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中小学生学习辅导(04267)精整理

自考中小学生学习辅导(04267)精整理

自考中小学生学习辅导(04267)精整理
自考中小学生学习辅导(04267)精整理

第1章绪论

第1节学习概述

1.广义的学习,包括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理解时注意3个方面:

1)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2)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3)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人类的学习

人与动物的区别:

1)从内容上,动物的学习仅仅是掌握个体经验,而人不仅如此,还要掌握社会经验;

2)从方式上,动物的学习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的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

3)从方式上看,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动物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其生存环境。

狭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的。

3)学生的学习具胡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共存)。

4.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意义:

1)学生学习活动反映了社会的要求;

2)学生学习体现了教学的要求;

3)学生学习活动反映了集体的要求。

第2节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接理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著名实验:饿猫开迷箱实验)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S—R联结联结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推理而顿悟的过程。

学习要遵循的学习原则:

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景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的优点是揭示了动物的试误学习过程,用S-R的直接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缺点是过于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实质上是抹杀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突出的特征。

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对条件刺激产生泛化、分化、消退的过程。把学习看成是S——R的联结的观点推向极端的人是美国行为主义代表华生。华生的反应分两类,即习得的和先天的、外显的和内隐的。他运用频因律(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和近因律(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他所有的行为都可分为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和操作性行为(由有机体自身发现的)。把条件反射也分为应答性条件反射和反应型条件反射。

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是强化理论

(即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就给一个强化,该操作强度就会增强)。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来源为一级强化、二级强化

惩罚:在一定反应后呈现厌恶刺激使反应概率降低或终止。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的理论。班杜拉特别强调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的重要性。

①首先,此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②其次,强调人有使用抽象性符号和预见结果的能力;

③再次,强调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④最后,强调人的社会行为和思想、情感不仅爱直接经验的影响,更多的受观察学习的影响。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个体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

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自我调节过程的阶段:一般包括自我观察、判断(自我效能)、自我反应。

班杜拉还对强化作了新的解释,即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2.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又称顿悟说、完形动物说):学习就是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通过黑猩猩用短棒摘取高处香蕉的实验提出学习顿悟说)和考夫卡。

顿悟产生的原因:一是刺激情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二是心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心智本身具有组织力的作用。

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过程。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作用,关注知觉和认知(解决问题)的过程。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强调行为的整体性,认为行为是一种整体现象,他客观的证明了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所有行为都是指向某种目的,即有机体都要获得某种目标。托尔曼首次提出了中介变量。S-O-R;目标-对象-手段。

另外,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学习(潜伏学习实验)。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的形成认知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每门学科都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评价过程。

4)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意义学习是相对机械学习而言的。

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奥苏伯尔认为基本的意义学习分3种: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折中派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加涅,试图把联结派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结合起来。①加涅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反映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最典型的学习模式是信息加工模

式,这个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期望事项(反映学习期望达到的目标)与执行控制(即认知策略)。

②加涅提出学习的8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③学习过程的8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1)建构主义对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条件等提出的观点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育者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指导和协助学习者按自己的情况

建构主义以此观点为基础,提出3种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设计(抛锚学习);支架式教学。

第3节学习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1. 学习问题的表现(5点)

1)学习动力缺乏或不足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目的性、成就动机、交往动机。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

兴趣的四种品质: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广度、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

2)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对

学习策略是指个人的学习方法和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活动操作水平的技能。

3)学习焦虑水平过高

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焦虑包括三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生理成分、行为成分。

4)情绪波动明显

5)行为习惯不良:多动、固执、拖拉与消极应付、疲劳战术、行为监控能力差,过分依赖家长、粗心大意。

2.学习问题的成因分析(内部3点+外部3点)

1)学习心理问题的内部因素:生理因素(身体因素),遗传因素(智力遗传),心理因素(认知与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包括学习方法不当;自我认识与评价不准;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消极归因方式;不良个性特征;不良学习习惯;情感情绪与意志因素。

2)学习心理问题的外因: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不利的学校因素影响。

第4节学习辅导概述

1.学习辅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坚持性原则;6)个别化原则。

2.学习辅导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

3.学习辅导的主要方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

4.开展学习辅导的意义

1)开展学习辅导有助于改进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辅导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学习辅导有助于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第2章学习动机辅导

第1节学习动机概述

动机: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学习动机的分类

中国传统的分为:1)依学习意义分为正确的或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或低下的学习动机;2)依起作用时间长短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3)依起作用大小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西方心理学界分类:1)依需要的来源分为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2)依诱因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2.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1)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

2)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

3)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

3.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总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佳,起着促进作用。

2)对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强化作用)。

3.学习动机的内部构成(奥苏伯尔):

1)认知的内驱力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的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需要。)

3)附属的内驱力(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4.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1)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一方面交往动机向成就动机过渡;一方面学习动机越来越多地与社会要求相联系)

2)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的转变

3)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

4)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第2节国外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1.联结派的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格里斯、赫尔)

1)联结派理论基本观点:学习行为是由驱力所激起的,而驱力则因生理上的需求而产生,个体表现出某一行为后予以需求上的满足,就会强化并保留该行为。

2)斯金纳的强化论(诱因论):外部刺激和外部强化共同作用,正负强化。

联结派动机理论对学习动机辅导的启示意义:

①首先,当学生表现出良好学习行为时,老师应及时给以强化;

②其次,老师提供的强化物尽可能是学生最想急于获得的;

③第三,要提供给学生模仿的对象,老师、家长或者是学习优秀的学生等都可以作为榜样。

2.认知派的动机理论

基本观点:学习动机是介于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一个中介过程。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班杜拉的自我交通论、韦纳的归因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论。

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当各种认知因素不协调,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态度或观念,从而改变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认知因素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相互冲突和不协调、无关的。)对教育的启示意义:

首先,当学生接受到成绩差的反馈时,会引起不协调,为消除此举,他们会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

其次,是对成绩不好找各种合理化的解释,借口。

2)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重要)个体自我效能形成的四大来源: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对行为影响的主要表现:

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③自我效能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④自我效能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班杜拉认为强化有三种:外部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重要)A阿特金森成就动机具有如下特征:

①对中等难度的任务有挑战性,并全力以赴地获取成功;

②对达到的目的明确,并抱有成功的期望;

③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④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关系为前提。

b阿特金森动机理论中:追求成功的倾向T是成就需要M,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和成功的诱因值I三者乘积的函数。

4)认知派的动机理论对学习动机辅导的启示意义:

①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同时又是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最后达到的富有挑战的目标,要避免过于简单或模糊的目标;

