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为新闻工作者。主要指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它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的(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基于的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二)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

所为定量的研究方法指“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1.实验法

实验法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指“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讨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方法。”

3.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指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三)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来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前者如对某位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对其话语、语意、语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位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或其语言风格。后者如通过对一群人的访谈了解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2.观察法

观察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3.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是质的研究中另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个案法”。即对个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研究法。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指的是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甚至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新闻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客观现实是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源泉

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内容源于客观世界。用列宁的话说,我们知觉、表象的映像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复写、摄影、模写、镜像”。

(一)新闻传播者的心理

新闻传播着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民群众是记者新闻报道的源泉,是检验新闻作品的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记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当中,采写出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都真实的新闻。

虽然编辑、播音员工作的对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记者、通讯员提供的精神产品,但是他们在新闻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二)新闻受众心理

新闻受众心理因媒介不同分为读者、听众、观众。在新闻活动中引起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来自由新闻传播者所提供的媒体世界。

新闻受众是生活在感性的物质世界和媒体世界并驾齐驱的环境中,他们接受媒体信息时,往往以积淀于内心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参照,认知、验证、评价媒体世界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真伪、美丑、善恶,从而产生相应的一系列复杂的、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

二、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重点)两种系统的学说是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晚年提出的。他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第二信号系统。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西方大众传播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对新闻心理的阐释

一、大众传播理论和模式对新闻心理的阐释

(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

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新闻传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传播者的个体或群体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的认知。

(2)传播者的个性结构:个性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对传播行为的影响。

(3)传播者的“工作组”:同一群体的上司或同事的行为对传播者个体心理的影响,即传播者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工作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的限制。

(4)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对媒介内容的把关方式和制作方式取决于他的社会环境。(5)组织中的传播者:媒介组织中的规范、宗旨、所有制形式和政策等所构成的工作环境直接影响传播者的行为,媒介组织要求传播者服从明确的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

(6)由媒介内容的公开性而形成的压力和约束:新闻传播者的工作效果受到公众的监督,审查,这样就从心理和法律上给传播者以约束。

新闻接收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

(1)接收者的自我形象:接收者个体对自己的角色、态度、价值观的感知,构成了他在接受新闻时的心理态势,决定了他接受或拒绝某种新闻信息。

(2)接收者的个性结构:接收者的给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等对接收者接收新闻的影响。

(3)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在接收新闻信息与接收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信息时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

(4)接收者的社会环境:指接收者生活的社会、社区家庭及其归属的群体对他的影响。二、(重点)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

(一)对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角色规定

角色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地位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者相应的角色。

新闻活动中的传者,是因为采访、制作并传播新闻而在新闻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在我国,新闻活动的传者通常被称为新闻工作者。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新闻受众既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源泉)又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对象。他们是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这种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有接收新闻信息的权利和以主人翁的态度信任、支持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义务。

(二)新闻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体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三)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景。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的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着承担了几种角色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四)新闻活动中的角色互换

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的或隐蔽的进行角色互换,只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角色互换的形式

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两种,意识实际表现出来的可以被感知到的角色互换;二是隐蔽在角色内心的想象进行的角色扮演。新闻活动中大量存在后一种角色互换。

(1)实际表现出的

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主要角色,实际去承担另一种角色,从中认知、体验这种角色的心理活动。

(2)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

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地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第四章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第一节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构成

P54 图4-1

二、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意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第二节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

一、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

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作用,内驱力。

动机这种非智力因素对人们智力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内驱力的方向即目标导向上。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人的需要层次及追求目标有高低之分,所以二者相结合形成的动机也会有差异,这种差异表现有二:一是有强有弱,二是有正有负。

二、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

(一)情绪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

(二)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

(三)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

三、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

(一)增强自控力

(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四、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

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

一、新闻敏感与社会认知

(一)新闻敏感与社会知觉

(二)新闻敏感与社会印象

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留在记忆中的认识客体的形象,即表象。第四节对记者向性的测量和思考

一、对记者向性的测量

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内向(内倾)型和外向(外倾)型。

内向型者,他们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个体的内部世界,其认知方式和行为活动的主要参照点是主体的知识经验。这类人的性格表现为:沉静孤独,处事谨慎,深思熟虑,反应迟缓,不善交际,适应环境能力较差。

外向型者,他们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个体的外部世界,其认知方式和行为活动的主要参照点是外界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他们的性格表现为:活泼好动,情感外露,不拘小节,思维敏捷,善应变,愿交际,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介于二者之间为中间型。

二、对记者向性的思考

记者较理想的向性类型是集内向和外向之长处的中间型。

(二)向性类型对采访写作的影响

第五章新闻采访心理

第一节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

从心理学角度看,采访活动可分为采和访。采,侧重于研究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主要表现在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收集上;访,侧重于探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机互动及其规律。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一)新闻采访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

记者要在短时间里,在预料不到的情况下能排除干扰,迅速地,准确地,生动地认知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物。

