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领导权力与制约

第二章 领导权力与制约

第二章 领导权力与制约
第二章 领导权力与制约

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

一、领导权力的起源

1、权力起源概说的七种代表性观点:神权说;德仁说;智慧说;暴力说;契约论;资源说和接受论。七种权力起源说,除了“神权说”外,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同时也说明权力起源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2、权力起源的因素

(1)人以劳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2)人具有高度的社会性。

(3)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性。

二、领导权力的发展

1、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

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是指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这种领导权力的特点是:

(1)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的社会职能与国家政治权力的统治职能明显地交织在一起。

(2)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

(3)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法权力等血缘关系权力有根深蒂固的联系。

(4)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经济权力有相当直接的关系。

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

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其与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1)现代社会领导权力的自主性非常明显,社会管理职能日益突出。

(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不仅实现了同外部权力的分离,其内部的功能分化也日益发达。

(3)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3、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权力

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国家里,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的特征依然部分地存在,而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的特征也已大量出现,但却尚未完全具备。于是,在转型期社会,行政领导权力的现代性特征与传统性特征就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这种转变中社会的领导权力可称为转型期的领导权力。

三、领导权力的含义与本质属性

1、领导权力的含义

所谓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这一定义大致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1)领导权力的主体。包括党政机构的领导者、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以及广大的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者。

(2)领导权力的目标。是要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和各类政策来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国家意志在表现形式上都是以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

(3)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

(4)领导权力的客体。包括所有的居民以及由居民所组成的不同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囊括领土范围内的整个社会。

2、领导权力的本质

(1)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

(2)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阶级关系。

(3)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

四、领导权力的特征

1、无形性;

2、依附性;

3、可塑性;

4、对象性;

5、强制性;

6、交换性;

7、垄断性;

8、诱惑性。

五、领导权力的结构

领导权力的结构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进行有序性的活动过程所构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

1、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构成要素

(1)领导权力主体

领导权力主体是指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各级领导者,是在确定领导目标、履行领导职能、取得领导绩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或集团。其特点主要有:①在其位;②负其责;③用其权。

(2)领导权力客体

领导权力客体是指领导权力作用的对象,即指领导活动中的被领导者。总体上说,被领导者既接受领导者的领导,又参与领导活动的过程,监督领导者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做到:①服从领导;②支持领导;③监督领导。

(3)领导权力载体

领导权力的载体是指领导权力与其主客体结合以后所形成的一种网络架构,它表现为领导权力关系及其制度安排的总格局,是领导活动赖以展开的组织依托与基本框架。这种组织结构大致在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上展开,同时这两个方向又相互交织,彼此渗透。

①领导权力载体在纵向上表现为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体现出领导权力主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领导权力载体在横向上表现为平行式的部门结构。

2、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

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是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这主要表现为:

①领导权力是一种矢量,其作用方向和轨道具有明显的指向。

②领导权力的运行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其中间过程存在许多中介。

③时间在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④领导权力运行的结果。

六、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与联系

1、权力与权威的共性

权力与权威的共同性在于能够指导、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动。在权力与权威的指示与感召之下,人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按照权力与权威占有者的意志行事。

2、权力与权威的区别

权力不等同于权威,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

(1)权力与权威的来源不同。在一个现代组织中,领导权力一般来源于法律、法规或组织规章条例的规定,具有外在的、法定的性质。而领导权威则主要来源于个人影响力。

(2)权力与权威的表现形式不同。领导权力主要以职权形式出现,其所发挥的指引与影响作用是以强制性做后盾。而领导权威则主要表现为领导者自身的良好素质,从而通过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来统御被领导者与周围的人。

(3)权力与权威的影响时限不同。领导权力是通过命令、批示等强制手段产生影响的,具有直观、明显的特点。这种权力随着职位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职务的终止而消失。而领导权威则不同,它来自领导者的自身,通过领导者的崇高威望和优良品行感染并影响人们的言行,使人们在心理上认同,从感情上接受。

(4)权力与权威的作用效果不同。领导权力带有强制性和不可违抗性,在这种强大“外力”的作用下,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一般多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服从,有时处于敢怒不敢言或敢言而不敢动的反抗状态。而领导权威产生作用的前提是人们心理上的认可与感情上的接受,在这种“内动力”的作用下,人们对领导者时常表现出一种由衷的尊敬与主动的服从和依赖,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领导者只有同时具备法定的权力与个性化的权威,才能实行最佳领导,并取得最好的绩效。

七、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制度

(2)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充分享有

(3)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

(4)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考虑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

2、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组织职能的配置是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基础。

(2)组织是领导权力合理划分与配置的载体。

(3)组织人员是领导权力行使的主体。

总之,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并充分考虑领导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从而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与协调,才能达到领导权力划分与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八、领导权力行使的原则

1、正当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效益性原则

5、权变性原则

九、领导权力行使的方法与艺术

1、领导授权的含义

所谓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2、领导授权的特点与形式

(1)领导授权的特点

①领导授权在本质上是组织内部权力分配的特定形式。

②领导授权实际上是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上级领导给下属分派任务。

③领导授权是一种权责高度统一的行为。

(2)领导授权的形式

①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授权分为口头授权与书面授权。

②根据授权的规范性程度的不同,可将领导授权分为正式授权与非正式授权。

③根据工作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上下级的水平与能力等综合情况,可将领导授权分为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制约授权和弹性授权等形式。

3、领导授权的原则

①适当原则。

②责任原则。

③可控原则。

④信任原则。

⑤考绩原则。

十、领导权力的腐败

1、权力腐败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中,“腐败”概念一般被作为“权力腐败”概念的简称,它特指权力的蜕变。

