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毒理学练习题

食品毒理学练习题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根据WHO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成人致死量在50~500mg/kg体重的毒物是Ⅳ级毒物,其毒性是()

A.剧毒

B.高毒

C.中等毒

D.低毒

2. 根据WHO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成人致死量在5000~15000mg/kg体重的毒物是Ⅱ级毒物,其毒性是()

A. 低毒

B. 中等毒

C. 高毒

D. 剧毒

3. 根据WHO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成人致死量在小于50mg/kg体重的毒物是Ⅴ级毒物,其毒性是()

A.剧毒

B.高毒

C.中等毒

D.低毒

4. LD100指的是()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绝对致死量

D.最大耐受量

5. 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小肠

6. 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动物性别选择为()

A.雌雄多少都可以

B.雌雄各半

C.全部为雄性

D.全部为雌性

7. 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______。()

A.着床期

B. 胚泡形成期

C.胎儿期

D. 器官发生期

二、判断题(在题号对应处打√或打×)

1.同一剂量的同一毒物,虽然接触途径不同,但毒性是相同的。

2.烃类碳链长度相同时,不饱和的烯烃毒性小于烷烃。

3.甲醛比乙醛毒性强。

4.既易溶于脂肪又易溶于水的化合物,最容易透过生物膜进行扩散。

5.急性毒作用带Zac值越大,表明化合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小。

6.肾脏清除毒物的机理与其清除正常代谢终产物的机理不同。

7. 反应是指一定剂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程度的个体数在该群体中所占的比率。

8. 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9. 致癌作用所引起的细胞变化可遗传到下一代细胞。

10.微核试验可检出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11.毒物与非毒物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12.当烃类同系物碳原子数相同时,成环的毒性比不成环的小。

13.氨基化合物按毒性大小依次为:伯胺﹥仲胺﹥叔胺。

14.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水、尿素、乳酸等小分子可以通过滤过跨膜转运。

16.当烃类同系物碳原子数相同时,直链的毒性比支链的小。

17.硝基和亚硝基化合物毒性主要是引起高铁血红素蛋白形成。

18.带电荷的离子,如氢离子、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等难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

三、填空题

1.生物学标志分为3类,分别是、

、。

2.参考剂量的英文简写是,半数致死剂量英文简写是。

3.食品中化学性污染来源有3类、、

4.机体与外源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的ADME过程是指经过、

、、的过程。

5.生物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包括、

和易化扩散)、、。

6.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包括蓄积和蓄积。

7.基因突变按照对遗传信息的改变,分为同义突变、突变、

突变;按照基因结构的改变分为和突变。

8.化学致癌物按其作用阶段分为剂、剂和剂。

9.联合毒作用分为非交互作用和,前者包

括和,后者包括、和。

10. 未观测到有害作用水平的英文简写是。

11. 食品中潜在的污染有生物性污染、、。

12. DDT是一种有机农药。

13. 载体扩散是非脂溶性或很小的物质,借助于细胞膜上的,顺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

