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打开密码:520

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为魁,汝窑为老大,排在第一。汝窑时背诵皇室建立的第一作官窑,是中国最早的官窑。在宋代即为珍品。在五大官窑和八大民窑中除了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时特例,其他窑口的命名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定窑,就是定州烧的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都是以地名延续至今。

当我们仔细端详这些今天看起来非常平凡的瓷器的时候,在那个时候皇宫大殿里都有过这样的瓷器,它们是宋朝皇帝独享的皇家御用瓷器,他们便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瓷器和哥窑瓷器,但是今天我们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瓷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南北两宋众多皇家追逐的皇家瓷器呢?而且这些宋代的皇家瓷器是今天收藏界价值连城的罕见之物。

我们先认识一下官窑,它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颜色更青绿一些,这就是我们的官窑。官窑贯耳瓶,釉色青略泛灰口部釉薄处呈灰黑色,圈足无釉处为黑色,俗称子口铁足。直口、长颈、双耳陈管状,腹体扁圆,现藏上海博物馆。

官窑官耳瓶瓶身有弦纹三道,有大小交错冰裂纹,棱角突出处,因釉薄而现出浅紫色胎色。瓷土含铁较多,胎质紫黑。中国历史博物馆。

我们现在的官窑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都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纪年款的,但是官窑是从宋代呢,宫廷就有烧造,恩凡是呢都有人得先定个调子,宋代官窑的这个调子呢倒不是赵匡胤宋太祖去定的。赵匡胤是武将出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历史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当上皇帝了,所以他一开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治国上。他在当皇帝之前,他虽然对读书很有兴趣,但是他对艺术感受还不是很深。当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赵匡胤平定了四川以后,把后蜀皇宫孟昶(音厂)的很多宝物,俘虏以后就把这些东西运到汴梁,然后呢有个黄金的盆子上面镶满了宝石,赵匡胤就问这是干什么用的,大臣们就回答说这是孟昶的小便壶,赵匡胤就说了说他用这个撒尿的话,那他吃饭用什么呢?说明了赵匡胤显然对孟昶的这种纸醉金迷非常不感兴趣。当时赵匡胤就说,用这种东西不亡国才怪。这说明赵匡胤当时对艺术的内心感受实际上还是有一种抵触,或是排斥。我想每个朝代的建国初期的皇帝的心态大致都是这样。鉴于南唐李后主和孟昶(音厂)的亡国的教训,在宋初年全国范围内对艺术都不是很追求。

宋代经过了100年的发展,后来就慢慢形成了这个文官得宠。文官得宠导致宋代文化高度发展,我想这种发展它是有很多证据存在的,比如我们的这个《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北宋汴梁的市井繁华的景貌。《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当一个纪录片来看,我们当时是没有这种科技手段,没有录音录像这种手段,能把当时的社会记录下来。如果我们当时有今天的这种科技手段,能把当时的事情记录下来的话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但是还是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卷,把它从郊外一直画到城里,把整个汴梁的那种繁荣,如此繁华的商业,全部都反映出来的,那么当时它有客栈,有民居,有店铺,

作坊,甚至有卖瓷器的专卖店,这些呢都是在唐以前的历史上都不存在的。那么这些皇家御用的瓷器来自哪里呢?

首先是北宋官窑,宋代是在1127年分为南北两宋,那么北宋的官窑是定的主调子,北宋官窑是在北宋末期的时候,也就是宋徽宗的时期才开始烧造,首先呢它是窑址不明,我们都知道黄河历史上多次改变河道,每次泛滥的时候都带上大量的泥沙,将旧城以及整个黄河下游淹没,这时候呢就有很多文物古迹就淹没在黄河古道之下,我们推测它的窑址应该就在汴梁附近,但是至今没有找到,估计深度已达10米以上,就是黄土覆盖的深度已达10米以上。

现在,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一千多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1981年,在开封龙亭湖底清淤过程中,规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遗址突然浮现,据史书记载,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宫基址上修建起来的

“城摞城”现象在文献中早有记载,但开封是七朝古都,像它这样叠压得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我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座开封城,也是一部王朝更替史。6座开封城像塔样层层叠压,特别是从唐代到现在的1389年间,这座城市的中轴线没有变化,繁华的中山路是开封市旧城的中轴线,其地下8米处,正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衢大道——御街。中山路和御街之间,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城市,层层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丝毫变动。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向上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城市的叠压其实就是文明的叠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开封城几度被深埋,但开封人民始终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重建文明,可以说,这就是开封“城摞城”的精神!同样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看其他可以找到的窑址,比如南宋官窑的遗址,他就离都城非常近,最近的距离不足百米。那么你比如当年的紫禁城,虽然当时的官窑都是在景德镇烧造,很明确的地方烧造,但是他有一些极特殊的商品,比如瓷胎珐琅彩的作品,他就是在故宫大内烧造。北宋时期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到了宋徽宗时期生活变得非常富足,那么又赶上宋徽宗这么一个皇帝酷爱艺术,就是他在政治上的造诣,大家都很清楚是中国历史上最没有造诣的一个皇帝,但是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艺术造诣最高的一个皇帝。宋徽宗他在对艺术上的感兴趣,体现在很多具体的事物上,比如他设立了文思院,这个宋代的文思院呢他的各种作坊,就是它分工达3000多作,我们今天不能想象把这样一个事情分成3000多作是什么样子,我们觉得分个几十类就已经分不下去了,但是不知道他怎么把一个做艺术的大作坊分成3000多个门类,那么在3000多作分类里它反而没有见“陶作”,就是没有看见烧陶瓷的地方,我们想他可以一个原因是:烧造瓷器的条件是比较恶劣的,他需要大量的煤炭或是柴火,那么它会造成很强烈的污染,在宫廷里烧这个是很危险的。你看我们紫禁城当年烧造的珐琅彩它是很小的范围,如果大规模的只好到景德镇去烧造。宋徽宗的文思院没有陶作可能就是当时有一定的污染,所以回避这个污染,就把陶作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烧造。曾经烧造了相当长的皇家官窑,应当为大宋王朝的宫廷生产了无数的官窑瓷器,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就可以随处找到曾经数量众多的官窑瓷器呢?北宋的官窑比较罕见,因为宋徽宗只执政了20几年,又经过靖康之难以后呢,很多东西都毁掉了,再加上1000时间的淘汰,所以今天能留下的北宋官窑是非常罕见的。

