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精神

试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精神

试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精神
试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精神

试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凝聚了中华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直观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哲学是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创造。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思虑,甚至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据,都是透过中国哲学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因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和基本精神的最有效途径便是从中国传统哲学入手。 从哲学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四大思想资源,即: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早在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原始儒学和原始道家之前,中华先民已经表现出很高的精神智慧,创立了关于宇宙和世界万物的三种思维模式,即远古时代的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到春秋战国时期,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开始走向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出现思维共生现象,即所谓“阴阳五行”、“阴阳八卦”之说。阴阳五行思想、阴阳八卦思想由于其直观性和整体性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极为广泛、深远。[1]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一种乐感文化、一种超越宗教的现世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思想资源的内在关系及其发展展示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儒道互补,儒道佛合一的逻辑结构和发展图景。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结构模式势必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审美趣味,从而铸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涵盖四大主要方面。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价值系统,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民族心理,观物取象、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超越宗教、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就价值系统而言,中国文化表现了突出的以人为本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有别于以神为本的西方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不是脱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脱离社会群体的个人中心主义,而是儒家“道德的人本主义”与道家“非道德的人本主义”的融合互补,是天人合一,群己和谐的人本主义。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心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又一个闪光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动力源。它表现在以无数志士仁人为代表的对崇高理想的正义追求和对事业前程的坚定信念;表现在人们对悲喜炎凉的人生采取乐处达观的态度,表现出豁达大度的胸襟情怀;同样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的和合特征及融合功能。 思维方式是文化精神和民族智慧的重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直觉体悟的直观性和观物取象的象征性。这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法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在于直觉体悟而不是明晰的逻辑把握。儒道释三家都是如此,以对象为整体,或诉诸经验,或推崇直觉,或讲究顿悟;而且都把主客体当下的冥合体验推到极致。无论儒家的道德直觉,还是道家的艺术直觉,抑或佛家的宗教直觉,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的全体和真谛。观物取象的象征性思维是指用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感情或意境的思维形式。这在古代居室文化、民俗文化中有着广泛而多样的表现。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它不仅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特征和精神,而且标示出相异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质的区别。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最基本问题。事实上,天人合一观念在儒道开始对此进行哲学论辩之前,就已经历了“合——分——合”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演化过程。天人合一为儒道共同推崇,但儒家注重的是群己和谐,即个

体对群体的适应,并将天人合一的重心落在道德主体的自我反省、自我实现的努力“践仁”的

夫之上。而道家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在道的基础上建立天人合一,即道人合一。合一的基是人对道的认同,人对自我的觉悟。

中国传统民居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透过中国传统民居,我们可以形象而深切地感受到中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和基本精神及其深广影响。中国传统民居的哲理观、宗法观、环境观、思观,等等,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体大精深和高明智慧。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哲理观 关于中国传统民居所反映的哲理观,首先要推阴阳、五行、八卦思想。阴阳、五行、八卦思想在远古时代就萌芽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形成以气本论为础的阴阳五行思想和阴阳八卦思想。有学者认为,“气”主要表达万物生化循环的思想。气、阳、五行这三者虽各有渊源,但一俟合流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气是宇宙的基实体,它的动因在于阴阳,而五行乃是阴阳之气的基本形态。于是五行的相生相克具体展示了阳之气循环迭至和聚散相荡的过程,成为宇宙生生不息的基本构象。[1]而八卦及其演化便成解释万象世界的基本模式。 这种以气本体为基础阴阳五行、阴阳八卦思想对中国传统民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四院(北方汉族民居的典型代表),其空间组织的核心——庭院和厅堂的组合就体现了阴阳互动思想观念。南方汉族民居中司空见惯的祖堂与天井,成为民居空间的核心,住宅总是以祖堂和井为中心展开布置。而祖堂和天井就是阳和阴的互动关系思想的很好体现。 近年来,随着传统民居学术研究的深化,传统民居表现的阴阳思想日渐引起学界研究兴趣。如的学者指出,“在四合院构成和空间组合上,阴阳法则倍受遵从。首先,院子在形态上是由四房舍相围合,外‘实’内‘虚’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其次,组合依据‘门堂制度’,在轴线主下次第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而‘门堂’这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在等级上有格要求。东西厢的配置亦成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而在纵横线交织控制院落关系之中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关系。”[2]不仅如此,院落空间的“四正思维”也构成一阴阳关系,在整体上是一个序列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从内外空间层次演进上看同样体现阴阳合关系。从东南位置的宅大门→垂花门→中院正房→内院后房→后罩房,不仅反映出等级尊卑礼制观念,而且“每一级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形成一个层级的阴阳关系”。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农耕基础以及“择中而居”、“居中为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阴阳五行阴阳八卦思想往往与之相揉合,进而影响到中国传统民居的单(阳)数开间,影响到传统民居落的规划布局。如浙东南永嘉的苍坡村、皖南被宋代大儒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徽州古村落呈坎。后者以八卦式的特殊格局和左祖右社的典型模式传达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前者之所以经过近两百年自然成长构成一个经规划而略带不正的形态,就是因为受到了阳五行思想的影响,正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地理学系主任R.G.Knapp(那仲良)教授经过对苍坡的实地调查后得知,“随着苍坡村的发展,五行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相生相克之说法在苍坡村西边的山本应是属金平二阔(疑为“平而阔”,引者注)的却成了属于火的尖锐山峰在北面属水的地方,其实没有足够的水来克制西面的火和南面的本来的火。为了化解过盛的火苍坡村东南方起了两个长方形池塘。而在村中纵横交叉的河水渠,相信是可以引水流过来克制的威胁。”[3] 与阴阳、五行、八卦相联系,同样深刻地影响中国传统民居的哲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合一思想和实用理性精神。天人合一和实用理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