14.毒理学实验设计要遵循统计学原则,、、是统计学3个基本原则。

15.染色体畸变的类型有、、、。

16.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毒效应

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称为作用。

17.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的英文简写是。

18.盐酸克伦特罗又称,曾用于饲料中作为减肥药,是一种β﹣受体,用于治疗动物呼吸系统疾病,但目前有资料表明它有中等毒性,其毒性作用有、、。

19. 外源化学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其毒作用可被,这种结合

是。这种结合可血中游离型化学毒物的浓度。20.主动转运的特点有:需要消耗一定的,转运过程需要

参加,载体有一定的,存在。

21.蓄积作用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

22.致突变作用的遗传学终点分为3类:、、

四、名词解释

1.协同作用

2. 首过效应

3. 生物转化

4. 急性毒性

5. 未观测到有害作用水平

6. 参考剂量

7. 半数致死浓度

8. 每日容许摄入量

9. 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10. 发育毒性

11. 染色体畸变

12. 急性毒作用带

13. 最高容许残留量

14. 毒物

15. 慢性毒性作用

16.食品安全性评价

五、问答题

1. 常用的染毒方法有哪些P127

2. 简述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的概念及反应类型。P58,P67

3. 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目的是什么P147

4.什么叫体内的贮存库,体内的毒物贮存库主要有哪些P53

5.什么叫吸收主要吸收途径分别吸收哪类外源化学物P48

6.急性毒性的试验目的是什么P119

7. 致突变试验有哪些常用的生物测试系统P176

8.四季豆常含有的毒素有什么毒性怎样食用四季豆最安全P264 9. 为什么新鲜黄花菜有毒如何预防P262

19. 为什么冬春季的河豚毒性最高P268

10. 微核试验的原理是什么P183

18. Ames试验的原理是什么P179

11. 外源化学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对机体有何重要的生物学意义P53

12.体内毒理学试验常用的对照有哪些P98

13.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分为哪几个阶段P342-343 14.化学致癌物有哪些主要特性P207-208

20. 风险分析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P359-360

21. 什么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360

22. 暴露量评估准则是什么P365

六、论述题

1、请你谈谈汞有哪些污染来源和有什么毒性P294

2、请你谈谈铅有哪些污染来源和有什么毒性P296

3、试述镉的主要污染途径和毒性特征P298

4、请你谈谈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受到哪些因素影响P

5、请你阐述选择实验动物要遵循的原则。P79

6、试述食品中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和预防控制措施。

7.试述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制定的方法及综合考虑的因素。

8、试述预防食品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有哪些主要措施

9、以某种食源性危害为例阐述风险评估的过程。

食品毒理学第1阶段测试题1b

一、单项选择题 1、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2、()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3、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吸收。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肌肉 4、除了()和乙酰化结合外,其它Ⅱ相反应显著增加毒物的水溶性,促进其排泄。 A、氨基化 B、葡糖醛酸结合 C、硫酸结合 D、甲基化 5、化学物的同分异构体之间的毒性不同,一般来说,() A、邻位>间位>对位 B、对位>邻位>间位 C、间位>对位>邻位 D、对位>间位>邻位 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A、致突变毒性 B、生殖毒性 C、免疫毒性 D、亚慢性毒性 8、胺类化合物按其毒性大小一次为:() A、叔胺>伯胺>仲胺 B、仲胺>叔胺>伯胺 C、伯胺>仲胺>叔胺 D、仲胺>伯胺>叔胺 9、生物转化的Ⅰ相反应主要包括()、还原和水解反应。 A、氧化 B、加成 C、氢化 D、脱氢 10、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 A、生物转化 B、消除 C、生物转运 D、代谢 二、多项选择题 1、危险度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可分为()。 A、间接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相对危险度 D、直接危险度 2、一般情况下,剂量-反应曲线包括的类型有()。 A、直线型 B、抛物线型 C、S型曲线 D、“全或无”反应 3、毒理学研究中常用来反映毒作用重点的观察指标可以分为()。 A、特异指标 B、形态学指标 C、组织学指标 D、死亡指标 4、肾脏对外源化学物的的排泄机理包括()。 A、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简单扩散 C、肾小管主动转运 D、肾小管重吸收 5、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下列可用于描述安全限值的有()。 A、每日允许摄入量 B、最高容许浓度 C、阈限值 D、参考剂量

《食品毒理学》题库

《食品毒理学》题库 一、填空 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和等四个方面。 2.毒物吸收途径有、和三种。 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和四种形式。 4.毒物主要通过、和三种渠道排泄。 5.毒物动力学指毒物在体内随时间浓度变化,主要模型为,包括、 和三种具体模型。 6.多环结构毒物的毒性和致癌性主要由决定。 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和三种。 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 9.致癌物可分为、和三大类。 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应。 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可进行。 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而要避免和所带来的高成本 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和四种。 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其毒性机制为。 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毒性机制为。 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 17.河豚毒素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 18.烤面包时,可由产生一些致癌物。 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种。 20.天然色素中,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 2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部位残存较高。 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和等五个方面。 23.抗生素药残的主要检测方法有技术和技术。 24.在我国,农药由于高毒高残留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禁产,其替代品主要为低毒低残留的类农药。 25.汽车尾气中的有害金属污染主要由其造成。 26.日常生活中,砷的常见污染来源是。 27.黄曲霉毒素在条件下,可被破坏结构除毒;而其在体内反应中,为解毒反应,为增毒反应。 二、名词解释 1.毒物 2.效应 3.反应 4.NOAEL

