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留白教学的意义

留白教学的意义

留白教学的意义
留白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以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为核心。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空白”,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意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如果有效的应用留白教学,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一味地讲解,为应付考试而将知识硬灌输给学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应是一门动静相宜的艺术,一味让学生全盘接受,读死书、死读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教师不要讲的过多、过满、要适当“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第斯多惠说:“优秀的老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如重庆的名师王君老师就是这样践行的。她在教《纸船》过程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初读,初品之后,教师投影出一封冰心写的“信”。内容是:冰心得知此诗被选入了中学教材,特意给全国的小朋友写了这封信,告诉大家,这首诗是自己年轻时创作的,由于知识和能力有限,并不完美。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举行一次诗歌评改会,帮她将这首诗改得更精美一些。王老师将“信”介绍完后,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兴致盎然地开始讨论、交流。有的学生改得非常成功,如“流”改“漂”,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有的改法遭到了同学们的反对,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个比一个深入﹑细腻,令人惊喜不已。这封信其实是教师虚构的,但它却巧妙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掀起语文课堂上异彩纷呈的浪潮。这样的留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境界。因此,教师适当地在课堂上“留白”,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中深入思考,自由想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诺贝尔获得者李远哲博士曾经说过:“最坏的教育是不好的老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理运用教学留白,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夜归鹿门歌》时,我没有逐字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诗句自主思考,对于这首诗你有哪些疑点,提出你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学生认真的阅读诗句,结合诗意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人们都回家了,而诗人却去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的“开”怎么理解?(这是最有价值的问题。)“惟有幽人自来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主动提出的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在积极思考,要比老师一味地讲解更有效,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三、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对那些“神来之笔”,教师可以运用想象留白,让学生置于广阔的思维空间,大胆联想想象,把文章静止的文字符号变为丰富多彩的立体画面,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文学气息。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杰作,诗人运用大胆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梦幻的境界,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想象“海客谈瀛洲”时的神采飞扬和听众连连称赞的情景;想象“天姥连天向天横”的高大雄伟;可以想象诗人“一夜飞度镜湖月”的神奇,也可想象“云为衣兮霓为裳,虎鼓瑟兮鸾回车”的壮观热闹场面。后来我让学生重点以“一夜飞度镜湖月”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写成一段150字左右的短文。果然,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有同学说,诗人在朦胧的月色下,超尘脱俗,御风而行,仿佛腾云驾雾来到了天姥山,然后又迅速掠过平静的湖面,飘然而去;有同学说,溶溶月光之下,广阔的天幕上似乎有一颗巨星划过,“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飞向天姥山,这番奇特的意境充分吻合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仙形象。可见,如果教师巧妙地运用“留白”教学,可为语文课堂增添亮丽的风景。

四、协调教学的节奏

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堂由很多个教学环节组成,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只有对各个环节精心设计组合,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巧妙设计利用“留白”,可以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调节课堂的教学节奏,为构建有效课堂,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大有裨益。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教学环节的推移,学生会疲惫厌烦。而“留白”教学则可以使课堂教学快慢适宜,错落有致,不但可以调节学生的神经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课堂呈现一种灵动之美。如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由于是文言文,枯燥乏味,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是孔子的思想,理解的时候更有难度,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疲惫的情绪,如果一讲到底,恐怕会陷入唱独角戏的尴尬之中,教学环节也就难以推进,教师可趁此机会,提出问题,留下“空白”。如:孔子面对四个弟子述志的内容,他为何“吾与点”呢?曾点的志向有什么与众不同?为什么会得到老师的赞同?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这些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打破了学生被动静听的局面,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讨论。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同学们各抒己见。曾点的志向是“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中,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淡泊名利、洒脱高雅、不汲汲于富贵,寄情山水、逍遥自在。为什么他的志向偏偏得到孔子的肯定呢?有同学认为:曾皙的理想正是孔子的“志”。古人云:“宁为太平鸡犬,莫做乱世人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孔子不得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追求的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一个礼治的太平盛世,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吾与点也”。也有同学认为: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皙“不求为政”之意正吻合孔子晚年恬退避世之心,故“吾与点也”。面对学生呈现的答案,不得不叹服学生思考的角度之独特。适度的安排教学“留白”不仅使学生度过疲劳区,激活思维,还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保持鲜活与生动。

五、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美学家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所谓第一文本就是文学艺

