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1

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2

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3

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4

着。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5

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6

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7

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8

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9

开放。

10

11

1、陆路交通

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12

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面对13

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14

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

15

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16

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17

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18

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19

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20

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21

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我国近代交通工具22

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23

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24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是中国传统的交25

通工具,为中国所特有,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很远。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26

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中心偏高,不易掌握。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27

工厂,男女工都有。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28

往,并且渐成风气。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九人,分坐两边。由于收29

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30

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逐渐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31

功能。当时的官吏、商人与小康市民,大概认为有损面子,是决不肯坐独轮车。

32

他们出出入入均乘坐轿子。轿子是一种靠人扛、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33

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34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35

要通过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36

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当时人力37

车的数量最多,1909年上海发放了8471辆人力车的牌照,“成为上海客运主要38

工具之一”。人力车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39

国人,从日本引入。为求醒目,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当年的许多40

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最喜欢乘坐黄包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41

留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1908年42

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工43

具的起步。无轨电车则开通与1914年,为上海首创,他处没有,

被当时报刊称44

之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45

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汽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到1912 46

年,上海汽车已有1400辆。全国各地汽车亦逐渐增多。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47

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铁路交48

通和机车制造,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49

车。我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光绪二年(1876)淞沪铁路通车,中国人就50

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51

路。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五”

52

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宝成铁路;“二五”期间,又建成了53

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兰新铁路;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54

通车。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2006年7月1日青藏55

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56

57

2、水陆交通

中国是一个江河湖泊众多的国度。尤其南方更是湖泊成群,水网密布,58

顺河设街,邻水建房,依水成市,这种自然条件,便使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59

工具。近代中国水路交通,除传统的各类舟楫外,轮船也开始出现和使用。

60

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经渐61

渐落后于西方。中国人最先看的西方近代交通工具是漂洋过海到东方来的轮62

船,这是一种以蒸汽为动力的交通工具。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立63

轮船公司,侵占我国航运权益。受其刺激,中国人也办起了轮船招商局,19 64

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创招商局,它是最早近代航运企业,首次65

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渐渐地轮船取代木帆船成为中国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66

轮船的通行使木船运输市场萎缩,许多船民事业该行,幸存者为弥补其驶行67

迟缓的缺陷,往往以小轮船曳之驶行,有的一艘小火轮拖带一只木船,有的68

一艘轮船拖带好几只木船,成一船队。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69

航空业的发展,水路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70

71

3、航空交通

民国初年,飞机用作民用交通工具提上了当局的议事日程。北洋政府建72

立民航管理机构——航空署,于1920年前后开辟了京津等两三条航线,但营73

运很不正常,最后无形停顿。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创办了中国航空74

公司(简称中航)、欧亚航空公司(后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简称央航),西75

南五省当局联合开办了西南航空公司。乘坐这些公司飞机的除了外国人外,76

国内主要是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普通民众极少,更多的是货运。因此,77

飞机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远逊于火车、轮船。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78

架飞机。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79

开序幕。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80

81

4、交通变迁的总体特点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适应、渐变的过程,而在这82

个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可分析的众多特点。

83

84

1、同时性

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85

一定程度的发展。

86

87

2、地域性

交通变迁因地而异并不同步,南方多水路相应的可以发展水路交通,88

北方多旱路当然以陆路交通为主;还有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各地89

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90

用。

91

92

3、阶级性

有些交通工具是属于大众的,有些交通工具注定是属于少数人的。例93

如,用人抬行的轿子,主要是贵族官僚等上层阶级的享受工具,一般平民,94

只是婚嫁丧葬时才用它;开始乘坐飞机的除了外国人外,国内主要是政府95

官员、工商界人士、普通民众极少;20世纪30年代小汽车盛行时,西式96

马车则变成阔人不要做,穷人坐不起的东西了

97

4、其它

98

传统的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年间大量存在并仍在发挥重要作用,说明99

中国交通事业发展之缓慢和社会生活变化之迟钝;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100

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101

102

5交通变迁的积极影响

以传统交通路线的衰落为代价,近代交通路线迅速繁荣起来。铁路沿线地区104

因交通的便利,原来沉睡在山岗的地下资源得以开发,近代工矿业应运而生,大105

江小河沿岸城镇工商业之繁荣也得益于轮船、火车的水陆转运。交通近代化促进106

了工商业的发展。

107

短途交通线,促进城市格局的变迁和商业的繁荣。城市发展重心由旧城周围108

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

109

跨地区建立起来的较大范围的区域交通网络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内110

外市场对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需求量的增长,使靠近近代交通线的农村副产品商111