毒理学习题集

二、选择 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A A、毒性鉴定 B、接触毒物时间 C、接触毒物剂量 D、毒性强弱 E、以上全是 2、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 A、核素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E、以上都是 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E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二、选择 1、A 2、D 3、E 1、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指外源性化学物 A A、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 B、最早达到最高浓度的部位 C、在体内浓度最高的部位 D、表现有害作用的部位 E、代谢活跃的部位 2、氟(F)的靶器官为 E A、中枢神经系统 B、脂肪 C、肝 D、肺 E、骨骼 3、铅(Pb)的靶器官为 A A、中枢神经系统 B、脂肪 C、肝 D、肺 E、骨骼 4、对某化学毒物进行毒性试验,测定结果为:LDso:896mg/kg,LDo=152mg/kg,LD100=1664mg/kg,LimaC:64mg/kg,Limch:8mg/k8,其慢性毒作用带的数值为 A A、8 B、14 C、26 D、112 E、208 5、关于生物学标志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又称为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 B、检测样品可为血、尿、大气、水、土壤等 C、检测指标为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和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D、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E、生物学标志研究有助于危险性评价 6、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 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 B 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 C。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7、某农药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0mg/kg体重,安全系数定为100,一名60mg 体重的成年人该农药的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应为 D A.0.6mg/人?日 B.3.6mg/人?日 C.12mg/人?日 D.36mg/人?日E.60mg/人?日 8、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S 型曲线,原因在于不同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 E A、吸收速度差异 B、分布部位差异 C、代谢速度差异 D、排泄速度差异 E、易感性差异 9、在毒性上限参数(致死量)中,最重要的参数是 E A.绝对致死剂量 B.大致致死剂量 C.致死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E.最大耐受量(最大非致死剂量)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 A型题(1×30) 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 B.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 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 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 B.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 C.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 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 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 A.剂量 B.作用时间 C.毒性 D.蓄积作用 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 A. 尿中δ-ALA的含量 B. 中度铅中毒 C. 动物死亡 D. 持续性肌肉松弛 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 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__B____。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7、急性毒作用带为___D____。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8、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___。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9、__A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C.流行病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 10、.MLD指的是___C_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1、.LOAEL指的是__B_____。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2、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13、(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A、雌性生殖毒性试验B、急性毒性试验C、致突变试验D、致畸试验 14、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 B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15、( C )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1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C )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1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 D )和慢性毒性。A、致突变毒性B、生殖毒性C、免疫毒性D、亚慢性毒性 18、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9、.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C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21、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 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2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 D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B教学提纲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B

精品文档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食品毒理基础》期末考试试卷B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C 4.A 5.C 6.A 7.A 8. D 9.C 10. C 11.B 12.C 13.B 14.C 15.B 16.A 17.A 18.B 19.D 20.D 二、名词解释 靶器官:是指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协同作用: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 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环节,是机体维持稳定的重要机制。 蓄积作用: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可经代谢转化以代谢产物或者以未经代谢转化的原形母体化学物排出体外,但是当化学物反复多次给予动物染毒,而且化学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与排出机体的速度和总量时,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就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在某些部位。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DNA序列发生的可遗传改变,可分为三个类型:碱基置换、移码和大段损伤。 致畸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作用于发育期的胚胎,引起胎儿出生时具有永久性的形态结构异常。 危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二、简答题 1.食品毒理学科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 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其内容包括食品毒 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食品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 全性评价程序和危险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和对 机体毒性危害及其机理。 2.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半数致死量和每日容许摄入量?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外源化学物质;或 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 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 力。 毒作用是指毒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靶器官内达到一定浓度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 果,是毒物对动物机体所引起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效应。 半数致死量是指给受试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后引起实验动物死亡一半时所需要的 剂量。 每日容许摄入量是指每个人终生每天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可测知的不 良影响的剂量。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毒理学选择题

