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第3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第3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第3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两课时)

第二课时

[提问]上节课我们讲到,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的粒子,它能不能再进行分割了呢?如果能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阅读P49,第三段回答此问题)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投影]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等的模型。

[总结]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即分子都是山原子构成的。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分子和原子,那么如何用我们现在学到的分子、原子的微观知识去解释宏观世界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问题。

[板书]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师]请大家根据前面学过的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知识以及我们现在掌握的分子、原子的知识,讨论下面的问题。

[投影]展示“讨沦”。

实用文档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小成氯化氢(如图所示)。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小,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分组讨论]……

[选择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在水的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

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反应物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氯化氢则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气中的氢、氯化氢中的氢是同样的氢原子;氯气中的氯、氯化氢中的氯也是同样的氯原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

实用文档

3.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在反应中被拆成氢原子和氯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评价]同学们的发言很全面。

[过渡]经过刚才的讨论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下面,我们就分别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板书]1.分子的观点

[提问]1.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2.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

[回答]1.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等等。

2.例如:水的蒸发、汽油的挥发、铁铸成锅、木材制成桌椅、瓷碗破碎等等。

[追问]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呢?举例说明。

[回答]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如在水的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即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如水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电解水实验),水蒸气也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烧红的枪管得到“易燃空气”)。

[总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实用文档

[补充]一定要强调说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若某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是由其他

粒子构成的,则此说法失去了它的化学意义。

[板书]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提问]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举出生活中有关化学变化的实例。

[回答]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2.例:煤的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食物腐烂钢铁生锈

[追问]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行没有变化呢?举例说明。

[回答]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再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时,氢分子和氯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也不再保持。

[总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生变化时。分子的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厂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实用文档

[设问]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科学呢?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从是否体现原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总结]从我们刚才分析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知: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而这些变化后的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板书]③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说明]这里所说的“最小”,前提条件是指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不是泛指所有的物质。

[过渡]那么,构成分子的原子又有哪些特点呢?

[板书]2.原子的观点

[教师]根据前面的讨论题可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分子要发生变化,分子要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例如在水电解的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

[投影]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实用文档

[回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进行重新组合。

[过渡]事实确实如此吗?请大家再看氧化汞的分解实质。

[投影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讲解]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总结]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如:氧原子无论在水中、氧气中,还是在氧化汞中始终是氧原子。

[板书]①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师]以上分析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也是原子的概念。

[板书]②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呢?

[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生]不一定,因为不同种类的原子的大小不一定相同。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就比原子大,只有拿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如1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水分子肯定比氢原子和氧原子大。再比如1个氧化汞分子中有1个汞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氧

实用文档

化汞分子肯定比汞原子和氧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如水分子和汞原子则无法进行比较。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且知道如何利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去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而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来的分子破裂,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我们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我们认识到看起来非常庞大的物质,其实都是由一些非常小的粒子构成的;看起来千差万别的物质,其组成原子竟有许多是相同的,可见世界真奇妙呀!

[布置作业]习题1、2、4、5

板书设计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分子的观点

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③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观点

实用文档

①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②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题回顾

1.酒精跟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它们的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 )

A.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B.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

A. 铁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铁离子B.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汞

C.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制成干冰D.固体碘受热后变为碘蒸气

3.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槐花开了,漫步槐树林中能闻到浓郁的花香。

(2)为了便于运输和使用,通常把石油气加压变成液态贮存在钢瓶中。

答案:1.A 2.B

3.(1)是槐树花的香气分子(粒子)在空气中扩散(或运动)的结果。

(2)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增大压强,分子间间隔变小。

实用文档

备课资料

1.什么叫做微观世界、宏观世界?