术家直接创造出来的作品,没有真正进入读者的审美视野,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本”基本相通。第二文本是指已经进入了读者的审美视野的作品。教材上所选的那些文质皆美的文章,可以称作第一文本。它们需要读者去阅读、品味、理解,从而去激活它,而文本所创设的大量“意义空白”和“模糊性”给读者提供了解、探究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情感体验去补充文本的“空白”。如古典诗歌,短小精美,言有尽而意无穷,存在大量的空白,经过读者的阅读感悟、咀嚼想像,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如贺铸的《青玉案》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首词主要抒写了主人公内心的“闲愁”。究竟愁什么?结合诗句不难看出,下阙的“碧云冉冉”两句写黄昏景色,可以想象出抒情主人公痴情等待那位“凌波”女子直到日暮,仍杳无踪影,内心的愁绪渐起。同时“碧云”句也暗指时光流逝之快,自己已到了垂暮之年。结尾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表现“闲愁”之重、“愁”之浓,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十分形象生动,以“一川烟草”比喻愁的深广,以“满城风絮”比喻愁之多,以梅子黄时绵绵不断的雨比喻愁之时间长。读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被誉为绝唱。可见,诗词语言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空白,需要读者去感知、解读和填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现代作家的一些作品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空白”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浓缩了父子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如果我们不深入探究文本,浅尝辄止,则只能对“父亲”为“儿子”三次买橘子的背影有点印象。“父亲”和“儿子”微妙而又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生活环境对人的逼迫就很难体会到。作者的父亲,先是闲居在家,之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这些都间接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为了生计而疲于奔波,世路艰辛,境遇凄惨的社会现实。基于这一背景,作者所表达出的真挚淳朴,感人肺腑的父子之爱,不仅是体现传统伦理道德中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关爱,特别是在渗透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也饱含着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抗争。这样的留白,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怜悯同情、乃至产生强烈的共鸣。

文学作品以文字为载体,往往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善于留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和联想空间。因此,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特点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平台。

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无论其字词、句段的教法,还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都包含着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因素。培养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是时代对每一个教师发出的呼唤,也是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留白“艺术策略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方向和价值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探究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中学生正处在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思维正从具体形像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他们渴望张扬个性和释放激情。而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引导启发,必须有效运用“留白”艺术,要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有的放矢,不要事无巨细,一讲到底。对于那些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坚决不讲,留给学生课外解决。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寻找一个最佳的突破口,以巧妙的提问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如教学《项羽之死》一文时,我提出“如果项羽选择了过江东,结果会是怎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留白”过程的设计极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他们的创造力,有学生认为江东子弟一定会与霸王卧薪尝胆、卷土重来,夺取天下。有学生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性格,即使卷土重来,也会成为刘邦的俘虏;还有同学认为项羽一定会改过自新、重振旗鼓,东山再起。这些思考真正让学生走出教材,大胆想象、发挥个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语文教学要巧妙运用“留白”,给学生想像和创造的余地,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飞跃。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 发表时间:2017-07-31T11:03:00.017Z 来源:《成长读本》2017年4月总第16期作者:舒慧敏 [导读] 教师应该有意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与联想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科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对科学的理解。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塘下镇罗凤中学 摘要:中国书画特别讲究章法,留白便是一绝。留下空白,让人浮想,叫人回味。艺术间的规律是可以相融贯通的,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为此,教师应该有意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与联想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科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对科学的理解。 关键词:科学教学留白艺术课堂留白 一、课堂“留白”的含义 “留白”,是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即“计白当黑”,通过虚实相间的布局,往往能带来空灵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一个课堂好比一幅画,任何一副美妙的图画,不可能所有角落都填上内容,“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通过这句诗酒能体会到“留白”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地位,课堂也一样,也需要适当的留一些空白。课堂上的“留白”不是知识的空洞,也不是教师思维的停顿,更不是教学过程的断流,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与联想的空间与时间,是笔断意连式的意味深长,教学中的“留白”展示出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课堂之美。它为课堂的高潮积累了能量,为培养学生的思想提供了时间,为提高学生的自信提供了机会。 二、课堂“留白”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求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要学得更加主动,那么教师要给机会,给时间,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思维空间。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做学生思想的保姆。正如杜勃罗留波夫所批评的:“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再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独立自主的人。”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教学中留下的“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思考,探索中形成了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我们在教学中要讲究”留白”的艺术,要为教学留有余地。 三、课堂“留白”的策略 “留白”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实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教师未曾实说或未曾明说的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所云:“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 1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留白”,激起无穷遐想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新课引入时”留白”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 “ 入境 ” , “ 入境 ” 才能 “ 生趣 ” 。从一堂课的开始便”留白”给学生,留给学生悬念,使学生身临其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例如:在教学《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一节时,教师先展示一片茂密的森林以及森林里的各种动物。对大家来说,这些场面实在是太熟悉了,甚至都有些熟视无睹了。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是如何在这片森林里生存下来的呢?如何躲过“敌人”的追捕?在这里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常识,讲出很多有关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例子。通过设置疑问,创造了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接着给学生留有思维上的“空白”,从而激起学生通过学习来填补“空白”的欲望,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很好地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 、在学生探究处“留白” ,领悟科学活动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 “ 空白 ” ,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 “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 ” 所以根据教学实际和教材特点大胆取舍和适当调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我们提出的是“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学生自己探索科学,并对发现过程进行学习的方法,适应当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四、科学教学“留白”的注意点 1、 “留白”要注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要实现这一方式的变革,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是保障。实际上,只有在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乐意去思考、探究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才能让学生在教师有意的“留白”中生出实来.否则。即使有“白”,学生也是不敢生出“实”来的。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有意“留白”中,互相评论和补充,进行交流和比较,从而共同提高。 2 、“留白”要注意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思维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 教师的“留白”要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 必须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一个区域。教师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发挥的难度要处于这个区域。这样,原有的认知系统与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经过学生思考后,能使问题由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比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时,鉴于学生在七年级《科学》中,有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性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留下了很多“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留白”艺术能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驰骋思想的骏马,激活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科学教学中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主体性素质的需要,也是更

