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农产品打破季节性限制实现反季节均衡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法,也是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走向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是采用必要的设施设备,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配套的技术体系做支撑,最终目标是实现较高的效益。广义的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养殖,狭义的设施农业一般指设施栽培。我县设施农业(栽培)的主要类型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为全面掌握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状况,进一步促进设施果蔬栽培产业的长足发展,县人大常委会把设施农业发展情况作为调研专题,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焦守香、吕恩成和有关委室的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研。调研组首先于5月3日—4日到山东寿光考察了该地蔬菜产业发展,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随后深入到胜营镇、东张孟乡、十里铺乡、广平镇等乡镇,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访农户等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又召开了有农业、水利、扶贫、开发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探讨、研究进一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关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我县设施农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了以广平镇大马庄、胜营镇邵村为中心的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区,初具一定规模,仅大马庄最多时就有日光温室大棚300多个。后来由于市场、天气、比较效益等多方面的原因,大棚蔬菜种植业逐渐萎缩,除邵村、马宋固几个村外,其他村所剩无几。

近几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群众种植大棚果蔬的热情日益高涨,县、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全县设施农业发展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十里铺乡以发展大棚错季瓜果为抓手,通过组织农民集体到山东寿光、昌乐和永年南大堡等地学习参观,长年聘请山东技术员做指导,成立错季果蔬协会为农民筹资金、找客户、跑销售等有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该乡大棚错季瓜果种植的发展。目前,全乡现发展大棚错季果蔬面积2380亩,年产错季西瓜(哈密瓜、香瓜)1000万公斤、错季蔬菜1500万公斤,年产值近3000万元,产品主要供应京津冀高中端超市,部分产品出口到韩国、日本。广平镇依托原来种植基地的基础优势,引进艺峰高效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建了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新建16个现代化日光温室、13个大棚和加工包装车间,申报4项专利和11个绿色产品品牌,提升了设施农业的内在素质和水平。胜营镇针对部分大棚棚体落后老化的情况,协调电力部

门配套电力设施,帮助农民改造温室大棚,推广自动卷帘机、微滴灌设施,提高了日光温室大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针对重茬及病虫害严重、种植品种单一的问题,积极进行大棚种植模式改造技术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了生产的升级换代。东张孟乡在设施农业农业发展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大棚葡萄种植,组织农民到山东寿光、衡水饶阳学习参观,引进先进的葡萄品种“红无核”;为解决农户缺乏建棚资金的难题,乡主要领导积极联系农发行为种植户协调小额贷款,并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亲自担保,在资金上给种植户强有力的扶持;同时,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县扶贫办、开发办等涉农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

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日光温室360个,拱棚 1173个,总占地面积4000亩,年产各类瓜果蔬菜4200 万公斤,年产值 5700多万元,从业人员3370人,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一万多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二、当前制约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县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全县设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1、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在发展设施农业中,用水困难、道路不便、通不上电等问题依然存在。如十里铺

3 / 10

乡金安村2016年发展生姜种植,有些地块因不能及时浇水而导致生姜的产量低、商品率低,严重影响了种植效益;胜营镇马宋固村距离公路较远,遇到雨天大棚黄瓜运不出去,下一场雨全村损失几万元;十里铺乡后堤等几个村,因肥馆路年久失修,道路交通不畅,瓜果蔬菜向外运输受到影响;另外,现代新型温室大棚的自动卷帘机和微滴灌设施都需要用电,低压电路不配套也是制约发展因素之一。

2、投入资金短缺。设施农业产出高、效益高,但栽培设施上的投入也大。目前,新建一个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需要投入4到5万元。我县多数农民自有资金有限,加之贷款门槛较高、担保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等原因造成贷款难,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缺少资金投入。如十里铺乡后堤村种植哈密瓜、西瓜等错季瓜果,效益十分显著,今年计划发展拱棚200个,总投入需400万元,农民可自筹100万元,资金缺口达300万元。

3、用地流转困难。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首先需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另外日光温室大棚和拱棚的建造也对地块的走向、长度有要求。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经营使大面积土地流转、置换较为困难。这种情况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新建日光温室大棚和拱棚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4、技术服务不到位。我县目前设施果蔬种植的技

