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十二铜表法》中有一条文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这一规定( )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B.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D.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解析:选A。题干中的“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故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只是有利于保护平民的利益,不是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故B项错误;罗马法体系的形成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故C项错误;万民法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发展,故D项错误。

2.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以意大利为发源地,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研究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罗马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

B.推进城市自治运动的需要

C.自然法理念的普世价值

D.对工商业者私有财产的保护

解析:选D。思想对历史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故A项错误;政治需要对历史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也不是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自然法理念的普世价值自始至终存在,也不是其复兴的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随着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者要求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最终导致了罗马法的复兴,故D 项正确。

3.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除英国外,都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形成法律,而且指出,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参照了罗马法的诸原则。这表明( ) A.彰显了人生而平等的精神

B.复制了罗马法的私法内容

C.复兴了罗马法的立法原则

D.否定了宗教法庭的合法性

解析:选C。材料体现出欧洲的法律,基本都借鉴了罗马法,反映出罗马的立法原则,在中世纪时期继续沿用,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中世纪西欧国家使用罗马法,没有涉及罗马法生而平等的基本原则,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英国在司法上参照了罗马法的原则,不等于复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西欧国家借鉴罗马法来制定法律,属于立法方面的内容,宗教法庭是司法机构,故材料不能体现否定了宗教法庭的合法性,排除D项。

4.按照习惯和英国人的观点,今天的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没有国王和王权,大不列颠王国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据此可知,当今的英国( )

A.体现出开明专制的特质

B.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C.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

D.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

解析:选C。根据材料“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可知,英国政治生活中国王的重要地位,当今英国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故选C项;开明专制不是当今英国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B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君主政治上的自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5.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C.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延续的观点无法成立,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没有反映出这一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故D项错误。

6.1870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其中规定:“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

得因种族、肤色、或过去的劳役状况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否认或剥夺。”这一规定( ) A.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有利于保护公民的选举权利

C.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

D.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的现象

解析:选B。题干中“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过去的劳役状况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否认或剥夺”表明这一规定有利于保护公民的选举权利,故选B项;在当下美国仍存在较强的种族歧视,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确保公民的选举权利,任何一州不得剥夺,排除C项;美国种族歧视现象现在依然存在,排除D项。

7.下面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

据此可以推知( )

A.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D.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解析:选C。材料中并没有对德国和其他国家宗教改革成果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天主教在德国地位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图表不难看出,以1517年的宗教改革为契机,学生的专业选择在世俗专业和神学专业出现急剧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世俗文化与社会发展潮流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8.有人认为,信徒可以自以为是上帝特别赋予他使命,一个人在世间的作为正是上帝赋予他恩宠的象征。世俗的成功,例如在商业上获得利润,也不过是代表他可能已经是上帝选择的神意表现,其着重点是使命感。这体现了( )

A.宗教意识进一步淡薄

B.个人奋斗的合理性

C.世俗生活与信仰对立

D.信仰得救的自主性

解析:选B。加尔文的先定论认为上帝把人预先分成两类:选民和弃民。选民是上帝挑选的人,注定会成功,弃民注定会失败。上帝挑选的人是有标准的,他必定是一个内心信仰上帝而外在又淳朴、友爱、勤奋、节俭的人。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上帝的选民,所以他必须奋斗。这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故选B项;材料“是上帝选择的神意表现”,仍强调宗教意识,排除A项;材料表现的是世俗生活与信仰统一,排除C项;上帝先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于《拿破仑法典》一词的解释摘编如下:

《法国民法典》1804年颁布,1807年改名《拿破仑法典》。法国大革命前,罗马法统治着法国南部,北部盛行习惯法。按照法典,所有公民一律平等,消灭了长子继承权、世袭贵族和阶级特权。人身自由、契约自由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为基本原则。法典除“总则”外,第一编是人法,其中包括民事权利的享有、人格的保护、依据、监护、教养、父母子女间的关系、婚姻的关系等;第二编是物法,即对各种财产权的规定;第三编是取得财产权利的各种方法。1804年初,《法典》传到法国控制的地区,以后又传到拿破仑征服的地区。在19世纪,许多欧洲和拉美国家采用了《拿破仑法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6—13世纪西方人对自然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背景。