品化的程度提高,同时进口洋货和国产工业品通过这种交通网大量销往农村,这112

些都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近代交通网络把中国广大农民与世界市场113

联系起来,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向型经济迈开了超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脚步。区域114

交通网络在促进地区间商品流通,经济交流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115

城市一般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崛起,清末在近代交通线上出现了不少新的116

城镇。如,石家庄因正太与京汉两路交汇,郑县(今郑州)因京汉、汴洛两线交117

汇而成集镇,民国时期分别发展为华北和中原重要经济中心。

交通近代化还引起了社会的开化和风尚的转移。几千年来沿袭不变得“男女119

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在马车、电车、汽车兴起以后开始崩溃。

120

121

在我看来,有一句口号喊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沿着我国交通发展的足122

迹,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中国的发展历程,交通四通八达,国家繁荣富强。交123

通的发展不仅仅的只表现在交通的发展上,他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进124

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改变,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

125

126

参考文献

127

1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128

129

2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0

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来自网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0)00 烦心的快乐3级2010-07-05 交通变化将向环保,节能为重点方向发展! 评论(0)00 卓尔不群7级2010-07-07 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火车。最后到飞机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1 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2 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3 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4 着。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5 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6 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7 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8 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9 开放。 10 11 1、陆路交通 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12 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面对13 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14 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 15 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16 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17 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18 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19 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20 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21 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我国近代交通工具22 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23 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24

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波澜壮阔的3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论文试着就至今30多年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作简要概述,并对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作简要探究分析。 关键词:改革开放交通工具变迁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交通联系非常落后,公路等级低,通达里程短,深度十分有限。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状况良好,然而中国也还没有高速公路。因南方水运系统发达,人们出行大多走水路,公路交通的建设就更加迟缓。从上述情况不难知道,当时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道路建设状况较差、各种交通工具的运用在我国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种步行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以及当时并不忙碌的生活状态等等因素,使得人们普遍选择步行出门。小时候妈妈常说,她以前常常要担着菜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附近的市场上卖掉,即使是现在交通比较发达,我仍能看到一些担着菜或其他商品从家里步行到圩市上卖的老奶奶。30年前的中国农村,交通是真的基本靠走的阶段。用一句玩笑话:那是一个可以发挥和开发人类潜力的年代。人一天真的可以徒步走很远。在大人的印记中,总有当时称为不太守“规矩”出去发财的人,穿着千层底,背上干粮和水,天天奔走在乡间和城镇之间。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教案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教学理念 引领我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首先是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这是历史课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才能够科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增强内心对国家建设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其次,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立意为特征的高考改革,本课设计中重点运用“学为中心”“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学生才是学习和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高效和有效课堂。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中的一课,承接上一课古代和近代水陆交通的变迁。本课教材内容包括三目,前两目为20世纪交通运输在陆、海、空领域的具体成就,包括世界和中国两部分,第三目为现代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分别从经济、公共交通、生活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本课内容便于同社会现实进行对接,总体难度不高。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高一必修教材的学习已经对现代世界及中国政治、经济及思想的发展有了初步了解,这些知识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因此学习现代交通领域的新变化相对比较轻松。但是学生依然存在自主学习较差,多角度思维欠缺等问题。 四、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注重对时空观念的理解;结合材料分析交通事业的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理解科学家们为交通事业发展、国家繁荣富强所做出的努力,明确自主研发、创新思维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对祖国建设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特别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对推动社会进步的深远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人类为改善生活而进行的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努力,进一步理解交通运输与社会生活、科技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为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和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教材虽对20世纪以来世界交通运输的变化都有涉及,但重点明显放在新中国以来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根据对于本课的理解,将本课的整体思路确定为:通过中国在陆、海、空领域建设的三个重大交通工程为切入口,结合科学家们奋斗的事迹,让学生理解自主研发、创新思维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的巨大“引擎”。核心素养中重点凸显家国情怀的落实。 通过播放中国自主研发C919飞机的视频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对现代交通事业,特别是中国现代交通领域成就形成直观认识。 对于20世纪交通运输新变化的史实,由于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制定大事年表和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展示,体现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对时空观念的重视。在教学中不仅止步于简单识记具体史实,还需要注重问题引领,让学生概括各领域交通变化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对概括类问题的思维模式。 陆、海、空三大领域交通相关史实落实后,均把重点放在中国交通建设方面的成就,以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机场为切入口,通过了解张鲁新、林鸣等科学家的事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更新,从笨重的机动车、简陋的自行车,到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工具,中国跃升为交通大国。以下将按照时间顺序为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的变迁史。 一、50-60年代 1. 自行车: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自行车是中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它是国人熟悉且信赖的日常代步工具,也是货运交通的主力。 2. 人力三轮车:人力三轮车作为运输工具,在城乡间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它不如自行车那样便捷,但是它有较大的载货空间,为了满足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人们也对三轮车进行了改进。 3. 火车:当时的铁路运输主要是蒸汽机车,虽然舒适度远不如现代快速列车,但它在运输、旅游、事故救援等方面作用巨大。 二、70年代-80年代 1. 公交车:70年代-80年代,公交车开始成为城市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在大城市使用,并且引进了苏联的“红旗牌”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斯卡奇亚”牌等外国品牌。