术支撑力量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寿光、永年等地聘请的外来技术员,二是像大马庄马千国、后堤上郝全金等这样的“土专家”。农业部门中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从事常规粮棉生产技术指导,对新发展的以设施蔬菜瓜果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技术服务力量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和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5、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我县缺乏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同时全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队伍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6、农民思想守旧怕担风险。设施农业基础性投入较大、生产技术要求高,客观上存在着经营风险。因此,在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民中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不敢、不愿投入资金搞大棚种植;在年轻一代农民中则对发展设施农业认识不足,认为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高、产品销售难,不如外出打工保险,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性不高。少数乡村干部对推广设施农业有畏难情绪,态度消极,宣传发动不到位、不充分,束缚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关于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及建议

1、强化领导,积极扶持。一是县、乡、村三级要进一步加强对发展设施农业工作的领导,把设施农业发展作

5 / 10

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抓手,切实抓好,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建议成立设施农业发展领导小组,或进一步明确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机构、编制和职责,牵总负责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工作。二是实行目标管理。要将设施农业发展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将任务分解到乡镇及有关职能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进行专项考核,严格兑现奖惩,真正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资金奖补,助推发展。要研究出台推进设施农业新一轮发展的促进办法,加大对设施农业资金补助,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农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增强乡、村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搞好产业规划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县域、乡域的实际和特点,突出特色和重点区域,制定我县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统一协调涉农部门项目规划,统筹农业、水利、扶贫、开发、电力、交通等部门的项目编制申报,整合涉农资金向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倾斜支持,形成合力重点支持,切实改善全县农业生产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全县设施农业的大发展。

3、强化措施,切实解决好两大瓶颈难题。在解决资金瓶颈制约方面:一是县农业银行、信用社要充分发挥信贷支农主渠道作用,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房屋抵押和建立农业专业担保公司等担保新机制,加大对设

施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实现“银农”的双赢。二是探索尝试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信用协会等新型农村金融互助互扶的组织,激活农村金融资本市场,解决农民筹资难问题。三是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寻求如金安村谢文山、十里铺乡台湾丰沃公司、马艺峰高效农业合作社这样的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经济能人和企业投资参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在解决土地流转难题上,要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和置换。尽快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引导农民采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有序的流转、调整,促进土地资源向设施果蔬种植龙头企业和大户集中,推动设施农业连片经营,规模化发展。

4、搞好技术服务,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水平。一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人才技术培训战略。县乡两级技术人员要“走出去” ,参加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同时,“引进来”外地发展设施农业的行家里手,利用农广校、“阳光工程”等技术培训形式,加强对设施农业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二是加强“四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要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模式,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设施农业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三是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业部门要

7 / 10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检验检测和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营,做好对我县农业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强化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确保我县的设施农产品达到2016年新的市场准入标准。另外,还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有机绿色产品,培育我县名牌产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扶持和壮大现有设施农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如艺峰专业合作社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十里铺乡为农蔬菜种植合作社、丰沃现代农业科技公司、峰海植物克隆公司的经营水平和能力,同时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积极培育和发展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集中力量新建一批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支持现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超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三是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积极鼓励和扶持广大农民围绕设施农业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调动经纪人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这些中介组织加快设施农业产品的流通速度,推进设施农业市场化进程。

6、促进产业转变提升,做大做强设施农业产业链。要把设施农业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安全高效型转变;生产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

展,由高投入高消耗向环境友好型发展。通过标准化大棚温室、钢架拱棚、无滴膜、微滴灌、防虫网等生产设备的升级来促进产业层次的提升。将设施农业与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相结合,形成生态设施型农业和观光设施型农业,结合冷藏、贮运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

7、营造氛围,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一是宣传发动。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专题报道、技术讲座、各类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设施农业的再认识,鼓舞他们的干劲。二是参观学习。要继续把参观学习作为发动群众、提高认识的手段,通过对县内外典型的现场观摩,让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视野、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坚定信心。三是利益诱导。要通过一手抓规模、一手抓效益,保证所建棚室都能够当年投产、当年见效,让建棚户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从而调动更多农民靠设施农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