物质是由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等构成的。而分子则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至于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都非常小。通常将人们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微小的物体和现象分别叫做“微观物体”和“微观现象”,而将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做“微观世界”。又将人们感官所能直接感觉到的比较大的物体和现象分别叫做“宏观物体”和“宏观现象”,而将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做“宏观世界”。

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分子、原子或离子等粒子以及这种粒子的运动,但由大量数目的粒子构成的一个体系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性质,人们就可以感觉到。例如一个容器内盛有许多气体分子,单个分子人们不可能感觉到,但是每个气体分子运动对器壁的碰撞结果,人们就能量出压力来,压力则是宏观现象。因此微观现象和宏观现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个别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微小质点所表现出的行为和属性是微观现象。由大量数目的粒子构成的体系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属性是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变化决定宏观物质的变化。

2.分子、巨大分子和高分子

分子能独立存在,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个结构单位。分子是可数的。每个分子都有相同的组成,可用同一个分子式表示。

实用文档

气体都由分子组成。惰性气体是单原子分子,氧气、氮气是双原子分子,二氧化碳、甲烷是多原子分子。

对于许多天然的和合成的固体物质,如塑料、食盐、铁等都不存在由几个或几十个原子构成的小分子。

金刚石是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一个“巨大分子”,铁等金属也可看作“巨大分子”,食盐晶体也是一个“巨大分子”。

高分子是另一类大分子。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橡胶、塑料等一类物质都是由单体聚合而成的高聚物。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常大到几万,甚至几百万,每个高聚物大分子是由成百个,上千个小分子聚合而成。我们把这类物质叫高分子化合物。

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人们将能设计出给定性能的分子,这种从事分子设计的科学称为“分子工艺学”和“分子技术”,分子技术必将造福于人类。

3.分子、原子小议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如水结成冰,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变化的只是水分子间的距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起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如碳或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硫、碳、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分别生成了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分子。

实用文档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是指在一般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原子种类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在化学反应中一种元素不可能变成另一种元素,一种原子不可能变成另一种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原子核是不变的,只是核电子层结构变化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2)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

①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小,但均具有一定质量。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 kg。

②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化学变化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即原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

③分子和原子间都有一定间隔。如物质的热胀冷缩,物态的变化都是由分子间或原子间的间隔大小发生变化引起的。

④分子问和原子间存在一定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引力使分子和原子能聚集起来,斥力使它们问留有空隙。

⑤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有的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金刚石、稀有气体等。

⑥分子和原子的可分性。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用其他物理方法可将原子再分。如核反应及放射性元素衰变等。

实用文档

4.分子与原子疑难解答

(1)为什么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答: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体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现象,它不能由单个分子表现出来。例如单个分子就不能用固态、液态或气态来描述。而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却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所以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原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答: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看该物质是否由原子直接构成。若某种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则分子就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而构成分子的原子就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水是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水分子,而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原子就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如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则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铁原子。

(3)分子比原子大吗?

答:分子与原子哪种大,哪种小。不能一概而论,只适用于分子和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相比。例如只能说氧分子比构成它的氧原子大,而不能说氧分子比任何原子都大,事实上有的原子(如汞原子)比氧分子大得多。

(4)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吗?

实用文档

答: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因为化学中“粒子”应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如S和O2都含有16个质子,H2O和NH3都含有10个质子。O2和S2-都含有16个质子。Na+和NH都含有11个质子,但它们却属于同一种元素。只有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及其离子才是闹种元素.如Na和Na+,Cl和Cl-的质子数相同,它们是同种元素,分别称为钠元素和氯元素。

(5)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吗?

答: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如空气里含有氧、氮等不同种元素,而它却是混合物。只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是化合物。如KClO3,是由钾、氯、氧三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它是化合物。

年级初三学科化学版本期数

内容标题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分类索引号G.623.2分类索引描述教学法

主题词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栏目名称教案精

供稿老师审稿老师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3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2课时)不同类型的晶

不同类型的晶体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导学号:39700023】A.C(金刚石)和CO2B.NaBr和HBr C.CH4和H2O D.Cl2和KCl 【解析】各物质中的化学键和所属晶体类型如下: 【答案】C 2.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解析】A选项,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与分子的稳定性没有关系;C选项中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不发生断裂;D选项中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 【答案】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B.金属晶体的熔点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 C.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D. 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解析】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分子晶体的高,如Hg常温下为液态,B错;干冰为分子晶体,升华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内共价键不变,C错;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D错。

