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

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

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叠印剥离教学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现代派诗人,以一首《雨巷》赢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一、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参考: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1、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2、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3、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二、默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得美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明确:美,是一种凄凉的美、哀伤的美、朦胧的美。

2、这首诗的意境怎样?

明确:朦胧、含蓄、空蒙。

3、诗中都有哪些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意象有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

第二课时

三、品味语言、鉴赏姑娘形象。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

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

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

“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四、探究诗人的情感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

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2、雨巷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置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

课后练习

写一篇随笔,化入为出,把自己的收获用文字记录下来。下面两题目中任选其一,写一段300字以上的随笔。

(1)《雨巷》读后感

(2)《雨巷》中“姑娘”形象赏析

教案评价

《雨巷》这首现代诗歌,意境朦胧迷离,一位丁香般惆怅的姑娘彷徨在雨巷中,也彷徨在我们的心中。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我们很困惑。针对这种情形,本教案采用叠印剥离教学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探究诗歌的深层意蕴。

本教案分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就是对姑娘形象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语言切入,从诗中找出姑娘的神态、动作描写;然后对语言进行品味揣摩,解读姑娘的形象。其中“冷漠”、“凄婉”这两个词很关键,要探究这两个词的深层意蕴,从而对姑娘形象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特别是“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中“太息”这个词,表达了姑娘怎样的情感呢?这一细节描写,也是诗中“姑娘”与“我”唯一的一次情感交流,一定要深入探究。

为什么要鉴赏姑娘形象呢?是为了进入教学的下一层次。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诗人希望在雨巷邂逅这样一位姑娘呢?为什么仅仅是“走近,走近”“远了,远了”“消了,散了,消散了”这样的相逢方法呢?这实际上已进入了教学的最深层次,即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究。本教案是分层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典范。“披文以人情”,层层剥离,不是对诗歌的拆卸和作贱,而是把诗歌的蕴味、情感、灵性融入了我们的心灵。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新乐派”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反复吟咏全诗。

3、深刻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意象,感悟意境。

教学方法

四步语感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徐志摩,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35个春秋,悄然逝去,一

首《再别康桥》,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牵挂和思念。今天,我和大家共同走近徐志摩,走近那纷繁美丽的情感世界。

一、诵读,体悟艺术美。

1、第一节诗

(1)学生朗读第一段,学生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

第一节诗连用三个“轻轻地”,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一别几载,康桥已接纳了那么多的学子。熟识的校园,陌生的面孔,物是人非。“轻轻地”三字,蕴含了诗人此时此刻那种淡淡的愁绪、那种难言的生疏、那种幽微而又细腻的情感。

2、第二节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

“新娘”“河畔的金柳”,此时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要响要亮。诗人此时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地陶醉和幸福,要读出这种感情的跌宕。“荡漾”一词,要读出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荡”感,要读出心泉摇曳的多姿。声音要低柔悠长,满含深情。

3、第三节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

“油油的”一词,要读出滑滑的、润润的感觉,要读出“青荇”这种水草的特质。

“招摇”一词,声音可以张扬一些,读出自在无束的感觉。

4、第四节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

“天上虹”这个词,要读出“虹”的绚烂明丽,声音要亮要美。

“揉碎”一词,要读出破碎的感觉,声音要低要柔,情绪黯然。

“沉淀”一词,要读出沉淀感来,声音低沉。

“梦”一词,要读出梦幻色彩,声音要有飘忽迷离感。

5、第五节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

“漫溯”,声音要悠长深远,读出追寻的色彩,读出对“青草更青处”的想往。

“星辉”,声音要满含欣喜,读出星光粲然的感觉。

“放歌”,声音要高亢喜悦,此时此刻,诗人的情感已达到高潮。

6、第六节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

“但”字后,要稍作停顿,因为诗人并没有放歌,并且也不能放歌。这个“但”字,要读出顿挫感,要读出深沉凝重的色彩。

“悄悄”一词,要轻轻地读,此时,诗人的情感回到“别离”的情境,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别离”一词,要读出感伤的色彩,声音低沉舒缓,满含哀愁。