四、注重减少和规避设施农业的风险

设施农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仍然承受着自然环境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减少和规避设施农业的风险,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积极探索自然风险的保障机制。协调我县保险部门,逐步扩大涉农保险范围和覆盖面,开拓新的保险产品,

9 / 10

县财险公司要制定优惠政策大幅度降低设施农业的保险费用,吸引农民投保,降低经营风险。政府要探索将设施农业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建立风险的长效保障机制。

2、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气象部门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积极拓展农业气象服务领域,完善多渠道农业气象信息传播平台。

3、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和服务。县乡两级要大力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服务网络,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各种农业信息,多渠道收集、分析和发布市场信息,积极引导生产,努力解决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甚至扭曲的现状,为全县设施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特别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机制建设,实施重要农产品价格监测制度,对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和天气变化等趋势进行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实施先兆预警,并提出相应预控对策,最大限度减少市场波动对设施农业经营产生的风险。

关于江苏省设施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江苏省设施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第36卷第5期 2010年10月 农业装备技术 AgriculturalEquipment&Technology V0l_36No.5 0c【.2010 为比较准确地把握江苏省设施农业的发展情 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 2010年5~6月,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组 织调研小组专门对江苏省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 了调查. 本次调查的重点是设施园艺.调研小组选择了 比较有代表性的设施生产基地和装备制造企业进行 了调查,同时向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及省农委的 有关设施农业专家,教授就设施农业的发展进行了 探讨. 通过调查,总的态势是:江苏发展了各种类型的 设施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温室技术基本都 是引进技术,自主研发的较少;设施农业机械装备很 少,基本上以人力劳作为主. 1江苏省设施农业发展的状况 1.1设施蔬菜生产 对设施蔬菜的调查,我们选择了江苏省”设施蔬 菜第一县”徐州市铜山县为调查对象.2009年底铜 山县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了3×10hm,设施蔬菜 种植面积4.47X10hm.全县目前中小棚占比约为 65%,钢架大棚10%,日光温室25%.该县高档H光 !晰’’£i£..:婆£’’ 点(可从购机补贴中挤出一点),农机具生产企业 一 点,机主拿一点,农机管理部门牵头,试行农机维 修刷卡制,农机维修处方制,更换大件,整车大修费 用机主拿大头,修复,修理费用政府补贴占大头,以 此扭转现在农机修理行业重换件,轻修复的状况. 3结论 3.1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农机修理行业不同于其他 修理行业,农机修理行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职能.农 总第159期 温室单栋面积0.133hm2,造价15万~l6万元,低档

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

比增长%。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元,比去年增加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收购干叶吨,比上年增长% ,实现总产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 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

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报告.doc

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 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在“十一五”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

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 从XX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 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 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

关于我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项目农业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设施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进,目前在数量、产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突破。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按照“继续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定位和建立“绿色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功能定位,重点开展以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为重点的现代农牧业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呼包鄂经济圈”食品加工业的优质原料基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休闲度假的绿色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规模大、产品层次高、知名品牌多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推进“塞外粮仓”到“西部厨房”的现代农牧业转型。 截至____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4.7万亩,塑料大棚3.4万亩。全市100亩左右的设施农业园区已发展到63个,200~400亩的有33个,500亩左右的有9个,1000亩左右的有15个。全市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企业共32家,企业建设设施农业面积共1.56万亩,其中温室1.46万亩。 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面积627.8万亩,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其中农业部认定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

积216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45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116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8家,获得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47个。“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等特色产品获得了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河套牌雪花粉、河套白酒、维信羊绒制品、金川牌保健啤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二、存在问题 (一)资金短缺制约设施农业发展。一是设施农业的投入非常大,目前我市建一亩砖钢结构温室投入14万元左右,建一亩土钢结构温室投入9万元左右,对收入相对较少的农民来讲,还没有能力完全承担建设资金;二是设施农业贷款门槛较高,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加上不能抵押,农民联户担保能力弱,信贷风险大,因而银信部门放贷积极性不高;三是设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短缺,许多成熟生产技术不能推广应用,影响了设施农业效益的提高。 (二)农民对设施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生产需要一年四季劳作,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有嫌麻烦的思想。部分农民对设施农业缺乏正确认识,参与意识不强,顾虑较多,政府推动与农民自愿差距较大,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技术力量薄弱。我市设施发展迅速,生产基地点多面广,技术指导服务任务繁重,缺乏设施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带头人,现有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设施农牧业发展需求。 市场体系不健全。各旗县尚未形成大型农产品物流园,无市场带动能力,组织化程度较低,蔬菜销售相对困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规

