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虫——疟原虫

原虫——疟原虫

原虫——疟原虫
原虫——疟原虫

原虫——疟原虫

Made By Yvonne 原虫——疟原虫

大纲:间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流行病学及防治原则。

一、形态

人体内红细胞期: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二、生活史

㈠在人体内发育过程:

RBC 外期(红外期)---寄生于肝细胞

RBC 内期(红内期)---寄生于红细胞

1. 红外期:

雌性按蚊叮咬人

肝细胞内寄生

随血流 ★子孢子进入人体后,约30分进入肝脏,寄生于肝细胞

★ 子孢子有两种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

★ 从肝细胞中经多分裂法裂体增殖的裂殖子,方可进入RBC

2. 红内期

进入RBC

肝细胞内出来的裂殖子环状体裂殖体

形成

再次侵入RBC

(有性生殖的开始)形成配子体 裂殖子

被消灭

★疟原虫以RBC 内Hb 为营养

★致病阶段:红内期无性体

★红内期有配子体的出现,是有性生殖的开始

★从RBC 出来的裂殖子,不会再进入肝脏。

㈡蚊体内的发育:

♀按蚊吸血 ♀♂配子体 进入蚊胃 ♀♂配子 合子

动合子

叮咬

进入人体 子孢子集中于唾液腺 囊合子(卵囊)

小结:

感染阶段:蚊—子孢子

输血或器官移植---红内期无性体

★感染方式:按蚊叮咬

输血或器官移植,胎盘垂直传播

疟疾考试题

附件2:疟疾防治知识考核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 选择题(不定项) 1.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疟原虫是( B ) A 恶性疟原虫 B 间日疟原虫 C 三日疟原虫 D 卵形疟原虫2.疟疾的传染源为( B ) A 体内有裂殖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B体内有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C 体内有滋养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D体内有子孢子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3.典型的疟疾症状有( A B D ) A 发热 B 寒战 C 呕吐 D 出汗 E 咳嗽 4.确诊疟疾的方法( C ) A 查大便 B 查小便 C 查血 D 查痰液 5.在疟疾流行区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工作,提高“三热”病人血检率。“三热”病人是指( B ) A 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疑似感冒的发热病人 B 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者 C 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感觉身体先冷后热的病人 D 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疑似贫血的发热者 6. 间日疟现症病人的临床治疗方案( A ) A 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 B 蒿甲醚7日疗法 C 氯喹/伯氨喹四日疗法 D 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或复方 7. 杀灭肝内期疟原虫的唯一药物是( B ) A 乙胺嘧啶 B 伯氨喹 C 氯喹D哌喹 8.引起脑型疟疾最常见于( B ) A 间日疟原虫 B 恶性疟原虫 C 三日疟原虫 D 卵形疟原虫 9. 用于恶性疟治疗的药物有哪些(ABC ) A 蒿甲醚 B 双氢青蒿素 C 青蒿琥酯 D 氯喹 E 伯氨喹 10. 疟疾疫点调查与处置内容包括哪些(ABCDE ) A 基本情况 B 病例筛查 C 媒介调查、控制 D 健康教育 E 扩大治疗

附件3: 山东省疟疾防治知识习题库 一、是否题 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A.对 2.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B.错 3.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B.错 4.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A.对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A.对6.疟疾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很短。B.错 7.疟疾只在非洲流行。B.错 8.间日疟在我国可以全年流行。B.错 9.目前我国输入性的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B.错 10.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A.对 11.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B.错 12.在我国,只有中华按蚊一种蚊子传播疟疾。B.错 13.疟原虫的裂殖子通过蚊子传播给人。B.错 14.疟原虫只寄生人体的红细胞。B.错 15.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后来才寄生于红细胞内。A.对 16.疟原虫只寄生在人体的肝细胞内。B.错 17.疟原虫还寄生在人体的肌肉内。B.错 18.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A.对 19.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B.错 20.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A.对21.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72小时。A.对22,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36-48小时。A.对23.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A 24.中华按蚊的孳生地是那些小的臭水沟。B.错 25.微小按蚊主要传播恶性疟。A.对 26.疟疾的流行与环境的温度没有关系。B.错