在80.90年代瀚海第一次拍卖会上有这样一个瓶子,这个瓶子最早是在扬州文物院的收藏,拿出来拍卖,那个这个瓶子是这个样子的,方形的这个叫琮式瓶,琮式瓶全世界已知的资料就三件,一件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另外一件就是这件,故宫和台北故宫里都没有收藏这样的琮式瓶。那么琮是什么呢?是一种礼器,过去古代玉器中有很多琮,琮是礼地的,壁是礼天的,琮是外方内圆,壁是外圆内圆,它是一个内圆外方的瓶子,你拿起这个瓶子里面看就是圆的,外面看就是方的,但是我们在南宋再烧造就可以烧造内方外方的瓶子,陶瓷的工艺上拉圆是容易的,一拉就成型了,但是做方的就需要磨具,需要一块一块的给他拼接起来。

在北宋的时候,工艺可能还不够那么先进,所以他先拉成一个圆的,然后他再单做四个三角粘在上面,最后挂上釉去烧。那么从工艺上讲可以看出这个工艺是比较久远的一个艺术品。造假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欺世,为了是显示他的一个个人成就,没有其他的更多的目的。另一个目的绝大部分造假是为了赢利,不盈利我就不会去造这个假,那么他造的时候他有一个问题就是成本问题,如果它造假的成本要高于真品的时候,那么这个造假就不会存在,因此造假都集中在我们收藏热的时期。就是我们说过的北宋、晚明、康乾时期、晚明到民国时期、以及当代都是收藏热的时期。

到了南宋时期,在南方烧制瓷器的条件比北方是优越的,因为南方有越窑,龙泉,秘色等窑打底子,所以在南宋初年很快就把官窑像模像样做出来了。当时金人把北宋的很多东西都运到东北去了包括很多官窑的瓷器,那么在南宋祭祀的时候有很多的器物都要重新做过,那么当时考虑用金银器来制作的话呢对国家的财政是个很大的冲击,所以这就迫使陶瓷迅速的发展起来。北宋官窑一直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北宋官窑的东西一般都进了世界级的博物馆。

官窑旋纹瓶,青色釉,颈及腰部各饰三道凸出旋纹。故宫博物院

宋代的官窑瓷器是高古的风格,而不是象清代乾隆时期的艳俗风格,这种高古风格是80年代非常风靡,所以在1989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拍出了一个北宋官窑六棱洗2200万港币,当时是中国瓷器的世界纪录。后来到九十年代,进入21世纪的时候,因为大量的新藏家的出现,新的藏家的审美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简单的审美就是怎么看着漂亮我就愿意多花钱,那么在宋代这样的高等级审美的藏品面前,新藏家都不愿意出钱,所以后来的记录就被这些明清的粉彩啊、五彩、斗彩所不断的刷新。那么我想早晚有一天,可能不需要太久的时间,人们的审美会回归于本来的面目,宋代的官窑一定会确定它“江湖老大”的地位。

我们现在对宋代官窑做个小结,第一点南宋和北宋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但南宋比北宋明显,主要是瓷器到了南宋时候呢釉就没有北宋那么厚了,釉一厚紫口铁足的特征就不明显了,所谓的紫口铁足是什么呢?紫口就是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铁足是指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色的颜色。第二个特征是南北宋都有开片,他规律不一,我们很难确定开片,第三呢北宋的官窑厚

重,南宋官窑轻薄,这跟南北地域的人的性格是有关的,我们知道北方人性格都比较粗犷,南方人性格比较纤秀,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注重点有时候不同,所以在瓷器烧造当中,北宋瓷器胎都烧得厚重一些,南宋都轻薄一些。宋代的这种青色官窑一到元代就停止了,为什么呢?因为它跟社会背景有冲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宋代官窑到了清代才开始有皇宫主动的去临摹,就是因为他时代的背景的变化。官窑园洗底部也有乾隆提的诗词。

哥窑

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而且非常接近,他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而且也开片,它有多接近呢,他们的接近程度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出,要区分他们确实是比较困难的时期。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尤其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为什么呢?是因为史书上的记载都不太详,哥窑的窑址至今不明,到现在也没有挖出这个窑址来对比。

传说是哥窑和龙泉窑都在今天的龙泉县,南宋时候有兄弟2个,老大叫章生一,老二叫章生二,各主一窑,哥哥烧的就叫哥窑,弟弟烧的叫龙泉。

哥窑有什么特征呢,就是金丝铁线,这是它的典型特征。所谓金丝呢是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呢是黑色的开片,呈黑色。那么金丝铁线在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叫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一般到金丝这块开片都比较细小,到铁线都是大块的。胆瓶,造型像动物的胆囊,近似锥把瓶。开平纹有金黄色金丝和黑色铁线