(二)新闻采访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

采访环境的不同,采访中所获得的事实真相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绿色采访:采访双方情绪愉快,事实会随着谈话的进程而表露出来。

黄色采访:我们应警惕采访对象不安的情绪,他们很可能使事实真相蒙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红色采访:采访处于一种十分不稳定的状况,危机随时可能发生,采访对象职责与敌对的情绪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

(三)采访心理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

采访心理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是记者和采访对象围绕着新闻事实的取和给的矛盾中产生的;是记者和采访对象在感知、情感、理智等方面相互感应的产物

(四)采访活动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动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模式

二、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社会认知模式

(四)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和处理的策略P101

1.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

2.思维对输入信息处理的策略

(六)噪音

造成采访失败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均可称为采访活动中的噪音。

因主观原因形成的噪音:违背职业道德,如因见报心切不择手段,甚至制造假新闻;为追求生动搞合理想象,致使新闻局部失真;迫于压力搞违心报道,或因接受贿赂搞有偿新闻;思想方法主观片面;擦放不深入,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信息,奉行来拿主义,采访技巧不娴熟以及自身的致使陈旧或者经验不足导致被表面现象迷惑等。还有由于采访动机过强或个人心理素质较差而造成的情绪紧张、惶恐、烦躁和压抑也是采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噪音。

客观原因形成的噪音:采访对象不配合,如谎报“军情”,或有意设置障碍阻止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胁迫,操纵采访。此外,文化因素也会导致采访失败,如价值观不同。

在实际采访中,主客观往往是同时起作用,很难截然分开。

第三节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

一、认知对方

(一)认知对方的目的、动机

记者和采访对象参与采访活动的目的和动机对于采访过程起着引发、指向和强化作用、(二)认知对方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

二、自我认知

(一)记者的自我认知

1.是否有自信心。

2.是否有激情。

3.能否处理好记者的多角色关系。

4.记者个性上的弱点是否妨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

5.是否是个好的倾听者。

(二)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

三、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相互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采访对象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对于为写批评、揭露性报道而进行的采访活动要格外谨慎,处理好被批评单位的关系。

虽然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他们都有多重角色,所以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记者在同时召集若干采访对象时,必须事先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围绕要报道的内容,他们之间有何利害冲突,他们对采访各抱什么态度。

记者还应了解采访对象与其单位领导的关系。

第四节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印象管理

一、什么是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二、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

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活动中的印象管理,首先表现在自我呈现上。所为自我呈现又叫自我表现,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外现”。

三、人际吸引和印象管理

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

(一)接近吸引率

接近吸引率是利用交往双方的某些接近点,有意识地缩小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相互吸引、相互信任的目的的规律。

四、印象管理效应

印象管理效应是指在==金乡印象管理时带有规律性的行为反应。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n.解释)

首因效应又叫最初效应,也即日常所说的第一印象。它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近因效应又叫最近效应,也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意思是在最近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影响。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在事相上相反,是指认知对象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

一般,首因效应更多出现在和陌生人的交往,金鹰效应更多出现于熟悉者。

(二)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

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在意义上相反,都是人们在人际知觉中产生的一种知觉偏见。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某个方面有了好的印象后,便对这个人的其它方面也作出好的认识和评价。反之则叫扫帚星效应。

五、印象管理的策略

(一)“登门”之计

“登门”之计又叫“得寸进尺”,意思是促使人们首先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就有可能让他接受一个大的要求。

(二)“后转弯”之计

“后转弯”又叫“保留面子”,是指当人们拒绝了别人的一个大要求,或者做出了有损个人形象的事情后,常常会为保留面子而接受一个小的要求。

“后转弯”策略在于利用一个大的要求激起对方的歉疚之情(因无法满足),为挽回面子,容易答应一个小的要求。

(三)“放大呈现”和“收敛呈现”策略

这是一对意思相反的策略,指在特定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有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印象。

当记者面对地位高的名人或某一领域里的权威时,不必胆战心虚,谨小慎微,应有意放大、夸大自己。

记者在采访普通百姓时,切不可以“教师爷”或“钦差大臣”的口吻说话,伤害对方自尊心。

采用这种策略,一定要掌握好“度”。

第五节采访情境

一、社会环境、采访情境、心境

(二)采访情境

采访情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从主题上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采访情境是认识主体眼里的世界,它“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成分。”,是采访环境和认识主体内在因素的统一。

社会环境、采访情境和认识主体的心境是既不相同又密不可分。

行为公式:B=f(PE)

B:表示行为。在这可理解为采访对象在采访中的表现。

P:表示个人内在因素,如采访对象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当时的身心状态等。

E:表示环境因素。在这主要指采访环境。

f:是函数。

行为公式表明人的行为主要是个体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记者对采访环境的适应、利用和控制(问答题)P131