②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③鼓励学生反省或思考,改变原有的不准确或错误的认知。

3.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

把教育看成是实现人的内在潜能的过程。

(重要)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对于学生学习动机辅导的意义:

①辅导者要给学生提供安全、信任、接纳与归属感的教学环境,然后引导、鼓励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与学习。

②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应该注意趣味性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同时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经验与原有的知识水平,应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恐惧与挫折感。

③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同伴之间的学业成绩的竞争,应让学生更多进行纵向的比较。④多鼓励,少批评学生,设法让其获得成功体验,以提高其自尊。

(重要)3)需要层次理论作为一种动机理论的不足之处:

首先,主张抽象的人性,认为人追求成长的需要是先天固有的,说到底是遗传决定,这是极端错误的,在一定程度上又走向本能论的立场;

其次,认为只有低一级的需要满足后,才能出现高级的需要这一观点与许多事实相违背;

再次,自我实现的界定是相当不清楚的,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非议。

第3节激发学习动机的一般策略

1.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一般原则:并行性原则;递进性原则;共一性原则。

2、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内部5点+外部4点):

1)内部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核心的成分)——可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②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合理归因);

⑤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

2)外部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反馈信息;

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④营造适度紧张的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竞赛(内容、形式多样化)。

3.学习动机的辅导

1)归因论:

归因——指人们把他人或自己行为或结果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

“韦纳”把从控制源(罗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因素,把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①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

②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

③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

④外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运气好坏。

2)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通过一定的干预技术,纠正或改变学生原来不恰当的或错误的归因,形成或获得正确的归因,从而形成新的符合学习所需要的行为方式,进而提高或促进学习效果。

归因训练的一般步骤:

①选择对象(通过测验选择训练对象);

②干预实施(按规定程序通过说服、讨论、示范、强化矫正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进行);

③效果测量(比较对照组)。

归因训练的具体实施:

①言语说服(学习活动中的正确与错误信念,指出努力付出对成功的重要性,成功不仅靠努力,其他因素)

②集体讨论(各种对成功造成影响的因素,并为学生分析)

③示范

④强化矫正(给予学生完成任务并作出积极归因)

3)成就动机的训练:

一般程序:(迈克里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①教导参与者了解并练习高成就者的行为。(主题统觉测验(TAT);

②运用个别与团体咨询的技巧,使学习者反省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讨论个人的动机与抱负,进而决定成就动机在个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与作用;

③使学习者建立未来的目标;

④培养团体情感,以使训练之后个人的努力与改变仍可获得支持。

案例:蒂卡姆思的动机训练方案<认识自己——故事写作——拼字游戏——填写自动自发手册——人际觉察训练——写作活动>

第3章学习策略的辅导

第1节学习策略概述

学习策略是指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或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方法的总称,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1.学习策略的类型:

1)二分法: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丹塞雷);一般策略与调解策略(雷斯尼克和辈克);微观策略与宏观策略(寇碧)。

2)三分法:一般策略、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尼斯比特和苏克斯密斯);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梅耶);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迈克卡等人)。

3)多分法:学习策略包括认知、学习的调控和学习方法三个要素。学习策略的主要因素有: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

综合国内外可分为:

基本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策略,包括复述、组织与精加工策略)、支持性学习策略(学习时间的分配和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技巧等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如画课文重点,记笔记)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对其使用的基本的或支持性学习策略的监控、评价和调节)

2.学习策略的特点:

1)主动性与操作性的统一

2)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

3)变通性与通用性统一

3.中小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的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中小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特点,中小学生学习策略的能力发展经历三个过程:

1)儿童学习策略的早期,学前期不能掌握学习策略;

2)过渡期,小学期,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但是还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充分提高学习成绩,需老师加以有效引导。

3)后期,初高中,可不按老师的指导,能自觉的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并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第2节基本学习策略与辅导:

1)复述策略:指学习者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复述策略的辅导:第一,在复述时间的安排上复述要及时,越是意义性不强、难以记忆的材料,越需要及时复述;第二,要注意好复核次数的安排;第三,要注意复述方法;第四,复述策略的训练。

2)组织策略(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按照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以便学习、理解。)

聚类法;概括组织法(列提纲、网络图法、地图法)。

3)精加工策略:指学习者利用表象、意义联系或人为联想等方法对学习材料作充实意义性的添加、构建,以更好地记住所学内容,这是一种深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的类型分为:一是当学习材料本身意义性不强的时候,一般采用人为联想的方式;二是用于意义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可采用形象联想法、歌谣口诀法、谐音等方式。

精加工策略的辅导:1)位置记忆法;2)首富字母连接法;3)关键词法;4)谐音记忆法;5)寻找联系法;6)先行组织者方法。

先行组织者方法(奥苏贝尔提出,它的实质是充分利用了学习者原有的背景知识,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

第3节支持性学习策略与辅导

支持性学习策略: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具体方法的运用等。

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时间安排。

2.学习环境的自我管理

学习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①劳逸结合是保证良好心理状态的物质保证;

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心理的催化剂;

③乐观的人生态是不良心理的解毒剂;

④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健康心理的保鲜剂;

3.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

1)参考资料的选择与利用;

2)广播电视节目选择与充分利用;

3)因特网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4节元认知策略与辅导

元认知: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元认知的构成:①元认知知识(关于个体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

②元认知体验(就是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③元认知监控(在认知过程中能不断的评价认知过程,获得质量信息,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计划,选择恰的策略,以保证任务的完成)

(元认知策略就是指监控策略,即个体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

元认知策略包括以下四种:

1>计划监控(学习目标的设置、阅读材料的浏览、问题的提出与分析、完成任务的计划);

2>领会监控;

3>策略监控(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情况进行监控)(常用方法是自我提问法);

4>注意控制.

