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文化内涵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文化内涵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文化内涵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文化内涵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人物塑造

【摘要】作家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声名大振。《檀香刑》是莫言继《丰乳肥臀》之后历时五年呕心沥血的杰出作品,是他极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在小说《檀香刑》里面,莫言塑造了一系列的性格十分具有特色的经典人物形象,主要包括当时的行刑者赵甲、赵甲的亲家受刑者孙丙以及监刑者钱丁,创作了一场脍炙人口的大戏。《檀香刑》当中诠释了刑罚文化、民间文化以及庙堂文化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内涵。多角度深刻的描写凸显了我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存在形态和特色,反映了我国封建时期民族性格以及文化心理。《檀香刑》侧重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隐”性的文化内涵,反映和折射了民族性格中某些内在的精神风貌。本文主要结合莫言生动而具体的表现手法,探寻其所表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檀香刑》;刑法文化;民间文化;官场文化

一、《檀香刑》文化内涵概述

《檀香刑》小说是在2001年面世的,当时就引发了很多作家的关注,很多评论学家都认为这是我们新世纪最具影响力小说,这部小说反映了我们封建历史。莫言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延续了《红高粱》等作品所构建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地理概念,具有独特的民族氛围和别具一格的气息。整部小说洋洋洒洒四十万字数,故事背景是鸦片战争时期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出逃,之后德国侵略者占领了山东,修筑胶济铁路。小说主线是三个主要人物和他们的家庭,刽子手赵甲、民间艺人孙丙以及官宦世家钱丁,讲述了莫言自己家乡“高密乡”的惨绝人寰的酷刑以及荡气回肠又十分纠葛的恩恩怨怨。

这种叙述角度的选择还获得了另外一个成功,那就是人物性格塑造上的成功。在此前的许多文本中,如前所述,莫言小说的人物总是能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面临的问题,无论这种解决看起来多么愚蠢多么无力,然而,在《檀香刑》里,终于每个人都没有能力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檀香刑》里的人物,除了赵甲之外都获得了成功人物形象所具有的那种焦灼感,每个人都是进退两难,每个人都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一如那段历史,那千年王朝受到坚船利炮攻击时的无所适从一样。如果说,眉娘处于三个爹:亲爹、干爹、公爹之间的尴尬是普通乡民的感性层次的话,钱丁的命运则是一个在历史选择面前的理性层次,也是最动人心魄的层次。旧式文人入仕之后封妻荫子、飞黄腾达的幻想,作百姓父母官的仕途理想在一个即将土崩瓦解的王朝那里早已没有了存在的根基,而为民请命、青天明断等等在对待外来强权的时候也早已更改了规则。从小说的叙述来看,钱丁的焦灼与其说是来自于情人眉娘的压力,还不如来自于作为知识分子在政治的运筹帷幄之中所显示出来的孱弱和无能。他仍旧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尽管每一次果敢和谨小慎微其实都出于个人仕途的考虑,但他又总是想在个人仕途和为民请命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孙丙守城抗德时候钱丁的单骑赴会是这个天真的书生在政治、权势面前最滑稽的表演,而他最终刺杀孙丙的行为又是这个终于认清世事的一介文士命运悲剧的最高点。

作为国家律法和皇权的最高象征的赵甲没有任何焦灼感,或者说他作为普通人陷于人情世故中的焦灼感都被他异常强烈的职业意识淹没了。在职业和工具之间,赵甲不可能有清醒的判断,所以他的声音中除了志得意满之外很少有其他的杂质。然而,他却与钱丁共同构成了作家批判锋芒的组成部分。如果说钱丁在理想的强大和现实的孱弱中迎来了悲剧结局的话,那赵甲实际上在表面的强大和实际的孱弱中迎来了同样的悲剧。危在旦夕的王朝其律法早已失去了为自己服务的力量而成了敌人的工具,而这个敌人的真正目的正是为了消灭这个王朝。悖论在赵甲那里并不存在,他彻彻底底的工具意识其实是权力的悖论,是一个面临外辱的当权者的悖论。然而,赵甲和钱丁却构成了权力规则的象征,也构成了一部小说批判锋芒的所指对象。在这里看不到上官金童们身上所负载的强烈的隐含作者的表达欲望,但是却产生了比那种表达更加让人回味无穷、欲说还休的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言本人所谓的“大踏步后退”不仅仅指的是他写作上向中国传统寻找资源;也不仅仅指他叙述上的本分,实际上他的叙述中仍然存在着时空交错、叙述分层等技法;还指他本人的判断、指隐含作者的显身程度。在这种后退中,其实蕴含了写作上的成熟的清醒和强大的“以退为进”的力量,是这种力量将《檀香刑》推上了独特的席位,也将莫言小说推向了成熟。

《檀香刑》中的这些被重点描写的人物,其个性或“人的过程”的独特性,以及被充分的“中国化”,在中国的小说人物画廊里是从未有过的。应该说,这是对世界小说艺术的一种贡献,而从另一意义上说,《檀香刑》中的人物的独特品性,也绝非因其中的文化传统的沉积,而独特到只有中国才有。实际上,此间也弥漫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悲哀,譬如作为官吏的钱丁,作为反抗者或作为维护人的尊严的孙丙……在我们之外的其他地方,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同样也有着他们的影子,就如某些世界杰出小说中的人物也能在中国人的生活空间发现他们的人性踪迹一样。当然,《檀香刑》中的人物之于我的冲击,还在于使我产生这样一种极为强烈的感觉,即感觉到这些人物至今还生活在我们中间,只是穿着、谈吐及职业不一样了,或生活方式变得“现代化”了一点……不过,我想表达的还不是对小说的具体评价及分析,我只是想说明,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小说,即“中国小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若不从深层处或从世界文学交流的角度考量这个问题,那我们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的出路又在哪儿呢?我已经说到了,任何摹仿或尾随所谓世界潮流的创作路数所可能抵达的,绝不会是“全球化”论者希冀的彼岸。

二、赵甲形象

莫言在《檀香刑》中,对刽子手赵甲的成长过程以及各种境遇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凸显了其十分深刻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刽子手赵甲进行立体的塑造。一个方面极具残忍性的行刑场面的细致描写,使得读者在感官上深受刺激;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细致入微的刻画了赵甲自己在行刑过程中的内心活动,揭示其内心世界的变化。莫言笔下的赵甲的刻画极具文化内涵。

人物肖像,即对人物外部特征的描绘,甚至更进一步限制了种种可能性”,从一个人的肖像的确可以一定程度上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在《檀香刑》的“眉娘浪语”这一章中,涉及到了对赵甲外部特征的描写,“俺看到,在院子正中,摆着一把油光光的紫红色檀香木嵌金丝太师椅子,一个翘着小辫子的干巴老头正弯着腰,仔细地用一团丝绵擦拭着椅子上的灰尘”。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猜测到赵甲是个老顽固、墨守成规的人。

