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 管理·教育·教学 ?

247

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徐 斌

(新疆克拉玛依市昆仑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合理用药与合理治疗相伴行,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药物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讨论非常多。有报道显示,全球因不合理用药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的1/7。我国有关部门统计,在住院患者中约有1/5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25%是抗生素导致,因此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定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临床上的用药要求不单针对疾病的治疗,也广泛要求到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之中。【关键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抗生素;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05-0247-02

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对人体有害的或意外的反应。药物有它的两重性:用药可改善人体状况或抵抗病原体,这是治疗作用;用药产生的毒副作用而危害人体,这是不良反应。有些不良反应是很严重的,可造成很大的痛苦,还可致残,甚至致命,必须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副作用、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合理用药的前提是合法用药,根据病情、患者体质和药物的药理、药性等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1]

。注意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在疗效相同的药物中可以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选择价格适当的药品。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和经济的用药。现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浅谈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及合理用药措施。1 不合理用药现状

以抗生素的使用为例,在我国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现象十分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的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0%、80%、90%,导致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甚至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的后果。大部分医师对抗生素的了解很少,在选择种类、剂量方面很盲目又或者不同抗菌药同时使用,导致耐药菌大量产生,使其感染越来越多,费用也突飞猛长,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滥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所致。如上呼吸道感染,多数是因病菌引起,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病菌的抗药性,致使患者身体从根本上造成药源性损害[2]。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有各种不同的菌群,它们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使用抗生素就会对某种菌群造成破坏,相对的菌群过多而导致感染严重的甚至死亡)而导致这些用药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医师缺乏对抗菌药物知识的了解,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而造成的。不仅如此,患者也已经把抗生素作为常备药,稍有不适就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孰不知会造成浪费和病菌抗药的出现。由此看出,合理用药需要医师、患者、要是及药物管理部门的共同合作2 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和患者作为药物的使用和接受人群,共同导致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就医务人员方面而言:给药途径、给药方法以及用药剂量、用药时长等错误均会导致不良反应出现,如忽视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不恰当停药或减量会导致反跳现象出现。而庆大霉素如果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使得患者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会导致呼吸抑制。就患者方面而言年龄、性别、遗传、个体差异以及患者的病理和营养状态[3]。①年龄:不同年龄人群因其代谢能力差异,对相同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老年人和儿童因其代谢和排泄功能相对相差,发生药物不良

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青年人群,如粒细胞减少症和药物性皮炎;②性别:由于男女的生理发育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所以对药物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妊娠期和月经期妇女对药物的敏感程度远高于男性,此时不慎重用药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③个体差异:在同等条件和状态下不同个体对相同药物相同剂量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其中遗传也是造成个体差异的中药因素。④病理状态:不同患者具有其独特的特异性,以点概面的药品使用方法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效果。很多药物在具有治疗效果的同时,会对具有肝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产生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加剧肝肾功能的损伤。⑤营养状态:不同营养状态的患者,其使用药物的效果不尽相同,如维生素缺乏的患者使用异烟肼时更易出现神经损伤,甚至损伤程度高于维生素非缺乏人群[4]。3 解决方式不合理用药的方式

3.1 医务人员方面:增强合理用药知识,减少滥用药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导致ADR 的原因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等,要做到合理用药需要首先要了解药物本身的药性和毒性,最低限度的减少因治病而引起的二次伤害,其次在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要知道药物间会不会发生药物的药性减弱或是产生其他毒性而危害机体,再次配制药物时,对药物制剂的全面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根据机体的情况不同要选择适当的剂量、合适的剂型和保证药物的质量[5]。

3.2 患者方面:①不轻信、不迷信:对广告中的药品广告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些药品广告一味夸大药品的有效性,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造成患者对药品的错误认识。对所谓的新药、贵药和进口药保持谨慎的态度,改变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的观点,不要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②不盲目: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对药品剂量不随意更改。很多人认为药物或者常用药物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导致不利用药持续存在。③注意观察自身反应:开始服药后注意观察自身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出现立即停药并就诊。同时需注意不要随便的给可疑不良反应下结论,需要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评价。4 小 结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讲关注点放在健康与保健方面,随着药品使用的透明化发展,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人们越发注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该本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

248

? 管理·教育·教学 ?

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适当地合理用药。参考文献

[1] 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

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

[2] 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C].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

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3]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

学出版社,2000:314.

[4] 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5] 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3(24):42.