即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2、权力腐败的特征

(1)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

(2)权力腐败的主要内容为寻租与造租;

(3)权力腐败的主客体趋向法人化与集团化;

(4)权力腐败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

(5)权力腐败的新形势不断涌现。

3、权力腐败的危害

(1)权力腐败直接损害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并可能造成危及根本的合法性危机。

(2)权力腐败直接消解了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朝着民主化方面发展的积极力量。

(3)权力腐败阻碍了行政与经济体制的变革。

(4)权力腐败造成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

(5)权力腐败已经并将继续对经济收入的分配产生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

(6)权力腐败完全可能造成优秀人才的外流和埋没。

(7)权力腐败会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

十一、领导权力的制约

1、领导权力制约的含义与特点

(1)领导权力制约的含义

所谓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与约束。具体地说,就是享有制约权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与群体,运用民主、法制与新闻舆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所有人与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关系。

(2)领导权力制约的特点

①权力制约关系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权力才能形成,单独的权力无法形成制约。

②权力制约关系是横向的,各种权力的地位是平等的或同层次的,而不存在隶属关系。

③权力制约的关系是双向的,各种权力之间的限制与约束是双向的。

2、领导权力制约的本质要求

(1)权力制约主体活动的独立性。

(2)权力制约对象活动的公开性。

(3)权力制约关系的对等性。

(4)权力制约手段的强制性。

(5)权力制约机构的协调性。

3、领导权力制约的基本功能

(1)权力制约的导向功能。

(2)权力制约的保障功能。

(3)权力制约的防范功能。

(4)权力制约的矫正功能。

(5)权力制约的惩诫功能。

(6)权力制约的调整功能。

十二、领导权力制约机制的建设

1、权力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

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

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种机制可以存在于民主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专制社会,不过在两种社会中的分权程度和保障目的有所不同。西方分权制衡制度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并且强调最高权力的分立与相互制衡。我国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目的是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这一制度的原则是分工制约,而不是西方国家的分权制衡。

2、道德制约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

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前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以使已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这两种制约机制哪一种更被看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种人性观的影响。现实中这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

3、权利制约机制:以权利制约权力

此种制约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它的主要涵义是,在正确理解权利与

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配置权利,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遏权力之滥用的作用。它包含着两重意思:

(1)承认公民的权利,例如财产权、人身自由权和隐私权等,政府权力不能逾越它的界限而侵入公民的权利领域。这样,公民的权利对于政府滥用权力起着一种阻碍与制约的作用,但是权利所起到的这种制约作用,是一种消极的制约作用。

(2)一些公民权利不仅具有这种消极的制约作用,而且具有一种积极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当政府逾越权力的法定界限、滥用权力或有不当行为时,这些权利可以保证公民做出一些积极的反抗,迫使政府收回它的权力触角或改变不当行为。

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力量。以权利制约权力所要建立的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的监督。这是一种体现民主性质、与公民的民主地位相称的监督与制约。舆论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民主性质的监督。

民主社会中,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和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三种机制是可以相互并存、相辅相成的。

4、权力制约的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中,我们要注意使三种制约机制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因为对于有效制约权力的目的而言,这些机制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无法最终解决一个监督监督者的问题。保证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正常运行,避免“集体腐败”和“官官相护”现象出现的一种有力措施,就是健全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使公共利益的主体——广大公民承担起监督监督者的责任。而同时,要发挥权利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又离不开公共权力的恰当配置和有效的相互制约。道德与法纪教育可以培养官员的自律意识,有助于他们行使好手中的权力。但是这种机制也离不开其他机制的配合。它的教育内容应当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的效果不仅需要来自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的强制力的支持,而且需要来自公民的舆论的评判。另外,就是在每一种机制的内部也要注意相互配合的问题。

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一、权力制约理论的历史演变 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制衡原则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其存在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社会成员获得了私人意义上的“市民(居民)”和“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为了培养独立和健全的人格,保留“自律”的空间,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的恣意。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满足和实现自我利益,要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并在这种过程中监督、制约、评判政府和公共权力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因为参与能力和参与环境的局限,导致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二元对立,为了保证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使不脱离人民的掌握,防止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必然要寻求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的机制。 分权理论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在其《政治学》一书中提出“一切政权组织有三要素——议事职能、行政职能和审判职能。”其后经古罗马思想家波利比阿继承发展。近代分权学为洛克所倡导,孟德斯鸠加以发展完成。洛克在《政府论》中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洛克认为以上的三种权力不能集中到一个人和一个团体手中。否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为个人或团体谋取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主张司法独立。他强调,由于任何政府都有腐化的趋势和扩张权力的自发倾向,为了防止专制,应当实行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政治权力结构。孟德斯鸠提出并奠定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基础,其实质是反对和防止国王的专制统治,以保障谋求发展的新兴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自由,协调整合统治力量的方法和手段。到18世纪,美国的汉密尔顿、杰佛逊等人一方面将“分权理论”具体运用到了国家机构的创建和宪法的制定实践中,从而使“三权分立”由理论变成现实。同时他们又发展了“分权理论”,将联邦与各州纵向分权与制衡纳入分权体系。恩格斯从人民主权理论出发,并且为了矫正资本主义国家因实行“三权分立”理论的历史给理性评说。在那些确确实实实现了各种权力分立国家中,司法权与行政权是完全独立的。马克思在1831年对黑森宪法的赞扬也证明了他对权力的制约的重视。他说:“没有哪一部宪法对执行机关的权限作如此严格的限制,在更大程度上使政府从属于立法机关,并给司法机关以广泛的监督权。……高等法院有权对有关任免制度的一切问题作最后的决定,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并且把违反宪法的官员送交法院审判,

