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知识总结

社会学知识总结

社会学知识总结
社会学知识总结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汇总

填空/单选

1“社会”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

2作为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

4调查研究法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5社会结构反映的是社会(静态)的状况,同时又预示着(动态变迁)的趋势和内容。

13(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6文化具有(超生物性),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具有可习得性特征)。7(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1950年,美国社会学家S.萨金特在《社会心理学:综合的解释》一书在,首次把(角色概念)与社会化联系起来,认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

(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镜中我”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生命历程理论)。

角色扮演理论中,乔治米德也曾研究过自我意识的形成,将“我”划分成“主我”和“客我”。

9(当代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

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10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

11费孝通运用(比喻)的形式对“团体格局”网络和“差序格局”网络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社会,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就像一捆一捆扎在一起的柴火,柴与柴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中国社会结构与西方不同,我们的社会结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是“差序格局”的社会。

12所谓(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14(变异的关系)。社会纵向运行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东西,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时修改着变化着。

15家庭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

16科层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从理想类型的角度提出的概念。

17马克斯.韦伯曾经对权威做过类型学上的划分,把权威分成(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合法权威)。

18(分层)最初是个地质学概念,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

19对西方分层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源头之一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创立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20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特别是沃思的观点,后来被成为(都市决定论)

21传统人际互动中所必需的时间和场所被压缩甚至被取消了,身体的“缺场”取代了“在场”,

说明了社区的文化具有超市空性。

22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标明。

23(社会控制)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其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提出来的。

24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是(伊丽莎白济贫法)

25(社会建设的核心内涵)是发展社会事业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

26、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从家庭中获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保障,如夫妻和成年成员承担着共创家庭经济成果、未成年子女的各种费用支付、赡养老人等责任,这些都属于家庭功能里面的(保障功能)

2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化虽然发生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其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却是社会经济领域的分化,体现为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及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

28、社区研究方法:人类生态学人类学社会体系(系统)的方法

29、交往具有超时空性,。主要表现是身体的缺场取代了在场,在虚拟社区中利用互联网技术,瞬间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互动。

多选

1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构建和谐社会

2社会学研究的范式:实证范式;解释范式;批判范式

3社会的功能: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4属于非评比性文化的有:庆典方式、拜访方式、赠礼方式、玩笑方式、哀悼方式以及礼仪、禁忌、姿态、发式等等。(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也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

5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6社会化概念的三个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7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第一阶段:竞争;第二阶段:冲突;第三阶段:顺应;第四阶段:同化

8非正式群体的负功能:抵制变革、目标冲突、遵从行为的问题、谣言问题

9分层的方法: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0分层的标准: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以潜在地位为标准

11中国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中应遵循的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发挥城乡各自之优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

12社会结构化的三种表现:个人角色分化;社会组织的分化;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地位的分化

13文化控制手段的特征是: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广泛性(填空题)

14社会团体工作的基本方法:群体讨论、群体游戏、群体竞争

15社会建设有关理论的三种类型: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与狭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社会建设的操作性观点

16、社会群体的类型: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划分,外群体泛指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是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按照群体并非一些成员所属的群体,但是却被某些成员用其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17、当前家庭结构的类型

(1)核心家庭。又称夫妻家庭,是指以一对夫妻为核心,与未婚子女或养子女共同组成

的家庭。

(2)主干家庭。是指父母或父母的某一方与一个已婚子女,或者还包括其他亲属一起居住,共同生活。

(3)联合家庭:它是指父母或父母的某一方与多个已婚子女,或者还包括其他亲属一起居住,共同生活

18、社会制度的构成: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体系权威与地位结构社会机构与设

19、社会结构化的三种表现:个人角色分化、社会组合分化、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地位的

分化

简答

1社会化的类型:

⑴初级社会化。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是发生在生

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任职本领,十七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体系,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⑵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大量的发生在青年时期。它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

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⑶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

程。

⑷逆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在传统社会中很少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

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收逆向社会化。

⑸再社会。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

准和行为规范。

2集合行为发生的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说):

⑴环境条件。它是集合行为产生的背景,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类。如:没有一定的空间场地,群众就无法聚集,集合行为就不能产生,因此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剧场、街道、体育场往往成为突发性集合行为出现的地方。

⑵结构性压力。这是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种族歧视、前途渺茫等社会因素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促使人们自发的集体努力去解决问题。

