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油的理化性质

柴油的理化性质

柴油的理化性质
柴油的理化性质

表柴油的理化性质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分析表[整理]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分析表[整理]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分析表 UN.1202 外观与性状:稍有粘性的淡黄色液体。 主要用途:主要用作柴油机的燃料。 凝固点(?) 0 相对密度(空气=1) 4.0 理化 沸点(?) 282—338 相对密度(水=1) 0.82—0.86 性质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 (MPa) 饱和蒸汽压(kPa) 4.0 燃烧热 (MJ/?) 33 最小引燃热量(mJ) 无资料 溶解性: 中国MAC:未制定标准美国TWA:无资料接触限值 3(mg/m) 前苏联MAC:未制定标准美国STEL:无资料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接触。毒性:LD:7500?/? 50毒性皮肤接触为主要吸收途径,可致急性肾脏损害。柴油可引及起接触性皮炎、油性痤疮。吸入其雾滴或液体呛入可引起健康健康危害吸入性肺炎。能经胎盘进入胎儿血中。柴油废气可引起眼、危害鼻刺激症状、头晕及头痛。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毒性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及 冲洗皮肤。就医。健康 危害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急救措施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清新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

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 医。 食入:尽快彻底洗胃。就医。 燃烧性易燃闪点(?) 不低于55 0.7,自燃温度(?) 爆炸极限(v %) 5.0% 本品易燃。遇明火、高热或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危险特性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危险性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 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已灭火方法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采用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等灭火剂灭火。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 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 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 泄漏应急处理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区域。小量泄漏:用活性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地焚烧。大量 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库或储罐。远离热源和火种。与可 储运注意事项燃物、有机物、氧化剂隔离储运。夏令炎热季节,早晚运防护

石油及其主要产品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能

石油及其主要产品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能 1、石油的化学组成 1.1 颜色与密度 石油(俗称原油)通常是黑色、褐色或黄色的流动或半流动的粘稠液体,由于含有硫等其它物质,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臭味。 多数原油的密度集中在750~950kg/m3之间,也有个别原油的密度在1000 kg/m3以上或在800 kg/m3以下。 1.2 元素组成 一般而言,原油由以下几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碳——83~87%,氢——11~14%,硫——1~3%(硫化物、二硫化物和单质硫等),氮——低于1%(以带胺基的碱性化合物为主),氧——低于1%(存在于二氧化碳、苯酚、酮和羧酸等有机化合物中),金属和非金属物质——低于1%(镍、铁、钒、铜、砷等)。根据硫含量的不同,可分为低硫原油(硫含量小于0.5%)、含硫原油(硫含量0.5~2.0%)和高硫原油(硫含量大于2.0%)三类。 碳/氢原子比(有时也称氢/碳原子比)是反映原油属性的一个重要参数,与其原有的化学结构有关系。 1.3 烃类组成 原油中的烃类成分主要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这些烃类组成是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化合物存在。根据烃类成分的不同,原油也可分为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石蜡基原油含烷烃较多;环烷基原油含环烷烃、芳香烃较多;中间基原油介于二者之间。 原油中的烃类含量因为产地种类不同差异很大,相对密度较小的轻质原油中

烃类含量可能大于90%,而相对密度较大的重质原油中的烃类含量甚至可能小于50%。 炼油厂加工的的原油通常为液态。原油中含的液体状态烃按其沸点不同,可以分为低沸点馏分、中间馏分以及高沸点馏分。低沸点馏分,如在汽油馏分中含有C5~C10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单环环烷烃、单环芳香烃(苯系)。中间馏分,如在煤油、柴油馏分中含有C10~C20的正异构烷烃、带侧链的单环环烷烃、双环及三环环烷烃、双环芳烃。高沸点馏分,如在润滑油馏分中含有C20~C36左右的正异构烷、环烷烃和芳香烃。 1.4 非烃化合物 原油中非烃化合物主要包括含硫、含氮、含氧化合物和胶状沥青状物质等。原油中含硫化合物包括活性硫化物和非活性硫化物。原油中氮的分布随着馏分沸点升高,其氮含量迅速增加,约有80%的氮集中在400℃以上的重油中。在原油中,氧元素都是以有机含氧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主要分为酸性含氧化合物和中性含氧化合物两大类。原油中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主要以酸性含氧化合物为主,其中主要是环氧酸,占原油酸性含氧化合物的90%。 2、石油及其主要石油产品的物理性能 2.1 标准密度和相对密度 我国规定20℃时的密度为石油产品(简称油品)的标准密度。原油的相对密度,在我国是指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20℃原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比,又称比重。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通常相对密度在0.9-1.0的原油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原油称为轻质原油。 分子量相近的不同烃类之间密度差异很大,芳烃>环烷烃>烷烃。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 第5类

