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重点笔记打印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重点笔记打印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重点笔记打印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重点笔记打印版

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

第一章机械运动

1.长度的单位:米(m),其他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时间的单位:秒(s),其他还有:分(min)、小时(h)。换算关系:1min=60s ,1h=3600s。

3.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分类: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4.参照物:

(1)概念: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如何研究物体运动情况: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如果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物体运动了。

(2)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应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选择的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可能不同。通常研究问题时,往往选择大地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5.速度:用字母v表示。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

①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②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 =s t。

(4)单位:米每秒(m/s)。常用单位:千米每时(km/h)。换算关系:1m/s=3.6km/h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7.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测量方法:物体运动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第二章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描述。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频率低,音调就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第三章物态变化

1.温度:

(1)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的单位:℃。

(3)温度的测量工具——液体温度计:

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②正确使用方法:

a.首先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b.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

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1)各种金属、冰、海波、萘等是常见的晶体;

(2)蜡、沥青、松香、玻璃是常见的非晶体。

3.熔化: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2)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叫熔点。

4.凝固:

(1)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2)晶体与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

(3)水的凝固点:0℃。

5.对同一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6.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2)沸腾:

①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特点:在沸腾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有沸点。

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④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100℃。

(3)蒸发:

①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速。要加快蒸发,就要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要减慢蒸发,应采取相反措施。

③蒸发致冷: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4)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6.液化: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2)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增大压强)。

7.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

8.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9.雾、露、霜的成因:

(1)雾、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2)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

第四章光现象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3.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108m/s。

5.光的反射:

(1)概念: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上,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2)几个名词:

①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②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①镜面反射:在光滑的镜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仍为平行光线,只是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由于反射光线都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从这一方向看很刺眼,而从别的方向上却看不到反射光线。

②漫反射:在粗糙表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平行光线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就不再平行了,而是按照反射定律射向各个方向,由于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因此从不同的方向上都能看到反射光线,而且光线不刺眼。

(5)我们能够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由这个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

6.平面镜成像特点: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7.光的折射:

(1)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3)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到水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透明物质斜射到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8.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反射现象、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第五章透镜

1.凸透镜、凹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3.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主要部件是一个凸透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2)单位:千克(kg)。还有克(g)、毫克(mg)、吨(t)。

换算关系是:1t=103kg 1g=10-3 kg 1mg=10-6 kg

(3)物体的质量不随温度、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天平(托盘天平):

(1)天平的用途:测量物体的质量。

(2)使用方法: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注意事项:

①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

②取用砝码用镊子;

③不要超过天平的量程;

④测量液体、潮湿物体或化学药品时,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3.量筒:

(1)量筒的用途:测量物体的体积。

(2)构造(图略)。刻度单位是mL(毫升)或cm3。

(3)注意:在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液面是凹形的,视线应该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

4.密度:

(1)物理意义: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

(2)定义:

①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②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定义式:ρ=m V。

(4)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 )。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g/cm3)。

换算关系:1 g/cm3= 1.0×103kg/m3。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6)水的密度:1.0×103kg/m3。

第七章力

1.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字母F表示。

(2)力的作用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注意:

①一个力的存在,必须同时有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②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6)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

2.弹力:常用字母F N表示。

(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2)弹力:

①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②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

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②使用:注意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3.重力:用字母G表示。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方向:竖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4)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关系式:G =mg ,其中g =10N/kg 。

第八章 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二力平衡: (1)概念: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5.(滑动)摩擦力:用字母F f 表示。 (1)(滑动)摩擦力:

①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②产生条件:两个物体接触并且接触面间有弹力、接触面不光滑、有相对运动。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

的方向相反。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①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②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两种摩擦的比较: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第九章 压强

1.压强:用字母p表示。

(1)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2)压强的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大小的物理量。(3)压强的定义:

①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②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压强的公式p=F S。

(5)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Pa)。

(6)决定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

①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②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7)增、减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强: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②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2.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规律: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越深,液体的压强越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公式:p=ρgh。