金丝铁线他在实际上是陶瓷烧造中的一种缺陷美,它在陶瓷烧造当中呢,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它在出窑的时候它的釉会开裂,它会怎么开裂呢,如果你们看过出窑你会觉得非常神奇,刚一出窑,就听得清清楚楚这个瓶子在炸裂,噼里啪啦的在炸,能炸多长时间呢,能炸两年。它为什么会出现金丝铁线呢,就是我刚说的是因为它要炸两年,刚出窑以后,等它冷却以后大的开片就直接搁到那黑色的,过去是炭黑水里,现在直接搁墨汁里就可以,然后你拿出来以后呢这个瓶子就变成了黑开片,那个很细的开片呢由于它的那个间隙过小颜色是进不去的,所以就搁在那儿,时间长了气体进去了它氧化成黄的了,所以就这么出现了金丝铁线,它是时间造成的。哥窑的第二个特征呢,是紫口铁足,我们说了官窑也有这个特征。哥窑在后来的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有大量的仿制烧造。

花口洗规整有序的走安心与花瓣形口沿形成和谐的构成,分青色,釉色清澈柔和。

菊瓣形盘通体做十四菊花瓣形,简洁而生动

我们对官哥两窑做一个小结。

1、有种说法叫官哥不分,可见他们的相似程度,实际上还是有区分的,简单的判断,一般的说法时,开大片的为官,开小片的为哥

2、同属青瓷系列,以釉色和开片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既要釉色美丽,又要开片美丽。

3、都代表这宋代广泛最高的审美标准。

宋代五大名窑,已经讲了汝、官、哥,还剩下钧定。我们之前讲了汝窑官窑哥窑都是青色的皇家瓷器,仅从颜色就可以辨认。那么五大名窑都是青色的么?排名后面两位的钧窑和定窑就是以红色和蓝色著称,和以白色和红色驰名的定窑瓷器,别看他们是排在五大窑的后面两位,但他们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收藏家都想追求的,并价格相对其他名窑更昂贵。为什么呢?

钧窑的瓷器也有青色,但他的颜色不仅仅是青色,有红色、鲜兰,有白色等,它的颜色非常多。我们先了解一下钧窑的情况,钧窑呢?主要的烧造时间是宋金元时期,它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官窑我们就知道它只给管家烧造不给民间烧造,那么钧窑了它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晚清时候,对钧窑大力的推崇,这是文人的推波助澜,所以它的地位非常高。当时追逐钧窑的人非常多。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玫瑰紫与青蓝色相交融,高贵富丽的艺术效果。

钧窑花口碗,碗内外壁自然形成的红釉彩斑,点缀在天青色的右面上,祥彩霞胰腺炎漂浮变化,绚丽多彩。碗口又是花瓣形,更显得的活泼清新。

钧窑的工艺与其他的工艺有一点点不同,钧窑是一种乳浊釉。“乳浊”是指不透明的一种釉。当你看到的汝窑官窑哥窑他们都是透明釉,是一种玻璃釉,但钧窑不是玻璃釉,是一种乳浊釉,乳浊釉的好处是遮盖力强,那么钧窑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是什么呢?是它在以铜为着色剂,在高温烧造下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里都是辉煌的。那么以金属来做为成色剂这是我们大家对陶瓷的一个基本了解,陶瓷上所呈现的颜色都是金属在高温下呈现的颜色,比如我们知道的青色都是用铁来呈色的,那么以铜为成色剂呢它有一定的难度,就是铜在高温下会挥发,会变得没有颜色,那么它的这个铜呈红色为什么呢?是因为当时钧州的神垕镇呢出产孔雀石,而这个孔雀石里含有大量的铜,所以用它来做呈色剂呢钧窑呈现了红色,(图片钧窑天蓝海滩红渣斗式花盆)尽管那种红色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说它不是大红色,但是它已经非常接近一个鲜艳的红色,那么我们可以看一看。因为钧窑属于窑变系的瓷器,所谓“窑变”呢?是指进了窑以后呢在烧造中所有的变化,不可控制,所以叫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就是钧窑的一个特征。钧窑在烧造前期绝对是不可控制的,但经过工匠长时间地摸索发现它慢慢地可以控制,这个控制需要高超的技巧,这个技巧就是要摒弃过去钧窑烧造过程中的那种随意性,后来就在瓷器上有明显的笔触,(图片最有名的这个三潭映月的盘子,很明显画出三道,中间无意间掉了一点,所以叫三潭映月)从这样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钧窑后来的工匠的可控性。

宋代的钧窑都是统一一个颜色,而到了金元就有明显的色斑存在,每个色斑它已经聚成了一个物形,这种说法从某种意义上也概括了宋钧到元钧的一个变化过程。

宋钧瓷有种很特别的纹样,“蚯蚓走泥纹,是因为釉非常厚,达7、8毫米。

不仅厚,而且粘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介乎开片与非开片之间,就像雨过天晴厚,蚯蚓在实地爬过去的痕迹,被人形象的比喻为蚯蚓走泥纹。这个特征在民国以前还是绝对的特征,但是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被效仿出来了。

30年代的时候,钧窑的窑址在河南突然被发现,大量的外国人都涌去,包括德国人,日本人都去抢这个钧窑的残片,当时有“家有万贯,不值钧瓷一片”之说,就是说钧瓷都能磨成这么大一块镶在腰带上,显示我有钱,现在都把腰带上镀金,那时候镶一块钧瓷就可以了。

定窑排在五大名窑的最后,它排最后是有原因的,到了北宋晚期呢定窑就受到了一定的排挤,但是从烧造的年代来看,定窑实际上是老大,我们都知道汝官哥钧都是宋代,北宋晚期才开始烧造的,那么定窑在北宋的早期,甚至在五代就开始烧造了。乾隆是非常喜欢定窑的,他有二百首诗是咏定窑的,其中咏定窑的诗有30多首。定窑与其他五大名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属于白瓷,那四个都是青瓷。那四大窑里除了极个别的,都不动雕工。汝窑有个别一两件有过雕工,钧窑也有个别一两件,都不成功,因为雕的什么都看不清楚,就觉得历史上这个胎被雕过,但都看不清楚,所以呢它都以釉色为表现形式,只有定窑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原因是因为定窑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的四窑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窑可以用刀来雕刻,体现它的纹饰之美。

