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概念和性质

2.意识的不同状态

3.注意的概念和性质

4.注意的生理机制

5.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茨基(Klatzky,1984)曾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

1.当时当地的体验2.认识性意识3.个人的记忆模式

法伯(Farber,1995)等从三个方面区分了不同的意识概念及其特征:

1.觉知2.高级的心理官能3.一种心理状态

二意识的特性和局限

三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知觉

2.无意识行为

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

四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

第二节睡眠与梦

一睡眠

(一)睡眠及其特征

(二)睡眠过程

对睡眠进行科学研究,始于德国神经生理学家伯格(Hans Berger)对脑电波(brain wave)的研究。

(三)失眠

情景性失眠(situation insomnia )假性失眠(benign insomnia)

失律性失眠(arrhythmic insomnia) 药物性失眠(medicinal insomnia)

窒息性失眠(sleep apnea)

二梦

(一)梦的概念和事实

(二)梦的理论

1.梦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2.梦的实验心理学观点

⑴连续性假说(continuity hypothesis)。⑵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⑶认知功能说。

专栏5-5并非与梦有关的睡眠现象

1、梦游(sleep walking)——梦游被称为睡中行走显得更为合适。梦游者多为儿童。

2、梦话(sleep talking)——是指睡眠中说话的现象。梦话也与做梦无关。因为几乎所有的梦话也都是在沉睡阶段发生的,而沉睡阶段不会做梦。因此,“梦话”称为“睡话”才名符其实。

3、夜惊(night terror)——常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在睡眠中突然惊醒,面露痛苦的表情,两眼无神,向前直视,呼吸急促,出汗,甚至尖叫。数分钟后,自行恢复睡眠,醒后对此无所记忆。

第三节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hypnosis)是一种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状态,它既与清醒有异,也与睡眠不同。这种意识状态是在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所采用的诱导方法,合称为催眠术(hypnotism)。

二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一)主动性反应减低

●(二)注意窄化

●(三)旧记忆还原

●(四)错觉与幻觉

●(五)暗示接受性增高

●(六)角色扮演

●(七)催眠中经验失忆

三催眠感受性和催眠过程

催眠感受性也即人的受暗示性。它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是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师的信任感;其二是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征。

四催眠理论

●(一)角色扮演说( social role theory )

●(二)意识分离说( split consciousness theory )

第四节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和意识紧密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但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二注意与意识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得到意识控制。

三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

●(二)维持功能

●(三)整合功能

●(四)调节功能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第一,适应性运动。

第二,生理变化。

第三,无关动作停止。

五.注意的种类

(一)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维持时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第五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朝向反射(orientating reflex)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反射。

(二)脑干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为注意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ERP、MEG、PET和FMRI等技术的研究表明,当注意指向一定的认知活动时,可改变相应的大脑功能区或神经功能单元环路的激活水平,从而对当前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

拉贝奇(LaBerge,1997)提出对某一对象的注意需要三个脑区的协同活动,这三个脑区分别是:

⑴认知对象或活动的大脑功能区;⑵能提高脑激活水平的丘脑神经元;⑶可以选择某些脑区,提高其激活水平,使激活维持一定的程度和时间的大脑前额叶的控制区。二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理论(selective filter theory,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彻里(Cherry1,953)双耳分听的实验

●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了一种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理论——过滤器理论(selective filter theory)。过滤器相当于一个“开关”,它按“全或无”(all or none)的原则工作。

2.衰减理论( Attenuation Model.Treisman,1960 )

她假定长时记忆中储存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限值。当输入信息通过过滤器未被衰减时,就能容易地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项目而得到识别。

3.后期选择理论

4.多阶段选择理论(Johnson&Heiz,1978)

(二)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cognitive capacity theory,或能量分配模型。Kahneman,1973)

注意是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制约。2.双加工理论(Shiffrin & Schneider等人,1977)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和控制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自动加工是自动地进行的,不需要注意,因而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

3.交替反应说(Rogers&Monsell,1993)

假设存在着一种独立的心理机制,它会对刺激做出选择和应答。这种应答将用于较大范围的任务。这种机制每次运作只对一个刺激进行反应,被试只能在完成一项任务后才能进行第二项任务。

第八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作用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说:“在有智慧的生物中,记忆之为必要,仅次于知觉。它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如果缺少了它,则我们其余的官能便大部分失去了效用。因此,我们如果没有记忆的帮助,则我们在思想中、推论中和知识中,便完全不能超过眼前的对象。”

三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再现。

识记就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编码是对信息的认知加工和操作,使之转变为易存储的形式,并同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广泛联系。

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再现就是信息的提取。

四记忆的分类

(一)记忆的内容分类

按照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二)记忆的目的性分类

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如何,可以将记忆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三)记忆的意识性分类

根据个体能否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四)记忆的时间分类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五)记忆的信息性质的分类

特尔文(Tulving,1972)根据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记忆信息的性质,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六)记忆的知识表征类型的分类

安德森(Anderson,1980)根据长时记忆中所储存的知识表征的类型,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记忆的脑学说