(2)阅读材料二,根据相关历史信息,将合理推论填写完整。

解析:(1)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可得出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查士丁尼(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奎那(意大利神学家)”并联系所学可得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东罗马帝国为加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自然法。

(2)第一小问法国大革命前法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罗马法统治南部,北部盛行习惯法”可知为法律不统一;第二小问推论2,结合材料二中“所有公民一律平等”“人身自由、契约自由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信息可知《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和契约精神;第三小问推论3,根据材料二中“《法典》传播到拿破仑征服地区,许多欧美国家采用《拿破仑法典》”这句话可知,《法典》对欧美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答案:(1)认识: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

背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东罗马帝国为加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自然法。

(2)

法律与生活课的心得体会3000

法律与生活课的心得体会3000 篇一: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 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 我一直就特别喜欢法律的那种魅力,小时候经常看《今日说法》,因此撒贝宁老师一直是我的偶像。但是法律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小时候只是看电视的情节,也不明白到底是根据什么判决的,总是感性的判断是非,对法律了解甚微,因此缺乏理性。上了老师的几节课,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受益良多(但是法律实在太繁琐,真的很佩服学法律的人)。关于这门课,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在古时候法律是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

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自党的十五大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以来,全国各阶层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法律素养指人们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专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 我作为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内容,用法是基本框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然而许多人不懂公民基本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这些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学生作为祖国的主要发展力量,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用法也有实际的必要.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律作为约束国家公民的工具,需要我们大家认真学习。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

法律英语 课程大纲

《法律英语》教学大纲 Legal English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法律英语》是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在专业英语方面的教学要求,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形式的需要,以培养更多既有扎实法律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法律人才的需求,所开设的法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的课程。 本课程以英美为教学核心内容,包括英语法律术语、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比较、英美律师职业介绍、英美主要部门法、WTO 法律文件选读、国际经贸法律、法学研究技巧与资源的运用。 本课程历时一个学期,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法律领域里应用英语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精选的法律类英语文章掌握法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专业术语。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于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同时,本课程采用个人发言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很好地结合,最终具有较强的英语口头交流能力和翻译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使学生正确理解课程的性质,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法学专业英语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使学生掌握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密切联系实际,通过分析研究法学领域的国外案例和法学名家的文章节选,加深对法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把英语的学习融入到对法学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和研究中,以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教学大纲内容 本课程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兼顾英语语言的学习应用和法律专业知识两个方面。 (一)Introduction to Legal English 导论(2课时) 1、基本要求 (1)To categorize law in different ways (2)To learn how to read cases (3)To learn the skills of presenting

初中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第1课时 生活需要法律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1课时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能力目标】 初步养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的意义。知道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法律的产生和本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2018年6月25日,新华社记者从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去年“6·26”以来,四川法院一审共受理毒品案件10059件,审结9054件。 材料二2018年7月2日,小海在宁波某面馆吃面时,发现碗中有一根比面条还要长的头发,便找来服务员询问。出乎意料的是,服务员态度很嚣张,不仅没有道歉,反而说:“有根头发很正常嘛!我给你换一碗?”在小海拒绝换一碗的提议后,服务员表示:“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气不过的小海遂拨打了消费者维权热线申请调解,要求“退一赔三”,但被餐馆拒绝,最终小海通过法律途径成功解决此事。 上述材料表明了法律怎样保护我们的生活?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提示:法律为我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教师过渡: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课时,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法律与生活的关系这个话题。 【新课讲授】 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小组讨论 (1)以你的一天为例,会涉及哪些法律? 提示: 我的一天涉及的法律 早晨上学之前在家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教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教材整理1 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 (1)加尔文受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2)加尔文发表了《基督教原理》等论著,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3)1541 年,日内瓦政权邀请加尔文主持宗教改革。 2.内容 (1)宗教仪式: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2)宗教思想:思想核心是“先定论”。 (3)宗教精神:认为财富是成功的标志,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 (4)教会组织: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 3.影响 (1)讲道和阅读《圣经》成为日内瓦人的日常宗教活动。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深度点拨] 加尔文宗教改革进步性的表现 加尔文教相对于路德教,对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和一些高尚品德,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化,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3)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和政教合一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形式,对后来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材整理2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16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崛起。 (2)政治: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控制。 (3)思想: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4)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 2.内容 (1)1529年的改革法令 ①教会立法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 ②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 ③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 (2)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 ①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②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归王室所有。 3.影响 (1)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 (2)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深度点拨] 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1)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2)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廷,但改革没有废除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残余。 (3)进一步产生了新的反对派。 教材整理3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1.派别: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2.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 3.影响 (1)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加尔文派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的旗帜,促使英国形成清教运动,开始了英国资产阶