农业调研报告

农业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 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

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 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765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 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完整 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赴靖边、榆阳、神木等县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2020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作为调研报告

2020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作 为调研报告 安远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安远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脐橙、生猪、食用菌、蔬菜、油茶和纸业原料林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加快安远县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近期,我们对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查。 一、安远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安远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为保障,努力推动安远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 (一)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六大特色产业渐成规模。通过立足市场,因地制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果业(加工橙、脐橙)、生猪两个产业确定为农业优势产业,食用菌、蔬菜、油茶、纸业原料林等四个为特色产业格局。目前全县已开发果业面积38万亩,其中无公害脐橙31万亩,加工橙3.69万亩;水果年产量达25万吨,其中脐橙22万吨;全县生猪出

栏16万头,生猪存栏13万头;以珍稀品种为主的食用菌5000万袋,其中工厂化生产4500万袋;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8万亩,其中大棚栽培模式的种植面积2万亩;西瓜种植面积5万亩;全县现有油茶林面积2、85万亩;全县纸业原料林面积达5万多亩。据统计,XX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97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5300万元,林业产值13200万元,渔业产值4899万元,牧业产值36400万元,分别增长8.5%、9.5%、8.8%和4.2%。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39元,同比增长9%。 (二)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几年来,安远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通过实施产业带动、项目带动战略,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狠抓龙头企业上档升级,使农业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基地面积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XX年新增12家脐橙打蜡分级包装销售企业,至此,全县拥有安圣达、赣州王品、养生堂、金丰利、仙人峰、祥源等40家加工企业,40条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以上;XX年新增贮藏库、气调库40000平方米,全县贮藏保鲜能力达到8万吨;XX年出口脐橙8.1万吨,出口额达到5296万美元;全省第一家引进橙汁加工企业—养生堂基地果业有限公司。多年来,我县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据调查,我县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以生产销售型、农产品加工销售型、技术

设施农业工程——温室调查报告书

我国温室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 文:田世杰【8号】 摘要:温室产业作为我国设施农业产业中的主体,近年来已成为农业种植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它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蔬菜淡季供应、增加农民收入、节约能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安置就业、避免温室加温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稳定社会等均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就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的过去、现状加以介绍,并提出笔者关于温室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温室;设施农业;发展 1.我国日光温室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1我国日光温室的发展历史 我国日光温室发展可以分为初创时期、大规模发展初期、全面提升与发展期和现代化发展期四个阶段。 日光温室初创时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辽宁省海城市感王镇和瓦房店市复州城镇开始利用日光温室生产冬春鲜细蔬菜,直到上世纪30年代后期传到鞍山郊区。这一时期日光温室主要是土木结构玻璃温室,山墙和后墙用土垒成或用草泥垛成,后屋面用柁和檩构成屋架,柁下用柱支撑,3m一柁,故 3m一开间;屋架上用秫秸和草泥覆盖;前屋面玻璃覆盖,晚间用纸被、草苫保温。这一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日光温室大规模发展初期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末期,这一时期首先是从辽宁省海城市感王镇和瓦房店市复州城镇的农家庭院开始的,逐渐发展到农田,此时的日光温室结构主要采用竹木结构,拱圆形或一坡立式,日光温室前屋面覆盖材料开始由玻璃改为塑料薄膜,被称为第一代普通型日光温室。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已推广第一代普通型日光温室2万hm2左右,其中辽宁省有0.7万hm2左右。 日光温室全面提升与发展期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直到本世纪初期。这一时期大面积推广了节能型日光温室。这一时期日光温室实现了两个飞跃:一是面积上的飞跃,全国推广面积达到50万hm2。二是日光温室结构性能和配套技术上的飞跃,实现在最低气温-25°地区少加温生产喜温果菜并获得高产突破,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鲜细菜供应问题,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 日光温室现代化发展期起始于21世纪初。目前已经研制出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开始了日光温室环境控制自动化、蔬菜生产标准化、无害化、机械化等研究,这一时期将完成日光温室环境控制自动化,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规范化、无害化、标准化,产品质量优质化的技术创新研究与普及。 1.2我国日光温室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园艺得到快速发展。截至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