目录 5.1类氧化剂 过氧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 过氧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 高氯酸[含酸50%~72%]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 高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 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5) 氯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 亚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7) 高锰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8) 高锰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9) 硝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0) 硝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硝酸钙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 (12) 硝酸锶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3) 硝酸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4) 硝酸锌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5) 硝酸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7) 硝酸铅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8) 亚硝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9) 过(二)碳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0) 过硫酸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1)

过硫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3) 过硼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4) 漂白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5) 溴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6) 溴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7) 高碘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8) 高碘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9) 高碘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0) 碘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1) 碘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2) 三氧化铬[无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3) 重铬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4) 硝酸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5) 硝酸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6) 硝酸镍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7) 硝酸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8) 硝酸铝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9) 硝酸锰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0) 硝酸铜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1) 硝酸铋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2) 硝酸镧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3)

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表汇总(很全哦).doc

项目 标识 理化性质 燃烧爆炸危 险性 甲烷理化特性表 内容 中文名甲烷别名沼气 分子式CH4 危险货物类别第类易燃气体 分子量危险货物编号21007 CAS 74-82-8 UN 编号1971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熔点 (℃) 燃烧热 (kJ/mol) 沸点 (℃) 饱和蒸汽压 (kPa) ℃ ) 相对密度 (水=1) (-164 ℃) 临界温度 (℃ ) 相对密度 (空气 =1) 临界压力 (MPa) 火灾危险类别甲类稳定性 闪点 (℃) -188 聚合危害 引燃温度 (℃) 538 避免接触的条件 爆炸下限 (V/%) 燃烧 (分解 )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爆炸上限 (V/%) 15 禁忌物强氧化剂、氟、氯。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包装与储存运输 毒性与健康 危害性危险特性 灭火方法 包装标志 包装方法 储存注意事项 运输注意事项 接触极限 毒性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环境危害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 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 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包装类别052 钢质气瓶。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 30℃。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 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 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 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 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 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夏季应 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 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中国 MAC(mg/m 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 MAC(mg/m 3):300 TLVIN: ACGIH 窒息性气体 TLVWN:未制定标准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 烷达 25%~ 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 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急救措施防护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 吸入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表汇总(很全哦)

甲烷理化特性表项目内容 标识中文名甲烷别名沼气 分子式CH4危险货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分子量16.04危险货物编号21007 CAS74-82-8UN编号1971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 状 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熔点(℃)-182.5燃烧热(kJ/mol)889.5 沸点(℃)-161.5饱和蒸汽压(kPa)53.32(-168.8℃)相对密度(水 =1) 0.42(-164℃) 临界温度(℃) -82.6 相对密度(空气 =1) 0.55 临界压力(MPa) 4.59 燃烧爆炸危险性 火灾危险 类别 甲类 稳定性 闪点(℃)-188聚合危害 引燃温度 (℃) 538 避免接触的 条件 爆炸下限 (V/%) 5.3燃烧(分解) 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爆炸上限 (V/%) 15禁忌物 强氧化剂、氟、氯。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包装与储存运输 包装标志 包装类 别 052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储存注意 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 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注意 事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 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 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夏 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 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毒性与健康危害性接触极限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300 TLVIN:ACGIH 窒息性气体 TLVWN:未制定标准 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健康危害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 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侵入途径 环境危害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基本特征表》