【答案】A 4.一种新型材料B4C3,它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关于B4C3的推断正确的是( ) A.B4C3是一种分子晶体 B.B4C3是一种离子晶体 C.B4C3是一种原子晶体 D.B4C3分子是由4个硼原子和3个碳原子构成的 【解析】B4C3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说明它的硬度大、熔沸点高,所以它是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答案】C 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Cl2、Br2、I2B.CO2、SiO2、KCl C.O2、I2、Hg D.SiC、NaCl、SO2 【解析】Cl2、Br2、I2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且组成和结构相似,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晶体的熔点逐渐升高,A项正确。CO2、KCl、SiO2的晶体分别属于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B项错误。常温、常压下,O2为气态,I2为固态,Hg为液态,C项错误。SiC、NaCl、SO2的晶体分别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它们的熔点逐渐降低,D项错误。 【答案】A 6.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导学号:39700024】A.SiO2CsCl I2Br2 B.SiO2CsCl Br2I2 C.CsCl SiO2I2Br2 D.Br2I2CsCl SiO2 【解析】先区分各选项中各物质的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的熔点>离子晶体的熔点>分子晶体的熔点。其中I2的熔点高于Br2的熔点。 【答案】A 7.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食盐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答案】C 8.有下列几种晶体:A.水晶,B.冰醋酸,C.白磷,D.金刚石,E.晶体氩,F.干冰。 (1)属于分子晶体的是________,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________。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黄草中学廖书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合作意识和敢于探索的探究精神 【重难点】 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组配乐画,让学生欣赏,设问引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1: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物理所学,预习加自主阅读,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分工:第1-4小组汇报第1题答案,第5-8小组汇报第2题答案)【小结】小结自学成果。 活动2:探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师演示】实验3-1,品红扩散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图片展示】图3-2和图3-3

【小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3:探究“分子性质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显示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 一滴水中大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也都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得完 【提问】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测出分子有什么特征? 【小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4: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分子的另两个性质 【学生实验】按表格内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写在相应的表格内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相互交流】互相讲解自己的实验成果 【小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间有间隔(通常情况: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 【联系生活实际】1、结合我们生活实际,举出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哪些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四)学以致用 解答课堂导入提出的问题,呼应开头。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和困惑。 (六)练一练,我最棒 抢答,习题见课件。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 3课时练习 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C 2 .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 CH = CH — CH = CH — CH = CH —…)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 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 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 ) A .聚乙烯 B .聚丁二烯 C .聚苯乙烯 D .聚乙炔 [参考答案]D 3. 1,3-丁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 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 例1.聚甲基丙烯酯羟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H s 兔 T cl c ICHO - C ,它是制作软质隐 尽一 c — c I CBO H 55n T cl c I CHO - 请写 [参考答案](1) CH 2 = CH 2 , CH=CH H [针对训练] 1 ?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 .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 .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X : 二;■■二 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2) 2= CH — CH = CH

) [参考答案]A 、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①卡 CH 2一 CH ? — CH — CH 2臨 ② 4 CH 2— CH 2— CH 2— CH ] —n I I CH 3 CH 3 ③-[CH 2— CH = CH — CH — CH 2— CHzb ④—[CH ?— CH = CH — CH ?— CH — CH2H I I CH 3 CH 3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参考答案]C 5 ?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 。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丙烯制聚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3 一丁二烯制顺丁橡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题目要求写出结构简式 (1) 氯乙烯与丙烯按 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 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CH 3CH 3 I I (2) CH 3 — CH = CH 2与CH 3C = C — CH 3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3) 高分子化合物+CH 2CH(CH 3)CH 2CH 2卜n 的单体分别是 : A . B . 氯仿 二氟一氯甲烷 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 A B C D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 第1单元 第3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作业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课时跟踪检测 知识点一: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1.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解析: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都是大概相同的,分子很小,此时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分子数,A错,B正确;N= nN A=V V m N A,若体积不同,不同状态下气体的V m也不同,故它们所含的分子数 可能相同,C错;气体摩尔体积22.4 L·mol-1,必须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D错。 答案:B 2.相同物质的量的各种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并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 A.微粒大小不同B.微粒质量不同 C.微粒间距离不同D.温度、压强不同 解析:固体、液体微粒间间距差不多,当微粒数一定时,微粒大小就成了决定体积的主要原因。 答案:A 知识点二:气体的摩尔体积