如何巧妙留白,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精彩

如何巧妙留白,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9-11-13T16:28:07.47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10期作者:杨志平[导读] 小学生因社会实践认知还处于浅层阶段,他们乐于探索和求知以便于满足自身的好奇性和自信心,这就决定了课程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敢于求知探索的心理特征。 杨志平(福泉市龙昌龙井小学贵州福泉 550500) 摘要:小学生因社会实践认知还处于浅层阶段,他们乐于探索和求知以便于满足自身的好奇性和自信心,这就决定了课程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敢于求知探索的心理特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教育阶段中最为基础性的教学活动,更是汉语言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主阵地,其教学成败如何直接关乎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综合考量语文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契合点,巧妙设置教学留白,以激起小学生的好奇心,最终提升小学的语文学习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留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36(2019)10-099-01 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认知还有待开发且空间很大,一旦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他们就能够很快地适应和认同,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形成一种有效学习方法和习惯,从而最大化地挖掘出课程教材内容中的精华去强化对教材内容的领悟,进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潜在地被培育起来。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涉猎语言文化学习的各个方面,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难题,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巧妙留白,设置探究疑问点,以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思维来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留白的必要性 一方面,综合性对小学生的生理阶段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会发现小学生的知识机构和思维认知还处于浅层阶段,然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渴望获得更多的认知提升和思维开拓,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需要小学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设置质疑知识点,并引导小学生去探究分析问题,把握住问题内在的客观规律和关键点,从而形成一套适应自我的学习方法,最终有助于小学生及早地掌握和利用科学的学习规律为学业提升服务。另一方面,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不仅包含着汉语言文字的基础性认知,而且还凸显着各种文学创作手法的特征和形式,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内容现象背后却隐藏着深厚的意图和文学价值导向。因此,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优化整合语文教材内容,并挖掘内容中的深意点,以便于启迪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探究力去解决问题的核心点,最终通过解决问题来增强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也便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小学生的综合语文学习素养。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留白的策略 2.1利用因果关系设置空白疑惑点以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综合性地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教材内容的进展顺序总是凸显着因果逻辑关系,一定人的言行和事物发展的状态就注定了一定的结果,或者一定的结果总是由教材内容中的一定因素作用引发而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教材内容中的这一因果逻辑关系,并巧妙利用因果逻辑关系,在原因或者结果处留白,以便于形成疑惑点来引导小学生去探究分析,通过小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发挥去寻求答案过程就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乌鸦喝水》这一教学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先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工具音频把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的新识字进行音读纠正,并让学生们在识字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通篇阅读课文,而后,小学语文教师在乌鸦如何能够又快又多喝到水这个地方留白,再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以图片形式把各种口型瓶子的展示出来,这就为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巧妙地设计了留白处。随后,小学生根据教师的图片提升进行了思索,并根据每一个瓶口形状不同探究到“可以在小瓶口用大叶子绕瓶口一圈就扩大了瓶口,而后不断地投入石子水就蔓延挤压到到叶子处,就能够又快又好地喝到水了;而大瓶口投入打大块石头就可以把水挤压出来喝到水”。显然,这样的留白设计教学策略,就打动了小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提升。 2.2巧设任务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一个单元学习以后,整合教材内容进行任务设置,就能够推动学生综合性巩固学习以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想象力去挖掘更为深层性和多角度的知识学习,这也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能力目标。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学习是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学习中大自然主题,发布“云层如何引发雨”这个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借助各种学习平台和渠道去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加强了小学生和家长交流联系,而且促使小学生通过自然科学奥秘的揭露,从自然现象挖掘出自然科学的内在本质关联性,认识到云层的厚度、面积和强度积累到雨形成的标准就会形成雨,目前人们改变和利用这一规律发生的形式改变外部世界为人类服务,就是一种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性应用,进一步促使小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3结语 毋庸置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巧妙设置留白的策略来推进课堂教学效率,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本身包含着深厚意蕴的必要性选择,也是小学生自身成长阶段充满好奇性和探索意识的个体性诉求,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性要求。只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引设置留白,才能够最大化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才能够化解小学生难以掌握语文教材内容学习的难题,这正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荀聪.小学语文教学要巧用“留白”艺术[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6(5):85. [2]王维好.留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6(2). [3]陶金琼.巧妙留白,成就小学语文精彩课堂[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2):70. [4]王培.小学语文教学的“留白”艺术[J].学子月刊,2015(6):45. [5]姜梅.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J].俪人:教师,2015(17):344. [6]孙丹芬.浅谈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159.

