有一点严肃可言,简直就是世上下流和弱智的同义词。真难为这些老师这么些年是怎么教过来的。就是自然科学,它的死板与教条也让人难于忍受。只要是高考中曾出现过的题目,只要是高考曾经定下的答题标准,你就不能有任何改动,明明你是对的都不行! 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我们怎么能出什么诺贝尔奖?除了教出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教育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2. 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3. 学校债务。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 4.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的教育更是关键。作为农村教育核心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可以作为晴雨表直接反映出来农村的教育质量。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 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 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 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 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1.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 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 日期:2016年10月19日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杨九诠【字体:大中小】 本文导读: 豪迈地奔向未来 CFP供图未来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换形态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豪迈地奔向未来CFP供图 未来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换形态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人力资源塔式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促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在这篇文章里,当我们在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时,我们是在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国版本”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即“教育现代化2030”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总体性承诺,也是对中国教育的全面规划和战略实施。 整体而综合地看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面向,而不是某一面或某个侧重面。 教育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教育第一”的核心理念,这与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高度一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与中国其他领域的“2030”规划综合为一个系统。一方面,需要将“教育2030”作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其他各领域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应该成为“教育2030”表达和行动的基本“语境”和“场域”。 总体看来,我国在论及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时,直接向教育现代化提要求或向教育现代化寻求支持的不多。间有言及,往往察焉不精、语焉不详,远未形成常态化的交流对话。从教育领域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制定,应立足于“教育优先”“教育第一”战略,主动发起与其他各领域持续有效的深度对话。

中国当代教育的弊端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学校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的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

现代教育管理新理念

现代教育管理新理念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从而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给予了更多的希望。因此,现代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应准确地自我定位,明确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要为人师,不做经师;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由此可见,现代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阶段的,而是连续的。教育不是策划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是开发悟性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特征。 世界上,有的事情是可以等待的,是可以重来的,唯独学生的生长、发展是不可以等待的,是不可以重来的。这段话是我在校长培训班所学到,在以前所做的,没有理解透彻,此次学习使我对这句话得到更深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我是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在我的管理上,我深知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所以我在管理学校后勤工作后,对后勤工作进行了整改,当前,

我校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期,身为副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担子沉重。到任以来,我边干边学,团结依靠后勤一班人,遵照校领导的正确指导,逐步梳理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工作规程,确保总务后勤工作平稳开展。我以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完善管理方法 要做好这份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后勤工作,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我要每天都到学生宿舍、食堂、教室、操场,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与老师、学生交流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可以证实自己的管理是否正确,因为服务对象和服务者,是管理者一切指令的受益者和实行者,只有他们的反映和实施的结果,才能准确地检验自己的指令是否正确,是否完善,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管理工作。另外,还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愿望和要求,可以从他们那里吸取智慧和营养,就能够使我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最佳状态进入工作角色。另外,工作氛围对一个部门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工作互相补位,提高工作效率,大家能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的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蔚然成风,特别是对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新进职工,为了使他们尽快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掌握后勤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程序,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以师带徒的方式,向他们传授方法和经验。因为后勤的工作,不是靠几个或十几个人就能干好的,而是要靠每一位职工的共同努力,只要每一块木板一样高,才能保证后勤的工作水平整体提高。现在后勤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 (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1928年9月至1939年10月,陈鹤琴担任上海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竭力争取更多的中国人有受教育、办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他先后办了6所小学(附设幼稚园)和1所女子中学,在工人区办职工夜校和简易小学;先后给一百余所