法律与生活感悟

法律与生活感悟 院系:12级国贸3班 学号:20123742 姓名:肖年新 一切人类理性的发展都依赖于法律!一切人类法律的发展都来源于生活!在这个法制逐渐完善,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的中国,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国家是法制的国家,而法治的国家只有懂得法律的人民才能创造出来,所以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懂法,用法,守法。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我们的法律素养。所以当我看到《法律与生活》这门课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它,并且让我受益匪浅。 大家似乎对“法律”二字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那究竟什么是法律呢?可能很少人能说出它确切的概念。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从法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主要手段,生活是一种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与人的社会活动,经常受到法律调整。所以,二者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与法律发生着各种关系。 学习法律应向生活学习,向经验学习,而要学法律,功夫在法外,应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法学院校学习的法律其实也是从社会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生活是根基,法律是花朵,根基深

法律英语课件

Lesson One Modern Legal Education 1 French lawyers are trained in universities, and English barristers, on the other hand, enter the profession as members of one of four Inns of Court, which are combinations of a law school and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法国律师是在大学里培养出来的,而英国的大律师是作为四大律师学院之一的成员进入律师这一行的,这些律师学院是由法学院和专业组织组成的。 2 Today, American legal education is almost uniformly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t a formal law school, usually affiliated with a university. And a degree from an ap proved law school is common requirement for admission to the bar, although the apprenticeship route is still open, theoretically, in a number of states. 今天,美国的法律教育几乎统一都是在正式的法学院进行大学后职业教育,这所法学院通常隶属于一个大学。得到经美国律师协会批准的法学院的学位是进入律师行业的通常要求,尽管在理论上许多州仍允许存在经过学徒期成为律师这样的路径 3 State university law school tend to concentrate on the traditional law courses: contracts, torts, constitutional law, procedure, property, wills, trust and estates, corporation,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身边》说课稿 含板书、反思 初中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身边》说课稿 《生活需要法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调整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二、说教学目标 “生活需要法律”这一框题,是初中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法律知识的一课,对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增强自身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难点:法治的发展进程 四、说学情 未成年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有必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走近法治、追寻足迹、探究力量三个教学环节。 导入:“身边法律大家谈” 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请你来分享:

法律英语课程教学教案

《法律英语》课程教学教案 (Legal English) 适用专业:外语(专科) 总学时数:88课时学分:6分 编制单位:外语系法律英语教研室 编制时间:2005年11月30日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The Status, Character and the Teaching Purpose) 《法律英语》是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在专业英语方面的教学要求,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形式的需要,以培养更多既有扎实法律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法律人才的需求,所开设的课程。 本课程历时一个学期,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法律领域里应用英语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精选的法律类英语文章掌握法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专业术语。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于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同时,本课程采用个人发言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很好地结合,最终具有较强的英语口头交流能力和翻译能力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riteria of the College English, Legal English, as a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law school students, is aimed at training much more law experts whom are familiar with the foreign legal system. Legal English lasts one semester with its purpose of developing students’ability to take use of English in the legal field. With help of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s can successfully master some basic legal terminology and theories, and in Law by reading some well-selected English legal essays. In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emphasis is placed on enlarging students’vocabulary in legal English and on raising their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ve levels. Meanwhile, the course adopts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习导航: 一、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有支配地位,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一)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公元1世纪产生,4 世纪初定为罗马帝国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东正教和天主教,12世纪,天主教会权威发展到鼎盛时期。 (二)特殊地位 1.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2.政治,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3.社会生活、思想,天主教会控制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实施严密的精神独裁,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二、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 2.政治因素: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经济根源: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4.思想因素: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初中政治思品七年级下册第九课 法律与生活课后辅导练习十七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初中政治思品七年级下册第九课 法律与生活课后辅导练习十七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违法行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违法情节比较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B、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 C、违法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D、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任何违法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违法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B、做出法律所禁止的一切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C、所有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D、所有违反道德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图示法是我们日常学习中表示概念关系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的是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关系。下列可以用图中所示方式表示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③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④人民和公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4·江西中考)2013年“十一”长假首日,上海某旅行社一位女导游持假导游证带团,被旅游执法部门依法罚款1 000元,并没收违法所得。这是旅游法实施后,全国开出的第一张罚单。这说明( ) A、持假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C、旅游法是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D、一般违法行为不及时改正可能导致犯罪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岁的肖某因在歌舞厅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拘留10天,罚款500元。肖某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答案】: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3.9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本学习专题共有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述,学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学生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起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教学难点:宗教改革的影响。 导入新课:必修三中已学过宗教改革,复习旧知识提问: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导入新课。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3讲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纲] 1.欧洲宗教改革。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 1.欧洲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欧洲宗教改革 1.背景 (1)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阻碍了社会进步。 (2)14、15世纪,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并得到发展。 (3)文艺复兴的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4)四分五裂的德国是受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2.概况 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揭开序幕: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4)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Ⅱ.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3)意义: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比路德教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国际性影响。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清教徒的宗教信条。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Ⅲ.英国国教: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①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②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③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2)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 ①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通过《至尊法案》;保留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②伊丽莎白宗教改革的内容:要求所有神职人员必须效忠国王;把《圣经》作为信仰的惟一标准。 (3)特点: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3.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 (1)应对措施:革除内部弊端,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对新教寸步不让;加强了宗教裁判所的活动,加紧打击“异端”;创立耶稣会。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学案1) 责任编辑:林立松使用者:七年级班组号年月日第节【学习目标】 1.能够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理解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初步形成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我们在享受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知道法律的性质和法治的要求,初步形成法治意识。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要求:按照下面的提示,复习、思考,2分钟,抽查、展示2分钟。共计约4分钟。) 阅读教材第84页“运用你的经验”,先说说你对插图中的理解,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最后思考、交流: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二、新知探究:(要求:学习教材84——88页,完成下面学习探究活动,并将知识点在书上准确地标记出来,积极参与思考、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共计约25分钟。) 活动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阅读教材第85页正文第一段,思考、概括: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一: 生活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来。法律应而和,又对生活加以和。 2.阅读教材第85页中页“探究与分享”,体会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3.阅读教材第85页正文第二段,思考、概括: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二: 法律深深地我们的生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不仅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着人们的未来生活。 4.阅读教材第86页上页“探究与分享”,完成活动中的相关要求: 5.阅读教材第86页正文第一段,思考、概括: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三: 法律与我们每个人,。法律规定的和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和的空间。 6.小结: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哪些方面? (1)生活需要法律来,法律是的调节器。(2)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服务并我们的生活。(3)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为我们提供自由和的空间。 活动二:法治的脚步 1.阅读教材第86页正文第二段,了解法律是怎样产生的。 2.阅读教材第87页中页正文第一段,理解并记住法律的性质。 法律是的体现,是用来、的工具,也是、、的标尺。 3.阅读教材第87页下页正文第二段和88页正文部分,理解法治的相关知识要点。 内涵:法治是,强调、,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 地位(意义):(1)法治是人们共同的,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 (2)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3)法治助推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的必由之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0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德国宗教改革原因及“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 1、德国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①经济: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由发展资本主义 ②现实因素:天主教会长期对德国进行搜刮与控制,德意志成为“教皇的奶牛” 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个人因素: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影响,立志改革 人物春秋: 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但当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了,并带 动了工业的发展,故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在当时以矿工当职业的人口并 不多,算是新兴的行业,在父亲的积极努力下竟也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路德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严格而充满爱 心的父亲,要他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父亲非常积极培育路德的教育,故 送他到大城市就学。路德为了维持就学时的经济需要,和其它的就学孩子 们共组了一个唱诗班,在富有人家吃晚餐的时候,于主人们享用丰盛晚餐 之时,边聆听孩童诗班唱圣诗。当主人用餐过后即可开始享受主人们吃剩 的菜肴,运气好的话还能拿到一些小费。他的父母信奉教廷,但不过分热诚。 之后由于父亲的支持及栽培之下,路德进了一所有名的大学学习法律,看似前途似锦:毕业后可在皇宫谋得一份差事,后半辈子就可高枕无忧了。但就在此时他却正想着如何才能蒙上帝的喜悦呢?就在一次的暴风雪当中,在祷告中他经历了神的保守,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到修道院中当修士,放弃法律的学习。 ④导火线: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历史现场: 路德宗教改革时的教皇是利欧十世(1513-1521),生活豪侈淫佚,而喜爱艺术。因兴建圣彼得大教堂,而以售卖赎罪券为筹款的财路。 他的推销员,夸张赎罪券的功能说:“当你购买赎罪券的银钱叮当落在箱子

