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滇缅公路-遗忘的历史

滇缅公路-遗忘的历史

滇缅公路(Burma Road)

遗忘的歴史系列

手动翻页

滇缅公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在我国及世界历史中没有几条公路像它这样,曾经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

日本根本不相信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天。日本更不相信,缺乏施工机械的二十万中国民工, 用双手和原始工具,在崇山峻岭间居然开凿出了延续华夏命脉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的誔生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芦沟桥事变,国府宣告抗战。同年八月下旬日本海军宣布封锁中国沿海,十一月底第二次淞沪会战结束,十二月政府撤离南京,国军退守华中。虽然英勇的反击粉碎了日本三个月亡我中华的神话,但华东各省及其沿海精华区域基本上已完全由日军掌控。昜言之,当时我国近四成的人口、逾九成的工业及所有联外海港已经沦陷。

此时政府外购与海外华侨捐赠的抗战物资, 主要依靠下列二条交通干道送回国内。

1、香港登岸经广九铁路,再转粤汉铁路至汉口。

2、越南海防登岸,经滇越铁路至昆明。

此二通道于抗战初期,确实发挥了极大作用,例如七七事变后的半年时间,由香港经广九/粤汉铁路输入国内的军火、设备、车辆、棉纱、

药品等就达九万公吨,而滇越铁路也输送了近五千吨的军需物资。

但上述二通道距日本即将攻击的广东太近,故从安全、实际的宏观角度看,为确保抗战所需战略物资的供给,我国应另在后方的云南迅速建设一条能通往印度洋的交通线。

实际上民国二十六年八月第二次淞沪会战甫始,云南省主席龙云便向中央

提出“国际交通应预作准备,即刻着手修筑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直通印度洋,公路由云南负责,中央补助……”的建议。

检讨后限于国家财力,中央当时仅同意滇缅公路案,指示修路费用由中央

和云南各负担一半(中央政府拨二百万银元),施工人力由云南负责组织。并终止在四川设计中的成渝铁路工程,将原筑路工程技术干部和施工队伍调往云南修筑“滇缅公路”,责成云南限期一年修通滇缅公路。

同年十月中央与云南协商规划滇缅公路分两段修筑,其中昆明至下关一段

约410公里为东段,以原滇西简昜公路为基础拓宽补强。下关以西为西段,

不过素有西南丝稠之路称号的博南古道,却因狭窄弯曲无法利用,而需实际勘测规划,修筑经保山、祥云、龙陵至畹町出国长约555公里的全新路段。

出境后尚需另外修建135公里接至缅甸腊戌,与该国中央铁路连结,使之成

为一条新的国际通道。

国府同意批准后,龙云立即派其留美矿冶专业的农矿厅长缪云台代表政府

与英属缅甸商定中国境内滇缅公路由中国负责修筑,缅甸境内之滇缅公路由英国负责。鉴于工期短促,云南省政府发布了《非常时期法》,严令沿途各县征派民工,地方各级干部需亲自到场督修,滇黔绥靖公署派员负责检查和督导施工情况。

滇缅公路位臵地形简图

红色为滇缅公路、黄色为驻印远征军缅北

反攻时中美合建的雷多公路(中印公路)。

白色航线为滇缅公路缅甸段沦陷后美国援华

所建立举世闻名之驼峰航线。

滇缅公路的施工

滇缅公路西段要翻越横断山脉的大雪山、怒山、高黎贡山等大山的支脉或余脉,也要跨越怒江、澜沧江、漾濞江等大河。高山大川起伏跌宕。沿途悬岩绝壁连绵,万丈深渊不断。有些地段落差大得惊人,尤其是保山龙陵段,从怒江东岸的龙洞江边,经金刚田、汗龙、一丘田,沿怒江盘旋而上,二十五公里左右的道路,海拔落差竟达一千二百多公尺,首尾相望,无比艰险。如此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使得工程异常艰难。

滇缅路东段虽已通车,但从禄丰至下关一段全为土路,路基宽度不足,桥涵多为临时性的,还需拓宽路基、铺筑路面、改建桥涵。因此,全线修筑工程量之大,也远远超出施工前的预想。世界上一些了解此项工程的专家都曾预言,在资源与机具充份条件下,修建滇缅公路全线需要三年以上时间。

民国26年12月,滇缅公路正式开工,为争取工程速度,整个工程除较大的桥梁、涵洞由交通部指派专门队伍设计施工外,其余工程均由沿途二十八个县与五个设治局包干完成。次年一月,综管全线工程的总工程处紧急成立,下设四个工程处,两个桥工处,边测量,边设计,边施工。由于严重缺乏技术人员,总工程处只好召募当地及流亡到昆明的合格青年进行短期培训。后来,这批年轻人在滇缅公路建设中磨炼成为技术骨干。

勘测工作,是在相当困苦条件下出

色完成的。据当年工程管理局谭伯英

局长回忆“通常技术人员要拿一张详

细地形图实地勘测,然后返回设计室,

绘制勘测图并比照地质地理资料,进

行彻底论证后,才选择可能通行的最

佳路线。如果这样,我们需要两年。

我们的勘测队不到三十个人,仅有一

般的酒精水平仪。我们没有更多的时

间制作详细的地形图或返回办公室去

研讨论证。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勘测

图是在茅舍里菜油灯下绘制的。全部

勘测只用了七个月,而且后半部分的

工作还是和路基的修筑同时进行。全

线通车后,我们进行二次勘测和公路

改善时,发现原来勘测的路线很少需

作大幅度的调整。”