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总体特征。因此,天人合一和实用理性不仅内化为中国传统民居的哲理观,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民居的宗法观、环境观、思维观和审美观等各个方面。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天人合一和实用理性是以人本思想或人本主义为内核的。民居是最具实用性的建筑类型,其主要功能在于满足民众(主要是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从民居的选址到布局,从民居的营造到造型,乃至民居的装饰装修,始终一贯的指导原则即满足主人的现世生活之需,努力实现民居建筑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人文的内在的综合适应性要求。 如前所述,天人合一思想在儒道两家有着不同意义指归。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对群体的适应,这种思想我们可以透过汉族合院式民居建筑的布局得到直观而形象的理解。如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一颗印”、浙江的“十三间头式”、福建的“五凤楼”、闽西的围楼、赣南的围屋、粤北的围垅屋、苏州的“四水归堂式”、潮汕的“四点金式”、粤中的“三间两廊式”,等等。这种布局和空间组合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也表明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的主流地位。与儒家相异,

道家的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其天然真趣之境界。这种思想对传统民居特别是具有

较好水系环境的古村落布局有巨大影响。儒道两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不同阐释,在中国传统民居

的历史发展中都得到了具体的表现,就传统民居建筑的环境观而言,则构成了殊途同归的天人合

一的环境理想。

四、中国传统民居的环境观

从生产方式的层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既不同于游牧社会,又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农业社会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物质文化,抑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创造发展都离不开农

耕的社会生活基础。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化讨

论的中心。

人类关注环境、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缘于人们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环境价值的认识和深化。

环境价值包括物质功利价值和精神审美价值两个方面,前者表现在人们生于环境、长于环境,

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后者表现在人们寄情于环境、畅神于环境,要从外界

环境中吸取美感,增进生活的情趣,求得情感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发展不

仅表现出适应环境的高超精湛的技法和艺术,而且本身成为人们的生活环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

的人居环境思想。这里仅从环境理想、环境模式和环境意向等宏观层面进行简析。

1、中国传统民居的环境理想。中国传统民居的环境理想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

思想理论是由上古社会原始宗教的天人合一观念转化而来的,其思想萌芽是西周时的“天人通德”

观念。传说中,“五帝”以前,乃混沌蒙昧之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神相通,没有界限,即

《尚书·尧典》所谓“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至五帝时代,颛顼则“绝地天通”,

断绝了以往天神和人间的通路,确立了天神与人间二分的思想观念。殷周之际,周人又沿着天人

相通的思想理路,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主张,成为儒道天人合一论的思想来源。

儒家天人合一的落脚点在主体性和道德性上,注重建筑环境的人伦道德之审美文化内涵的表达。

儒家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追求则表现为强化和突出建筑与环境的整一和合,以及建筑平面布局和

空间组织结构的群体性、集中性、秩序性和教化性。透过中国传统民居尤其是汉族民居的村落布

局和建筑空间组织,我们可深切而强烈地感受到威严崇高的集中性、井然鲜明的秩序性、礼乐相

济的教化性。就是传统民居的装饰装修和细部处理,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习俗为题材,