(一)暂时神经联系的学说

记忆是在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

(二)均势说

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

赫伯(Hebb,1949)提出的“细胞集合”理论均势说也得到全息理论支持。

(三)定位说

(四)多重记忆系统的理论

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一)反响回路说

赫伯(Hebb)认为脑部的神经元彼此连接,互通信息。这些连续的神经元可构成神经环(neuronal loop),或称为神经回路。(二)突触联系说

神经生理学家认为,神经突触所产生的持久性改变,是长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三)记忆的生化说

1958年,Hyden首先提出了记忆的分子内假设,认为RNA是记忆分子。由刺激而产生的冲动频率的变化,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神经元内部核糖核酸的化学结构,从而完成对记忆信息的特殊化编码。另外,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也与记忆的保持有关。第三节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一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种类

图像记忆(iconic memory)

声像记忆(echoic memory)

Sperling(1960)实验

Moray等1965年的实验

(二)感觉记忆的编码和保持

二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1.短时记忆编码的种类

(1)听觉编码。Conrad,1964

(2)视觉编码。Posner,1969

(3)语义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1)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2)组块。Miller,1956)《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的限制》(3)加工深度。(4)主体因素。

(二)短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1.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 和elaborative rehearsal

2.短时记忆的遗忘

4.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Sternberg(1969)最早对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进行研究。

(1)平行扫描(parallel processing scanning):

即同时对短时记忆中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serial self-terminating scanning):

即对项目逐个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检索。

(3)完全系列扫描(serial exhaustive scanning):

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做出判断。

第四节长时记忆

一长时记忆的编码

(一)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1.视觉意象的编码

2.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的编码

3.语义类别的编码

4.数字的和缩略语的编码

5.联想群集

6.主观组织

(二)影响长时记忆编码效率的因素

1.编码时的目的性

2.材料的性质、难度和形式

3.一次编码时材料的数量

4.加工深度

5.识记者的主体因素

二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

(一)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形式

1.完全表象说

情节记忆的信息储存形式可能有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两种形式。

2.双重编码说

Paivio(1971)认为,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3.概念命题说

4.图式理论

(二)长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性质

1.质的变化

记忆错觉(memory illusion)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Roediger,1996)。

1)关联效应(relatedness effects)

2)误导信息效应(effects of misleading information)

3)词语遮蔽效应(verbal over shadowing effects)

4)记忆中的错觉结合(illusory conjunction in memory)

2.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

专栏8-记忆错觉

1.关联效应。研究表明,如果测验时呈现的句子和段落与先前学习的材料意义相近,人们可能会错认它们曾经呈现过。

关联效应由编码时的内隐联系反应造成。

2.误导信息效应Loftus(1974)的系列研究:给被试看一段撞车事故的录像。

问题:“当两辆汽车___时,汽车的时速约是多少?”……

3.词语遮蔽效应

对外部刺激事件的语词编码有助于记忆。然而,但事件难于用语言来描述时,语词编码反而会有损记忆,导致记忆错

觉。

4.记忆中的错觉结合

对于记忆中的错觉结合的解释是,学习对象(如合成词)的各部分特征并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各部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漂浮,当来自不同单元的两个特征组合在一起时,容易导致错误再认。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

(一)何谓遗忘?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forgetting)

Tulving根据遗忘产生的原因,将长时记忆的遗忘分成痕迹性遗忘和线索性遗忘。

(二)遗忘的进程

(三)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测量的方法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5.动机

(四)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于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在学习与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睡眠对记忆的影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提取失败说

遗忘是失去了提取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

4.动机说

5.同化说

(五)加强保持的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4)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一)再认

1.什么是再认

再认(recognition)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根据再认的速度和确信度,可以将再认分为知觉水平的再认和思维水平的再认。

2.影响再认的因素

(1)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学习与再认的时间间隔

(3)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4)期待和情绪状态

(5)人格特征

(二)回忆

1.什么是回忆

回忆(recall)又称重现,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有意/无意,直接/间接

2.回忆过程

回忆过程一般由线索产生、搜寻、决定和做出反应四个阶段构成。

3.回忆的条件和策略

(1)联想策略

(2)情境策略

(3)双重提取

(4)再认策略

(5)延缓策略

第五节记忆研究的新进展

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记忆。其特点是被试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未有意识地去提取它,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1.再学时的时间节省

2.无意识学习。

3.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4.健忘症病人的研究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1.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有不同影响

2.加工水平对两种记忆有不同影响。

3.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

4.干扰因素对两种记忆影响不同。

(三)内隐记忆的理论

1.多重记忆系统说(multiple memory systems view)

2.加工说(processing view)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用珠宝作抵押之后,我们的英雄的到了所需的资金。面对种种蔑视和讥讽之词,他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他说:“你们的眼睛能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我们对这个星球还知之甚少。确切地说,它像一个鸡蛋,而不是一个桌面。”于是,三姐妹坚韧不拔地出发去寻求证据。时间一天天过去,与此同时,关于地球尽头的谣言也越来越多,据说那里有长着翅膀的怪物。终于有一天,一切得到证实,那些怪物并不存在,这一成功的意义极为重大。

元记忆

(一)什么是元记忆

元记忆(meta memory)是元认知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和对记忆过程的监控。