⑶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要出现集合行为,人们还必须对他们的处境形成某种共同感受,对某些问题产生共同的看法,出现相似的普遍情绪。

⑷诱发因素。集合行为的出现往往需要一个“导火线”,诱发因素的作用在于肯定人们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助长普遍性的社会情绪。

⑸行为动员。这是在以上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传递信息和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这一工作可以使许多最初仅仅旁观的人,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的参与者,可以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动的倾向。

⑹社会控制能力。集合行为是否产生还要取决于社会控制得成败。社会控制如果十分强大有力,就可阻止集合行为的发生;如果软弱无力,或者措施不当,集合行为就难以避免。

3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⑴初级社会群体一直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初级群体研究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一个热点,并且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⑵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30人的小群体。因为只有在小的群体中,人们之间才能进行比较深的交往,建立比较密切的感情联系。人数过多,就必然发生次级关系,而失去初级群体的特征。

⑶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地面的面互动。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直接的、面对

面的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正是在交往中,成员对于彼此的言谈举止、性格特征都非常熟悉,从而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⑷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一个标志。

⑸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止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且富有“人情味”。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员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感情交流是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

⑹成员难以代替。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

⑺群体整合程度高。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度很高。

⑻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手段来控制、维持。

4事业部结构的优点:

⑴可使组织最高领导层成为最强有力的决策机构;

⑵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⑶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发挥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⑷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

⑸有利于总公司考核评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成果,促进各事业部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于利

益的协调一致。

5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化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化虽然发生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其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分化,体现在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及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在经济领域分化的推动下,政治、思想文化以及其他一切社会生活领域相继出现的分化过程,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出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

6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城市社区的特点恰恰相反)

⑴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留动;

⑵经济活动简单;

⑶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

⑷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复杂;

⑸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

7社会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

⑴研究系统本身的结构与功能

⑵研究互动关系

⑶研究社会场域

8社会控制的过程:

⑴决策过程

⑵实施环节

⑶监控环节

⑷反馈环节

9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⑴就业保障机制

⑵普遍保障制

⑶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值

⑷储蓄基金制

⑸雇主责任之

按照韦伯的解释,理性主义至少要包括这样几个要点:

⑴明确意识到行动的目的,把所追求的具体目标做价值上的排序,并根据价值的大小对他

们进行比较

⑵预测并计算后果来权衡行动的必要性,考虑目的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对效果负责

⑶根据目的的选择手段,并对各自手段进行比较和选择,以付出最小而收益最大为标准

⑷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严格的首尾一致性。更具体说理性化应当考虑下列问题:行动的目

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目的。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什么,那一种手段效率最高而成本最低以及行动的后果是什么。

10、角色冲突与协调:

(1)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以及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部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3)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4)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得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扮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是一种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11、中国在推进城乡协调时,主要遵循的原则是:

(1)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发挥城乡各自之优原则。要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就要善于进行体制的创新。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协调城乡关系需要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各地有利资源。

(4)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时牵动全局的工作,政府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同时也应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2、现代化经济发展过程具有的特点:(P258)

(1)经济不断而迅速的发展。

(2)经济结构的改变

(3)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相互促进

(4)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5)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也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3自获角色:又称自致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4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5外群体:泛指内部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6参照群体: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一般是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

7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将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的物质

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9水平分化:指的是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情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10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11城市化:其一是社会的人口向城市不断集中的过程,其二是指城市生活方式逐步成为社会主流生活方式的过程。

12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13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14、社会团体是指公民自愿组织,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依法登记成立的各种协会、学会、基金会,以及直接从事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的各种组织。

论述

1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人类接受社会化的潜在能力):

由于人脑在容量和结构上与其他东动物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使人脑在功能上大大超过动物的脑,形成了人类具有接受社会化的一系列潜在能力。这些潜在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人类以高度进化的大脑机能为基础的,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

人类个体接收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借助于口头、书面、手势等语言形式,才能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语言是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⑵思维能力。人类的思维能力是直接与语言能力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

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⑶学习能力。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

动物所不能比拟的学习能力。

⑷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受到生理发育上的限制,有一段较长的依赖

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育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2家庭功能中的保障功能