3.下列各项数据中,表示气体摩尔体积的是() A.22.4 mol·L-1B.22.4 g·L-1 C.0.022 4 m3·mol-1D.22.4 mol·kg-1 解析: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是L·mol-1或m3·mol-1,C项正确。 答案: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 mol石墨的体积约是22.4 L B.常温常压下,44 g CO2和28 g CO所占的体积相同 C.非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不可能是22.4 L D.当微粒数目相同时,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本身的大小 解析:A中石墨为固体,1 mol体积小于22.4 L,C中非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体积可以是22.4 L,D中体积取决于外界条件。故选B。 答案:B 5.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B.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5N A C.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原子数为1.5N A D.常温常压下,44 g CO2体积为22.4 L 解析: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是1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故A对;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N A,故B 错误;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不是0.5N A,故C错误;在常温常压下,44 g C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为22.4 L,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6.标准状况下,与11.2 L NH3含有相同数目氢原子的物质是() A.8.4 L CH4B.0.5 mol HCl C.98 g H3PO4D.12 g H2O 解析:n(NH3)=11.2 L 22.4 L/mol=0.5 mol,NH3中n(H)=0.5 mol×3=1.5 mol。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培养抽象思维水平、想像力和分析、推理水平。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联系及区别 难点:原子概念的理解 【课前预习】 1.分子有那些性质? 2.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3: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比较 1、分子 【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51~52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个说法对吗? 2.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有哪些?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2)水氢气+氧气;(3)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就“不见了”。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成了。

⑴分子的概念:最小粒子。例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⑵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以 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 很多聚集成金属汞。 【交流讨论】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分子、原子各是怎样变化的? 2.分子、原子的概念 3.比较分子、原子的相同点区别及联系 2、原子:⑴原子的概念:。 ⑵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 定义 特征 区别 联系 4、分子、原子、物质间的联系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知识归纳】 1.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 3.化学变化的实质:。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课本P53~54 第2、4、5题 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中,准确的是() A.分子质量大于原子的质量 B.分子能运动而原子不能运动 C.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已知“o”、“●”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1)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2)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4.微观模拟题:通过下图反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反应。

专题1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 g 解析:选A。本题是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基本概念的考查,以及对“摩尔质量”单位及其有关计算的考查,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A项考查“同素异形体”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N4和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故A正确;B 项中N4和N2很显然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不同,故不可能是“同分子式”;C项中相同质量的N4和N2中所含原子个数比应是:总质量除以氮原子的摩尔质量之比,因总质量相同、摩尔质量相同,故应是1∶1;D项中摩尔质量的单位应是g·mol-1;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白磷和红磷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同分异构体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却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如N2和CO,A、B不正确;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C不正确。 3.最近医学界通过放射性14C标记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6O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4N互为同位素 解析:选B。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而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1H2、2H2与3H2 B.冰与干冰 C.乙烯与乙炔 D. 解析:选D。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D符合要求。 5.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白磷和红磷B.16O与18O C.O2与O3D.H2O与D2O

18 19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1.2.3学习目标:周期元素为例,说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能够以第()3.重点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知探自习主新预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2)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 化合价变化规律.[1→+每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正价:7(25)410] 。+→-第,负价:-周期为+→(OF)微点拨:,最低负化合、除外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8。最高正化合价=+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化合价,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金属性强弱比较①按表中实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Na>Mg>Al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Al(OH) 。32 Na>Mg>Al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元素Si P S Cl 解 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HSO>HPO>HSiO 。3442342 Cl>S>P>Si。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③硅、磷、H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2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4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基础自测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判断正误(1)18个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个电子递增至() 子的周期性变化。(2)()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4)()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1)(2)(3)(4)××××【答案】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D8(OF)除外.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2.认识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重点 分子和原子概念。 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分子有那些基本性质? 【抽生回答】(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3)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导入】分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再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和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继 续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新知 【提问并讲解】1.水蒸发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中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既然如此,水的化学性质是当然就没有改变。 2.品红溶于水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中品红分子和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既然如此,水和品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各自保持不变。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其化学性质也保持不变。 【提问并讲解】1.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过氧化氢分子。)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水分子、氧分子。)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过