尼尔森和纳林斯(Nelson & Narens,1990)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应区分为两个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的水平,即元水平(meta level)和客体水平(object level)。对人的记忆过程而言,则应相应区分为元记忆和客体记忆(object memory)。

客体记忆即对客体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而元记忆则是人对自己的客体记忆的认知、监视和控制。

(二)元记忆的结构和功能

1.元记忆知识

个人所具有的与记忆活动有关的知识和信念,包括有关人的、记忆目标和内容的、记忆策略和方法的知识三个方面。

2.元记忆监测

指对记忆状态的各种监测性判断及伴随的情感体验。元记忆监测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回溯性监测(retrospective monitoring),如对回忆、再认的答案做出正确与否的信心判断;一类是预见性监测(prospective monitoring),包括学习难易度判断(easy of learning judgment,EOJ)、学习结果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JOL)和知晓感判断(feeling of knowing,FOK)。3.元记忆控制

在元记忆监测基础上,激活已有的元记忆知识,对记忆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和调节过程。控制作用在记忆加工过程中体现为五种功能形式:(1)确定学习的目标和计划;(2)确定学习时间的分配;(3)选定信息加工的类型;(4)选择加工策略;(5)发动、继续或中止识记或者提取过程。

(三)元记忆的机制

1.痕迹接通说(trace access mechanism)

Hart(1967)认为,被试在回忆提取失败(未能提取出全部信息)时,实际上对所要回忆的项目的痕迹有部分接通,这是进行FOK判断的依据。这些依据可能包括阈下痕迹强度的水平、痕迹中残留的语义或物理特征等。

2.推论说(inferential mechanism)

FOK 判断是根据相关信息推断所要提取的项目信息的记忆情况,这种推论是产生FOK判断的基础。

3.可接近性模型(accessibility model)

FOK 判断依赖于与靶子有关的部分信息总的可接近性,FOK 的判断建立在可接近信息量的多少和强度的基础上。

第十章思维

1.思维的概念和特性

2.思维的分类

3.思维的过程和品质

4.概念的形成和功能

5.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6.推理

7.创造性及培养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涵义及特征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一)概括性

1.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2.思维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二)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一定媒介来认识事物。

(三)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动物有思维吗?

二思维与语言

(一)关于思维和语言关系的争论

1.思维决定语言

2.语言决定思维

3.思维等于语言

4.思维和语言密切联系

(二)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思维与客观现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必然联系;语言与客观现实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其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具有较大的任意性。

2.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

3.思维规律具有全人类性,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相同;语言的规律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语言的语法并不完全相同。

思维与语言又密切联系。这主要表现在:

1.从思维内容看,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

2.从思维结果看,语言是记载思维结果的工具。

3.从思维的发生和发展上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

4.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三思维的作用

(一)思维是个体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

(三)思维是进行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四思维的分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

当思维的任务以直观的形式给予,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实际动作时,就属于直观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这是以事物的形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3.逻辑思维(理论思维)

当人们面临的任务是理论性的,并要运用概念和命题进行判断、推理,以求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时,这种思维就是逻辑思维。(二)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思维的进程

1.直觉思维

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这种思维就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领悟式的思维活动,2.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它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对概念进行逐步分析,层层推演,最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三)集中思维和发散

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1.集中思维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逻辑的方法或熟悉的规则去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又称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2.发散思维

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力图使问题获得完满解决的思维方式,又称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吉尔福特(Guilford,1977)认为,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点:

(1)流畅性(fluency)

(2)变通性(flexibility)

(3)独特性(originality)

(四)常规思维和创造

思维——思维活动的结果

1.常规思维

它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思维

它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创造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敏锐性

(2)首创性

(3)新颖性

(4)独特性

(5)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思维的过程、生理机制和品质

一思维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分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思维的生理机制

思维是整个大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

三思维品质

(一)思维的广阔性

(二)思维的深刻性

(三)思维的敏捷性

(四)思维的灵活性

(五)思维的批判性

第三节概念形成

一概念的涵义与功能

(一)概念的涵义

概念是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概念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的范围,即具有该概念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成反比关系。

(二)概念的功能

1.分类(categorization)2.理解(understanding)

3.学习(learning)4.推论(inference)

5.解释(explanation)6.概念结合(conceptual combination)

7.计划(planning)8.交流(communication)

二概念的种类

(一)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概念所包含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

(二)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概念包含属性的数量及关系

(三)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概念形成的途径

(四)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概念形成的人为性

(五)标准概念和模糊概念——能否通过定义特征定义

(六)基本水平概念、上位水平概念和下位水平概念——概念在概念系统的层次

三概念的心理表征

(一)特征理论

特征理论的共同特点是认为概念由特征构成。

1.特征表说(feature list theory)

Bourne 等(1979)认为,概念有许多特征,特征是意义的最小单元。特征分为两类:定义特征(defining features)与特异特征(characteristic feature)

2.原型说(prototype model)

Rosch (1975)提出。概念是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来表征。人主要从最能说明概念的一个典型实例来理解概念。

3.样例说(example theory)