常用人们熟知的人物图案,籍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道家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同样深刻地影响到古代中国的建筑意匠。它一方面表现为追求一种模自然的淡雅质朴之美,另一方面表现为注重对自然的直接因借,与山水环境契合无间。古往今来不乏这种环境理想的具体表现。古代楚都南郢北依纪山,西接八岭山,东傍雨台山,南濒长江真可谓水萦山绕,天造地设。又如云南的丽江古城,生于自然,融于环境,它契合山形水势,局自由;道路街巷随水渠曲直而赋形,房屋建筑沿地势高低而组合,宛自天成,别具匠心,给以自然质朴、舒旷悠远之美感。

2、中国传统民居的环境模式。中国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大多是通过水理论由风水术加以实践的,这种实践的结果便是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五位”主要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四灵”指道教信奉的四方神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就思想背景和思维模式而言,风水理论根基于天人合一观念,认为天地人是统一的整体。风水术由于承继了巫术及占卜之术而具有迷信色彩,又由于揉合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之哲理而无启发意义,同时还附会了龙脉、明堂、生气、穴位等形法术语,使人感到深奥难喻,高深莫测风水术将《老子》名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奉为经典,把“生乎万物”之气作为体论依据,视寻求“生气”、回避“邪气”为风水活动之宗旨,其关键在于“相气”“理气”自古以来,对建筑的选址和布局影响深广。从《阳宅十书》和《葬经》可知,不论阳宅还是阴宅“四灵之地”为风水宝地,其环境构成模式完全套用五位四灵图式。即《阳宅十书》云:“凡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也”《葬经》云:“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蜿蜒,白虎驯頫。” 近年来,我们在大量的古建与传统民居调查中,亲身感受到五位四灵环境模式对传统建筑特别汉族民居的聚落选址所产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如山西平遥民居风水楼,是依据风水理论而建其要旨是以天之九星、地之九宫的交互感应为宗,将宅按洛书九宫划分,并以后八卦确定宅门及其它各部位座宫卦象,从而依九星之序,按各座位卦象与伏位卦象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判宅及各部位之吉凶。又如广东之水乐平镇大旗头村,其聚落选址的依据是“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气模式,反映了人们对兴旺发达的心理祈求。整个村落呈现为坐南朝北,前塘后村的总体局,以合“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的风水义理。 3 、中国传统民居的环境意向。传统聚落和民居村舍总是与环境合为一体的。或临河沿路,或山傍水;小桥曲径,阡陌纵横;荷塘溪池,家禽成群;宅前屋后,林木成荫。可以说,民居建是最早的一种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一致的建筑类型。中国传统民居所追求的环境意向以崇尚自和追求真趣为最高目标,以得体合宜为根本原则,以巧于因借为创造至法。这在大量的园记和记文学中得到丰富而生动的体现。 白居易曾在《草堂记》中说:“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人居堂内,“可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林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休宁,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这种“质有而趣灵”的优美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文震亨《长物志》有云:“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鏖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内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致,又当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追求人居环境天然真趣和居者情感的审美愉悦。李渔提出“不能现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可谓情真意切。计成主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更是言简意赅在现存不少的古代城镇和村落中,其依山循水,随势赋形的环境设计和布局特点,其“绿水村合,青山廓外斜”的巧于因借的景观创造,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民居体宜因借的环境

向。 五、中国传统民居的思维观 中国传统民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思想和宗族观念,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农耕基础之上的宇宙观、环境观。同时,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华民族生活智慧和艺术才能相结合的产物,还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那乐观向上的崇生心理以及重体悟的整体思维方式。 首先,中国传统民居的思维观具有人本主义的整体和合特征。这种人本主义的整体和合可以溯源到远古时代的阴阳、五行和八卦思想。先秦时期的“三才”思想,其逻辑起点就是天、地、人是互相联系,整体和合的,即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整体和合又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也就是说,人的现世生存和生活需要决定了民居建筑的选址、布局、营造和装饰装修。人的现世生存和生活需要是多方面内容的组合。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条件和环境的差异,人的现世生存和生活需要的内容组合特征必然不同。中国传统民居在类型和造型特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反映了传统民居以人为本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实用理性精神。透过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我们就不难看出,无论是民居村落还是民居院落,都普遍强调以祠堂为中心的空间组织结构和由此而表达的群体性、集中性和秩序性特点。这显然就是整体和合的思维观的反映。 其次,中国传统民居思维观的重体悟特征。从总体的宏观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功利性文化。人们关注的不是宇宙万物的形式结构而是其功利意义。中国文化的尚虚性和实用理性特征也反映和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性特征和模糊性特点。《周易》释卦,《尚书》讲五行,《管子》讲气,重功能倾向愈明显,模糊性愈强。所谓模糊性,就是不能给予固定的形式化,从而决定传统文化的重体悟的思维倾向,主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在于直觉体悟而不是明晰的逻辑把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道、无、理、气等重要范畴都不是言语所能穷尽的。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境,也是不能由语言概念来确指、来表现,而只能靠主体依其价值取向在经验范围内体悟。中国传统民居对这种直觉体悟性的思维