疟原虫

疟原虫种类繁多,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1890]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在我国主要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少见,卵形疟原虫罕见。 形态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胞质和胞膜,环状体以后各期尚有消化分解血红蛋白后的最终产物—疟色素。血片经姬氏或瑞氏染液染色后,核呈紫红色,胞质为天蓝至深蓝色,疟色素呈棕黄色、棕褐色或黑褐色。四种人体疟原虫的基本结构相同,但发育各期的形态又各有不同,可资鉴别。除了疟原虫本身的形态特征不同之外,被寄生的红细胞在形态上也可发生变化。被寄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变化以及变化的特点,对鉴别疟原虫种类很有帮助。 1.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各期的形态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繁殖,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分为三个主要发育期。 (1)滋养体(trophozoite):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摄食和生长、发育的阶段。按发育先后,滋养体有早、晚期之分。早期滋养体胞核小,胞质少,中间有空泡,虫体多呈环状,故又称之为环状体(ring form)。以后虫体长大,胞核亦增大,胞质增多,有时伸出伪足,胞质中开始出现疟色素(malarial pigment)。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可以变大、变形,颜色变浅,常有明显的红色薛氏点(Schuffner’s dots);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有粗大的紫褐色茂氏点(Maurer’s dots);被三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可有齐氏点(Ziemann’s dots)。此时称为晚期滋养体,亦称大滋养体。 (2)裂殖体(schizont):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核开始分裂后即称为裂殖体。核经反复分裂,最后胞质随之分裂,每一个核都被部分胞质包裹,成为裂殖子(merozoite),早期的裂殖体称为未成熟裂殖体,晚期含有一定数量的裂殖子且疟色素已经集中成团的裂殖体称为成熟裂殖体。 (3)配子体(gametocyte):疟原虫经过数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中发育长大,核增大而不再分裂,胞质增多而无伪足,最后发育成为圆形、卵圆形或新月形的个体,称为配子体;配子体有雌、雄(或大小)之分:雌(大)配子体虫体较大,胞质致密,疟色素多而粗大,核致密而偏于虫体一侧或居中;雄(小)配子体虫体较小,胞质稀薄,疟色素少而细小,核质疏松、 寄生于人体的4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人和按蚊二个宿主。在人体内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schizogony)。在红细胞内,除进行裂体增殖外,部分裂殖子形成配子体,开始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gametogony),继而进行孢子增 疟原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致病力强弱与侵入的虫种、数量和人体免疫状态有关。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指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间隔时间,包括红细胞外期原虫发育的时间和红细胞内期原虫经几代裂体增殖达到一定数量所需的时间。潜伏期的长短与进入人体的原虫种株、子孢子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被寄生红细胞大小 形状 颜色 斑点 胀大 褪色 薛氏点,红色,细 小数多 正常 正常或稍紫 茂氏点,红色, 粗大数少 正常或缩小 正常 齐氏点淡红色, 微细 正常或稍胀大 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 褪色 薛氏点,粗大数多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约占红细胞 直径的1/3 1个 较薄 无 较小,约占 红细胞直径的1/6 1或2个 纤细 无 中等 1个 较粗厚 偶见细小褐色颗粒 中等 1个 较粗厚 无 大滋养体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 1个 阿米巴样,常含空泡 黄褐色,细小,杆状, 散在分布 较小 1或2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黄褐色,细小,结成 团块后,呈黑褐色 较小 1个 带状,空泡不显著 深褐色,粗大,沿边 缘分布 较小 1个 圆形,空泡不显著 棕黄色,较粗大 未成熟裂殖体大小 核 胞质 色素 较大 2个以上 圆形或不规则,空泡 消失 黄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黑褐色团块状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空泡消失 深褐色,分布不匀 较小 2个以上 圆形或卵圆形,空泡 消失 棕黄色,分布不匀 成熟裂殖体 大小 裂殖子 色素 大于正常红细胞 12~24个,常为16~18 个,排列不规则,较大 黄褐色,常聚集一侧 小于正常红细胞 8~32个,常为8~18 个,排列不规则,较小 黑褐色团块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 常排列如菊花状, 较大 深褐色,常聚集中央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 排列不规则,较大 棕黄色,聚集中央或一 侧

医学昆虫对人类的危害

医学昆虫对人类的危害 医学昆虫是指骚扰人类安宁,吮吸疾病与病原体的昆虫,包括:蚊、蝇、蠓、蚋、蛉、蚤、臭虫、蜚蠊、蜘蛛、恙螨、革螨、蝗、蜈蚣、马陆等。它们可以通过吸血、刺螫、机械携带并传播各种病原体,有些直接寄生致病,有的引起过敏性疾病,有些还可以长期在体内保存病原体,甚至将病原体经卵传递至后代,不仅具有媒介的作用,而且具有宿主的作用。 我国地处亚热带、温带区域,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各地环境、气候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医学昆虫的种类繁多。据调查,我国已知蚊类有370多种,蝇类386种,室内蜚镰9种,蚤类520多种,白岭类40种,嵘类280多种,纳类约100多种,蟀类110种,蜗类534种。苍蝇、蚊子、蜚蠊等医学昆虫早已成为与人类建筑物、城市化联系密切的世界性伴生种,这些媒介生物对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医学昆虫对人类的危害做以简单的介绍。 一蚊虫 蚊虫是所有医学昆虫中最重要的害虫。蚊虫的分布很广,全世界从高山到矿井内都有,约2400种以上,我国已发现约350种。最常见的有按蚊属: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库蚊属: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三带咏库蚊;伊蚊属: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等。它们不仅叮人吸血,影响人们的睡眠和休息,更重要的是蚊虫传播疟疾、丝虫、乙脑、登革热、黄热病等传染病,严重地危害人们的健康,影响军事行动。 (1)疟疾: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按蚊的种类很多,可传播疾疟的有60余种,传染性据其吸血习性、数量、寿命及对疟原虫的感受性决定。我国公认中华按蚊、巴拉巴蚊、麦赛按蚊、雷氏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及萨氏按蚊等七种为主要传疟媒介按蚊。当受染的雌性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循环,约半小时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原虫,经过5~40天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子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内发育增殖,人即被感染。 感染后人会出现剧烈头痛,发冷发热,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烦燥不安,进而嗜