注意: 施工中左上角勘測隊的測量作業

民国二十六年底,民工已陆续上路。

滇西的汉、彝、白、傣、回、苗、傈僳、

德昂等十个民族的筑路大军自带工具,

浩浩荡荡开赴工地,开始了十天一轮的

高强度劳动。施工高峰时,上路民工达

二十万人。

当时云南先后近四十万的青年已送至

前线补充兵源,因此老弱妇孺也成了修

筑滇缅公路的部份力量。著名记者萧乾

在《血肉筑成滇缅路》的报导中写着

“秃疮脑袋上梳着辫子的,赤背戴草笠

的,头上包巾、颈下拖着葫芦形瘿瘤的,

老到七八十,小到六七岁,没牙的老媪,

花裤腿的闺女都上阵了。”

雲南徵兵文告

没有炸药,民工们便用自制的火药替代。没有水泥,他们晓得烧制石灰和粘土使用。民工们白天紧张施工,夜晚睡于岩石下、洞穴中、窝棚里。冬天忍受严寒,夏天则要抵御疟疾等传染病的威胁。

筑路工地,没有机械,土石方全靠锄头开挖,竹篓是民工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据谭伯英《打通滇缅路》记载,滇缅公路共用土方约二千七百万立方米,石方约二百九十万立方米,它们全靠民工用双肩所挑竹篓移走的。

没有压路机,大石辗成了压实路基的惟一工具。石碾大约有一米高,重量各地不等,一般约三至五吨,是民工们用锤子与凿子雕凿而成。许多任务段离采石场甚远,石碾便得靠民工们推拉扛拖才能穿过丛林沿着山径移到施工路段。上坡时石碾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下坡时由于石碾的巨大惯性,许多恐怖的事故就发生了。那些来不及躲避的民工们常常被失去控制的石碾子压伤,偶尔也会压死一些孩子。

工程开始后,人们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疟疾大规模爆发。谭伯英在<打通滇缅路>里就写道“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无法知道明天谁将离我们而去,许多不可代替的工程师和能干的工人都死了,人越来越少,工程随时可能停下来。”疟疾尽管如此猖狂,但滇缅公路的建设却从未因此而停止过。一些人死去之后,马上又会有一些人替补上来。

横越怒江和澜沧江的大桥是全线工程能否一年通车的关键项目,由交通

部技术厅负责。为了确保完成任务,当时决定仅改造怒江上已有的<惠通桥>,至于澜沧江则在功果村渡口先建一临时性钢索吊桥。

此二吊桥所需钢索当时国内无产制需向美国订购,而钢构衍架等配件也

需在仰光的桥梁钢构厂制作。为了抢时间,桥梁设计师徐以枋和杨文清等人需由下关徒步四百公里到畹町,然后才能乘车转往仰光。他们抵达仰光后,一头钻进钢构厂几乎全天候的进行细部设计,并督查制造质量。他们那种与时间比赛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钢构厂的尊敬,所有钢构都准时的交运国内。

建桥材料由仰光到腊戍有铁路,腊戍到畹町有公路,畹町之后,就全靠

人背马驮了。轻的横梁可由民工轮班扛运,重的大柱则需要几头骡马共同驮负。马夫们必须用鞭子指挥各头骡马步调一致,否则一旦其中一头滑倒失足,就会造成事故甚至伤亡。

吊桥用进口钢索既重且长,又不能切断分运,民工们只得将成盘的钢索

展开,每隔四米绕成直径约一米的圆圈,用铅丝扎紧,在圆圈内穿入抬杠,由两人一前一后的抬一圈。二百多米长的钢索,就是用这种方法沿四百多公里崎岖的山道一根一根从国境运到工地的。

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作文【初中初三700字】_1

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他们两人的手又紧紧地握在一起,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躲在旁边的我也笑了,轻轻地退了出去…… 几个星期前,我坐在摇椅上苦思冥想,如何在爸爸过生日那天让父母和好。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令爸爸养成了发号施令的习惯。并把这坏习惯带回了家里,说起话来总是一付“得理不让人”的蛮横劲,这不,连我那温顺的好妈妈也忍受不了啦,前不久和爸爸吵了一架,一直没和好。 其实,我对爸的言行举止也很反感,可是他们毕竟是我父母,我总得想个法子让他们和好,于是,我继续绞尽脑汁地想法子…… 爸生日那天,我拉着妈去逛花店,一眼就相中了放在角落里的几株乳白色的郁金香,缠着妈买下了。 一路上闻着郁金香散发出来的清幽香气,我的心快陶醉了,正打算按计划实施,妈妈却冷不丁地开口了:“傻孩子,你不就是想让我给你爸献花吗?”