毒理学(单选题)第1题: 毒性的上限指标有()。 A.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致死量B.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C.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致死量D.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剂量,阈剂量,半数耐受剂量E.绝对致死量,阈剂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 【答案】B 第2题: 关于蓄积系数(K)的评价哪些是对的()。 A.K<5为高度蓄积 B.K<3为高度蓄积 C.K=LD50(1)/LD50(n) D.K>1为明显蓄积 E.K>2为轻度蓄积 【答案】D 第3题: 影响致癌作用的因素有()。 A.致癌物的相互作用 B.维生素 C.脂肪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第4题: 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A.动物种属 B.性别 C.年龄 D.生理状态 E.以上都是 【答案】E 第5题: 男性患者28岁,农民,1998年夏季因在田间喷洒农药,突然晕倒在地,急诊入院。体检瞳孔缩小,对光反应消失,多汗,流涎,全身抽搐,语言不清,血压18/12.5kP(135/94mmHg)。排除由于误食药物或有毒物应做如下检查()。 A.化验病人的胃内容物及排泄物(含有机磷) B.详细询问有机磷农药接触史(接触过) C.溶血试验(+) D.复能剂诊断性治疗(有效) E.以上都应进行 【答案】E 第6题: 下列哪种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 A.微核 B.倒位 C.插入 D.易位

E.重复 【答案】B 第7题: SCE是()。 A.染色单体交换 B.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C.染色单体内换 D.染色单体互换 E.姐妹染色体交换 【答案】B 第8题: 有关嵌入剂的概念正确的是()。A.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 B.嵌入碱基之间 C.嵌入多核苷酸链之间 D.导致移码突变 E.以上都对 【答案】E 第9题: 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是()。A.环境毒理学3~6个月 B.食品毒理学3~6个月 C.工业毒理学1~3个月 D.食品毒理学90天喂养

食品毒理学203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细胞内钙稳定? 答:细胞内的钙有结合钙和离子钙两种形式。只有离子钙才具有生理活性。离子钙又分为细胞内Ca2+和细胞外Ca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钙浓度较低 (10-8?107mol/L),细胞外浓度较高(103mol/L),内外浓度相差103?10倍。 在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游离的Ca+仅为 107moL/L,而细胞外液Ca+则达10'3moL/L。当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第一信使传递信息,则细胞内游离Ca2+迅速增多可达10-5mol/L,此后再降低至107mol/L,完成信息传递循环。故将Ca2f称为体内第二信使。Ca2+浓度的这种稳态状的变化过程称为细胞钙稳态。 2、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化学物与机 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3、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 毒物进入人体内,经过一定时间不均匀地分布于某些器官,呈现蓄积状态, 有些重金属毒物可长期贮存于骨、肝、肾、脑等等组织中,但并不出现毒性,当毒物的吸收停止后,已蓄积的部分则开始排出,持续时间很长,血液酸碱度的改变,可影响毒物的蓄积,当人的健康状况低下时如患病、过劳、饮酒、情绪波动时,毒物可变为可溶性的状态进入血液,引起中毒和急性发作,这种现象在长期 停止接触毒物后,偶尔发生。还有机能蓄积:当毒物侵入人体后,即排出或转化,但其毒性作用是积累的,以后当少量毒物不断进入人体,毒作用将继续加深,到

定程度却出现严重和中毒现象,此时毒物在体内已无蓄积,如过敏性物质的生 漆、青霉素、致癌物质的煤烟、砷等等。 4、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 胆通过 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那些? 答:⑴致甲状腺肿物 ⑶蚕豆病毒素 ⑸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⑼天然诱变剂 6、化学物的一般作用机制有那些? 毒理学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的阐述, 在整体器官(系统)水平上,是关于 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肝脏、肾脏、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及皮 肤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在细胞、亚细胞水平上,是关于干扰细胞内酶系功能、抑 制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破坏细胞的亚微结构;在分子水平上,是对生物膜的化学 组成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影响、引起细胞钙稳态失调、氧化损伤生物大分子、与蛋 白质或核酸共价结合。导致相应的机能障碍、结构改变和物质代谢异常,表现一 系列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由整体器官向亚细胞、分子水平纵向研究.并将这 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将是今后全面说明外源化⑵生氰糖苷 ⑷山黧豆中毒 ⑹消化酶抑制剂 ⑺生物碱糖苷 ⑻血管活性胺 ⑽蘑菇毒素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 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 B Ramazzini C Paracelsus D Fontan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 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C临床试验D 人体观察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 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C易感性研究D 不易感性研究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B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最新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损害作用:指使机体的正常生长形态、生长发育过程收到严重影响,寿命缩短,功能容量或 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维持稳态能力下降,对某些其他环境因素不利的影响的易感性增高的作用。 非损害作用:指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某种生理功能容量的降低,也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的作用。 2.毒效应谱:毒效应的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的谱图。 3.靶器官: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4.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 化学物。 5.基因突变:一个或几个DNA碱基对的改变。 6.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 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7.阈剂量:即最小有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 触,是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8.毒作用:又称毒效应,是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9.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剂量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 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包括急性中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 10.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合物的总量。 11.变异:物种的个体和各代之间出现的种种不同程度的差异。 12.Ⅰ相反应:指机体内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13.Ⅱ相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是毒物原有的功能基因或由Ⅰ相反应引入的功能基因与内源性 辅因子反应。 14.突变: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变异。 15.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个群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16.危险性:表示外源化学物质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17.安全性:指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18.吸收:外源化学毒物经机体接触部位进入循环的过程。 19.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它是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 要环节,是机体维持稳定的主要机制。 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二、简答 1、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2、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 答: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如果外源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该器官组织称为贮存库。 具体贮存方式有:1)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2)肝和肾作为贮存库; 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3、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除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除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4、什么是生物转运?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方面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使其水溶性增加并加速其排泄,可以降低对机体损害,未经