(一)记者对采访环境的适应

(二)记者对采访环境的利用和控制

1.主动选择恰当的采访时机

主动选择恰当的采访时机就是记者对客观环境的一种利用和控制。

2.设置依托物

设置依托物是指在已有的客观环境中,人为地增添一些媒介物,来营造一种特别的气氛,缩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双方的谈话提供一个由头。

第六章新闻写作心理

第一节新闻写作心理的内涵

一、什么事新闻写作心理

新闻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二、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

第一,新闻写作心理强调的是新闻写作主题——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出现的心理活动。

第二,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把采访获得的材料内化为主体的认识再外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内化是指将体外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向智慧、意识方面进行转化的过程;而外化指人们将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活动形式的过程。

第三,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所以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就这二者信息的量和质的方面看,并不是经常的、完全对等的。

第二节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

P146图6-1 活动动机(或情绪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第三节新闻写作中的思维形式

一、记者写作的思维形式

三种:形象思维、理论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主要用典型化的方式进行概括,并用形象材料来思维。”

1.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形象是新闻记者形象思维的原材料

2.记者正在新闻写作(或制作)中的形象思维是对形象化的新闻素材进行加工、操作的

过程。

(二)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又叫逻辑思维,其作用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创造性思维

新闻改革要求记者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创造性思维正是这种意识和精神的重要的心理机制。

1.什么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相对应于常规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理论思维都可以或属于常规思维或属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属于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带有新异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

在报道事实的角度、挖掘主题的深度、题目的新颖性、文章的表达手段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通过采访获得感性材料阶段;第二阶段是冥思苦索,进行思维操作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回头暮见”触发灵感、豁然顿悟阶段。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

主要成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指按照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的一种开放式的求异的思维方式。

聚合思维指人们依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方法规则去解决问题。

4灵感产生的条件

(1)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明确的创新意识

(2)全神贯注,殚精竭虑,调动全部精神力量写作。

(3)充分利用原型启发。

(4)牢牢把握潜意识活动的最佳阶段。

5.灵感与新闻敏感的异同。

相似:在产生时间上都有偶然性、突发性、短暂性;在形象清晰度上都具有模糊性。

区别:

(1)从定义上看:

新闻敏感属于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价值新闻的能力,而灵感指在认识主体的脑中突然迸发出的某种寻觅已久的新事物或新观念的一种心理状态。

(2)从产生时机上看:

新闻敏感更多的出现在采访或收集材料的过程中,灵感主要出现在已经进入写作阶段,并已经为某一问题冥思苦索许久。

(3)从目的明确性:

新闻敏感出现前,记者一般没有十分明确的目的。但在灵感产生前,记者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寻求某一主题或某种表达方式,而且记者已经为之执着的探求了若干时间。

第七章新闻编辑心理

第一节制约新闻编辑心理产生的因素P170

制约新闻编辑心理产生的因素可分为三个层面——宏观社会层面,中管组织层面,微观个体层面。

宏观社会层面:政策、法律,具体整治经济环境和文化观念、习惯都是制约新闻编辑心理产生的大环境。

中观组织层面:不同的媒体所具有的具体组织方式都是国家宣传机构,所发出的声音是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和立场,新闻编辑通过自身的智慧和才华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这些机构绝不是发表个人意愿的舞台;从媒体的特点看,不同的媒介其信息流动的方式有较大差异。由此可见,新闻编辑人员在从事编辑工作时,必须考虑自身所在组织机构的特点,并以此为据。

微观个体层面:新闻编辑由于人生观、世界观、认知方式和情感表达,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在新闻编辑的工作中表现出相应的差别。

第二节编辑的胆识

二、编辑的胆识及其认知方式

根据马克思“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他们的认知方式比较容易逐渐朝认知改组技能相对高的场独立性的方向发展,而长期从事采访活动的记者其认知方式则可能趋向于更熟练地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即场依存性的方向。

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是有胆有识的编辑的主要认知方式,或者可以理解为:对于以选择、加工、修改、组合稿件为主要工作的编辑来说,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更符合这种职业的要求。第三节编辑的向性

一、内向型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安静,退居,自省,喜欢阅读图书,而不喜欢与人交往。朋友少。做事想在前,有周密计划,常深思熟虑,极少冒失妄动。不爱激动,以适宜的谨慎态度严肃处理日常生活与事物,喜欢整齐有序的生活方式。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很少以攻击性方式行事,极少发脾气。他是一个可靠地人,有点悲观色彩,但十分尊重伦理标准的价值。

二、编辑群体的向性类型——内向型

(一)编辑的职业特征对向性类型的要求

清醒、冷静、辩证、稳重、深沉、内向。

(二)从编辑的性格特征看向性类型

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在性格上表现出耐心细致、精益求精、办事谨慎。

编辑的这种特征与内向型者的特征非常温和。内向型者注意力稳定、好静、深思熟虑、谨慎从事、态度严肃。因而,从编辑的性格特征角度,也是属于内向型为好。

第四节编辑同记者、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编辑、记者、受众者三者的心理互动有隐没性、相容性、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等特点。