疟疾单选题及答

疟疾知识培训考试题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疟疾俗称(B) A.感冒 B.打摆子 C.发烧 D.腹泻 2.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C) A. 2种 B. 3种 C.4种 D. 5种 3.下列哪种疟原虫不在人体内寄生(A) A.弯曲疟原虫 B.间日疟原虫 C.恶性疟原虫 D.卵形疟原虫 4.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对疟疾的管理被列入为(C) A.甲类传染病管理 B.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管理 C.乙类传染病管理 D.丙类传染病管理 5.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C) A. 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8小时 6.以下各个地区中,有疟疾流行的地区性是(D) A.欧洲 B.北美洲 C.日本 D.东南亚 7.疟疾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传播的(A) A.蚊子叮咬 B.吸入飞沫 C.苍蝇污染食物 D.性交 8.疟疾传播给人,其感染人体的阶段是(B) A.配子体 B.子孢子 C.合子 D.裂殖子 9.蚊子吸人血时,通过疟原虫生活史的哪个阶段被感染(A) A.配子体 B.子孢子 C.合子 D.裂殖子

10.疟原虫生活史中有几类增殖(C) A.1 B. 2 C. 3 D. 4 11.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细胞或组织是(D) A.肌肉细胞B.消化道内 C.脑细胞内 D.红细胞内 12.间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为(C)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 13.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D)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4.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C)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48小时 D. 72小时 15.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B)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6.我国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主要蚊种是(A) A.中华按蚊 B.微小按蚊 C.嗜人按蚊 D.大劣按蚊 17.最简单、直观地鉴别中华按蚊成蚊是看其在物体表面停留时的姿态,以下描述中属于中华按蚊典型停留姿态的是(A) A.腹部翘起,喙与身体成一直线 B.腹部翘起,喙与身体成一角度 C.腹部不翘起,喙与身体成一直线 D.腹部不翘起,喙与身体成一角度 18.以下各个因素中,不属于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是(D)

疟原虫形态

形态 发育期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繁殖,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分为三个主要发育期。 (1)滋养体(trophozoite):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摄食和生长、发育的阶段。按发育先后,滋养体有早、晚期之分。早期滋养体胞核小,胞质少,中间有空泡,虫体多呈环状,故又称之为环状体(ring form)。以后虫体长大,胞核亦增大,胞质增多,有时伸出伪足,胞质中开始出现疟色素(malarial pigment)。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可以变大、变形,颜色变浅,常有明显的红色薛氏点(Schuffner’s dots);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有粗大的紫褐色茂氏点(Maurer’s dots);被三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可有齐氏点(Ziemann’s dots)。此时称为晚期滋养体,亦称大滋养体。 (2)裂殖体(schizont):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核开始分裂后即称为裂殖体。核经反复分裂,最后胞质随之分裂,每一个核都被部分胞质包裹,成为裂殖子(merozoite),早期的裂殖体称为未成熟裂殖体,晚期含有一定数量的裂殖子且疟色素已经集中成团的裂殖体称为成熟裂殖体。 (3)配子体(gametocyte):疟原虫经过数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中发育长大,核增大而不再分裂,胞质增多而无伪足,最后发育成为圆形、卵圆形或新月形的个体,称为配子体;配子体有雌、雄(或大小)之分:雌(大)配子体虫体较大,胞质致密,疟色素多而粗大,核致密而偏于虫体一侧或居中;雄(小)配子体虫体较小,胞质稀薄,疟色素少而细小,核质疏松、较大、位于虫体中央。 超微结构 (1)裂殖子:红细胞 显微镜下的疟原虫 内期裂殖子呈卵圆形,有表膜复合膜(pellicular complex)包绕。大小随虫种略有不同,平均长1.5µm,平均直径1µm。 表膜(pellicle)由一质膜和两层紧贴的内膜组成。质膜厚约7.5µm,内膜厚约15µm,有膜孔。紧靠内膜的下面是一排起于顶端极环(polar ring)并向后部放散的表膜下微管(subpellicular microtubule)。内膜和表膜下微管可能起细胞骨架作用,使裂殖子有硬度。游离的裂殖子的外膜有一厚约20µm表被(surface coat)覆盖。此表被是电子致密、坚实的纤丝,在性质上似是蛋白质,可能在对宿主免疫反应的应答中起作用。在裂殖子侧面表膜有一胞口(cytostome),红细胞内期各期原虫通过胞口摄取宿主细胞浆。 裂殖子顶端是一截头的圆锥形突起称为顶突(apical prominence),有三个极环。在此区可见两个电子致密的棒状体(rhoptry)和数个微线体(micronemes)。棒状体和微线体可能在裂殖子侵入宿主细胞时起作用。裂殖子后部可见一线粒体。内质网很少,但胞浆内有丰富的核糖体。高尔基氏复合体不明显。裂殖子的核大而圆,位于虫体后半部,沿核膜可见核孔,未见有核仁。 (2)子孢子:子孢子形状细长,长约11µm,直径为1.0µm,常弯曲呈C形或S形,前端稍细,顶端较平,后端钝圆,体表光滑。子孢子内的细胞器基本上与裂殖子相似。表膜由一外膜、双层内膜和一层表膜下微管组成。膜下微管自极环向后延伸至核或稍越过核而终止。虫体的微弱运动可能是膜下微管的伸缩引起的。子孢子的前端顶部有一向内凹入的顶杯(anterior cup)即顶突,在顶突的周围有3~4个极环。细胞核一个,长形。有一对电子致密的棒状体,可能开口于顶环。在核的前方或后方,有数量很多的微线体,呈圆形、卵圆形或长形。[1]

