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大批判》系列作品研究王广义的政治波谱化艺术

从《大批判》系列作品研究王广义的政治波谱化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15486550.html,

从《大批判》系列作品研究王广义的政治波谱化艺术

作者:邓姗

来源:《科技信息·上旬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王广义在武汉完成了当时极具政治波谱代表性的作品——《大批判》系列,在改革开放以后,安迪沃霍尔等波普艺术家的影响之下,王广义遇见了西方品牌必将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大批判》系列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的文化的过渡,对中西通俗文化图像的充足,强有力的说明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复杂联系。

关键词:政治波谱;王广义;当代艺术;大批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波普无疑是中国艺术中最普遍的现象,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中国,便有少数人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及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主张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再加上改革开放之后,西方资产阶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正值巅峰。国内这种“跟风”的思想倾向逐渐演变为一种思潮,因而引发了中国上下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运动之中,社会上的政治氛围非常浓厚。“90年代初也正好是中国的艺术市场刚刚形成的时候,艺术市场是80年代没有的现象,那时在追求现代艺术的时候没想到市场,没想到物质利益,当时的社会也处在低水平的平均主义,没有金钱的诱惑。”[1]那个时代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即使不具备政治意图,但也有可能被赋予政治性的涵义。

王广义,素有中国政治波谱第一人之称,经历过80年代转型,1990年之后的作品《大批判》系列,正出自于这样一个巨大的背景之下的。

王广义1957年出身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他在父亲退休之后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母亲则是一位家庭主妇,在经历过三年的下乡知青,两年铁路工人,王广义决定参加高考,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世上没有任何可供你支配的东西时,你唯一可以支配的,就是思想。而我只能选择艺术的道路。”但现实是残酷的,三年报考鲁迅美院都以失败而告终。在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会的时候,浙江美院的一纸通知书给这位绝望的年轻人带来了一丝曙光。

在波普艺术流行的80年代,艺术家们都陷入了西方艺术形式中不能自拔,而王广义则率先结合中国的国情,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波普艺术。当时社会盛行文化反思和批判,将中国著名的政治形象符号化,通过表现形式表达出政治与文化的双重意义时当时的主要手法,《大批判》便是将政治符号与消费符号通过时空的错位与对比来表现对过去政治话语的消解和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反思。其真正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警惕这些外来文化,但是只哟少数人能理解这种声音。1992年的广州油画双年展遍集中展现了政治波谱艺术,这是一个完全市场化、

商业化的展览,而王广义的《大批判》荣获了一等奖,这也使的王广义在中国艺术界开始大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