童子诵经壶双手捧经卷为壶流,背后的腰带为柄,头顶上花瓣形发梳中心圆孔为壶口。造型优美,构思巧妙。衣纹线条流畅,时罕见的艺术珍品,现藏首都博物馆

定窑孩儿枕牙黄色,伏在榻上的婴儿,婴儿背为枕面。小孩双手交叉支着头,右手持绣球,两足交叉,还穿坎肩,衣服上有印花纹,刻花纹,走啊想简介古朴,时定瓷中少有的珍品,现藏与故宫博物

定窑海浪纹海螺采用对素和划花技法,遍体以叠压相错的海浪纹和曲线纹。造型极为逼真。尾端有吹孔,发音洪亮。口部一侧有一小圆孔,用以调节音量和节奏。独具匠心,是北宋定窑承制的特种工艺品。

到了南宋时期,就是北方的金代时期定窑就开始出现了模制,就不动刀了直接用模子,提高生产量。宋代烧制白瓷比烧造青瓷难度高,白瓷在提纯上今天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在一千年前是极大的问题,就是要去掉杂质,让它呈现出真正的白色。我们看到的定窑的白,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白,还是呆一种牙黄色的一种白。对白瓷的追求我们从隋唐就开始了,陶瓷史上清楚地写了北齐就有白瓷,但是那个白瓷我们现在看来里面还有些青色,那么它整个追求白的过程不是突然一天就变白了,也是一点一点的变白的。北宋中期以后,定窑突然采用了一种新的工艺叫“覆烧”,覆烧是什么意思呢?是扣过来烧,我们来看一下。瓷器一般都是正烧,我们怎么使它就怎么烧,足在下,口在上,那么到了北宋中期的时候呢,定窑就开始覆烧,扣过来烧,那么扣过来烧的好处是什么呢?是足就有满釉了,但口是涩圈,口的涩圈是为了镶口,我们刚看了这张图片是镶了铜口,有镶金口的,皇家使用的就镶金口,镶口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当然也有它的缺点,

比如它在清洗当中不太容易洗干净,所以在覆烧了一段时间以后,尤其是北宋的晚期到南宋时期它逐渐又恢复到正烧。覆烧它的最大优点是它提高产量,它碗扣着,一个扣一个这样的话节省体积,所以它提高了产量。涩口它从北宋中期到南宋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流行,从宫廷到民间都流行,其他窑口也有涩口的瓷器,比如景德镇的影青,也大量的出现覆烧是涩口。

五足熏

实际上这个定窑之所以排在最后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当时宋代的领导者就是皇帝崇尚青瓷,白瓷与最高统治者的审美产生了冲突,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审美范围非常的广泛了,但是在古代没有象现在这样,它的审美相对集中,尤其是在宫廷当中,他使用的这些瓷器都是皇家去定调子,皇家谁定啊,皇上去定调子,皇上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只有他欣赏某一个东西的时候,所以的人都会跟上,就是所谓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那当皇上对白瓷没有兴趣的时候,一定会改为青瓷,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由于宋徽宗不爱白瓷爱青瓷,使得定窑这个老牌皇家瓷器排到了最后,最向了末路。定窑的底下刻官字是最多的瓷器,表明是官方烧造的,但这都是在北宋前期,都没到宋徽宗时期,它实际是北宋早期比较重要的官窑,其他四个都是北宋末期才开始诞生的,那么前一百年之中呢它一直是老大。

五大名窑这个名称呢是明代记载的,有明确的记录,其中官窑和哥窑,至今未发现,但有存物。汝窑定窑钧窑窑址发现,它的传承关系非常明确。宋代的瓷器有2种审美,一种是宋代的官窑,宋代的官窑代表了官方的喜好,宫廷和贵族的利益,由于宋徽宗的喜好呢他重青瓷,收敛,温厚,含蓄,是以颜色做表现形式,重视内心的感受。那么宋代的民窑呢它重纹饰,百姓都比较实际,它比较艳俗,以纹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它主要是为了取悦于大众,取悦于市场,这两种审美构成了宋代陶瓷美学的丰富多彩。

宋代五大名窑简略

宋代五大名窑简略 宋代经济发展,带动了陶瓷生产的竞争和工艺创新。其中“定、汝、官、哥、钧”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名扬四海。 而五大名窑之外,还有以白釉釉下黑花器为代表的磁州窑系;以犀利潇洒刻花青瓷著名的耀州窑系;以翠绿莹润的梅子青为极致的龙泉窑系;以建窑为代表的黒釉产品;以浙江余姚的越窑为代表的越窑系产品;以及景德镇窑烧制的独特青白瓷。 汝窑瓷 汝窑创烧了印花青瓷,并且逐渐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重要窑口。汝窑瓷器以釉色天青,釉质莹润,光泽内含,上有细密开片的“蟹爪纹”为世称赞。 官窑 分为南宋官窑和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器物大多素面无纹,烧制工艺极为精致,以釉色取胜,追求青翠如云的呈色,滋润失透。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记述: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南宋官窑其胎土呈黑灰以至黑褐色,胎较薄,釉层较厚。有粉青、炒米黄等多种色调。虽然极为讲究造型与胎釉,但也采用一些纹饰对瓷器点缀。 哥窑 瓷器釉面开片重叠犹如冰裂或碎片,犹以黑色裂纹间交织着细密的金丝铁线为以后历朝所仿烧。传世哥窑属于官窑,产品只供宫廷,不能流于民间,技术上严格保密。因此哥瓷只见于宫廷之中。清代景德镇烧制了大量的仿哥器。(传世哥瓷为黑胎,景德镇仿为白胎,又因此景德镇仿是在口足部位涂上一层酱色,充做紫口铁足) 定窑 定窑瓷器以乳白、牙白的釉色与精湛的刻花、划花、印花、剔绘、浮雕等装饰成为南北白瓷中的典范。以其纹饰布局严谨的印花瓷器最具特色。(兼烧黒釉、绿釉、酱釉、白釉剔花等品种) 钧窑 釉色变幻不定,有天青、天蓝、蓝灰、灰绿、葱绿、黄绿、黑绿、月白、紫红、玫瑰紫、丁香紫等多种,尤其是釉质肥厚,在釉面下出现不规则的“蚯蚓走泥纹”为绝品。