2. 摩托车:摩托车的出现,一度被誉为人民“解放了双脚”。这种代步工具具有快捷、灵活、省时、省力的特点,是中国广大城乡居民的必备交通工具之一。 3. 内河船舶:内河船舶作为近海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0-70年代曾一度代替了火车和公路,成为中国内河运输的主力军。 三、90年代-2000年 1. 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扶持,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2. 客运高速公路:近几年,中国建设高速公路事业飞速发展,客运高速公路日益成为城乡客运的重要交通工具,使得跨区域、跨省份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3. 航空交通:航空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人们的行动力和市场拓展能力。随着国际大型航空公司纷纷开设中国航线,航空交通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 综上所述,从自行车、火车,到现代的汽车、客运高速公路、航空交

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历程及发展趋势 铁路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铁路技术不断升级,铁路建设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历程和发展趋势两方面展开探讨。 历程 中国铁路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当时西方列强先进的机器 工业技术和先进的交通运输体系逐渐传入中国,奠定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基础。20 世纪初,中国大力发展铁路建设,国外的工程师被邀请来设计和建立铁路。190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汉口至武昌铁路建成,并投入运营。此后,中国铁路的建设取得了更快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和铁路运输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中国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国通过技术引进、自 主创新、技术合作等方式推进铁路建设,成功地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如包钢一线、兰新铁路、京广铁路等,中国铁路的运营网络逐渐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推出后,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大量资本被投入铁路建设。中国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通车,从此中国进入了 高速铁路时代。目前,中国的铁路运营网络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铁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占到了3.6万公里,中国高速铁路网也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 趋势 未来,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加速高铁建设。中国高铁网络的建设已经历经数十年,目前覆盖全国大部 分地区,未来还将加快高铁建设,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据中国交通运

输部预测,到2035年,中国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4.5万公里以上,高铁运营速度也将升级至每小时600公里以上。 二是推进智能铁路建设。智能铁路采用先进的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配合自动驾驶技术,实现铁路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未来,中国将加速推进智能铁路建设,提升铁路运营的智能化水平。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发展“中欧班列”等国际铁路运输领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中国将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国的铁路运输能力。 结语 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国铁路建设在近现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强,中国铁路建设将会呈现出更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铁路一定会在未来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