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分析论文

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分析论文 一、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原因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止”。阿克顿解释权力腐败的铁律:“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造成我国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原因主要有: 1、制约行政权力的机制严重欠缺 我国尚未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使权力失去制衡,从而利用或滥用手中的权力却可能不受制裁,或者往往以罚代刑,以党纪政纪处理代替刑事制裁,致使某些严重渎职犯罪的人员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当遇到权力行使对象不明、范围不清,或有利可图时,行政越权就可能发生;当遇到不利情况时,就可能利用权力进行规避。 2、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是指行政权的行使主体不遵守为行政自由裁量权所规定的有关的法律限制而实施行政违法行为。法律法规无法预测一切将来发生的事件,只能规定一些原则,行政机关据自由裁量权可以有选择地采取相应措施。行政自由裁量权解决了法律滞后和利益冲突的很多现实问题。行政机关存在着以习惯代替法理的思维惯性,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只考虑到政府的管理效率与便利,而不考虑公民权利保护。不管是恶意腐化还是善意的滥用自由裁量权,都应受到控制。在法制建设上,我们还是相信大卫·休谟的假定原则:对可能或潜在的无赖,只有从法律程序上予以循规蹈矩。对于重刑主义和道德修养教育,不能迷信其作用。 3、非正常的“权力崇拜” 行政领导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容易产生“权力崇拜”。从历史根源上看,漫长的封建****制度推崇个人独裁专断,行使权力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政治根源上看,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公开性差,缺少制约与监督;从经济根源上看,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和不发达的经济状况,使社会生产与分配关系矛盾突出,诱使权力行使者谋取私利。因此,在“权力崇拜”这一意识支配下,领导者有可能为追

领导权力的异化与防范

领导权力的异化与防范 中文摘要:当前,我国腐败渎职事件时有发生,行政权力异化现象不断出现。要遏制这些事件的发生,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 关键词:行政领导权力异化防范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时报道有关领导干部违纪违规,纪检监察立案查处,无不令人民群众拍手称快,这凸现出政法、监察机关工作的力度和决心,同时也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加强。要遏制行政权力异化现象,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 一、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表现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而权力的异化最终必然导致腐败的产生。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 行政领导权力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和权力制约机制,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就有可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凭借机构或职务上的便利,非规范地运用或滥用公共权力满足私人欲望,管理者就变成贪官污吏。腐败行为对国家形象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严峻考验着社会的承受能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腐败如此盛行不衰,肯定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只讲教育和‘严打’而没有解决源头上的问题,腐败蔓延的势头恐怕是很难得到遏制的。”[1] 2、权力寻租现象突出 当前我国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时期,相关的制度及法律还不健全,为权力腐败留下了生存空间。在行政领导权力归少数人所有与支配的社会形态中,利益错位、权力角逐和特权化等腐败现象司空见惯。权权交易、权法交易、权钱交易以及权力寻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权力腐败现象涣散党心民心,损害政府公正形象,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3、对权力流程监督不力 我国现有的监督体制缺乏“防患于未然”的措施。我国大部分的领导腐败案件,都是在领导调离原岗位后才被揭发出来,领导任职时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像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可以不按法律程序,直接干预土地批租和出让事务,造成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近年来,媒体报道腐败案件中,受贿案多、案值越来越大,“集体腐败”特征明显,领导的部属及其身边工作人员,目睹了领导权力的“至高无上”,以致习以为常,这些现象暴露了没有及时的监督与约束,领导们就容易将手中的权力异化。 二、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原因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

论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论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作者:张建安 现代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领导者能否实现其领导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关键在于他的影响力。影响力的内容及构成是权力、品德、知识和才能。影响力又可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所谓权力性影响力,是一种依照法定程序授予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领导者以支配领导活动的权力。它使用的范围包括人、财、物、事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有指挥控制权、强制权、奖惩权等。这种法定权力具有强制性质,它建立在被领导者必须服从的基础上。而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领导者的个人影响力形成的,这种影响力来自领导者的个人品德、修养、知识、才能、情感素质和资历等因素,造成一种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这种权力建立在被领导者自愿接受的基础上,是领导者在解决问题时不凭借组织法定权就能改变他人行为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两种类型的领导者:一种权力、影响和信任统一类型的领导,这类领导不仅凭权力而主要是凭自己的德才的感召力和感染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当他不再担任领导职务时,仍然保持了这种影响和信任。另一种是权力、影响和信任分离类型的领导,这类领导仅凭职位权力维持着自己微弱的影响,并没有赢得群众的真正信任。一旦他离开领导的职位,影响很快消失。上述事例可以说明领导者要树立真正的权威,关键在于除正确、恰当地运用职位权力这一强制性的影响力之外,更重要地是在非权力性影响力上下功夫。 一、以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感召人 德是人的灵魂,也是做人之本、为政之本。品德的力量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但却能形成强大的心灵感召力和震憾力。德好、形象好,就能产生吸引力、凝聚力。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崇高的人格、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远大的宏伟目标、高尚的情操,才会有所作为;具有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经受住金钱、美色、权力的考验,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无形之权威,鼓舞人民群众奋勇前进。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首先应具备较高的政治品德,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敏锐的政治鉴别能力、鲜明的阶级立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还要有公正廉洁、勤政为民的高尚品格,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决不能负民之望、误民之事、以权谋私、仗权害民。这样就能成为群众真正依赖和尊敬的领导。 二、以出众的才华和广博的知识征服人 才是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基础。有德无才会贻误事业,有才无德会毁掉事业。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开创事业,二者必须同时兼备,缺一不可。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生产力的作用日趋重要。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现代领导者必须具有丰厚渊博的文化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就是力量,丰富的知识是良好思维的基础,是卓越能力的前提。创业中,领导者的知识面愈广,他的思路就越宽,决策就会越接近客观实际,在实践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也就会越强。但领导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因为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素质是领导者素质的核心,是知识智慧在工作中的综合体现。领导者的能力直接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卓越的领导才能。综合包括:现实分析能力、预测决断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交际协调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领导者如能做到智多识广、才华超群,群众自然会被他的知识和才华所折服,从而敬佩他,领导的感染力、号召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三、以优良的领导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影响人 领导作风是领导者品德、才学、知识素养和经验等在领导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是领导非权力