所有成员都从家庭中或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保障。夫妻和成年成员承担着共同创造家庭经济成果、未成年子女的各种费用支付、赡养老人等责任,并共同分享家庭成果。家庭在发挥其物质生活的保障功能的同时,也在发挥着精神生活的功能:夫妻之间之间的联体同心,家庭成员间的患难相扶,父母子女间及老人与后辈间的相互关爱、体贴、尊重和宽容等等,都是家庭成员在生活与休闲的直接交往中,获得最为生动和深刻的体验,家庭因而一向被人们视为获得宽松、慰藉、归宿感的避风港。家庭的这种功能是任何其他社会单位都不能取代的。当然,一个具体的家庭在感情或生活方面总会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协调和问题,各自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可以在习俗、规范、法制保障的范围内,通过家庭成员的平等协商、感情和意义的沟通,有家庭自身来进行调试和解决。调试失败将导致家庭依法分立、夫妻离异、在混合家庭重组等。但家庭仍然具有保障功能的意义。家庭保障功能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道德意识和准则,而且是一种政治、法律制度。

3社会制度的构成p197

⑴社会价值观

⑵社会规范体系

⑶权威与地位结构

⑷社会机构与设施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西方社会学理论自考试卷含答案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卷 (课程代码00280)。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孔德认为形而上学阶段所对应的是B A.虚构阶段 B.抽象阶段 C.非实证阶段 D.实证阶段 2.墨顿认为:接受某些目标与手段,但又拒绝某些目标与手段的行为是D A.创新 B.仪式主义 C.隐退主义 D.反叛 3.将戏剧引入社会学分析的是B A.伯克 B.戈夫曼 C.布卢默 D.米德 4.单位招人时会招一些能力好的人,以掩盖走后门进来的入,这种现象反映的是D A.误解表演 B.补救表演 C.神秘化表演 D.理想化表演 5.强调社会科学要研究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的是B A.戈夫曼 B.舒茨 C.加芬克尔 D.达伦多夫 6.下列属于米尔斯观点的是A A.疯人现实主义 B.行动理论 C.价值合理 D.角色扮演 7.我们所买的东西确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这反映的是A A.商品化社会 B.现代主义阶段 C.消费社会 D.风险社会 8.下列不属于后现代理论代表人物的是C A.哈贝马斯 B.布希亚 C.利奥塔 D.詹姆逊 9.“打字员与她雇主的女儿打扮得一样漂亮”,这种现象说明的是劳动阶级的C A.职业分层 B.异化 C.同化 D.革命性 10.与米切尔斯的“寡头政治铁律”一样的是米尔斯的B A.巨型理论 B.权力精英论 C.社会学的想象力 D.疯人现实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l分,共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11.孔德的整体性方法论的内容有ABCD A.社会是一个整体 B.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C.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人手展开自己的研究 D.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 E.社会秩序论 12.帕森斯提出的“功能体系”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ABCD A.适应 B.目标获取 C.整合 D.模式维护 E.有机体 13.布劳认为,对权力的反抗有ABCDE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研究对象诸说 1、社会化过程说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 育社会学奠基人) 2、相互关系说 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 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 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 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三、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 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 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 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 补)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 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 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 教育需求: 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现代西方社会学》读书笔记

《现代西方社会学》读书笔记 西方社会学发展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恰当理解这150余年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粗略地 划分成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这三大发展阶段上的演化逻辑及各 阶段之间的传承流变都具有内在联系。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呈现出 一种分化(分歧、分 西方社会学发展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恰当理解这150余年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粗略地 划分成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这三大发展阶段上的演化逻辑及各 阶段之间的传承流变都具有内在联系。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呈现出 一种分化(分歧、分裂)与整合(统合、综合)两种态势交互更替的演变模式。 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是植根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之中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十大发展趋势:(1)经典依然处于核心地位;(2)宏观与微观的理论整合;(3)社会理论与历史的融合;(4)全球化成为重要理论议题;(5)社会理论中心的转移;(6)后现代思潮的冲击;(7)社会建构主义的勃兴;(8)女性主义的挑战;(9)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10)将身体带入社会学理论。文章的最后部分讨论了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对 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的意义。 自社会学创立以来,西方社会学家就试图以不同的理论视角