第八章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心理

第一节移情

一、什么叫移情

(1)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

(2)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第二节应变

一、什么叫应变

应变即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无论哪一种应变,其实质都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思维的外化。

二、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有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能力强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其语言功力也相应地具有着三种特征。

三、对应变能力的训练和提高PPT第六章

第九章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第一节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和本质

一、什么事新闻受众心理n解

因新闻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管能动的反映。

第二节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随意性

受众对媒介种类和媒介内容在选择上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交融性

受众心理理所当然地交融着他们同时处在的那个并驾齐驱的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为三种特性:继时性、同时性、交互性。

(三)受众心理的互动性

指在新闻活动中,传者与受众以及受众和受众之间通过新闻媒介或人际交往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第三节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

(二)不同媒介对受众心理品质的影响

经常大量阅读报纸,有助于培养读者逻辑思维能力,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读者为了满足对客观事物的理性分析,追求逻辑的严密性和思维的深邃感,须求助于印刷文化。

广播趋向于及其听众强烈的情绪情感。广播文化为人们的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性急者,追求胜过高效率的人们可能更偏爱广播。

观众在观看电视时其视觉和听觉通道同时被激活。多种感觉道比单一感觉道对信息的接受更轻松,对信息的认知更全面。电视节约观众的神经能,但同时又容易培养观众的惰性。知识层越高的人看电视的次数越少。

网络新闻属于网络文化,这种文化以符号的多元化取胜。网络文化以其超文本的传播方式,对人的发散思维、跳跃性思维的训练;其视听动触觉共同参与对人的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其虚拟性、匿名性对人的想象力的发展都是非常明显的。网络传播的无疆界性和使用者的封闭性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既自由、开放,但有时又会让人产生深深地孤独感。

第四节受众的注意

一、研究受众注意的意义

受众的注意决定了受众能否顺利地进入自我传播,并进而保证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受众注意的类别

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是受众的常态

在多数情况下,受众接触传媒处于一种比较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

(二)有意注意是受众的兴趣和需要之所在

有意注意对兴趣、对过去的经验、对人格等方面有依从性。

(三)有意后注意会使受众乐此不疲

三、受众注意的特征及吸引受众注意的策略

受众注意的特征有: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持续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第五节新闻受众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二、受众的动机和兴趣

(一)新闻受众的动机(n.解释)

新闻受众的动机是在受众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指引起和维持受众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新闻受众的兴趣(n.解释)

新闻受众的兴趣也是以受众需要为基础的。它是推动受众接收、认知、理解新闻信息的一种社会性动机,是受众对新闻媒介所传递的新闻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选择性倾向,是判断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节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

二、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特点

(一)接受暗示心理

接受暗示心理是受众不自觉地心甘情愿地接受新闻宣传影像的一个受众群体心理。从实质上说,也是受众资源接受新闻导向的一种心理状态。暗示是新闻报道影响受众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从众心理

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就是指受众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而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现象。

1.新闻舆论和受众的从众心理

有新闻舆论所引起的受众群体的从众心理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要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这要取决于新闻舆论的正确性。

(三)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的含义

受众逆反心理是指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符合时产生的与传者意图相对立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2.受众逆反心理的表现:

(1)强化原有态度

(2)做出逆向选择

(3)贬损宣传者

3.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来自传者方面:新闻报道失实、失真、失当、失策、实物。

(2)来自受众方面: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性格、气质、思想方法、个人好恶、恩怨等都会造成不同的受众群体或个体对某些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

4.对受众逆反心理的态度

受众的逆反心理就其性质看有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要按不同方式处理。

(1)受众积极地逆反心理加强舆论监督。

(2)对受众消极的逆反心理不能迎合,要加以引导。

第十章受众的态度

第一节受众态度概述

一、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态度指受众主题对新闻客体较为稳定的,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种成分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第二节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一、新闻传播着的因素

主要有:权威性、可信性、喜爱性和睡眠者效应

(一)权威性p308

1.含义

指在受众心目中来自传播者的诸如地位、资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因素。一般传者权威性越高,其所传送的信息说服力越强,受众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大。

(二)可信性

1.含义

指在受众心目中传者可以被依赖的成都,同权威性一样,受众对传者可依赖程度也带有主观色彩。

影响传者可信度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因素是在受众看来,传者的宣传动机是否公正无私。

权威性的高低主要和影响力的相关,可信性的高低可能决定着影响力的有无。

3.增强可信性方法

借他人之口为我说话;新闻宣传实事求是。

(四)睡眠者效应

1,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2.产生睡眠者效应的心理原因P318

(1)动机:受众使用媒介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接受新闻信息的内容。对受众来说,记住传播的内容应当比记住传者本身更有意义。

(2)受众对信息源的肯定或否定的情绪情感色彩,可能会干扰他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二.新闻信息的传递

(二)唤起恐惧

指传者师徒凭借带有较强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的一种方法。(三)单方面与双方面论证