“沉默”一词,回环往复,声音尽量拉长,读出叹息,读出沉重。

7、第七节

(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

“悄悄地”一词,连用三次,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要用声音把诗歌推向那种默无声息的境地,声音要略带忧伤,略含无奈。

第二课时

二、品读全诗,鉴赏语言,揣摩意象,体悟情感。

1、教师鉴赏指导: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华美。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深层意蕴的探求,我们获得的是美的感悟、情感的共鸣。请同学们运用增删调换法和联想想像法,找出你最有感悟的地方,说出你的体会。

2、交流品读结果,教师点拨升华。

(1)第二节诗

意象金柳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

点拨:比喻。让“金柳”幻化为美丽的新娘,这是绝美的比喻。柳宗元“一树春风万千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细、嫩、柔、软,春风吹来,万千枝条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牵扯着离人的愁绪,弄得人心烦意乱。志摩是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让康河畔的金柳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里一定有离情,也体现了诗人唯美的情怀。

②“荡漾”换成“浮现”,可以吗?为什么?

点拨:换了,情味就变了。“荡漾”写出了一种心泉摇曳的美。心泉波动,荡起层层涟漪,写出了诗人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那康河畔的艳影,会永存诗人的心间。我们可以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如“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

(2)第三节诗

意象青荇

①“油油的”换成“轻快的”,可以吗?

点拨:不可以,“油油的”,有一种光滑、细腻、随意的感觉。写出水草色浓,青翠碧绿;写出水草态美,美好轻盈。

②“招摇”换成“摇摆”“摆动”,可以吗?

点拨:不可以。a“招摇”,贬义,如“招摇过市”“招摇撞骗”,张扬外露。诗中却是褒义,写出水草的无拘无束,有一种自在地狂野。诗人想做一条水草,隐身于水底,接受康河的爱抚和洗礼。b“招摇”,也有“摆手”“招手”的意思,康河里的水草向诗挥手致意,对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

③“甘心”有何情味?

点拨:心甘情愿的意思。物我合一,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感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徐志摩至情至性,一生的三大追求是爱、自由与美。“甘心”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

(3)第四节

意象天上虹

①“揉碎”这个词用得好吗?是不是有点破坏情调呢?这个词换成“辉映”,可以吗?

点拨:a“揉碎”一词,实际上是说天上虹辉映在拜伦潭中,但是浮藻掩映,斑驳陆离,才会形成破碎感,用得很准确。

b表面上说虹碎了,实际上是说梦碎了。拜伦潭有诗人最美好的记忆,诗人曾在榆阴下读书、

乘凉、遐思。梦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康桥唤醒了志摩内心的浪漫和诗意,滋润他饥渴的心田。但他唯美的情怀,他浪漫的情致,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张扬。但一别数载,物是人非。“揉碎”这个词里,有世事的变迁,有人生的无奈,有岁月的沧桑,有生活的艰辛。②“沉淀”一词好在哪里呢?有何情味?

点拨:历时久远,经时间岁月的筛选,最终保留下来的,都是最真最美的记忆。“沉淀”一词,写出了梦的永存。梦虽破碎了,但残留于心底的,最终会成为晶莹璀璨的记忆。

(4)第五节

意象星辉

①“漫溯”一词换成“漫游”,可以吗?为什么?

点拨:溯,逆流而上,写出了追寻之状,《诗经•蒹葭》中就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船能“载”满星辉吗?“载”字有何妙处?

点拨:“载”字写出了星光斑斓、波光闪亮、晶莹澄澈的境界。星辉可载可感,这是人的浪漫。古典诗词就有“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湖光”的句子。我们今天说的“你的眼中写满哀愁”“我的心中盛满忧伤”“你的眉宇之间,锁着我的爱恋”,同样也是化抽象为具体,让感情可盛可载。

(5)第一节、第七节

意象云彩

①为什么“悄悄”“轻轻”地“来”“走”?换成“匆匆地”可以吗?

点拨:a不忍破坏情境,不忍打破这寂静无声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温柔细致的情怀、体贴入微的心境,这种悄无声息恰恰是一种最深刻、最美丽的情感。

B物是人非、孑然一身、形单影只的愁思。康桥已非昔日的康桥,志摩已不是先前的志摩。亲切中有些许陌生,熟悉中有些放疏远,这种感情又有多么幽微多么难言,这便是志摩的“别”。

②不带走“云彩”,有何深义?