“留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留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留白”本是传统绘画中的一个技巧术语,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后来推而广之,成为一个艺术术语。无论是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剧中的“虚拟”,武术表演中的“亮相”,音乐中的“休止符”……都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达到以无胜有的境界,有令人遐想的独特美。皆被人称之为“留白”。 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留白之美意,没有留白就没有艺术。文学作品亦不例外。伟大作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存在“留白”,故适合不同的心灵,不同读者对其的诠释各自不同,因而产生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现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要想把课堂上得轻松活泼,克服填鸭式、满堂灌以及凡事身体力行,那么依据现代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学会巧妙“留白”。现代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理论认为,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有缺陷或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自然地产生一种急于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形”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去充实和完善。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把所有的内容讲深讲透,贪多求全,使人“脑”不暇接,没有思考的余地;而要有开有收,点到为止,惜“语”如金。或者有意创造时间的空白地带,给学生一咀嚼、玩味的机会;或者讲到某处戛然而止,以无声代有声。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必要的“留白”不仅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留下思维、想象和发挥的余地。使他们能够有机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思想插上翅膀,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独特的生活经验或体验去“补白”,从而对教学文本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同时也使教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那么,我们怎么为学生“留白”,留什么?下面试作一些浅要的阐述。 1、问题留白 问题留白即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提问激疑是最好的方法。提问激疑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之处,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我就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美丽,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俗话说花不常开,春不常在,人老珠黄、昙花一现就是形容美的短暂,那么什么样的美丽能够跨越百年?是容貌美吗?是衣着美吗?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找出能够说明居里夫人“美丽”的句子。学生听了这几个问题,探究的兴趣极浓,都认真研读课文,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学习《山中访友》时,我抓住课题的关键词——访友,提出下列问题,让学

诗词中的留白

诗词中的留白 初学诗歌者,常常写景过满,唯恐遗漏,使读者没有想象的空间。其实,作者写得再多,也是有限的,正如孔子所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为篇幅是固定的。如果能让读者去想象和联想,那么,时空就会变得很长很大,甚至超出作品的千万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下面就和大家谈谈诗歌的留白。一、什么是留白? 1、理解概念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留白雅称余玉,也就是说,它留下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它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实现“山缺云补”。这种缺憾不是缺憾,简直是趋向完美。 2、诗歌、雕塑、绘画、音乐艺术等,留白手法随处可见。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几句诗,没有从正面描绘罗敷的惊人美貌,而是运用了别开生面的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的。写出了各种人因罗敷而神魂颠倒。这样,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使读者产生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创造出缺憾美:看似美中不足,却是更美有余。这就是侧面描写留白。