行政领导学期末复习(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doc

第二章:领导权利与束缚 一、单项挑选题(每题 2 分,共 8 分) 1.下列关于权利来历的学说,除了()外,其他建议都有必定程度上的合理性。挑选一项: A. 暴力说 B. 神权说 C. 才智说 D. 契约论 正确答案是:神权说 2.在()时期领导权利与宗教权利或迷信权利等从前彼此结合。 挑选一项: A. 原始社会 B. 转型社会 C. 现代社会 D. 传统社会 正确答案是:传统社会 3.()的领导权利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利。 挑选一项: A. 原始社会 B. 转型社会 C. 现代社会 D. 传统社会 正确答案是:现代社会 4.领导权利的开展改变是与()严密相连的。 挑选一项: A. 人道 B. 社会开展阶段 C. 阶层 D. 经济 正确答案是:社会开展阶段 二、多项挑选题(每题 2 分,共 8 分) 1.领导权利的首要内容包含()。

挑选一项或多项: A. 领导权利的主体 B. 领导权利的客体 C. 领导权利的方针 D. 领导权利的效果办法 E. 领导权利的性质 正确答案是:领导权利的主体 , 领导权利的客体 , 领导权利的方针 , 领导权利的效果办法 2.领导权利在本质上是()。 挑选一项或多项: A. 社会联络 B. 人际联络 C. 阶层联络 D. 利益联络 E. 遵守联络 正确答案是:社会联络 , 阶层联络 , 利益联络 3.依据在授权时所凭仗的前言的不同,能够将领导授权分为()。 挑选一项或多项: A. 正式授权 B. 口头授权 C. 非正式授权 D. 书面授权 E. 弹性授权 正确答案是:口头授权, 书面授权 4.下列归于权利载体的承当者的是()。 挑选一项或多项: A. 政党 B. 常识 C. 血缘 D. 年纪 E. 位置 正确答案是:政党 , 常识 , 血缘, 年纪, 位置 三、名词解说(每题 4 分,共 32 分) 1.领导权利

领导干部如何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

领导干部如何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 在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两种影响力:一种是权力影响力,另一种是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利等构成的影响力。而非权力影响力是由领导者的品德、才识、情感、作风等非权力性因素所形成的影响力,也就是领导的个人人格魅力、人格影响力。它的核心是“威”。有“权”未必有“威”。非权力影响力能够辅助权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自身非权力影响力,对于促进领导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领导干部要增强非权力影响力,必须提高德的品位,以良好的品格修养感召人;必须增长知识才能,以很强的能力素质影响人;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以浓厚的亲和力感染人;必须塑造人格魅力,以高尚的人格感化群众,必须着力真抓实干,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感动群众。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将自己打造成一名拥有无穷魅力和影响力的领导者。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指在领导职权(权力性影响力)以外,由领导者的品德、才识、情感、作风等非权力性因素所形成的影响力,也就是领导的威信和威望。崇高的威信和威望哪里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吹不出来,只有尽心竭力为民服务,才能逐步树立起来。 (一)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德的品位。领导者个人的品质是一种无言的号召,无声的命令,个人品质好,其影响力就会自然产生。首先,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权力观。时刻铭记:在权力的所有观上,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在权力的目的观上,执政为民、服务人民;在权力的获得观上,服从人民的选择、组织的安排。正确对待职务上的升迁去留,当头不当霸、得意不意形。其次,要廉法自律作表率。一要“慎独”。拒腐防变贵在“慎”;尊礼面前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盛情面前慎软,不被盛情所难却;喜好面前慎馋,不让爱好被人当作鱼饵钓;隐贿面前慎独,不畏人知畏己知。二要警惕精神贿赂。精神贿赂已成为温柔的陷阱,要随时提防:高雅艺术,撞上你的腰;著书立说,不用你操劳;新闻捧场,抬你上九霄;娱乐消费,全投你的好;投怀送抱,迷你乐消遥。 (二)努力学习实践,增长知识才能。科学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一个领导者拥有的知识中,只有20%靠正规的学校教育获得,其余80%是靠工作实践和在职学习获得。这样可供选择的生存策略无疑首先是学习。一要重视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单位,要求领导者必须首先成为学习型领导,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二要善于学习。学习观念应更新,从单一的学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学习方式应变革,从“学会”转向“会学”;学习手段应创新,学会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进行学习,把上网用网作为继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后的第五个习惯。切实解决好“有地位没品位,有‘包装’没武装,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有思维没思想”的问题。三要提高领导能力。能力是知识和智慧的一种综合体现。领导干部应具备筹划和决断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做到讲话不念稿子,报告不靠秘书,交流不打官腔,遇事能拿点子,救急不出乱子,处惊不变路子。