(3)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①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装的是相同的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②应用:日常应用,船闸的工作过程。

3.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1)大气压的测量方法(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所能托起液柱的最大高度,这段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等于大气压的数值。由此制成水银气压计。

(2)大气压与高度的定性关系: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3)标准大气压:105Pa。

(4)抽水机:

①工作原理: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

②两种抽水机的工作过程: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水泵。

4.流体(气体和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规律: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和机翼的形状: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短不同,因而速度不同,造成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

1.浮力:用字母F浮表示。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测量:

(1)测量工具:弹簧测量计。

(2)方法: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2)公式:F浮=G排;导出公式:F浮=ρ液gV排。

(3)适应范围:适用于液体、气体。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浮沉条件:

①F浮>G,物体上浮;

②F浮<G,物体下沉;

③F浮= G,物体悬浮或漂浮。

(2)浮沉条件的密度关系:

①ρ液>ρ物,物体上浮,最终漂浮;

②ρ液<ρ物,物体下沉;

③ρ液= ρ物,物体悬浮。

5.浮力的应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将它做成空心的,从而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受到的浮力增大。钢铁轮船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

(2)密度计:密度计(或者一个可以漂浮的物体)漂浮在不同液面上,所受浮力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它所排开的液体体积与液体的密度成反比。

(3)潜水艇:潜水艇的体积不变,所受浮力不变,通过水舱的进水和排水改变自身重力,从而实现下潜和上浮。

(4)气球和飞艇:它们气囊中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1.功:用字母W表示。

(1)做功的二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定义: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3)定义式:W =Fs。

(4)单位:J。

2.功率:用字母P表示。

(1)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

①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

②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3)定义式:P=W t。

(4)单位:瓦(W),常用还有千瓦(kW)。换算关系:1 kW=103W。

(5)机械功率与牵引力、速度的关系:P=Fv。

3.能: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单位是焦耳(J)。

4.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动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②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速度。

a.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b.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势能: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是两种常见的势能。

①重力势能:

a.定义: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b.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高度。

(a)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b)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②弹性势能:

a.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b.决定弹性势能大小因素: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5.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6.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杠杆:

(1)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②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③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④动力臂l1(L1):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⑤阻力臂l2(L2):从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

(3)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表示:F1l1=F2l2。

2.滑轮:

(1)概念: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的小轮,它可以绕着轴转动。

(3)滑轮组:

①滑轮组省力规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股(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

物体和动滑轮总重力的几分之一。公式:F=G n。

②特点:滑轮组虽然省力,但是费了距离。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和重物升高距离h的关系为:s=nh。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4.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使用机械时所做的所有的功(总功)中,有一部分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还有一部分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2)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关系式:W总=W有+W额。

5.机械效率:用字母η表示。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2)定义式:η= W有

W总

(3)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第十三章内能

2.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热运动:

(1)概念: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4.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扩散发生的范围:固体、液体、气体间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5.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3)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它的内能越大;反之,当它的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会减少。

6.热传递:

(1)概念:使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2)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3)热量:用字母Q表示。

①定义: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②单位:J。

7.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1)做功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一过程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改变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这一过程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8.比热容:用字母c表示。

(1)物理意义: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

(2)定义:

①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②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或: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3)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5)水的比热容比较大:c水=4.2×103J/(kg?℃)。

9.热量计算公式:Q =cmΔt。

(1)吸热过程公式:Q吸=cm(t—t0)。

(2)放热过程公式:Q放=cm(t0 —t)。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著名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第十五章电流与电路

1.电荷:

(1)带电: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负电荷:自然界只有正、负两种电荷。人们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电荷量:用字母Q表示。

①定义: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②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2.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陶瓷、油等。

3.自由电子: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就是通过自由电子导电。

4.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电路中电流方向: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5.电路:

(1)电路就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电路各部分作用:

①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它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常见的电源有电池、发电机。