食品毒理学试题答案

四、简答题 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2、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气温、气湿和气压 (2)、季节和昼夜节律 (3)、生物节律即生物钟是生命进化过程中长期历史形成的基本特征,包括季节和昼夜节律。 (4)、动物笼的形式、每笼装的动物数、垫笼的草和其它因素也能影响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 (5)、毒物的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 3、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答:(1)、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即定出LD50,以初步估计该化学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一种化学物的相对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现,找出其剂量—效应和剂 量—反应关系。 (3)、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体的途径,研究受试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 化过程及动力学变化。 (4)、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4、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 答:(1)、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以mg/kg体重计)小于或等于人群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 (2)、在50~100倍之间者,需相关专家共同评议。 (3)、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卫生标准。 (4)、慢性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越小,卫生标准要求越严格。 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哪些? 答:(1)致甲状腺肿物(2)生氰糖苷 (3)蚕豆病毒素和山黧豆(4)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5)消化酶抑制剂(6)生物碱糖苷 (7)血管活性胺(8)天然诱变剂 6、简述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 答:化学物生物转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减毒灭活作用(2分)又具有增毒和代谢活化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可能是化学物本身,更主要的是其活性中间产物或其代谢产物(1分),由于代谢转化连续性、系统性、复杂性,因此评价其毒理作用时必须了解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才能全面评价化学物的毒作用,否则仅在某一时点、仅对化学物本身去研究和评价其毒作用,就可能得出错误或片面的结论(1分) 五、综合题 1、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1)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将毒理学知识应用于卫生科学,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不能以模式化对待,必须根据受试化学物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相关资料,讲求实效地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 (2) 试验方法的标准化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判断: 1.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外源性化学物质都是有毒的. 2. 所有的物质包括食用蛋白都可能是毒物. 3. 体内试验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选/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4. 归因危险度为0.1表示接触组发生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是非接触组的10倍. 5. 什么叫实质等同原则? 1.蛇毒不是药物,是毒物。 2.毒物按其毒性作用分为、、、、等五类。 3.吸收系数是和之比。 4.什么叫生物半减期? 5.毒物对不同的生物或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的原因? 6.毒性作用分为、、、、 、等六类。 7.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变慢是一种损害作用。 8.镉中毒会导致尿中β2-微球蛋白的出现,β2-微球蛋白是一种接触性标记。 9.什么叫毒效应谱? 10.生物学标志物包括、、。 11.质反应用于表示引起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 12.什么叫ADI和RfD? 1.外源化学物主要通过、、吸收。 2.什么叫首过效应? 3.有机酸(碱)主要在哪里被吸收?为什么? 4.胭脂红通过转运方式进入小肠小皮细胞。 5.气体进入肺泡后以转运方式进入血液。 6.影响气溶胶吸收的重要因素是和。 7.脂水分配系数低的外源化学物易经皮肤吸收。 8.什么叫贮存库?贮存库具有什么意义? 9.人体的贮存库主要有哪几种?