点拨:a连一片云都不带有,不忍惊扰康桥,这是一种温暖细致的情思。

b感伤、眷恋,还有绝决的情感。康桥于自己,是灵魂,是归宿;但现在却有着那么遥远的距离,一切都无从寻觅,怎不让人怅然若失呢?

C“云彩”,体现了诗人飘逸、浪漫、洒脱的情思,古典诗词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片云天其远,永夜月同孤”的诗句,其实志摩又何尝不是天边那朵飘逸的云呢?

第三课时

三、美读,综合领受。

(1)教师或优秀学生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完成美读。

四、写读,化入为出。

(1)根据自己的学习所得,写一段语感随笔(200至300字)。(2)背诵全诗。

教案评价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对语言的涵咏、玩索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是美的体验和感悟。探求语言的深层意蕴,是语感教学的途径和手段。语文素养,体现的是人的修养、品格、情感。拥有细腻丰富的心灵世界,才可能对自然人生有诗意而浪漫的感受。

这篇《再别康桥》的教案,采用四步语感教学法。在对诗歌语言的朗读、品读、美读、写读的反复玩味过程中,一步一步地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近康桥的美丽境界。其中品读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徐志摩首先是中国诗人,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熏染,文字功夫了得。这首《再别康桥》,他炼字神妙,于自然灵动中营造了浪漫而又美丽的诗境,让人赞叹。其中泛舟康河一节诗,显现给读者的,是晶莹璀璨的康河夜景,一个“载”字,点石成金,意蕴无穷。

同时,徐志摩又是现代诗人,深受西方文明的浸染。从某种角度说,是康桥开启了他的性灵,滋养了他的性情。康桥的一草一木,都与他合而为一,融入他的骨髓。“荡漾”一词,写出志摩细腻而又诗意的情感世界,美妙绝伦。“招摇”一词,表面写水草摇摆,但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洒脱而又浪漫的情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诗中处处都可触摸到。

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没有语感,便没有情味,没有诗意,从而一切都变得黯淡无光。让我们在语感教学中去感受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意义。