附件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基本特征表

填表人:联系电话:填表日期:年月日 (盖章)注:本表格不能满足需要时,可自行设置续表,格式和内容要求应与本表一致。

填表说明: 1.为保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统一性,危险化学品单位厂区内存在多个(套)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并且相互之间的边缘距离小于500m时,都应按一个单元来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当危险化学品单位存在两个以上重大危险源时,应分别填写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基本特征表。 2.填报单位为重大危险源生产运行所在的产业活动单位或法人单位。 3.重大危险源名称以重大危险源主要生产装置名称或项目立项名称命名。当企业整个厂区构成一个重大危险源时,可以以企业名称(厂区)方式命名。 4.重大危险源投用时间为重大危险源的装置、设施或场所正式投入生产使用的日期。当重大危险源所涉及的各装置、设施或场所投入生产使用的日期不同时,按投用最早的日期填写。 5. 化工(工业)园区为重大危险源所在的化工园区、工业园区或主导产业包含化工(包括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开发区,不属于以上所列情形的则应填“否”。 6.重大危险源与周边重点防护目标最近距离情况,应填写重大危险源四周最近的重点防护目标(标明方位)及最近距离。重大危险源与周边重点防护目标最近距离为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装置、设施的边缘到周边重点防护目标边缘的最近距离。周边重点防护目标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附件2表1中所列出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周边重要目标和敏感场所。 7.厂区边界外500m范围内人数估算值,根据对厂区周边500m范围内建筑、设施或单位内存在的人员数量进行估算。 8.近三年内危险化学品事故情况为填报之日起之前三年内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情况,应包括事故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事故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和事故原因等内容。 9.危险化学品名称应按《危险化学品目录》中的名称填写,当该危险化学品为混合物时,应标注各成分所占质量百分比。危险性类别按《危险化学品目录》中的类别填写。UN编号为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中给出的编号。生产用途是指该危险化学品主要为①原料(包括辅料),②中间产物,③产品,④其它。单个最大容器是指储存该危险化学品数量最多的单个储罐、设备、容器或仓储间,其操作温度、压力应填写最高操作温度和压力。分级指标R值的计算值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危险化学品存量按数量最大的原则确定。对于存放危险化学品的储罐,危险化学品存量是该危险化学品储罐最大容积所对应的危险化学品数量;对于其他容器、设备或仓储间,危险化学品存量是容器、设备或仓储区存放危险化学品的实际最大存量与设计最大存量中的较大者。

柴油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柴油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柴油 化学品英文名称:diesel oil 分子式:C4H100-C12H26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混合物:由各族烃类和非烃类的组成的 有害物成分: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含硫、氧、氮化合物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可燃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煤油蒸气,常先有兴奋,后转入抑制,表现为乏力、头痛、酩酊感、神志恍惚、肌肉震颤、共济运动失调;严重者出现定向力障碍、谵妄、意识模糊等;蒸气可引起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出现化学性肺炎。吸入液态煤油可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摄入引起口腔、咽喉和胃肠道刺激症状,可出现与吸入中毒相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还有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性皮炎,皮肤干燥等。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所有被污染的衣物,包括鞋类。用流动清水冲洗皮肤和头发(可用肥皂)。如果出现刺激症状,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用流动、清洁水冲洗至少15分钟。如果疼痛持续或复发,就医。眼睛受伤后,应由专业人员取出隐形眼镜。 吸入:如果吸入本品气体或其燃烧产物,脱离污染区。把病人放卧位,保暖并使其安静。开始急救前,首先取出假牙等,防止阻塞气道。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用活瓣气囊面罩通气或有效的袖珍面具可能效果更佳。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送医院或寻求医生帮助。 食入:禁止催吐。如果发生呕吐,让病人前倾或左侧位躺下(头部保持低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呕吐物。仔细观察病情。禁止给有嗜睡症状或知觉降低,即正在失去知觉的病人服用液体。意识清醒者可用水漱口,然后尽量多饮水。寻求医生或医疗机构的帮助。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自制)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自制)1 (1)丙烯酸3 (2)甲酸4 (3)氢氟酸6 (1)N,N-二甲基甲酰胺7 (2)丙烯酸丁酯8 (1)萘10 (2)乌洛托品11 (1)氯酸钠13