我笑了,“妈,看在今天是爸生日的份上,你就原谅他一回?” 回到家里,不出我所料,爸爸正在摇椅里看报纸,我赶快使个眼色,妈妈捧着花走过去,我则冲到厨房里去搬蛋糕。 我听见妈开口了:“那,这是女儿为你挑的,生日快乐!” 那边沉默了,我正觉得奇怪,爸爸的声音又响起了:“花了不少钱吧!” 天啊!太不着调了,蛋糕顾不上拿,我冲回厅里见爸和妈在对峙着,妈妈一把把花扔到地上,向爸喊道:“你也太没情调了吧!”打开门走了。 剩下我们俩,屋里的气氛好像快凝固了,过了一会儿,爸爸出乎我意料地弯腰拾起花瓣已经摔坏的郁金香,轻叹了一下,说:“这花真好看,你瞧我,又说错话了不是。” 爸爸花了很长时间,将郁金香精心地插到两个花瓶中,等妈回来。 晚上,我妈回来后的第一眼就落在了那郁金香上,瞬间眼神里充满了惊喜,接着,爸爸从屋里跑来出来,连声道歉,就出现了开头的

纪念九一八演讲稿:为了不容忘却的历史

( 演讲稿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纪念九一八演讲稿:为了不容忘 却的历史 Memorial speech on September 18: for the unforgettable history

纪念九一八演讲稿:为了不容忘却的历史 历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的硝烟弥漫化作了今天的静默无言,他的臂膀依然坚强地背负着飞驶的火车,他的眼眸一直饱含着未干的血泪…… 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凌辱的亡国奴生活。然而,对一个民族最严重的摧残不是摧残他的肉体,而是摧残他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惟一的根与魂。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能否清醒地坚守自己的文化家

园? 三尺讲台是我们平凡而狭小的岗位,三尺讲台却是我们文化战场最广阔最坚定的阵地。我,就是这个阵地上又一位新的战士!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至今还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举起握紧的左拳庄严宣誓:“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言到此时,泪水夺眶而出。是对母校的眷恋,是对恩师的感激,是对同窗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奋斗终身”就意味着一辈子吗?是的,就是一辈子!我很幸运,这一辈子的起点是在这里,在育才这片热土上!这里有我钦佩的前辈、师长,这里有优良的光荣传统,这里有一种朴实而伟大的精神,叫做奉献!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为人师的我尝到了苦头。身边的同事都把疲倦藏在微笑的背后,我还有什么理由说累呢?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上讲台的我尝到的甜头。夜深人静,一盏台灯,一个闹钟,一支钢笔……可是,孩子的一次漂亮作业,家长的一个感激电话就会让我精神百倍,困意全无。这就是一个新教师最真实,最朴素,最舒心的快乐!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

不能忘却的历史

不能忘却的历史 翻开沉重的历史记忆,一张张照片触目惊心, 其中一张照片最令人印象深刻,而这段历史更加 让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 这是一张拍摄于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的照片。在那之前,上海火车南站作为通往内陆 地区唯一的交通枢纽,自然是十分繁华的。大街 上人来人往,黄包车不时地在人群中穿梭,卖报 的小男孩高举着报纸四处叫着号外号外,小摊贩 的断断续续的吆喝声不绝于耳然而,每个人的脸 上都笼罩着压抑,那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 忽然,远处的天空传来阵阵轰隆隆的响声。人 们抬头望去,只见湛蓝的天空中出现几个小黑点,随后越来越近,越来越大,人们再仔细一瞧,呀!是敌机!人们开始仓皇逃跑,可是,这已经来不 及了。敌机的炮弹像雨点似的落下来,顿时,爆 炸声响彻天地,硝烟弥漫,尘土飞溅。一座又一 座的高楼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老百姓四散奔逃,可是,坍塌的坍塌,爆炸的爆炸,哪里又能

藏身呢!只能在慌乱中等待死神的降临。敌机飞 行员看到这一幕,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爸爸,你在哪?妈妈,我害怕!在这片硝烟弥 漫的废墟中,突然传来了一声沙哑的童声,原来 是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正在哭喊。照片上的他, 额头上已经沾满了鲜血和尘土,像是刚从尘土与 鲜血混合而成的泥浆中爬出来的一样,瘦小的肩 膀上,鲜血完全浸透了一大片的衣服。他可能因 为害怕而哭泣,也有可能因为饥饿而哭泣,更有 可能是因为重伤而哭泣,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 不知道,此时的他已失去了父母,从此已是孤儿,更不知道今后该何去何从 可恶的侵略者,你们知道你们犯下了怎样惨绝 人寰的滔天大罪了吗?照片上的孤童不正好印证 了你们所谓东亚共荣的谎言了吗?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们一定会铭记这张照片,铭记这段历史,努力学习,长大后把国家建 设得更加富强,绝不再让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高效学习的启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高 效学习的启示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高效学习的启示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 是德国着名的心理学家,1885年,艾宾浩斯以自 己为测试对象做了一个非常着名的记忆实验,得 出了关于记忆的一些科学结论。在实验中,他选 用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作为需要记住的材 料,通过对自己的记忆效果进行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其后,艾宾浩斯利用上述数据描绘出一条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材料的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 的规律。这条曲线就是赫赫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 曲线,凭借这条曲线,艾宾浩斯成了发现记忆遗 忘规律的第一人。 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重要规律:遗忘 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 度最快,遗忘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慢,最后,记住了的材料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这种遗忘发展的规律被人们称为记忆的“先快后慢“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背过的材料如不抓紧复习,在一天后将只剩下原来的25%。 启示一:必须记住的材料在学习后,要在第一时间安排第一轮复习,并及时安排以后的复习。