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

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招商调研报告 一、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目前,现代农业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级的阶段,世界现代农业表现出如下主要发展趋势:一是农业抗灾能力越来越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从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二是高新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撑和助推作用越来越显著,农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高科技,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80%。三是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越来越产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通过增加投入、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强化组织管理等,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四是生产趋于标准化,质量走向安全化,现代农业要求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五是交融于世界经济循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化,农业品牌竞争白热化。 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就,农民收入获得极大提高。二是主要农产品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质量迅速提高。中国谷物、籽棉、油菜、肉类产量和花生、水果产量上升至世界各国产量的第1位。中国用占世界约9%的耕地生产了占世界25%左右的粮食产量,基本具备了年产4.5~5亿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现代农业装备设施水平提高,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现代农业园

区建设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0年,我国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已达4000多个,农业园区用地面积已经达到1180万公顷左右。 三、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基础较为坚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果业产量、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苹果面积、产量、品质稳居全国首位;以生猪、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成为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省份;干杂果生产稳步扩大。农业产业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关中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猕猴桃产业带,渭北苹果、设施蔬菜产业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建设各类园区1004个。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20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条件更加有利。主导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和农民组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典型模式,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技术,为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扩大内需和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实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消费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农业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推广,以杨凌示范区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功能明显增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

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

设施农业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关于泸西县设施农业建设的调查 学号074040234 姓名周艳琼 院系历史与行政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王俊程

关于泸西县设施农业建设的调查报告 现在全国都在发展设施农业,通过设施农业建设将广大农村发展起来,提升农村技术含量,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对设施农业建设很关心,就选取了家乡所在县——泸西县,对泸西县设施农业建设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起因 科技迅猛发展,高新产业使城市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广大农村还未实现科技的普及运用。近年来,为提高农村生产力,提出并已正在进行设施农业建设。 作为家住西南的一名农村孩子,为了解家乡设施农业建设情况,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我所在县泸西县设施农业建设进行调查。通过观察家乡发展以及各方面收集材料分析,从中了解家乡设施农业建设情况,通过自己的分析,对家乡设施农业建设建言献策。 作为云南省的一个县,泸西有云南独有的喀斯特地形,多为山地,同时泸西县又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因为多山所以泸西设施农业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平原地区的方法,因为经济困难所以泸西设施农业建设又要和同省其它县有所区别。泸西设施农业建设要针对自身情况,招商引资,利用大棚、喷灌等措施克服山地、气候因素种植高产高价农作物。 二、基本状况简介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设施农业的代表是智能化温室,现代化温室是实现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设施。完整的现代化温室由温室框架结构、温室材料、通风系统、灌溉施肥系统等组成。 泸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全县总人口38万人,典型的农业县,全县山区、丘陵面积占65.3%;不良地形、地貌占了全县面积和耕地面积的大部分。泸西县主要种植烟草与小麦两季,经济作物单一,同时采用牛耕种植,机械种植很少,科技含量低。泸西人要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是必由之路。 三、县政府设施农业建设举措分析 为了很好的把握泸西设施农业建设脉搏,我决定首先从政府设施农业建设举措方面入手。通过了解政府的设施农业建设牵引措施,对泸西现状有个基本的了解,进而再深入田间

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彬县农牧局 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各位主任、委员: 根据人大安排,近期,我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现场观摩、向有关部门、群众和技术人员询问了解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通过多方面走访了解,基本掌握了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园区主要分为以下7种类型:新农村家园、农村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城市型生态农业园、生态餐厅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近年来,在彬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依托资源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县已建成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集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4个;建成以本地现有资源为依托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个;建成以弘扬彬县人口文化为主的新农村家园1个;