“职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件在其中发生或者从中取得意义的参照系。”赵甲有着不一般的职业,他是一个刽子手,这就注定他只能政委统治者杀人的工具。对于刽子手,虽然大家心知肚明,他们施刑的对象以及施刑的方式并不是由他们来决定的,但社会大众往往把对残暴统治者的愤怒与怨恨发泄在他们身上。他们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有上司惩罚,看客的殴打,还有自身的情感折磨。事实上,刽子手就是以这样的状态在社会的夹缝中无奈的生存,他们在受人瞩目的同时也会遭人唾骂。面对这种特殊的职业,赵甲虽然想要竭力摆脱“贱民”身份,但他又无法摆脱。比如说,在受到皇上皇太后的诏见时他说道:“小的认为,刽子手虽然下贱,但刽子手从事的工作不下贱。刽子手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国家纵有千条法规,最后还要靠刽子手落实。……”尽管赵甲一再为自己的职业辩解,但无法摆脱成为统治者杀人工具的命运。事实上确实如此,他已告老还乡回到高密,但他又执掌了一桩更令人胆寒的酷刑,即檀香刑。

通过重复原则及赵甲于小甲的关系进一步建构了赵甲的形象。

“当人物首次出现时,我们对其所知不多。包含在第一次描述中的特征并未完全被读者抓住。在叙述中,相关的特性以不同的方式经常重复,因而表现得越来越清晰”。作者在表

现赵甲“奴性”这一特征时就运用了重复的原则。如赵甲在凌迟完钱雄飞拜见袁大人时,在袁大人面前就是一条奴颜婢膝的狗,正如他所说:“大人说的是,小的就是刑部衙里的一条狗”,“小的不敢跟大人相提并论……大人是金镶玉,小人是鹅软石……”,“小的是国家养的一条狗,大人是国家的栋梁之臣,小的应该为大人效劳”。而后再接受皇上皇太后召见时,“咱家磕头,咱家一个接着一个地磕头,事后咱家才知道把头磕破了,血肉模糊”等等。作者就是通过赵甲反复出现的语言、动作这些场面来把赵甲这一人物的“奴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与其他人的关系也确定着人物的形象”。赵甲作为小甲的父亲,他显得强壮、精明、严厉,而小甲却是显得那么柔弱、呆傻、柔顺。赵甲作为父亲,给小甲不停讲述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希望儿子能够继承他的“光荣”职业,即刽子手。最终,小甲和自己的爹一起对孙丙施施了檀香刑。在爹的指挥下,小甲的技术熟练起来,“俺熟练地把他捆在了板子上。不等爹吩咐,俺就把那剔骨头的小刀子抓在手里,将他屁股上的裤子扯成了一个蓬,然后轻轻一旋……”,小甲成了赵甲的继承人了。作者通过赵甲与小甲关系的描写中,将赵甲那种愚昧、麻木的性格凸显出来了。莫言对于赵甲这个人物的勾勒,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刑罚文化,极具我们民族的特色。为了满足看客的兴趣,刑罚变成了艺术表演,而且种类繁多,程序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心里的隐形层面,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从这一方面看,莫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赵甲作为刑法文化的人物化身,他一心一意对“行罚”各种技艺的研究,把自己行刑的对象看成了没有生命的艺术品,看成了亟待雕塑的艺术品。对于酷刑的宣扬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从心理和生理反应了我们刑法文化的冷酷和残忍,这跟我们的礼教文化出现了鲜明的对比。诚然,对罪犯的惩罚的确是必需的,但是花样繁多的刑法手段早就超出了刑法本身的意义,这是对于礼教文化的颠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异化,这和鲁迅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观点是相呼应的。小说《檀香刑》里面刽子手和那些看热闹的人们之间的相互适应过程,实际就是对于我们传统文化隐形层面十分微妙的揭露。就这一点来看,笔者人物莫言达到了对于传统文化表现一个崭新的高度。他细致入微切入到了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的内部,从隐形文化角度写出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矛盾性以及多重性。

三、孙丙形象的文化内涵

在小说《檀香刑》中,孙丙作为檀香刑的受刑者,被作者浓墨重彩塑造成为一个十分血性十足的高密汉子的形象。地方戏“猫腔戏”班的主人孙丙原本是封建社会底层的民众,与世无争,过得十分悠闲自得。他的女儿嫁给了赵甲的傻儿子赵小甲,这样一来,刽子手赵甲就跟他成为了亲家。然而在德国修筑胶济铁路途径东北乡时,两个德国的士兵调戏了孙丙的妻子小桃红,结果其中一个被孙丙当场打死,另一个也受伤逃走了。几天后德军赶来将小桃红和他们的儿女杀害了。远在他乡的孙丙加入了义和团,成为了抗德的英雄。最后孙丙被抓了,统治者要求实施最残酷的檀香刑,震慑民众。而给孙丙行刑的不是别人,就是孙丙的亲家赵甲。最终,孙丙就是在痛苦的折磨中死去。

莫言对于孙丙这个人物的设置和描写,其实代表了我们国家传统文化当中民间文化的内涵。和受到精英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孙丙收到了封建礼教文化的影响较小。民间文化虽然受到封建文化主流的意识形态影响,但是依然有其自身运行的发展规律,它更多的是遵循了人类的最原始的欲望,具有最原始最自然的气息,反映了民族的实际生活状态,也体现了我们社会底层人们的文化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民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是对立和矛盾的。孙丙作为社会底层的代表人物,也是民间文化的内涵具体体现。争强好胜,不屈不挠的抗争是孙丙性格鲜明特点,这与当时我们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当中儒家思想有很大不同。争强好胜是传统民间文化的特点,象征人类的血性,而不是儒家的礼教和束缚的人性。正是由于这么鲜明的民间文化特点,孙丙敢和县官斗,敢于打死德国的士兵,敢于回击德国

军队。但是,民间文化也有其愚昧的、缺乏理性的层面,在外来侵入和阶级压迫下没有伴随自我意识的觉醒,因而在外界的对抗中往往处于劣势,这也就注定了我们民间斗争的失败。

小说《檀香刑》中孙丙家庭的故事情节体现了莫言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理解。传统民间文化是我们发展的基础部分。如果说一个民族的显性文化更多表现了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的文化特色,但是忽视了社会底层的文化。传统民间文化通常会受到显性文化的影响,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民间文化不是和显性文化相互对立的,民间文化具有本身特殊的运行规律。但是民间文化展现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包括世俗的伦理,而不是理想化的超越状态。正是这种民间文化,使得孙丙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也正是这民间文化的精神支持,使得孙丙在“檀香刑”面前临危不惧,慷慨赴死。与自然界的抗争是我们人类的本性,也是文化的作用的体现。莫言独特的文化视角发现了民间文化的内涵,并且以它为主调演绎惊心动魄的大戏。《檀香刑》对于中国“官场”隐形文化的诠释一方面从官员钱丁着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袁世凯。这本小说并没有全面的描写袁世凯的官场活动,只是重点讲述袁世凯在处理高密县孙丙起义这一事件中的权变和计谋。他对于西方列强的溜须拍马和一味迎合,以及对高密县令钱丁的利用,和对于退休还乡的刽子手赵甲的威胁等等,这些都十分深刻的体现了袁世凯洞悉官场文化的能力和经验十分老到。