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 内容提要: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演变。人类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人的双脚,之后又出现了畜力、风力等交通工具。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列强的殖民扩张,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不甘落后,努力创建自己的交通事业,在陆地、航空、水运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交通工具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水陆空交通一、陆上交通 人类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人的双脚,此后人类又驯服一些动物如马、驴子等作为乘坐工具或乘坐工具的动力。与此同时,以人力作为动力的轿子和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与畜力交通工具长期并存。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入,上海最先开埠,一些近代交通工具纷纷涌入。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进,故又称东洋车。最初是用铁皮包着木头轮子,后改为充气胶轮。为求醒目计,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首先拥有它的是在沿海做生意的西商。上海第一个拥有脚踏车的华人,据埃米莉·哈恩《宋美龄传》说,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 1902年3月,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怪物,这就是汽车。据说是寓沪西医为求出诊方便,大约在1901年时由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引进到上海的。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 上海最早引进的公共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1908年3月5日,自南京路外滩到今西藏中路率先通车。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但由于封建传统的约束,老百姓怕“触电”,不敢乘。经过一再宣传和保证,乘的人多了,就分成头等和三等票价,头等多为洋人所坐。 中国在1914年引入无轨电车,由上海的英商最先在租界内营运。1950年之后,不少中国的城市都开始建造无轨电车系统。 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 新中国诞生后,1956年7月14日8时,在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线上,依次驶下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2000年,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325万辆,成为世界五大汽车生产强国。2011年中国汽车产量连续三年居全球榜首。 火车的引进比汽车要晚,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开始修筑唐胥铁路,从国外引进蒸汽机车。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开始取代进口机车。1958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近代中国交通交通运输业变迁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变迁 1. 引言 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的命脉之一。 近代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与变迁,这对于国家的 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变迁角 度出发,对其进行探究与分析。 2. 交通运输业的起步 近代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起步较晚,早期的交通方式主要以水路为主。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与此同时,欧洲的工业化浪潮也涌向中国。为了适应国内外贸易的需求,水陆交通方式开始 得到改善和发展。

2.1 水路交通的发展 中国水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国内河流众多的特点,河流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1855年,清政府开始兴建京杭运河,这条运河的建成大大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畅通。 同时,清政府还积极开办内河航运,改善内河航道,并且逐步引进了蒸汽船和轮船技术。1862年,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有外国邮轮停靠的港口,这对于发展上海的外贸和海上交通运输业具有重要意义。 2.2 陆路交通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陆路交通主要以马车和牛车为主要运输工具。但是由于道路不畅,交通不便,陆路交通的发展相对较慢。直到19世纪末,随着铁路的兴起,中国的陆路交通运输才得到极大的改善。

3. 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兴起 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随着铁路、公路和航空技术的引进,交通运输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3.1 铁路运输的兴起 铁路运输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进入现代化轨道。首条铁路线路是中国铁路的骄傲——京张铁路,它于1909年开通,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的铁路网得到了迅速的扩张。 随后,中国陆续兴建了京广铁路、沪宁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内贸易的便利化。铁路网络的建设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速了人的流动性和信息的交流。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导语】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从传统的骑行工具到现代化的地铁网络,上海的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变迁。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方式,全面评估和探讨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上海城市交通的变迁。 【1. 简述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市的交通工具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初。当时,上海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人力车、牛车以及少量的马车。这些传统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2.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电车的出现】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交通工具开始向现代化迈进。电车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交通方式,在上海出现并迅速取代了传统的人力车、牛车和马车。电车的出现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快捷和舒适的出行方式,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3.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1933年的地铁建设】 1933年,上海迎来了它的第一条地铁线路——上海地铁一号线。这一

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上海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地铁的建设不仅 大大减少了城市拥堵的问题,也使得上海的交通更为高效和便捷。随后,上海地铁网络逐渐扩张,至今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城市轨道交 通系统之一。 【4.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私家车、共享单车和出租车的兴起】随着上海市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改善,私家车的普及程度 也逐渐增加。私家车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个性化和灵活的出行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等问题。为了减轻交通压力,共享单车的兴 起成为了一种新的交通选择。与此上海的出租车业也随着城市的发展 而蓬勃发展,在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5.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不断发展,上海的交通工具将继续发生变革。智能化、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将成为未来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方向。预计未来几十年内,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地铁网络,提升道路交通的智 能化水平,并加大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推广和使用。 【总结】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是一个由简到繁、由传统到现代的过程。从 19世纪初的人力车、牛车和马车,到20世纪30年代的电车和1933年的地铁建设,再到私家车、共享单车和出租车的兴起,上海的交通 工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上海的交

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近代(1840 —1949 ) (1 )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 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 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来自网络,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0) 00 烦心的快乐 3级2010-07-05 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火车。最后到飞机 (3 )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 交通变化将向环保,节能为重点方向发展! 评论(0) 00 卓尔不群 7级2010-07-07