实验结果直接告诉我们几个结论:第一,一次记忆的材料太多会直接增加记忆的难度;第二,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且牢固;第三,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要保持较高的记忆量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反复记忆,这样的记忆效果无法令人满意。 启示二:积极寻找“需要记忆的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高效率地完成必须做好的工作;拒绝死记硬背的办法。 后来,艾宾浩斯分别以无意义音节、散文和 诗歌等作为材料记录记忆的结果,经过对比,又 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这几条曲 线在发展方向上基本一致,但是三种材料总体遗 忘的速度有很大区别:人们对无意义音节的遗忘速度快于对散文的遗忘,而对散文的遗忘速度又快于韵律诗。 启示三:对那些看似独立的记忆材料可以通过编排故事等办法,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人们在记忆过程中,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材料比熟悉的材料发生遗忘的时间更早。 启示四:努力提高学习的动力,使记忆材料成为学生学习中需要的、感兴趣的材料。 如何运用学习规律指导学习 1.课后回忆:课后回忆即在听课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回忆一遍,它具有检验听课效果的作用。如果能够顺利回忆,就证明听课效果好,反之就应寻找原因,改进听课方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课后回忆后可按教师的板书提纲进行,也可按教材的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的重点内容,再到例题和每部分的细节。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循序渐进的直观描述,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该曲线对现在学习研究界已产生重大影响。 1一般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1]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2] 时间间隔记忆量 刚刚记忆完毕100% 20分钟后58.2% 1小时后44.2% 8-9小时后35.8% 1天后33.7% 2天后27.8 % 6天后25.4%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使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后的效果图[3]

曲线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存着很长的时间。他得出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由两个辅音夹着一个元音构成的无意义的三字母单兀,例如CEG,DAX。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学们,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一位哲人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下面,就让我们一道共同重温那段历史吧——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我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了突然进攻(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一夜之间攻占这座大城市,进而占领了东北全境。第二年,又成立了所谓的“满洲国”,东北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接着,日军又不断向华北地区进犯,占领了察哈尔、热河、河北的部分地区。 1937年7月7日,得寸进尺的日本侵略者在北京(今北京)附近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也叫“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很快占领了华北。8月13日,日军开始进攻上海,并在这年12月13日攻占了当时中国(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在此后的七年中,侵略军发动了多次战役,占领了我国华中和华南的大部分国土,甚至还打到了西南地区贵州省独山子。 日寇在它所到之处对我国同胞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对于这场屠杀,用“惨无人道”、“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等描写残忍悲惨到祭奠的词语来形容,都有些不足了。有一个大概的数字:在日寇侵略中国的八年间,一共屠杀和击伤中国普通群众1800多万。如果加上为奋勇抵抗他们而伤亡的中国军人,就有2000万人以上。至于日寇屠杀这些人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他们是把中国当成了杀人取乐的试验场! 观点: 对中国人民犯下罪行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广大的日本人民则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他们被迫承受战争带来的负担,他们的子弟被拉上战场充当侵略工具和炮灰。日本人民在战争期间也遭受了极大损失。 一、日寇对我国同胞的残害 1、旅顺大屠杀日军暴行:四天屠杀两万人后焚尸灭迹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海陆皆败,号称“亚洲第一大军港”的旅顺港口在旦夕间落入敌手。同年11月21日夜,侵入旅顺的日军对无辜的旅顺市民进行了持续4天的大屠杀,包括旅顺船坞工人在内的约两万同胞惨遭杀戮。当年,旅顺人口大约25000人。 2、平顶山惨案——平顶山下的大屠杀 1932年9月15日中秋节的夜晚,以梁聚夫为首的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约1200人途经抚顺郊区的攻打抚顺,在平顶山烧毁了日军的仓库、工厂、派出所、事务所等,然后向东岗、

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勿忘国耻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已经70周年了! 70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战火硝烟的岁月年华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这一代是在和平年代里出生、长大,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战争的残酷、那些悲痛欲绝无人诉的绝望和家破人亡时通天彻地无人回应的哭喊! 一切对于那场战争的了解,我们都依赖于一份份历史资料和影像照片,通过这些也许我们不能切实体会到那场战争对全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应该、也不可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忘记战争带来的灾难! 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历史课本上,都会有关于中国人那段屈辱却自强不息的历史!其中最叫我记忆深刻的便是1937年12月13日发生在南京,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屠杀—南京大屠杀! 历史课本上的叙述,让我知道在那里,那个今天风景秀丽人头攒动的城市,在仅仅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有30万人被残忍坑杀,其余内容却不详尽。而且最叫人恨得咬牙的事情是日本政府不仅不承认那段历史,还不断在扭曲并美化他们的行为!然而这样却使得我就迸发出更加想要了解这段真实的历史原貌的冲动。 在抗战电影电视剧中有大量的镜头描述过这段历史,但我总觉得

不够,所以找到这本美籍华人张纯如所著的《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想要借这位美籍华人的眼去了解这段也许描述得更公正的历史。 张纯如小姐是在1997年出版了这本书的,书本用英语记叙了侵华日军在南京期间屠城的罪行。该书出版的当年,连续三个月攀上畅销书排行榜,再版了15次,印量达50万册,让欧美人也是第一次真正的了解了那段被日本人不断抹杀丧失人性的真实历史。 放下书本,提起纸笔的我并不是想说侵华日军的行为是多么的残暴不仁,也不想评论当时的政府有多么无能懦弱。真正想写下的是战争结束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故屠杀了那么多人,竟毫无悔意。非但不正视历史、承认那段历史背景下所犯下的错误,反而却以此为荣。不但修建了供奉二战时期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多位首相甚至还每年参拜。他们的行为是在侮辱历史的意义,这种行为与同是战败国的德国截然不同! 德国人为希特勒的曾经的暴行进行了忏悔,并通过积极补救的行为告诉全世界人民,一个民族敢于去面对过去犯下罪责并改正,这依旧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 不论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于世界的贡献有多少,基于他们不能尊重历史,不能认识错误的态度,我们就更应该不忘历史、不忘初心。 因为忘记历史的人总有一天会重蹈覆辙,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外科楼烨芸)