莫言他敏锐的文化视角可以努力发掘传统民间文化的正面和反面的特点,自觉的继承和发展了五四运动之后的现代文化,真正诠释了我们传统民间文化隐形层面的内涵。

四、钱丁形象的文化内涵

中国儒家文化强调的就是“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文化倡导的入世情怀使得官场是大多数的传统知识分子毕生追求。在官宦世家钱丁故事当中,小说切入点就是传统官场文化的揭示。官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载体,是中国传统的显性和隐形文化一个奇妙而绝妙的结合。经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钱丁没有戊戌六君子那样的大智大勇,但是又不愿意成为纯粹的庙堂政客,而放弃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他希望做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但是又不清楚自己的宏大的济世理想无法实现。如果没有孙丙这样的抗德事件,也许钱丁跟封建社会官场上大多数尸位素餐的官员们一样,苟延残喘的浑浑噩噩度过一生。然而动荡的乱世把钱丁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面。在强大的权力面前,钱丁不得已妥协了,成为了孙丙“檀香刑”的监刑官。钱丁的各种表现以及相互矛盾的心理纠葛就是封建官吏形象很好的体现。钱丁是出自正统儒家文化培育出的标准官吏,但他不可能摆脱官场隐形文化的制约,就是对于私利的追求。首先,在他身上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政治抱负以及伦理道德,他曾有过当好官的理想,但是没有深谙官场之道只能屈居人下。对于袁世凯等人崇洋媚外,另一方面又残害百姓的做法他十分看不惯,但是有没有勇气挺身而出,坚持本性。他不得不忍受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以此保住自己的官位,这也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煎熬。

莫言塑造的知识分子钱丁的官员形象,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庙堂文化的内涵。一方面钱丁自小就受到了传统的儒家文化的价值追求、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方面的熏陶;另外一方面,钱丁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没有和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意志和能力,缺少一种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他也会为了一己私利,为了活下去,不断的挑战自己的底线,挑战伦理道德的底线。去京城跑官、带兵镇压义和团、和孙小姐通奸,钱丁在利益和政治抱负面前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坚守。儒家的入世价值追求也被异化和歪曲了。对于庙堂、政治理想以及文化价值之间存在的矛盾,莫言给我们清晰深刻的呈现出来了。

此外,小说《檀香刑》中对深谙官场人情世故的袁世凯以及儒家文化坚守者“戊戌六君子”刘光第的遭遇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庙堂文化的认识以及儒家文化里面所构建的政治理想的乌托邦的感觉。在当时的封建环境下,这样的政治追求是不切实际的,而是腐败和黑暗的庙堂文化最终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黑暗腐败必然出现的结果。

五、文化内涵综述

与莫言很多小说的情形一样,《檀香刑》的叙述仍旧是隆隆战车式的,直接的阅读快感仍旧难以抵挡。他的故事仍旧是传奇式的,戏剧性的,其中的人物也仍旧是生龙活虎的,叙述也仍旧延续着莫言小说的一贯腔调,每个人物的讲述都包含着莫言小说“拟演讲式”语言的独白性特征和对话性特征,而且小说仍旧延续着转述人叙述的一贯风格,不同的是,转述人不再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明确转交叙述权限的托付者,而是这个转交权限的过程根本就没有出现,转述人直接现身进行叙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猪肚部”全知全能叙述的叙述人可以看作是这一切的操纵者,他在将“凤头部”和“豹尾部”都交给了人物。而且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安排也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在眉娘、小甲和孙丙那里是“俺”,因为他们都是乡民,在赵甲那里是“我”,因为他是在京城经历过现代语言洗礼的人,而在钱丁那里是“余”,这是一个科举入仕的老派知识分子。第一人称叙述与全知叙述的结合使得小说兼顾了历史时空和心理时空两个层面,既避免了“罗生门法”叙述的叠加和重复,又获得了历史画面的宽广性和多层次性。而且,这种叙述权限的直接转交既能够使擅长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写作者如鱼得水,又能够获得超越第一人称的广阔叙事空间,最重要的是,能够隐藏隐含作者的意图,避免莫言小说一贯存在的用情绪化的判断解构整个叙述所应该获得的丰富含蕴的弊端。

小说《檀香刑》当中孙丙和义和团军官以及德国军队的斗争场面的描写,读者看来就是一场闹剧,原始的冲动、夸张的表演以及可笑的过程和惨烈的结果交相辉映,原原本本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战争的独具一格的理解。其实,在整个的义和团运动也就是我们民间文化的大表演。逞强或者是愚昧,或者换句话说悲壮和滑稽构成的让读者哭笑不得的画面感,也构成了我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独特反思。这一切的一切,就好像莫言自己在小说中提到的,刑法文化、官场文化等隐形文化的彻彻底底的揭示,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出色的作家特有的洞察力以及对于五四运动以来文化发展的继承。

当一个作家对于历史生活切入的视角如此独特而又深入的时候,往往体现在他对于整部作品的构思上面,体现了他对于历史生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表现出来。莫言在这部小说构思上面完完全全体现了三个突出的特色,以此表现他文化批判的态度:首先,以我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为主线,官场文化以及刑罚文化为辅的结构原则,以孙丙的各种经历以及檀香刑这一残酷刑罚作为小说《檀香刑》故事发展的主线串联人物;第二,就是利用了叙事视角的变化,把现实的事情和虚构的魔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多声部的叙事结构;第三,就是利用人物的命名过程中,尽量就是使得人物更加符号化,以此可以更加清晰的体现人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及意义,有利于主旨的揭示和表现。

之所以采用民间文化为主,庙堂和刑罚文化为辅的构想,笔者认为,莫言大概是出于他对于文化的批判历史辩证客观主义以及文学视角的主观性质如何更好结合。他的目的是要揭示中国传统文化隐形的内涵,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目的,但是这又不可以否认隐形文化内涵当中存在着很多的积极因素,从而完整地体现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隐形内涵的特色,这也恰好说明了艺术是需要整体性的视角和把握。在《檀香刑》当中涉及的三个隐形层面当中,民间文化是最可能保留积极正面内涵的地方,也是最可能留下传统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地方。当然也是最能够让莫言感受到乡土气息和民族情怀的心灵净土。从这个层面而言,《檀香刑》尽管文化的批判意图十分严重,但是这部小说的精神主调也是在弘扬一种积极的民族精神,希望发现具有血性和生生不息民族传统的生命气息。在批判中弘扬,在批判中继承,这就是莫言作为当代作家对待传统的态度。

《檀香刑》中莫言对于现实和虚幻结合手法的运用,是和他的文化批判意图密切联系的。一种文化就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哪怕今天影响已经十分微弱,但是它必有其存在的道理。当代的人们用文化批判的理性的态度认识它,更真实更加丰富还原其本来的面貌,特定的人物

视角就是为了还原文化形态的努力。比如刑罚文化,莫言采用的就是赵甲自述狂言的视角;官场文化,用“钱丁恨声”做到了真实还原;民间文化“孙丙说戏”,感性的表现出来。同时,莫言还运用交叉换位的手法诠释不同文化层面,比如用赵小甲的眼睛看待刑罚文化,用民女媚娘的眼睛看待官场文化,用钱丁的眼睛看待民间文化。这一切都是陌生化的叙述手段,增加了文化内涵表现的丰富性,使得《檀香刑》的文化内涵获得了更加具体而又生动的表现形式,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认可。