临床常见的不适宜用药医嘱

王海秀 赵正平 赵建梅 王学艳(云南省大理州医院药剂科,云南 大理 671000)

【关键词】静脉用药;给药剂量;给药浓度;给药时间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05-0248-02

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 )的建立及运行,在提高静脉药物治疗水平的同时,给药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药师充分发挥专业作用:在调配之前进行处方适宜性审查,纠正处方上的给药错误和配伍禁忌,为临床提供药物载体、给药时间、给药速度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干预不合理医嘱,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1-3]。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之间,PIVAS 累计调配与处理的医嘱有790797条(组),干预过6784组不合理用药医嘱,占全部用药医嘱的0.86%,医嘱合格率为99.14%。这些不适宜医嘱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理化禁忌(1210条)、药理学禁忌(29条)、溶媒选择不恰当(319条)、药物浓度过高(4746条)、超剂量用药(480条)。1 常见的理化禁忌

1.1 与维生素B 6相关的不合理配伍包括:与地塞米松注射液配伍,二者合用易产生浑浊、沉淀;肌苷为碱性药物,维生素B6为酸性药物,故不宜与肌苷注射液配伍;林格液易使维生素B6的稳定性下降;与654-2注射液配伍易产生浑浊。

1.2 与维生素C 相关的不合理配伍包括:肌苷为碱性药物,维生素C 为酸性药物,二者不宜配伍;维生素C 与维生素K 1混合在一起时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宜配伍;维生素C 与多种微量元素混合后溶液迅速变为黑色,导致药品变质,故不宜配伍。

1.3 甘露醇加地塞米松:20%甘露醇注射液为过饱和溶液,加入其他任何药物均可促发结晶析出;在PIVAS ,室内温度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低温情况下甘露醇更容易结晶。

1.4 碳酸氢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为碱性药物,在pH 3.2~5.5的5%GS 注射液中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宜配伍;碳酸氢钠可与林格氏液中的氯化钙发生化学反应,可生成碳酸钙沉淀,二者不宜配伍。1.5 丙胺酰谷胺酰胺注射液与电解质有配伍禁忌,本品宜与可配伍的氨基酸注射液混合后,与载体溶液一起输注。

1.6 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相关的不合理配伍:葡萄糖酸钙禁止与氧化剂、枸橼酸盐、可溶性碳酸盐、磷酸盐、硫酸盐配伍,因为可生成钙盐沉淀,危及生命;葡萄糖酸钙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混合后易发生浑浊、沉淀,使地塞米松的活性下降;因水溶维生素中含有维生素B 6,而维生素B 6与葡萄糖酸钙之间有配伍禁忌,所以二者不宜同瓶混合输注。

1.7 与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相关的不合理配伍: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属于高渗透压、低pH 的溶液,同时,金属离子可使多种药物变质失效,故本药宜稀释后单独使用;多种微量元素加入脂肪乳注射液中,可导致破乳,产生的大脂滴可能会引起血管的脂肪栓塞;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含铁、锌、锰、镉、钾等金属离子,能与头孢曲松成盐,发生沉淀,从而造成致命的危害,头孢曲松钠注射液与多种微量元素稀释液之间应充分冲管后方可输注。

1.8 与胰岛素相关的不合理配伍:所有的抗感染药物与胰岛素都有配伍禁忌,不宜混合调配;因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为避免过敏反应和胰岛素失活,中药注射液不宜与胰岛素同瓶配伍;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含有金属离子,金属离子通过破坏胰岛素分子表面的水化层和分子之间的静电斥力,使胰岛素发生聚集,发生淀粉样纤维化而失去活性,在纤维化的过程中,胰岛素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变为β折叠,具有β折叠结构的成熟纤维具有细胞毒性,高价正电荷的金属离子比低价金属离子的促淀粉样纤维化作用更强。此外,二价金属离子可与胰岛素形成复合物;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中含有亚硫酸氢钠,该物质会降低胰岛素的效价,二者不宜配伍。2 常见的药理学禁忌

此类配伍禁忌被PIVAS 发现的频率较少:左氧氟沙星用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会导致增生活跃的软骨组织遭破坏,影响生长发育;左氧氟沙星可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若非必须,孕产妇均不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林格氏液中含氯化钙,而钙离子和镁离子在药理学方面是相互拮抗的,故门冬氨酸钾镁和林格氏液及葡萄糖酸钙均不宜配伍;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中加入丹参注射液,会使严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增加;胸腺五肽一般用于18岁以上的人群,18岁以下的人群慎用,因缺乏安全资料;使用头孢菌素或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同时,加用10%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会使过敏反应发生率增加。3 常见的超剂量用药