第二章原虫--疟原虫(DOC)

第五节疟原虫 一.概述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疾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流行遍及全世界,尤以亚非拉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严重。目前已知的疟原虫种类有130多种,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少数可寄生于鸟类、爬行类。 但能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仅有四种:间日疟原虫常见恶性疟原虫常见三日疟原少见虫卵形疟原虫几例 二.生活史 疟原虫的生活史需要二个宿主:人和蚊。 因而其发育过程可分成二个阶段:在人体内发育和在蚊体内发育。 在人体内发育又可分为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 ㈠在人体内发育: 感染阶段是子孢子,子孢子是在蚊体内发育成熟并存在于蚊涎腺管中,当蚊叮咬时即可随涎液进入人体。 红外期: 子孢子进入人体后,约在血液中停留30分钟左右,然后陆续进入肝脏,并侵入肝细胞内发育,这过程即为红细胞外期。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遗传学上不同的二个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 速发型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虫体由长形变成圆形,核开始分裂而形成一个红外期裂殖体,约经8天裂殖体分裂成许许多多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即裂殖子。最后使肝细胞破裂,裂殖子逸出并进入肝血窦,其中有部分被吞噬细胞消灭,而另一部分可进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开始红细胞内期发育。 相反,迟发型子孢子在进入肝细胞后却不马上发育,而是进入休眠状态,休眠时间长短视疟原虫种株不同而不同,然后才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这也是作为感染不同种株疟原虫潜伏期不同以及复发间隔时间不同的原因。 红内期: 红外期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在红细胞内发育经由环状体(早期滋养体)、

滋养体、裂殖体前期,发育到成熟裂殖体(内含12~24个裂殖子),最后胀破红细胞,裂殖子逸出,又侵入新的红细胞,又继续上面由环状体到裂殖体的发育过程。 每循环发育一次称为一次生殖周期(或发育周期)。不同种的疟原虫生殖周期的长短是基本固定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约需48小时,即隔天; 三日疟原虫需72小时,隔2天。一般认为人类红内期疟原虫不可能再回到肝脏细胞内发育。 配子体形成: 在经几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则不再发育成环状体,而是沿着另一种形式——有性生殖世代发育成有性别区分的有性生殖前体,即雌雄配子母体。雌雄配子母体成熟后存留于血液中,在体内约可生存30~60天。在这期间如有机会被合适的蚊媒吸入,则可在蚊体内继续发育,否则将在血液中退化变性而终被吞噬细胞所消灭。 另外,四种判寄生的红细胞时期不同,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主要寄生于幼稚红细胞即网织红细胞。三日疟原虫多寄生于较衰老的红细胞,而恶性疟原虫则不分老幼寄生于各期红细胞。 ㈡在蚊体内发育 血液中各期疟原虫随蚊叮咬进入蚊胃后,其他各期被消化,仅雌雄配子母体能存活并继续发育。雄配子体在几分钟内核即分裂成4~8块,发育成4~8个雄配子(也称小配子)。雌配子体的核进行染色体的减数分裂,发育成为不活动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雌配子(大配子)。雌雄配子即结合成合子,即所谓受精。合子在几小时内又形成香蕉状或腊肠状能活动的动合子。动合子可穿过蚊胃上皮细胞,在蚊胃弹性纤维膜下形成圆形的囊合子,或称卵囊。虫体核迅速分裂增殖,在卵囊内分化成为孢子细胞,最后发育为成熟的子孢子。 每个卵囊可含成千上万个子孢子,每个蚊胃可形成数个至数十个卵囊。成熟的子孢子可从卵囊壁微孔逸出或由于卵囊破裂而进入蚊体腔,最后集中于涎腺内。当蚊子重新叮咬人时,子孢子即可随涎液而侵入新宿主,重又开始上面的循环过程。 从上面生活史过程还可看到:

防治寄生虫疟原虫的论文(共2篇)

防治寄生虫疟原虫的论文(共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延缓寄生虫恶性疟原虫产生的研究 疟疾(Malaria)是全球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目前全球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居住在疟疾流行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感染疟疾疫情最重,疟疾是非洲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东南亚的感染情况仅次于非洲,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的报告,全球30%的疟疾发病率和8%的死亡率集中在这里。虽然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疟疾发病案例由2005年亿人次降到2009年亿人次;死亡人数由2000年万例降到2009年的万例,其中非洲地区死亡人数虽然大幅下降,但是目前疟疾仍然是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给疫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阻碍社会的发展。由于恶性疟发病凶险,愈后差,其病死率可高达50%,并且恶性疟原虫对多种抗疟药已存在耐药性,因此恶性疟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恶性疟原虫对主要抗疟药物氯喹产生了抗药性,疟原虫的抗药性由