9.1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

《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一框题《生活需要法律》 【教材分析】本框由“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和“法治的脚步”两目组成。从生活需要法律、法律嵌入生活、法律相伴人生的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简要介绍法治的发展进程,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学情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抓好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续法律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见闻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忽略的法律的保障作用,缺乏法律意识。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初步树立尊重法、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初步培养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2.了解法律的产生及其发展,认识法治对于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作用。 【课标依据】“成长中的我”中“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理解法律的产生及本质、法治的进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新课,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教师广泛搜集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设计及PPT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刑10年》 思考:这个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师: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我们要学习法律,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今天我们就这一方面话题展开学习——生活需要法律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一、生活需要法律 学习新知: 互动探究:板块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视频播放:常回家看看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思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什么要添加“常回家看看”的内容 点拨: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 活动:展示图片《我的一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问题:这是我们一天的生活,都与哪些法律有关 点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已经逐渐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2.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

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 性。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 的实质。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 历史作用。 结合历史背景,阐述欧洲宗教改革 的必要性。 了解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 的异同。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1.地位 (1)社会生活方面:人人都是天主教徒,每一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大量土地。 (3)政治方面 ①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 ②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 2.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14、15世纪,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天主教会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天主教会的腐朽 (1)从西欧各国搜刮了巨额财富。 (2)许多教士和僧侣奢侈腐化。 (3)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4.德国与天主教会矛盾尖锐:由于处于分裂状态,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58,思考: 1.旧的意识形态能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占据统治地位吗? 提示不能。以宗教改革为例,宗教改革前欧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要求打破旧的天主教会的沉重束缚,所以不能。随着新的社会形态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日益发展、成熟,它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意识形态为其进一步发展服务。 二、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序幕: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