氧化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氢分子、氯分子。)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氯化氢分子。)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其化学性质也就不能保持。 【提问】由以上可知,如果物质的分子不变,化学性质就能保持不变。分子变了,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那么我们该如何给分子下定义呢?请同学们看教材50页第二段。 【抽生回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抽象概念直观化】酒精能燃烧,如果取其一半,能否燃烧?(生答:能。)取其一半的一半,能否燃烧?(生答:仍能燃烧。)可见构成酒精分子不变,其化学性质就不变。 【提问】分子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请找一找。 【抽生回答】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最小”。 【过渡】为什么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不是“保持其‘物理性质’的最小粒子”呢?听了下面的故事你也许会豁然开朗。 【小故事】伽利略的父亲曾带伽俐略去朋友家作客,当时天上正飘着鹅毛大雪。小伽俐略一边走一边玩,非常高兴。忽然,他停住了脚步,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问:“爸爸,雨水没有颜色,雪花为什么是洁白的呢?”雨水和雪花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他们颜色不同,状态不同,可见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讲解】在常见的物质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呢?氧气(O2)由氧分子构成,臭氧(O3)由臭氧分子构成,氢气(H2)由氢分子构成,氮气(N2)由氮分子构成,水(H2O)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H2O2)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二氧化碳(CO2)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氨气(NH3)由氨分子构成。 【讨论】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3课时) 作业

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必然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氧气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然相等 C.1 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 D.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物质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B[只有气体物质才符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两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温度、压强不能确定,故1 L CO和1 L O2的物质的量大小也不能确定,即二者的质量大小无法比较。] 2.标准状况下,若11.2 L氧气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可表示为() A.4n B.3n C.2n D.n D[根据恒等式 V 22.4= N N A可知N A= n×22.4 L·mol-1 2×11.2 L =n mol-1。] 3.在标准状况下,由0.5 g H2、11 g CO2和4 g O2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体积约为() A.8.4 L B.11.2 L C.14 L D.16.8 L C[根据n=m M,0.5 g H2的物质的量为 0.5 g 2 g·mol-1 =0.25 mol,11 g CO2的物 质的量为 11 g 44 g·mol-1 =0.25 mol,4 g O2的物质的量为 4 g 32 g·mol-1 =0.125 mol,V= (0.25+0.25+0.125) mol×22.4 L·mol-1=14 L,故C项正确。] 4.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专题4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第1课时醛的性质和应用 [明确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乙醛的学习,明确醛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学会根据醛基的性质来检验醛类的存在。 3.知道甲醛、乙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醛的结构 1.醛是由烃基和□01醛基(—CHO)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醛类的官能团为醛基。醛基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03—CHO。 3.一元醛通式:R—CHO,—R代表烃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2n O。 4.乙醛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04C2H4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06CH3CHO。 5.醛基中包含羰基,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双键连接起来,羰基 以及与羰基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07同一平面上。如分子中四个原子在□08同一平面上。