雕塑留白——断臂维纳斯,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传统绘画,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音乐上亦多有“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二、诗词中的留白简介1、诗词创作中为什么要留白?留白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实而扩虚。留白的重要作用:实中有虚方能传神,虚中有实才有寄托。留白的基本过程:就是写实而求虚的过程。2、诗词留白应注意什么?留白要掌握虚实尺度。写实时,不必曲写毫芥,而要深得其神;求虚时,既不能脱离形象,又不拘泥形象。不可过实,亦不可过虚。过实则死板,如焦土枯叶,了无生机;过虚则空幻,若镜花水月,莫名其妙。3、留白的位置在哪里?留白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一首好诗,留白不应该只在诗的结尾处,而更多的应该在整首诗中。因为诗词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跳跃性、含蓄性,往往通过了了几字的描述,即可展现宏大的场面或达到高远的意境。如大家耳熟能详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我对绘画的了解着实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些有名的画作也只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上。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老师给我们上的课不多,但是我收获却是不少。以前我对画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看它的大概轮廓上,尤其是对古代山水画,因为本来就模糊所以更是没有机会细细的观察过,所以更不可能去理解画的意境与内涵。通过这节课让我也更加细致的去欣赏这些经典的画作,并能跟着老师的引导了解一些画里画外的内涵与神韵。包括中国画中的以小见大,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中国画中的留白。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浅谈以下留白这个技法。 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自觉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错彩镂金”,而到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的“白画”可以看出它成长与唐代。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马麟的《层叠并绡图》,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文同的《墨竹图》。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亦号文湖州。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 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竹是气节之意象,用墨迹来表现它更是想显出它的苍劲有力。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此幅画作亦有大面积的留白存在。留白,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一株竹子,我们看到的是竹子的品性。这里也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思想去理解。竹子的高洁,竹子的骨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16823520.html,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作者:王华禹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3年第06期 摘要:语文教学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让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展开思想的翅膀,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留白艺术;主动探究;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33-1 一、时间的留白 (一)停顿留白,调整注意力 在教学中,中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低,当发现有个别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可能会有其他的一些孩子跟着分散注意力。教师可采用突然停止讲课,留下短暂“空白”,这样做可以提醒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自觉调整注意力。此时无声胜有声。采用教学“空白”比教师停下来提醒学生注意效果要好,这不仅可使教学正常进行,使大部分学生思维不被打断,而且师生也都能在心灵碰撞的一刹那回归课堂,教学效果显然要比停下整顿纪律要好。 (二)思考留白,尊重学生个性 文学作品的主旨、人物形象、句子的含义都具有深刻的潜在含义,那么经过教师“留白诱思”的推理引导,必然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每次提问后,我都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根据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特别要让中下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二、文本的留白 (一)插图的留白,开发形象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留白”在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江西南康市唐江镇平田片中田小学(341411)李华兵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课堂中好比艺术家。众所周知,“留白”是中国画独特的表达形式,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借用这种表达形式,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就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愿学,乐学。 一、时间上妙用留白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果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会使课程显得很精彩,很生动,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时间思考、交流、讨论,没有时间把老师说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课后也很容易就把该掌握的知识忽略掉,或者只记下了老师的话,而没有真正把它们变为自己的知识。知识呈现的形式稍作变化时,学生明明可以解决的问题却无法解决,因为“老师不是这样说的”。所以,我们必须忍住,别为了在学生面前秀知识面广而像演讲表演一样从头说到尾。要求学生完全照搬、照记,是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效果也会收效甚微。试想,没有经过学生的咀嚼和重新编码,学生的脑海只有硬邦邦的老师的几句话,怎么会记得久?更勿谈学习能力的培养了。因此,留白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求老师必须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 二、内容处巧用留白 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些浅显的和容易掌握的内容,老师一般会粗略带过。对一些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老师们往往会理所当然地要求学生照着自己的理解记忆。老师们认为重难点如果不详细,学生无法掌握。本人认为,这看似理所当然,但正是不足之处,恰恰因为这是重难点,我们必须得做一点留白处理,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在思考和感悟中得出答案。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既达到了掌握知识的效果,又使学生形成学习探究和感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老师省下很多事。 三、形式上适用留白 在教学中,学生先前的错误感觉、思维定式往往会影响学生技能的形成,致使学习进入误区。虚与实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虚无所谓实,没有实也无所谓虚。运用留白艺术时,我们必须把实的部分做好,让实的部分引出虚的意义,让虚的部分体现出实的部分的建筑美、音乐美。所以在巧设留白之前,我们必须做好足够的铺垫,有个坚实的框架。这样就能使课堂的环节紧凑,避免松散无架,又能让留白的地方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对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或老师自己提的问题,老师必须有个清楚的了解。针对情况确定说多少,怎么说,哪部分可不说,哪部分可点到为止,教师必须让留白的地方有迹可寻,有咀嚼的味道,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填充。学生一旦动起脑子来,就会不自觉地主动把自己的想法和心绪都填到这些艺术的空白中,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身心情况,恰当使用。同时教师需注意,在一节课中不断频繁使用留白,反而会使教学节奏松散,阻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小议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效果