说道《檀香刑》人物的名字命名,读者会发现小说主人公赵甲、孙丙、钱丁,这些名字都是“泛符号化”的运用,至于为什么,莫言没有解释这个意图。笔者斗胆猜想,莫言的这种做法大概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小说文化内涵。一个人物,没有实际的名字,恰恰就更加宽泛的代表了当时历史人物的性格特色,一个人物就成了一个文化群体的代表,更是一个文化方式的象征。这样一来,人们在阅读《檀香刑》这部小说的时候就不会紧紧限制在个体的因素当中,更加会注意到人物性格这些不仅仅是个体的属性,而更加广泛更加深远的文化内容。从这个意义层面来说,《檀香刑》绝对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传统小说,而是具有文化象征意味的小说。

六、结束语

莫言的这部小说,独特而又新颖的结构,具有独创性特色叙述语言以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小说在结构上竭力表现民间文化,三种文化内涵汇总交融,使得《檀香刑》这部作品成为了我们21世纪之初十分重要的小说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敬泽语.转引自张清华.这就叫天花乱坠[J].当代作家评论,2003,( 04) .【2】莫言.檀香刑[M].北京: 作家出版社,2001.

【3】郑坚.在民间戏说民间——《檀香刑》中民间叙事的解析与评判[J].当代文坛2003.【4】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3( 02) .

【5】马艳艳,裴秀红.莫言小说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06,( 06) .

莫言写作风格

论莫言的写作风格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为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颁发了一座诺贝尔奖,因为他的小说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和魔幻般的故事,莫言用他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绚丽多姿的高密东北乡。 他和他的笔在高密东北乡上空游荡着,探索着人性的欲望,演绎出一曲曲英雄悲歌。他是一个地道的寻根文学者,在他自己的高密东北乡上为我们讲述着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总的来说,莫言的写作风格在乡土文学的基础上加上魔幻现实主义和丰富的想象,用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众多的人物故事描绘的多姿多彩。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赏析莫言写作风格中的部分特色: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叙事、性和对人性的探索。 首先要研究莫言就不得不提到他的高密东北乡,他将他的老家和每位作家心中都有的理想世界结合到一起,就成为了高密东北乡,成为了他许多作品故事当中的地点。他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上众多人物的爱恨情仇,如《红高粱家族》当中余占鳌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当然还有高密东北乡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 就《红高粱》来说,这是最能体现莫言写作风格的小说之一,莫言用独特的叙述视角讲述了交错纷纭的故事,能够让读者亲临现场目睹发生在东北乡的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他不断改变叙述视角,用父亲的孩童眼光将场景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父亲看到孙五的刀子在大爷的耳朵上像锯木头一样锯着。罗汉大爷狂呼不止,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窜一窜地呲出来。父亲的腿瑟瑟颤抖。”通过莫言细腻的描写,孙五活剥罗汉大爷的场景就通过父亲的眼展现出来,这比通过第三人的叙述更加生动和有画面感,好像读者就站在父亲身旁一起目睹这场悲剧的发生一样。莫言也用无处不在的第三人的视角完完全全地展现出爷爷和奶奶发生在高粱地里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他们为了维护爱情去杀人,为了追求生存的权利,获得生命的自由英勇抗日。这种出于对生命本能的热爱,使他们具有一种熊熊燃烧、生机勃勃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这就是莫言对人性的诠释。 这里又不得不讲到莫言小说中的性,《红高粱》中爷爷和奶奶在高粱地里的龙凤和谐是他们摆脱封建礼教的约束和追求自由的结果。这在莫言小说中很常见,他想要突出的是“两颗蔑视人间法则的不羁心灵”,他对性的描写很多样,有赞美的,色情的和最原始的欲望的描述。性是人类最本能的欲望,莫言写性,是他身为一个作家对人性欲望和本性的探索。在他的早期作品里有对性的赞美,歌颂了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的男女性爱,《红高粱》中余占鳌和我奶奶的性就是典型。作者毫不吝啬自己对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所有性爱的的赞美之词,间接批判了旧有贞洁观。莫言后来在他另一片代表作《生死疲劳》中描写庞春苗和蓝解放的性爱是“她的嘴唇在我嘴里膨胀着,她的嘴巴张开了,一股犹如新鲜扇贝的鲜味儿不满我的口腔。我无师自通地把我的舌头探进她的嘴里,去逗引她的舌头,他的舌头与我的舌头勾搭在一起,纠缠在一起。”这样的描写带有很强的浪漫情调,莫言用他奇特巧妙的比喻成功描写了人与人之间压抑的欲望的释放。庞春苗为人善良而柔弱,性情浪漫而纯美,但她却喜欢上了蓝解放,印证了爱情的高洁和奋不顾身。也肯定了女性对自我幸福的追求、敢作敢为和妇女的平等。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简介: 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著有《莫言文集》五卷,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酒国》、《红树林》、《檀香刑》,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牛》,短篇《拇指铐》等。1997年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报社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是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金发婴儿》、《爆炸》、《欢乐》、《红蝗》、《筑路》、《雨中的河》、《流水》、《弃婴》、《猫事荟萃》、《玫瑰玫瑰香气扑鼻》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不少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在农村度过,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也成为他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划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对自己的一大超越。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自谓“莫”言,笔下却是千言万语。不论题材为何,他那滔滔不绝、丰富辗转的词锋,总是他的注册商标。这大约是小说家自嘲或自许的游戏了。 《檀香刑》

浅析莫言文学著作中的思想

浅析莫言文学著作中的思想 摘要伴随着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对他的著作和研究和分析也在不 断的进行中。对莫言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有利于我们很好的把握和理解世界文学发展中人们的主体意识的变化和各种的思潮的涌动的情况。本课题从莫言的著作的特点和内容、文学思想、表现形式等方面来对莫言的著作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以方便人们对莫言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认识。提供有关的人士进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莫言文学著作思想 (一)作者和作品介绍 1、作者的背景和创作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上世莫言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始于1901年的世界性文学大奖,终于破天荒地镌刻上了中国本土作家的名字,首次显现了中国文学代表的身影,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空白。 作品主要有《枯河》、《秋水》、《民间音乐》、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藏宝图》、《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莫言精选集》、《莫言作品精选》、《酒国》、《食草家族》、《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唱歌的墙》、《司令的女人》、《良心作证》、《锁孔里的房间》、《什么气味最美好》、《传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篇小说选》、《莫言王尧对话录》、《战友重逢》、《蛙》等。 2、作品简介 《红高粱家族》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他为了报仇雪耻,苦练枪法,将曾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花脖子一伙一网打尽。他为了还一个村姑的清白,不惜将酒后施奸的亲叔枪毙。为了小妾恋儿不惜和妻子闹翻并分居。他为了民族大义,毅然抗日但最终全军覆没。 《生死疲劳》这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丰乳肥臀》小说说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生命的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这一幅生命的流程图中,弥漫着历史与战争的硝烟,真实,不带任何偏见,再现了一段时期内的历史。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