《雨巷》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巷》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诗中意象和象征意义,领会本诗的朦胧美,含蓄美,音乐美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增强对现代诗的赏析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流露出来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对美好希望及人生信念的追求。 2学情分析 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对这首现代诗歌有较强的兴趣,但是,他们对古体诗歌普遍排斥,所以,可以充分利用这首优美的现代诗,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语文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通过意象表达情感。 2.体会“雨巷”“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走近雨巷 通过《沁园春’长沙》是用有崇高美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宏伟的胸怀,引入今天学 习用另一组意象来表达细腻的情感,从而引出作者戴望舒及诗歌《雨巷》。 导入语::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寥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 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 之伞走近戴望舒,走近雨巷。 活动2【讲授】感知雨巷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齐读,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给以适当指导 三思考::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他的《雨巷》到底有何出众之处呢,请大 家自由朗读全诗,试着从诗中的几个关键词来探知诗人的感情基调及营造的意 境。 四由分析情感引入诗歌写作背景——政治背景,生活背景。 。 活动3【活动】赏析雨巷 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过:“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部件”,诗中作者采用了哪 些意象来营造情感氛围? 重点分析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 一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感伤低沉的意境中充满 了一种朦胧美。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 主讲教师:李润霞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你认为现代作家中对乡村与农民描写比较真实的是谁?为什么?请举例详加分析。 2、请从各个角度比较分析《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异同。 3、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几种类型?你最欣赏哪一类?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4、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迅速,谈谈你最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和作家。 5、你认为莫言小说中哪个人物写得最好?请结合具体文本详细讨论。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1927年、1928年,中国的社会正是风起云涌,中国的文坛也正孕育着激流。 闻一多的《死水》,鲁迅的《野草》这种情感激烈的文字占据主流。在这众多文 学作品中,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 的焦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成诗于1927年的作品注定承载着那个年代的 记忆——风云激荡的夏天,阴沉狭窄的雨巷,那踽踽独行的孤独者和那个像丁香 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灰白的墙壁,青石的小路,紫色的迷茫,这是诗人留给我 们的隽永的记忆。不管《雨巷》的文字中透露的是时代的感伤,还是个人情感的 抑郁,这首诗给我们的情感的体验都是一种具有中国古典色彩的含蓄之美。这种 美让我们整个人安静,沉浸在紫色的忧郁之中。 而1928年,另一位前去悄悄拜访老友的男子,也在那条寂静的康桥上回味 着自己的一幕幕往事。从马赛归国的途中,他展纸执笔,写下了“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样经典的诗句。千般不舍,万般离愁正如康河的涟漪荡漾开 来,散发着儒雅的气息。 风云激荡的社会中,这两篇诗歌就像是两点星光,细小却明亮,他们在与整 个社会写作风格大潮流不相应的同时,却彼此相似。比如:文章结构、韵律上的 音乐性,语言文字上的运用风格,音节、节奏、句读、平仄、或轻重音等音乐元 素。反复,复沓重叠等表现手法,诗人情感的含蓄性,朦胧性,诗歌在陌生化的 表现上等等,可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对中国古典意象的运用,也就是他们意象运用 所体现的古典美。 首先,这两首诗从整体内容和风格上来看就很符合中国诗歌的写作要求。 《尚书》有云:诗言志。《诗大序》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的说法。《文赋》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两首诗都从诗人的个人体 验出发,写自己内心深处对情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 闻一多的《死水》还是鲁迅的《野草》,他们都于诗人本身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感。那条北京的普通臭水沟被诗人赋予了过多的情感,或者说,我们普通人无法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人生。但是戴望舒和徐志摩不同,我们作为普通人也会对 雨巷中邂逅的姑娘有所挂牵,我们也会对生活过的学校,与爱人共度过的康河有

《雨巷》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

《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 四、听课文音画录音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五、朗读本诗,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1检测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 雨巷再别康桥 徐志摩诗二首 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鉴赏:诗《沙扬娜拉》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开头,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像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沙扬娜拉”是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音译,既是杨柳依依地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偶然》写于1926年5月,诗中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著名诗人卞之琳认为“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彷.徨(pánɡ) 巷.道(xiànɡ) 怅.惘(chànɡ) 寥.若晨星(liáo) B.踟.蹰(chí) 漫溯.(sù) 颓圮.(qǐ) 载.歌载舞(zài) C.河畔.(pàn) 埋.怨(mán) 青荇.(xìnɡ) 悄.然无声(qiāo) D.斑斓.(lán) 长篙.(ɡāo) 似.的(shì) 泥.古不化(nì) 解析:A项,“巷”应读hànɡ;B项,“圮”应读pǐ;C项,“悄”应读qiǎo。 答案:D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意象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研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二、整体感知,正字音 (1)听朗读带,正字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彷徨 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 chì chù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忧伤、惆怅、失落、哀怨 (3)问:那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三、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共有6个。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2、具体解读意象 1)雨巷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篱笆墙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 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3)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充满传统气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又寂寥地下着小雨,更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和孤独的氛围。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 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 3、诗歌主要意象: ① ② ③ 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 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 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 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 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 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 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学年论文 题目:《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学院(直属系):人文学院 专业/年级/班: 汉语言文学2009级(1)班学生姓名:陈思位 学号: 20092101102 指导教师:龙瀛老师 开始时间: 2011 年 4 月 27 日 完成时间: 2011年 5 月 15 日

目录 摘要 (3) 引言 (3)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3) 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4) (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 ——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 (4) 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 (4) 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 (6) (二)、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 (7) (三)、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意象 (8) 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 (8) 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 (9) (四)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 (10) 1、音乐美 (10) 2、建筑美 (11) 3、绘画美 (11) 4、语言美 (11) 三、结语 (12) 四、注释 (13) 五、【参考文献】 (13)