宋代瓷器

第五节 宋代瓷器 一、双凤朝阳斗笠碗 双凤朝阳斗笠碗,亦称“影青浆胎双凤朝阳碗”,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产品。碗为倒置斗笠形。碗内外壁施以白里泛青透明釉。胎细釉纯,质薄而轻,洁润如玉,光鉴照人,扣之作金石声。碗通高5.6厘米,敞口,直径17厘米,直斜腹,平足,直径8.5厘米,碗内壁有模印花纹:上为云雷纹一周;下为双凤朝阳图案,双凤作展翅向日飞翔状,栩栩如生。稀有而珍贵。 1982年在桐城县毛河乡毛河村徐湾庄出土,计10件(其中有5只残破),由桐城县文物管理所征集,现藏桐城市博物馆。

二、“河滨遗范”青瓷碗 “河滨遗范”青瓷碗,北宋龙泉窑(今浙江省龙泉县)青瓷产品。圆唇,敞口,弧腹,圈足。通高6.2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5.4厘米。碗内壁有5条凸起的直线纹,碗底中心印有“河滨遗范”4字铭文,竖行,每行2字,为阴文楷书。此种铭文碗是龙泉窑的特有产品,目前完整的器物很少发现。另外碗足底部还有墨书“户元美宅庚戌年”7字,行楷,竖三行,行字不等。“户元美”为死者的名,“宅”指墓地。“庚戌”年号北宋有两个,一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一是熙宁三年(1070年)。从碗的形制特征看,应属前者,不会晚到北宋后期。碗为白色胎,胎骨坚硬细腻。粉青色釉,釉汁滋润,有冰裂纹。此碗对研究宋代龙泉窑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5年在绩溪县宋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三、钧窑大碗 钧窑大碗,宋代瓷器。兰青色,芝麻轴边沿,冰裂纹,略带密点菟丝子纹。直口,深腹,圈足。通高9厘米,口径22厘米。1964年春,于亳州城东北25公里大杨河工地征集,系治河民工从河床东部宋代墓葬区挖出,完整无损。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该墓葬区共同出土的大量宋代器物证实,此碗为宋代遗物。现藏亳州市博物馆。 四、青白釉刻花盖碗 青白釉刻花盖碗,宋代生活器皿。深腹、直口、矮圈足,白瓷胎。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光亮略泛黄色。碗外遍刻花草纹。盖折沿,中间塑一扁平纽,四周亦刻满花草纹。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11厘米。该碗制作精细,造形别致,类似这种深腹直口的青白釉盖碗,在宋瓷中还不多见,宿松地处长江北岸,面临江西,距景德镇不远。根据此碗的造形和釉色,应为宋代景德镇产品。 1986年2月在宿松县佐坝乡栗树村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砖石墓出土。现藏宿松县文物管理所。 五、影青斗笠碗 影青斗笠碗,宋代瓷器。敞口,微卷唇,浅弧腹斜收至底,矮圈足、底平不施釉。通高6.7厘米,口径17.7厘米、底径5.5厘米。器体胎质较薄,全施影青色釉,光泽晶莹。碗内壁刻划水波纹,影现四尾鱼形,鱼作戏水状,形象活泼生动,可见精湛的工艺水平。 1982年6月9日,霍山县文物管理所从城南上元街村十八塔生产组小学教师刘兰芝家中征集。据介绍:1979年3月,修路工人在该地开挖路基时,在一座宋代砖室墓中发现。现藏霍山县文物管理所。 六、龙泉窑瓷盘 龙泉窑瓷盘,通高3.9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7厘米。口厚唇,直斜腹,底内收。矮圈足,直径6.1厘米,露胎,白瓷质。通身无纹饰,施以豆绿色釉,色泽温润如玉,造 ? ? 7 3 1

历的五大名窑瓷器汝定官哥钧

历的五大名窑瓷器汝定 官哥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钧瓷 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粉彩地缠枝花卉纹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 苏富比春拍(2011年4月),成交价59,024,200元。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着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着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曾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汝瓷 汝窑粉青釉盖盒 北京中嘉国际,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35,200,000元。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 官瓷 官窑粉青釉纸搥瓶 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季拍卖会成交价:60,774,750元。 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着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着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2004年5月,哥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张公巷发现。 定瓷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河北曲阳定窑 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以其奔逸典雅的纹饰及“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而闻名世界,主要产地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为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恰似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晚期器物口缘多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印花图案自然,形态轻巧、构图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河南禹州钧窑 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始烧于唐,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瓷窑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钧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钧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其釉分两种,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

色乳光釉,其他还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 釉中有兔丝纹与蟹爪纹,华丽雅致,钧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致使其釉上纹路与众不同。 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钧瓷的重要特征之一。钧瓷造型有尊、钵、洗、炉、花盆、盆托、奁等。 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瓷器有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财富。 青花瓷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以烧造瓷器闻名,被誉为中国的[千年瓷都],尤以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青花瓷虽然着色单一,但它较五彩瓷器更显清丽、秀美,因而广为人所爱。景德镇青瓷造型优美、色彩绚丽、装饰精美,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无铅无毒、耐酸耐磨、面色经久不退,素有[永不凋的青花]之称。 1979年景德镇青花瓷曾获国家金质奖章;1985年又连续获得莱比锡、布尔诺、波尔滋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景德镇青花瓷自此扬名世界。它是目前中国陶瓷行业获奖最多、规格最高的名优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颜色釉瓷 在釉料加入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只要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五张图教你认识五大名窑