高考历史第6课抗日战争专题1

高考历史第6课抗日战争专题1 2020.03 1,2001上映的国产反法西斯影片《紫日》中,有一段情节描写日本军官为将日本青年训练成暴虐杀人者,强令他们将中国百姓活活刺死。这场深刻揭露了侵略者恶魔本性的戏,却在天津、上海、北京的几场学校包场放映中,引来银幕下孩子的哈哈大笑,这让《紫日》导演冯小宁始料不及,痛心疾首。 2001年,红极一时的影星赵薇惹出了“军旗装事件”,却有很多人认为无所谓,这是个人喜好问题。 请问:面对上述事实,你认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加强我们的历史教育? 2,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交战双方均为中日两国,然而结局却完全不同,中国一胜一败的关键在于 A.是否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B.是否自始至终坚持抗战 C.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了主要作用 D.是否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3,下面这些战役中有明显与其它三个不同,请找出() A.百团大战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太原会战 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反法西斯战争伤亡损失统计 近现代史参考资料》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计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你结合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5,拼死厮杀的战场已经是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也只在隐隐作痛。当我们用一个民族的诚意铸剑为犁的时候,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在往伤口上撒

南京大屠杀演讲900字 历史不能忘却

南京大屠杀演讲900字历史不能忘却 历史不能忘却1937年的那个冬天,12月13日,在中国南京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暴行,日军一支毫无人性的军队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一段血泪史。 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的,谁都不能否认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野蛮、残暴的战争罪行。我们之所以念念不忘,是为了抵抗遗忘,我们之所以将这段沉痛的历史,融入血液里灵魂里,就是为了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鞭笞。而今的纪念是为了不忘,反思是为了清醒,奋然前行,才是铭记历史的真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既是古人的醒世真言,也是南京历经无数腥风血雨给后人的启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宽宏和包容的。70年过去了,仇恨不曾生长,时间可以消逝,但记忆不会风化,耻辱更是不容漫长的沉痛所尘封。我们记住耻辱,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段悲痛的历史,也就是让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一条巅覆不破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追忆历史是为了和平的未来,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不再希望看见满目疮痍、战火纷飞,当我们渴望和平的橄榄枝时,发展正是摘取橄榄枝的最好工具!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两大主题。和平推动了发展,而发展又促进了和平的力量。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因此,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国际环境中才能求得国家、社会的发展,而国家、社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的促进和平力量的增强,对维护世界范围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奋斗目标。要自觉地把今天的学习同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富强复兴结合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认真学好知识,早日成才,为社会主

历史不应该忘记,历史也不应该被忘却

历史不应该忘记,历史也不应该被忘却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也许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但爱党、爱祖国的信念却始终没有改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我在参观常州烈士陵园最深的感受。偌大的常州革命烈士和革命史纪念馆中,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逼真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近代革命史,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为了光明而战的常州英烈们:“常州三杰”、“七君子”、顾雪庄……他们为真理而战,受尽折磨仍宁死不屈,甚至用生命照亮了后人前进的方向,真是可歌可泣。战争时期党员们的鲜活事迹感染着大家,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凯歌。他们大义凛然的气概,让每一位参观的党员感慨不已,同时更深深地感受到和平时期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烈士陵园参观者的心中默默传递。我们从烈士的足迹中找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正原因。时代没有选择让我像烈士们那样轰轰烈烈的为祖国就义,但我有一颗同他们一样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心。忘记历史是最大的背叛,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了解我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艰苦的历程,理解我党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从而更加相信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坚持并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过去艰苦的环境中,烈士们能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一定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我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我的工作就是以人为本,为居民服务。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感染了我,更让我明确了新时期党员先进性的方向,在英烈们精神的感召下我将更加努力工作。虽然目前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但我要从自身做起,发扬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时光漫漫,许多往事都会如同过眼浮云,稍纵即逝,但参观烈士陵园所激发出来的坚定信念,却永远铭刻在心!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瞿秋白。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

人类的古老文明被历史遗忘的十个文明古国

人类的古老文明:被历史遗忘的十个文明古国 Much like Isaac Newton imagined when he gave hisfamous “shoulders of giant s”quote, our moderncivilizations owe a great deal to those which camebefor e us. While examples like the Sumerians orEgyptians are deeply ingrained in nearly everyone’sminds, there are a number of other civilizations whichhave been largely forgotten. Here are 10 of them. 正如艾萨克·牛顿在提出其“巨人的肩膀”名言时所设想的一样,我们的现代文明也从先前的诸文明中获益良多。虽然诸如苏美尔或者埃及文明的例子已经深入人心,但仍有为数不少的文明基本上是被忘却了的。这里列举10个如下。 Photo credit: Bhushan Kotakar 图片引自: Bhushan Kotakar 10、Hattian Civilization 赫蒂文明 The Hattians were a civilization which inhabited the area of present-day Anato lia, Turkey fromthe 26th century to around the 18th century B.C. Believed to be the earliest urban settlers ofthe area, their existence can be traced to 24t h-century Akkadian cuneiform tablets. Mostarchaeologists believe that they w ere indigenous to the area preceding the more famous Hittitecivilization, whi ch arrived in the 23rd century B.C. The two cultures slowly merged together, withthe Hittites adopting a variety of Hatti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Ma ny of the largest Hittitesettlements, such as Alaca Hoyuk and Hattusa, are bel ieved to have originally been Hattian. 赫蒂文明位于今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存在于公元前26世纪至约18世纪。他们是该地区最早的城市居民,其存在的证据可追溯至公元前24世纪的阿卡德楔形文字石碑中。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赫蒂人比更为闻名的赫梯人更早存在于这一地区,后者于公元前23世纪