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 主讲人:康厝中心小学谢祖润 21世纪是中国基础教育全面、彻底变革的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主旋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已有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基础教育变革的根源与动力。 主体部分 主题1: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相对于依赖土地的农业经济和依赖于自然资源与资本的工业经济而言,摆脱了资源稀缺与效益递减的限制,具有无限增生的利润空间与尖端制控的优势,因而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是知识生产、分配、使用,其核心的特征是知识创新,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知识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二是进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受、析出、反馈信息,并且依赖于信息的传输,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领域发展的节奏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吸收处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反思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价值取向上的缺陷,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上的缺陷,独立、封闭、单一、深奥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并列的缺陷,记忆、训练的接受学习等缺陷导致学生个性张扬不足,创新思维欠缺,应用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群体分化严重等痼疾,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是以联结教学与学习,反应教育取向的课程为切入口的。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

2021年现代教育十大理念

现代教育十大理念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

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中国现代的教育问题-作文

中国现代的教育问题 纵观现代的中国教育现状,无不以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准,分数已经成为广大学生日夜追赶的目标。 实为可悲。 好的分数,能让老师另眼相看,好的分数可以让同学们对你百般敬佩,而高的分数更能让你一朝成名,让你上清华或北大。 难怪分数会被几乎所有的学生追捧。 分数在所有的学校几乎都排在第一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品德素养也是学校司空见惯的做法。 如分数常名列前茅的学生,他的那些什么道德评比,素质品德评比总会是,而该学生是否真能做到的等级呢,就不得而知了。 显然,中国的教育已在日益渗透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显露出弊端与不公平。 难道说学生已经成为分数的奴隶吗,是否为了分数都抛弃了或者是放弃了很多呢?如爱情,如友情,如亲情??????不管放弃与否,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被分数牵着鼻子走。 他们为了分数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学习状态,经常开夜车到深夜一两点,早上更是六点起床,能说他们不疯狂吗?但这肯定不会是学生情愿的。 但他们只能选择用青春做赌注,去赢取前程似锦的未来。 而每天不足五小时的睡眠时间,每天的学习时间却超过个小时,

这足以累垮学生的身体,当然成绩肯定不会差了,而慢慢逝去的是那宝贵的青春啊。 据专家说:高中生的年龄里,每天至少要有到个小时休息。 但学生们哪有选择的余地呢。 家长们也常会说: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不加一把劲是不行的,为了将来现在只能辛苦一点了。 就是这样,在社会、家庭、学校的逼迫下,我们只能选择把青春作为赌注,去赢取更高的分数和更好的前途了。 分数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而分数的身价更是在不断飙升。 它已可以决定我们命运,可以决定我们的将来,可以决定我们的前途,更可以评定我们的思想道德,可以评定我们的素质品格,甚至是衡量我们品质优良的唯一标准。 说实在话,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不可消除的问题。 几乎分数高的学生都能培养成国家栋梁,科学家,教育家等等。 却忽略了一些不起眼的,分数不高的学生,他们似乎都注定默默无闻,只能做底层员工。 而社会给我们的解释是:他们知识面窄,文化底蕴低,不适合时代的竞争与发展。 真的就是这样吗?事实胜于雄辩。 分数不高的学生们的实践、交际和口语能力,并不比分数高的学