元认知培养的主要方式:1)自由放任式;2)直接传授式;3)计算机程序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具体途径:

①不断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

②增强元认知体验;

③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④教育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纠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代之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思想自主、生活自理、身心自律、学习自立的学习者。

第4章学习习惯的辅导

第1节学习习惯概述

习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如果不这样做,人就感到难受和别扭。

学习的行为水平分3个层次:不自觉行为;较自觉的行为;自动性行为。

学习习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

学习习惯的特点:稳定性、自动性、约束性。

学习习惯的意义:1)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2)提高修养,完善人格。

2.学习习惯的种类:与卫生有关的学习习惯、与认知有关的学习习惯、与个性有关的学习习惯。

3.影响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内部因素(认知特点、动机强度、性格特征);外部因素(主要是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了解和控制,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组成。

第2节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 学习习惯培养原则:1>序列性原则;2>反复性原则;3>抓关键期原则;4>协同性原则。

2. 学习习惯培养方法(七种):

1>认知法;

2>强化法【用时注意几点:1)选择恰当的强化物;2)即时强化;3)描述具体行为;4)防止饱厌;5)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3>行为塑造法【用时注意事项:1)确定目标行为;2)选择初始行为;3)选择适当强化物;4)设计好塑造步骤;5)把握好塑造的进度】;

4>链索法【方式:1)整个任务呈现;2)逆向链索;3)顺向链索】;

5>自我管理法【步骤和注意事项:1)选择目标;2)制定计划;3)自我教导;4)自我记录;5)自我强化;6)监督与评价】;

6>榜样示范法;

7>集体熏陶法。

学习习惯的训练过程一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动机激发;

2>讲解与示范;

3>训练与强化【注意问题:1)要有明确的目标;2)要及时反馈和适当强化;3)要严格要求;4)要有活动配合);

4>迁移与发展。

4.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

①培养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包括坐姿、握笔、用眼、用脑、口腔);

②培养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1)今日事今日毕;2)练习中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做出来;3)对于自己实在难以独立完成的题目也要认真思考。】;

③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1)教给预习方法:全册预习、章节预习、课前预习;课前看一看,课前做一做,课前想一想,课前练一练;2)精心设计预习题;3)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④培训学生认真听课(一看、二听、三说、四记、五想);

⑤良好的阅读习惯【1)选择阅读书目和阅读方式;2)提高阅读速读;3)做好阅读批注】。

第3节不良习惯的矫正原则

1.不良习惯的矫正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及时性原则 3)疏与堵相结合的原则【注意:1)找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2)贴近学生;3)要利用机会】。

2.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方法:

1)认知调整法

2)惩罚法(适度、适量、适时、罚之有理、讲究技巧)

3)激将法(合适的对象\合适的场合\合适的言行)

4)消极联系法

5)切断联系法

6)矫枉过正法

7)代币制(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矫正方法,它能把矫正不良行为和塑造良好行为有效地结合起来。)

代币是指可以累积起来交换别的强化物的东西。

代币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强化作用更加有效;2)可以用代币惩罚学生,这比体罚要好;3)代币本身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工具。

第5章考试心理辅导

1.考试焦虑的调节

焦虑:是对未来活动的预想而引起的紧张不安、忧虑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可分为特质性焦虑和状态性焦虑。

特质性焦虑:是相对持久的人格特征中焦虑倾向上稳定的个人差异。

状态性焦虑:是指焦虑的暂时波动状态。

考试焦虑:是特指学生由于考试带来的焦虑的波动状态,学界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情境化特质焦虑,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情境化的一面。(考试焦虑可分为轻度焦虑、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

考试焦虑的三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生理成分和行为成份。

2.过渡考试焦虑的危害(适度的焦虑具有“预警”和“发动”的作用):

1)干扰认知过程:认知阻塞,对注意、记忆、思维的干扰。

2)危害心理健康:导致心理或精神上的紊乱。

3)影响身体健康: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3.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内部4条+外部3条):

1)内部因素:

①认知因素(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自我效能感、负面评价恐惧);

②人格特征(情绪的稳定性是影响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

③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

④性别因素。

2)外部因素: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和影响。

4.考试焦虑的辅导(调整认知,提高自信,准备充足):

1,情绪中心的辅导【1)放松训练法<调息放松法、想象放松法、意念放松法、肌肉放松法>;2)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

2.认知中心辅导:是着眼于考试焦虑中的认知成分,帮助考试焦虑者应付担忧。

1)认知调整法;

2)自信训练法(检查自己的担忧、对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对担忧质疑、得出合理反应);

3)自我教导训练(阶段:自我观察阶段、开始产生新的内在对话阶段、学习新的技巧阶段)。

3.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1)以情绪为中心的团体辅导法;2)认知与情绪相结合的团体辅导法。

第2节应试技巧的培养

1.考前复习技巧:①全面复习;②抓关键,突破重点难点;③综合练习,侧重解题训2.临场发挥技巧:

1.基本的答题技巧:1)明确答卷要求;2)安排好答题顺序,先易后难;3)合理控制答题时间;4)认真审题,细心答题;5)仔细检查,查漏补缺;6)书写快而清晰,卷面整洁。

2.1)怯场:因临场情绪激动而造成造成回忆、思维发生障碍,并伴随一系列生理反应的现象。(消除方法:自我放松、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回忆成功经验;

2)记忆卡壳:放下先做别的题,利用各种线索帮助回忆与之相关信息。

3.考后调整技巧:

①调整情绪(及时宣泄紧张情绪;走出挫折的消极情绪);

②正确归因;

③重建期望;

④试卷总结。

4.应试技巧的培养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模拟训练法

学习疲劳:是持续过度的学习或学习方法不当而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的倦怠,它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疲劳直接与大脑的内抑制有关。

学习疲劳3个阶段:早期疲劳、显著疲劳、过度疲劳

养不良,环境不好等

2.学生生理疲劳的防治

1)学会科学用脑

①合理安排时间〈抓住用脑最佳时期、把握自己的重物节律〉);

②善于交替学习〈学科交替、左右脑交替、动静交替〉;

③运用优势兴奋法则(优势兴奋法是指当学生进行学习时,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关工作区神经元的兴奋,进而形成优势兴奋灶。);

2)保证充足的睡眠(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

3)适当增加营养(膳食合理平衡、定时定量进餐、不迷信补品);

4)加强体育锻炼。

3.学习心理疲劳的防治(采取方法:激发动机、改变态度、增加兴趣):

学习心理疲劳是由于所从事的活动不符合其心理需要,因而难以形成他们的积极态度所致。

1>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快乐学习法)。

第6章学习困难辅导

第1节学习困难的概述

1.学习困难包括:

1)学习障碍(即学习失能。指这样一个异质群体,他们在获取与应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和社会技能上有明显的困难。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引起的。)2)学业不良(即学成绩低下或落后,也被称为“学习差生”。可分3种类型: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业不良;成绩不足)

3)学习困难(指一个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智力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

2.学习困难的鉴别标准:

1)差距标准(指个人潜力与实际表现的差距。)

2)排他标准(指学习困难不是由于智能不足、感官障碍、情绪困难或缺乏学习机会等因素造成的。)

3)学业成绩标准(根据学生的几门主要学科的成绩及其在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中的位置,判断学生是否学习困难。)

4)量表诊断标准(指通过各种量表的测试来鉴别学习困难学生。):

5)观察评定标准(可以作为鉴别时的辅助标准)。

3.学习困难的成因:

1)生理因素(包括脑损伤、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遗传、生化因素造成的。)

2)心理因素(包括认知能力失调、基本学习技能失调、动机与情绪因素)

3)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4.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

1.感觉动作能力发展的特点(感觉动作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对儿童的注意力和阅读、书写、计算、言语、交往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感觉统合”是指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形成胡效率的组合。正因为有这种能力,大脑才能协调身体对外界做出适当的反应。

2.智力发展特点

①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力总体上正常,但低于正常学生.