②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它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接通和断开电路。控制用电器是否工作。

④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形成电流的通路。它是用来传输电能的。

(3)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4)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6.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做通路。

(2)断路:某处断开的电路叫做断路。

(3)短路: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的电路。这时电流不经过用电器,且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

8.电流(强度):

(1)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简称电流。用字母I表示。

(2)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μA)。

换算关系:1mA =10-3A,1μA =10-6 A。

9.电流表:

(1)清楚实验室使用的电流表的符号、外观、表盘、量程、接线柱。

(2)电流表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②使电流从电流表“+”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10.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电流规律: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公式表示:I=I1=I2。

(2)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公式表示:I=I1+I2。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1.电压:用字母U表示。

(1)电压的作用: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必须有电压。 (2)电源的作用: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3)电压的单位:伏特,简称伏(V )。还有千伏(kV )、毫伏(mV )、微伏(μV ); 单位换算关系:1kV=1000V ,1 mV=10-3V ,1μV=10-6V 。

(4)常见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 2.电压表:

(1)清楚实验室使用的电压表的符号、外观、表盘、量程、接线柱。 (2)电压表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使电流从电压表“+”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3.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

(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公式表示:U =U 1+U 2。

(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公式表示:U =U 1=U 2。 (3)串联电池组两端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两端电压之和。 4.电阻:

(1)概念: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叫做电阻。用符号R 表示。 (2)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还有千欧(kΩ)、兆欧(MΩ)。 换算关系:1k Ω=103Ω,1M Ω=106Ω。

(3)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关系如下:

①在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②在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③在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5.滑动变阻器:

(1)清楚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符号、连接方法。

(2)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电流、部分电路两端电压、灯泡的实际功率(亮度),但不能改变电路总电压和定值电阻的阻值。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 = U

R

2.串并联电路电阻规律:

(1)串联电路电阻规律: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公式:R = R 1+R 2。

(2)并联电路电阻规律: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并联电阻倒数之和,公式:1R = 1R 1 = 1

R 2

(对于两个电阻的并联公式,常用R =

R 1R 2

R 1+R 2

。)

第十八章电功率

1.电能:

(1)电能的单位:焦耳,简称焦(J)。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106J。(2)电能表(电度表)的作用:测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2.电功:用符号W表示。

(1)定义: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

(2)单位:J。

(3)电功公式:W=UIt。

(4)电流做功的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3.电功率:用符号P表示。

(1)物理意义:表示消耗电能(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

①电功与时间的比值叫做电功率。

②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

(3)公式:P=W t。

(4)单位:瓦特,简称瓦(W)。另有单位千瓦(kW),1kW=1000W。(5)电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P=UI。

4.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的功率;

(3)用电器的电阻与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关系:R= U2额

P额

5.电流的热效应:

(1)概念: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现象。

(2)焦耳定律:

①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②公式:Q=I2Rt。

(3)利用电流热效应,制成电热器。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1.家庭电路:

(1)组成:——火线、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插座,电灯。

(2)家庭电路各部分的作用:

①输电线:传输电能。

②电能表:测量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③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④保险装置:

a.保险丝:电流过大时,自动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b.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空气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使开关断开,切断电路。

⑤插座:将用电器连入电路。

⑥电灯:照明。

(3)火线、零线之间的电压:220V。

(4)保险丝:

保险丝是用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

(5)试电笔:用来判断哪条是火线。

2.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短路。

3.家庭电路中总功率与各用电器功率的关系:P= P1+ P2 +……+ P n。

5.安全用电

(1)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第二十章电和磁

1.磁现象:

(1)磁性:磁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北极(N)、南极(S)。

(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5)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的现象。

(6)磁体的性质:吸铁性、指向性。

2.磁场:

(1)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使磁针偏转的物质。

(2)磁场的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通过该点的磁感线切线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体周围磁感线的方向: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

3.电流的磁场:

(1)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的现象。

(2)电流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3)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形状: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4)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判定——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4.电磁铁:

(1)螺线管中插入铁芯,就构成了一个电磁铁。

(2)铁芯的作用:由于铁芯被磁化,使电磁铁的磁性增强。

(3)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关。

①在外形、线圈匝数相同时,通入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②在外形、电流相同时,线圈的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5.电磁继电器:

(1)构造:电磁铁、衔铁、弹簧、动触点、静触点。

(2)作用:间接控制、远距离控制、自动控制。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这个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磁场方向都有关系。

(3)电动机:

①构造:两个部分:线圈和磁体,一个固定(定子)、一个转动(转子)。

②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

③能量转化: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7.电磁感应:

(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3)发电机:

①构造:两个部分:定子、转子。

②原理:电磁感应。

③能量转化: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初中需要记住的常数(共11个)

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340m/s;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108m/s;水的密度:1.0×103kg/m3;水的比热容:4.2×103J/(kg?℃);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0℃;照明电路电压:220V;一节干电池电压值:1.5V;重力常数:g=10N/kg;1标准大气压值:105Pa。

图像类知识点及其要求

1.需要学生记住和熟练运用的基本图像(共6个知识点、10个图像):

(1)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图像:v-t图像、s-t图像;

(2)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t温-t时图像;

(3)水沸腾的过程:t温-t时图像;

(4)质量与体积的关系:m-V图像;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图像;

(6)电流与电压的关系:U-I图像。

一、科学方法(17种)

1.控制变量法:举例: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将电阻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将电压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转换法:举例:磁场看不见,撒上铁粉,通过铁粉的有序排列“看见”磁场并进行研究。

3.放大法:举例:将带有细玻璃管的塞子插到装满水的瓶口,显示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4.换元法(替代法):举例: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平面玻璃代替平面镜进行研究。研究透镜时,用冰块去代替玻璃制作简易的透镜。

5.等效法:举例: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6.分类法:举例:将汽化现象分为蒸发、沸腾两类。

7.比较法:举例: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8.类比法:举例:研究功率时,想到功率表示做功快慢、速度表示运动快慢这一相似性,推测功率在定义、定义式、单位等方面也可能与速度相似。

9.拟人类比法:举例:在研究分子热运动时,可以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一个个的分子。

10.模型法:举例:为研究光现象,引入“光线”这一模型。

11.等价变换法:例如,在研究压强时,将压强定义式变换为定义的文字叙述,或相反。

12.逆向思考法:举例:由“电能生磁”,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磁能否生电?”

13.缺点列举法:(突出“改进”的特点)

举例:发现导线太长而采取缠绕的方式,从而制成了滑动变阻器,

14.缺点利用法:(突出“利用”的特点)

举例: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易使物体下落破碎是缺点,但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制成打桩机、重锤,悬挂物体等等。再如,导体中电流过大,产生大量热量而引起火灾是缺点,但正是据此制成了电热器来为我们服务。

15.组合法:

举例:将电流表、电压表组合使用,去测量电阻。

16.逐渐逼近法:

举例: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可让学生设计阻力逐渐减小的三个斜面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阻力越小,速度变化越慢”,最终进行理想化推理,得到“当阻力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17.反证法:

举例: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直接证明二力平衡必须在同一物体上很困难,可以设计一个可以分为两半的物体,当将该物体分为两个物体后,发现二力不平衡了,从而说明了一对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初中物理笔记大全

初中物理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求时间——v t= G = mg 密度公式: V m = ρ 浮力公式: F浮=G –F F浮=G排=m排g F浮=ρ液gV排

F 浮=G 压强公式: p =F/S p =ρgh F 1L 1=F 2L 2 或写成:1221L L F F 滑轮组: F = G 总 / n s =nh 斜面公式:FL=Gh 物理量 单位 F —— 拉力 N G ——物体重 N L ——物体通过的距离 m h ——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m 功公式: W =F s P =W/t