对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doc

对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权力问题是党执政的核心问题,也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本质问题。 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公有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运行失控、失衡而被滥用所致。 因此,加强权力监督,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本文试从这方面作些思考和探讨。 一、权力缺乏监督的主要表现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实践中,对权力的监督软弱无力且漏洞较多,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去监督、无法监督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权与职责不明确、不对等。 现实中,许多人“官念”越来越浓,总认为当官相对其他职业风险小、回报大,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尊严。 权力与责任不明确,给一些玩弄权术者创造了条件和机会;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权力大于责任,导致监督无法适从。 2、监督职责和监督权威相脱节。 由于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不合理的配置,导致权力运行监督的软肋。 一直以来,我们部分党政机关,特别是执法部门机关都设有纪检监察机构,担负着本部门、本单位的监督重任,从监督者的知情能力

来看这种设置是合理的。 然而这些纪检监察机构从属于本部门、本单位,人权、财权均掌握在部门领导手中。 试想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监督还能做到强有力吗?在多数情况下,单位部门领导出于自身的职责和政绩考虑,对于本部门、本单位出现的问题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可能地“内部处理”。 这在一些条管单位中显得尤为突出。 3、现有的监督机制在实践中遭遇难题,缺乏权威性。 建国以来,我们逐步建立起由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监督、人大监督等所构成的监督体系。 从理论上来看这一体系是完备的。 但在现行监督体制和机制下,这些形式的监督,其作用的发挥往往是非常有限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党政监督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 专门的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 不仅是纪检监察实行双重领导,而且司法监督、人大监督在实际监督过程中也同样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掣肘,而舆论监督更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 4、维护党内制度的严肃性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权力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程序制约和保障。

浅谈我国行政权力运行制约机制

浅谈我国行政权力运行制约机制 一、我国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行政权力运行的部门化。体现为权力运行过程中一体化程度低,权力部门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我国行政权力的正常行使,离不开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这种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行政权力的运行,造成了权力更多的集中在某些部门手中。这种部门化的现象将影响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是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效能提高的一大障碍。(二)行政权力运行中的异化。行政权力运行中的异化是行政权力运行中的非正常现象,表现表现为行政权力的弱化、扩张、人格化。行政权力运行中的弱化即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主体不能有效的行使行政权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法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行政权力运行的扩张即行政权力超越了行政权力的运行范围,权力的行使超越了自身的权限范围。行政权力运行中的人格化即使行政权力以个人意识为依据,破坏了行政权力的客观性,从而表现为行政权力人格化倾向明显,超越了法律的界限。(三)行政权力运行的控制系统不完善。控制系统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权的权限小。本应合理的配置行政权的地方,存在行政权力权限小的现象,必要影响政府正常行政行为的行使。二是行政权的滥用。在行政权力运行中表现为行政权力的扩张,行政权力的行使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造成了行政权力的滥用,存在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的现象。三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缺乏。权力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对权力的监督,对权力的监督可以防止权力滥用,把违法

滥用权力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保障行政权力的正常运行,更好的维护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二、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一)公务员整体行政道德素质有待提高。行政道德是行政体系的重要根基,是指引政府公职人员行政行为的重要依据,良好的行政道德可以指引公务员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察民情、规范行政行为。目前公务员整体行政道德素质有待提高,表现为公务员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良好的素质形象。全体公务员的行政道德素质代表着国家形象,是正确行使行政权力的前提。(二)公务员权力意识定位的错位。公务员的职责就是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保障政府政策的顺利执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公共权力行使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大众谋取社会公共利益,但公务员权力意识定位的错位,有的公务员没有充分意识到行使公共权力的最终目的,而是把权力视为自己以权谋私的工具,滥用手中的职权,最终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不满。(三)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不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程序的不规范会导致行政权力的部门化和腐败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行政权力运行程序的不规范表现为行政权力运行既不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也不遵循自身的运行程序,不安程序办事。表现为行政主体滥用自由裁量权,加大行政相对人的义务,非法地限制甚至剥夺行政相对人的权利,直接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三、针对行政权力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一)建立行政道德评价和奖惩机制。正确的道德评价可以对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起到一定的

【人力资源】XXXX秋领导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资料

《领导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柔性领导。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2、不充分授权。也称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等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3、矩阵式。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的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4、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环境及其关系的学科。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风俗、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有力的决定因素。 四、简答题(含辨析题)(10*3=30)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对领导权力进行制约,单靠某一种制约方式,都可能给权力拥有者留下滥用权力的空间,从而以权谋私,产生权力腐败。对于领导权力的制约应该是与领导权力同生并存的,是由权力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而要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就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除了以权力制约权力这种权力制约机制外,

还应有以道德制约权力的道德制约机制,以及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权利制约机制。而且这三种制约机制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作用,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制约权力的目的。 2.中国的领导体制演变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1949—1956年,为领导体制的基本确立阶段。这一阶段就是从分散的根据地政权到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集中领导的领导体制的阶段; (2)1956-1966年,为领导体制的探索与调整并走向集权化阶段;(3)1966年-1976年,为领导体制的混乱与畸形阶段; (4)1976年至今,为领导体制的改革发展阶段。 3.文化是人类有别于其他任何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领导文化是文化存在于特定领域中的一种样式,其功能是一般文化功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延伸。主要有:(1)内化功能;(2)规范功能;(3)导向功能;(4)调适功能。 五、论述题(含案例分析题)(15*2=30) 领导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1)引导功能。领导从根本上规定了组织发展目标,规范了组织前进的方向。