②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力结构发展不平衡

3.认知加工特点;

1)注意(注意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组织和维持作用,是学习过程必不可少条件。分为三类:引起注意、作决定、保持注意力。

2)记忆(①适时记忆容量低,提取能力差;②长时记忆中编码策略水平低。)

3)思维与问题解决(表现方面:①分类困难;②推理困难;③概念形成困难。)

4)认知结构(①知识背景贫乏;②知识结构不良)

5)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和控制,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策略的缺乏同样是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着高相关。)

4.动机和归因特点

学习过程问卷将学习动机分为表面型、深层型和成就型

①动机方面的特点:学习动机和抱负.求知欲.好胜心等比正常学生低。

②归因的倾向:习得性无助归因。

5.自我概念特点: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6.个性特点(表现: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自律性、焦虑水平)

7.社会性发展特点:①社会认知缺陷;②社会行为问题(攻击行为,课堂不安静行为,退缩行为,对抗行为,依赖行为,多动症);③社会交往障碍。

第2节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与训练

1.感觉运动障碍的辅导与训练:

1>大肌肉运动能力训练(翻滚、爬行、行走、跑跳等能力训练);

2>精细运动能力训练(手部操作能力、眼动训练);

3>感觉动作协调能力训练(视动协调训练、听动协调训练、触觉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前庭感觉训练)

2.认知能力不足的辅导与训练:

1>注意力训练(环境控制、行为矫正、游戏辅导、感觉综合训练);

2>知觉能力训练(视知觉训练、听知觉训练、跨通道的知觉训练);

3>记忆力训练

4>思维及问题解决技能(出声思维技术、符尔斯坦的工具化训练、利普曼的儿童哲学课程)

5>自我监控训练

3.从动机情绪问题及社会性发展不良的辅导与矫正

1>行为矫正法(具体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法、消退法、模仿法、代币法、行为合同法、反应代价法、行为塑造法、肯定性训练、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等)

2>理性-情绪疗法;

3>角色扮演(哑剧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换、双重扮演、改变自我);

4>角色转换法。

4.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原则:1)整体化的教育观念;2)个别化的教育方案;3)多样化的教育安置(隔离式特殊学校、隔离式特殊班、随班就读、资源教室);4)温暖尊重的教育态度(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期待或真实信念,将有可能导致这些期待成为现实)。

5.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模式:1)分层递进教学(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评价、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2)成功教学(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3)学习策略教学(通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学科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第7章学科学习辅导

第1节语文学习辅导

1)阅读能力的构成:认读能力(阅读的前提),理解能力(阅读的核心),鉴赏能力。

2)阅读能力的培养:丰富背景知识;训练阅读策略;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加强阅读元认知能力能力的培养

3)朗读及技巧(理解分析性朗读、欣赏性朗读、分角色朗读)

4)默读及技巧(默读即不出声的阅读,技巧: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减少回跳)

5)精读及技巧(概览、问题、阅读、背诵、复习,即SQ3R法)

6)速读及技巧(意群扫描式阅读、浏览、跳读)。

最新1月全国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5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大家比较认同的,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管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B.教育管理问题及其发展规律 C.教育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D.教育管理职能及其发展规律 2.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提出的主张及思想是( ) A.质量管理 B.目标管理 C.过程管理 D.系统管理 3.我国最基层的教育行政机关(机构)是( ) A.乡(镇)教育委员会或教育组(股) B.县教育局 C.学校教导处 D.村教育小组 4.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是( ) A.高等教育 B.基础教育 C.职业技术教育 D.成人教育 5.对于教育法未规定应予处罚的行为,教育行政机关不能进行处罚,这体现了教育行政处罚的( ) A.处罚法定原则 B.一事不再罚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D.责任追求依事而定原则 6.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该达到( ) A.2% B.3% C.4% D.5% 7.根据评价的目的与评价进行的时间不同,教育评价的类型可以分为( ) A.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1

C.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D.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8.教育督导既要“督政”,又要“督学”,这体现了教育督导( ) A.内容的综合性 B.手段的多样性 C.作用的客观性 D.对象的广泛性 9.校长要全面负责学校工作,要对全体师生员工负责,努力办好学校。这体现了校长的 ( ) A.学校的法人代表地位 B.学校行政领导的中心地位 C.学校管理的决策地位 D.学校工作的指挥地位 10.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校长任用制度,主要是( ) A.选举制 B.招聘制 C.委任制 D.考任制 11.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取得各类初、高级中学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需要具备的最低学历是( ) A.中专 B.大学专科 C.大学本科 D.硕士研究生 12.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有计划地向学校分配教师的制度称为 ( ) A.聘用制 B.派用制 C.代用制 D.招聘制 13.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 ) A.教导处人员 B.校长 C.班级干部 D.班主任 14.在学校中,发挥学科教学工作组织管理作用的基层组织是( ) A.教研组 B.教导处 C.教科室 D.年级组 15.工作要实事求是,不搞“花架子”,防止形式主义,这符合德育管理的( ) A.科学性原则 B.实效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16.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品性,即独特性和( ) 2

合肥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资料讲解

合肥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有重要意义。 学校要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设为契机,助推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原则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 2.整合性原则:以研学旅行资源及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 3.体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 4.生活性原则: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把学生从最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 (二)课程内容 1.了解社会状况。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了解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交通、卫生、网络、饮食、环境、动植物保护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就医入学等现实状况。 2.探究学科问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语文、英语、政治、

历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3.研学科技应用。在研学活动中,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灾害预报等。 4.进行校外实践。在旅行活动中,各学科可开展实践活动,年级和班级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爱心活动、安全演练活动、校外义务劳动等。 5.加强文化熏陶。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文化寻根活动;参观纪念馆、档案馆、科技馆和博物馆活动;与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友好学校互访;访问知名学者等成功人士以及其它游学活动。 6.普及国防知识。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可学习军事知识,加强国防教育,参与军事训练,接受组织纪律教育等。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原则 1.主题明确。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它可以与国家课程相衔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套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研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更深刻的认识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自愿参加。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前,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充分研究活动方案,公布活动详细计划及收费标准,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且由学校和家长签订自愿报名参加协议,费用收取和支出公开、透明。 3.食、宿、学统一。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研学旅行期间安排集体住宿、集体就餐、集体学习等活动,杜绝铺张浪费。