精神的秉承则突出地表现在村落布局和院落的空间组织上。传统民居通过共生——生态关联的自

然性,共存——环境容量的合理性,共荣——构成要素的协同性,共乐——景观审美的和谐性,

共雅——文脉经营的乘续性[5]让人感受和体悟人与自然、人与人相融相谐的天人合一的人居理

想。尤其当人置身于合院式民居之中,沿院庭而漫步,绕天井而行走,感受到有一种力量,体会

到有一种理念在牵引着,使人在有限的空间中去体悟宇宙的无限和永恒,在瞬时的游历中去遐想

生命精神的伟大和崇高。即使是一幅幅门联、题对,也总是传达出进取、为善、博爱的思想内涵,

让人感悟颇深,回味无穷。

再次,中国传统民居的象征性思维。所谓象征性思维,是用直观表现或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

概念、思想感情或意境的思维形式。传统思维的象征性特点与古人对宇宙整体的看法是密切相关

的。《周易》,作为儒道二家思想的共同渊源,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

象意义;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体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

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就是观物取象、立

象尽意的象征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渗透到古代科技、中医、民居选址布局和建筑营造等方

方面面。如山西平遥古城,整个聚落布设有3000多口垛口,以象征儒家先师那里的孔门三千弟

子,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和颂扬。又如福建永定深远楼外环开间数量为72间,房间数量为

64间,以“九八七十二”、“八八六十四”来象征族人既忠君又进取的优越感。再如浙江永嘉县的苍坡村,全村呈方形,象征写字的白纸;村南边有一个大水池,象征书写工具砚;水池旁意安放的长条形石块象征书画用的墨块;而村落中的那条由东向西正对村西的笔架形山峰的街

巷,称为“笔街”,象征一支置放于笔架之上的毛笔。整个苍坡村的村落空间布局和环境景观征着笔、墨、纸、砚这为人所熟知的“文房四宝”,以寄托希冀后人才子辈出,人文荟萃的规理想和愿望。

中国传统民居的象征性思维更加直接广泛地影响到传统民居的装饰装修。传统民居装饰总是“必有意,意必吉祥”。广大的民居建筑,多以福禄喜庆、长寿安康、戏文故事、花草纹样为题材往往通过某种自然现象的比喻关联、寓意双关、谐音取意、传说附会等形式,使人联想到神话说、谚语古语、历史典故、民间习俗等内容,从而抒发祈求吉祥、消灾弭患的愿望,表达对美生活的追求和平安吉祥的向往。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图案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吉祥号,具有广泛的通识性,因而在使用上较为普遍,象征意义也较为一致。多种多样的装饰符号装饰图案在象征寓意的方式上主要有三种。其一,水玉比德。借助于某些动物、植物和器物的然属性和特征加以延伸和情感化、伦理化的比附。如,鸳鸯戏水比附夫妻恩爱,莲花浮萍比附洁淡泊,牡丹芙蓉比附荣华富贵,兰桂齐芳比附仕途昌达。其二,谐音取意。如,鹿——禄,蝠——便地是福,花瓶——平安,鱼——余,狮——师,柿——事,猫蝶——耄耋。其三,民传说。如,鲤鱼跳龙门隐喻登科及第。有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掌故如盘古开天,龙凤呈祥、三顾庐、桃园结义、竹林七贤等直接用在装饰中,以强化和提升文化内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相当深刻的。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论传统民居与文化的开始便先简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和基本精神,以期提纲挈领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作用。这里,我们仅仅从中国统民居的哲理观、宗法观、环境观、思维观四个层面进行梳理。事实上,这四个方面远远不能尽传统民居与文化的关系,如生态观,审美观等等就是有待拓展和专文论析的学术领域和研究角。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与经营管理思想体系研究