五张图教你认识五大名窑 五张图教你认识五大名窑 定窟 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灵山镇附近),故名定窟。在在唐代这里以烧白瓷,宋代有较大发展。定窟除白瓷外,还有紫定、红定、黑定、绿定等品种。定窟瓷器胎质坚细,器体很薄,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如泪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窟均有一定影响。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瓷。现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定窟孩儿枕,即使一件生活用品,又是一件瓷塑珍品。 2 汝窑,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是宋代北方著名的青瓷窟。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了宫廷用品,筛选剩余的瓷器也在市场出售。汝窟瓷器釉料稠润清莹,天青色,胎薄,底有细

小支钉痕。早期素面无装饰,高雅古朴。晚期印刻花,隐现于釉汁下,别饶韵致。宋人评青瓷以汝窟为第一。汝窟烧制时期较短,所以传世作品较少。汝窟 4 钧窟 因在钧州(今河南禹县)。钧瓷原属青瓷系统,其色釉呈乳浊现象,有磷酸和还原铁结合的成分。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诗人曾用“夕阳紫翠乎成岚”来形容。使青釉打破一色釉的单调,这是陶瓷工艺上的一种革新。这种色斑的变化,被称为“窟变”。 5 官窟 北宋末年设于开封,专烧宫廷用瓷。官窟是在汝窟的影响下产生的另一种青瓷窟。胎土呈铁色,釉色以粉青为代表,往往有蟹爪纹的自然开片,口沿及足部因釉汁较薄而露胎色,

称为“紫口铁足”,在匀净优雅中显示色质的对比和变化。6 哥窟 南宋时浙江一带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窟,兄所烧者曰“哥窟”,弟者曰“弟窟”。哥窟多仿先秦铜器式样,釉开片如冰裂,纹片有“百圾碎”、“鱼子纹”、“毛牛纹”之分,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裂纹现象是由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产生。但这种纹理却使瓷器古朴优雅,别具风格。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 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 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 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

宋代五大名窑特点解析

宋代五大名窑特点解析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五大名窑

五大名窑 一、官窑紫口铁足话官窑 宋徽宗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窑烧制的御用瓷器,称为官窑,所制器物,有鼎、有炉、瓶、觚(饮酒器)等仿古铜器器形,另有陶瓷文具用品如笔筒、水滴、印泥盒等,均属佳品。 图:冰裂纹小茶壶 官窑的特色是土质细腻,胎釉俱薄如纸。色有月白、粉白、粉青、大绿、油质等,当时最受重视为月白,粉青次之。开片,以冰裂纹为上品,梅花片次之,细碎纹最下。其中器面有釉斑的。以鳝血为上,黑纹次之。可见北宋官窑的制作水准极高。 因金的入侵,汴京破灭,官窑随着北宋消失。康王高宗在杭州建都是为南宋,宋高宗奠都后,即命邵成章在杭州凤凰山,仿官窑旧朱,建窑烧瓷,称为「内窑」,即是南宋官窑。 内窑比北宋官窑更成熟更精致,釉色以粉色为主,晶莹澄澈,足以比美青瓷,所用瓷土坯,略带亦色,所以露胎处烧成后颜色如铁,烧制时,器口向上釉下,口上的釉极薄,赤土隐隐透出,所以当时称「紫口铁足」。两京官窑,因温度控制不善,釉中的铁质,氧化不均而产生窑变,呈现出紫红或褐色的斑点,古代民智末开,将窑变瓷器视为鬼怪作崇,不予保留,故迄今窑变传器不多。 故宫这一季展示了宋代文物特展,精品尽出,其中有粉青水仙四方盘号称故宫之宝,另有冰裂荷花器皿也极精美,展期至六月三十日,盼同仁都能拨空参观。

二、汝窑 我国青瓷器从魏晋有瓷器以来,就是主要产品。它釉中所含氧化铁是经过还原焰烧成的(氧化焰与还原焰是烧结过程中的空气控制,让空气氧完全燃烧称氧化,注入新空气称还原)。若是烧得太过,就会呈现深众绿色,若烧的不过,就呈灰青色,所以氧化与还原是青瓷制造历史上两大技术。 到了宋代,这项技术被充份掌握,它是陶瓷发展史的重大成就,最著名的就是河南窑瓷器,河南生产青瓷的窑址,遍及临汝四乡,而以临汝县为集散地,宋代并在此设汝州窑务以抽税捐。 汝窑青瓷贵重当代,士大士尤其喜欢视为珍品。有印花、刻花、素面三种,以素面为贵,釉色有天青、粉青、鸭蛋青、虾青、茶青等不同。纹片有牛毛黄纹,细碎冰裂纹、蟹爪纹等,釉中气泡比官窑稍大,有如满天星斗,清澈度在宋代诸中,堪称第一。 汝窑成品形式不多,仅盘、碗、洗盏、托等,最大件作品不过一尺,胎骨薄,有深灰、浅灰两种,底足满釉工整,因文钉烧成之故,细小四至五支文钉芝麻点为收藏家鉴别汝器的特征,汝窑成就高,时代短,传世宝物不多,今人有仿造汝窑釉色、器形者用在茶具上,故称仿汝窑。 三.哥窑 宋代名窑,多以釉色见长闻名,只有哥窑以表面纹片著名,在宋五大名窑,排名第二。 宋人有二兄弟,在浙江龙泉设窑造器,哥哥章生一的称哥窑,弟弟章生二的为弟窑,哥窑的冰裂纹,非自然碎裂,而是刻意烧成,在当代即被当为「百圾碎」。百圾碎的称呼,只外表冰裂的泛称,因釉色的不同胎质的不同,出现红、黑、金与黄等深浅不同颜色,裂纹又分网状、榆花、冰裂、大小裂,这些纹片肉眼看来好像釉上生裂,用放大镜看釉质又紧结合,毫无裂痕,因此而而人寻味。传世哥窑,多属一尺左古的圆形器,如香炉、花器等,装饰很少只有几道弦纹,颜色有白灰、深灰、黑、杏黄、沉香色等,釉色有深末、淡黄、深青、蟹壳青、竭、黑条、月香、鱼肚白等,成器特色在于沉稳而有光泽,釉中有小气泡如珍珍,隐隐暗存,十分别致。 哥窑虽然特别,不知何故,传器真品不多,民间仿哥窑极多,形似而神不似,要看真正哥窑,认识真品哥窑,可能只在故宫博物院。