Medin(1978)否认概念可以表示为单一的心理表征,认为概念的表征由它的所有样例组成。

定义理论认为要成为一个范畴的成员必须具备必须的和充分的特征,原型理论认为事物必须与原型有较多的特征重叠才能成为范畴成员,而样例理论则认为事物要成为范畴成员,必须与概念的任一样例的心理表征重叠。

(二)解释理论

1.心理本质论

麦丁(1987)指出:“物体之所以成为物体,是因为它们有本质、有基本特性,而人们正是按照这个看法来行动的。” 人们对分类需要有一种理由或解释。人们以理论或对本质属性的信念来称呼和归类物体,特征关系只是理论的副产品,理论构成概念的本质。

2.心理语境论

认为由目标或文化规定的语境可以提供概念里特征间的连接和范畴里概念间的连接。人的概念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复杂性。人以事物特征和知识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分类系统。这些理论适合解释知识经验和语境的影响。

(三)网络论

Collins 等(1969)提出的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这个模型最初是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型提出的,后来被用来说明概念结构。在模型中,概念以结点(node)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都具有一定特征。

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概念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抽象概括水平也越高。

层次网络体现了“认知经济”(cognitive econometrics)的特点。每个概念的特征并非全部贮存在该概念的结点上,而是实行分级贮存。在每一层概念结点上,只贮存该概念的特有特征,而同层次概念共有的特征,则贮存在上一层的概念结点上。

局限性。例如,它不能说明典型性效应,熟悉性效应,否定效应……

汉语概念的表达方式亦会影响概念的语义提取

四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Hall(1920)首创人工概念,他以汉字为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汉字有偏旁的特点,让被试学会用一些由英文字母组成的无意义音节去和具有相同偏旁的汉字匹配,即学会把同偏旁的汉字概括起来,共同以某个无意义音节命名,这样就形成了人工概念。例如,凡偏旁是“歹”的汉字,都命名为“ser”;凡偏旁是“石”的汉字,都命名为“deg”,以此类推。Bruner等(1956)的实验研究。

实验者设计了81张图片(如图10-3)。图片上的属性按性质分为四大类:(1)图形,有圆形、方形、十字形三种;(2)图数,每张图片上图形的数目有1个、2个、3个三种;(3)颜色,有红(斜纹图)、绿(素图)和黑三种;(4)边数,每张图片上的边数分别为1条、2条、3条三种。用这81张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类型的概念。

(二)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说(hypothesis test theory)

布鲁纳等人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也就是说,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猜测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当某些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2.内隐学习说(implicit learning theory)

里伯(Reber,1978)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第四节推理

一推理的概念和种类

(一)什么是推理

推理(reasoning)是由具体事例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已有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

判断是推理的组成部分。判断(judgment)是对客观事物作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活动。

推理由两个以上的判断组成,并以几个相关联的句子表现出来。推理中所依据的判断叫前提,分大前提和小前提。

克茨(Kurtz,Gentner & Gunn,1999)提出一个关于人类推理的公式:

y=F(x,k)

公式中x 代表推理时给定的信息,k 代表推理时可利用的领域知识和特殊的例子,它是抽象规则、限制和结构的综合物。F 是一系列可用来操作、结合或转换给定信息的手段,y是推理过程的产物。整个公式的含义是:推理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论是在给定信息和推理者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一系列加工操作的结果。

(二)推理的种类

1.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deductive reasoning)——推理时思维方向

归纳推理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得出一般结论。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的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本质上就是概念的形成,而演绎推理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

2.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和概率推理(syllogism,linear syllogism,conditional reasoning & probability reasoning)——推理的性质和推理的逻辑项之间的关系

3.严格的推理和松散的推理(strict and loose view of reasoning)——推理步骤的严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4.弱方法和强方法(weak methods & strong methods)

二关于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一)三段论推理

对于三段论推理中错误的产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1.前提气氛效应(atmosphere effect)

武德沃斯(Woodworth et al.,1935)认为,在三段论推理中,人们会受到前提形式的气氛影响而得出结论。

2.换位理论(conversion theory)

查普曼等人(Chapman,1959)认为,三段论推理中发生错误不是由前提气氛造成,而是由人们错误理解了前提引起。

3.心理模型论(mental model theory)

约翰逊-莱尔德等人(Johnson-Laird et al.,1983,1991)认为,推理过程就是建立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人在推理时,首先根据前提条件,创建一个心理模型,得出一个有待证明的结论,然后搜寻其他可能的模型。如果建立的各模型间没有冲突,就接受开始得出的结论,否则就建立另一个结论。

(二)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又称关系推理或线性三段论。这种推理的三个逻辑项之间具有线性关系。

1.表象说(image theory)

休腾洛切尔等人(1968)认为,人以表象操作的方式进行线性推理。在推理中,人们首先在头脑中将前提转换成表象,并按一定的空间系列把项目按大小想象为自上而下的垂直排列或自左至右的水平排列。这样,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从空间系列的相对位置来判定。

2.命题说(proposition theory)

克拉克等人(Clark et al.,1969)认为,线性推理的前提并非由表象表征,而是由命题表征。在线性推理时,人们首先把前提转换成命题。

(三)条件推理

在条件推理中,前一命题是后一命题的条件。例如,“如果明天下雨,球赛就停止”,“明天下雨”,“所以,球赛停止”。在条件推理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倾向被称为“证实倾向”(confirmation bias)。