超剂量用药在临床时有所见,现略举例子:甲氯酚酯注射液正常用量为1次0.1~0.25 g ,一日3次,而临床用量多达每日1 g ,一次性输注;止血敏正常用量为一次0.25~0.75 g ,一日2~3次,而有的医嘱用量多达5.0 g ,一次性输注;长春西汀注射液说明书的剂量为20~30毫克/日,用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广大患者用药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院2019年第一季度共收集报告146例,现就2019年第一季度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一、ADR监测统计结果及分析 1、性别与年龄分布 我院2019年第一季度共收到146例ADR报告,其中男性66人,占比45.21 %,女性80人,占比54.79%。患者的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 年龄/岁例数/n 构成比/% 0~10 32 21.92 11~20 4 2.74 21~30 8 5.48 31~40 14 9.59 41~50 24 16.44 51~60 19 13.01 > 60 45 30.82

合计146 100.00 2、患者家族史、既往史情况 146例ADR报告中,患者既往有过敏史的26例,占17.81%;无过敏史的113例,占77.40%;不详的7例,占4.79%。146例患者中有家族药物过敏史的0例,占0%;无家族药物过敏史的51例,占34.93%;不详的95例,占65.07%。

3、患者转归情况 146例ADR中,其中痊愈77例,占52.74%;好转45例,占30.82%;不详24例,占16.44%。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均好转或痊愈(占83.56%),不详占16.44%,主要因为观察时间不够长,说明我院医务人员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能够及时上报。 4、药品剂型及用药途径分布 药品剂型 146例病例报告涉及药品剂型17种,以注射剂为主。本季度涉及药品剂型分布及所占比例见表2。 表2 药物剂型分布 剂型例次/n 构成比/% 注射剂142 64.25 粉针剂21 9.50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合理的用药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2018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8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医院各科室上报。 2.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别对5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调查,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评价。 二、结果与分析 1. 性别与年龄分布 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患者3例(60%),女性患者2例(40%),患者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81岁,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发生ADR的年龄与性别分布(例) 性别1岁以 下1-9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 合 计 构成比例/% 男性0 1 0 0 0 1 0 1 3 60 女性0 0 0 0 0 0 0 2 2 40 合计0 1 0 0 0 1 0 3 5 构成比例/% 0 20 0 0 0 20 0 60 100 2.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药物ADR发生率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有例4(占8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表2: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给药途径例数构成比例/% 肌肉注射 1 20 静脉给药 4 80 口服给药0 0 局部给药0 0 吸入给药0 0 合计 5 100 3.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引发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为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3。

表3: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累及器官或 系统例数构成 比例/% 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 件 4 80 全身或局部皮疹、瘙痒、红肿、药疹、荨麻疹、皮 炎 消化系统 0 0 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肝功能异常 神经系统 1 20 头痛、头晕、失眠、嗜睡、耳鸣、烦躁、肢体麻木、抖动呼吸系统 0 0 气短、咳嗽、呼吸困难 全身反应 0 0 过敏样反应、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水肿 泌尿系统 0 0 血尿、排尿困难、急性肾功能衰竭、头皮发麻、其他 0 0 眼结膜出血、关节疼痛 合计 5 100 4.ADR报告中涉及药品种类 5例患者中共涉及3种药品。引起ADR药品种类、例数及构成比例见表4。 表4:ADR报告中涉及药品种类例数及构成比例 药物类别例数构成比(%) 抗菌药物 4 80 消化系统药物0 0 中药制剂0 0 呼吸系统药物0 0 抗肿瘤药物0 0 神经系统药物0 0 营养药物0 0 抗过敏药0 0 激素类药物0 0 止痛药0 0 妇科用药0 0 增强免疫类药物0 0 造影剂0 0 其他 1 20 合计 5 100 三、讨论与整改措施 2018年度ADR发生共5例,其中全部集中于2018年上半年。2018年上半年,ADR发生率男性大于女性,男性ADR发生率为60%,这可与统计例数少有关。60岁以上发生ADR的频率最高,为60%。这与我中心服务人口分布及老年人的生理特性有关:随着年龄增加,脏器功能逐步衰退,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造成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运行(修订版)【新版】