浅析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浅析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摘要]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福克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便是莫言。本文运用比较文学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从写作环境、布局方法、女性意识等几个方面对福克纳和莫言的主要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试图说明福克纳对莫言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福克纳,莫言,意识流,多视角,女性意识 一 莫言,山东高密人,从1980年代中期起,他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在中国的文坛上,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问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创作方法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创作明显受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 莫言在读完《喧哗与骚动》的序言之后说:“福克纳不断地写他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终于创造出一块自己的天地。我立刻感到受了巨大的鼓舞,跳起来,在房子里转圈,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即也去创造一块属于我自己的新天地。”他立刻明白了其实他所生长的高密东北乡也是他的一笔财富,他要写那里的土地、河流、树木、庄稼、花鸟虫鱼、痴男浪女、地痞流氓、刁民泼妇、英雄好汉……他要创建一个文学的共和国,并做这个共和国开国的皇帝,主宰这里的一切。 莫言说:“我与这个美国老头(指福克纳)建立了一种相当亲密的私人关系。我经常在夜深人静时想起他。我还用见到他的书就买这种方式来表示我对他的敬意。” 二 提到福克纳,就不得不提他的约克纳帕塔法。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根据自己所热爱和眷恋的故乡,为他的许多小说所虚构出来的一个县城,包括杰弗生镇连同周围的乡野。福克纳独创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把对美国南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联系起来,不仅是美国南方的历史缩影,而且是全人类发展的一种象征,具有深厚的美国南方性质,也是作者故乡的体现,都包含了浓重的美国梦思想。 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福克纳写贵族世家,例如沙里多斯家族,康普生家族和麦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高密东北乡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西方现代主义 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小说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

换和时空颠倒,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与福克纳的风格遥相呼应。而他引用神话传说以及动物角度叙事则明显带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意识流是莫言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这在莫言早期的作品里就已经明显体现出来,比如他发表于1985年的《枯河》,小说运用了意识流的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并且以儿童“小虎”的感觉描写代替叙事,令故事诗意化和梦境化。还有《爆炸》里的意象比喻,《球状闪电》里的慢镜头描写,《欢乐》里的自由联想等等,都是莫言意识流艺术的体现,莫言在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过程中,兑现了自己对于仿梦小说的追求,形成了他独特的幻觉现实主义。 莫言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天堂蒜薹之歌》中对于农民被收各种花样的赋税的夸张描写就具有黑色幽默的风格;《幽默与趣味》写人进城市后变成猴子,则有着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但莫言并非单纯的借鉴,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极具探索精神,《十三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他发表于1993年的《酒国》更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创新实验性小说,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 中国传统说书艺术 莫言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同时,很快意识到要逃离那些像福克纳、马尔克斯等西方现代派大师那样的“灼热的高炉”,逃离的结果便是回到他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他努力从齐鲁文化、蒲松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元杂剧,从民间故事、民间艺术(包括

莫言作品的价值

莫言作品的价值 摘要:莫言小说一直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和叙事手法吸引着读者的目光。此次,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及其价值又一次的被剖析与挖掘。从地域特征、语言特色、女性描写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看,莫言的作品都存在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价值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从早期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红高粱》等作品到近期的《丰乳肥臀》、《蛙》等长篇小说,莫言的作品一直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体现着一种与众不同、瑰丽奇谲的表现形式。 “怀乡”作为最重要的文学主题之一,一直受到古今中外作家们的青睐。莫言的小说与乡土紧密结合,注重强调民间特质,使莫言的小说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乡土小说。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中他提到:十五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仇恨。······但是三年后,当我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心中却是那样激动;当我看到满身尘土、眼睛红肿的母亲挪动着小脚艰难地从打麦场上迎着我走过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硬住了我的喉咙,我的脸上挂满了泪珠。那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制约。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你祖先灵骨的那块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从《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提到了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的时候,就意味着了一个文学共和国的诞生。莫言曾说过:“从我的作品中大约归纳为四个方面,这就是故乡、梦幻、传说与现实。这些因素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欢乐》、《红煌》以及《十三步》、《天堂蒜台之歌》、《酒国》、《丰乳肥臀》都可以找到。我说的故乡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如果我在外地获得了丰富的灵感,而且这些灵感也能促使我塑造小说中的人物的话,我会把他带回到我的故乡,赋予他生命,爱情,憎恨。这是我的文学的王国,我就是国王,我可以尽情享受掌握生杀大权的快乐,也必须为我所怜爱的人的死去而悲伤。一个作家的童年是他的创作的摇篮,而故乡是他的情感的源泉。”作家莫言的小说是深深地扎根于乡土的,是从民间的视角来进行书写的,表现出来的是作家具有强烈的乡土意识,带有对现代文明的怀疑,更具有对现代文明束缚人性的批判。 而一个地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民间文化。莫言站在民间立场上,以故乡为背景,把高密东北乡为代表的中国农村的民风民俗被描写的淋漓尽致。例如《丰乳肥臀》中有关于“雪集”的描写,主人公上官金童就做过一次“雪公子”。《檀香刑》中的“叫花子节”,《五个饽饽》里的年夜请财神、送财神的习俗,表现出了地地道道的乡俗。作者还把潍县年画、胶东剪纸、猫腔、泥塑等民风民俗写进了作品中。在《红高粱》中就有“我奶奶”剪“帼帼出笼”、“梅花小鹿”等描写。而《檀香刑》里的“猫腔”也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猫腔”乃是一种地方小戏种,热情奔放、放任不羁是它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可以说高密东北乡的老百姓