小议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效果 摘要:中国书画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留白,目的在于求其空灵,虚中求实,“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美术课堂教学也同样可以采取“留白”。 关键词:课堂留白;思考平台;交流空间;反思机会 国画中的“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精心留出的“空白”,可以收到形神兼备、此处无画皆妙处的艺术境界。课堂留白是“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美术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对美术的理解”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进行课堂留白?笔者试从经历的课例出发谈谈感想。 一、课堂留白――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平台 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精心设计,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预设中来,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15册“从生活中吸取设计的灵感”的教学中,新课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不断展示各类设计作品,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简单启发与点播,学生会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分享,新课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如:创意设计部分,学生能结合所见所闻展开讨论活动;尝试将物体进行创意改变。最后,作业展示中,有学生以花卉设计各类灯具。有学生利用蝴蝶

设计生活用品,各类设计精彩纷呈。 二、课堂留白――留给学生与他人交流的空间 所留“空白”应设置在学生经努力后方能解决的程度上,也就是教育界说的“跳一跳,摘桃子”的程度。只有经过一定努力后摘到的“桃子”才是最甜的,最具成功感的。例如,“青春风采”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当回欣赏、评述家:班里不同穿着的五位男生和女生模特走秀,谁的穿着最时尚?班里同学展开讨论。之后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总结。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如何去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 三、课堂留白――留给学生进行反思的机会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反思的好机会。但到“课堂小结”的时候,要么教师一带而过,要么教师自己整理、小结。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今天主要讲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我还想探索什么内容等,学生通过反思,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能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美术的理解。学生一定会展现出他们的精彩,而我们的课堂也将收获许多意料之外的精彩。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唐殿全 (《东方艺术·国画》2013年第4期)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留白的。留白是中国画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画重要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那么留白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是怎样形成的,又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文就此,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白绢素纸为中国画的留白提供了先提条件 白绢素纸作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一直受到画家的青睐,特别是写意作品中经常使用的生宣纸,更加适合墨色浓、淡、干、湿效果的运用和表现。黑色墨水与白绢素纸的结合,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美妙而特殊的视觉效果,使水墨画的世界显得那么的纯洁简练,素净澄明。我认为白绢素纸的材料性能自然成为了中国画留白的先提条件。 二、留白是中国画造型观的体现 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画面的形象是由线条的疏密、线条的长短和线条的角度来组织完成的。在讲到画面的构图安排时,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有“经营位置”、“置陈布势”、“计白当黑”、“分朱布白”、“密不容针”、“疏可跑马”等等之说,这些绘画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留白正是这种理论在绘画上的具体应用。 中国画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表现的是突出的、重要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坚决舍弃多余的东西。如倪云林的作品,前面几棵树,一丛竹,中间留白的地方,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为水面,远处有一些简洁的山石,便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冲淡萧散的境界,引起我们不尽的遐想。齐白石画的虾子及螃蟹的作品中,只有主要形象,其余的画面都是留白,我们一样感觉它是有水面。叶浅予的舞蹈人物,形象生动,优美简练,也是大面积留白的结果。山水画中也特别的讲究留白,白可能是云,可能是水,可能是空气,有时在画面的感觉上就需要一块白,才显得透气。这一点黄宾虹的作品可以为证。总之留白是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丰富画面,还能使艺术形象更加简洁鲜明,这一点也说明留白体现了中国画的造型观。 三、留白是中国画写意观的运用 通过中国绘画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早的绘画是出土于长沙战国时的帛画。那时就已使用毛笔,以墨线造型,敷色用平涂。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单线的造型与平涂的设色方法,无法达到纯自然的表现客观物象。因为它不能通过对阴影的描绘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因此中国的美学理论家们很早就意识到绘画既不能纯客观地表现对象,也不能纯客观地去要求绘画。从而认为主客统一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即要求把客观形象与心中的主观感受统一起来进行描绘,这就形成了中国画“写意”的艺术观、创作观。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意在笔先”,“气韵生动”,“写物之貌,亦写吾人之心”,“似与不似之间”等等的论语,都是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摘要】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件艺术作品,在文章中作者往往留下了很多的空白点,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和作品对话交流.在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文本留白的挖掘和利用,在教学时巧用一些留白艺术,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留白艺术学习兴趣有效教学 一、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空间。 在课堂中,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也就是给了学生消化、吸收知识,发现问题、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在探索学习知识过程中,最在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最大热情、最大限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教学童话故事《狐狸和乌鸦》一文后,教师可进行课堂拓展延伸,要求学生续编肉被狐狸编走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他们就会纷纷举手,各抒已见,谈自己的不同构思和设想。在这