(2)亚硝酸钠14 (1)四氯乙烯15 (2)二氯甲烷17 3.1.1.1丙酮18 3.1.1.2-丁酮20 3.1.1.3甲醇21 3.1.1.4乙醇23 3.1.1.5 环己酮24 3.1.1.6异丙醇25 3.1.1.7 甲苯27 3.1.1.8 1,2-二甲苯29 3.1.1.9 乙醚30 3.1.1.10 乙酸乙酯32 3.1.1.11过氧化氢33 3.1.1.12高锰酸钾35 3.1.1.13重铬酸钾36 3.1.1.14硝酸银38 3.1.1.15苯酚39 3.1.1.16三氯甲烷41 3.1.1.17四氯化碳42 3.1.1.18氢氧化铵水溶液44 3.1.1.19氢氧化钠45 3.1.1.20氢氧化钾46 3.1.1.21甲醛47 3.1.1.22盐酸49 3.1.1.23硝酸51 3.1.1.24硫酸52 3.1.1.25 乙酸54 3.1.1.26三氯乙酸56 3.1.1.27氢氟酸57 3.1.1.28次氯酸钠59 3.1.1.29亚硫酸氢钠60(4)纯苯62 (5)1,1-二氯乙烷63(7)正丁醇65 (10)二(正)丁醚66(11)丙烯酸正丁酯68(4)冰醋酸69 三氯乙醛70 硝酸钠72 连二亚硫酸钠73 石油醚74 对二甲苯76 氧77

乙炔78 ⑺乙酸酐80 ⑻2-丁酮81 (1)丙烯酸 表3.1-1 丙烯酸简介

液化石油气的理化特性表

液化石油气;压凝汽油的主要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标识中文名:液化石油气;压凝汽油 英文名:Liquefied petroleum ges;Compressed petroleum gas 分子式:C3H8-C3H6-C4H10-C4h8(混合物) 分子量: CAS号:68476-85-7 RTECS号:SE7545000 UN编号:1075 危险货物编号:21053 IMDG规则页码: 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有特殊臭味。 主要用途: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也可用作燃料。 熔点: 沸点: 相对密度(水=1): 相对密度(空气=1): 饱和蒸汽压(kPa): 溶解性:在水上漂浮并沸腾,不溶于水。可产生易燃的蒸气团。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燃烧爆炸危险性避免接触的条件: 燃烧性: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甲 闪点(℃):-74 自燃温度(℃):引燃温度(℃):426-537 爆炸下限(V%): 5 爆炸上限(V%):33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氟、氯等能发生剧 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 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易燃性(红色):4 反应活性(黄色):0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 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 流体进入水路,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通知地方卫生、消防官员和污染控 制部门。 包装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4

表-石油原油的理化性质与危险特性

表-石油原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中文名:石油原油危险货物编号:32003 标 英文名:petroleumgrudeoilUN编号:1267,1255识 分子式:/分子量:/CAS号:8002-05-9 理外观与性状暗黄、棕色或绿黑色液体。 化 熔点(℃)/相对密度(水=1)0.78~0.97相对密度(空气=1) 性沸点(℃)/饱和蒸气压(kPa)/ 质 溶解性不溶于水。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LD50: 毒性 毒 LC50: 性 健康危害遇热分解释出有毒烟雾。吸入大量蒸气可引起神经症状。及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健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 康 分钟。就医。 危 急救方法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 害 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就医。 燃烧性易燃燃烧分解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闪点(℃)-7~32爆炸上限(v%)8.7 引燃温度(℃)/爆炸下限(v%)1.1 燃 烧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能与氧化剂反应。 爆 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炸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和容器损坏。泄漏危 储运条件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险 与泄漏处理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用砂 性 土吸收,倒至空旷地方掩埋;对污染地面用水冲洗清肥皂或洗涤剂刷洗, 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灭火方法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小面积可用雾状水扑救。

柴油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柴油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柴油 化学品英文名称:Diesel oil 英文名称2:Diesel fuel 技术说明书编码:1995 CAS No. : 分子式: 分子量: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可燃液体。 侵入途径:接触,吸入。 健康危害:皮肤接触可为主要吸收途径,可致急性肾脏损害。柴油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油性痤疮。吸入其雾滴或液体呛入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能经胎盘进入胎儿血中。柴油废气可引起眼、鼻刺激症状,头晕及头痛。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尽快彻底洗胃。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 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 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 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第4类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第4类