目的:确保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组织机构及运行体系。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责任人:药品不良反应办公室、质量保证部、后勤部、销售公司、科研中心 内容: 1.组织机构简图 2. 体系运行 2.1 信息采集途径 2.1.1 信息采集途径包括被动收集:销售人员、400热线投诉电话,和主动收集: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国内外政府网站。 2.1.2 信息采集技巧:第一时间了解:判断事情的严重性。是否停药?是否上报?是否召回? 第一时间控制:控制医生态度,控制患者情绪; 第一时间反馈:及时反馈至ADR管理员或药品不良反应办公室主任; 长期应对准备:掌握我公司产品主要不良反应及质量特性等,并具有一定的ADR判断能力,若不能独立解答患者疑问,切忌给予医疗服务建议,药品不良反应办公室给予支持。 信息收集要全:因其他原因不能全面收集ADR信息,至少收集以上四要素及时反馈至ADR管理员处,协助做好相关沟通工作。 2.2 单个病例管理 2.2.1 单个病例处理流程:收集(多渠道)→报告公司关联性评价→随访→上报ADR监测系统→纳入公司不良反应病例数据库。 2.2.2 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及出现其他情况均应报告,即使没有伴随具体的不良事件,如: ·说明书已知一般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和新的不良反应 ·因药品停用而发生的事件 ·超适应症用药 ·孕妇暴露

·药品无效 ·用药错误 ·死亡结局 ·出现未预期的治疗/临床益处 2.2.3 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报告 临床试验定义: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或试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其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临床试验类别:I、Ⅱ、Ⅲ、IV期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重点监测、一致性评价、临床有效性试验及其他安全与疗效对比研究等。 上报流程: 研究者上报所有不良事件;申办方上报严重不良事件(时限:死亡和危及生命为7天,其他情况15天),以电话、传真或EMS邮寄的形式向CFDA注册司、BFDA注册处及卫计委提交首次报告,及时提交随访报告,并将收集的所有不良事件报告1个工作日内反馈至公司不良反应办公室;不良反应办公室按法规时限要求上报上市后临床研究不良反应,上市前不良反应长期保存,待产品上市后纳入不良反应数据库并带入PSUR中。 2.2.4 个例不良反应/事件评价、上报 2.2.4.1 不良反应/事件类型: 依据《药品不良反应和监测管理办法》对一般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定义,对比说明书中不良反应描述,确定不良反应/事件的类型。 2.2.4.2 不良反应/事件关联性评价: 从时间相关性、药理作用/同类药物反应、去激发、再激发、剂量等方面对不良事件与药品之间关系进行评定。同时考虑的其他因素:原患疾病、相互作用、伴随药物、伴发疾病。时间相关性:用药前、用药过程中或延迟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 2.2.4.3 药理作用/同类药物反应:不良事件发生时间是否与药理/毒理反应一致,同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去激发:停药观察,去激发是否为阳性 再激发:去激发后再次给药观察,再激发是否为阳性。 给药剂量:规定给药剂量与实际给药剂量是否一致。 原患疾病:分析不良事件是否为原患疾病的症状,或治疗适应症的自然进程。 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 伴随药物/伴发疾病:是否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其他因素:是否存在其他风险因素,如吸烟史、饮酒史、过敏史、家族病史及不良反应病史等。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模板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部分项目填报注意事项 一、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名称及描述 1.如果患者出现皮疹伴瘙痒,不要把二者同时列为一个不良反应,应当分类描述为“皮疹;瘙痒”, 对于皮疹的发生部位、大约形态进行描述; 2.如果患者发生多种过敏反应,就不用分类描述,直接描述为“过敏反应”或是“过敏样反应”;不属于过敏反应的其他症状,应当分类描述; 3.如果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就必须描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包含呼吸道阻塞、微循环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过敏症状)及体征; 例如头晕、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胸闷、腹痛、出汗、脉搏增快及血压下降等;此时相应的体征进行描述,如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还包含不良反应发生前后的症状和体征的动态变化。 4.如果患者出现血象异常,要将不良反应发生前后相应指标、实验室检查进行描述; 例如患者白细胞降低,此时就需要提供患者入院时(或服药前)白细胞指数,服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是监测的白细胞指数以及采取措施停药后患者白细胞有所恢复的指数。