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发展史

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发展史 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马车道到现代的高速公路网络,见证了中国交通运输的巨大变迁。本文将从古代的道路建设、交通工具、现代化道路的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为读者详细介绍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史。 古代道路建设是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发展的起点。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时期,中国就开始修建道路,以方便国家的交通运输。这些道路多数为泥土路面,主要用于军事和商贸活动。随着王朝的更迭,道路的建设逐渐发展。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万里长城,也对道路进行了整修,使之成为了连接北方和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 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也推动了道路交通体系的完善。在马的驱动下,古代中国出现了马车道,这是古代交通工具的一大突破。马车道的出现使得交通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为道路的改善提供了基础。此后,随着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道路交通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汽车的普及,道路成为了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对道路交通体系的要求也更高。 近代以来,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道路交通建设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道路建设,大力修建公路,缩小城乡交通差距,并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公路网。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城市道路,

修建了一系列高架桥、立交桥等,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 当前,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已经进入了现代化阶段。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了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高速公路的总里程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并且不断扩大。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交通效率,缩短了行车时间,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外,中国还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大力推广轨道交通,提高了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未来,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交通、智能交通、共享交通”的发展理念。绿色交通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智能交通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共享交通将推动公共交通和个人出行的结合,提高出行的便捷性和效率。 中国道路交通体系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经历了从古代的马车道到现代的高速公路网络的演变。中国政府在道路交通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未来的发展,中国道路交通体系将进一步迈向绿色、智能和可持续的方向,为人民的出行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和环保的交通环境。

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城市也是由农村向城市转变而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不断壮大,城市道路交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将从1700年代 开始,追溯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演变以及其特点。 在1700年代前,中国城市的道路交通还相对简单,主要以人 力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人们通过步行,或者乘坐人力车来进行出行。而马匹则主要用于运输货物,马车在城市道路上行走,并不多见。此时的城市道路相对狭窄,道路交通也没有明确的交通规则和交通体系。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传入,中国开 始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此时,汽车开始进入中国,并成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首先,汽车主要用于官方和外资企业,为一些高层官员和西方人提供出行便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汽车渐渐开始普及,成为一种流行的交通工具。此时,城市道路开始改建,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城市道 路交通也面临了新的挑战。此时,中国政府主导了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以满足人民的出行需求为目标。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汽车开始大规模普及,道路交通的压力也开始加大。为解决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规划”的交通

建设理念,建设了大量宽敞的城市道路和桥梁,以改善交通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道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时,私家车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交通工具,道路交通的规模和密度进一步增加。为了应对交通压力,中国开始大力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例如地铁、公交等,以减少私家车使用的比例,缓解交通压力。与此同时,中国还大力推动了智能交通的发展,例如电子收费等技术的引入,提高交通效率,实现交通运行的智能化。 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演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交通工具由人力车和马车向汽车和地铁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转变。第二,城市道路由狭窄的胡同转变为宽敞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第三,交通压力和拥堵问题逐渐加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交通压力。第四,智能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的智能化。 总结起来,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经历了从人力车到汽车、地铁等新型交通工具的转变,城市道路也逐渐从狭窄转变为宽敞。中国政府在交通规划和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满足人民的出行需求。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的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努力实现更