里,“留白”教学艺术的合理运用,既能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得目的,并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练。 二、依据现有学情,巧设留白难度 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留白艺术,一定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教育的更方面因素,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里就表现为有效的设计留白的“度”。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留白来说,主要是检测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同时面对新问题的时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让学生喜欢上老师课堂上的留白,不惧怕老师的问题,这样的话老师就应该掌握好课堂留白的难度和密度。如果语文留白的题目难度系数较大,就会让学生产生惧怕感,阻碍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这样反而起不到预设的作用。反之,过于简单的话,学生就觉得问题没有难度可言,都是小儿科,即使解决问题也没有什么满足感可言,渐渐的他们就会泛泛回答,出现应付差事的怪现状,提不起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效的结合教学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整合知识与问题提问的形式与内容,做到难易程度适中,这样收到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加。同时,如果和教师留白的问题过多,学生就会花费大量的实际用以应付教师的的问题,精神过度紧张,极易出现学习疲劳,

谈英语教学中“留白”的运用

吴炜 【专题名称】中学外语教与学 【专题号】G381 【复印期号】2010年01期 【原文出处】《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2009年8期第41~44页 【作者简介】吴炜,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一、教学“留白”的含义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意思是“计白当黑”,正如音乐中的“休止之法”,诗文中的“无言之境”,都是对空白艺术的运用。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它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空白”并非没有东西,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教学“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和交流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和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留白”的功能 1.从思维角度看 教学“留白”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容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从记忆角度看 教学“留白”使学生不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兴趣,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美的欲望。这样,学习内容就更容易记忆内化。 3.从心理角度来看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高峰期,他们敏感、自尊心强。教学“留白”有利于点拨学生思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成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和自尊;同时,它可以使学生得到积极的休息,以消除心理疲劳,避免走神现象。 4.从教学角度看 教学“留白”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摈弃了面面俱到、点滴不漏的串讲分析模式,使课堂教学开合有度,留出教学活动的“空地”,给学生以咀嚼的余地,让学生参与“轮作”“套种”,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有关“留白”的问题 一是该“留白”的未“留白”,不该“留白”的“留白”了。比如有些教师上课时,一堂课讲到底,根本不留给学生时间思考和消化,此谓该“留白”的未“留白”。有些教师在无需思考和停顿的地方却让学生思考和停顿,总是“是不是呀”“对不对呀”地明知故问,此谓不该“留白”的“留白”。这是消极的留白,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留白”。二是“留白”与其功能脱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上英语课未能适当地“留白”,如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看书却又不提出思考问题,无的放矢。 四、“留白”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精心设置的悬念是催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提出问题就像是抛出谜面,教师要做的不是急于揭开谜底,而是引导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推敲而得出正确答案。学生凝神屏息、反复推敲的过程,即是“冷场”的过程。此时的留白是为思维岩浆的喷发而预留的。尤其在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有留白的足够决心和勇气。五分钟、八分钟的无言可能会引发学生热情洋溢的讨论,而这正是探究式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从教的角度出发,这种“冷场”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下面,笔者就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谈谈“留白”策略在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 1.导课时“留白”——引人入胜 一堂课的“序曲”在于导课。美国教育家哈曼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上课伊始,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精心设计,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课中来,有意给一些教材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 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1 Unit 2“Growing Pains”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美国电影Home Alone的片段,其内容活泼有趣;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1)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lay? (2) Have you ever had this kind of experience when your parents had to go away and leave you alone or with a pet? If not, can you imagine what might happen if you were left alone? (3) Could you handle all the responsibility and keep everything clean and safe? 教师不直接进入课文的讨论,而是用学生所熟悉的电视剧情节引入本课话题,让学生充分想象一人在家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能不能独自处理好所遇到的事情?这部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激活其已有的相关知识,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学生思维中形成悬念,借助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引入正题。如此的“留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_1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导读:本文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赋予线条以生动的气韵。线有了气韵便有了生命,自然会灵动传神。中国画的线又是有情的线。因为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而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成为形、意、情的综合表述。既然线可以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那么,每个画家的线条自然各有特点。比如:顾恺之的线如“春蚕吐丝”、联绵不断、悠缓自然;吴道子的线“势若风旋”,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举,被誉为“吴带当风”;陈老莲的线“高古奇骇”,变幻莫测,朴拙生动;吴昌硕的线“遒劲泼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总之,线是中国造型艺术之魂,是中国画家赋予自然人化的生命中介。 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和水墨的协奏,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就是以线为主的笔墨。画家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有无笔墨,是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画讲究“笔精墨妙”,用笔要求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讲究笔法、笔力和骨气。用墨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墨分五色”。所谓“墨分五色”就是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是十分丰富的,这些丰富的变化,虽然不是五彩缤