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与经营管理思想体系研究 本文主要有三项研究结论。一是关于任正非与企业家精神相关的性格特质,包括崇尚知识、军人作风、行事低调和自我批判。二是关于华为的经营管理特点,包括以专业化为核心、以活下去为基本、以规范运作和职业管理为辅助、以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为愿景,这体现了任正非的经营管理思想。三是将上述两大体系相对应,建立了企业家精神与其经营管理思想关系的模型,深入揭示了企业家的性格特质是如何影响其经营哲学和管理智慧的。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一、任正非其人其事 伴随着华为的崛起,掌管着华为庞大帝国的“教主”任正非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探究与追寻(程东升,2013;田涛和吴春波,2012;佘胜海,2013;等等)。虽然他本人非常低调,刻意回避媒体和公众活动,但也留下了足够多的语录和文章,让人们可以结合华为的战略及一系列动态了解其经营管理的哲学与智慧。在任正非的奋斗历程中,他展现了四个突出的个 性特点:一是崇尚知识,二是军人作风,三是行事低调,四是自我批判(见图 1)。他笃信“知识就是生产力”,通过强硬的军人作风,能够将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行动,并且用低调淡泊和批判否定来约束自身、杜绝骄傲自满,保证自己能够一直清醒地看待形势的发展。 1. 崇尚知识 任正非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任摩逊是贵州少数民族山区的一所专科学校的校长,母亲则在学校里担任普通教师。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经历了贫寒与文革,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父亲还是教育他“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正是对知识的崇拜与执着改变了任正非的命运,也让他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华为的命运(孔祥露,2008)。这些年来,他不仅自己每年阅读大量书籍,还向华为的培训中心推荐好书,大幅追加华为的培训经费,邀请世界顶级企业如 IBM 的 50 位培训师进行管理培训,坚持每年至少以销售额的 10% 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举措都彰显了他对于“知识带来价值”这一信念 的坚持,知识成为他带领华为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支柱。 2. 军人作风 从 1968 年入伍成为一名工程兵到 1982 年以副团级别转业,任正非一共度过了 14 年的军旅生涯。刚直的性格与火爆的脾气使他在军队里吃了不少苦头,但这段经历还是在他的性格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军人印记,即“攻无不克”和“严格把关”的精神。他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两个字:交代给下属做的事情,“只管去执行,千万不要在他面前找理由,说这件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 ——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和地域其建筑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是以康百万庄园和郑州城隍庙、文庙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各方面的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郑州,建筑风格,康百万庄园,城隍庙,文庙 一、中原古建典范——康百万庄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环境,它既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我参观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步入庄园,我仿佛走进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进入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之中。下面就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建筑,作一些分析。 康百万庄园是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建筑群,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着名的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康百万家族以农、商、官结合的方式发家,辉煌时期曾经有“马跑千里

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之美誉。一直发展延续富裕了12代,400余年(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康百万家族在物质富裕之后,便大兴土木,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整个庄园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园林区、教育区和社会活动场所,形成了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多个建筑群体。园区的介绍说:“据1965年统计,保存下来的尚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共计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到2005年,整个庄园建筑除了寨上主宅区完整外,其余保留下来的建筑群已不是1965年统计时的面貌。”尽管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数量减少,仅就现有建筑而论,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之高,也是其他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不可比拟的,可谓明清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浓缩图。 在日常设计中,建筑方案的选定至关重要,建筑风格千变万化,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如何有地方特色,达到和谐的目的至关重要。康百万庄园处于嵩、邙、河、洛交汇处,依山傍水,有“金龟探水”之美称,鲜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庄园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依次向南、东、北方向的寨下发展。首先,在选址方面它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北近黄河,南凭黑石关,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其中尤以主宅区最为典型,主宅区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建于邙山半腰。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地貌,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庭院经由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