论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_王卫华

《教学与管理》2008年2月20日 教育评价作为与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发展研究并列的教育科学研究三大课题之一,对 教育活动具有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改进作用。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开展合乎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评价,将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运动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教育评价的理念是指贯穿教育评价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它是在总结教育评价的功能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人们对教育评价的期望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将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因此,本文试总结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发展,重视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为本是评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促进发展是评价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教育活动的过程,即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一、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1.以人为本评价理念的提出 在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上,泰勒模式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面临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并迅速波及美国的各行各业。为此,进步教育协会(ProgressiveEducationAssociation)开展了著名的“八年研究”(Eight-yearStudy),泰勒(R.W.Tayler)受委托负责其中的评价研究。泰勒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他负责评价培养的进步学校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普遍比非进步学校的学生优秀。因此,“泰勒等人创造设计的教育评价,使新教育获得实效,证明教育评价能够毫无遗憾地促进新教育效果。”[1] 一般来说,泰勒模式的评价理念在哲学上反映了美国实用主义思想,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在具体方法上,则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要求,同时,还带有实证主义的痕迹。这种评价模式简单可行,易于操作,但它却是以漠视人的本体性,牺牲信息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为代价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哲学逐渐确立主导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行了严厉批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烈反对行为主义者绝对客观化、标准化的研究理念,认为行为主义是把人机械化、生物学化了,导致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降低;过分注重外显的行为,忽视了人的内在潜能;不研究价值,对人行为的动机缺乏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些观点,直接影响着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这一倾向在第四代教育评价那里显得尤为突出。第四代教育评价坚持以人为评价的中心,反对人的物化;重视人的态度和情感,从而拓宽了评价范围;改变以往评价者监督、控制的传统地位,使评价者既是刺激物,也是反应者,从而能充分听取被评价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重视价值多元化,认为由于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的不同,人的价值取向是多样的,反对以往不讨论价值或认为价值同一的观点。第四代教育评价的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以人为本成了教育评价者的共识,成为指导教育评价活动的理念之一。 2.以人为本评价理念的具体涵义 (1)评价活动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评价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的共同活动。从评价者这一方面来说,评价要注重发挥评价者的主体作用。评价并不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内容按部就班地执行评价程序,评价过程中有很多主观选择、主观判断,要真正达到高质量的评价,就必须发挥评价者的主体作用,使评价者能够引导评价的正确方向,达到预定的评价目的。再从评价对象来看,评价对象可 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卫华论 3 ??

现代教育十大理念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现代教育十大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四、创造性理念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现代教育主张,完整的创造力教育是由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与创业教育(指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二者结成而形成的生态链构成。因此,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五、主体性理念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

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近年来,我们以“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创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发展。 一、开放的课堂为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的气氛 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教师掌握人际关系的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在校行为等均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和爱心对待所有从事的工作,才能在教学中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于对教师的眷恋。儿童常因喜欢老师愿意参加美术活动,因为喜欢老师而变得守纪律和听话,他们愿意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开放性教育还十分注重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够尊重自己内在价值的教师也会十分尊重学生,对于儿童的创造给予保护和鼓励。儿童们年龄虽小也都有自尊,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图,才能恰当地提出建议和给予合适的帮助。教师应避免以个人的好恶进行作业评价,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使自己眼界开阔、知识渊博,掌握多元文化艺术知识,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大的包容心,帮助各色各样的学生发展自己。 二、开放的课堂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景,

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情景,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 美术教学也必须在一种氛围中,一种文化中才可能进行.如果学生由头至尾都不能走进你的思路,那么美术教学就难以继续下去。 《画纸转转转》一课中,我采用了集体无主题的绘画方式:每组第一位学生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到了规定时间后,无论完成与否,把自己的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那到前一位作品的同学观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继续学完成作业;同样在规定时间里,在把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如此循环,直到作业完成。学生对集体完成的形象和突出的色彩感到兴奋和愉悦。采用这种接力游戏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自由、活泼的创作空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分享了学习成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表现形式空间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观为21世纪的美术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拓展和组织形式上提供广泛的空间和新的可能性,因此我在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了选择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都能获得成功。如在《小纸船的梦》的教学中,我把制作立体场景作为重点,因此为使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我在导入上直接切入遮挡现象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老师点出这种现象在美术中叫遮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蔡元培曾留学德国和法国,希望把两国的大学学风引入中国,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首先,明确大学的宗旨,扭转校风。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而非养成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在改变校风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改变学生的观念,要求他们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整顿教师队伍,聘请学有所成、德高望重的学者任教,辞掉不称职的中外教师;率先在大学中设立各科研究所,丰富图书馆藏,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提倡道德修养,成立各种团体,培养学生正当兴趣。 其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无论何种学派,只要它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使彼此相反,也可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在教师聘请上以学术造诣为标准,而不管其政治倾向如何。这一原则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文化的专制和垄断,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