摘要 今天,随着文化的繁荣,各种文学样式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仍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贴近生活,涌动人们内心的澎湃血液。因此,更多的人在写诗、读诗、赏诗、论诗。这篇文章从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进行比较,从而,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出的意境、意象美,艺术技巧对新诗创作的作用。“康河情”和“丁香结”向我们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两位青年诗人寻梦路和忧伤的无限柔情。 【关键词】: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寻梦忧伤 引言 江南出才子佳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共识,佳人的柔情似水,才子的浪漫不拘,给人无限的憧憬和美的享受!江南的水土孕育出多少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又有着花间月下的浪漫。风云变幻的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用白话文写自由新诗的开山诗人,其中,徐志摩和戴望舒是最具代表的两位。他们同时出现,像两颗耀眼的星星,划亮白话诗坛,展现?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昂扬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创作方向。几乎在同一时期,他们分别凭借《再别康桥》和《雨巷》收获了?康桥诗人?和?雨巷诗人?的美誉![1]. 让我们再次通过比较来品读他们优美而泛着淡淡忧愁的诗意,聆听他们内心深处寻梦而不遇的无奈幽怨!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们标志着新诗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标志着新诗创作巨大的生命力正在滋长。从五四到徐志摩、戴望舒时代,新诗发展短短几年,我们就出了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应该是新诗的骄傲,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如果不是因为政治社会的影响,我想我们的诗坛应该能出更多的徐志摩、戴望舒,能够出更多的像《再别康桥》和《雨巷》这样的经典绝唱。作为经典绝唱,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体会新诗创作在现当代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他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下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解读。

高考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专题1

高考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专题1 2020.03 1,对下面舒婷的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留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为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无奈和孤寂的心情。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寂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C.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2,(2005年高考北京卷)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舷梯娴熟悬崖勒马弦外之音 B.按捺纳税刚毅木讷方凿圆枘 C.静谧猕猴弥天盖地所向披靡 D.皎洁缴纳狡兔三窟矫揉造作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

《雨巷》地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实录

山东省威海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第一名 《雨巷》课堂实录 执教:荣成市第二中学赵闽东 记录:荣成市第四中学陈丽华 听课:威海市高中语文教师、荣成二中各学科教师共200人 师:预习的时候,我们一起读了《雨巷》和导学案。我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把课本合上。这一单元的题目是什么? 生:美的真谛。 师:这边的同学是不是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 师:咱课前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我们学习要注重纲目,纲举目张。我们看了《雨巷》,没有注意它的题目——美的真谛!我们知道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不知道吧?美的真谛,顾名思义!有点意思了,是吧?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配乐导入):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音。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瘦身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下面请大家看一看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师板书:) 师:诗歌是以象传情的文学体裁,它要塑造一个一个的意象。什么是意象? 生:(回答) 师:我们知道,提到一个一个的意象,它在古诗歌中代表着一定的含义。提到月亮,我们说它代表着什么? 生:思乡。高洁,傲骨 师:如果说梅花,梅花代表着什么? 生:高洁,傲骨 师:这首诗,戴望舒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意象?最主要的? 师生:丁香,雨巷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丁香的图片。 (幻灯片出示丁香花的图片) 师:丁香又名紫丁香。它有白色的花,有紫色的花,香气淡雅,十分容易凋谢。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两首词。(幻灯片)看看丁香在古诗文中代表着什么。 生齐读: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摊破浣溪沙 人不见,梦难见,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中丁香千结。 ————毛文锡《更漏子》 师: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丁香在古诗词中一般代表着什么?生:忧愁。 师:对,忧愁、怨愁。因为它是那么的美丽而容易凋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人这种与生俱来的忧愁感,越是美丽的东西越是容易凋谢,越是容易凋谢的东西我们觉得它越美丽。联想一下,你能联想到类似的什么东西? 生:青春。 师:青春?你还没老呢!(笑)非常好! 生:昙花 师:昙花一现,对吧?还有呢? 生:流星 师:流星,彩虹 生:海市蜃楼 师:很多很多。包括早晨起来大家做的那个梦。(笑) 师:就这样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梦一样美丽的姑娘,走在江南的小巷里,大家去过江南的小巷吗? 生:没有 师:(幻灯片)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下。请看大屏幕。 生读:这是我生平所见的最动人的小巷。 一条条纵横交错,像埋在衰老肌肤下的血管,深嵌在高高山墙和翘起的屋檐下,掩着一股苍凉之气。很少有阳光直射进巷子里,被摩挲得溜光的青黑石径终年湿濡濡的,似抹了一层油。斑斑苔藓从砖缝

