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时代背景、实施政策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从这种转变中,能得到哪些经验?

教学建议:

①在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时,可以采用这种表格的对比方法,使你更

农业生产情况》和《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并从网络或有关书籍中补充一些资料,说明苏俄在1913年——1925年发生经济发生哪些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从个人的探究中,你能得出哪些经济发展中规律性的东西。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习作。

③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的形式来实现。

辩论赛活动题目: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否背离了社会主义性质?

活动方式:小组分工的形式进行收集资料

作品呈现方式:辩论赛:正方:背离了社会主义性质;反方: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性质。

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精髓在实践中的反映:它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社会主义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必须解放生产力等。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教学建议:

①课前思考:什么叫“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有哪些优缺点?这种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认识:从积极的方面看,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的形成,是一种历史选择,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斯大林模式对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增强,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从消极的方面看,由于这种模式的经济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断下降;党的干部和机关特殊化和官僚化日趋严重,越来越脱离群众;最为严重的是斯大林在长达30年的执政时期,为维护他的社会主义模式,培植了一个比较牢固的“左”的、僵化的教条主义思想基础,这为苏联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③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养成,撰写一篇关于对斯大林模式评价和认识的小论文。可联系斯大林模式对新中国建济建设的影响去探讨,如:斯大林模式产生的背景、特征、内容、作用、弊端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题目自拟,字数1000字左右,在撰写论文时,要求学生注明引文出处、资料来源、收集资料的方法等,以培育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避免学生大规模抄袭现象发生。

④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开一个以斯大林模式为题目的论文研讨会,学生在研讨会交流自己的论文,老师参与交流,以便能更深刻的理解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认识社会主义

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能够清晰认识苏联的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并总结我们中国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建议:

1、课前思考:到20世纪50年代时,斯大林模式是否仍然有其优越性呢?导入新课。讲清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使学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时期改革所导致的失败,而决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苏联解体的教训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

4、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养成,组织小组讨论: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去搜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全班讨论会上对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些材料和得出结论的,与同学分享和接受同学的批评。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做出总结)

5、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走访一家国营企业,了解过去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现在企业的经济发展有了哪些新特点?情况如何?谈谈你的感想,写一个调查报告。

2020届 二轮:专题2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卷)

专题训练(二十二) 专题二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选择题 1.1920年,苏俄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2.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这说明( ) 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 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 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 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 3.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以缓解饥荒 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4.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 ) 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 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 5.[2019·浙江五校联考高三考试]列宁认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认识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B.当时正面临协约国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猖獗进攻 C.这一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根本的修正 D.根据这一认识实行的政策有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这是一本被封存了50 年的书,它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他看到了强大的苏联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但同时他也看到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官僚主义的作风还有广大农民贫困的生活。在日记中他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这本日记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的伤害,他认为50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1984年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正式发表了,但是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T)1991年,克林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苏联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取而代之的是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这标志着苏联解体。(T)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苏联解体的原因使错综复杂的,是各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下面从苏联历届领导人来看苏联发展到解体的过程(T) 苏维埃政权的缔造人——列宁(1870—1924),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迫于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与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来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对农民作让步,允许农民个体经营自己的经济,利用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本国经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他在政治方面也改善党的领导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列宁最终还是没能解决好党政分开和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问题。(T) 1924年列宁逝世,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1879—1953),他执政期间, 1、在政治方面,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这是一场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这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英均受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受到极大压抑。而且大规模的恐怖镇压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专制。 2、在经济方面,他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1932年至1933年间他推行农业集体化,来完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他认为工业化资金要靠国家内部来积累,内部积累资金主要来自于农业,于是他提出贡税论,就是以工农业剪刀差的形式来积累资金。(1925年12月联共(布)第14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问题。斯大林把苏联国家工业化集中到优先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这样的工业化,对苏联来说,严重的问题是资金从何而来?早在1924年,苏联著名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认为只能通过剥夺农民的办法,为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2.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 1936年苏联宪法 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09年广东卷B)22.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斯大林模式是在列宁去世以后由斯大林建立,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的成功的经济政策。苏俄共产党领导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遭到了失败。【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09年江苏卷)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D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09年山东卷)15.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 进行工业化建设 【答案】D (09年广东文基卷)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09年海南卷)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 1、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前导读】: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一、诊断病情: 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1、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病人:苏联经济 病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二、医疗过程: 1 疗效: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原因: 2、勃列日涅夫的药方