权力制约与权力制衡

权力制约与权力制衡 【摘要】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育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我们可以有一种政制,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制他做的是,也不禁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的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关键词】权力、制约、制衡 权力不加限制就会被滥加使用。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制约。权力制衡与权力制约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制约”一词含有约束、束缚、限制、牵制、制止等多层意义,它通过大会事物划定界限、规定范围、设定原则、建立机制、控制程序、进行评价等方式表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属于哲学概念,“指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另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制衡”一次也含有限制、牵制之意,但它还含有平衡、均衡、抗衡等表达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较量、抗争、对抗加以协调的意义。在政治学中它指谓均衡政府各权力之间相互牵制和相互抗衡的状态或原则,常常被运用于政府权力分配模式的理论中,其运用的范围远不及制约概念。 法哲学在如此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权力制约和权力制衡两个概念:权力制约是指以社会各种控制手段规范公职权力合理界限的活动。由于这些控制手段都必然表现为一种权力活动,所以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借以某一种力量去控制权力运行。权力制衡是权力制约的一种模式,它特指将国家权力分立为若干系统由不同的人员和机关掌握,使之相互独立、相互牵制和相互平衡的一种制约原则或政府体制。既“以权制权”。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其存在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导致出现了一个不依附于土地、国家、教会、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私人自治的领域。社会成员本身获得了私人意义上的“市民”和“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为了培养独立和健全的人格,保留“自律”的充分空间,要求限制国家权力的恣意。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满足和实现自我利益,要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并在此过程中监督、制约、评判政府和公共权力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因为参与能力和参与环境的局限,导致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的二元对立,为了保证公共权力的行使不脱离人民的掌控,所以也必然要寻求制约公共权力的机制。权力制约的途径是影响、支配、控制他人的能力,权力来源于权利。权力的取得只有两种形式,要么是授予,要么是攫取,授予的权力是合法的权力,攫取的权力是非法的权力。 要制约权力,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就是分权,包括纵向分权(中央和地方分权)和横向分权(政府部门内部分权,如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权),以及权力的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以权利制约权力,权力必须为权利服务,而不能反过来侵犯权利。要制约权力,就必须通过立宪的方式,把上述体制固定下来,使行使权力的人也不能更改,并保证司法的完全独立,同时给予人民多方面的渠道提出自己的诉求,保护自己的利益。孟德斯鸠将在《论发精神》中就提出:“从食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的观点。中世纪时期,马西利则公开宣称主权由人民制约神权由王权制约。他将权力制约表述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对王权的限制,其制约力量来自人民。他明确指出“市民全体或是全部之多数者是最高权力者”,他们不仅拥有立法权,并且具有限制、纠正行政人员行为的权力和免其职务的权力,立法高于行政权;二是对神权的限制,其制约力量是国家。在后来,洛克的分权主义提出来之后,美国则欣喜地传承了这一思想并得以体现。权利保护,现代法治社会权力-权利处于对峙状态,只有为公权力设置各种“障碍”,防止恣意妄为,才能保障公民权利从市民社会-政府二元结构说,只有限制后者,才能保证社会平衡稳

谈谈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

谈谈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 领导及其活动是人类社会群体活动的一般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形态。领导的引导和影响无论对组织或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正确的决策和必要的组织保证下,领导在管理活动中就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领导及领导影响力 什么是领导呢?马克思主义认为:领导是群众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率领和引导群众前进的动力;是一种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权威;是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就其本质,所谓领导,是指通过一定权威引导和影响他人或组织,去实现其预期目标的运动过程。这个定义表明:权力、影响力和指挥是构成完整的领导的基本因素,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这些能力或力量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对下属的影响,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领导者必须有部分追随者,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达到组织的目的,就是说领导要顺利实现组织目标,依赖于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的影响力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对被领导者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影响力人皆 有之,但一般人与领导人的影响力强度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无足轻重,但后者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领导者的影响力是由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组成的。 二、领导的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一)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属于强制性影响力的一种,其特点是:对别人的影响力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并以外部压力的形式起作用。在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下,被影响者的心理与行为主要表现为被动、服从。因而,

这种领导影响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成分为: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 1(传统因素。几千年来的社会生活,使人们对领导者形成了一种传统观念:领导者不同于普通人,比普通人强。这种观念逐步形成为某种形式的社会规范。于是,传统因素使人们产生了对领导者的服从感,这种由传统观念产生的影响力,普遍地存在于每个领导者担任领导职务之前。 2(职位因素。领导者在组织中的职务与地位会使被领导者产生一定的敬畏感,领导者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别人对他的敬畏感也越甚,他的影响力也会愈强。 3.资历因素。领导者的资格与经历也是产生影响力的因素。资历是一种历史产物,它反映了—个人的生活阅历与经验,资历因素会使被领导者产生一种敬重感。资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会影响领导的有效性。 (二)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更多地属于自然性影响力,产生的基础要比权力性影响力广泛得多,这种影响力表面上并没有合法权力那种明显的约束力。但实际上它不仅确定具有影响力的性质,而且常常能发挥权力性影响力所不能发挥的约束作用。 非权力性影响力。没有正式的规范,也没有上级授予的形式,接受权力者不会在规定的制度上受到执权者的惩罚或奖赏。权力性影响力强调命令与服从,而非权力性影响力则强调顺从、信任与依赖。在现代管理科学中,非权力影响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领导者来说,其作用不亚于权力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超越权力本身。 非权力影响力同权力影响力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非权力影响力是一种自然性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靠的是发自下级内心的情感,以及由此激发的自愿拥戴或对抗的行为方式。因此非权力影响力对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深刻,对被领导者的

论述题库大总结(基本原则)