自考的真实通过率是多少 高不高

与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在招生对象、考试时间及学制不同,自考是“宽进严出”。考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方可申请毕业。 自学考试真实通过率有多少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对于那些完全自学的考生来说,全国平均通过率一般在10%—30%左右。是不是很低?但其实大家一定要清楚一点,这个通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大多数自考本科考生缺考弃考等等。 首先每年的自考本科生都有很多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坚持下来的很少,而且在这其中也有一些考生只是抱着侥幸心理混文凭的,也有单纯来试试的,大家的报考目的都不一样,因此学习态度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是什么考试,学习一旦松散肯定是通过不了的,所以大多数自本科考生通过不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且自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试科目繁多,即使每次自考本科考试都顺利通过也是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的,因此能够一如既往坚持下来的考生很少,也就导致了自考的通过率不高。 自学考试难度大吗很多人认为自考通过率低,自考本科难度肯定也很大。但是上面已经分析过了,通过率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缺考这一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考生都是在职人士,边工作边学习,因此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完全自学的话备考很容易抓不住重点,因此难度肯定也是比较大的。 因此自学考本科的难度大不大主要取决于考生本身个人和学习方式,自考本科本身的题目难度并不高,只要大家真的理解和掌握了书上的知识点,通过考试是不成问题的。 自考本科的意义 当前,我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基本都是按照学历定工资,本科工资比专科工资高一档次,较规范的企业也是按学历定工资,如在苏州、上海、深圳等地外资企业或国内知名企业上班,上岗工资本科工资比专科工资高500元以上是正常的。这时自考本科就有用了。 高等教育自考毕业证书获得者的工资待遇:非在职人员录用后,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相同;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的,从获得毕业证书之日起,按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工资标准执行。 河南迅达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和郑州大学联合,结合省内知名院校和教育资源,为在校生和社会工作人员提供学历提升以及提高职场竞争力的学历提升服务机构,致力于自考、成考、远程、函授、电大全民学历提升,及各类资格证的报考、培训。

自考《学习心理辅导》论述试题及答案

经典条件学习:系统脱敏法p23 经典条件学习对于改善人的不良情绪也有一定的作用。用系统脱敏法克服人的害怕、焦虑情绪十分有效。 案例:害怕看电影的小女孩 1.问题概念化,影院恐惧的来源:银幕里有“魔鬼” 2.个案特点,学习成绩优秀,想象力丰富,胆小、害羞 3.干预措施 A“银幕后面有什么?”(改变错误认知) B正向情感体验“电视节目真好看” C系统脱敏:当如果出现的时候(想象、松弛训练) 如果影院灯灭了,如果影院音乐响了,如果银幕上出现画面了,如果银幕上出现恐怖画面了 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p29 行为矫正是系统地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改变或消除不良行为,以建立新的适应行为。实施行为矫正要明确三点:1当事人的哪一种行为是不适应的,是需要减少的?2什么环境支持当事人的这种行为?3什么环境可以改变当事人的行为? 行为矫正的步骤:1确定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应具体,可以观测。2是何种动机(或条件)引起了当事人不适当行为。 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1正强化法: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个体满意的刺激(正强化)来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建立符合要求的行为。实施正强化法要注意以下几点:A实施前,先制定计划,并告知被矫正的儿童和家长,以取是积极配合。B目标行为出现时必须立即强化,不能拖延时间。C给学生强化物时,应该向其讲明被强化的那个具体行为,使之明确今后怎么做。D强化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奖励。E当达到行为目标时,逐渐脱离正强化程序。2负强化法:指个体一旦出现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他减少或消除原有的厌恶刺激,以提高良好行为的出现率。3消退法:用漠视、不理睬等方法来减少或消除个体不良行为。4代币制:当个体的目标行为出现时,给予一种“标记”或代币,去换取种种优待,作为强化目标行为的强化物,以改进个体行为。

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

中小学教育管理复习题 特别说明:填空题可以改造成选择题;简述题主要答要点;论述题在简述题的基础上联系实际阐述。 第一编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题 1、教育管理包括国家教育的(行政)管理和(学校内部)的管理。 2、教育管理学主要包括(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两大分支。 3、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4、管理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5、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管理是一种重要(职能) 二、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者依据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对管理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教育管理者依据教育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管理的资源进行 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注意:三个名词一种解释) 2、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简答题 简答教育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要点(1)认真读书;(2)研究问题;(3)总结经验。(进行适当阐述) 第二章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填空题 1、教育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内容的(教育)性;教育管理对象和产品的(主体)性;教育管理过程的(复杂)性。——该题目也可以作简答题 2、教育管理的主要矛盾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3、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最普遍和最(本质)的关系。 4、共性即事物共同的性质,反映矛盾的(普遍性);个性即事物的特性,反映事物的(特殊性)。 5、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效益)。 6、教育管理中的权威来源于管理者所拥有的(职位)和(职务),这是按照教育组织内部职权划分的结果。 7、教育管理中真正的权威来源于教育管理者本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的(实绩)。 二、简答题

玩出名堂来:研学旅行课程项目设计修改

玩出名堂来 ——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沈旎 2014年在商小屏梁彤秀编著《法国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实例评价》一书中读到由法国各市政府教育经费支持的法国学生户外活动,每学年一次,由学校各班级的老师自行组织,市政府会派二到三名实习的大学生协助,书中用实例说明法国学生的户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历程中,难见对“行万里路”关注,只能徒生羡慕。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求建设研学基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和线路。我国学生研学旅行提上了议事日程,“行万里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终于有了政策保障“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里学习”(顾明远语)成为可能。 一时间,研学旅行的经费、安全等问题成了热议的话题,各地研学旅行的营地建设也如火如荼,这些因素确实是落实研学旅行的重要保障。但笔者认为,“旅行”真正起到“研学”的作用,最为关键的可能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式的研究和探索。 收集到一些类似研学课程(方案)设计,有的类似于旅行社提供的日程安排,主要呈现旅行的时间、行程、注意事项和主要的景点;有的方案除列举了行程和景点,还附有景点的介绍,以及围绕景点提出的几个简单的问题;部分研学活动为学生设计了研学手册,由旅行行程以及大量研学日记白页组成,这无形给轻松的研学带来了繁重的纸笔作业压力。 如果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当前的研学设计要么课程要素的缺失,或是仅仅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的浅表体验层面,或仅以景点的了解为主要学习内容,难以达成研学作为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价值,或者简单地重复学校的知识学习方式,只不过将学科知识换成了景点知识而已,不顾及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研学旅行“玩出名堂来”?如何优化当前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呢?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回答了研学旅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玩什么”“怎么玩”“玩得怎么样”,它使得研学旅行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旅行,更具“研学”的意味,它是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的重点,也是各部门明确分工形成合力,共同落实研学旅行的重要纽带。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从单一到多元 一说到旅行,人们往往会想到远处的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在研学旅行设计中,也多关注景点和风景名胜区相关知识,常常以自然风景、乡土乡情以及文化特色的了解为研学旅行的目标,毋庸置疑这些是研学旅行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一部分,但倘仅有这样单一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往往会忽略旅行过程中的意义,消解了学生的深度参与与体验。 “风景在路上”研学不仅只在到达景点和基地才开展,研学旅行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学习机会。比如,行前,统筹行程安排,预先做好行前攻略,做知识及行装的准备过程,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规划能力;在行程中,观察自然植被、人居建筑,结识旅行同伴,与不同的人接触相处,是促进学生社会理解与参与能力提升,唤醒学生检审生活意识的契机。 浙江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有到日本手拉手学校进行毕业研学旅行的机会,这所学校为孩子们设计了丰富而有趣的研学旅行过程学习项目:

自考学生自我鉴定

自考学生自我鉴定 自我鉴定范文一: 本人这几年以来,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xxxx"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成绩优良;班委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有一定奉献精神。不足是工学矛盾处理不够好,学习成绩需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一定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争取更大进步。 xxx xx年x月x日 自我鉴定范文二: 回顾这几年的自学历程,虽然忙但很充实。由于是边工作边参加自考,学习的时间只能从工作、生活的缝隙中寻找,且力求优化、高效地学习。 因为参加自考,培养了积极向上等多方面的思想觉悟;因为参加自考,我就有了博观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气华”了些,素养高了些;因为参加自考,也就有了博学约取的机会。“学以致用”,“文以载道”也应该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总之,感谢自考,使我学有所乐,学有所用,学后有所为。 xxx xx年x月x日

经过几年的辛苦我终于通过了大专自考的所有课程。在这几年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奋力拚搏、自强不息,我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 * 建设者。 政治上,我积极要求进步,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 * 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学习上,首先,我端正了明确的学习态度,我深深明白,当今社会是知识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必须不断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其次,我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自学没有老师辅导,必须自己去钻研,学会了用各种思路去考虑问题,不行的话就去书店和网上查资料,这样,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次,我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由于白天要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稍微对自己放松要求,就会产生学习上的惰性,因此我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当天的学习任务绝不拖到明天。 工作上, * 丝毫放松。我并不觉得工作与自学互相冲突,我在工作中总结问题,并尝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一方面加深理解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马上就要毕业了,但我懂得,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我会好好利用在自考期间获得的宝贵财富,把自己的人生不断推向前进! 通过参加自学考试,是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同时培养了自己不断进取的精神。它不仅给了我一个证书,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学习的方法,这一起都让我终生受益。

大自考和小自考有何区别,看完就明白了!

自考相信大家对这个也是不陌生的了,不少的在职人员为了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都有考虑过要不要也试试自考提升自己的学历,但是在网上找相关信息,看到自考又分成了大自考以及小自考,就不理解这两者区别在哪里? 自学考试报考专业有2种,俗称小自考与大自考 常说的小自考的意思就是与大学合作的专业 大学对部分科目(主要是针对实践考核) 享有自主阅卷评分的权利 成绩由主考院校上传 通过一般比较高 一年内考试次数多一些,费用相对高一些 大自考主要是指以社会生名义报考的专业 未直接与大学合作,考生可以自学 也可以报读培训后参加考试 都是笔试统考科目,考试次数少一些 难度与周期大一些,费用整体少一些

一、什么是大自考? 大自考的意思是需要社会考生自己到当地的自考办办理报名、办理考证、登记考籍,然后参加国家统一举办的自学考试,全科通过后以申请毕业。大自考是完全开放式,考生所有事情都是亲力亲为。从报名考试都毕业证申请都要自己办理,而且大自考的考点分散 地也不统一,还有就是考试的科目也多,一年也只有4月跟10月 两次的考试机会,错过了只有等下一年了。 二、什么是小自考? 小自考就是部分机构或者省考试院和学校之间达成的合作协议,报特定的专业可以享受平时分的加成。缴纳一定学费安排老师授课,通过上课获得一部分的成绩代替考试30%的卷面成绩,总的成绩计算方式是卷面成绩的70%+平时上课的30%。小自考指的是高校里面的助学班的自考,报这个助学班是需要续费的,小自考的考试的科目少考点还有考场也是固定的,考生把精力放在学习考试上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是有老师负责的。小自考的好处是有老师指导学习,学生毕业率更高。 三、大、小自考的学习难度 因为大自考考试科目太多,都要靠自己看书考试才能通过,而自

2018年10月自考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小学教育管理试卷 (课程代码00458)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积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称为 A.教育治理 B.教育管理 C.教育行政 D.学校管理 2.将理论重心放在组织制度的科学化和体系化上的学者是 A.韦伯 B.泰勒 C.巴纳德 D. 梅奥 3,人际关系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A.赫茨伯格 B.彼得·圣吉 C.麦格雷戈 D.梅奥 4.学校组织的功能和技术核心是 A.文化 B.政治. C.教与学的过程 D.管理的过程 5.教师在自然情境下,用自己的感官和相关的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进行考察的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比较研究法 6.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要求的,结合校情分析和设计的,有一定目标导向的,学校全面改革发展和持续改进的行动计划,称为 A.教育规划 B,学校前景 C.学校架构 D.学校规划 7.将学校所从事的活动与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优质校、品牌校、知名校进行比较,找出差距,针对差距学习先进经验并制定改进方案,以提高自身水平的管理方法,称为 A.德尔菲法 B.标杆分析法 C.SWOT分析法 D.问题树分析法 8.有效沟通的保障是 A.尊重 B.理解 C.倾听 D.表达 9.《有效学校运动相关观点》一文的研究结论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引用,其作者是 A.埃德蒙兹 B.威尔伯 C.莱文 D.特曼 10.学校领导通过与教师谈心、家访、探病、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发展愿望和遇到的种种困难,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教师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这是教师激励策略中的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2017-05-18 16:51:02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4期 张剑光 摘要: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普遍存在设计粗糙、内容空泛、考虑学生特点不够等现象。参照学科课程严谨地规范,基于多年从业经验和实际调研,按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讨论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并据此设计了一些实例课程。 关键词: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素质教育中小学生 笔者在重庆市十多年国际、国内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的经历中,深感目前国内研学旅行活动普遍存在内容开发设计不足等问题。在考察了重庆市内外一些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旅行(社会实践)以及各种可供研学旅行使用的内容资源基础上,着重讨论研学旅行主题课程设计的工作内容及实际设计示例。 一、研学旅行的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的含义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再次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希望强化研学旅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形式。研学旅行活动多在户外进行,在“没有墙的教室”中进行教学,涉及的教学资源、过程比比学校教室课堂复杂很多,客观上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更高。而要实现研学活动的素质教学目标,就必须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进行符合教育规律和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从而规范教学过程。 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就是参照学校学科课程的正规教学管理与实施,在符合教育思想、理论和规律的前提下,对旨在提升学生素养的研学内容与活动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系统化的细化设计,从而形成各主题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教案)。