主要涉及6个村,累计投资5259.5万元。还有1个规划100亩的高智能型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区,正在设计当中。 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特点是: (一)规划设计合理,突出特色。通过调研,可以看出,为了确保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标准,各相关单位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实地调查,反复论证,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全县5个现代农业园区亮点纷呈,炭店乡林家堡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体现的是渭北窑洞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底店乡侍郎湖休闲农业观光园,主要体现的是内陆淡水湖休闲垂钓、农事体验、山间鸟语花香等乐趣;香庙乡程家川村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充分展示了古豳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底蕴、清代古民居建筑群独特风采;润杨休闲农业观光园,是由彬县润杨开发责有限任公司建设的,主要展示的是大棚晋枣高效栽培技术、柿子栽培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加工技术等;龙高镇龙马村循环农业示范园,主要以当地苹果树枝为原料制作菌棒,生产优质平菇、香菇、金针菇,废弃的菌棒再循环利用到苹果园中,形成大棚蘑菇循环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大棚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太峪乡寺家庄村新农村家园,主要展示我县别墅型新农村建设成果、首家村级人口文化园,在品尝彬县特色小吃的同时,感受彬县村级人口文化的淳朴、厚道,体验彬县传统民俗表演。 (二)以科技为先导,园区基础坚实。以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为载体,以增强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功能为目标,全

吕梁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吕梁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认真组织实施“8+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较好发展。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92亿元,比2010年的77.49亿元增加39.43亿元,增长50.9%;2013年粮食总产量115.85万吨,比2010年的104.27万吨增加11.58万吨。2014年粮食产量预计121.51万吨,创造了2005-2014年粮食生产保持十年连续递增的新记录。 一、我市特色农业发展主要特点 (一)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全市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实施“8+2”农业产业化三年振兴计划为抓手,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红枣、核桃、马铃薯、食用菌、畜牧、林下中药材、小杂粮、蔬菜八大特色主导产业格局。红枣经济林达到20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核桃经济林300万亩,占全省的50%、全国的7%;马铃薯面积90万亩,其中脱毒马铃薯69万亩;我市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分布广、

种类多的优势,人工开发种植中药材品种达32个,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小杂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1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杂粮面积的23.5%,享有“杂粮王国”之称;蔬菜面积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37万亩;食用菌作为新型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仅2013-2014年两年,我市共发展食用菌1976万棒,品种包括平菇、金针菇、香菇、杏鲍菇、双孢菇、白灵菇等十余种;畜牧养殖方面,狠抓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和品种优化,呈现出猪、牛、羊和禽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已建成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48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养殖总规模的30%左右。2013年猪牛羊存栏达到132万头(只),特别是今年实施的黄牛改良和湖羊、藏香猪引进,使我市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农产品加工总量达到135万吨,销售收入完成100亿元左右。基本形成文水、孝义禽类加工,文水牛肉加工,汾阳、孝义核桃加工,柳林、临县、兴县、交城红枣加工,兴县杂粮加工和汾阳、文水白酒生产等农产品加工格局。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多个(国家级4户、省级45户、市级99户),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龙头企业49户(省级梯次企业7户、市级13户、县级29户),“513”工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0亿元,占到农产品加工销售总收入的80%。龙头企业从业人数4.5万人、带动农户42万户,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龙头企业对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本

关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从10月份起,沈伟副主席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专题调研组,赴有关县市区实地调研,走访重点企业、示范项目,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调研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赴浙江衢州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立足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下较好基础。示范创建初显成效。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创建郎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个省级示范区,宁国、广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12个国家级、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农产品企业创成安徽名牌产品45个。宣州洪林农业现代示范区被授予全国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皖江禽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初步形成。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省级92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3家、省级29家;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0家。发展模式探索创新。大力推广并逐步形成畜禽—沼—粮(菜、果等)、经果园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农业等典型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及休闲

服务业等领域延伸,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12个。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411万人次,实现收入62.7亿元。基础设施初步改善。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64.15亿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6.47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提高耕地质量等别约1等。新改建田间道路1100余公里,田间道路通达度近95%。涉农改革稳步推进。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1-9月份,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78笔、4774万元,累计贷款余额8352万元。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审核颁发“两证一书”25651处,成立管护组织481个,覆盖耕地面积21.89万亩。紧抓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然而,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等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不够,投入“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计划设立的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推进慢。县市区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和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不足。受洪涝灾害影响,全市5254处堤防(护岸)、98座水闸、59座泵站、5489处塘坝及灌溉设施需要修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