机械效率: 总有用 W W =η 物体吸热或放热 Q = c m △t (保证 △t >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 放= mq 电流定义式: t Q I = R U I = 电功公式: W = U I t 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Rt W = U I t 结合I =U /R →→W = R U 2t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100%

P = W /t P = I U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阻:在串联电路中,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电阻之和。表达式:R=R 1+R 2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 (利用等流推分压)212 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部分电路所做的电功之和。W = W 1+ W 2 各部分电路的电功与其电阻成正比。212 1R R W W = 串联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串联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表达式:P = P 1+ P 2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212 1R R P P =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阻:在并联电路中,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表达式:1/R=1/R 1+1/R 2 或R=R 1R 2/ (R 1+R 2)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 =I 1+I 2 分流原理:(利用等压推流分)122 1R R I I =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 =U 1=U 2 并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支路所做的电功之和。W = W 1+ W 2

初中物理复习笔记

物理复习笔记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初中物理总复习笔记精简版(试卷版)

八年级(上册) 1、声音是由____________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真空不能传播________。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______m/s。声音在____体中传播最快,在___体中传播最慢。 4、声音的特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决定音调。_________越高,音调就越高。 6、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决定响度。_________越大,响度就越大。 7、________用来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8、噪声是发声体做______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 9、控制噪声途径:防止噪声_______;阻断噪声的________;防止噪声__________。 10、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和_______。11、光在_____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 12、光沿直线传播实例:_____、_____、月食、_________、________、瞄准 13、光在真空或空气的传播速度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约为____________。 14、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_________组成的。(例:彩虹) 15、色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颜料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_。 16、反射定律:_______角=______角;光路是______的。 17、镜面反射:光线入射到_________的表面时,只能在反射光线的方向看到光。 漫反射:光线入射到__________的表面时,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 18、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_________规律,黑板的反光是________反射。 19、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2)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且物和像以镜面为轴是的。 20、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_______形成的虚像。平面镜还可改变光的___________。 21、水中倒影形成原因:________成像(平静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成_____像。 22、光的折射特点: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物质时,折射光线向_________方向偏折。 光从水或其他物质斜射入到空气中,折射光线向_________方向偏折。 (2)垂直入射时则光线_________。光在折射时光路是_________的。 23、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_______射产生的现象。 24、凸透镜:中间____,边缘______;凹透镜:中间____,边缘______。 25、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作用。 26、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2f时成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__________。当2f>u>f时成 _____________ 应用:__________。当u

初中物理笔记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t = G = mg 密度公式: V m =ρ 浮力公式: F 浮= G – F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液gV 排 F 浮=G 压强公式:

p =F/S p =ρgh F 1L 1=F 2L 2 或写成:12 21L L F F 滑轮组: F = G 总 / n s =nh 斜面公式:FL=Gh 物理量 单位 F —— 拉力 N G ——物体重 N L ——物体通过的距离 m h ——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m

功公式: W =F s P =W/t 机械效率: 总有用 W W = η 物体吸热或放热 Q = c m △t (保证 △t >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 放= mq 电流定义式: t Q I = ×100%

R U I = 电功公式: W = U I t 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 W = U I t 结合I =U /R →→W = R U t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则:Q=W 如电热器。 P = W /t P = I U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阻:在串联电路中,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电阻之和。表达式:R=R 1+R 2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利用等流推分压)21 2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部分电路所做的电功之和。W = W 1+ W 2 各部分电路的电功与其电阻成正比。212 1R R W W = 串联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串联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表达式:P = P 1+ P 2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212 1R R P P =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阻:在并联电路中,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表达式:1/R=1/R 1+1/R 2 或R=R 1R 2/ (R 1+R 2)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 =I 1+I 2 分流原理:(利用等压推流分)122 1R R I I =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 =U 1=U 2 并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支路所做的电功之和。W = W 1+ W 2 各支路的电功与其电阻成反比。122 1R R W W = 并联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并联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表达式:P = P 1+ P 2 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表达式:122 1R R P P =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笔记