关于对莫言部分作品的简析

莫言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有着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人们在评论他时也往往更关注其作品的艺术形式。然而在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之后,会发现其深处还隐含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就是他的写作所具有着的鲜明独特的民间特征。不论艺术形式怎样多姿,如何创新,莫言始终对民间文化作出关注,他在故乡的土壤上不懈地挖掘,带着上下求索的精神,使得笔下的乡土小说表现出了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关怀。关键词莫言民间文化传承与转化一、民间文化对作家的滋养一个地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它的民风民俗,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着它的体现。莫言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高密东北乡的民风民俗自然成为他创作的重要色彩,他往往在作品中赋予这些生活经历以新的生命。作家自己也说:“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很显然,。家乡的民风民俗强烈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莫言1955 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直到二十多岁才离开故乡。相信他已深切的感受了农村生活,而生活给与他的黑暗与苦难,换个角度说,则是对他文学创作的一种恩赐。莫言成长在家乡的黑土地上“那片黑土地对庄稼刑》“猫腔”里的也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猫腔”乃是一种地方小戏种,热情奔放、放任不羁是它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可以说高密东北乡的老百姓们把精神集于了此处。主人公孙丙以“猫腔”这种比较张扬的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生活中、在面对苦难时,他就用“猫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二者合二为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猫腔”“之于孙丙实际上就是民风民俗之于普通大众。总之,民风民俗、民间文化与作者之间有着割舍不了的联系,民间不仅在精神层面上滋养着作家,而且也反过来不断赋予自身以新的内容。莫言就是高密东北乡民风民俗的纪录人,作家创作与民间文化相融合反而会出现崭新的灿烂。可以说也正是由于民间文化这样的滋养,才使得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别于沈从文的湘西、也有别于鲁迅批判小说中的的种子来说是贫瘠的,对感情的种子来说是肥沃的。《神聊》农村生活。”(作者自序)而且他还对家乡进行了深切的抒情:高密东北乡/ “生我养我的地方/尽管你让我饱经苦难/我还是要为你泣血歌唱。《天堂的蒜薹之歌》”(作者自序)作者直言不讳与故乡的紧密联系:虽然我身在异乡,“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肉体生活在北京,我的灵魂生活在故乡的记忆里。”故乡就是莫言生命的源泉、创作的源泉。他曾说:“这段农村生活其实就是我的创作基础。我所写的故事和我塑造的人物,我使用的语言都与这段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我的小说有一个出发点的话,那就是高密东北乡,当然它也是我的人生那个出发点”。在莫言的创作中大多数都是以故乡为背景,中国农村的风俗风情、人情世态得到了尽情的书写。作者把潍县年画、胶东剪纸、猫腔、泥塑等民风民俗写进了作品中。《红高粱》在中就有“我奶奶”“帼帼出笼”剪、“梅花小鹿”等描写。而《檀香二、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转化对莫言来讲,故乡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于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与转化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他的创作中。这里所说的民间文化指的是以民间的方式保存和流传的文化,更多体现的是民风民俗。众所周知,山东高密历史上属于齐国范围,齐地文化喜道教,喜虚荣夸诞,而礼教淡薄,同时很具幻想色彩。因此,它具备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魔幻般的想像;二是夸大荒诞的风格。莫言的小说创作正是充分地显示了这两个特征。传承是转化的前提,在莫言的感觉和故事类的叙事作品中,正好表现出了魔幻想象的特点。莫言书写感觉是从不吝啬笔墨的,他的作品总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透从明的红萝卜》开始,作者已表现出他的这一特质了。在这篇小322 2009 年第7期安徽文学文化万象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黑孩形象。黑孩不怕冻,他的脚掌像铁一样,但他内心深处有着的美好的幻象——“透明的红萝卜”。正是“透明的红萝卜”使得黑孩这么,一个瘦弱的小孩子能承受着不堪想象的苦难,抵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高密东北乡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西方现代主义 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小说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

高密扑灰年画、高密泥塑、高密剪纸和茂腔等)等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尤其是《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极大,莫言曾评价《聊斋志异》是一部“化腐朽为神奇”的著作,2012年莫言在瑞典发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讲故事的人》时说:“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生死疲劳》是最能体现《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的一部小说。 莫言从自己家乡东夷文化遗存中大量出现的鸟仙、狐仙、鬼神等等各种各样民间艺术、传说和古代偏于神鬼演义方面的文学文本如《封神演义》中的土行孙和《聊斋志异》中的席方平等形象中获得灵感,又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得鲜活的养料,在局部或部分模拟历史与现实的同时,使自己的创作插上了自由想象的翅膀,进而在心理上、逻辑上达到了高度的真实性和高超的艺术创造性的近乎完美的结合,从而在继承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等现代派大师的基础上,又扎根于本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大地,实现了文学从“现代主义在中国”到“现代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暴力美学 莫言作品具有强悍的暴力主义,发表于1986年的《红高粱》是一个初级文本,仿佛是一种原始的语典,收录了通奸(野合)、纵酒、砍头、剥皮等等基本暴力语汇。它们是一种证词,以验证“民族的原始生命力”的存在。之后莫言成为了坚定的酷语书写者,如《酒国》

对莫言作品的认识

谈对莫言获奖的感想 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如是评价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突破,莫言的获奖,我想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中国文学发展始终坚持“双百”方针的肯定与鼓励。 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如同恒河沙数,但是真正走出国门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当代文学作品。莫言的作品能走出国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每个中国人都欢欣鼓舞。欢喜之余,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为什么莫言的作品能走向世界,莫言的成功对当今中国文学发展有什么启示呢? (一)莫言获奖原因分析 创作审美观念的改变。1985年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学涌入中国文坛,造成了整个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莫言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接受了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影响,其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成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又一个里程碑。尽管吸收了西方文学形式技巧的影响,但是莫言的作品更多的还是表现在对民族的审视上。他用哲学的思维去揭开民族文化的心理世界,去寻求民族“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的。莫言以一种奇异的然而却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莫言作品《红高粱》被翻拍的同名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多项大奖就是其作品成功的一个典型。 关注人性方能走向世界。莫言的许多作品都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非常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莫言本人也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紧密相关”。他的《红高粱》、《牛》、《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贴近本土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民生,能广泛的吸引中外的广大读者。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还有不可缺少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这增进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交流,包括文学创作。莫言作品《生死疲劳》这本书就是最具代表意义的。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莫言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试验,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文化的沟通交流。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对外沟通交流。尤其是通过“翻译”和“影视”这两座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莫言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笔下的“乡土魔幻中国”受到西方译者青睐,许多重要作品被译成多国语言。在瑞典,20多年(截至2012年)来从事中文名著翻译的瑞典汉学家陈安娜一人就翻译出版了莫言的《红高粱

浅析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模板

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指导老师: 2015年11月16日

内容摘要: 莫言是当代的著名作家,他创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十分独特,而又各具特色:坚忍,叛逆,野性。本文主要就莫言作品中的一些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她们生活行为和生存方式,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莫言女性形象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越发受到广大读者的大力追捧。莫言作为中国新一辈作家,他对人生的洞察和对人性的剖析独显深度,使之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莫言的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时期,适应社会转型期“面向异性而存在”的性别主体特点,莫言歌颂敢于反抗和挑战男权压迫的女性形象,以一个男性作家的视角描述女性的生存际遇,表达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他在自己的小说中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女性王国,描绘了女性的各种生存状态,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各种女性形象。 一、莫言作品中女性形象溯源 莫言作品中女性形象众多,在她们身上你无法用传统道德来评判对或错,她们所做的都顺从于蓬勃的生命激情和自由解放的灵魂。她们性格各异,戴凤莲美丽而野性、孟喜喜冰清玉洁、孙眉娘风流俏丽、上官鲁氏坚忍顽强,是一位典型的中国母亲,她们都是在苦难土地上开出的艳丽花朵。她们身上顽强的生命力,早已超越那些平凡懦弱的男性,在苦难中品尝着欢乐,创造出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任何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莫言出生于50年代山东省高密县,受农村贫穷、政治路线问题及改革开放时代的影响,莫言童年生活痛苦,他的作品,以故乡为原动力,充满着复杂的情感。关于女性,占据着莫言小说的半壁江山。莫言小说中女性形象,值得去深入研究和揣摩。高大、卑微与放荡,坚韧、勇敢与反叛,一个个鲜明的女性形象,也正是作者对于5000年来封建意识形态的反抗。莫言热情歌颂反抗苦难、敢于挑战男权世界的女性,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一、引言 “魔幻现实主义”原本的源地就是拉丁美洲,在欧洲的20世纪由于资本成为当时欧洲主要思想,加上拉丁美洲成为了大多数欧洲殖民地,垄断经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成为了压榨当地人民的普遍现象,使得当地居民民不聊生处于社会低级地位,使得当时社会呈现了金字塔形状无形的等级制度,但就是资本主义的力量不能历史进步的脚步,拉丁美洲人民的觉醒,世界各殖民地的自我意识觉醒,使得各地独立的声音越来越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20世纪爆发了独立浪潮,组织起来反对帝国主要,反对垄断主要使得,在那时候各种思想萌芽也得到发展这时由于当地文化人对魔幻历史的思想影响慢慢就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流派在文坛这些作品运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该手法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拉丁美洲特色的现实生活,从而使本来几乎还就是一片空白的拉丁美洲文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被称之为“文学爆炸”与“文学地震”的繁荣景象,这也就是拉丁美洲在文坛上最独特的写作手法。 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就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传进我国,在当时由于文化差异原因我国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就是一个不温不火的热度,使该写作手法在我国作家少之又少,“魔幻现实主义”在我国发展并不快但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成为了当时主流思想,各种想法得到认可,包括了“魔幻现实主义”也得到大多数中