二、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而有□01刺激性气味的□02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03大。 2.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CHO)来决定。如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都发生在醛基上。 (1)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醛基中的C===O 键可与H 2、HX 、HCN 等加成,但不与Br 2加成,如CH 3CHO 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4CH 3CHO +H 2――→Ni 加热、加压 CH 3CH 2OH 。 (2)氧化反应: ①易燃烧:2CH 3CHO +5O 2――→点燃 4CO 2+4H 2O 。 ②催化氧化:2CH 3CHO +O 2――→催化剂△ □ 052CH 3COOH 。 ③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06 CH 3CHO +2Ag(NH 3)2OH ――→水浴加热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CH 3CHO +2Cu(OH)2+NaOH ――→水浴加热CH 3COONa +Cu 2O ↓+3H 2O 。 ④乙醛□ 07能(填“能”或“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3.甲醛的特性 (1)甲醛是无色而有□ 08刺激性气味的□09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10大,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2)甲醛是醛类中不含烃基的醛,其结构相当于含有两个醛基 ,故1 mol HCHO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 114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Tong 2012/8/22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3.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 4.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联系及区别 难点:原子概念的理解 一、【复习回顾】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和都很小. (2)分子是在不停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速率 (3)分子之间有;升高温度间隔,降低温度间隔。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几种分子模型 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小结:1、分子是由构成。 2、一个水分子是由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是由个氧原子构成; 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构成。 3、分子既可以由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种原子构成。 知识点2:原子的概念 如图是水分子电解的示意图 仔细观察下,猜想在水电解的实验中, 水分子是如何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 1.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时,水_____ 本身发生了变化,分解成____原子和_____原子; 大量____原子两两结合构成____气分子,然后聚聚在一起构成氢气; 大量____原子两两结合构成____气分子,然后聚聚在一起构成氧气; 所以该变化是______变化。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填“分子”或“原子”)。【小结】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2.请从微观构成的角度观察分析氧化汞的分解示意图,把以下总结出几点信息或结论补充完整。 如: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而却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之间的。 4. 原子是的最小粒子。 5.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填“变”或“不变”)。 6. 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的物质是由直接构成的(金属汞) ※记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有: (1)金属,如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2)金刚石和石墨(非金属)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3)稀有气体也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氦气是由氦原子构成的 3.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分解重新组合 分子原子新的分子 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许多聚集成金属汞。 知识点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分子原子不同点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在化学反应中 构成物质的情况有些物质是由构成有些物质是由直接构成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着; 微粒之间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不同粒子性质不同。 注意点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中的最小微粒;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联系分子可以原子,原子可以分子。 【知识拓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江苏省泰州高中化学专题1第1单元第3课时能源的充分利用作业苏教版选修4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能源的充分利用 一、选择题 1.已知:2CO(g) + O2(g) = 2CO2(g) △H = -566.0 kJ/mol,请由热化学方程式判断CO 的燃烧热是() A.-566.0 kJ B.-283 kJ C.-566.0 kJ/mol D.-283.0 kJ/mol 2.已知:①C(s) + 1/2O2(g) = CO(g) △H = -110.5 kJ/mol;②C(s) + O2(g) = CO2(g) △H = -393.5 kJ/mol,,则碳的燃烧热为() A.-110.5 kJ B.-393.5 kJ C.-110.5 kJ/mol D.-393.5 kJ/mol 3.下列关于燃烧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物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B.常温下,可燃物燃烧放出的热量 C.在101 kPa下,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物质)时所放出的热量 D.燃烧热随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的改变而改变 4.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 mol CH4(g)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放出445 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能正确表示CH4燃烧热的是() A.2CH4(g) + 4O2(g) = 2CO2(g) + 4H2O(l) ΔH = +1780 kJ·mol-1 B.CH4(g) + 2O2(g) = CO2(g) + 2H2O(g) ΔH = -890 kJ·mol-1 C.CH4(g) + 2O2(g) = CO2(g) + 2H2O(l) ΔH = -890 kJ·mol-1 D.1/2CH4(g) + O2(g) = 1/2CO2(g) + H2O(l) ΔH = -445 kJ·mol-1 5.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一般会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将提高 1????3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程序

18 19专题1第1单元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2.能够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重点)3.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1. 原子序数 (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2) 数量关系:原子序数二核电荷数三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 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 二、元素周期律 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 化合价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每周期:最高正价:土J- 土 7(第2周期为+ 5),负价:二4一二J-0]0 微点拨: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二最外层电子数(0、F除外),最低负化合价二最外层电子数-8, 最高正化合价|+ 最低负化合价8o 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 金属性强弱比较 ①按表中实验操作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

由上述实验可知: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是 Na>Mg>AI。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NaOH>Mg(OH) ?>AI(OH) 3。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Mg>AI。 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2) 非金属性强弱比较填写下表空格:

分析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硅、磷、硫、氯单质与氢气化合时条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CI>S>P>Si 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HCIO4>H2SO4>H3PO4>H2SiO3。 ③硅、磷、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I>S>P>Si。 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旦2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4. 元素周期律 ⑴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基础自测]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1个电子递增至8个电 子的周期性变化。() (2)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 (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 (4)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答案】(1)X ⑵X (3)X⑷X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B. 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 D. 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0、F除外)

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 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 构思巧妙合理,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到物质可分解为分子,分子课分解为原子。 2.认识多种原子的形象,对原子有一定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大小,形状。 3.认识常见的原子,了解这些原子的大小,形状。 4.认识原子组成分子(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原子直接组成物质(金属晶 体中原子的堆积),组成其他化合物。 5.了解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微粒。认识到化学反应时机是原子组合的改变,但 原子本身不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继续构建完善物质可分的科学哲学思维。 三.教学程序: 复习分子概念 分子可分,“观察”原子 认识多种原子:形状、直接、质量。 原子构成分子、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分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在原子概念的基础上对化学反应的在认识,说明化学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在化学 反应中原子微粒不变,分子组成改变。 给原子下定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教师]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一起学习了分子,在今天的新课开始之前,我们先一起 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首先,什么是分子?它的定义是怎样的? [学生]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那么分子他有哪些性质呢? 分子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十万倍,1.672*1021 个水分子才是一滴水的质量,这些说明 了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 直径小,质量小 [教师] 分子还有哪些性质呢?同学们能按老师这样通过例证归纳出分子的其他性质吗? [学生] 通过桂花香味的飘散和品红的扩散知道分子式不断运动的。通过酒精和水的实 验知道分子之间有空隙。(根据学生的回答查漏补缺,在此不做赘述) 新课导入: [教师] 同学们,我们大家再来看一下分子的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这里有个限制条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换句话说,我们如果去掉这个前提限制条件, 不要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是否还可以找到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呢? [学生] 讨论此问题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五十页的内容,观察图3-5,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氧分 子是由两个相同的微粒组成,这种微粒我们称为氧原子。同样的,一个氮分子也是由 两个相同的微粒组成,这种微粒我们称作氮原子。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 个氧原子组成,氨气分子是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组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内容——原子。 [板书] 原子 [教师] 下面,老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看大家能否归纳出原子的共同特征,演示ppt。大家注意一下原子的形状、大小、质量。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队原子是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呢?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二课时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二课时原子晶体 〖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原子晶体的概念,能够区分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2、了解金刚石等典型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点〗 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晶体?试举例说明。 2、分子晶体通常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 引入新课: 分析下表数据,判断金刚石是否属于分子晶体 展示:金刚石晶体 阅读:P68 ,明确金刚石的晶型与结构 归纳: 1.原子晶体: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2.构成粒子:原子; 3.粒子间的作用:共价键; 展示:金刚石晶体结构 填表:

归纳: 4.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熔、沸点_______,硬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的溶剂;_____导电。思考:(1)原子晶体的化学式是否可以代表其分子式,为什么? (2)为什么金刚石的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 (3)阅读:P69 ,讨论“学与问 1 ” 归纳:晶体熔沸点的高低比较 ①对于分子晶体,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也越高。 ②对于原子晶体,一般来说,原子间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合作探究: (1)在金刚石晶体中,每个C与多少个C成键?形成怎样的空间结构?最小碳环由多少个石中,含CC原子组成?它们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在金刚石晶体中,C原子个数与C—C键数之比为多少? (3)12克金刚—C键数为多少N A? 比较:CO 2与SiO 2 晶体的物理性质 阅读:P68 ,明确SiO 2 的重要用途 推断:SiO 2晶体与CO 2 晶体性质相差很大,SiO 2 晶体不属于分子晶体 展示:展示SiO 2 的晶体结构模型(看书、模型、多媒体课件),分析其结构特点。 引导探究:SiO 2和C0 2 的晶体结构不同。在SiO 2 晶体中,1个Si原子和4个O原 子形成4个共价键,每个Si原子周围结合4个O原子;同时,每个O原子跟2个Si原子相结合。实际上,SiO 2 晶体是由Si原子和O原子按1:2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的晶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