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城乡交通联系的演化及其影响

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城乡交通联系的演化及其 影响 如果把中国城乡关系看做一个整体,那么交通是骨骼,信息是经脉,资金是血液,构成城乡之间联通的框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国日益发展的铁路系统促进了某些地区市场的统一。 一、铁路 为了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孙中山重视建设铁路。1912年6月22日,《民立报》记者问他:“关于政界近情之意见何若?”他回答说:“现拟专办铁路事业,欲以十年期其大成。”对此黄兴在他的《铁道杂志序》中指出:“然不速建铁道,则实业决难发展。盖实业犹人身血液,铁道则其脉络,脉络滞塞,血液不贯注,自然之理也。” 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在贸易商埠城市产生、发展的同时,全国近代陆路交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自1876年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轻便铁路建设,到1913年第一条公路——长(沙)(湘)潭公路建成,是中国近代陆上交通的嚆矢。据史料记载,自中日甲午战争后(1896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半个多世纪内。全国共建设了35条铁路主要干线,是中国铁路建设从无到有,从零星建设到部分地区骨干线路形成,到20世纪30年代末全国已经基本形成了贯穿东西南北的铁路网络。 近代铁路建设促进了中国新型的铁路枢纽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城市的兴起。进入20世纪,1911年津浦铁路、1915年陇海铁路徐卞段,1925年陇海铁路徐海段先后建成通车,徐州初步成为中国东部铁路枢纽之一。到1936年,人口增加到十三万人以上,俨然苏,鲁,豫,皖四省之交的第一大城和农副业产品集散中心。无锡最早以南门外为商业区,随着火车站的建立,米市由南门外逐渐向北门外发展,因此,商业中心转移到北门外了。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常州正处于沪宁线的中点,对外交通更为便捷,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了以纺织、印染

改革开放前后交通变迁剖析

改革开放前后交通变迁剖析 标题:改革开放前后交通变迁剖析 引言: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也对交通运输领域带来了巨大 的影响和变革。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交通变迁的多个方面,并通过对比分析,展示改革开放如何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交通体系。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交通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交通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特点包括: 1. 交通不发达: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限制,中国交通发展相对滞后,交通网络不完善,交通工具落后。 2. 交通拥堵: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尤其是大城市中心区域的道路 容量无法满足车辆增长的需求。 3. 交通不便捷:乡村和偏远地区的交通不便,城乡交通差距明显,农 村地区通行困难,交通状况限制了人们的流动和交流。 4. 运输成本高:由于交通系统不完善,运输成本高,影响了经济发展 和国内贸易。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主要变革

包括: 1.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修建了大量的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建设项目,改善了交通网络。 2. 技术创新: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领域发生了技术革新,引进了先 进的交通工具和技术,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 3. 城市交通管理:政府加大了城市交通管理力度,推行了高峰时段限行、交通信号灯优化等措施,提高了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4. 运输业市场化: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开放了运输业市场,引入了 竞争机制,推动了运输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交通运输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包括: 1. 交通网络完善:中国交通网络得到了全面建设和改善,相关数据显示,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的里程和航线覆盖面大幅增长。 2. 运输效率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显著提高,货物和人员的运输时间大 大缩短,物流成本降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城乡交通更加便捷: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农村居民出行 更加便捷,城乡交流更加顺畅。 4. 国际交通合作加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通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 的交通联系,推动了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的发展。 结论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交通网络的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现代化(1842—1927)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现代化(1842—1927) 一、近代上海陆路交通工具 交通主要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在陆路交通方面,土路和碎石路仍然是近代交通的主体,人力车和马、驴骡、牛、骆驼等畜力车依然是主要的代步和运输工具。但西式马车、黄包车、自行车、汽车、电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也逐渐出现在民众的视野里。交通的变革首先体现在交通工具的革新。近代上海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从马车、轿子等传统交通工具到自行车、汽车、火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转变历程。 (一)西式马车的出现 马车在中国自古就有,只不过传统的马车大多为两轮的。1855年在上海出现了首辆西式的马车,后华人逐渐仿造,“有双轮、四轮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雨宜晴,各尽其妙。”1869年,租界内开始对马车发执照征收税款。在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上海开始有了出租业和马车制造业。当时规定在租界行驶的马车不可以随便超车,如果乘坐车的是洋人便可以超前车,如果乘车的是华人,便不可以超洋人与华人的车,否则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进入民国后此项禁令被废除,人们便争相雇佣西式马车,马车驰骋于上海市区的静安寺路、福州路,招摇过市,乘坐马车者颇为神气。由于马车以车轮行驶于地面,需要较为平坦的路面,于是在租界洋人开始用沙石铺造比较平整耐雨的马路,马路的出现,使中国的城市交通道路有了很大改观。 (二)黄包车的出现 19世纪70年代,黄包车传到上海并迅速获得发展。黄包车也叫“东洋车”,因其是从日本传入而得名。这种人力车为两轮,双把,有一车厢,有可舒张的幕,可以遮挡防雨。人力车很快取代了城市中的独轮车和轿。同时,拉黄包车也成为一种下层人民营生的新职业。1874年1月20日《申报》上就有“外国小车出赁”的广告出现:“启者今有