传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两种方法。

单方面论证:安排仅有利于传者的言论,不提反面观点,或者提也是否定对方。

双方面论证:安排正反两种立场的信息内容,甚至承认对方观点中的可取之处,但因能巧妙地道出其中不足,所以仍能让受众乐于接受传者的观点。

(四)结论的引出或结论的得出

也是两种说服方式。意思是,传者的意图是由传者直接道出还是有受众自己得出更有说服力。

前者指传者把自己的观点直露于宣传材料中,直截了当的影响受众。

后者指由于传者的真实意图潜藏于宣传内容中,所以受众只有通过司考才能从中体会传者意图并得出某种结论。

三、新闻受众的因素

(一)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

1.选择性接受

2.选择性的理解

3.选择性的记忆

(二)心理免疫(n.解释)

心理免疫又叫“预防灌输”或“接种效果”。意思是当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

有了思想准备,甚至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时,当该问题的更大的压力出现时,仍能坚持固有态度。

(三)人格变量

1.智力水平与态度转变

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分析与判断能力强,因而他们坚持或改变自己态度比较主动。反之被动。

2.性格特征与态度改变

有的人容易接受他人劝告,这种人的性格是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容易崇拜权威,容易从众,较易改变自己的态度。相反有的人对他人的劝告习惯于表示抗拒,这种人思想僵化,否定权威,不愿接受新观念,态度不易改变。

3.气质类型与态度改变

血质类型人:活泼外向,灵活多变,态度稳定性较差,容易改变。

粘液质类型:较内向、反应慢,惰性较强,态度稳定不易改变。

胆汁质类型:不灵活,较固执,态度不易改变。

4.自我防卫与态度转变

自我防卫机制强烈的人态度难改变,防卫措施:

(1)驳斥别人的观点

(2)贬损资料与信息的来源‘

(3)采用同化作用、反向作用、文饰作用等歪曲信息内容。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2)衡量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4、什么叫魅力?播音员主持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有魅力?魅力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力量,是美的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吸引力:相貌身材、举止谈吐、音质音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驾驭节目的能力等。沟通和引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需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1)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关系应以主持人节目为主,主持人不应喧宾夺主(2) “我”的个性与媒介角色的共性的关系既代表媒介出场又有鲜明的个性(3)话筒(镜头)前的“我”和生活中的“我”的关系在屏幕上是受众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为人师表。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应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 实践意义 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 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 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 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 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 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 内容分析 定性研究、质性研究 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 观察法 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 主观感受难以量化 质性变量难以量化 衡量标准难以量化 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学校教育和人的基本社会化 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人的继续社会化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考试分值计划 1 、重点章节:一、二、四、五、七、八分值65分左右 一般章节:三、六、九、十分值35分左右 2 、识记题:25分(选择、判断、填空);应用题:50分(论述、分析);理解应用:25分 3 、单项选择:8题,8分; 填空:6题,12分; 判断:5题,15分; 名词解释:4题,12分; 简答:6题,36分; 论述:1题,10分; 分析:1题,7分 二、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1、简述新闻心理学得任务。 答: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任务:A揭示新闻心理活动得特点与规律;B建构新闻心理学得学科体系; ②新闻心理学得实践任务:A优化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B准确把握受众得心理规律,提高新闻传播得社会效果; ③推动新闻学与心理学得发展。 2、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得现状。 答:“初级阶段、粗具规模”这八个字就是对我国现状得总结。 ①“初级阶段、粗具规模”就是从学科“界定”得角度而言得,就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得就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释新闻现象。 ②“解释水平”就是“特有水平”得基础,而后者就是前者更高层次得体现。我国对新闻心理学得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得差距。从前者水平讲可以说已“粗具规模”。 ③粗具规模表现在:A在研究广度上粗具规模(a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现象得研究;b对在新闻活动不同阶段中产生得心理活动得研究)B在研究深度上粗具规模(a新闻心理学得理论框架;b新闻心理学得研究方向;c新闻敏感) 第二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基础 1、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答:①新闻传播者得选择性(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得主观认识;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②采访对象得选择性 ③新闻受众得选择性(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得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第三章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媒 介变革:云计算、4G、社会化媒体等一批新兴的数字技术及媒介 终端,日益成为正处于白热化竞争趋势下媒介生态的又一批生力军。当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不同媒介博弈的筹码之时, 不妨从另一个维度进行思索:以基本的人性为出发点,在“碎片化”、“分众化”语境中探讨心理学对当下传媒的影响,从而抓 住新闻传播的精神内核,解读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密码。 心理学语境同传播学体系对传媒这一话题从起点来看有 不谋而合之处:传播学认为,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可视为三个元 素组成的基本链条——传者、传播内容及受众;新闻心理学则巧 妙地将传播内容两端的两个传播主体进行巧妙的划分,通过大量 实证性素材和经验性资料去提炼内在化的心理本质。因此,新闻 工作者要想更深入地掌握传播技巧,必须领会和运用两种学科交 叉互渗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传者:从心理学语境解读“编码” 作为传播链条的起点,传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学素养首 先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媒体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典型代表,传者必须要满足所在社会制度、媒体机构及受众对自身的角 色期待,做好“时代船头的守望者”。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去 个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和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倾向是并行 不悖的。因为一方面,任何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在发言、表态及行为方式上,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代表着某个 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声音,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 和行为,进而影响传播效果;而另一方面,传者个人又会带有自