沃森(Wason,1966,1968)在“四卡选择作业”(four card selection task)证实了这种倾向。

(四)概率推理

1.对样本大小不敏感

2.对先验概率不敏感

3.代表性启发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的代表性(是否代表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样本越具有代表性,其被判断出现的概率就越高。

4.可得性启发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5.锚定效应在概率推理中,人常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制约对事件的估计。

6.赌徒谬误样本的相似性还影响对事件发展的预测,它使人对连续出现的同一事件的概率估计过低。

第五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涵义

问题是指个体面临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或遇到困难的课题时的情境,个体不能运用已有知识直接达到目标或解决困难,必须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才能达到目标,解决困难。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利以解决的过程。

1.目标指引(goal directedness)

2.操作序列(sequence of operation)

3.认知操作(cognitive operation)

4.子目标分解(subgoal decomposition)

二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well-defined problem & ill-defined problem)2.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semantic rich problem & semantic impoverished problem)

3.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adversary problem & non-adversary problem)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二)苛勒的顿悟说

(三)邓克尔的三水平模式

(四)纽威尔和西蒙的研究

五个可用不同策略探寻答案的问题

水百合

问题:每24小时池塘里的水百合就生长出一倍。在春天的第一天,池塘里的只有一朵水百合。60天后,水百合长满了整个池塘。哪一天有半池塘水百合?

20 美元

问题:杰希卡和布莱尔的钱一样多。杰希卡给布莱尔多少钱就能使布莱尔的钱比杰希卡杜20美元?

几只宠物?

问题:在我的宠物中,除了两只外其余都是鸟,除了两只外都是猫,除了两只外其余都是狗。那么,我一共有多少只宠物? 2和3之间

问题:在2和3之间放一个什么数学符号能使所得的数大于2小于3?

英文的一个词

问题:重排字母NEWDOOR,组成英文的一个词。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algorithm strategy)

一种随机尝试式的问题解决策略,即在问题空间中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一加以尝试,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二)启发式(heuristic method)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中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式不能保证问题一定能解决,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省时省力。

1.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 analysis)。这种策略是指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析成若干子目标,采用一定手段,消除差异,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backward search)是指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

3.简化(simplify)。指从复杂问题中抽出关键问题,突出重点,使问题得到简化。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情境因素

1.刺激模式。问题呈现时的形态,称为刺激模式,它包含已知条件及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出一定的空间特点和时间顺序。一般说来,刺激模式和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

2.问题的信息量。问题情境中所含的信息量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解决。

3.问题的具体性。问题本身是否具体,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尤其是当个体对问题所在领域较为陌生时,其影响更为显著。(二)心理因素

1.认知因素

(1)问题表征。指问题在头脑中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2)知识

(3)定势(set)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有时会促进问题解决,有时则会妨碍问题解决。

(4)功能固着(function fixation)

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物的通用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可能的功能。

邓克尔(1945)的“蜡烛问题”

2.情绪与动机因素

(1)情绪

研究表明,情绪能促进或阻碍问题的解决。例如,有人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

(2)动机

动机与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说明。

3.人格因素

(1)智力水平

(2)性格特点

一般说来,乐观、自信、意志坚强、勤奋谦虚、富有创新精神、场独立认知风格等人格特点会促进问题解决,悲观、自卑、意志薄弱、懒惰、骄傲、因循守旧、场依存认知风格等人格特点则会阻碍问题解决。

有利于问题解决的10种方法

阿斯克拉夫特(Ashcraft,1998)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10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1.增加相关领域的知识。

2.使问题解决中的一些成分自动化,即形成某些解决问题的技能。

3.制定比较系统的计划。

4.作出推论。即在解决问题前,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条件作出适当推论。这样,既可避免使问题解决走入死胡同,又可消除对问题的错误表征。

5.建立子目标。

6.逆向工作。

7.寻找矛盾点。

8.寻找当前问题与过去相关问题的联系性。

9.发现问题的多种表征。当问题解决遇到障碍时,回到问题的初始状态,重新形成问题的表征。

10.多多练习。解决代数、物理和写作等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多练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第六节创造性

一什么是创造性

创造性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意思是创造、创建、生产、造就。

在心理学上,创造性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从而产生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二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一)认知因素

1.知识

2.思维

(二)动机因素

Amabile用实验说明了创造动机对创造性的影响。

(三)人格因素

1.智力

2.好奇

3.冒险

4.自信

三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Wyman(1918)、Ross-man(1935)研究了年龄与发明的关系。

不同的学科领域,创造力的最佳年龄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35岁左右是大多数创造者创造的峰值年龄。

(二)社会因素

1.早期教育

2.学校教育

3.社会教育

四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有内隐与外显两种形态。

(一)强化创造动机

1.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2.培养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善于从多角度去认识事物。

3.科学用脑,勤于思考。

4.认真讨论,集中精力,理清思路。

5.揭露和批判谬误,使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

(二)巧用酝酿效应

(三)延缓评论

(四)广开思路

1.纯化目的,从最终目的考虑问题。

2.展开讨论,集思广益。

3.变名词为动词。

4.自我暗示。

(五)掌握创造技法

创造技法

1.检查单法(提示法或检查提问法。)

(1)现有的发明、方法、材料有无其它用途?(2)能否借用别的方案?(3)是否可作某些改动?(4)扩大一点怎么样?(5)省略一些怎样?(6)变化一下角度怎么样?。

2.类比推理

3.移植法

4.智力激励法

(1)BS会议法(2)默写式BS法

5.属性列举法

(1)属性列举(2)缺点列举(3)希望点列举

讨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缩写为AI)指那些能够完成人的智力活动的计算机程序。

U cann understnd wrds thet ar mizpeld.