5.如果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例如腹泻、呕吐等,请具体描述一哈相关的症状; 例如腹泻,一日几次、什么性状;呕血,一日几次、颜色等性状;呕吐,一日几次、内容物是什么。 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转归 1、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以后,主要采取的治疗措施要进行描述。例如立即停药,给与抗过敏治疗(过敏反应)、给与升白细胞治疗(白细胞下降)、给与物理降温(高热)等对症治疗。具体的治疗措施,例如给与地塞米松10mg肌肉注射,要尽量详细描述对症治疗的药物及剂量。 2、药品不良反应的转归,要尽量描述采取对症治疗之后患者的转归。有的医疗机构在患者刚刚发生不良反应,采取措施尚未缓解的时候就立即上报,这种是不规范的。 国家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上报时限。大家应当按照规定时限完整的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上报。 备注:提供一个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模板(见附表),供大家参考。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摘要:药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此,在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上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破坏的加重,越来越多的人们 身上出现了健康危机,同时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不良报道的增加,如何安全、 有效、合理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 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合理用药是指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诊断 系统知识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问题。 一:导致不良反应的常见因素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有资料表明, 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2]。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 了严重的后果。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 无药可用;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因此, 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3]。 2 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 (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 应 (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 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3 患者自身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 多 (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 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 (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 的反应也不同 (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4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合并用药:不同种药品合用,其发生不良反应概率也是各不相同的 (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排除在外,只是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的情况不同。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 以实现。

关于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通知

关于各门店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相关事项的通知 司属各门店: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1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按照规定的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主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获知或者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应当详细记录、分析和处理,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见附表)并报告(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设区的市级、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办法第八条)(详细内容见质量信息22)。 现各地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已将各企业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份数纳入到对企业的日常监督考核之中,并在次年由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将各地主管部门上报的情况向全省进行通报,所以,各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并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的考核指标下达到了各相关企业,根据各地市、县药监部门的规定,现特对各门店作如下要求: (一)本月15号之前,由各门店负责人或质量管理员填报1~2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销售5000元/天以上的门店报二份),株洲分公司的门店报质量部凌艳,长沙分公司的门店报质量部孟丽; (二)信息来源: 1、本门店所经营的药品,顾客使用后出现了药品说明书上所标明的或未标明的副作用,投诉到本门店的药品不良反应。 2、他门店或医疗机构所经营的药品,顾客使用后出现了一些副作用,到门店诉说的药品不良反应; 3、发现身边的亲朋好友用药后,出现或疑为的药品不良反应; (三)填报表格已更新,请用新表(见附表): (四)考核:请各门店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并组织门店的员工进行学习,该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门店店长(柜长),请各门店按期限完成,按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表格到指定的工作人员,对未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直营门店,不享受当月质量管理员的奖励;加盟店和创业店质量部将按照50元/份的标准对门店实行考核。 特此通知! 质量部 2011-10-31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实例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20 年月--20 年月) 生产企业:(盖章) 地址: 联系人: 电话: 报告日期: 一、企业监测体系建设概况 我司于2006年已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并有效实施。2012年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和《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实施细则》完善我司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组织机构,明确其职责。 我司监管网络为一线销售人员从医院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汇总至市场部相关人员。市场部相关人员将数据汇总至相应QA人员,QA人员将数据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 组织机构: 我司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专职部门为质量保证部,监测部门为市场部。 组成人员: 质量负责人、质保部负责人、一名市场部人员、一名QA人员。

职责: (1)市场部人员和QA人员及时收集与公司生产的药品有关的安 全性信息,发现与公司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时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每年向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提交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报告; (2)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必要时对药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如召回; (3)配合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并提供调查所需的资料,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报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 (4)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与药品质量的关联性研究,必要时进行重点监测或再评价; (5)按要求撰写和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 (6)正确介绍药品的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将说明书修改等安全性信息及时告知相关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 (7)经常查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通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情况。 二、公司品种概况 我司现有1个品种:****(批准文号:国药准字*****)。20**年1月1日至9月30日,我司对该品种进行了生产.........

浅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

浅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对人体有害的或意外的反应。但由用药不当所引起的反应,如用错药物及剂量、滥用药物、自杀性过量服药等不包括在内。但由用药不当所引起的反应,如用错药物及剂量、滥用药物、自杀性过量服药等不包括在内。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致畸作用。药品产生不良反应,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人类对药物毒性认识的局限性。对一种药物,尤其是一种化合物或者多种化合物的聚合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毒性很难预料,当没有了解到的这种药品的毒性被患者使用,就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其次是药品临床实验的有限性造成的,在投入市场后也就很有可能出现临床中没有预料到的结果。再次,人体的个体差异也能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出现。第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药品本身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受温度、湿度及机械力的作用,可能发生分解、降解等异常的、不能预料的变化。比如,消毒灭菌没做好,或者因为保管不当出现变质等等,从而使患者使用后出现不适应。第五,药品使用方法不当,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比如点滴速度过快。第六,改变剂型也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出现。比如将肌肉注射改为静脉注射,就可能造成不良反应。我们公众要理性、科学的看待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使用药物之前,必须了解药物的疗效、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良反应是因人而异的,与年龄、性别、身体健康、心态等都有关系。服用药物时,