目录 4.1类易燃固体 表-赤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 表-硝化纤维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 表-2,2′-偶氮二异丁腈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4) 表-硫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 表-镁[片状、带状或条状]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8) 表-铝粉[有涂层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0) 表-萘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1) 表-均四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3) 表-六亚甲基四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5) 表-多聚甲醛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7) 表-樟脑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8) 表-咔唑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0) 表-生松香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2) 4.2类自燃物品 表-金属钛粉[干燥的]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3) 表-三氯化钛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5) 表-硫化钠[无水或含结晶水<30%]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7) 表-连二亚硫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9) 表-甲醇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33) 表-活性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3)

4.3类遇湿易燃物品 表-金属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34) 表- 金属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36) 表-镁粉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38) 表-铝粉[未涂层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0) 表-锌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1) 表-氢化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44) 表-氢化钙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46) 表-碳化钙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8) 表-硼氢化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50) 表-硼氢化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51) 表-保险粉(内贸运输),连二亚硫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3)

柴油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柴油安全技术说明书 成分/组成信息 混合物□:由各族烃类和非烃类的组成的 化学品名称:柴油 有害物成分: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含硫、氧、氮化合物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可燃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煤油蒸气,常先有兴奋,后转入抑制,表现为乏力、头痛、酩酊感、神志恍惚、肌肉震颤、共济运动失调;严重者出现定向力障碍、谵妄、意识模糊等;蒸气可引起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出现化学性肺炎。吸入液态煤油可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摄入引起口腔、咽喉和胃肠道刺激症状,可出现与吸入中毒相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还有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性皮炎,皮肤干燥等。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所有被污染的衣物,包括鞋类。用流动清水冲洗皮肤和头发(可用肥皂)。如果出现刺激症状,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用流动、清洁水冲洗至少15分钟。如果疼痛持续或复发,就医。眼睛受伤后,应由专业人员取出隐形眼镜。 吸入:如果吸入本品气体或其燃烧产物,脱离污染区。把病人放卧位,保暖并使其安静。开始急救前,首先取出假牙等,防止阻塞气道。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用活瓣气囊面罩通气或有效的袖珍面具可能效果更佳。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送医院或寻求医生帮助。 食入:禁止催吐。如果发生呕吐,让病人前倾或左侧位躺下(头部保持低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呕吐物。仔细观察病情。禁止给有嗜睡症状或知觉降低,即正在失去知觉的病人服用液体。意识清醒者可用水漱口,然后尽量多饮水。寻求医生或医疗机构的帮助。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第6类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第6类

目录 表- 氰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 表- 氰化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 表- 氰化铜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7) 表- 氰化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8) 表- 氰化锌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2) 表- 氰化金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4) 表- 三氧化(二)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6) 表- 碳酸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8) 表- 氯化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0) 表- 氢氧化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3) 表- 环氧氯丙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5) 表- 硝基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7) 表- 氯化苄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9) 表- 二氯化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1) 表- 苯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4) 表- 邻甲(苯)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6) 表- N,N-二甲(基)苯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9) 表- 甲苯-2,4-二异氰酸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1) 表- 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3) 表- 己酮肟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5) 表- 灭害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7)

表- 克百威[含量>10%]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8) 表- 自克威[含量>25%]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0) 表- 间异丙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1) 表- 杀线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3) 表- 敌蝇威[含量>50%]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5) 表- 涕灭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6) 表- 腈叉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8) 表- 恶虫威[含量>65%]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60) 表- 异索威[含量>20%]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61) 表- 硒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3) 表- 氧化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65) 表- 一氧化铅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6) 表- 四氧化(三)铅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8) 表- 硫酸汞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70) 表- 硝酸亚汞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71) 表- 氟化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73) 表- 氟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75) 表- 氟化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77) 表- 氟化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78) 表- 氟硅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80) 表- 氟锆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82) 表- 硫酸铜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84)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_第8类 腐蚀品

目录 8.1类酸性腐蚀品 发烟硝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 硝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 发烟硫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 硫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 亚硫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5) 盐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6) 氢氟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7) 氢溴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8) 溴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9) 氟硅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0) 氟硼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1) 氯化亚砜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2) 三氯化铝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3) 三氯化锑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4) 四氯化钛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5) 五氧化(二)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 16甲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7) 三氟乙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8) 苯酚磺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9) 苯甲酰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0)