法律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计算机绘图》对第二章的学习说明(一) 中央电大理工部齐宏 2003年12月08日文章浏览次数:15 责任教师联系方式: 资料来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教材中提纲携领地介绍了知识要点,对于没有面授可的同学应当注意对以下知识点的正确理解:教材16页下列出的是AutoCAD绘图窗口的主要元素:所谓AutoCAD绘图的窗口指绘图软件界面的窗口,它包括2个和当前文件相关的子窗口,即一个大“图形窗口”和“命令及文本窗口” 教材17页的图2-1下面的文字说明提到“在标题栏的右侧有三个按钮,依次是……”,应当注意这些按钮是对软件平台界面而言的,从左向右依次是“最小化按钮”用于将窗口最小化,以便显示其他软件界面并对其操作(因此缩小窗口的概念是不准确的);“还原窗口”是指平台窗口转换的开关按钮,即是平台窗口进入全屏幕状态(充满整个屏幕)和还原窗口状态(鼠标托拽改变窗口大小),当处于全屏幕状态时,窗口尺寸不能调整;“关闭窗口”是指对平台界面的操作,点击后将退出AutoCAD。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上述三按钮下还有三个图形相同、排列一样的按钮,这写按钮是对当前文件操作的按钮,分布实现“最小化”、“还原”和“关闭”的功能,不同的是他们是针对当前文件的操作。要大家注意的是任何软件使用中度存在类似的问题,注意你操作的对象是软件的界面还是当前文件,尤其是打开多文件的情况下因关闭平台窗口,要注意文件保存(不仅保存当前的文件),防止平台关闭后将所有文件关闭而丢失对文件的修改。至于“当前”的概念是学习中要注意的,例如该页倒数第2段写到“……若某一单项为灰色,则表示该项不可选。”应当说明这种选择是指当前状态下的不可选择,例如没有选中图形对象时,相应的功能就不可选,因此需要理解为“该项在当前不可选”,换言之,只要当前状态变化后该项则可能变为“可选”。此类问题在学习中还会遇到,希望同学注意。在订正一下,17页倒数12行“它们分别对应了十一个下拉菜单条”,应将“条”去掉,改为“它们分别对应了十一个下拉菜单”。

欧洲宗教改革笔记

欧洲宗教改革笔记 课标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本课重点: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内容 本课难点: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历史作用 讲授新课: 导入: 一、中世纪的天主教 1、基督教的发展 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1054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佛教(公元前6世纪)、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和救赎” 3、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4、天主教会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1)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其轻商思想和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背离,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宗教改革的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2)教会贪婪腐化,教士淫逸奢侈,根本不管教务,迫害“异端”(宗教裁判所)、贪婪敲诈。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3)宗教改革的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4)在宗教改革之前,反对宗教神权的斗争已经开始,包括文艺复兴运动、欧洲范围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造成巨大冲击。 宗教改革的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5)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6)导火索(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索。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

法律与生活论文

法律与生活 上了老师的几节课,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受益良多。关于这门课,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在古时候法律是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自党的十五大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以来,全国各阶层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适应时

代的发展。法律素养指人们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专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 法律保护了我们身边的很多人,维护着我们的秩序,然而很多人觉得法律是“冰冷”的,因为它是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给人以“无情”的感觉。其实不然。法律来源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道德的角度规定了法律的宽度和力度。法律对社会大众当然是有情的,对违法犯罪的行为人的无情是必要的。如果法律不是对社会大众有情,政权就要崩溃,因为,没有大众的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根本不可能生存。所谓的法律无情还有一个误会是:刑事和行政法律(公法)在实施和应用的时候无情,而不是法律无情.而民商事法律(私法)是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实施和应用的时候不仅不是无情还是有情。还有一个误会是:法律的实施对冤假错案的当事人也是无情的,但是同上.那是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的错位,而不是法律本身的问题.法律不是为了冤枉人而制定的,冤枉人的不是法律,而是执行法律的那些人 所以说,法律其实是有情的,但是对于违法犯罪的人是无情的。法律的双重功能决定了法律的性质,一个功能是保护大众(不仅指民事法律中对被侵权违约的大众的公力救济,还指刑事行政法律中对被害人的公力救济)。另一个功能是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人(不仅指刑事行政法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人,还指民事法律中的恶意行为人)。 作为大学生要懂法守法。我认为法律是安全的眼睛,懂法就能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