宋代五大名窑

打开密码:520 宋 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为魁,汝窑为老大,排在第一。汝窑时背诵皇室建立的第一作官窑,是中国最早的官窑。在宋代即为珍品。在五大官窑和八大民窑中除了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时特例,其他窑口的命名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定窑,就是定州烧的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都是以地名延续至今。 当我们仔细端详这些今天看起来非常平凡的瓷器的时候,在那个时候皇宫大殿里都有过这样的瓷器,它们是宋朝皇帝独享的皇家御用瓷器,他们便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瓷器和哥窑瓷器,但是今天我们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瓷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南北两宋众多皇家追逐的皇家瓷器呢?而且这些宋代的皇家瓷器是今天收藏界价值连城的罕见之物。 我们先认识一下官窑,它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颜色更青绿一些,这就是我们的官窑。官窑贯耳瓶,釉色青略泛灰口部釉薄处呈灰黑色,圈足无釉处为黑色,俗称子口铁足。直口、长颈、双耳陈管状,腹体扁圆,现藏上海博物馆。 官窑官耳瓶瓶身有弦纹三道,有大小交错冰裂纹,棱角突出处,因釉薄而现出浅紫色胎色。瓷土含铁较多,胎质紫黑。中国历史博物馆。 我们现在的官窑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都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纪年款的,但是官窑是从宋代呢,宫廷就有烧造,恩凡是呢都有人得先定个调子,宋代官窑的这个调子呢倒不是赵匡胤宋太祖去定的。赵匡胤是武将出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历史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当上皇帝了,所以他一开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治国上。他在当皇帝之前,他虽然对读书很有兴趣,但是他对艺术感受还不是很深。当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赵匡胤平定了四川以后,把后蜀皇宫孟昶(音厂)的很多宝物,俘虏以后就把这些东西运到汴梁,然后呢有个黄金的盆子上面镶满了宝石,赵匡胤就问这是干什么用的,大臣们就回答说这是孟昶的小便壶,赵匡胤就说了说他用这个撒尿的话,那他吃饭用什么呢?说明了赵匡胤显然对孟昶的这种纸醉金迷非常不感兴趣。当时赵匡胤就说,用这种东西不亡国才怪。这说明赵匡胤当时对艺术的内心感受实际上还是有一种抵触,或是排斥。我想每个朝代的建国初期的皇帝的心态大致都是这样。鉴于南唐李后主和孟昶(音厂)的亡国的教训,在宋初年全国范围内对艺术都不是很追求。 宋代经过了100年的发展,后来就慢慢形成了这个文官得宠。文官得宠导致宋代文化高度发展,我想这种发展它是有很多证据存在的,比如我们的这个《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北宋汴梁的市井繁华的景貌。《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当一个纪录片来看,我们当时是没有这种科技手段,没有录音录像这种手段,能把当时的社会记录下来。如果我们当时有今天的这种科技手段,能把当时的事情记录下来的话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但是还是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卷,把它从郊外一直画到城里,把整个汴梁的那种繁荣,如此繁华的商业,全部都反映出来的,那么当时它有客栈,有民居,有店铺,

中国陶瓷——宋代五大名窑与八大窑系

中国陶瓷-宋代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 。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 宋代瓷器集前代之大成,创出丰富多采的造型,有唐八百、宋三千之说,并不夸张。有碗、盘、碟、洗、砚滴、盏、托、瓶、壶、罐、钵、尊、盆、奁、唾壶、渣斗、炉、腰鼓、瓷塑等,大都施纯色或驳色单彩釉,表面平滑或有碎纹。釉色有多种深浅不一的白、蓝灰、紫灰、鲜红、暗紫、青绿、褐、黑等色,更有因酸化作用而产生的光怪奇丽、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绚烂如霞,美不胜收。装饰方面有划花、绣花、印花、锥花、堆花、暗花、珐花等。纹饰题材极其丰富,常见的有花卉、龙凤、鹤、麒麟、鹿、兔、游鱼、鸳鸯、鸭、山水纹、回纹、卷枝、卷叶、曲带、云头、莲瓣、钱纹等。 北宋的瓷器,胎质较厚,釉上有蜡泪痕。至大观政和之时,所烧瓷器胎薄如蛋壳,釉薄如纸,胎釉结合紧密,尤如相溶,轻敲可闻声如玉磬,可谓美不胜收。 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其中以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为代表,最能突显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宋代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承上启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1定窑名瓷 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古属定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宋代时发明覆烧工艺,规模扩大,宋、金时期繁盛时期,至元代时衰没。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中国五大名窑、六大窑系复习过程