去观察社会。孔德、斯宾塞这两位早期的社会学创立者持论迥异,“三圣”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理论立场相差甚远。在帕森斯之后,社会学更是流派纷呈,成为一门多范式的学科。国内学者对 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介绍多数以社会学家个人的思想体系或者各 个理论流派为主,缺乏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认识。 笔者曾试图厘清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总结出六个主要的 发展方向,但近年来若干新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尤其是社会建 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全球化与身体纬度的 引人。 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看,有三点值得注意并可能 对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具有启示意义:第一,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直没有全然背弃其理论传统与思想渊源,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 有所继承、有所扬弃。第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是在 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完成的。以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为核心的 经典社会学理论是兴起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资本主义的兴起 导致社会秩序的改变,有必要提出新的理论架构进行解释。以多 元化发展、理论趋于整合为特点的当代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土壤是 西方社会进人后工业社会,对现代性的反思、社会的多元化与复 杂化推动了社会学的理论创新。第三,社会学理论的切入点不断 扩展,身体、时间与空间等以前没有被关注的纬度都逐步进人社 会学的理论视野,从而增加社会学视角的立体感。 实际上,中国的社会学家亦正在见证中国社会变迁最为急剧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精选-《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社会学基础知识

社会学含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 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功能: 个人功能:1、认识功能(认识、了解、适应社会、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2、导向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 的地位和作用指导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3、操作功能(为个人的认识现象提供操作的工具) 社会功能:1、描述2、解释3、预测4、规范 研究社会学的意义:1、能为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做出贡献2、能 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做出科学决策3、能为政法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4、能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理论知识 5、为本学科的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社会文化的来源:是人类在劳动过程及其他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成果 1、文化遗业:继承前人历代所创造传承下来的一切文化(语言文字生活) 2、文化文明:指每一社会创造次新的文化特质 3、文化借用:指引进、引用团体(另外)文化 4、文化融合:指文化遗业,文化文明,文化借用变更 社会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文化的社会向导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向导成果) 3、文化的社会区分功能 文化的进化因素:1、生物因素2、地理环境因素3、心理因素 4、文化传播因素 5、工艺发展的因素(科技的发明创造) 文化进化的趋势:1、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依赖关系2、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商品交换是 建立了间接的社会关系3、人与人的自由组合,个人获得了完全的独立 社会学的特点: 1、整体性(从大背景下,吧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2、综合性(从相互联系中去把握) 3、现实性(根据现实的社会需要),社会学研究的是当前的现实社会 4、具体性(每个社会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国庆不同,集体社会结构及运行规律也不相同) 5、动态性 社会化的过程: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社会化的特征:1、社会强制性2、主观能动性a、社会化的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引导 着个体的社会化b、社会化的各个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体既被社会化,又影响着其他个体 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3、终身持续性 社会化的条件: 客观条件(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主观条件1、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4、人有 语言能力5、人类具有思维能力 社会化的内容: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 3 、行为规范的社会化(法律,道德,角色,一般日常规范等社会化)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规范:(含义:角色规范是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表现形式:1、以书面形式或用法律条文规定的成文的行为准则2、不成文的,往往以社会道德形式出现 社会角色规范形成的因素: 1、素质因素(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个性修养,教育水平的总和) 2、文化因素 3、经济因素 社会角色的期望: 一个人占有了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位置,其中角色扮演的行为符合与社会, 他人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期望与要求就叫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的意义:1、它的反馈性质,其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2,它的强化性质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主要概念知识要点 1.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2.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3.社会运行的概念: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分分类: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5.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 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6.社会角色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迪尔凯姆自杀论读后感

-“涂尔干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A.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涂尔干丰富、精深的社会学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引言 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的或间接、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都算作自杀。迪尔凯姆在书中驳斥了当时流行的关于自杀的自然主义和生物学主义的特点,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造成欧洲各国各地区以及各个时期不同自杀率耳朵原因是社会潮流。他又根据社会潮流的不同,划分了四中自杀类型: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失范性自杀以及宿命性自杀。 (1)、利已型的自杀。 理论假设一: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已型自杀率上升的原因。家庭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实证材料也支持上述假设。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拨,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利他型的自杀。 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利他型自杀的两种表现形式:义务性自杀,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执行者对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说利已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整合程度不足,那么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过度整合。 失范性自杀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方面(同上) 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工) 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方面最早的著作; 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大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方法偏向于哲理性 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人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大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技术的改良。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用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人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立社会行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力。 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①教育社会学由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中心,转换为由教育 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参与;②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已从规范的学科转化成一门严谨的学科,并且建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可与教育心理学相抗衡;③在研究范围和领域上,研究的领域开始缩小,只关注于可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那一部分。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这一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的”教育社会学,或“诠释学的”教育社会学,“现象学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的教育社会学等。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完整总结