You can understand words that are misspelled.

第十二章动机

1.动机的概念和功能

?2.需要及其理论

?3.动机的种类

?4.动机理论

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和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motivation)是发动、指引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 Woodworth,1918)率先引入心理学的。他把动机视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整功能

?4.评价功能

专栏12-1 与动机有关的概念

?1.本能(instinct)。它是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活动倾向。在心理学上,凡称得上本能者,必须符合两个条件:(1)它不学而能;(2)凡是同一种属的个体,其行为表现方式完全相同。

?2.平衡作用(homeostasis)。它指个体为了生存,在身体上具有某些先天的调节机制,这些机制能够自动运作,从而发挥维持生命的功能。

?3.驱力(drive)它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的、并使有机体的活动指向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

?4.诱因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在主观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并成为个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二)需要的特性

?1.对象性

?2.动力性

?3.多样性

?4.社会性

?5.需要的个体性

?6.需要的发展性

(三)需要的种类

?1.自然需要和社会文化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四)需要理论

1.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1)充分肯定人的需要的合理性

(2)需要分类

2.莫瑞的需要理论

需要、压力和两者的相互作用。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2)安全需要(satety need)

?(3)爱与归属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

?(4)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

?(5)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之间的关系

?局限性

三需要、诱因与动机

(一)动机产生的条件:一是内在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前者是需要,后者则是诱因。

专栏12-2需要、诱因与动机强度

在心理学上,普遍使用的对动机进行操作从而引起动机增强或减弱的方法有两种:

(1)剥夺

(2)刺激

各种驱力强度的比较

(二)动机与行为

1.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

2.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复杂性

3.动机与行为效率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还随着任务的难度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动机的种类

一动机的一般分类

?(一)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二)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三)原始的动机和习得的动机

?(四)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五)动机的其他分类

二生理性动机

?(一)饥饿

?(二)渴

?(三)性

?(四)母性动机

专栏12-5母爱是天生的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罗(Harlow,1971)曾以恒河猴为对象对母爱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的研究表明,母爱具有先天因素,但后天影响也具有重要作用。

?正常的母猴表达母性行为的方式和时段大体相同,可分为三个时期:(1)安全保护期。(2)收放管教期。(3)逐渐独立期。?他们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些没有母亲的母亲将成为怎样的母亲?他们观察了9个猴母亲,它们出生后即不许和自己的母亲接触。这些母猴在大约4岁时各自生了头胎婴儿。结果引人注目:9个母亲中有7个行为完全不符合正常的母爱标准。在和小猴接触3-4个月以后,也开始停止虐待小猴。其中3只母猴后来又有了第二个孩子。此时,他们表现出充分的母爱。

三社会性动机

(一)社会性动机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根据事物或行为对自身和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和标准。

1.社会文化方式的分类

?Spranger(1928)根据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将人的价值观区分为如下6种:

?(1)经济的价值观

?(2)理论的价值观

?(3)政治的价值观

?(4)社会的价值观

?(5)审美的价值观

?(6)宗教的价值观

2.工具-目标的分类

?罗克奇(Rokeach,1973)将价值观分为两类:

?(1)工具性价值观。将个体的行为方式视为获取社会认可的工具。如追求有抱负,心胸开阔,有能力,欢愉,干净,有勇气等。

?(2)终极性价值观。个体以一种行为方式谋求许多终极性的目的。如追求舒适自在和令人兴奋的生活,有成就感,和平、美丽的世界,自由等。

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Benjamin Bloom 对美国最优秀的钢琴家、雕塑家、数学家、神经病学家、奥运会游泳冠军和网球高手经过过一项有趣的调查。发现,决定未来取得卓越成就的首要因素不是“天才”,而是“动机”和“奋斗目标”。

(二)社会性动机的种类

1.兴趣(interest)

?兴趣是人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心理倾向。

?人的兴趣有不同的品质。主要表现在:(1)兴趣的指向性。(2)兴趣的广度。(3)兴趣的稳定性。(4)兴趣的效能。2.信念(belief)

?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个体行为的心理倾向。

3.交往动机(affiliation motivation)

?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交往需要是指人愿意与他人接近和合作。

4.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

?想要很好地完成困难工作,创造出优异业绩的动机。

?Atkinson & Birch对成就动机提出了心理向度的解释

5.权力动机(power motivation)

?支配和影响他人的动机。

?(1)个人化的权力动机(personalized power motivation)

?(2)社会化的权力动机(socialized power motivation)

专栏12-6是什么影响了人的交往动机?