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

传统文化与企业家精神

传统文化与企业家精神 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在其《看得见的手》一书中描述了美国商业发展史,提出了“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替代作用。指出:“现代工商企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最强大的机构,经理人员则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决策集团。因此,在美国,随着现代工商企业的兴起,出现了所谓经理式的资本主义。” 而掌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权力的人就是我们称之为“企业家”的人。无论是大股东或者职业经理人,只要其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决策权限,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企业家。因此,对于现在的中国,企业家可以分为几类: 一是国有企业的经理人,这些经理们掌握着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权;二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职业经理,他们也掌握着企业的实际经营权。三是民营企业(或以个人股份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的老板,这些人将股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四是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这类人比较少,他们接受大股东的授权,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而就是这只对美国企业走向强盛起决定性作用的“看得见的手”,在我国却难以完全发挥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有著名教授提出这主要是我国缺乏“信托”责任的原因,可为什么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就偏偏缺乏这种信托责任感呢? 1、企业的目标与个人发家致富的区别 除了国有企业外,我国的民营企业都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如果把企业看成仅仅是个人发家致富的手段的话,那么离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相去甚远的。从我国企业在不断的投机中,寻求着没有竞争的所谓“蓝海”领域,可以看出,财富似乎成了企业家或经理人唯一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看到有钱的事就去做的话,说明企业家的真正作用还没发挥出来H绻蟪闪似笠滴ㄒ坏哪勘辏敲丛谝桓黾壑倒刍齑τ诙喜愕纳缁峄肪持校梢韵胂蠡崤嘌鲈趺囱钠笠岛推笠稻瘛? 2、小农意识下的投资收益观 可口可乐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忍受了长达十几年的亏损,而最终打开中国的市场。这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讲,可以说是忍无可忍。对于现阶段中国的投资者,能在一年以上收回投资的项目,是少有人去做的。这种快速的投资回收观直接影响着中国企业的成长。为种观念,显然是受到了传统的小农经济下形成的投资收益观的影响。 3、竞争意识的匮乏 同样在传统的和合文化下,我们的企业缺乏真正的竞争意识,而这恰恰是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因素。在一个没有公平竞争意识的文化下,要培养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平竞争是不容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 熊瑶杨云峰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05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北京100083) 摘要:首先总结中国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和生态精神的基础, 然后以北京为例, 针对目前都市居住环境的现状, 期望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街、院的关系以及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精华之处, 为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探索和尝试性提出人居环境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 城市肌理; 生态哲理; 哲学观念; 人居环境 住宅是一个城市的最小单位, 这样的一个个居住单位构成了城市的肌理。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中, 不仅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需严格保全现有的空间结构, 在大量的旧城改造中, 也应研究传统城市肌理的基本特征以及拓扑关系在现代城市功能背景之下的转化和再应用, 从而使城市肌理在发展中得到本质的延续。 1 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的支配, 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两者既相互制约,又彼此紧密联系。因此, 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 追根寻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图1 ) 。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其形式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生态精神等, 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产物。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 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其中,北方民居四合院是深具这种典型特征的实例。中国的“家庭”概念曾经一度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北京大到故宫广场,小到民居四合院,大小不一但形成俨然一体的合院体系,再加上大街、胡同, 形成严谨的城市肌理。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作是人与天地, 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发展到后来,四合院不再是一个家族的领地,它变成了多家合住的形势, 因此四合院便成了具有一定现代概念的小型社区。下面,试就北京为例,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及思考, 以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2 中国当代都市居住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 北京市的住宅建设规模和总量一直位于全国大城市的前列。特别是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和中国加入WTO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北京正在成为世界建筑,尤其是住宅建设的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规划师、建筑师们如‘赶集’一般,生怕错过一点机会。”然而在这样一个疯狂猛建的过程中, 鱼龙混杂的现象层出不穷。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建筑的安置,特别是小区住宅的建设, 严重破坏了传统的城市环境肌理。其次,目前市场上将“欧陆风”作为住宅卖点大为宣传,已然成为时尚,打出巴比伦空中花园、威尼斯水上乐园、希腊柱式、罗马穹顶、文艺复兴等主题和住宅建筑作法, 似乎非欧陆式不足以显示小区的品牌高尚, 这显然是进入了误区。再次,人们普遍反映,住在单元集合住宅内的居民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中航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中航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 集团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特殊形式,具有企业文化的基本属性;是建立在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个性文化基础上的共性文化,具有战略性、主导丝、整合性,各成员单位文化建设提供指导、规范和发展的空间。 集团文化是中航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中航工业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积淀起来的、区别其他企业而特有的、统一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维系中航工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集团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紧密围绕集团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铸造集团公司的灵魂和精神支柱,统一集团意志、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力推进集团文化建设对集团公司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集团软实力、构建先进价值观体系,促进集团全面发展、统一集团意志,凝聚发展力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航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框架体系 集团文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积淀起来的,它应当是既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充满时代精神,立足航空,面向世界,具有典型的航空人作风、航空人气派,而又贯穿当代世界文明的基本精神的现代新型文化。 (一)以集团宗旨、理念等为核心的集团文化理念体系 建立以集团愿景、集团宗旨、集团理念、集团核心价值观、集团精神等为核心理念,以型号攻坚、质量文化、一流环境、品牌文化为支撑理念,以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为基础理念的集团文化理念体系。 1.集团文化的核心理念 集团愿景、集团宗旨、集团理念、集团核心价值观、集团精神是集团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是全集团必须统一的文化要素。其中,集团愿景、集团精神、集团核心价值观正在总结提炼中。 集团宗旨——航空报国,强军富民。 集团理念一一敬业诚信,创新超越。 2.集团文化的支撑理念 中航工业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提炼和形成的型号攻坚、质量文化、一流环境、品牌文化等,成为具有中航工业特色的集团文化理念体系的支撑理念。 ——型号攻坚。型号攻坚是广大员工在承担和完成重点型号研制任务中所共同遵循和信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充分体现了“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集团宗旨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集团理念,是集团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航空人崇高的报国理想。 口号:铸国防利剑,扬中华国威。 ——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集团公司在长期的质量实践。活动中,广大员工创造并认可的质量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全体成员共同的质量价值观、质量道德准则和质量行为规范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内在的质量文化;质量管理体制、质量法规、质量先进人物、质量示范以及精品品牌等,是外显的质量文化。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 ——对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赏析和思考 内容摘要:民居的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保持和谐,不论是陕北的窑洞民居、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水乡民居还是湘西的吊脚楼等,其建筑运用的材料、造型、装饰都与它所处的环境相协调。江南水乡民居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赏析江南水乡民居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人文情怀,同时也可以提升现代水乡建筑的意境和内涵。 关键词:江南水乡民居历史结构水性回归 一、江南水乡民居的文化历史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得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一切民居、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瓷都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约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孱孱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二、江南民居的布局及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为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企业家精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结业论文 企业家精神的现状及原因 分析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经济管理 专 业: 中国·大庆 2010 年 6月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企业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而企业家精神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认真审视当前我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重新塑造中国企业家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成因 1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对企业家概念的界定可谓见仁见智。