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遵从医师指导以实现安全用药。正确判断药物不良反应,才能提高药品的安全有效性、用药后一旦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要权衡利弊,区别对待,如果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而药物治疗很重要,可继续用药。如果药物不良反应很严重或虽不严重但无法耐受,这时无论其治疗作用是否重要,都要立即停药,并尽快就诊,请大夫更改治疗方案。

最新药物不良反应试题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试题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20空,60分)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1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起施行。 2、为加强药品的上市后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3、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有害反应。 4、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和的过程。 5、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或者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6、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① ② ③ ④导致 ⑤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 ⑥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7、同一药品:指同一生产企业生产的同一、同一、同一的药品。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0题,40分) 1、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 A 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高于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B 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药物尚未达到正常剂量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C 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药物出现的各种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D 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E 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制定的依据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D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 E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发布日期是() A 2004年5月1日 B 2004年3月4日

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 管理·教育·教学 ? 247 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徐 斌 (新疆克拉玛依市昆仑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合理用药与合理治疗相伴行,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药物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讨论非常多。有报道显示,全球因不合理用药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的1/7。我国有关部门统计,在住院患者中约有1/5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25%是抗生素导致,因此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定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临床上的用药要求不单针对疾病的治疗,也广泛要求到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之中。【关键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抗生素;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05-0247-02 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对人体有害的或意外的反应。药物有它的两重性:用药可改善人体状况或抵抗病原体,这是治疗作用;用药产生的毒副作用而危害人体,这是不良反应。有些不良反应是很严重的,可造成很大的痛苦,还可致残,甚至致命,必须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副作用、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合理用药的前提是合法用药,根据病情、患者体质和药物的药理、药性等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1] 。注意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在疗效相同的药物中可以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选择价格适当的药品。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和经济的用药。现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浅谈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及合理用药措施。1 不合理用药现状 以抗生素的使用为例,在我国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现象十分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的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0%、80%、90%,导致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甚至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的后果。大部分医师对抗生素的了解很少,在选择种类、剂量方面很盲目又或者不同抗菌药同时使用,导致耐药菌大量产生,使其感染越来越多,费用也突飞猛长,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滥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所致。如上呼吸道感染,多数是因病菌引起,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病菌的抗药性,致使患者身体从根本上造成药源性损害[2]。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有各种不同的菌群,它们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使用抗生素就会对某种菌群造成破坏,相对的菌群过多而导致感染严重的甚至死亡)而导致这些用药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医师缺乏对抗菌药物知识的了解,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而造成的。不仅如此,患者也已经把抗生素作为常备药,稍有不适就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孰不知会造成浪费和病菌抗药的出现。由此看出,合理用药需要医师、患者、要是及药物管理部门的共同合作2 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和患者作为药物的使用和接受人群,共同导致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就医务人员方面而言:给药途径、给药方法以及用药剂量、用药时长等错误均会导致不良反应出现,如忽视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不恰当停药或减量会导致反跳现象出现。而庆大霉素如果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使得患者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会导致呼吸抑制。就患者方面而言年龄、性别、遗传、个体差异以及患者的病理和营养状态[3]。①年龄:不同年龄人群因其代谢能力差异,对相同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老年人和儿童因其代谢和排泄功能相对相差,发生药物不良 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青年人群,如粒细胞减少症和药物性皮炎;②性别:由于男女的生理发育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所以对药物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妊娠期和月经期妇女对药物的敏感程度远高于男性,此时不慎重用药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③个体差异:在同等条件和状态下不同个体对相同药物相同剂量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其中遗传也是造成个体差异的中药因素。④病理状态:不同患者具有其独特的特异性,以点概面的药品使用方法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效果。很多药物在具有治疗效果的同时,会对具有肝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产生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加剧肝肾功能的损伤。⑤营养状态:不同营养状态的患者,其使用药物的效果不尽相同,如维生素缺乏的患者使用异烟肼时更易出现神经损伤,甚至损伤程度高于维生素非缺乏人群[4]。3 解决方式不合理用药的方式 3.1 医务人员方面:增强合理用药知识,减少滥用药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导致ADR 的原因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等,要做到合理用药需要首先要了解药物本身的药性和毒性,最低限度的减少因治病而引起的二次伤害,其次在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要知道药物间会不会发生药物的药性减弱或是产生其他毒性而危害机体,再次配制药物时,对药物制剂的全面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根据机体的情况不同要选择适当的剂量、合适的剂型和保证药物的质量[5]。 3.2 患者方面:①不轻信、不迷信:对广告中的药品广告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些药品广告一味夸大药品的有效性,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造成患者对药品的错误认识。对所谓的新药、贵药和进口药保持谨慎的态度,改变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的观点,不要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②不盲目: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对药品剂量不随意更改。很多人认为药物或者常用药物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导致不利用药持续存在。③注意观察自身反应:开始服药后注意观察自身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出现立即停药并就诊。同时需注意不要随便的给可疑不良反应下结论,需要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评价。4 小 结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讲关注点放在健康与保健方面,随着药品使用的透明化发展,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人们越发注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该本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流程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流程 一般的ADR/ADE病例报告流程 发现ADR/ADE病例 填写ADR/ADE报告表 于发现之日起10日内向ADR监测组报送报告表 分类整理报告表 ADR/ADE病例分析评价~签署关联性评价意见 将关联性评将ADR/ADE报告按规定时限 价意见反馈表信息输入ADR上报市ADR 报告者监测组报告表数监测中心 (以书面形式) 据库 新的、严重的ADR/ADE病例报告流程 发现新的、严重的ADR/ADE病 例 立即填写ADR/ADE报告表 于发现之日起7日内向ADR监测组报送报告表 分类整理报告表 组织专家分析评价~签署关联性评价意见 将ADR/ADE报告将关联性评于发现之日 表信息输入ADR价意见反馈起15日内上 监测组报告表数报告者报市ADR监据库 (以书面形式) 测中心 死亡的、群体性的ADR/ADE病例报告流程 发现死亡的、群体性的ADR/ADE病例 立即报告ADR监测组、医务处