《雨巷》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

(完整版)《雨巷》经典优质课教案设计

一、导入课文: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听朗读,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看视频、听朗读,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 找一两个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惆怅、哀伤…… 让你来读,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调来读呢?——哀伤的 2、找学生试读,读后加以点评,多鼓励,多赞赏 四、理清思路[学生口头回答,屏幕逐步显示下边内容]: 飘过我身旁 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背景 雨:雨中、油纸伞、哀曲 巷: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雨巷的尽头)

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 (继续追求) 1、这首诗中出现了几个人——两个(我、姑娘) 2、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相遇的呢?(找学生复述大意) 我希望逢着姑娘 “她”走近“我”,投出太息的眼光 飘过我身旁 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五、意象剖析 3、我们要注意两个词“希望”“飘”? ——希望:可以看出,姑娘只是诗人意念中或梦中存在。 ——诗人用“飘”这个字?好在哪里? 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4、我希望和姑娘在哪儿相遇的?——雨巷。 雨:雨中、油纸伞、哀曲 巷: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雨巷的尽头) 小巷本身就让人觉得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迷离。 悠长寂寥的雨巷,绵绵不尽的细雨,灰蒙蒙的雨雾中望不到尽头的雨巷让人觉得是那样的迷茫而又惆怅。 5、我希望逢着一个怎样的姑娘?——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6 亍冷漠、凄清、惆怅 为什么要逢着一个丁香姑娘,不是牡丹姑娘或是其他什么姑娘?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季节,所以诗人对着丁香往往伤春;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像其他花那样妖艳,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们的青睐。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这样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动人的姑娘,我们也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解一解她那忧伤的愁怨。

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堂堂练

《雨巷》《再别康桥》堂堂练 (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倩.影(qiàn)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 ..(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答案 D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陷井哀怨轻手蹑脚水波荡漾 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 C.回溯太息力挽狂澜招摇过市 D.沉淀迷茫悄无生息沉默寡言 解析A项“井”应为“阱”,B项“锭”应为“绽”,D项“生”应为“声”。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 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 ....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 执笔,信手拈来 ....,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 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 ....,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

《雨巷》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万杰班级:中文11203班 课题《雨巷》教学设计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雨巷》是来自人民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意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情感,并使学生达到认识诗歌意蕴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价值的评价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但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悟诗歌意蕴。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煽情激趣——感悟雨巷,意象层生 ——深入雨巷,思想特色——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2)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 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思想情感与艺术特色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营造气氛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 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 生我喜欢《雨巷》。 师是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愁”,挥之不去,印象太深了。 师原来是“愁”让你难忘啊,也难怪,你们正是多愁善感的年纪,何况你是女孩。 生我喜欢《再别康桥》,因为这首诗的愁没那么浓,更含蓄一些。我可不愿那么哀愁。 师男生是该坚强一些。

雨巷优秀教案设计

雨巷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雨巷》教学设计】 【篇二:《雨巷》地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实录】 山东省威海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第一名 《雨巷》课堂实录 执教:荣成市第二中学赵闽东 记录:荣成市第四中学陈丽华 听课:威海市高中语文教师、荣成二中各学科教师共200人 师:预习的时候,我们一起读了《雨巷》和导学案。我有一个问题 要考考大家,把课本合上。这一单元的题目是什么? 生:美的真谛。 师:这边的同学是不是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 师:咱课前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我们学习要注重纲目,纲举目张。 我们看了《雨巷》,没有注意它的题目——美的真谛!我们知道这 节课的任务是什么?不知道吧?美的真谛,顾名思义!有点意思了,是吧?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配乐导入):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 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音。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 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瘦身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 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下面请大家看一看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师板书:) 师:诗歌是以象传情的文学体裁,它要塑造一个一个的意象。什么 是意象? 生:(回答) 师:我们知道,提到一个一个的意象,它在古诗歌中代表着一定的 含义。提到月亮,我们说它代表着什么? 生:思乡。高洁,傲骨 师:如果说梅花,梅花代表着什么? 生:高洁,傲骨