历史不容忘却

历史不容忘却 ——纪念12.9运动 亘古而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风华正茂的青年人都是激情的英华一代,以国家大义,民族大任为使命的一代!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一次救国游行。76 年前,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国不定,何以求学?爱国学子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联合起来向当局请愿,希望用当局者的枪来保护祖国的橄榄枝。可惜,当局者却为了一己之私,将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学生…… 北京近万名学生冲破国民党军警的阻拦,举行示威游行,喊出了时代的呼声,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活动,唤醒了更多的民众。运动迅速波及全国,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继五四运动后,再一次书写了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辉煌篇章!手无寸铁的学生们在大刀、棍棒面前是弱小的,在危急时刻,他们没有胆怯、没有退缩,没有动摇救国信念。他们原本整齐的队伍被冲散过,当一部分学生倒下时,鲜血染红长安街头。他们却更加坚强、更加振奋,请愿立即转变为示威游行。学生们的行动惊醒了无数群众,他们从这里看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力量,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不可屈服的意志。多少人的眼里含着泪花,多少人的心在颤动。长安街上滚动着一条巨流,画出了中华民族屹立冲天的身影。 76年后的今天,我们中又有多少人记得12.9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遗忘是可悲的,而遗忘自己国家的历史不只是可悲更是可耻的。逝者如斯夫,转眼间我们已跨入了二十一世纪。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人,生活在繁忙的都市,但却从未注意过那屹立在城市中心的孤独的纪念碑,我们是否应该为我们的行为而沉思?历史在教科书上虽然只留下几行黑色的铅字,但今天,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当年先辈们的精神与勇气。历史不会遗忘他们,他们更不会被我们遗忘!再说一句,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12.9”的革命精神永存! 同学们!现在的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需要这种幸福,所以,珍惜吧!同时,我们必须时刻做好准备,幸福它就像是一个梦,我们要能保证梦醒后,不会茫然,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努力吧!朋友。“12.9”学生们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国家需要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我坚信,在未来祖国建设的大道上,必有你我坚定的身影。同学们,新的历史篇章将由我们这一代青年来描绘撰写,让我们发扬12.9精神,尽展我们的青春风采!今天努力学习,明日报效祖国!

不能忘记的历史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不屈的民族不能忘记的历史 教学设计认知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等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 2、知道旧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的悲惨经历。 3、知道社会腐朽,科学技术落后是要挨打的。 情感、行为目标:体味旧中国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能以史为镜,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体味旧中国中华民族的遭受的屈辱及分析原因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以史为镜、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从情入手,从而来完成最终目标:激发他们做一个不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人。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当我和大家学完第二单元悠悠中华情之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感受到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你们呢?(引生说骄傲和自豪)老师非常想知道什么让你那么骄傲和自豪?(生回答,如果不具体,就这样引导,再具体一点,用具体的实例说)哦,是呀足以让我们骄傲。那么你呢?(师指着同学,微笑提问)又是什么让你自豪?(生感性汇报个三言两语,师及时归类评价) 2、师:是呀,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几千年的文明即使让我们千言

万语也说不完呀!我这也有一段视频录像,这段视频里记录的历史时刻,足以让所有中华儿女为之激动自豪,想不想看?(生:想)师:播放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谁能结合视频问上几个为什么? 3、这个同学问的太好了?在我们骄傲自豪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既然称回归,那就有离开,那香港和澳门是怎么离开祖国,被帝国主义侵占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反思那段中国人不该忘记的历史。(板书:不能忘记的历史)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10分钟) 4、师:请同学们看书52页“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个标题下的内容. (边看书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强大的祖国遭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根据生的回答,师及时点拨:是呀,都是鸦片惹的祸,鸦片这种毒品是能够让人上瘾,长期吸食,会使人变得骨瘦如柴,丧失劳动能力。农民吸食,后果是什么(生:田地荒芜……)当兵的呢(生:没有战斗力……)当官的呢?(生:官场腐败……) 5、师:就这样越是意志消磨就越吸,越吸就越意志丧失,就这样,一箱箱鸦片换成了白花花的银子像流水一样进入了帝国主义的腰包。同学们,看到这里,你是否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帝国主义都向中国来倾销鸦片?又为什么中国国民就吸食上了鸦片呢? (愚昧无知文化落后没有民族责任感)