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率力发现市场机会,并组织生产要素实现市场需要的人。熊彼特则强调企业家是不断在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的人。德鲁克也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敢于担当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的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从市场经济行为主体角度而言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在产品、市场、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有目的的创新活动、价值取向和基本信念、精神状态与道德行为原则的总称,是企业精神的人格化、具体化。企业家的精神是推动企业家及企业活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合作和道德是企业家精神的三大支柱。 (1)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家的标志。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企业家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21世纪,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和承担者,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国家发达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企业持久不衰的动力企业家不仅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且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人力资本保障。由于企业家精神的存在,企业才具有创新的活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才得以激发,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 (2)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竞争与合作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都是利益关系的调节方式。竞争是动力,合作是方向。合作就是把各家的优点和长处综合起来,把力量集中起来,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合作精神是面向未来的企业家精神。百事与麦当劳的合作、宝洁公司与联合利华项目合并都是典型的例子。 (3)道德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良好的道德是企业家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它能产生威信,使企业家赢得员工的信任,它能产生感染力和号召力,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并进一步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产生强大的内聚力。日本松下集团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其产品质量,总裁松下幸之助先生对待下属一律同仁同时也被传为佳话。企业家良好的道德角色还有利于树立良好公众形象,保持与消费者长久不衰的亲和力,赢得更多的合作者及他们的信赖和支持,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商机和效益。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 作者:朱冬冬·奇创规划师点击:1170 针对国内旅游现状,旅游群体消费需求已经逐渐从旅游观光转型为旅游度假的模式,而中国民居在这个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居的价值保留还是舍弃对于旅游开发都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本文由人性化的引导下回归老屋的精神需求对旅游开发的尺度、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 引言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由于中国各地区的气候环境和人文背景不同,各地民居多种多样,材料和结构更是不同。民居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成为城市直接的景观资源,比如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等等。在乡村,民居犹如开在山涧水畔的花朵,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它强调民族文化和乡土特色。比如湖南的凤凰古城、江南水乡、北京的爨底下……民居可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 传统民居的价值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民居更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民居是人民大众的住所,是最直接地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也是最充分地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它与人文、民俗等密切而不可分。因而也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 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最为尊贵,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贵宾的地方,各个房间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体现,但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非常理想的居住、生活空间。 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民居布局重视防晒通风,也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所以出现了天井民居,以徽洲民居为例,其基本单元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者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有利于通风,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见天日,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有利通风;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风水学说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外围常耸起马头山墙,利于防止火势蔓延。 徽州民居独领风骚,走进安徽境内,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些白墙黑瓦和建筑构件中各种精美的雕刻,从细微之处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柱一梁,到浑然一体的一房一院,无不透出当地人民的聪慧、勤劳和精明的人生哲学。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的意义 传统民居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集所在区域人们的生活、文化、习俗、艺术于一体,记录和表达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历史真实性。民居总是与当地的环境、气候、人文紧密联系的,从西北的窑洞到安徽的徽派民居,从老北京的四合院到凤凰的吊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中国民居建筑 (完美版)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中国民居建筑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任课教师:孙保燕 授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学号:1201530124 姓名:丘尚超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所在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世界所知。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江南水乡、历代皇家宫廷建筑、王府建筑,还有徽派民居、北京四合院、云贵滇西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之内涵博大精深,受到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及效仿。 正文:我是学习建筑类专业的,所以对建筑有独特的情感,就我所了解来看中式建筑,在建造上,工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做好不容易,做不好就成了四不像。其中我以中国的民居建筑为代表,谈谈中国建筑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一.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人类从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从过去到现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无不是以“家”为基本单位,依靠“家”作为社会细胞,聚合布置成为这种那种形式的人居环境——从早先的聚落到后来的乡村和城市,无不如此。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都含有着眼全局、追求和谐的特点。重视整体,讲求从整体出发的这种思维习惯,甚至地阔天高,可以联想到人与天地自然的沟通,进入那种亦虚亦实的神秘化的整体境界。非常明显,古代中国追求虚实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无疑成了锻铸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特色的哲理基础。同时深刻影响传统民居建筑个性特色的文化背景。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宗法礼制观念、风水学说等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 三.中华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 1.北方院落居民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权威]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权威精品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 中国的企业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中国的企业家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回归本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企业家身上。弘扬企业家精神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当代企业家的生存环境审视 中国企业家生存和成长的环境不尽如人意,如果说从历史上看是如此,那么当代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企业家群体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制度和政策层面还有不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诸多因素。首先从待遇上讲,有了正确的财富观念,就应该给企业家足够的待遇。就应该把企业家作为一种珍贵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来对待。但是中国有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我们的企业有世界上较为昂贵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我们又有世界上最为便宜的企业家。一方面我们有世界上数不清的具有厂长、经理头衔的人;另一方面我们又奇缺真正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格和价值存在错位。企业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企业家?这是今天我们社会必须严肃面对的重要问题。实事求是地讲,企业家首先是人。人拥有的一切欲望,他们都拥有。但另一方面,他们与为生计奔波的人所不同的是:他们谋求的是企业根本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真正的企业家,与其说他们是企业家不如说他们是事业家,他们从事的是确定人类财富的崇高事业。他们在做一件件对人类社会进步、对企业发展有益的事,而且总是有一种不断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总以这样的思想境界来做好这件事。