身明显的印痕,其动机、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都会不可避免 地带有主观性。所以,优秀的传媒从业人员都应该把握基本的心 理学常识,以期加强传播效果和媒介公信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巧妙运用“印象控制法” 传者作为传播源,必须学会“印象控制法”。常见的 “登门槛”、“留面子”、“放大收敛”策略等不失为佳策。但 实际上,“偏见心理”的某些元素运用于此也同样具有极强的借 鉴意义,比如着名的三对效应: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VS刻板印象。其中,第一组:“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其作用不仅强烈且持久,而近因效因则正相反;又如“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前 者指“爱屋及乌”是人之本性,若对某人某方面有了好印象那么 其他方面也会相应获得高评价度,后者则反之;另外,如何打破 思维定势和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是值得思忖的重要问题。 对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同媒介的传播者,特别是 电视、广播主持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个性魅力, 机敏地把握好所依托媒介的符号属性(如广播,其优势在于声音 符号,可以给听众营造私密性、仿人际传播的沟通情景,提供更 细腻的情绪情感体验等。所以打造正向的“主持人效应”不失为 广播品牌经营的良方),通过人际吸引对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刺激,努力缩小传受关系的落差和断裂,在加强应变和创造能力的 同时不拘泥于定势,努力打破受众的刻板印象——以此打造良好 的首因效应和光晕效应,从而提升节目和所依属媒介的影响力, 稳固受众群,提高传播效果。 2、熟练运用“移情法”

发展心理学复习整理

发展心理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研究年龄特征范围的两个部分:认知过程,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发展心理学概念:(广义)发展心理学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四、年龄特征的研究: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本质特征;相对稳定性;复杂性 五、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 六、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二、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口唇期初期(0—6月)快感来自嘴唇与舌吸吮和吞咽活动,口唇期晚期(6月—1岁)来自牙齿、牙床和腭部等咬和吞嚼等活动。肛门期(1—3岁),肛门期初期快感来自粪便排出,后期来自粪便控制。前生殖器期(3—6岁),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潜伏期(6—12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青春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三、埃里克森阶段划分和特点: 四、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对儿童

情绪发展的研究—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 五、斯金纳发展心理学理论:行为强化—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育婴箱的应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六、班杜拉发展心理学理论:观察学习—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 七、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观:(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2)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提出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内化说—教学最重要特征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的事实,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经验并内化成自身的内部财富。 八、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1)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2)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3)影响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4)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就是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改变主动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5)发展阶段(具体请查阅书本P52) 心理或思维发展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算思维阶段(2—7);(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4)形式运算阶段(12-15)。 九、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1讨论心理学发展的基本问题——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哦理学——将心理学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系统地分析各种心里发展的研究类型;系统处理结果; 3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书62仔细看——再认)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化原则(书64,仔细看,再认)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从项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再认)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 五、发展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第四章胎儿生理——心理发展 一、胎儿的发展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 二、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1.题型: 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 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 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 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 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 7.作答要求: 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 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 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 重要概念: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 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者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一、填空题 1、新闻心理学的产生是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新闻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新兴学科。 3、只有不断解决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改进和 发展。 4、1986年7月由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理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地介绍新闻心理 的专著。 5、新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7、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就成人 8、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0、新闻记者要有入虎穴得虎子的魄力和勇气。 11、内部感觉是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 12、观察人物时,以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3、采访时的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14、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15、新闻记者的思想和行动要立在时代的最前线。 16、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 17、观察人物时,以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8、记忆力就是感知事物和回忆过去的映象的能力。 19、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 20、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这两个特点。 二、名词解释 1、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表情,是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给人留下的 从感觉到知觉的综合印象。 2、采访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接近人,如何了解人,让别人打开心扉,使之与采访者相互配合的一门 学问。 3、采访难度的表现:数量的广大性,范围的广阔性,类型的多选择性,捕捉新闻的或然性,人际交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闻心理学母体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教育心理学B. 管理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文优心理学 2.在1941年,在《综合心理学》一书中专门讨论新闻专业与心理学关系的中国新闻学家是 A.邵飘萍B.王韬C.任白涛D.徐铸成 3.播音员在播出新闻时进行再创作的客观刺激物是 A.记者采写的稿件B. 通讯员采写的稿件 C.主持人撰写的稿件D.编辑撰写的稿件 4.新闻传播者选择事实进行报道,受众选择报道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二者所依据的同一标准是 A.新闻素质B.新闻理论 C.新闻事实D.新闻价值 5.情绪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 A.稳定剂B.调节剂C.强化剂D. 催化剂 6.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的心理B. 采访对象的反应 C.记者的认知D.采访对象的认知 7.人仍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被称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心理基础D.心理素质 8.新闻敏感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定的 A.逻辑色彩B.直觉色彩C.抽象色彩D.形象色彩 9.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正式开播,主持人徐曼甜美、温柔的声音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这里打动台湾同胞的主要因素是 A.动机B.情感C.意志D. 性格 10.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交往的主要手段是 A.言语B.表情C.体态D. 装束 11.使记者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B.理性思维 C.常规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 12.制服情绪情感这匹“野马”要抓住的主要矛盾是 A.增强认知水平B.加强认知协调 C.培养冷静心境D.培养高级情感 13.编辑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他们的 A.敬业精神B.高尚人格 C.社会责任感D.独到眼力 14.新闻编辑要有在报纸上画龙点睛的功夫,“报纸的眼睛”通常指 A.新闻版面B.新闻标题 C.新闻内容D.新闻导向 15.“更多地依靠自我为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已的行为”,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新闻心理学