国人的认可,使不少作家也向这一方面发展,刘心武、双雪涛、贾平凹、莫言等一大批作家写出了丰富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二、莫言简介 莫言就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展现乡土文化写作的农民作家,在她 的作品里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她的好多作品都就是围绕着乡村气息,《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都有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莫言的乡土文化气息就是由于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之久,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使她潜移默化接受了乡土文化的熏陶,在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使她打开了眼界,也为她的“魔幻现实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 三、莫言作品的影响 莫言作品主要就是以乡土文化为主,所以在作品当中很常见的就 是乡村文化因素如民间戏剧、乡音、民间仪式,这些都突出表现中国乡村的原貌,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大一部分人重视了乡村文化的写作方式,使得现在一部分作家形成受莫言的影响下作品中加入了乡村元素与魔幻元素,造就了莫言风格小高潮;虽然莫言的作品就是以魔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就是作品主要就是现实社会的现状莫言的作品使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社会的陋习、缺点,为改变社会与社会的走向增添了方法,莫言的在中国的文学地位也就是不可撼动的,她就是第一个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打破了中国无诺贝尔奖的现状,为民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文化内涵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人物塑造 【摘要】作家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声名大振。《檀香刑》是莫言继《丰乳肥臀》之后历时五年呕心沥血的杰出作品,是他极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在小说《檀香刑》里面,莫言塑造了一系列的性格十分具有特色的经典人物形象,主要包括当时的行刑者赵甲、赵甲的亲家受刑者孙丙以及监刑者钱丁,创作了一场脍炙人口的大戏。《檀香刑》当中诠释了刑罚文化、民间文化以及庙堂文化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内涵。多角度深刻的描写凸显了我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存在形态和特色,反映了我国封建时期民族性格以及文化心理。《檀香刑》侧重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隐”性的文化内涵,反映和折射了民族性格中某些内在的精神风貌。本文主要结合莫言生动而具体的表现手法,探寻其所表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檀香刑》;刑法文化;民间文化;官场文化 一、《檀香刑》文化内涵概述 《檀香刑》小说是在2001年面世的,当时就引发了很多作家的关注,很多评论学家都认为这是我们新世纪最具影响力小说,这部小说反映了我们封建历史。莫言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延续了《红高粱》等作品所构建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地理概念,具有独特的民族氛围和别具一格的气息。整部小说洋洋洒洒四十万字数,故事背景是鸦片战争时期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出逃,之后德国侵略者占领了山东,修筑胶济铁路。小说主线是三个主要人物和他们的家庭,刽子手赵甲、民间艺人孙丙以及官宦世家钱丁,讲述了莫言自己家乡“高密乡”的惨绝人寰的酷刑以及荡气回肠又十分纠葛的恩恩怨怨。 这种叙述角度的选择还获得了另外一个成功,那就是人物性格塑造上的成功。在此前的许多文本中,如前所述,莫言小说的人物总是能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面临的问题,无论这种解决看起来多么愚蠢多么无力,然而,在《檀香刑》里,终于每个人都没有能力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檀香刑》里的人物,除了赵甲之外都获得了成功人物形象所具有的那种焦灼感,每个人都是进退两难,每个人都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一如那段历史,那千年王朝受到坚船利炮攻击时的无所适从一样。如果说,眉娘处于三个爹:亲爹、干爹、公爹之间的尴尬是普通乡民的感性层次的话,钱丁的命运则是一个在历史选择面前的理性层次,也是最动人心魄的层次。旧式文人入仕之后封妻荫子、飞黄腾达的幻想,作百姓父母官的仕途理想在一个即将土崩瓦解的王朝那里早已没有了存在的根基,而为民请命、青天明断等等在对待外来强权的时候也早已更改了规则。从小说的叙述来看,钱丁的焦灼与其说是来自于情人眉娘的压力,还不如来自于作为知识分子在政治的运筹帷幄之中所显示出来的孱弱和无能。他仍旧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尽管每一次果敢和谨小慎微其实都出于个人仕途的考虑,但他又总是想在个人仕途和为民请命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孙丙守城抗德时候钱丁的单骑赴会是这个天真的书生在政治、权势面前最滑稽的表演,而他最终刺杀孙丙的行为又是这个终于认清世事的一介文士命运悲剧的最高点。 作为国家律法和皇权的最高象征的赵甲没有任何焦灼感,或者说他作为普通人陷于人情世故中的焦灼感都被他异常强烈的职业意识淹没了。在职业和工具之间,赵甲不可能有清醒的判断,所以他的声音中除了志得意满之外很少有其他的杂质。然而,他却与钱丁共同构成了作家批判锋芒的组成部分。如果说钱丁在理想的强大和现实的孱弱中迎来了悲剧结局的话,那赵甲实际上在表面的强大和实际的孱弱中迎来了同样的悲剧。危在旦夕的王朝其律法早已失去了为自己服务的力量而成了敌人的工具,而这个敌人的真正目的正是为了消灭这个王朝。悖论在赵甲那里并不存在,他彻彻底底的工具意识其实是权力的悖论,是一个面临外辱的当权者的悖论。然而,赵甲和钱丁却构成了权力规则的象征,也构成了一部小说批判锋芒的所指对象。在这里看不到上官金童们身上所负载的强烈的隐含作者的表达欲望,但是却产生了比那种表达更加让人回味无穷、欲说还休的效果。

莫言经典代表作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2月17日生。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其间曾经到棉花加工厂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1997年10月转业到报社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1980年开始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庭》、《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八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白棉花》等二十四篇,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枯河》、《拇指铐》等六十余篇,电影、电视、话剧剧本等多部。 代表作《红高粱》内容摘要: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红高粱》曾荣获第4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红高梁》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时期小说,它曾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轰动中外。小说中所描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印象,散发的中国民族魂,无疑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与以往“寻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的相异性。小说展现出的一系列独特意象:“颠轿”、“野合”、“敬酒神”等撼人心魄的情景,那方圆百亩随风摇曳、舒展活泼且情感热烈的棵棵高梁;那人迹罕至、充满神奇色彩的十八里坡;那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与血红的高梁……所有这一切,都能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丰乳肥臀》内容摘要: 1996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 1997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

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西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入学年度 2013级 学习地点奈曼教师进修学校 学生姓名张晓梅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5、3、1