纷,却可以产生一种极为典雅稳重的色彩效果。笔墨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万般风貌的。描绘对象不同,笔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其实用笔和用墨是一种技巧的两个方面,一笔下去,既有笔也有墨,墨由笔出,笔由墨现,笔为骨骼,墨为血肉,笔法和墨气混然天成。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画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并非不重视色彩。中国画古称“丹青”。在唐代以前,色彩的运用得到普遍的重视,画家的色彩意识十分强烈。唐宋时期的工笔重彩画,更体现了极高的色彩技巧,设色浓丽,艳而不俗。然而唐宋以后,尤其是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盛,水墨写意画渐渐跃居前列,成为主流,丹青色彩的运用受到了抑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提中国画,首先想到的就是水墨画,甚至将水墨画作为了中国画代名词的原因。 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 中国画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并受其支配的,其中的“虚实”、“疏密”、“计白当黑”、“天人合一”等思想无不有着浓厚的道家色彩。老子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即宇宙之实体,在中国画中就是实处、有笔墨处;“无”即宇宙之空间,在中国画中就是虚处,即空白处、笔墨清淡虚灵处。“虚”和“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无虚就无所谓实,无实亦无所谓虚。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画中既要有实处,又要有虚处。画中的虚与实,相辅相成,互相依赖。要使虚处空灵,单从虚处去求,无异于缘木求

“留白”,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

“留白”,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 发表时间:2015-01-21T15:13:55.6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2月总第197期供稿作者:姜黎 [导读] 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这种“留白”艺术,文摘中谈到:在思考的空间上留出空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读文摘《留一点空白给课堂》 姜黎山东省青岛市第四十一中学266045 中国的山水画往往留有大量的空白,虽是空白,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给人更丰富的感受。于是我想,何不把它移植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空间、留一点探索的机会、留一点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在自由想象、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身体体验和心理感受呢? 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这种“留白”艺术,文摘中谈到:在思考的空间上留出空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思维是一种过程,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越来越深的一句话。刚开始,在课堂上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学生回答,结果却发现学生很难马上出现令人满意的答案,即使有个别优秀的学生能够快速回答,其他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仍是没有展开,相应地也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留白” 教学首先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始的导入往往新奇巧妙,有引人的故事导入,有精致的课件导入等,期待着把我们的学生很快地带入到学习中,实际也证实了这一做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然而,课题一出来,往往就迫不及待地进入到预设的教学程序中,根本没有考虑此时学生的思维状态。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所以,在课的开始,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对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做,既可以稳住学生可能出现的浮躁情绪,也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正确定位教学重点难点,实施教学过程。 二、课堂提问,“留白” 在教学中常常一个问题才“抛”下去就急着请学生举手发言了,可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要么就是语句罗嗦,颠三倒四,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够专心,而是他们缺少思考时间。因此,经过两年的摸索,我逐渐总结了一点经验。每次提问后都应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特别是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啊! 为此,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有足够留白的决心,因为此时的“冷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一个个正确的答案。 三、教授知识,“留白” 在课堂上,教师把某些知识点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等高线知识应用学习”时,在一次战役中,测量敌军碉堡和我军阵地的距离。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名战士想出一个办法:面向碉堡站好,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沿正好落在碉堡底部,然后转身,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是视线刚好落在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方法量出了这个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间的距离。学生觉得不可思议,急于要知道计算的依据,可我偏偏把这个“依据”留白,不急于阐述,于是学生抓耳挠腮,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积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远远比一堂课所学到的来得多、来得深。 新课改强调,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窒息学生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 四、语言表达,“留白”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用语言难以充分表达的意思,不妨用空白来代替。教学停顿是语言交流的技巧之一,是教学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语言空白,能给学生咀嚼、回味已讲知识的机会,使“教”和“学”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留白,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面对一种不完美或有空白的刺激物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要急于改变他们、并使之完整的趋向。学生在自觉改造、补充完整的过程中,会激起他们大脑的冲动,提高知觉的兴奋程度,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以极大愉悦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巧妙运用“留白艺术”,让学生静下心,仔细思考;让学生动起来,操作探索;让学生坐不住,跃跃欲试;让学生走出课堂,体会到知识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一堂课的留白,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有了创造的乐趣和动力。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知识,他们会因为不断地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