从交通工具看70年的变化

六十年前,人们出行基本靠走,当然,走的较远的,就只能依靠畜力;至于洋马儿(自行车),在那时还是比较少见的;而小汽车,那就更别提了,很多相对偏远的农村,压根儿就没见过这玩意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公路交通工具,开始日新月异起来,出租车、私家车渐渐进入国人的生活中。到如今,又在提倡每周少开一天车,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匆匆数十年,公路交通工具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从紧缺到富余……这鲜明的转变是随着我们老百姓生活质量的巨大变化而发展、进步着的。 1、新中国成立初期 平常,百姓们通常都是步行或是坐马车,拉货用独轮车,自行车对于人们来说,尚属家庭财产中的“大件”,要省吃俭用才买得起。 50年代末,人们的交通工具有了新突破:无轨电车。无轨电车素有"绿色公交"称。其对公共汽车的主要优点为,节能环保舒适卫生;对轨道交通的主要优点为廉价、灵活。

2、60年代 在60年代,货车成了人民的宠儿,还记得早期的电影吗?人们挤在大货车的车厢上,或者坐在货物上...... 1965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地下隧道,北京地下铁道正式开工。1969年9月20日,地铁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3、70年代 在70年代,公交车“扔下”煤气包.当年,被老百姓称为“大气包”的公交车,随着大庆等一大批油田的发现,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中国的公交车也摘掉了煤气包的“顶子”. 4、80年代后期 在80年代后期,这个时期的中国,自行车开始普及。在工艺上,也开始进行改进,凤凰28型自行车,以及飞鸽、凤凰大链盒都非常受欢迎。自行车王国的诞生。北有“飞鸽”,南有“永久”。那时候的自行车流就像现在的汽车流一样。80年代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自行车,被世界称为“自行车王国”。那个年代能有一辆这样的自行车,那真是梦寐以求的事。粗壮的大柳树,枝叶茂密,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手抄报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手抄报

篇一:交通工具的变迁 交通工具的变迁 三仓镇小学杨宇晨 现在已是21世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在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衣食住行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汽车”,过去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想象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早上,我还在睡梦中,爸爸就出去了。不一会儿,我醒了。一轮鲜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整个大地都被染红了。我趴在阳台上,欣赏着这令人惊叹的美景。“嘀”的一声,一辆宝马车从远处驶来,在朝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我看得呆了,我是多么的羡慕啊,要是我家也有这么一辆汽车,那该多好啊。突然,我听到了妈妈的叫喊声。我赶紧跑下楼去,只见爸爸从汽车里走出来。真是我家买的啊!爸爸喜滋滋地说:“这车是我刚买的,帅吧?”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说:“帅极了!” 第二天早上,刚醒来,我就缠着爸爸开车去东台玩。爸爸爽快地答应了。我们发动汽车,一路上风驰电掣,一会儿就到了东台。在路上,我看到的也都是汽车。我和爸爸去了大润发超市,买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今天我太高兴了,恨不能一蹦三尺高。突然,妈妈的一声“快起床了”惊醒了我。原来是一场梦啊。

其实也不是梦,现在小汽车已经“飞”进了寻常百姓家。汽车再也不是发达国家老百姓的专利了,中国的老百姓也买得起汽车了。以前人们到远方去只能坐马车、乘船,现在人们可以坐汽车、乘飞机了。还有高速铁路、地铁,甚至有人到太空旅行,那就只能乘宇宙飞船了。2010年暑假,我跟爸爸去上海看世博会,就亲身体验过坐地铁的感觉。那叫一个“快”啊,几分钟就到目的地了,还没有拥堵。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出现更加先进的交通工具。到那时,人们甚至可以在星际间旅行呢。 篇二: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 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 内容提要: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演变。人类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人的双脚,之后又出现了畜力、风力等交通工具。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列强的殖民扩张,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不甘落后,努力创建自己的交通事业,在陆地、航空、水运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关键词:交通工具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水陆空交通 一、陆上交通 人类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人的双脚,此后人类又驯服一些动物如马、驴子等作为乘坐工具或乘坐工具的动力。与此同时,以人力作为动力的轿子和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也作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