单一性向多药抗性发展。恶性疟原虫抗药株的不断出现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给疟疾防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疟原虫抗药性研究迫在眉睫。鉴于全球恶性疟原虫对传统的氯喹、乙胺嘧啶、甲氟喹等已产生耐药,由于具有抗药性疟原虫会很快遍布所有恶性疟流行地区,抗药强度会不断增加,原虫产生抗药性的速度远比新药研发的进度快得多,从保护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角度考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基础上联合其他药物(ACTs)来治疗恶性疟,以延缓疟原虫对青蒿素和其他药物抗药性的产生。 1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的现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全新结构的抗疟药,自其问世以来即以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活性得到世界公认,对氯喹耐药的恶性疟依然有效。现在多重抗药的恶性疟原虫株已在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广泛流行,虽然疟原虫已对多种药物产生了抗药性,青蒿素类药物仍能够在几天内治愈超过90%的疟疾患者,目前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种很有效的抗疟新药,但是目前已有很多的研究提示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正逐渐下降,抗药性的产生是难以避免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警告说,如果失去了ACTs,人们将再也没有一个治

疟原虫的病例 2016-1-21

马山县医院罗晓成病例(来自CDC的考核片)2016-1-21 阿米巴样大滋养体环状体多重感染,红细胞巨大红细胞皱缩明显,陈旧血标本

环状体多重感染,红细胞巨大 环状体感染的红细胞都大未成熟裂殖体,大于红细胞

早期阿米巴样大滋养体裂殖体2个核 李素娟上林中医 疟原虫 马红萍(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

恶性疟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还有个小的象配子体? 郭彩茹扶风人民 虫体量很多,各阶段形态均有,很好的片子,谢谢老师分享 李华洋宜宾二院 哇!很典型 玉吉昆明附一院 恶性疟原虫 徐莉汶-昭通市一院 恶性虐 黄小华-重庆云阳中医院 没看见配子体,其他阶段都有 鲁冯洋临泉医院 卵型虐吧,感染红细胞有凸起,恶性虐只看到环状体和配子体, 罗艳卲二医院 @鲁冯洋临泉医院对卵型疟来说,是不是虫体太小了点 唐杰—中信中心医院 个人倾向卵形疟,貌似是反复感染,另外制片不好红细胞皱缩也影响判断 何兴娟,河北三院 红细胞中可见多个疟原虫和双核疟原虫,应该很恶,但是恶性疟一般看不到滋养体,只看到环状体和配子体,配子体是腊肠状,你的第一张图似乎不符,这跟前几天陈要朋老师的病例很像啊,那个还怀疑是巴贝虫呢,(这个虫我还不太掌握详细)要做PCR。治疗上两虫基本相同吧。你这个怀疑恶性但有不符。 周峰-泗洪分金亭 红细胞里的疟原虫

吴斌斌(甘肃天水407医院) 图片由柏世玉老师(泰安中心医院)标注。 柏世玉老师点评:间日疟原虫感染。 一、先看整个片子,红细胞皱缩明显,提示陈旧血(CDC的标本都是下边送 去的,再制片细胞形态及原虫形态都不典型)。不要轻易考虑卵形疟,有其他未感染红细胞对比。 二、要熟悉疟原虫发育史,恶性疟一般外周只见环状体及配子体,除非重度 感染可见大滋养体及裂殖体。 三、要熟悉疟原虫感染导致红细胞的体积及外形的变化,非常重要。 四、现在疟疾感染基本是输入性的,患者往往都有抗疟药,随时可以吃药, 所以感染症状、原虫形态及数量大都不会很典型,甚至有的恶性疟感染者也可能薄血膜见不到或偶尔见到。 五、混合感染非常罕见,除非见到两种原虫的典型形态,或有基因鉴定(尤 其只见到环状体时)。 六、重复感染现象不是恶性疟的专利。