中国五大名窑、六大 窑系

中国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 一、钧窑 1、时间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瓷始烧于唐代,在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制的艺术高峰。 2、地点 钧窑的故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以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目前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3、产品特点 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 钧瓷的窑变花釉,色彩丰富,釉层晶莹,釉中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 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二、汝窑 1、时间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 2、地点 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 3、产品特点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 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雨过天青云破处” 之誉。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 三、官窑 1、时间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瓷是北宋末年宫廷官窑烧制的御用瓷器。 2、地点 3、产品特点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

中国五大名窑

中国的五大名窑 五大名窑是指中国宋朝建立的五个烧制瓷器的大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中国五大名窑是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我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钧窑 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 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中国五大名窑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1] 官窑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府经营的瓷窑,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宋代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元代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明

清景德镇官窑,近代常以帝王年号分别命名,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等。明清官窑亦称“御窑”,官窑以外窑场,称“民窑”。 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2]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3] 我国享有"世界瓷国"之美称。在琳琅眩目的中国瓷器中,"北宋官窑青瓷"出类拔萃,精美绝伦,古气盎然,朴人眉于,被视为瑰宝。官瓷是官办瓷窑制器,专供皇家使用,是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代的宫廷御瓷,权臣贵胄也只能望瓷兴叹,可见而不可及。因而高贵、难得便成为人们对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 相传官窑造出以后,宫里的太监便来检查,发现有稍稍瑕疵的便摔碎。剩下的精品才可呈到皇宫里,供皇室使用。正因为这个,所以,官窑存世量极少。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汝瓷在我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第一批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

宋代五大名窑 简介

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中国五大名窑是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中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定窑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为祖国的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官窑官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窑是由官府置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宋代有北宋河南开封官窑和南宋浙江杭州官窑之别,一般指南宋官窑器。南宋官窑继承和发展了唐代越窑青瓷茶具的优良传统,结合宋代艺术饮茶风行的现状,产品由原来的薄釉青瓷发展成为厚釉青瓷。在装饰上创造性地运用“开片”、“紫口铁足”等艺术手段,独创了碎纹艺术釉。 北宋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后,为了满足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用瓷需要,先后建立了修内司官和郊坛官窑。历代对官窑评价很高,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美道:“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有识之者。”南宋官窑制品造型端庄,线条挺健,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黄等多种,以粉青为上,浑厚滋润,如玉似冰。其釉面上布满纹片,这种釉面裂纹原是瓷器上的一种缺陷,后却成为别具一格的装饰方法,因而名噪一时。纹片形状有冰裂纹、流水纹、鱼子纹、百圾碎等,以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片次之。这种瓷器的底足部为铁褐色,口部隐呈紫色,称为“紫口铁足”。典型的官窑器,坯体的厚度仅为釉层的三分之一左右,坯薄釉厚。釉层中还攒聚着的重要特征之一。官窑器物除了碗、盘、瓶、洗、沪外,仿商、周、秦、汉铜器及玉器者甚多,这是受北宋徽宗提倡的仿古复古风气的影响。这类仿古器物是宫廷的陈设和观赏品。由于修内司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有的古陶瓷学家认为,传世哥窑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产品,这一论断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定窑定窑是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始于唐朝晚期,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于下白。”以烧造白瓷著名的定窑瓷器质地洁白细腻,造型规整而纤巧。装饰以风格典雅的白釉刻、划花和印花为主,此外尚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北宋早期定窑刻花的构图,纹样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仿似浅浮雕,十分优美。北宋中晚期的刻花更趋精妙,用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各种线条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富有立体感。装饰图案有花卉、禽鸟、去龙、游鱼、婴戏等。定瓷的纹饰布局严谨、线条清晰,常见器型有碗、盘、瓶、罐、炉、枕、壶等。在已发现的定窑瓷器上,有的还刻有“官”、“新官”、“奉华”、“禁苑”等字样,说明当时有一部分定窑白瓷已供宫廷使用。 北宋以后曾风靡一时的定瓷,由于战乱的影响,逐渐衰败。然而,由于定窑是当时具有相当规模的产瓷区,产量极大,故而传世的器物甚丰。提到定窑产量,与当时的烧制工艺有关。通常一个耐火容器──匣钵内只能装烧一件器物,定窑工匠采用覆烧法,一个匣钵内利用多层垫圈可放数件器物,这种方法既能提高产量,又能节约大量燃料。但是这种方法烧成的瓷器盘碗口无釉,俗称“芒口”。为

五大名窑主要特点与代表作品

我国宋代五大名窑 如果说元青花是一统江山君临天下,明青花是各领风骚火光炸天,那么宋瓷,就是高山仰止卓越千古。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历史上举世公认的顶峰。宋瓷创造了华夏两千年文明历史上一个不可跨越的高度,从思想内核,工艺技巧到艺术形式无不臻至化境,不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倔傲与空茫,可谓高山仰止。宋瓷艺术以其端庄典雅,清新质朴,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与唐瓷的恢宏富丽,恣纵豪放形成鲜明的对照。 众所周知,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汝、官、哥、均、定。中国五大名窑是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我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今天给壶友们分享一下,宋代五大名窑的各自工艺和作品特点,希望大家不惜赐教,共同探讨!

1、宋瓷之冠:汝窑 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故名。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 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特点。釉色随光变幻,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被历代称颂,有“名瓷之首”,“宋瓷之冠”美誉。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不足70件珍贵非常。

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窑瓷器 汝定官哥钧

钧瓷 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粉彩地缠枝花卉纹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 苏富比春拍(2011年4月),成交价59,024,200元。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曾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汝瓷 汝窑粉青釉盖盒 北京中嘉国际,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35,200,000元。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 官瓷 官窑粉青釉纸搥瓶 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季拍卖会成交价:60,774,750元。 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著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2004年5月,哥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张公巷发现。 定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