论述题库大总结 建议考前再看,希望那时候你们还能记住有这么一份东西。次有,一定花点功夫把他背下来,到时候考场上写论述题时才有内容,而且速度很快。再者,如果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论述时,也一定要把字数写够,而且要足够工整,像法治、法的价值、人权这些都是必备万金油。 1. 法的局限性 尽管法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得作用,但法却不是万能的。因为法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所以他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创造社会;其次,法律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因此必然要受到其他社会规范的制约;再者法律自身条件也制约着法律,如语言表达的局限等等。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要结合法律的特点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2. 自由 从哲学观念层面上讲,自由就是在没有外在强制力时能够按自己的意志和目的来安排自己的活动。马克思说过:“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那么从法的价值层面上讲,自由究竟是什么呢?应该是法以确认和保障人的这种行为能力为己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法律应该是给自由提供保障,而自由是评价法律进步与否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没有自由,法律就仅仅是一种限制人们行为的强制性规范,而无法真正体现它在提升人的价值、维护尊严上的伟大意义。 3.秩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虽然这只揭示了法一个方面的价值,但由此可见秩序在法的价值中的重要性。法学上所言秩序,主要是指社会秩序,它表明的是通过法律结构、法律规范、法律权威所形成的一种法律状态。关于法服务于秩序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法服务于谁的秩序、怎样的秩序。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统治阶级秩序的建立;其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期望着行为安全与行为、社会的协调,这决定了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再次,法还是其他价值的基础,虽然自由和正义位阶在秩序之前,但同样需要以秩序为基础。失去了秩序的保障,所有的价值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保障而面临现实的威胁而最后丧失其意义。但是,秩序一定要符合人性,符合常理为目的,所以它应当收到自由和正义的限制。 4. 正义 正义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不正义”绝对不会存在于孤立的个人之上,公正只是一种涉及利害关系的场合,要求平等地对待他人的

领导管理技能-领导与管理之差异及非权力影响力的培养 精品

领导与管理之差异及非权力影响力的培养 内蒙古农业大学席锁柱① 内容提要:领导与管理是两种互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行为体系,各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领导是在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有影响力的一种关系。领导意味着影响力,它产生于人群中,人们期望会发生重要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反映了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共同目标。管理是指负担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管理者注重权力影响力,而领导者注重非权力影响力。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进行奖励和处罚,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处的职位和组织所赋予的正式权力,领导者则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而以自身非权力影响力和魅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关键词:领导管理差异非权力影响力 领导与管理是两种互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行为体系,各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在日趋复杂、变化无常的社会环境中,两者都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基本概念的理解 关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争论由来已久,一直以来在工作中二者常常被混淆。从远古时代开始,领导就一直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们感 ①席锁柱:男,蒙古族,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主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

兴趣的话题,但是直到20世纪,关于领导的科学研究才真正开始。迄今为止,学者已经给“领导”这个术语提出了三百五十多个定义,其中一位权威人士将领导定义为“地球上最容易观察到的但最不容易理解的现象”。给领导下个定义是一个复杂难解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本质就是复杂的。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达夫特认为“领导是在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有影响力的一种关系”②。领导意味着影响力,它产生于人群中,人们期望会发生重要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反映了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共同目标。影响力是指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不是消极被动的,这个定义还隐含着这种影响力是多方面的意思。领导就是促使人们成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来的影响力,因此,领导就意味着人们之间为了更好的未来而改变的影响力。领导是与管理所包含的书面工作和制定计划不一样的活动。管理是指在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担负管理职能,即负担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进行奖励和处罚,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处的职位和组织所赋予的正式权力,领导者则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而以自身影响力和魅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理想情况下,管理者应该同时就是领导者。 二、领导与管理的差异 领导和管理对组织绩效都十分重要。我们分别从组织绩效的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 ②理查德L.达夫特著杨斌译《领导学原理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3

如何完善我国的权力制约机制

如何完善我国的权力制约机制 毛小玲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四川617002) 摘要:权力,是指一定的组织和个人在一定的范围内依靠国家强制力所拥有的支配和指挥的能力和力量。人类政治发展史表明,作为一种社会客观现象,权力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过深重的灾难。究其原因在于权力的运行是否受到了合理有效的制约。因此,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是进一步走向现代政治文明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权力;权利制约;法治;道德制约; 构建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是现代社会法治文明的基本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任务。只有建立科学和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执政党的权力才不会走向腐败,才不会人亡政息,才能保证权力为人民的利益所谋,才能保证权力的廉洁运行。 一、权力制约的作用 就权力的产生来看,权力起源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需要,就其本质而言,权力乃是一种公共意志,是人类社会和群体组织有序运转的指挥、决策和管理力量。 在权力制约与法治关系的理论方面,西方学者论述得最早、最多,可以说,权力制约和法治关系的理论起源于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政治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作为构成的基础,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1](p194)亚里士多德的分权论可以看作是国家权力制约论的萌芽。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

腊政治家波利比阿认为,在罗马的制度中存在着一种各个权力互相制约、防止对方无限扩张的关系,并认为这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他断言,如果国家由各种权力互相帮助、互相牵制,那么无论在什么危急的时候,都可以成为一种很坚固的团体。除了这种政制之外,再也不能找出更好的政制。近代资产阶级权力制约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孟德斯鸠。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了立法权、执行权和联盟权分立的主张。他认为,政府权力如果成为绝对的不受限制的,就会成为专制的,而必然会危害人民的生命、自由、财产,并且明确地提出“用强力对付强力”的原则。[2]孟德斯鸠在国家权力制约与分权理论方面比洛克又前进了一步。他认为,自由只存在于权力不被滥用的国家,但是有权者都容易滥用权力却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3]因此,保障自由的条件就是防止权力的滥用。他主张防止权力滥用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建立一种能够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政治体制,以确保人们的自由。 从上述西方学者对国家权力制约的论述和历史实践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⑴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来赋予执掌者的,没有人民的支持,没有法律的赋予,就没有权力;⑵一切法治国家都需要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否则就会造成权力的滥用。这是一条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⑶国家权力制约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社会公正的国家,人民是没有自由可言的;⑷只有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才能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试论行政监督对行政管理效率的制约机制