?一些心理学家(Rofe,1984;Ainsworth,1989;Buss,1995)认为,人类的交往需要是进化过程的产物。

?沙赫特(Schacter,1959)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人类交往与恐惧有密切关系。他将64名女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让实验组的被试看一些电器设备,并告知她们将使用这些仪器在她们身体上实施一种只有痛苦但无伤害的电击。对于控制组,则力图使她们感到轻松,告诉她们电击只会感到有点发痒和震颤。在恐惧激发和测量后,要求被试在实验室等候,要她们自己决定,实验时是否要同学作伴。结果表明,高恐惧的人比低恐惧的人更愿意合群,越是恐惧,合群倾向就越强(表12-2)。

沙赫特的研究还表明,出生顺序是影响合群的重要因素。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的交往动机较强,第二个孩子的合群趋势就没有第一个孩子强烈。儿童的出生顺序越靠前,在恐惧时也就越依赖别人,以求得安全感。他认为,所以如此,是因为父母对第一个孩子比后来的孩子要关心得多。

第三节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都从本能角度来解释行为。

?James(1890)提出,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许多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W. McDougall(1926)则提出了系统的本能理论。他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份。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由本能形成。他认为人类有18种本能,如好奇心、自信、建设、获取、逃避、推论、自卑等。

?弗洛伊德也将人类行为的原因归结于本能。本能驱力使人类产生一种紧张状态,驱使人类采取行动,并通过消除紧张来获得满足。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与生俱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决定。

?现代的习性学和社会生物学则是本能论的最新发展。

二驱力理论

?20世纪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了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C. L. Hull(1943)进一步发展。霍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他认为,某种生物需要触发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这就是驱力。霍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表示为:

?P=D×H-I

三诱因理论

?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既可以是物质的,如食物、时装,也可以是精神的,如名誉、地位。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称为消极诱因。

?洛根(Logan)提出,动机的唤醒取决于外界环境的诱因对行为的“牵拉”和内部生理、心理条件对行为的“推动”以及这两者的交互作用。赫尔也接受了诱因这一变量,把它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他修改了自己的公式,在其中增加了诱因作用(K):?P=D×H×K-I

四唤醒理论

?努力探究新问题,参加冒险的竞技比赛?

?赫布(Hebb,1949)和柏林(Berlyne,1960)提出了最佳唤醒理论。

?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

?(1)最佳唤醒水平的原理。刺激水平与偏好之间是一条倒U型的曲线。

?(2)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会使唤醒水平降低。

?(3)经验的作用。

五认知理论

?(一)期待理论

?托尔曼(Tolman,1932)认为,行为产生的原因不是强化,而是由于对目标的期待。

?(二)归因理论

?归因(attribution)就是寻找行为的原因。

?Heider(1958)认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失败时,一般会把原因归结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

?Rotter,(1954)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理论,他将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韦纳(Weiner,1971,1980)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他认为,对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发现,将成败归结为哪些原因将引起个体相应的心理变化,并进而影响下一步的成就行为:

?1.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今后的成就行为的结果期待发生变化。

?2.归因会产生情绪反应。

?3.归因将影响今后成就行为时的努力程度。

(三)自我效能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认为,行为受结果因素影响。行为所以出现,是由于认识到行为与强化的依赖关系后对进一步强化的期待。他认为,期待决定行为,强化存于期待之中,是期待强化。

?班杜拉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期待:

?(1)结果期待。指人对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推测。如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

?(2)效能期待。指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判断。这种判断就是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人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人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自我效能感有如下功能: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结构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依存。 (一)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二)动机和情绪: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 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 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 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三)能力和人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叫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 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 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 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主观世界的情况不 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机体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 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 的外部行为反应。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 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 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 和测量来揭示人道心理过程的规律。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 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意识极其复杂因此有人称它是“人类最 后一个难解的谜”。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 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 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凭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 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心 理所不能及的。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 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 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 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 体”区别开来。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这是人的心理的 重要特点。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因而都没有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 阶段上才出现的。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 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 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第一文库网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整理_

习题 普通心理学(上)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和如何研究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心理 3、行为 4、观察法 5、实验室实验法 6、自然实验法 7、个案法 8、心理测验法 9、行为主义心理学 10、精神分析 11、人本主义心理学 12、脑成像技术 13、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二、简答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5、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6、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三、论述题 1、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时,能不能把对内隐的心理与外显的行为的研究割裂开来?为什么? 2、心理学的研究有那几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研究有什么特点? 3、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4、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产生中有什么作用? 5、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6、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名词解释 1、神经元 2、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 4、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5、神经回路 6、皮层的言语区

7、突触传递 8、反射 9、条件反射 10、大脑半球的单侧化 11、脑功能的模块论 12、均势原理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神经细胞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3、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4、脑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 5、大脑皮层可分为哪几个叶? 三、论述题 1、神经是怎样进化的?神经系统的进化有哪些一般的趋势?它与心理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2、试述大脑皮层几的主要的语言区及其功能。 3、解释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4、什么叫裂脑研究?它对揭示脑的秘密有何重要的作用? 7、什么是机能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关系如何? 8、什么叫神经—体液调节?各种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哪些影响? 第三章感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感觉的编码 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4、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差) 5、特征觉察器 6、视觉感受野 7、适宜刺激 8、三色说 9、对立过程理论 10、视敏度 11、感觉的适应 12、闪光融合 13、视觉掩蔽 14、声音的掩蔽 15、联觉 16、频率理论 17、共鸣理论 18、行波理论 19、神经排射理论 20、韦伯定律 21、对数定律