立即报告市ADR立即组织核查 监测中心和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填写报告表 及时向ADR监测组报送报告表 及时分类整理报告表 及时填写报告表 及时组织专家分析评价~ 签署关联性评价意见 将ADR/ADE报告将关联性评及时报告市表信息输入ADR价意见反馈ADR监测中 监测组报告表数报告者心 据库 (以书面形式) 下面是诗情画意的句子欣赏,不需要的朋友可以编辑删除!! 谢谢!!!!! 1. 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2. 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 3. 他微笑着,在岁月的流失中毁掉自己。

4. 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5. 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 6. 我不是我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7.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8. 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9. 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10.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11. 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 12.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13.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4. 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15. 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16.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17. 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18.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19.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20.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1.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22.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23. 人天自两空,何相忘,何笑何惊人。

最新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报告模板

最新药品不良反应调查报告模板 有资料显示,在全球每年患者死亡病例中,约1/3是由药品不良反应所致;在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有250多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反应重复发生,可见用药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相当频繁的。今年,鱼腥草、亮菌甲素、克林霉素注射液等不良反应事件的相继发生,特别是“齐二药”、“欣弗”事件,是当初作为药品不良反应案件及时报告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使众多患者逃过一劫。因此,强化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工作刻不容缓。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从XX年开始启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在建立的33家adr监测单位中有18家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6家药品生产企业、9家药品经营企业,这些adr监测机构都配备的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同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机构。各监测单位在明确职责和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逐步确定并完善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建立健全了adr报告制度,初步形成了我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组织构架,为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医疗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突出作用,保证了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网络的良性运行,使我市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在完成计划指标的同时,数量逐年提高。其中:XX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0例,XX年36例,XX年87例,XX年204例。 二、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机构报告adr数量和质量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市大多患者处方用药是经医师处方得到的,adr报告也都来源于医疗机构。由此可见,医疗机构不仅是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adr产生和防治的主要场所,还是adr监测与报告的主要场所。医疗机构报告的adr病例显然与实际上发生的adr数量相差很远。一方面医疗机构考虑自身利益,担心报告adr带来负面影响,让患者误会是医院的治疗水平有问题。另一方面医生把adr混同于医疗事故,以为adr就是医疗事故或者用药失误,害怕卷入医疗诉讼而在报告时顾虑重重,怕惹火上身,或者错误地认为出现了adr 就表示医师的医疗水平差,因此,发生了adr也不愿报告。我市只有**市第一人民医院1家医疗机构通过电子报表报告adr,其它医疗机构不是没有微机,就是没有连接网络,目前各医疗机构的不良反应报告都是由各县局、分局、**区由市局安监科负责将医疗机构纸报adr用电子报表上报。在医疗机构adr纸报表中,不使用规范性语言,填写不全、字迹不清等问题,给电子报表和adr关联性评价带来难度。 2、认识不到位。许多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