10.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最关键因素是和。 11.胎盘屏障不能阻止脂溶性高的外源化学物质透过。 12.排泄有哪几种途径? 13.尿的pH一般低于血浆pH,这种pH的分配利于(酸/碱)排泄。 1.什么叫生物转化? 2.通过生物转化,外源化学毒物的毒性降低。 3.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4.生物转化的对象是非营养物质. 5.I相反应包括、、. 6.经过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 7.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又称或。此酶系由、、三部分组成。 8.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功能包括、、三种,其主要功能是。 9.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催化机制。 10.写出P-450催化氧化的总反应式。 11.P-450催化哪几种类型的氧化反应? 12.微粒体含黄素单加氧酶与P-450催化反应的不同之处是。 13.简述FMO的催化机制。 14.通过乙醛脱氢酶作用,乙醛氧化成。 15.哺乳动物体内还原酶在中的活性较高,因为它是一个相对的环境。 16.还原作用包括哪几类,产物分别是什么? 17.在体内,能被水解的键包括、、三种。 18.II相反应中,哪些是解毒反应,哪些是代谢活化反应?各种反应的反应供体是什么?

卫生毒理学复习题库(选择题附答案)

1第一章绪论 【A 型题】 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 A.核素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C 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 D.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 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B 型题】 【名词解释】 1.毒理学 2.现代毒理学 3.卫生毒理学 4.管理毒理学 【问答题】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 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 【论述题】 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2.谈谈现代毒理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2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A 型题】 1.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的概念是D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 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C A.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 值与急性阈计量成反比 C.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D.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B

毒理学选择填空题

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叙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危险度评定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危害识别、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接触评估、危险度表征。 机体对于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过程。生物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 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可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两类,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作用、胞饮作用。 化学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 气体和蒸汽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脂溶性和浓度 机体最主要、最有效率的排泄器官是:肾脏 代谢的结果分为:代谢解毒和代谢活化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有I相反应和II相反应,I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II相反应即结合反应。 终毒物主要分为下列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解毒的反应类型:非共价结合,共价结合,去氢反应,电子转移,酶促反映。 修复障碍引起的毒性:炎症、坏死、纤维化、致癌作用。 毒作用影响因素: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暴露因素、环境因素、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实验动物的性别的选择:雌雄两性。 急性试验:一般选用成年动物,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通常选用较年幼或初断乳的动物。 灌胃法:常用于急性毒性试验,亦可用于长期染毒 眼刺激试验:推荐的传统方法为家兔眼刺激试验。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选择的动物是豚鼠。 三类遗传学损伤: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改变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改变、DNA原始损伤。 致癌的过程:大致分为引发、促长、进展三个阶段 人群流行病学和动物试验结果:是评价化学物致癌危险性的两类主要的证据。 长期致癌实验的主要的分析指标:肿瘤发生率、多发性、潜伏期。 致畸物引起畸形的过程和能力:分别叫致畸作用和致畸性 发育毒性阶段:着床期、器官形成期(发生结构畸形的关键期,致畸敏感期)、胎儿期、围生期(一生中对致癌物最敏感的时期)和出生后的发育期。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Ⅰ: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毒性试验)Ⅱ:致畸试验Ⅲ: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 简单扩散特点:不耗能,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抑制的影响。脂溶性的高低称为脂/水分配系数,化学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易溶解于脂肪,经简单扩散转运的速率也越快。 滤过:可允许分子量小于白蛋白(约60kDa)的物质通过。 主动转运特点:有特异选择性,载体有饱和性,有竞争性抑制,需要载体,需要耗能。 取代基对毒物的影响:烷烃类的氢如被卤素取代,其毒性越强,且取代越多,毒性越大。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交互作用可表现为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选择或填空) 拮抗作用包括:①功能性拮抗:发生于两种化学物对同一生理指标有相反的作用。(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与抑制剂的对抗作用)②化学性拮抗:两种化学物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毒性较低的物质而降低毒性。 ③配置性拮抗:一种化学物影响了另一种化学物的吸收、分布、排泄以及代谢是之较少到达靶器官或在靶器官中作用时间缩短。④受体性拮抗:当两种化学物在体内与同一受体结合是,产生竞争性拮抗。当联合作用的双方结合于不同受体,而产生非竞争性拮抗。(如阿托品降低有机磷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毒性) 一般毒性评价和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确定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确定受试物毒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对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对受试物的吸收、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与人最接近的物种,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的物种,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 呼吸系统毒物来自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空气呼吸道进入,二是由呼吸道以外的其他途径进入体内再经由血液循环带入呼吸系统。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肾小球的滤过量大小可用肾小球滤过率(GFR)表示,即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GFB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所组成 纳米粒子的损伤特征:隐袭性、持久性、穿透性 纳米粒子暴露于机体的三个主要途径: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是放射性核素的摄入途径:呼吸道吸入、胃肠道吸入、皮肤和伤口吸收、直接注入 碘积累在甲状腺;锶积累在骨骼 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 周围免疫器官:括脾、淋巴结、淋巴小结及全身弥散的淋巴组织 免疫毒性作用的分类:免疫抑制,超敏反应,自身免疫 外源化学物免疫抑制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抗感染能力降低和肿瘤易感性增加。 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鼻腔由前向后由四类细胞组成: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无纤毛假复层移行上皮细胞,呼吸上皮细胞,嗅上皮细胞。其中人类鼻前庭部的鳞状上皮细胞含有毛发结构。 嗅上皮细胞是外来化学毒物的重要靶细胞(神经毒性) 呼吸系统毒物常见形态:气体和蒸汽,气溶胶,纤维,细微或超微粒子以及纳米粒子 具有刺激作用的化学物按其作用由弱到强可分为:感觉刺激物,肺刺激物,支气管收缩物 肺纤维化可分为肺泡内纤维化和间质纤维化 吸烟是肺癌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人体检测指标:肺容量,气体流速,时间,压力,气体成分分析。 肝的基本结构单位的划分方法:肝小叶与肝腺泡;肝小叶中央区是肝的毒性靶位 血清酶:碱性磷酸酶(ALP)、γ-古氨酰转肽酶(γ-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肾脏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滤过膜的超微结构:内层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中间为非细胞性的基膜层,外层是肾小囊皮质细胞。 肾近曲小管是肾性毒物引起肾脏损伤最常见的部位。