普通心理学课堂笔记及重点内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心理学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心理及行为 (1)心理及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及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及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发展;(5)心理及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为了达到研究内隐的精神过程的目的,我们通过刺激与外部行为共同进行推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 2.情绪、情感与意志 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 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能力与人格 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确的唯一标准。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伦理性:忌讳采取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及可能造成研究对象身心受到伤害或者有悖伦理性原则的方法 2.具体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适合以下情况使用: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其缺陷主要表现为:难以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自然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对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不出现需要研究的现象;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经验,目的,兴趣等取向和技能的影响。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具体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进行; 自然实验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 调查法:以大众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具体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方式进行。 (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影响: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笛卡尔(唯理论):相信理性真实性,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天赋观念 洛克(经验论):白板说,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经验中获得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感官和神经系统的各项发现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基础开辟了前景也奠定了基础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

1. 心理现象划分: A 划分B:1个体心理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4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2. 心理学派别: A <德国>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内省法”,构造主义; B <美国>詹姆斯→“意识流”,机能主义; C <美国>华生、斯金纳→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定关系,行为主义; D <德国>韦特海默、柯勒、考卡夫→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 E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 3.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观点: A 心理地形学观点对心理结构的看法: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大层次。 B 结构观点 (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奉行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C 心理动力观点认为心理驱动力是种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的本能生之本能-性本能、死之本能 D 发展观点 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E 适应观点:是指人对环境的各种自我防御机制,用于对抗焦虑。 4.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 由安静状态转为较为活动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神经冲动。 5. 感觉对应的脑部位: ?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 ? 听觉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 ?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接受皮肤、内脏等器官的感觉刺激,产生温度、疼痛等不 同的感觉。 ? 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 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语言区:大脑皮质 联合区 6.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应。 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即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特点:①不需要后天训练就能形成; ②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脑干和脊髓)参与下即可完成,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③反射弧永久固定 7.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大题) ①经典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十分明确,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不明确。②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③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8. 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小题) 大脑皮层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刺激物引起的皮层活跃状态 ?????? ???????????????—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概念和性质 2.意识的不同状态 3.注意的概念和性质 4.注意的生理机制 5.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茨基(Klatzky,1984)曾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 1.当时当地的体验2.认识性意识3.个人的记忆模式 法伯(Farber,1995)等从三个方面区分了不同的意识概念及其特征: 1.觉知2.高级的心理官能3.一种心理状态 二意识的特性和局限 三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知觉 2.无意识行为 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 四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 第二节睡眠与梦 一睡眠 (一)睡眠及其特征 (二)睡眠过程 对睡眠进行科学研究,始于德国神经生理学家伯格(Hans Berger)对脑电波(brain wave)的研究。 (三)失眠 情景性失眠(situation insomnia )假性失眠(benign insomnia) 失律性失眠(arrhythmic insomnia) 药物性失眠(medicinal insomnia) 窒息性失眠(sleep apnea) 二梦 (一)梦的概念和事实 (二)梦的理论 1.梦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2.梦的实验心理学观点 ⑴连续性假说(continuity hypothesis)。⑵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⑶认知功能说。 专栏5-5并非与梦有关的睡眠现象 1、梦游(sleep walking)——梦游被称为睡中行走显得更为合适。梦游者多为儿童。 2、梦话(sleep talking)——是指睡眠中说话的现象。梦话也与做梦无关。因为几乎所有的梦话也都是在沉睡阶段发生的,而沉睡阶段不会做梦。因此,“梦话”称为“睡话”才名符其实。 3、夜惊(night terror)——常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在睡眠中突然惊醒,面露痛苦的表情,两眼无神,向前直视,呼吸急促,出汗,甚至尖叫。数分钟后,自行恢复睡眠,醒后对此无所记忆。 第三节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hypnosis)是一种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状态,它既与清醒有异,也与睡眠不同。这种意识状态是在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所采用的诱导方法,合称为催眠术(hypnotism)。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 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 II.气质 III.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8、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心理学考研之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

《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 绪论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方法。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发展心理、社会心理、健康心理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概要性介绍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这本书籍,对心理学的知识更是拓宽了许多,以下将是《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纲要内容): 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和揭露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规律,通过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1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大量的工作是描述和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如何调节和支配人的行为的规律性。2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1)人们掌握了心理活动的规律,就能根据客观现实的要求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活动。2)了解了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就能够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改变和控制个体的行为,,使活动效率提高。3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这个过程包括了把已知事实组织起来已形成与事实相符的说明,也包括了就事件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证明的假设。 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 构造主义的创始人是冯特代表人物是铁钦纳。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既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基本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 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安吉尔。 主要观点:主张研究意识但认为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想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行为主义的人物是华生、斯金纳。朱 主要观点: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并以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义内容, 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 视觉是个体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是人和动物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在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