疟疾的危害与预防

《疟疾的危害与预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疟疾,明确疟疾的传播方式,提高对疟疾的警觉性; 2、知道疟疾的主要症状,树立疟疾治疗必须规范用药的意识,学会预防疟疾的关键措施----防蚊、灭蚊。 教学重点:预防疟疾的关键措施----防蚊、灭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同学们听说过疟疾吗?关于疟疾的基本知识有哪些呢?谁能说一说 (二)新授 1、疟疾的流行状况: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世界超过三份之一的人口目前居住在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及男美北部等疟疾流行地区。目前,在我国流行区 90%以上的县(市、区)的发病率控制在 1 万以下,其中半数以上在 1/10 万以下,病例呈高度散发状。流行仍较严重的地区已局限到安徽、湖北、河南、江苏 4 剩的局部地区以及云南的边境和海南的中南部山区。 2、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使人们患上疟疾的凶手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寄生虫。它叫做疟原虫。属于原生动物,只有在显微镜下被放大后才能看见。寄生于人体的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型疟原虫四种,他们分别能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型疟。间日疟目前在我国较为常见,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安徽、湖北、河南和江苏等省。恶性疟次之,主要分布在云南和海南省。三日疟偶尔发现,卵型疟已无病例报告。 3、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1)传播的媒介----按蚊那么,疟原虫由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出示挂图 1]?在天热的时候,我们穿的衣服很少,大部分四肢都暴露在衣服外面,这时很容易被蚊子叮咬而患疟疾。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被蚊子叮咬过,但并没有患疟疾,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蚊子分为很多种,疟原虫寄生在按蚊的胃中,当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吸人血时,疟原虫就进入了人体,才能传播疟疾。(2)传播的过程:在人体内,疟原虫首先侵犯肝脏,以后又进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它可以成倍地增殖,将红细胞胀破。大量的红细胞残渣和疟原虫进入血液,使人发病。 4、疟疾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热、出汗患了疟疾,人会出现哪些症状呢?疟疾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热、出汗,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期: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发冷期或寒战期:常伴有头痛、恶心和呕吐。此时患者感觉全身发冷、颤抖、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夏天几层棉被也不暖。此时体温多已超过 38℃。发热期:一般持续 3—6 小时,头痛加剧。患者表现面色绯红、皮肤灼热;体温高者可超过 40℃。出汗期:患者表现为大汗淋漓、体温急降,全身乏力。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间歇期: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恶性疟病例很不规则,间日疟为 48 小时。总之,疟疾的典型症状可以概括为:发冷、发热、出汗。 5、疟疾治疗应该规范用药患了疟疾,应该如何治疗呢?患了疟疾,要及时到医院或乡村卫生所去就医,并且遵照医生的要求,坚持连续服药(氯喹加伯喹)8 天。如果做到这一点,疟疾就会根治。但是,千万要注意不要感觉身体好转了,就擅自做主停止服药,这样就会导致疟疾复发。

疟疾多选题

疟疾多选题 三、多选题(每题最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和不选均不得分) 1. 疟疾的典型症状有() A. 发热 B. 寒战 C. 呕吐 D. 出汗 E. 咳嗽 2. 下列几种药物中,用于恶性疟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A. 蒿甲醚 B. 双氢青蒿素 C. 青蒿琥酯 D. 氯喹 E. 伯氨喹 3. 疟疾疫点调查与处置内容包括哪些() A. 基本情况 B. 病例筛查 C. 媒介调查控制 D. 健康教育 E. 扩大治疗 4.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种类有() A. 间日疟原虫 B. 恶性疟原虫 C. 三日疟原虫 D. 卵形疟原虫 E. 许氏疟原虫 5. 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各期包括() A. 前驱期B. 寒战期C. 发热期D. 出汗期E. 间歇期 6.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包括() A. 红细胞外期 B. 红细胞内期 C. 配子体形成 D. 子孢子形成 E. 卵囊形成 7. 间日疟外周血涂片中可查见的虫体阶段有() A. 环状体 B. 大滋养体 C. 裂殖体 D. 配子体 E. 子孢子 8. 下列虫体各阶段中,在染色后的血膜上,可查见有疟色素的虫体阶段有() A. 环状体 B. 大滋养体 C. 裂殖体 D. 配子体 E. 以上均可 9. 下列疟原虫种类中,无迟发型子孢子,因而无复发现象的虫种有() A. 恶性疟原虫 B. 间日疟原虫 C. 卵形疟原虫 D. 三日疟原虫 E. 以上都是 10. 制作疟原虫血涂片时,影响血膜染色质量的因素有() A. 染剂和溶剂的质量 B. 染液的新旧 C. 染液的稀释浓度 D. 染色时间 E. 稀释和冲洗用水的酸碱度 11. 涂制均匀染色较好的薄血膜所具有的特点是() A. 疟原虫着色良好 B. 细胞重叠 C. 结构清晰 D. 胞质变形 E. 便于观察疟原虫形态和鉴别虫种 12. 与疟疾传播和流行相关的因素有()

疟原虫的故事

疟原虫的故事 一、学名:疟原虫(原生生物界孢子虫纲疟原虫科) 二、种类:疟原虫有50余种,寄生在人体的主要有4种: 间日疟原虫(P. vivax) 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 卵形疟原虫(P. ovale) 三、生活史:疟原虫有两个宿主:人与按蚊。有世代交替现象。 (1.)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 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 红细胞前期(外期):按蚊叮咬人类红细胞内期:裂殖子疟原虫的长梭形子 经唾液进入血液 侵入肝细胞 以胞口摄取肝细胞物质 滋养体 复分裂 裂体生殖 裂殖体 以胞口摄取肝细胞物质细胞质随核分裂裂殖体 & 潜隐体 涨破肝细胞 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 部分侵入红细胞 体积渐大 环状体 增大 细胞质变活跃, 伸出伪足 阿米巴样体 &大滋养体 摄取血色素 不能利用产物形成虐色体裂殖体 成熟后形成多 个裂殖子 红细胞破裂 裂殖体散到血浆中,各自侵入红 细胞,重复进行裂体生殖 进过几次裂体生殖 或机体内环境对疟原虫不利大、小配子母细胞