正磷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2) 亚磷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3) 多聚磷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4) 氨基磺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5) 氯铂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6) 硫酸羟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7) 硫酸氢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8) 亚硫酸氢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9) 三氯化铝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0硫酸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1) 三氯化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2) 三氯化铁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3三氯化碘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4) 乙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5) 乙酸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6) 醋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7) 三氯乙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8) 丙烯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9) 甲基丙烯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0) 丁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1) 丁烯二酸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2)

液化石油气物质特性分析表

液化石油气物质特性分 析表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液化石油气物质特性分析表

1、液化石油气组成: 液化气主要成分含有丙烷、丙烯、丁烷、异丁烷、丁烯、异丁烯等低分子类,而一般经过处理的民用液化气主要成分有:丙烷、正丁烷及异丁烷等,无色气体或黄柠色油状液体、特殊臭味。 2、理化特性 液化石油气常压下为气态,具有气体性质,经过降温和加压处理后成为液态,密度增大。闪点为-74℃,引燃温度为426~537℃,爆炸极限为5%~9.65%。液态的液化气挥发性较强,在液态挥发成气体时,其体积扩大250~300倍,其热值大,最高燃烧温度可达l900。C,体积膨胀系数约为水的10~16倍,相对密度为空气的l.56倍,易在低洼处沉积。

3、液化石油气的火灾危险性 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混合性气体,液化石油气向室内扩散,当含量达到爆炸极限(5%~9.65%)时,遇到火星或电火花就会发生爆炸。 (1)易燃易爆。比汽油等油类、天然气有更大的火灾爆炸事故的危险性。液化气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即使在寒冷地区,遇到静电或金属撞击时发出的细小火花,都能迅速引起燃烧。液化气加空气混合浓度在5—9.65%时,就会引发爆炸。 (2)气液态体积比值大、易挥发。在常温常压下,液态液化气迅速气化为250~350倍体积的液化气气体。 (3)液化石油气液态比重比水轻。气态比空气重1.56倍。由于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因此,一旦液化石油气从容器或管道中泄漏出来,不像相对密度小的可燃气体那样容易挥发与扩散,而是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动和滞存,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引起火灾。因此液化石油气泄漏,极易沉积在低洼处,引发燃烧爆炸事故。 (4)体积膨张系数大。液化石油气的体积膨胀系数大约是同温度水的体积膨胀系数的10~16倍,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态体积会不断膨胀,气态压力也不断增加,温度每升高摄氏l度,体积膨胀0.3~0.4%,气压增加0.2~0.3MPa。因此,液化石油气在充装作业中必须限制装量。否则容易造成爆炸火灾隐患。 (5)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容器内部液化石油气的压力总比外界大气压力大得多,所以,液化石油气一定要在密闭的、具有足够强度的容器中储存。否则容易造成爆炸火灾隐患。 4、液化气的毒害性

柴油的理化特性表

柴油的主要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标识中文名:柴油 英文名:Diesel oil;Diesel fuel 分子式: 分子量: CAS号: RTECS号:HZl770000 UN编号: 危险货物编 号: IMDG规则页 码: 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稍有粘性的棕色液体。 主要用途:用作柴油机的燃料。 熔点:-18 沸点:282-338 相对密度(水 =1): 0.87-0.9 相对密度(空 气=1): 饱和蒸汽压 (kPa): 溶解性: 临界温度 (℃): 临界压力 (MPa): 燃烧热 (kj/mol): 燃烧爆炸危险避免接触的条 件: 燃烧性:易燃 建规火险分 级: 丙 闪点(℃):55 自燃温度 (℃): 引燃温度(℃):257 爆炸下限无资料