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 第一章机械运动 1.长度的单位:米(m),其他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时间的单位:秒(s),其他还有:分(min)、小时(h)。换算关系:1min=60s ,1h=3600s。 3.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分类: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4.参照物: (1)概念: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如何研究物体运动情况: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如果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物体运动了。 (2)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应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选择的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可能不同。通常研究问题时,往往选择大地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5.速度:用字母v表示。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 ①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②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 =s t。 (4)单位:米每秒(m/s)。常用单位:千米每时(km/h)。换算关系:1m/s=3.6km/h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7.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测量方法:物体运动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第二章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描述。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频率低,音调就低。

初中中考物理和化学状元笔记(284页)电子版大全

中考状元笔记 物理

初中学霸提升成绩的 16 个习惯 1、记忆习惯。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演讲习惯。让自己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 3、读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与大师为伍,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自己会终生受益。 4、写的习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 5、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自己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 6、预习习惯。让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探索、增长能力的快乐。所以请各位同学一定要培养自己预习的习惯。 7、适应老师的习惯。自己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自己要适应老师,与老师共同进步,不要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尖子自己做尖子的事,后进自己别盲目攀比。大的目标够不到,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做的题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来。所以要让我们的自己永不言败。 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同学。同学们要让自己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自己布置作业。 10、错题集的习惯。每次考试之后,90 多分的、50 多分的、30 多分的同学,如何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就不要了,这次30 分,下次40 分,这就是伟大的成绩。找到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同学公认的好习惯。 11、出考试题的习惯。自己应该觉得考试不神秘。高中自己应该会出高考试题,初中自己会出中考试题。 12、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自己要会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学习资料。 十二个习惯,不要求齐头并进,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特点,让老师以教书为乐,让自己以学习为快乐。这快乐要建立在养成这些良好习惯的基础上。祝大家更多地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初中物理笔记--热学

热学知识点1:温度 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温度计的种类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巩固: 1.对于水银体温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分度值为?C B.它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C.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D.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测量 2.实验室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计,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图。 体温计:分度值?C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不能甩,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分度值1?C 寒暑表:分度值1?C 体温计需要用力甩,可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知识点2:物态的变化 1.物质的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固态 2.物态变化 气态液态 固态

3.物态变化的例子——天气现象 雨、云、雾、露、霜、雪 【易错点】 ①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②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上升。是由于沸点与大气压达到平衡状态,沸点随外界压力变化而改变,压力低,沸点也低。 【易混淆点】辨别以下几种物态变化: ①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 ②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 ③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C)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 ③夏天,自来水常常会“出汗” 巩固: 1.夏天天气炎热,为了防止食物腐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运输车辆上放干冰,利用干冰汽化吸热给食品降温 B.把食材放在冰块上,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 C.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升华吸热给食材降温

初中物理笔记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s t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密度公式: V m =ρ 浮力公式: F 浮= G – F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液gV 排 F 浮=G 压强公式: 物理量 单位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 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 物理量 单位 ρ——密度 kg/m 3 g/cm 3 m ——质量 kg g V ——体积 m 3 cm 3 单位换算: 1kg=103 g 1g/cm 3=1×103kg/m 3 1m 3=106cm 3 1L=1dm 3 1mL=1cm 3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N/m 2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体的重力 N [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单位换算: 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kg

p =F/S 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L 1=F 2L 2 或写成:1221L L F F 滑轮组: F = G 总 / n s =nh 斜面公式:FL=Gh 物理量 单位 F —— 拉力 N G ——物体重 N L ——物体通过的距离 m h ——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m 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时,L 1、 L 2的单位只要相同即可,无须国际单位; 物理量 单位 F 1——动力 N L 1——动力臂 m F 2——阻力 N L 2——阻力臂 m 物理量 单位 F —— 动力 N G 总——总重 N (当不计滑轮重及摩擦时,G 总=G ) n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物理量 单位 s ——动力通过的距离 m h ——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m n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N/m 2 ρ——液体密度 kg/m 3 h ——深度 m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 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 竖直距离;