浅论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张晓梅2013级汉语言文学 【内容摘要】莫言就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得作家之一,她在小说语言方面取得得成就引人瞩目。杨扬说:一个作家用什么语言来写作,有时就是先天注定,无法更改得。大家都在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有得作家作品有自己得语言特征,而有得人却没有呢?这就是因为有得作家通过某种发现,唤起了语言中沉睡得不被人注意得东西,而这种语言就是属于作家个人得,只有她能够感受,只有她能够将这种语感得灼热得温度传达出来。一个作家只有寻找到这种语感与语言得表达方式,才算就是开始了自己得文学语[1]。”莫言正就是这样得一位作家,她作品得语言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关键词】莫言;艺术风格;《红高粱》;《檀香刑》 艺术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同具体话语情境所营造得相对稳定得整体话语特色,它包括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得特定融合,就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得得标志。其形成就是以作者生活实践得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思想倾向得创作为方向,并受到时代精神、阶级属性等众多因素得影响,并最终形成作者独特得风格特点为表现,就是一个不断积淀突破得过程。 一、雅俗共赏得语言 高尔基曾说“文学创作得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就是一切著作,特别就是文学作品得基本材料”,即文学得第一要素。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就是一种“莫言式”得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得主要特点为:

浅析莫言写作风格

浅析莫言小说写作风格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莫言 在当代作家中,小说家莫言虽然来自于民间,但毋庸置疑,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创新个性的作家之一。莫言以语言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而著称。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自觉秉承自我超越的创新精神,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独异风格的作品。《红高粱》《红蝗》《檀香刑》《蛙》等作品为当代文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便以《红高粱》《檀香刑》为例浅析一下莫言小说写作风格。 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这里是他灵感的发源地,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长篇小说《檀香刑》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这两部小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小说中的人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高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人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艺术上,莫言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人以耳一新的陌生与惊奇之感,给人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一.民间表述的新境界 莫言在与大江健三郎的一篇名为《寻找“红高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高密东北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地理的概念。”莫言的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对民间进行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生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莫言的小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方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大量运用反讽、黑色幽默等技巧,给人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红高粱》中的余占鳌与《檀香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日英雄”和“抗德英雄”,如余占鳌的土匪习气,他“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再如孙丙,他最初的抗德动机是德国人修铁路会破坏风水,他在组建农民军时自称是岳飞转世,并分封诸将,作战时口念咒语,装神弄鬼。莫言有意偏离了传统的正面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和审美原则,而是让他们停留在真正的农民心态上,充满了生活原色,使之呈现出一个似乎是未经雕琢的人物原型。 反讽和调侃也是莫言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写到最惨烈处,往往笔峰一转,把读者带入一个貌似“尴尬”的境地,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如《红高粱》写中孙五剥罗汉大爷的人皮时的描写,“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蹿一蹿地龇出来”、“父亲看到大爷的耳朵苍白美丽,瓷盘的响声更加强烈”。总之,莫言笔下的悲剧打破了统悲剧审美观念,开辟了民间表述的新境界,推动了民间表述的演进与发展。 二.独特的叙事风格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在这方面,莫言是积极的探索者。他的小说受到福克纳的意识流和马尔克斯叙事模式的影响。在《檀香刑》的后记中,莫言说:“《檀香刑》是我的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得还不够到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莫言力求从早年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中走出来,发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特长,从而形成自己的叙事特色。《檀香刑》在叙事中融入了民间说唱艺术,使西方现代文学技巧与我国民间文学技法得到了有机融合,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向前迈入了一大步。 《红高粱》与《檀香刑》的发表时间间隔十多年,在叙事艺术上,后者比前者更加成熟和进步。首先,在叙事结构上,对故事和情节的展开,《檀香刑》避免了《红高粱》单声道的叙述,而是多声部的合奏,狗肉西施、县官、刽子手、戏班班主等各色人物分别以适合各自个性的浪语、恨声、狂言、恨声等形式展开叙事,客观上又构成一个整体。《檀香刑》极

莫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_蛙_研讨会综述

莫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 研讨会综述 王源 2011年9月25日,“莫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研讨会”在著名作家莫言的故乡山东省高密市举行。本次会议是2011第二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重要内容之一,是在中共高密市委、高密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市委宣传部、高密莫言研究会具体组织承办。来自山东省内高校、省作协、省文联、省社科院以及省内媒体单位的专家、学者、记者四十余人应邀与会研讨,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莫言研究会顾问杨守森主持。 莫言向与会者谈了《蛙》的写作历程与创作心得。莫言表示,这部小说从2005年开始写作,中途因没有最终确定好结构问题而一度搁置,在完成《生死疲劳》之后,又重新开始创作该作品,历时四年,三易其稿才得以完成。莫言谈到,《蛙》的此次获奖,表明文学对重大政治和社会敏感问题的关注获得了开放性的认同。作品虽然以“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为集中表现的主题,但并非要写计划生育事件的过程,而是“盯着人”也就是以塑造人物为核心来写,作品中的很多情节和人物直接取材于作者故乡的生活和亲友。《蛙》的整体结构采用了书信体,使得作者的写作获得了较为自由的发挥空间;同时在作品末章创新性地融入了“话剧”剧本的艺术形式,大大扩展了小说的表现维度。莫言坦言,尽管《蛙》获奖,但并非完美无瑕。作品没有写“大”,因为在关键处落笔时作者仍存在某些顾虑,故而“手下留情有所保留”,同时他认为作品也缺少更加深刻的生命体验和感悟。 继而围绕《蛙》的主题思想、形象塑造、艺术特色、意义价值等方面,与会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研讨。 一、主题思想的巧妙处理与把握 长篇小说《蛙》围绕“计划生育”的主题来展开故事情节,关于莫言对这一重大而又敏感的政治、社会主题的选择、处理和把握,不少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评价,尤其着重于作者如何巧妙地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思考融入到宏大叙事之中,从人类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观照当代中国,实现和世界的可能性对话。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谭好哲提到《蛙》和莫言以前的作品很不相同,它有一种对历史现场的非常强烈的反思性关照,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写到当下,不仅写了计划生育,还写了改革开放之后很多的“新”。这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叙述和追论的作品,很多场景都值得去思考其文化寓意,怎样看待生命,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孕育、生长的欢快和困顿,作品在特定的语境下都展现得畅汗淋漓。同时,这个作品有很强的多方面呈现的主体意识,比如反思意识和罪感意识,莫言是在替这段历史当中某些不能够让人性和人生正常发展的因素忏悔。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掖平认为,这部作品是莫言是想尽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职责和良心,以文学的话语来审视和直面一段绕不过去的特定历史和情境。他选取了巧妙的叙述视角,虽然描写的是非常宏大的历史事件,采用的却是个人的、民间伦理的小切口进入。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万森说,莫言并未局限在对社会问题的描述,也不是用自己的小说手段去写去剖析社会问题,而是以现代性的反思去写计划生育的主题,并将对这一主题的思考放置在了与世界对话的层面上。作者在写作时具有深刻的写人性苦难的意识,采取了“以我入罪”的写法,并不是孤立的自我反思,而是和主人公、和读者、和历史以及我们的民族文化一起感受罪感,体现的是一种现代型的、焦虑的反思。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奎英谈到德国 98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