一、新闻心理学课的性质 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研究探讨新闻工作与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传双方的心理特点、感应规律及其各自心理机制与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单讲,即新闻心理学就是以人们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新闻边缘学科的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理论介绍之后,学生应有及时的案例分析化解知识。 2、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与学生互该相结合。 3、尽可能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调查。 4、时时注意个人的观察和体验 三、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发展规律以及探讨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的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记想像、思维等);还包括研究人们的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意志(勇敢、怯懦、自觉性、目的性)、个性(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新闻学和心理学在客观需要上必然发生联系。 四、研究对象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2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3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现象 五、研究任务 理论任务:探讨新闻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实践任务:探讨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的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六、研究方法 1、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扬弃的原则。 2、具体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基于形而上学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定量(实证)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 3、质的研究(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2.1 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1. 萌芽阶段(1949年至1978年) 2. 酝酿阶段(1979年至1986年6月) 3. 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7月至1994年5月) 2.2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 从单一向多元辐射:研究内容、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 2. 从随意向规范化迈进:教学与科研、研究机构的建立、不定期的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3. 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复习题 1、新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是什么?

咨询心理学复习 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心理咨询的含义:1简单概括: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2、指经专业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咨询师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专业的资访关系,帮助合适的来访者依靠个人自我探索来解决其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供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特点:心理咨询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咨询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从业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咨询内容:一般心理问题;工具:运用心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根本目标: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充分发展,帮助来访者成长,学会自强自立。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与联系: 具体相似之处: 1、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一致; 2、工作对象相似; 3、均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 4、都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对象不同:主要是正常人或有暂时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处理问题不同:人际关系、婚姻家庭问题、学习问题、自我意识问题等;对神经症、性变态、行为障碍、心身疾病、人格不全等进行矫治的过程;治疗目标:完善自我;克服适应不良,解除症状或精神痛苦;治疗时间:一次到数次;治疗的时间比较长,可达到数月甚至数年;治疗的深度不同:心理咨询的在意识层面进行,具有教育性和支持性;无意识层面,以达到重建人格;消除、矫正和改变不良行为;工作场所不同:心理咨询的场所相当广泛,包含医院、诊所、学校、社区、职业培训部门等;心理治疗主要是医疗环境和私人诊所;称谓不同:心理咨询工作者称为咨询者,寻求帮助的被称为来访者或咨客;心理治疗的工作者被称为治疗者,寻求帮助的一方被称为患