性(V%): 爆炸上限 (V%): 无资料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 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 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 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灭火方法:泡沫、二氧化碳、干粉、1211灭火剂、砂土。 包装与储运危险性类别:第3.3类 鬲闪点易燃液体 危险货物包装 标志: 7 包装类别: 储运注意事 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 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 放。桶装堆垛不可过大,应留墙距、顶距、柱距 及必要的防火检查走道。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 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 具。充装要控制流速,注意防止静电积聚。搬运 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毒性危害接触限值:中 国 MAC:未制订标准 前苏联 MAC:未制订标准 美国TLV—TWA:未制订标准 美国TLV—STEL:未制订标准 侵入途径: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 毒性:具有刺激作用 健康危害:皮肤接触柴油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油性痤疮,吸 入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能经胎盘进入胎儿血中。 柴油废气可引起眼、鼻刺激症状,头晕及头痛。 急救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和大量清水清洗污染皮 肤。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 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着,至空气新鲜处,就 医。防治吸入性肺炎。 食入:误服者饮牛奶或植物油,洗胃并灌肠,就医。 防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原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原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标识 中文名原油分子(结构式)无意义危规号无资料UN编号无资料危险性类别无资料毒物分类无资料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深黄棕色或墨绿色液体,无刺激气味 相对密度(水=1)(空气=1)> 熔(凝固)点:℃-60 ℃沸点:℃<0 - >1093.3 ℃溶解性不溶于水 稳定性在常温常压下稳定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 禁忌物四氧化氮、强氧化剂聚合危害无资料 主要用途无资料 危险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易燃闪点(℃) - 32.2 ℃爆炸下限(V%)无资料爆炸上限(V%)无资料 火灾危险类别无资料 危险特性无资料 灭火方法二氧化碳、干粉、泡沫。用水无效 毒性及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 急性毒性 LC50:无资料 LD50:≥4300 mg/kg 健康危害 刺激眼睛和皮肤,导致皮肤红肿、干燥和皮炎,食入将引发恶心、 呕吐和腹泻,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兴奋,继而引发头痛、眼 花、困倦及恶心,更严重者将精神崩溃、失去意识、陷入昏迷,甚 至由于呼吸系统衰竭导致死亡。吸入高浓度蒸气将影响中枢神经系 统肺损伤,引发恶心、头痛、眼花至昏迷。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按用大量水冲洗冲洗皮肤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水冲洗眼睛,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撤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有适当的解毒剂,立即服用)。就医。 食入:立即就医。 泄漏应 急处理 切断火源,泄露物采用沙土等不活泼物质掩盖吸收,装入指定容器后处理。 操作注 意事项 全面通风。搬运时要固定牢固。空容器可能有残留,注意处置。远离热源、明火或火花。

原油理化特性表

原油32003(3.2类易燃液体)物质名称原油、石油 物化特性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有色并有绿色萤光的稠厚状液体,主要成份为芳香族烃的混合物, 大部分原油的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易燃(自燃点:350℃)。 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密度密度为0.8 ~ 1.0 克/立方厘米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溶解性不溶于水 外观、气味与主要成份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原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不同产地的原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具有特殊气味。 火灾爆炸危险数据 闪点(℃)-6.67-32.2爆炸极限爆炸下限=1.1爆炸上限=6.4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1211,黄沙 灭火注意事项油品流散可能扩大燃烧面积,如果发生沸溢或喷溅时,会扩大火势造成大面积火灾,甚至威胁灭火人员和车辆器材的安全。要注意控制火势,保护周围,防止蔓延,集中力量,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扑灭。同时注意邻近设备会直接受热辐射的威胁,导致次生事故 危险特性原油是一级易燃液体。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 原油蒸气、伴生气一般属于微毒、低毒类物质,在高浓度下可能会造成急性中毒,长期在低浓度下可以造成慢性中毒。 泄漏紧急处理 油品一旦泄漏,由于它们的沸点很低,在常温下具有较大的蒸气压,在环境温度下将迅速由液相变为气相,体积急剧膨胀。蒸发逸散的油品蒸气在短时间与空气混合,向周围扩散。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及原油伴生气的比重比空气重,扩散后容易滞留在地表、水沟、下水道、电缆沟及凹坑低洼处,并沿着地面,沿下风向扩散到远处,延绵不断,往往在预想不到的地方遇火被引燃,并迅速回燃,从而引起大面积、灾难性的爆炸或火灾事故。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 储运注意事项 原油、原油伴生气的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闪点低,且闪点和燃点接近,只要有很小的点燃能量,便会闪火燃烧。在管线、输油设备和容器上的静电放电对含油气浓度较大的场所,易产生爆炸、着火,其危险性和危害性是很大的。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原油气浓度超标时,佩带过滤式防 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