复习重点、试题-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 A.有毒 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 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 A.机制毒理学 B.应用毒理学 C.描述性毒理学 D.临床毒理学 E.职业毒理学 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 A.家兔 B.大鼠 C.小鼠 D.豚鼠 E.家犬 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 A.基因启动区域 B.转录因子 C.转录前复合物 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 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 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 A.干扰电子传递链 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 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 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 E.使钙离子上升 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 A.组织坏死 B.纤维症 C.致癌 D.炎症 E.蛋白合成 二、填空题 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 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 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 (1)发现中毒剂量 (2)发现毒性反应 (3)确定安全范围 (4)寻找毒性靶器官 (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 2. 毒性反应类型? (1)非共价键结合 (2)共价键结合 (3)氢键吸引 (4)电子转移 (5)酶反应 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 (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 (3)改变靶点 4. 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 (1)靶分子功能障碍 (2)靶分子结构破坏: (3)新抗原形成 5. 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 (1)组织坏死 (2)纤维症 (3)致癌 四、论述题 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 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

食品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 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方面。 2.毒物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三种。 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血液分布、肝脏分布、脂肪组织贮存和骨骼中沉寂四种形式。 4.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 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三种。 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 9.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 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强,应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 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小,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避免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 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凝血素和过敏原四种。 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 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苦杏仁苷,毒性机制为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可抑制细胞传递链,一直对氧的利用。 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游离棉酚。 17.河豚毒素碱性条件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