(2.)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四、形态。 五、危害:疟原虫对于人的危害很大,它能大量地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近些年来发现间日疟原虫也能损害脑组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 人体内的大小配子母细胞被按蚊吸去 有性生殖 大配子母细胞成熟后称大配子(或雌配子) 小配子母细胞的核分裂成几小块移至细胞周缘,同时胞质活动,由边缘突出4~68条活动力很强的毛状细丝,每个核进入到一个细丝体内,之后鞭毛状细丝脱离形成小配子(或雄配子) 大配子 小配子 在蚊胃腔 合子,逐渐变长能蠕动,称为动合子 穿过蚊的胃壁,定居在胃壁基膜与上皮细胞之间,体积变圆 外层分泌囊壁 卵囊 多次分裂 子孢子,成熟后,子孢子出来,到体腔,穿过各种组织,最多是到蚊的唾液腔 随按蚊叮人,子孢子进入人体 1.滋养体: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摄食和生长、发育的阶段。体胞核小,胞质少,中间有空泡,虫体多呈环状,故又称之为环状体。以后虫体长大,胞核亦增大,胞质增多,有时伸出伪足,胞质中开始出现疟色素。 2.裂殖体:滋养体发育成熟,核开始分裂后即称为裂殖体。核经反复分裂,最后胞质随之分裂,每一个核都被部分胞质包裹,成为裂殖子。 3.配子体:疟原虫经过数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中发育长大,核增大而不再分裂,胞质增多而无伪足,最后发育成为圆形、卵圆形或新月形的个体,称为配子体。 发育期

疟疾防治知识题库

附件3 江西省疟疾诊治知识题库 一、是非题(对的在后面括号中打“V”错的打“%” 1 ?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V ) 2.能感染人的有 5 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X ) 3 ?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X) 4.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V ) 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 ( V) 6.疟疾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很短。 ( X ) 7.疟疾只在非洲流行。 ( X ) 8.间日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全年流行。(X ) 9.目前我国输入性的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X ) 10.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V ) 11.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X ) 12 .在我国,只有中华按蚊一种蚊子传播疟疾。 ( X ) 13.疟原虫的裂殖子通过蚊子传播给人。(X ) 14.疟原虫只寄生人体的红细胞。(X ) 15 .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后来才寄生于红细胞内。( V ) 16 .疟原虫只寄生在人体的肝细胞内。( X ) 17 .疟原虫还寄生在人体的肌肉内。( X) 18 ?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 V ) - 11 -