艾宾浩斯理论

艾宾浩斯理论深入研究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首先,实验者记忆100个生单词,不同时间的记忆量如图所示: 艾宾浩斯的时间间隔和记忆量关系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如下图所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因此,单词风暴建议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这是在单词风暴过程中要尽力避免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为此,单词风暴对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进行了扩展,使得艾宾浩斯遗忘临界点可以自定义,从而解决了不同人群记忆不同内容的需要。 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大脑记忆过程中,在某一时间内,会形成四种记忆,即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永久记忆,这四种记忆形成一个完整的全记忆周期。当记单词事件发生后,你在几秒中之内会产生一个“瞬时记忆”,这个瞬时记忆转瞬即失,一般都在10秒以内,短则只能记住2、3秒钟,如果在30秒和2分钟时复习一下,就可进入短期记忆周期。短期记忆一般指记忆时长超过5分钟但不长于1天的这个周期,如果在30分钟和12小时时间点复习一下,就可以进入长期记忆周期。在半个月内按照1、2、4、7、15天进行复习,就可以形成永久性记忆,为了保证记忆的巩固性,进入永久记忆周期后还要复习4次便可终生牢记。 因此,根据以上记忆规律的研究成果,单词风暴默认设置的艾宾浩斯遗忘临界点如下所示: 该图有两个要点: 1、这里所有的时间点,是相对于第一次记住的时间开始计算的,而不是相对于前一个时间点。 2、当单词到达某一个时间点后,它下一次出现的时间间隔就是下一个时间点到当前时间点的差值。 举例来说,原来你不认识的单词(第一次答错的单词),就开始了第一个“瞬时记忆周期”,即0->10秒这个周期(也叫做0->1周期)。

不能被遗忘的历史_国家公祭日作文

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国家公祭日作文 年月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尽管年前淞沪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但遭遇过“十月初三惨案”,同样因日军烧杀抢掠死伤无数的上海,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用实物、文字、图片提醒着这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缓缓飘落的树叶像思念,冬日里吐露芬芳的梅花表达着坚强。一大早,上海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活动在金山卫举行。 社会各界代表向金山遇难同胞纪念雕像敬献了花圈,青少年学生向金山遇难同胞名录墙献上菊花。随着“十月初三惨案”幸存者代表和少年儿童在展示馆纪念广场撞响警示钟,一群和平鸽从城墙上飞向远方,提醒世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损失惨重。为从右翼威胁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日军选择从防务薄弱的金山卫登陆,随后对城内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大肆屠杀,制造了“十月初三惨案”。据史料记载,金山卫地区被日军残杀的百姓共有1015人,被烧毁民房3059间。金山全县被杀害2933人,被烧毁民房2.6万多间。 筹建已久的上海金山卫抗战遗址同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从民间收集来的史料、实物静静陈述着日军侵华的罪证。 恰逢周末,公祭日当天的上海国家公祭日主题展迎来无数参观者。200件申城市民收藏的抗战主题藏品详述了14年抗战史。展览现场,由蜡烛、火把围绕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人数“30万”的数字让人唏嘘不已。 86岁的李老先生被现场的展品唤醒了对1937年那场杀戮的惨痛记忆。“我当时9岁,听到机枪响,后来知道是日本人用机

枪在扫射,日本人烧了村子里48间房,3个老太太,都70岁以上,全部被杀光”,老先生用并不高亢的声音说,日本侵华的那段历史“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记住”。 “史鉴警钟,国殇家痛学子铭记;砺砥前行,国梦家声青年勇担”,在百年名校复旦大学的五个学生书院、生活园区里,这样的横幅颇为醒目,校园里氛围肃穆而庄重。 复旦大学校园网上,也特意刊出“国家公祭日,为了不能忘记的历史”、“那些你所不熟悉的南京大屠杀文艺作品”、“各国如何祭奠英烈”等系列文章。“95后”大学生王雪说,这些文章让她理解了国家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意义,“这段民族之殇,应该铭记”。 华东理工大学官方微信与微博上发起“祭奠亡灵,祈祷和平——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点蜡烛”网上主题活动中,众多师生在“祭奠亡灵,祈祷和平“的话题贴下或留言,或评论,并为死难者点上一支蜡烛,寄托哀思。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研究专家苏智良十多年前便呼吁设立国家公祭仪式,今日终看到其实现,“以人类尊严和世界和平名义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总体上十分不错,与国际惯例接轨,庄严而不低沉”。 “接下来要做的是关爱幸存者,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证人,还是有心理创伤的弱势群体,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苏智良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B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B卷)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德迅速崛起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英法国际地位下降 D.英德矛盾激化 2.观察下边关于一战的漫画《友谊链》,作者的主要寓意是() A.表达对塞尔维亚的同情 B.讽刺意大利的倒戈和投机 C.痛斥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 D.揭示一战演变成世界大战的根源 3.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比喻的历史事件是() A.三国协约的形成 B.萨拉热窝事件 C.三国同盟的形成 D.凡尔登战役 4.结盟是战争的序幕,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形成的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是() A.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集团 B.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C.北约集团与华约集团 D.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 5.19世纪末,德国声称:我们过去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为与邻国争夺"日光下的地盘",德国建立的军事集团是() A.三国协约 B.轴心国同盟 C.三国同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6.于龙同学的听课笔记中记载了以下信息:“100周年、双方伤亡七十万人、有‘绞肉机’之称。”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A.凡尔登战役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南京大屠杀 D.诺曼底登陆 7.历史学习与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非常相关,它能使你更好的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请你将下列时间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出来() ①萨拉热窝事件②签订《九国公约》③《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⑤珍珠港事件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②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④ 8.读下图,请指出一战前两大集团的核心国分别是()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

国旗下讲话:918,不能忘却的历史

国旗下讲话:918,不能忘却的历史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国旗下讲话:918,不能忘却的历史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高一2班的z。我今天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918,不能忘却的历史》。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而今天是2016年的9月14日,离那段刻骨铭心的开端9月18日只剩下4天了。每当我在9月18日听到那警铃,就情不自禁的联想起那耻辱而又悲壮的年代。 那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法忘记的年代,一个喧闹的夜晚,枪炮声划破了夜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猖狂的梦想,在1931年9月18日悍然出兵攻占我国的东三省,在东北建立伪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