显而易见,作为有组织的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活动,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旅游、不同于学校教室课堂学科课程的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春游/秋游或者夏令营/冬令营。在设计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时,应当特别考虑其教育价值、体验与实践过程、趣味性、真实场景、学生认知能力、安全性等。 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内容 1.候选资源的评估与梳理。即参照“六大核心素养”的总体培养目标,对一定区域内一切可能用于研学旅行的各种资源、场景/条件进行广泛地考察,包括大自然、工业、农业、商业、各种服务业、文化历史、科学研究、艺术、社会活动、政府行为,等等。首先是本地及周边的资源,其次是其他省市以及国际视野的资源。考察的重点是评估这些资源对于素质教育的适用性、可用性以及接待条件。一般一个班的学生50人左右整体出行,对课程实施点的场地条件有一定要求。 2.确定主题。户外教育的内容往往很难简单地归类于某一个类型或者只有单一的培养目标,而是具有综合性、多目标性。但每个主题课程应当所有侧重,不能为了很多教学目标而装太多的内容与过程,必须做适当的取舍和提炼,形成相对完整的主题内容和过程。一个主题课程时间长度以至少1个小时到一整天的6个小时左右为宜。 3.明确教学条件要求。明确研学课程实施时需要的教具/设备、耗材/道具、场地条件、场景创设、辅助工作人员、资源方配合等,以及包括对课程教师的要求等。 4.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这是研学旅行主题课程开发设计的关键任务,主要课程内容与过程的细化安排设计,包括做什么、怎么做、做多久。 5.提示安全及特别注意事项。学生户外活动的安全级别要求要高于一般成人活动,必须仔细地分析教学实施过程的所有细节,标注其中需要特别留意、提醒、监控的环节,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对一些特别问题如儿童不宜、付费消费等要给予标注、处理办法等。

自考04267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笔记

第1章绪论 第1节学习概述 1.广义的学习,包括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理解时注意3个方面: 1)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无论低级动物还是高级动物乃至人类,在其整个生活中都贯穿着学习; 2)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行为经验的过程。A.通过物种的进化过程;B.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 3)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这一特征将学习的结果与其他非学习过程的结果区分开来。 2.人类的学习 人与动物的区别: 1)从内容上,动物的学习仅仅是掌握个体经验,而人不仅如此,还要掌握社会经验;2)从方式上,动物的学习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的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 3)从方式上看,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动物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其生存环境。 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运用过程就是一个概括过程。就是认识从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的。 3)学生的学习具胡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意义: 1)学生学习活动反映了社会的要求; 2)学生学习体现了教学的要求; 3)学生学习活动反映了集体的要求。 第2节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自考真题】最新全国2018年4月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真题含参考答案(自考必备)

全国2018年4月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真题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小学教育管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5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荅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奋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诮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教育管理的内容具有 A.教育性 B.主体性 C.复杂性 D.互动性 2、科学管理运动的主要倡导者者和代表人物是 A.泰勒 B.卡斯特 C.德鲁克 D.梅奥 3、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的奠基人"的是 A.马斯洛 B.法约尔 C.赫兹伯格 D.韦伯 4、将组织分为疏远型组织、精打细算型组织、道德涵养型组织的依椐是 A.组织对其成员控制的方式 B.组织的规范化程度

C.个体参与组织活动的程度 D.组织的结构与层级 5、学校管理者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并根据教育规律适时调整学校发展战略,创造性地设计学校的发展蓝图。这是学校管理的 A.效益性原则 B.动态性原则 C.前瞻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6、教师在自然情境下,用自己的感官和相关的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进行考察的方法是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比较研究法 7、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要求,结合校情分析和设计的,有一定目标导向的,学校全面改革发展和持续改进的行动计划,称为 A.学校目标 B.学校前景 C.学校架构 D.学校规划 8、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以书写文字的方式交流或传递信息从而达到共识的沟通方式属于 A.言语沟通 B.身体沟通 C.非言语沟通 D.情感沟通 9、对学校效能内涵的理解,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关注学生,另一类关注 A.教师 B.学校 C.班级 D.家庭 10、科迪安尼和威尔伯认为效能学校构成的关键因素有:行政领导、学校气氛、基本技巧、高度期望、不断评估及 A.投入与产出 B. 目标的达成 C.坏境的适应 D.教职员的发展 11、任期制规定校长的任期年限,每届一般为 A. 1~2 年 B.3~5 年 C.5~8 年 D.8~10年 12、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的部门是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和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3.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 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每次外出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每日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每次带队外出的教师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面临来自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和责难。很多家长尽管能够认同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使很多学校在能否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 2.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近年来,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人数也有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方面,

自考考生的学习计划doc

自考考生的学习计划 学习前各项准备工作 《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对整个复习过程没有统筹安排,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难以实现复习时间的合理分配。在学习前要结合个人情况做个安排,所谓“未雨绸缪”即是。 ①工作上:我对科室工作自4月份起到7月份固定性和可能突击性工作做了排期。对他们在占用的时间上做了一个预算,从而为每天科学的安排学习时间提供了现实性。 在安排工作上坚持第一条基本原则:一天工作上4个小时后其他工作就地安排第二天再干,以保证司考时间为根本。 ②生活上:让母亲专职带孩子和管好家务,不让家务缠身。杜绝一切不必要的社会应酬,包括单位的应酬;明确和每位朋友或亲戚讲明,自开始读书起不许相互串门与呼叫应酬。这也等于是大张旗鼓告知所有人,给自己一种压力。 在安排生活上坚持第二条基本原则:除上班时间以外,务必保证每天要有至少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③意志上: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在书桌上张贴以下箴言: 一、时间是无法批量生产出来的,需要你一秒一秒的挤出来; 二、经济压力,工作繁忙,孩子的看管,生活琐碎烦心