18.烤面包时,可由美拉德反应产生一些致癌物。 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8种。 20.天然色素中,加铵盐法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 2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肝脏部位残存较高。 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肠道内菌群失调、诱发过敏反应和潜在三致作用等五个方面。 23.抗生素药残的主要检测方法有色谱技术和免疫学法技术。 24.在我国,有机氯农药由于高毒高残留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禁产,其替代品主要为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类农药。 25.汽车尾气中的有害金属污染主要由其含铅汽油防爆剂造成。 26.日常生活中,砷的常见污染来源是煤的不完全燃烧。 27.黄曲霉毒素在加氢氧化钠碱性条件下,可被破坏结构除毒;而其在体内反应中,羟化为解毒反应,环氧化为增毒反应。 1、毒物分类中,生物毒素可分为以下几种,既黄曲霉毒素、镰刀菌属毒素、其他曲霉和青霉和细菌毒素。 2、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3、绝对致死剂量(LD100)是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4、化学毒物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的条件是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不受竞争性抑制影响。 5、化学毒物的代谢反应过程分为两相,氧化、还原、水解均为Ⅰ相反应,结合为Ⅱ相反应。 6、活性氧对DNA的损伤机理正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有两个方面:①氧化应激②细胞程序化死亡。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有毒有害物质可分为几大类? 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 2. 食品中毒物的主要来源和途径。 (1)农药污染: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菊酯类农药等; (2)工业三废污染: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它们通过污染食品或通过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中的迁移,造成在某些动植物产品中的富集,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3)霉菌污染:霉菌对食品污染的危害,一是食品变质,二是产生毒素; (4)兽药残留污染:有些兽药在使用后不易排泄,残留量高,从而使产品达不到安全标准,有些则是养殖户违反规定而造成不合格残留; (5)运输污染:运输食品的火车不干净,或食品与一些有毒有害物品同车混合运输造成污染;(6)加工污染: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此外一些不良加工方式或不良包装材料也会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7)事故性污染:食品加工企业或餐馆由于管理不善,工作马虎,误用或超量使用一些化学物质造成中毒事故。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 1.LD50:半数致死剂量,是指引起受试动物组中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2.LD0:最大耐受剂量(MTD),指全组受试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 3. NOEL:未观察到作用剂量也称最大无作用剂量(MNED)或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NOAEL),是指受试物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现今的认识水平,用目前最灵敏的进侧方法和观察指标,未检查出对动物造成血液型、化学性、临床或病理性改变等损害作用的最大剂量,即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任何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 4. ADI:每日允许摄入量,指人终生每日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对健康没有任何已知的各种急性、慢性毒害作用等不良影响的剂量。 5. MRL:最高容许残留量,也称最高残留限量,是指允许在食物表面或内部残留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最高含量。 6. RfD:参考剂量,是环境介质中,外源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 7. BMD:基准计量法,依据动物试验取得的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常为1%~10%)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区间的下限值。 8. 休药期:也称宰前清除时间,或廓清期或清除期,是指一种药物从给动物用药开始一直到允许屠宰及其产品许可上市的时间。 9. 造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常见因素 (1)在休药期前屠宰动物;(2)屠宰前用药物掩饰临床症状,以逃避宰前检查;(3)用未经批准的药物添加剂饲喂动物;(4)药物标签上的用法指示不当,造成不符合规定的残留;(5)肉品中的抗生素残留,主要是滥用所致(不按应用限制规定,超剂量、长时间用药等)。书本263页第二段⑴ 第三章毒物的体内过程 1.毒物在体内水解反应和结合反应的生理意义。 ⑴水解反应:许多外来化合物(如酯类、酰胺类和含有酯式键)的磷酸盐取代物极易水解。血浆、肝、肾、肠粘膜、肌肉和神经组织中有许多水解酶,微粒体中也存在。酯酶是广泛存在的水解酶,酯酶和酰胺酶可分别水解酯类和胺类。水解反应是许多有机磷杀虫剂在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例如对硫磷或对氧磷、乐果和马拉硫磷等在体内均以此种方式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后毒性降低或消失。有些昆虫对马拉硫磷有抗药性,即由于其体内羧酸酯酶活力较高,极易使马拉硫磷失去活性。此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也通过水解酶催化降解而解毒。 ⑵结合反应:结合反应是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合物在代谢过程中与某些其他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外来化合物,无论是经氧化、还原或水解等生物转化过程,最后大多数外来化合物将在体内与内源化合物或基团结合。在一般情况下,通过结合反应,一方面可使外来化合物分子上某些功能基团失去活性以及丧失毒性;另一方面,大多数外来化合物通过结合反应,可使其极性增强,脂溶性降低,加速由体内的排泄过程。结合反应是体内重要的解毒方法。 2.毒物在体内发生结合反应的类型和内外源性条件。 类型:(1)葡萄糖醛酸结合 (2)硫酸结合(硫酸化反应) (3)谷胱甘肽结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