19 ?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 X ) 20 ?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V ) 21 ?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72 小时。( V ) 22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36-48 小时。( V ) 23 ?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V ) 24 ?中华按蚊的孳生地是那些小的臭水沟。( X ) 25 ? 微小按蚊主要传播恶性疟。 ( V ) 26 ? 疟疾的流行与环境的温度没有关系。( X ) 27 ?输血也可以传播疟疾。(V ) 28 .正常情况下,感染疟疾的孕妇能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给胎儿。( X ) 29 .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V ) 30 .进入间歇期,疟疾患者还会有发热。( X ) 31.间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48小时。( V) 32 .恶性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36-48 小时。( V ) 33 .三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48 小时。( X) 34 .恶性疟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常可发展为重症疟疾。( V ) 35.间日疟能引起患者死亡。( X ) 36.疟疾的再燃是指由于血液中少量的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而再度发作。 (V ) 37 .各种疟原虫都会出现再燃。 ( V ) 38. 疟疾的复发是指初发患者经治疗后,血中疟原虫已彻底肃清,但是肝脏中的迟发型子孢子再次释放至血液 中、经繁殖而引起临床症状。( V ) 39.各种疟原虫都有复发现象。 (X ) 40 .脑型疟多见于儿童。 ( V ) 41 .免疫力低下者也常常引发脑型疟等重症疟疾。 (V ) 42.患者一旦发展成了脑型疟,就治不好了。 ( X ) 43 .在对脑型疟患者救治过程中,只要关注病原体就可以了。( X ) 44 .在对脑型疟的救治过程中,对症治疗也非常重要。( V ) 45.输血性的疟疾治疗后也有复发。 (X ) 46.疟疾的诊断依据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三个方面。 (V ) 47.疟疾的流行病学史是指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 有输血史。 ( V ) 48.疟疾的发作具有周期性,其间歇期的长短取决于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的时间。 (X) 49 .在疟疾发作后数小时采血进行镜检是最好的时机。( V ) 50.血片中查到疟原虫还不能确定患者就是疟疾病例。 (X ) 51 .对疟疾病例的隔离要求与其他传染病的隔离要求一样。 (X ) 52 .疟疾病例经治疗后,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 ( V) 53.及早规范治疗可以防止恶性疟发展为凶险型发作。( V) 54 .ACT 是氯喹和伯氨喹的简称。( X ) 55.治疗间日疟最常用的是氯喹和伯氨喹。( V) 56 .非重症恶性疟病例的首选抗疟药物剂型为注射剂。( X) 57.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应首选氯喹/伯氨喹九日疗法治疗方案。 (X ) 58.一般的疟疾病例用口服给药就可以了。 ( V) 59.在使用伯氨喹治疗疟疾患者时,需注意患者是否同时患有G6PD 缺乏症。 (V ) 60.疟疾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后,就可以不用继续治疗了。 ( X ) 61 .休止期抗复发治疗针对的是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X ) 62.休止期抗复发治疗常用的药物是氯喹。 (X ) 63.各种疟疾都需要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的。 (X ) 64 .到疟疾流行区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让蚊子叮咬。(V ) 65 .在每年传播季节前,对上一年内本辖区内登记、报告的所有间日疟病例,采用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 1 次传播休止期根治。(V) 66 . RDT 是快速诊断试验的简称。(V ) 67 . RDT主要检测待检样本中的疟原虫抗体。(X ) 68.对发热病人开展血片的疟原虫检测或RDT 检测是发现病人的主要途径。(V ) 69 .疟疾流行的主要区域是热带和亚热带。(V ) 70 .疟疾病例的疫点处置是为了保护病例。(X )71.疟疾防治的重点人群是来自流行区的人群。(V) - 12 -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间日疟(vivax malaria,benign tertian),病原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quartan malaria,malariae malaria),病原为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卵形疟(ovale malaria),病原为卵型疟原虫(P.ovale);恶性疟(faleiparuma mlaria,malignant tertian),病原为恶性疟原虫(P.faleiparu-m)。 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1957年泰国发现抗氯喹的疟疾病人。1960年哥伦比亚正式报告了此类患者。[1]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增殖成裂殖子,使红细胞胀大破裂时,大量的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异性蛋白反应,机体肌肉收缩产热,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故可引起肝、脾肿大,多次发作可致贫血等。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成熟所需时间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为24~48小时,故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作。 [2] 编辑本段病原学 分类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形态及生活史 疟原虫生活史比较复杂。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生长及繁殖(肝细胞内一红外期,及红细胞内一红内期)及在按蚊体内生长及繁殖两个阶段。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⑴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2] ①红细胞外期:按蚊吸人血时唾液中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中,约经30分钟,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此时期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亦称肝内期或组织期。红外期裂殖体增殖时间为:间日疟原虫8天,恶性疟原虫5.5~6天,卵形疟9天,三日疟原虫11~12天。当红外期裂殖体发育成熟时,被寄生的肝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出,释放至周围血循环中,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另一部分则侵入红细胞内发育。⑵红细胞内期: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便开始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该期称红细胞内期,简称红内期。 在红内期,各种疟原虫完成裂体增殖周期所需的时间有所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为48小时,恶性疟原虫为36~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 ⑵在蚊体内发育:雌雄配子体在蚊体内的发育和繁殖包括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两个阶段。编辑本段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的血中有配子体的人是疟疾的传染源。 2.传播媒介为按蚊(Anopheles)。按蚊共200种左右,但传疟者并不多,只有吸人血、对疟原虫易感、群体的数量大、生活期较长、子孢子可在其体内发育成熟的蚊种才可成为媒介。而且一种按蚊在甲地起传疟作用,而在乙地则不一定。 3、传播方式绝大多数为,被有传染性的按蚊叮咬后而受染。罕见的情况下经胎盘的先天性感染、输血、麻醉药成瘾的人打麻醉针时针头或注射器消毒不良等均可传染。 4、易感者所有人对4种疟原虫均易感。但黑种人对间日疟敏感性差。原因不明。 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不被感染者极少。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受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5.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

疟疾防治知识

疟疾防治知识 一、概述: 疟疾,老百姓又叫做“打脾寒”、“打摆子”,此病为夏秋之季最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由蚊子传播,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在我国,间日疟原虫较常见。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现症病人或者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传播媒介: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在安徽省的疟疾传播媒介主要有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1.疟疾根据发作周期可分为间日症、恶性症和三间疟三种。得了疟疾以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且发抖得很厉害,这在医学上叫做“寒战”,大约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了,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了3~4小时以后就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

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困。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重症疟疾病人,可见昏迷、谵语、脖硬、危及生命。 2.根据卫生部和全国疟疾专家委员会所制定的疟疾诊断标准,凡是符合以下任何一点的即为疟疾:①血液中查检疟原虫;②临床症状典型;③抗疟药物治疗有效。 四、预防和控制: 1.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服用方法是二药合用,连服8天。为了防止复发,第二年春天,还须进行休止期治疗,以达到根治。此外,亦可以用药物来预防疟疾。目前常用来预防疟疾的药物有乙胺嘧啶等,一般每星期吃药一次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但是需要经常服用。 2.除了药物预防外,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宿舍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喷洒DDV、灭蚊灵,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若适当口服些维生素B1片,也能收到防治的良好效果。个人防护亦很重要,在傍晚时开始穿长袖衣裤,裸露部分涂敷驱避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