【读一读】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疗效: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 3、戈尔巴乔夫的药方 (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还减少了,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或建立家庭农场。 疗效: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我的药方 三、知识升华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0.29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迅速恢复的国家机器比以往承担着更多任务,尤其是经济控制的职能。农民和工人阶级起来反对私有者,战争期间经济崩溃造成了城市和军队供给急需。还有一些党的干部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动人前景。”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选A。根据材料“经济控制”“战争期间”“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战争(1918—1920年)结束后,于1921年推行的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的方式,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的表现,时间不符,故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并不存在战争,故D错误。 2.(2019·邢台模拟)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C。由材料的时间“1921年”可知这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时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 3.(2019·石家庄模拟)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 A.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 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是允许私人经营小煤矿,说明此时苏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C。 4.(2019·黄冈模拟)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 ) 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B。“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故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选B。 【加固训练】

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2015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13年) 一、选择题 1. (2013·广东文综·T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题指南】考查新经济政策。抓住“从政治经济学意义”这一关键信息。 【解析】选A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 2.(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题干关键信息:“1952年”“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 (2)选项要合乎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选项。 【解析】选D 。 题干材料论断 历史事实 ↓ ↓ VS 由此判断,马林科夫的论断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排除A;当时苏联未进行农业改革,排除C;B 加快工业化的提法在题干中没有出现,因此不是最佳选项。维护斯大林模式、为斯大林辩解才是马林科夫的真实意图,因为当时斯大林模式已经开始遭到质疑,故选D 。 3.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2)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解析】选B 。依据所学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恢复自由贸易,利用市场发展生产;二是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农村和城市都在扩大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生产,但还没有彻底地走上市场经济体制之路,所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A 、C 、D 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故选B 。 1952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农业落后局面彻底改变 1952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重工业高度发展,但农业非常落后。当时正值斯大林当政,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未开始

苏联模式教训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 (6)、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 (7)、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 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牢固树立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吸收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永远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进行创新。 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牢固树立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它是以确立科学的实践为前提的,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纵观前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更证明了这个观点。十月革命前列宁对俄国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认为,当时的俄国有一定的大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和统治能力比较薄弱,难以照旧生活下去;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具有高度的革命热忱,不想照旧生活下去;有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和指导。俄国是帝国主义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列宁不拘于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出发找出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正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才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斯大林时期,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困境中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在胜利中又潜伏着危机,制约着它的发展。它的历史进程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认真思索的经验教训:一是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的提高;二是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忽视农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三是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四是思想僵化,拒绝改革,把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固定化、绝对化。二次大战后,前苏联已经有了相对和平的建设环境,如果对三十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重大改革,逐步消除其各种弊端,会使社会主义得到更好的完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更大发展。然而,斯大林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僵化,没有感到改革的必要性,不仅没有推行改革,相反,从政治、经济上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加强原体制的措施,维持旧的模式,并且把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仿效的独一无二的样板,不允许别国进行探索和改革。这种做法,脱离了历史实际,对前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产生了非常有害的影响,使前苏共党人思想更加僵化,主动精神日渐消失。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 真题分类专题十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十四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22)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 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答案:D 2.(2008?江苏?20)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这一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 答案:B。 3.(2009?江苏?28)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场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答案:C。 4.(2010?江苏?2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5.(2012?江苏?27)“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答案:C 6.(2012?江苏?29)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7.(2013?江苏?28)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答案:B。 二.判断题: 8.(2011?江苏?35)1921年,苏俄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随之