1、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职能分别是什么?每届任期几年? 答:由具有参事议事和协调能力、在群众中有威信的部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代表,社区内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届知名人士、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其成员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受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委托,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闭会期间开展视察、检查和调研等活动,行使对社区事务的议事、协商、监督职能,有权对社区居民委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实施监督;有权对物业管理机构和驻区单位涉及社区公共事务的行为提出建议,进行协商和监督,促使社区各项事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 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二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是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五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4、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社区服务。二是社区卫生。三是社区治安。四是社区环境。五是社区文化。六是社区组织。 5、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在我国,作为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1)政治素质。(2)思想素质。(3)思想道德素质。(4)业务素质。(5)能力素质。 6、什么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它与人们把本职工作之外的福利性、公益性和非专业性助人活动称为的社会工作,有本质不同。 7、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有哪些?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有两方面:从社会使命看,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使命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 8、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和间接社会工作方法。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与咨询、社会工作研究。 9、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 一是价值理念。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不同,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 二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

大学社会学重点归纳

社会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1、西方和中国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西方: 社会学的产生: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他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社会学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主要思想有: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斯宾塞: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社会进化论。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他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概念。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韦伯: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 帕森斯:建立了机构功能理论,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 美国社会学的特点:注重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一直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 西欧国家社会学与美国社会学的差异: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发起巨大挑战,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流派 卢曼:系统学派 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 福柯: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弥合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 中国: 大同思想:我国古代关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理想的系统化论述 康有为:讲学,提出群学 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 社会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出现是在20世纪初。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师资比较整齐 孙本文: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社会学原理》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取消 1978年邓小平支出社会学需要尽快补课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与基本问题 研究对象: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具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知道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 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的宏观表现。 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学科体系: 1、社会学理论: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2、社会研究方法:从事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3、应用社会学: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方法和只是的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性质、类型、特点 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有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其代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将社会实在论做了具体论述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强调人的行动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美国的吉丁斯)和以强盗个体行动的能动性为主的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带有社会唯名论色彩,而在符号互动论哪里社会唯名论的特征更加明显 社会的性质导致两方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不同:唯实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造其成员唯名论: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能真正了解社会 社会的类型: 宏观社会的类型: 1、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2、斯宾塞: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3、马克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社会的类型: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3、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

社会学概论复习总结题.doc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 [单选题] 1?孙本文概括的关于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种种观点,()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 A.总和说 B.综合说 C.普遍说 D.平等说 [答案]:B 2.就不同民族文化而言,文化可以区分为()o A.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B.主文化与亚文化 C.主文化与反文化 D.评比新文化与非评比新文化 [答案]:D 3?从年龄构成看,在人口总体屮,60以上人口占到10%及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到()及以上。 A.6% B.7% C.8% D.9% [答案]:B 4.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木我、自我和()o A.主我 B.镜中我 C.超我 D.客我 [答案]:C 5?按照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以及心理认同,可以将群体区分为()o A.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B.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与外群体 D.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答案]:C 6?常常被应用与对小群体及行为研究的是()o A.参与观察法 B.实验法

C.田野调查法 D.历史比较法 [答案]:A 7?—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但可能又因为不想让别的同学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种现象屈于O o A.角色冲突 B.角色距离 C.角色不清 D.角色屮断 [答案]:A &社区研究可溯源至德国社会学家(),他第一次对社区做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A.滕尼斯 B.帕克 C.伯吉斯 D.沃思 [答案]:A 9?精英循环理论是社会学家()创立的。 A.韦伯 B.马克思 C.帕累托 D.帕森斯 [答案]:C 10.以下不属于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特征的是()。 A.明确的分工 B.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C.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D.量才用人 [答案]:B 11?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个人生物基础和外界社会环境。下列不属于个人生物基础的是()。 A.语言能力 B.思维能力 C.较长的依赖牛活期 D.大众传播媒介 [答案]:D 12?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社会互动可分为()。 A?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