初中物理笔记精简版

初中物理笔记精简版 1、声音是由____________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真空不能传播________。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______m/s。声音在____体中传播最快,在___体中传播最慢。 4、声音的特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决定音调。_________越高,音调就越高。 6、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决定响度。_________越大,响度就越大。 7、________用来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8、噪声是发声体做______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 9、控制噪声途径:防止噪声_______;阻断噪声的________;防止噪声__________。 10、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和_______。 11、光在_____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 12、光沿直线传播实例:_____、_____、月食、_________、________、瞄准 13、光在真空或空气的传播速度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约为____________。 14、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_________组成的。(例:彩虹) 15、色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颜料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_。 16、反射定律:_______角=______角;光路是______的。 17、镜面反射:光线入射到_________的表面时,只能在反射光线的方向看到光。 漫反射:光线入射到__________的表面时,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 18、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_________规律,黑板的反光是________反射。 19、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2)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且物和像以镜面为轴是的。 20、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_______形成的虚像。平面镜还可改变光的___________。 21、水中倒影形成原因:________成像(平静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成_____像。 22、光的折射特点: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物质时,折射光线向_________方向偏折。 光从水或其他物质斜射入到空气中,折射光线向_________方向偏折。 (2)垂直入射时则光线_________。光在折射时光路是_________的。 23、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_______射产生的现象。 24、凸透镜:中间____,边缘______;凹透镜:中间____,边缘______。 25、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作用。 26、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2f时成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__________。 当2f>u>f时成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__________。 当u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简版)教学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响度单位分贝dB,正常说话60dB) 5.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6.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7.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热力学温度(T)也称绝对温度:符号T,单位开尔文,简称开(k)。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换算:T=t+273。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量程。2.温度计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壁。3读数时要等示数稳定再度;读数过程玻璃瓶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液体凸处平行。 4.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5.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其中晶体熔化需要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6.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7.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如海波,冰,食盐,石墨,金属)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没有熔点。 10.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其中,液体表面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液体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3.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初中物理笔记--热学

初中物理笔记--热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热学 知识点1:温度 1. 2.温度计的种类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巩固: 1.对于水银体温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分度值为0.01?C B.它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C.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D.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测量 2.实验室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计,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图。 知识点2:物态的变化 1.物质的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固态 方式物态变化特点 熔化 凝固 汽化 体温计:分度值0.1?C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不能甩,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分度值1?C 寒暑表:分度值1?C 体温计需要用力甩,可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2.物态变化 气态液态 固态 3.物态变化的例子——天气现象 雨、云、雾、露、霜、雪 【易错点】 ①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②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上升。是由于沸点与大气压达到平衡状态,沸点随外界压力变化而改变,压力低,沸点也低。 【易混淆点】辨别以下几种物态变化: ①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 ②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 ③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C)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 ③夏天,自来水常常会“出汗” 巩固: 1.夏天天气炎热,为了防止食物腐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运输车辆上放干冰,利用干冰汽化吸热给食品降温 B.把食材放在冰块上,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 C.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升华吸热给食材降温 D.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利用冷凝剂液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 2.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

史上最全的初二物理复习笔记!(必收藏)

史上最全的初二物理复习笔记!(必收藏)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初中物理光学学生课堂笔记word版本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源 (1)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要点:判断是否是光源的关键在于物体自身能否发光。镜子在强光下反射光,不是光源。尤其指出月亮不是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传播方向将会发生改变。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3)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三、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 = 3×105 km/s ,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其它介质都比真空中慢:V 真空 > V 气体 > V 液体 > V 固体 第2节 光的反射 我们能看到发光物体是因为光直接进入了我们眼睛。 不发光的物体为什么我们也能够看到呢?是物体都有反射光的性质 光进入我们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 一、光的反射现象 (1)基本概念:一点:入射点;两角:反射角、入射角;三条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 (2)实验理解要点:OB 平面内;光屏与镜面垂直;光路是可逆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内容: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反射角。 (2)理解: 1、先后顺序,先有入射光线后才有反射光线,因而反射光线跟随入射光线改变而改变的,所以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并不是没反射。 (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一般强调某个方向反射光强,漫反射强调向各个方向反射。 四、反射作图:

初中物理总复习笔记

初中物理总复习笔记——基础知识扎实才是王道!! 第一章、物态和温度 知识点1、温度 1、定义: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单位: 国际单位:开尔文—符号“K” 常用单位:摄氏温度—符号“℃” 3、摄氏度的定义: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分成100等分,每一份就是1摄氏度. 4、测量——温度计 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分类: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 测物体温度 -20℃~110℃ 1℃寒暑表体温计 测体温 用途测室温 量程-30℃~50℃ 1℃35℃~42℃0.1℃ 分度值 所用液体特殊构造注意事项 水银煤油(红) — 酒精(红)水银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知识点2、熔化 1、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

定义: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特征: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 条件:达到熔点,持续吸热. 晶体: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等.非晶体: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熔点:晶体熔化时所需的确定温度。 图像: 晶体熔化图像:非晶体熔化图像: 举例: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知识点3、凝固 定义: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特征: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放热. 条件:达到凝固点,持续放热. 凝固点:晶体形成时所需的确定温度。 图像: 晶体凝固图像:非晶体凝固图像: 举例:①冬天河流结冰②铜像雕塑 知识点4: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特征:吸热 两种方式: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初中物理全册笔记知识点概括

初中物理全册笔记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例:人—声带振动;风—空气振动;下雨刷刷声—液体振动;风吹树叶振动、电线振动发出声音;蚊子翅膀振动;敲鼓—鼓面振动;弹琴—琴弦振动;婵—腹部发生器;鸟—鸣管等等。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汇成一片大合唱,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声音记录的分类: 1、机械振动:唱片(唱针振动)2、磁记录:磁带 3 、光记录:光盘、 DVD 二、声音的传播 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又叫发声体。 ⑵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举例子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的例子。 ①介质分类:气体、液体、固体(固体传声效果好,能量损失少,举例子) ②真空不能传 声 ⑶声波: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介质的振动。三、声速: 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单位:米每秒、千米每小时1m/s=3.6km/h m ·s 计算公式: v=s/t s=vt t=s/v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特殊:软木

初中物理笔记大全

初中物理笔记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t = G = mg 密度公式:V m =ρ 浮力公式: F 浮= G – F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液gV 排 F 浮=G 压强公式:p =F/S

p =ρgh F 1L 1=F 2L 2 或写成:1221L L F F = 滑轮组: F = G 总 / n s =nh 斜面公式: FL=Gh 物理量 单位 F —— 拉力 N G ——物体重 N L ——物体通过的距离 m h ——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m 功公式: W =F s P =W/t 机械效率: 总有用W W =η 热量计算公式: 物体吸热或放热 Q = c m △t ×100%

(保证 △t >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 放= mq 电流定义式: t Q I = R U I = 电功公式: W = U I t W = U I t 结合 W = U I t 结合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P = W /t P = I U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阻:在串联电路中,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电阻之和。表达式:R=R 1+R 2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利用等流推分压)212 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部分电路所做的电功之和。W = W 1+ W 2 各部分电路的电功与其电阻成正比。212 1R R W W = 串联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串联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表达式:P = P 1+ P 2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212 1R R P P =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阻:在并联电路中,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表达式:1/R=1/R 1+1/R 2 或R=R 1R 2/ (R 1+R 2)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 =I 1+I 2 分流原理:(利用等压推流分)122 1R R I I =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 =U 1=U 2 并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支路所做的电功之和。W = W 1+ W 2 各支路的电功与其电阻成反比。122 1R R W W = 并联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并联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表达式:P = P 1+ P 2 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表达式:122 1R R P P =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