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总结

六运湖农场医院 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总结 2015年,我院不断加大措施、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强化督导,促进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作出了积极努力,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任务 为了加强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顺利的开展,经我院院务会决定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由院长秦梅担任组长,小组办公室设在本院,以此负责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督报工作。 我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年初就联合召开了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切实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培训和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推动监测报告工作广泛、深入、扎实的展开。 二、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我院根据师市ADR监测中心的工作部署和领导要求,为确保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通过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等三项措施,促进了全院ADR 监测工作正常运转,具体如下: 一是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体制和工作机制,成

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点);明确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联络员,具体负责本院与师市不良反应检测中心的联系沟通工作,实行月报制度和督报制度,规定每月的26日为报送日,各科室在规定日期集中报送监测信息,杜绝漏报、瞒报、不报现象。 二是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员库,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延伸到团场零售药房。各信息员要做到反馈灵敏、报告及时,形成层层有人管、层层有人抓的良好局面,使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是加强培训,我院派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收集工作的同志参加了师市药监局组织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培训会议,同时又多次组织我院工作人员在全院大会上学习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律法规和ADR相关知识,明确了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这些有效措施,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对做好监测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截止2015年11月,我院共上报不良反应检测病例15例,其中12例药品不良反应,3例器械不良反应,完成了2015年任务,同时,对各个监测站、点的信息上报情况进行了认真审核,未发生一起漏报、瞒报、迟报现象,上报率达100%,做到了准确、科学、及时,而且不断提高了监测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以上是我们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所采取的几点做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一、药品不良反应类型统计: 2016年我院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79例,其中严重报告3例,占1.68%;新的严重报告2例,占1.12%;一般报告120例,占67.04%;新的一般报告54例,占30.16%。 二、按药品种类统计 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上报166例,占92.7%;中成药品不良反应上报13例,占7.3%。详见见表1: 表1 按药品种类上报情况表

三、按药理作用统计 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上报112例,占62.57%;非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上报67例,占37.43%。见表2: 表2 按药理作用上报情况表 四、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硝基咪唑类上报6例,占5.36%;头孢菌素类上报36例,占32.14%;青霉素类上报1例,占0.89%;其他B-内酰胺类上报5例,占4.46%;喹诺酮类上报54例,占48.12%;大环内酯类上报3例,占2.68%;其他抗生素上报6例,占5.36%;抗病毒药品上报1例,占0.89%。见表3: 表3 抗感染药品ADR上报情况表

五、报告科室分布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来自全院18科室,其中住院患者162例,门急诊患者17例。详见表4: 表4 ADR科室上报情况表

六、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性别和年龄分布 在报告的179例ADR中,男性75例,女性104例。年龄分布区间为1-90岁,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七、用药途径情况分析: 用药途径包括静脉给药及口服、皮下注射等。最常见仍为静脉滴注,占%。详见表6 表6 给药途径情况表

八、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器官及表现情况分析 上报的ADR涉及的系统损害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常见症状为皮疹、瘙痒等,具体内容见表7: 表7 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表格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表格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报告类型:新的□严重□一般□首次报告□跟踪报告□报告来源:医疗机构□药品经

除非得到允许,报告表中的个人信息将予以保密。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事件: 1)导致死亡; 2)危及生命; 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4)导致显着的或永久的人体伤残或器官功能的损伤; 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6)其他有意义的重要医学事件。如,尽管事件不会立即危及生命或导致死亡和/或需住院,但为了预防出现任一上述所列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治疗,通常也被认为是严重的。 关联性评价说明: 肯定:用药及反应发生时间顺序合理;停药以后反应停止,或迅速减轻或好转;再次使用,反应再现,并可能加重(即激发试验阳性),同时有文献资料佐证,并已排除原患疾病等其他混杂因素影响。 很可能:无重复用药史,余同“肯定”,或虽然有合并用药,但基本可排除合并用药导致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可能:用药与反应发生时间关系密切,同时有文献资料佐证;但引发ADR/ADE的药品不止一种,或原患疾病病情进展因素不能排除。 可能无关:ADR/ADE与用药时间相关性不密切,反应表现与已知该药的ADR/ADE不吻合,原患疾病发展同样可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待评价:报表内容填写不齐全,等待补充后再评价,或因果关系难以定论,缺乏文献佐证。 无法评价:报表缺项太多,因果关系难以定论,资料又无法补充。 其他说明 合并用药:指发生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时患者除怀疑药品外得其他用药情况,其中也包括患者自行购买的药品或中草药等。 报告的处理 所有的报告将会录入数据库,专业人员会分析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我们会考虑风险是否普遍或严重,然后决定我们是否需要采取行动,例如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警示信息,更新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 用药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合理的用药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