者或病人 心理咨询的类型:对象多少——个体团体咨询;咨询内容——发展性健康咨询;咨询方式——电话门诊现场信函专栏互联网 对象:年龄适宜;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智力水平:领悟能力十分重要;问题的类型和内容适合:精神病急性发作期、严重的人格障碍者不合适咨询;具有主动和正当的求助动机;愿意开放内心世界和具有交流能力;信任医生和有良好的依从性行为; 原则:1.保密原则保密原则2. 助人自助原则3. 中立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5.灵活性原则原则6.咨询、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心理咨询师要尊重和尽可能的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咨询前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及其限制;在咨询过程中也要明确的不断说明和解释;对咨询的录音要征求来访者的同意;当事人的资料绝不可以作为社交谈话的话题;除在专业训练中,当事人个人身份不能充分隐藏外,个人材料不应出现在咨询员的公开演讲或谈话中;咨询员应避免以个案为例来表明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咨询员不应把个案记录带离服务机构,应避免放错地方、遗失或别人可以翻看的地方; 保密例外:取得当事人的同意和许可;当事人有自杀倾向或伤害他人及危及社会安全的尝试或企图时;这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来啊放着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包括通知亲友或师长,并尽可能的保护个人的隐私;当事人是儿童,受到性虐待或者身体伤害;在法庭命令或要求提供当事人的信息。专业训练或专业的研讨,如果在发表期刊论文上必须涉及来访者的背景资料,那么应隐去来访者的姓名;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媒体真实:新闻信息经过媒体符号编码后形成的符号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模拟性反映或是现实世界的影子。 心理真实:受众主要通过媒介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并由此而形成的外部世界的景象概念。 同化评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当受众原有的思维定势与新闻信息内容基本相符,受众就表现出与新闻传播者差别极小的立场。当新闻信息内容与受众定势在大方向一致时,即使受众立场与传播者立场有差别,受众也会向传播者方向接近。 对比评定:在传播活动中,对比评定指受众表现出新闻传播者差别较大的立场。 1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 3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扬弃的原则; 4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 5.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6.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7.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8.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9.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记者的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方向与强度。 10.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11.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13.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4.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15.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变(2)应对灵活; 23.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3),距离感 27.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 28.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重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结; 29.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即“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强迫状态” 20.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最本质的特点)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2.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3.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5.新闻写作心理: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6.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11.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 11.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求所求。 12.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15.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17.睡眠者效应:亦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18.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由认知、情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为新闻工作者。主要指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它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的(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基于的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二)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 所为定量的研究方法指“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1.实验法 实验法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指“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讨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方法。” 3.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指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三)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来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前者如对某位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对其话语、语意、语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位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或其语言风格。后者如通过对一群人的访谈了解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2.观察法 观察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3.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是质的研究中另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个案法”。即对个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研究法。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新闻心理学整理版

概念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 个性心理:个体在特定条件下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 霍桑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霍桑效应表现在新闻采访上就是,采访对象由于受到关注,而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行为。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自己人效应: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智力: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因素(执行操作系统):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理解、记忆——对所接受的信息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 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知觉的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包含觉察、分辨、确认三种相互联系的作用过程。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或说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思维: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的过程。思维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最高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能力的高低是新闻从业者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因素。记者思维是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和新闻报道的目的,运用新闻原则和规律,去发掘新闻信息,表现新闻价值的一种职业思维。记者思维具有反应快速、探索求证、求新求异、视野开阔以及思维的整体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想象:是人脑对通过感知得来的、并通过记忆保留下来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1、想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2、想象的内容有许多是“超现实”的,但决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好象天生的聋子想象不出美妙的音乐,天生的盲人也想象不出春天的美景。因为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是来自客观现实的。3、想象的内容、性质和水平要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非智力因素: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动力调节系统):动机、信念、需要、兴趣、意志等——对智力活动起着驱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情绪一般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由特定的条件所引起,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的表现形式比较短暂和不稳定,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冲动性。

最新10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自学考试新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6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所形成的主观能动反映是() A.传播心理B.新闻心理 C.采访心理D.受众心理 2.新闻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档案分析法又称为() A.文档分析法B.文案分析法 C.专案分析法D.个案分析法 3.我国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于() A.1978年B.1982年 C.1986年D.1990年 4.在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华生B.班杜拉 C.阿特金森D.米德 5.在构成心理素质的四个心理系统中,能力系统属于() A.最内层的系统B.次内层的系统 C.次外层的系统D.最外层的系统 6.动机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具有() A.选择作用B.激发作用 C.调节作用D.制约作用 7.“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又可称为()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8.“一坏百坏”的看法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为()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D.扫帚星效应 9.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B.心境 C.应激D.冷静 10.记者写作最佳时间往往因人而异,喜欢深夜工作的记者属于()

A.百灵鸟型B.混合型 C.布谷鸟型D.猫头鹰型 11.就思维类型而言,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属于() A.理性思维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D.形象思维 12.新闻编辑的“识”,在智慧方面的体现主要是() A.甘为他人作嫁衣B.独具慧眼 C.具有镇定果敢的谋略D.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 13.把好舆论导向关,反映了新闻编辑的() A.受众意识B.新闻意识 C.全局意识D.评论意识 14.作为服务类节目,其“媒介共性”应该是() A.亲切友善,平易近人B.稳重可信,具备权威性 C.奋发向上,激情洋溢D.轻松愉悦,清丽高雅 15.主持人对现场发生的变化能迅速、顺畅地作出反应,这属于创造性思维的() A.灵活性B.独创性 C.流畅性D.变通性 16.与新闻真实性这一特点相对应的受众需要是受众的() A.求真心理B.求快心理 C.求新心理D.求近心理 17.按照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的观点,与自然的群体相对应的群体是() A.假设群体B.实验室的群体 C.现实的群体D.大群体 18.社会态度属于() A.纯客观范畴B.纯个人主观范畴 C.个人和外界对象关系范畴D.物质关系范畴 19.受众态度一旦形成,就会() A.固定不变B.随时变化 C.既不固定也不变化D.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20.一篇新闻稿在叙述事实的同时,也讲自己的观点,这种说服方式在传播学中称为 ()A.双方面论证B.单方面论证 C.结论的引出D.结论的得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