师:这首诗,戴望舒给我们传达了什么意象?最主要的? 师生:丁香,雨巷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丁香的图片。 (幻灯片出示丁香花的图片) 师:丁香又名紫丁香。它有白色的花,有紫色的花,香气淡雅,十 分容易凋谢。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两首词。(幻灯片)看看丁香在古 诗文中代表着什么。 生齐读: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摊破浣溪沙 人不见,梦难见,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中丁香千结。 ————毛文锡《更漏子》 师: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丁香在古诗词中一般代表着什么?生:忧愁。 生:青春。 师:青春?你还没老呢!(笑)非常好! 生:昙花 师:昙花一现,对吧?还有呢? 生:流星 师:流星,彩虹 生:海市蜃楼 师:很多很多。包括早晨起来大家做的那个梦。(笑) 师:就这样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梦一样美丽的姑娘,走在江南的 小巷里,大家去过江南的小巷吗? 生:没有 师:(幻灯片)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下。请看大屏幕。 生读:这是我生平所见的最动人的小巷。 一条条纵横交错,像埋在衰老肌肤下的血管,深嵌在高高山墙和翘 起的屋檐下,掩着一股苍凉之气。很少有阳光直射进巷子里,被摩 挲得溜光的青黑石径终年湿濡濡的,似抹了一层油。斑斑苔藓从砖 缝 中冒出,在巷壁上抹上一层暗绿,无声无息地蔓延。

雨巷和再别康桥

诗两首(教案) 雨巷戴望舒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能够分析《雨巷》中“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以及其他的意象,并把握《雨巷》的整体意境; 二.掌握“象征”以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能够分析《雨巷》中“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以及其他的意象,并把握《雨巷》的整体意境; 二.掌握“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二、诗人“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

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整体感知,正字音 (1)了解字词读音和意思。 (2)听朗读带,正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低沉、伤感、朦胧,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 四、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雨巷、篱墙、油纸伞、丁香、姑娘、“我”。 2、具体意象解读 1)雨巷(悠长寂寥)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篱笆墙(颓圮)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3)油纸伞 大家见过油纸伞吗?当年《新白娘子传奇》里,白素贞在断桥上拿的那把伞就是油纸伞。在这首诗中,如果我们把油纸伞换为雨伞或阳伞好吗? 不好。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丁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暮春、寂寥的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了一个撑着油纸伞在风雨中独立销魂的形象。 4)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本诗中的丁香展现出其美丽、高洁、愁怨。那我们再来看看几首古典诗词,了解一下丁香在古人心

雨巷获奖教学设计

篇一:《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教案 戴望舒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合作研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二、整体感知,正字音 (1)听朗读带,正字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彷徨 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 chì chù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忧伤、惆怅、失落、哀怨 问:古代诗词中有哪些诗句是表愁怨和忧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柳永《雨铃霖》 (3)问:那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三、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共有6个。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2、具体解读意象 1)雨巷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篱笆墙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 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3)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充满传统气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又寂寥地下着小雨,更凭添了一份冷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2《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后练习指导

《诗两首》课后练习指导 一、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两首诗。 设题意图: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诗篇。无论是旧诗还是新诗,一般都注意音乐性,讲究韵律。辨识诗歌韵脚对尝试写诗也有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如《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其实《雨巷》选段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虽然分行,却是一句,那么,押韵的是2、4、5句。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音节的优美就是其一。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大约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五四以后,有的新诗一点也不讲韵律,可谓完全的“自由”,许多人接受不了。而戴望舒一方面冲破了中国古典诗歌在外在形式上的禁锢,又抓住了诗的韵律的本质,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 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姑娘”的含义,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另一方面,使学生从中领悟诗歌欣赏中“诗无达诂”的特点,即文学欣赏中允许有不同的理解。

参考答案: “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三、《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设题意图: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参考答案:一般说来,一首诗能否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韵律,继而透过文词感知其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初读就能把握的。结构形式上,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向来为人所称道。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