苏联演变教训与启示

苏联演变之后,苏联现今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然而,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一个首先实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工程并积累了70多年的正反实践经验的国家.一个先后经过二次模式转换过程并在最后—次改革中失去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它所提供的关于苏联模式社会义体制的改革和演变的无比丰富的历史材料,将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功的珍贵财富。本文在上述各章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在思想理论上可以从中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史无的例的复杂工程 马克思一生主要是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而他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研究基础之上。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发生,而且这种革命带有世界性质,将会同时发生。然而,马

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社会发展的道 路也进行认真探讨。在这个问题上,他首先破除了把他的理论教条化的做法,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 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 马克思针对俄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定条件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们一切肯定成果,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的支持。在这种支持下俄国革命政权吸取资本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创造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利用俄国农村公社马克思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封信的草稿中谈到.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他认为,如果俄国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团素,变为使俄国比共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③。由此可见,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掌握新经济 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苏联的建立。 2、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和成就;苏联农业集 体化的方针和成就。 3、掌握1936年新宪法;了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 重弊端 4、通过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培养学生对史实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学会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政策的思想方法。 2、运用问题讨论法,评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2、苏联的成立,有利于团结境内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增强国防力量。 3、苏联在短期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成熟不完善,必须通过改革来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设疑自探 1、引导学生设疑 教师用语: 出示学习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选择题 1.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D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2.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英法绥靖政策 3. 对于20世纪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 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的特点是() A.全面实施市场经济B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多党制代替一党制 4.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 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以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 B.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7.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

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8. 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 C.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D. 注意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9.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 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标志着苏联的成立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为什么说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材料二 B ?邮票发行的时间 C.邮票的发行者 D.周年纪念的时间 A.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检测题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 一、选择题 1.1919年3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每个公民都是公社成员,都要到指定地点登记注册,才能领到配给的食品和日用品”,1920年又颁布法令规定“逃避劳动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法令 A.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符合新经济政策的要求 C.具有战时共产主义的特色 D.确立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2.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4.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 5.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 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6.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 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 1.(2014·四川文综,12)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解析观察图表可看出两个特征:一是调查内容实际有正面认识、负面认识

和难以回答三部分;二是正面认识比重不断增加。据此排除②;④图表没有体现;21世纪初期的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正面认识不断增加反映了对当时建立的强大国家的怀念,故③正确。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2.(2013·江苏单科,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 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干革命的要求。A项革命后建立的政府不是由被压迫的群众建立的苏维埃组织。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彼得格勒起义,即十月革命。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 C 3.(2012·大纲全国,2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 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教训 滚滚历史长河,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历程的真实写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人类社会最终将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由世界第一大党执政长达七十余年,政权组织深入基层,同时还是世界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国力昌盛,科技发达,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是唯一一个可与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另一个超级大国。然而,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这个由列宁创建,这个让西方世界望而生畏的国家在经过七十年的历程后解体了。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前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此强大的红色帝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中轰然倒地呢?对此问题,我们必须从苏联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寻求其真正原因。 内部原因: (1)领导层的高度集权主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2)党组织建设的薄弱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情导航】 【思维导图】 【备考策略】 本专题中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方式上看,注重把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作纵向比较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作横向比较。 复习时要理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中体验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性、曲折性。 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分析理解苏联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西欧福利国家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利弊,说明其经验教训等仍可能是2013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主干知识整合】 考点一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核心词: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直接与间接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见必修二教材)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相同点: 从背景看: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改革内容看: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 从经济体制角度看: ①所有制方面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 ②管理方式: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手段都有; ③分配方式: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同在。 从影响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 从实质看: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区别: ①根本目的:前者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发展完善资本主义; ②措施:前者核心措施--------国家资本主义;后者核心措施-------- 调整工业, ③特点:前者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 后者是在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的前提下由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到逐步减少国家干预并辅之以制定经济计划,发展资本主义(但从总体看前者仍 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仍但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 ④性质:前者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⑤结果:前者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工农联盟、有利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启发与认识①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②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③国有和私有制都是经济形式,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哪种经济形式占主导;④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为缓和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直接受益者是民众,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垄断资本家;⑤“ 人民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但企业真正的决定权仍然控制在少数股东手中;⑥现代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