试论行政监督对行政管理效率的制约机制 试论行政监督对行政管理效率的制约机制 我国行政管理学中,把行政监督定义为“党、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行政监督”意即“监督行政”。本文将从“监督行政”这个角度来探讨行政监督对行政效率的制约机制。一 、行政效率与行政权力的内在联系及其行政权力制约的必要性 行政效率作为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其本质内容是对行政权力的运行方向和运行时效的反映。因此,我们要研究行政监督对政效率的制约机制,必须先从考察行政效率与行政权力的内在联系以及行政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入手。 行政效率的内涵,首先是行政效果的问题,其次才是行政时效问题。在负效果的情况下,谈论时效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正效果的情况下讲究时效,才具有实质性意义。而行政管理的正负效果,正是行政权力的运行存在两个相反方向的反映。对此,恩格斯有过透彻的论述。他在考察了国家权力(暴力)的产生和发展史后,对国家权力在历史中的作用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随着社会成员由于原始公社的瓦解而变为私人生产者,因而和社会公共职能的执行者更加疏远,这种权力加强了。第二,在政治权力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它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或者按照合乎规律

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去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就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就加速了。或者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除去少数例外,它照例总是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陷于崩溃。”行政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主要部分,更为集中地反映了国家权力的两重性作用。它通过制定和颁布行政管理法规、规定和采取行政措施,对国家内政、外交、财政、经济、国防、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行政事务进行管理,体现权力的运行方向,或是朝着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轨道运行,或是朝着相反方向运行。前一个方向将使行政管理取得正效果,后一个方向会使行政管理出现负效果。不论朝哪一个方向运行,行政权力还具有加快或拖延其发展速度的威力,以加深行政管理效果的程度。可见,行政效率的高低与行政权力的运行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行政权力是行政效率的驱动力,行政效率是行政权力运行的外在表现。 既然行政效率取决于行政权力的运行方向和运行时效,那么,提高行政效率,其前提是使行政权力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但是,行政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主要部分,随时都存在逆向运行的可能,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凡国家都是自居于社会之上,并日益与社会相分离的力量,具有与人民大众相分离的本质特征。由于强制他人服从是国家权力的永恒的特性,这种强制力不仅能够左右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向,控制和维持社会秩序,而且能够使任何活动或行为获得合理性乃至合法性,因而它在被运用的过程中,极易对行使权力的主体产生腐蚀作用,为主体随心所欲、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提供实现的可能性。所以,要保证行政权力高效地沿着正向运行,以

(领导管理技能)领导学基础模拟试卷

《领导学基础》综合练习(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领导主体: 2、领导权力: 3、领导体制: 4、领导文化: 5、领导效能: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真正意义上的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出现在19世纪,它首先发生在() A、军事领域 B、政治领域 C、工业领域 D、经济领域 2、道家的政治思想是() A、以德治国 B、仁政 C、无为而治 D、法治 3、()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权力。 A、原始社会 B、转型社会 C、现代社会 D、传统社会 4、领导体制的本质属性是() A、双重属性 B、自然属性 C、人文属性 D、社会属性 5、对于领导者来说,()是第一位的。 A、汉语素质 B、道德素质 C、能力素质 D、知识素质 6、领导关系的两重属性中,()占据主导地位。 A、自然属性 B、管理属性 C、权利属性 D、社会属性 7、为决策中枢提供专门咨询服务的是() A、智囊系统 B、信息系统 C、执行系统 D、监督系统 8、人力资源区别与物质资源的根本所在是由于它的() A、开发性 B、能动性 C、增值性 D、时效性 9、领导艺术美的内核是() A、形式 B、品德 C、技巧 D、内容 10、()是取得领导效能的前提,是领导效能的中心线。 A、领导效果 B、领导目标 C、领导效益 D、领导效能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社会分工主要是在两个方向上展开的,它们是()

A、横向分工 B、纵向分工 C、结构分工 D、功能分工 E、专业分工 2、领导学的学科特点有() A、综合性 B、社会性 C、应用性 D、交叉性 E、理论性 3、领导权利的主要内容包括() A、领导权力主体 B、领导权力客体 C、领导权力目标 D、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 E、领导权力的性质 4、领导体制的特征包括() A、全局性 B、根本性 C、稳定性 D、系统性 E、长期性 5、领导群体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 A、性别结构 B、智力结构 C、年龄结构 D、心理素质结构 E、体质结构 6、按照老子原则处理冲突的主要方法有()、 A、主动出击 B、理顺法 C、避开法 D、不干涉法 E、预防法 7、领导选才的方法主要有() A、上级领导指定法 B、竞争考试法 C、竞争上岗法 D、领导亲自考察法 E、绩效考核法 8、领导用人的原则主要有() A、诚信不疑 B、只用不养 C、独断专权 D、环境原则 E、数量原则 9、领导者的自然影响里包括() A、品格因素 B、才能因素 C、职位因素 D、知识因素 E、情感因素 10、领导协调的种类有()、 A、纵向协调 B、横向协调 C、关系协调 D、知识协调D、组织协调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社会分工对领导学产生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2、简述领导权力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