再加上学习压力,是横亘在你心头的五座大山,如何把握,杀出重围,你需要有坚忍的意志和不摧的战斗力! 三、要记住,挺过去,前面一个天! 四、如果你不能站着生,请你站着死! ④学习入门选择: 我是一名自考毕业生,一共考取了23门专业知识,在系统理论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因此不必从学习教材入手,学习计划;自己第一次参加司法考试,对司法考试并不了解,因此要从了解司法考试入手,即做真题。通过做真题,首先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具体学习计划 第一轮入门——做一遍真题与读一遍真题 用书:①《20xx年版历年真题归类讲解》858页 ②《20xx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讲解与20xx年命题走向预测》252页 ③ 20xx-20xx共5年真题试卷 学习安排:两本书共1110页,时间共3周,按照每天一卷真题、4天一套真题。逢周六日加时读真题。算出自己前三卷的平均分。 目标:对整个司法考试的轮廓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自己的水平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要求:一定要自己动手做,绝不能先看答案。每卷题一

自考-28793-学习心理与辅导

高纲1309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793 学习心理与辅导 南京师范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学习心理辅导》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它是为培养心理咨询与教育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性的课程。通过系统学习本课程,应考者应掌握学习心理辅导原理和学习心理专题辅导,学会运用学习心理学原理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与影响因素,并据此进行心理辅导的策略,同时了解课堂环境与管理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学习心理辅导的意义。(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与人生的关系以及当前儿童与青少年学习心理的主要问题。 2、学习掌握学习策略以及解决问题和学科学习中的学习心理调适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3、学习分析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与类型,以及如何科学地诊断学习困难儿童,据此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工作。 4、学习课堂环境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信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学习心理辅导概论 1、学习与人的终身发展的理念 (1)识记:终身教育理念、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2)领会:终身教育的意义 2、人生发展的四大支柱与学习论的哲学基础 (1)识记:人生发展的四大支柱内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2)领会:人生发展的四大支柱内容的意义 3、学习与学习心理辅导 (1)识记:学习界定与理解学习界定不同观点的意义 (2)领会: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学习理论主要流派 1、行为主义学习论 (1)识记:经典条件学习,操作性条件学习,强化技术,行为矫正 (2)领会: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价值与局限 2、信息加工学习论 (1)识记: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模型,认知加工过程 (2)领会:元认知的构成与意义,信息加工学习论的价值与局限 (3)应用:能结合教育实例说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3、建构主义学习论

全国2018年4月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试题(真题+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试题 (真题+解析) 课程代码:0045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荅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奋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诮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教育管理的内容具有 A.教育性 B.主体性 C.复杂性 D.互动性 2、科学管理运动的主要倡导者者和代表人物是 A.泰勒 B.卡斯特 C.德鲁克 D.梅奥 3、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的奠基人"的是 A.马斯洛 B.法约尔 C.赫兹伯格 D.韦伯 4、将组织分为疏远型组织、精打细算型组织、道德涵养型组织的依椐是 A.组织对其成员控制的方式 B.组织的规范化程度 C.个体参与组织活动的程度 D.组织的结构与层级

5、学校管理者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并根据教育规律适时调整学校发展战略,创造性地设计学校的发展蓝图。这是学校管理的 A.效益性原则 B.动态性原则 C.前瞻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6、教师在自然情境下,用自己的感官和相关的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进行考察的方法是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比较研究法 7、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要求,结合校情分析和设计的,有一定目标导向的,学校全面改革发展和持续改进的行动计划,称为 A.学校目标 B.学校前景 C.学校架构 D.学校规划 8、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以书写文字的方式交流或传递信息从而达到共识的沟通方式属于 A.言语沟通 B.身体沟通 C.非言语沟通 D.情感沟通 9、对学校效能内涵的理解,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关注学生,另一类关注 A.教师 B.学校 C.班级 D.家庭 10、科迪安尼和威尔伯认为效能学校构成的关键因素有:行政领导、学校气氛、基本技巧、高度期望、不断评估及 A.投入与产出 B. 目标的达成 C.坏境的适应 D.教职员的发展 11、任期制规定校长的任期年限,每届一般为 A. 1~2 年 B.3~5 年 C.5~8 年 D.8~10年 12、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的部门是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B.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中央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13、对学校物质财富的计划组织、使用保管的活动,称为

研学旅行文件相关解读

,认证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 ,详细提出研学旅行的安全性问题; ,指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刻不容缓; ,已经确立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 ,正式官方公示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为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国家大力支持研学旅行,近年来发布多项重要文件,要求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研学旅程,创造更安全的研学环境。研学旅行正当时! 近一年研学旅行政策新解读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教育部于 解读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目标: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安全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国家旅游局于 解读

自考_28793《学习心理辅导》模拟试题及答案

28793《学习心理辅导》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代币制(P30) 2、同化与顺应(P34) 3、先行组织者(P37) 4、产生式系统(P51) 5、学习动机(P76) 6、归因(P86) 7、元认知策略(P113)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小学生最为突出的问题是( C ) A、学生失败 B、恐学症 C、厌学 D、学习焦虑 2、采用漠视,不理睬等方法来减少和消除个体不良行为的方法是( C ) A、正强化法 B、负强化法 C、消退法 D、代印制 3、提出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C ) A、苛勒 B、皮亚杰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4、产生式系统是( C )的表征 A、命题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5、威特罗克学习模式中一个最重要的成分是(A) A、生成 B、动机 C、注意 D、先前的知识、知觉 6、为了获得优秀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等而努力学习属于( B ) A、外在动机 B、内在动机 C、普遍型学习动机 7、(自我实现)是乌斯洛动机理论的中心思想 A、基本要求 B、极为困难的 C、难度适中的 9、划出课文重点,记笔记,集中注意等属于( C ) A、基本学习策略 B、支持性学习策略 C、自我调控策略 10、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A) A、组织策略 B、精细策略 C、复述策略 三、填空题 1、人生发展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桑代克在尝试错误学习中总结出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三条规律。 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分阶段是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 4、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学习的重要概念,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5、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把人的认知过程,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过程。 6、陈述性知识表示事实性知识,回答“XX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含有 产生式系统。 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认知、自我提高、附属、三种内驱力成分。 8、阿特金森认为,人的成就动机具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力求成功的倾向,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倾向。 9、激发内部动机的方法有归因训练、自信心的训练和角色转换。 10、学习策略的特点有主观能动性、有效性、过程性、通用性。 四、简答题 1、终身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P4) 2、布鲁纳强调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哪些方面良好的学习心理品德?(P36) 3、简述信息加工学习论在教育上的启示?(P54) 4、有效奖赏应遵循哪些原则?(P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