也就是说,企业家是有精神追求的,他们绝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工具;企业家还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积淀,他们绝不仅仅是金钱的奴隶;企业家是社会的贡献者,又是社会的牺牲者。在后一点上,他们超越了普通人。 这种对企业家的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促使人们明白应有正确对待企业家的方式,应该正确处理企业家的待遇问题。金钱并不是万能的,现在有的民营企业在雇用经理的时候,就忽略了经理人的精神追求,以为扔给经理人钱,就可以使其死心塌地为自己服务,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家(经理人)与企业主的分手。其实看一看就知道,国有企业的经理在建国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有很强自豪感的。他们的工作都是不计报酬的,为了国家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如果当时没有一种对民族、对国家振兴的神圣使命感,没有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可是到了后来,奉献精神不能够持续下去了,原因就是物质激励没有跟上,劳动者应得的报酬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有时没有金钱又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当企业面对市场经济时,企业家已不是简单的劳动者,而是重要的人力资本,这时其薪酬与现实贡献脱节就更大了,这样的脱节往往酿成悲剧。令人深思的褚时健现象,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但是这种悲剧还一直在重演:那就是拿了自己不该拿的,没拿到自己该拿的。有人这样描述褚时健现象:国家交给他一只蛋,让他把这只蛋孵出一只小鸡,他在国家的支持下把小鸡养大了,下了一窝蛋,又孵出了一批鸡,直至办成了一个养鸡场。最后褚时健偷吃了一个蛋。偷吃肯定是错的!但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制度与政策有没有问题呢?为什么不能先奖给他一个蛋?褚时健事件已经过去好长一段时间了,但褚时健现象却并没有绝迹。一个企业中,最重要的机制是分配机制。我们强调企业家的修养,但一刻也不能放弃或忽视对企业家的物质激励。我们现在不能给企业家以合理待遇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危机,使得建筑学人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活动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着手对其进行调整,寻求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生态与绿色建筑的研究。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再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在生存能力逐渐下降的传统民居与找不到出路的现代建筑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所努力追求的。同时,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这两者是相互制约,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溯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这里“天”是无所不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式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天人同构,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屈才以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二.中国传统民居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我国传统民居形式众多,我们应从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