亡国奴的痛苦滋味,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历史深渊的底谷。 “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间,我们已无从得知究竟有多少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又有多少孤魂暗自嗟叹。不止是“旅顺大屠杀”,不止是“平顶山惨案”,不止是“南京大屠杀”……不知还有多少个万人坑堆叠着同胞的白骨,不知还有多少土地浸透过亲人的鲜血。 而也正是从这一天起,中华民族蕴藏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危亡之际发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扞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读《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有感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读《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有感 其实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却一直迟迟无法下笔。心中思绪万千,胸中愤怒难捱,灰色情绪沉重地压在心头,让人胸闷。每每打算提笔,却总觉得自己粗浅的文字会玷污了这段历史的沉重。直到今日,才终于敢写出自己的感想。 这本书很伟大,它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描写叙述得最详细最触动人心的书,它使我对这一事件的细节和后续有了更多更深层、更新的理解。张纯如先生将这本书分为十个章节,从事件之前中日双方的战局写起,到全面记叙大屠杀的始末,再到战后审判,现代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遗忘和日本部分人士对其的否认,可以说全面地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前因后果及其历史影响。 早在看到书名之时,我便知道这绝对不会是一场令人感到轻松愉悦的阅读经历,毕竟与南京大屠杀相联系的总是苦难与鲜血。但真正翻开这本书,开始阅读这本书时,就算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我还是一次一次地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之中。 在书中,我不止一次读到日军对中国百姓灭绝人性的虐待,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他们不仅屠杀无辜的百姓、强奸手无寸铁的妇女,他们甚至在暴行后将还在母腹中的胎儿取出来玩弄,或是将婴孩一刀劈成两半……我简直无法想象日军在这片大地上做出如此灭绝人性的暴行时的心态。但这本书给了我答案,在他们的脸上,只有“胜利者”那自豪骄傲的狞笑,看不到一丝一毫作为人的良知。但凡他们有一点的良知,也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人含恨死去,也不会有那么多在精神和心灵上饱受创伤的人,以至于至今那些幸存者都还在煎熬中度过余生。 书中有一段话深深地震惊了我:“如果南京的死难者能手牵手,那么这队行列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杭州,空间距离约为200英里;他们流出的血液重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皮;如果将这些尸体一一叠起,可以达到74层楼房之高。”这一个个的数字如同一把把重锤,重重地击打在我的身上,发出“咚咚”的闷响。我根本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数字,这是怎样的惨状,脑子里是一片的血红,可怕,太可怕了。 我一直以来都很疑惑到底为什么日军会如此残忍的对待中国百姓,多大的仇恨也不至于到此地步吧?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很多。或许是中国士兵的投降致使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匠心独运”,为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匠心独运”,为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般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于即将讲授的一堂课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总体构思,是在授课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资源等等)、各个环节(如:导入,过渡,设问,反馈等等),进行预先计划,精心构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备课的具体化,但是它与传统的备课又有所不同,教学设计比传统备课更注意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设计也能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可以说一份匠心独运、设计精妙的教学设计往往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紧抓新课程理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是笔者追求的目标,也正是新课程改革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入手,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教学设计的构思与操作。 一、烘托渲染——情景设置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的“情景设置”环节是从情景教学法演变过来的。(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教材的立意,设置具体可感的情景,提出相应的要求来开展教学。其具体的教学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设置,揭示课题;情景展开,分析评价;情景反馈,巩固提高。这一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情景所营造的清新的氛围下进行,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情景的分析和评价。)笔者正是借鉴情景教学法中“情景设置”这一步骤,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或以暗示悬念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以情感共鸣形式来烘托学习氛围等等,目的都是要增强教学效果。一般的有效的情景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案例一 笔者曾设计并实践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不容忘却的历史——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主题教学,在导入环节中就设置了了这样一个情景:幻灯片打出几段文字: 历史的用处就是要对当前有所帮助-R·爱默生[美] 如果在考察了历史的进程以后,没有追问,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历史,那么我的这项历史研究就是不完全的。……历史学家与其他的人类世界观察家一样,必须做到让人能够理解事实。这就要求他们不断地对什么是真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做出判断。-《历史研究》阿诺德·汤因比[英]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苏联] 笔者在课前3分钟配乐展示这些名言警句,提前制造气氛,设计意图在于突出主题精神“历史不容忘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自觉设问:这是怎样的一段历史?这短历史为什么不容忘却?记住这段历史对当前来说,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应该说,这个情景的设置是成功的,学生的思维及情绪渐渐在这个情景潜移默化下提前进入了状态,整课的情感基调也在这个情景的主导下奠定了。 又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一段内容的时候,笔者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利用幻灯片将图片定格在触目惊心的“万人坑”,“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屠杀的手段及其残忍,有的枪杀,有的刀刺,有的活埋,有的活活烧死……”。面对这样的场景,课堂气氛很沉重,学生普遍的感受到了1937年南京的血泪,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耻辱。教师此时借助这种气氛完成教学前后两段内容承上启下的衔接:(笔者讲解)“我们无法忘怀我们的民族曾被这样的屠杀和羞辱过,我们的民族曾被人踩在脚下,面无表情地被屠杀,被当作刺杀训练和游戏的对象;我们的民族曾被当作木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