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跨学科学习”解读及探究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跨学科学习”解读及探究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跨学科学习”解读及探究

“跨学科学习”既是一种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又是一种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还是一种以综合主题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本呈现方式的特殊课程形态。

(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列入语文课程内容。它基于语文学科,又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一、内涵与价值:

为真实世界学语文

跨学科学习是第一次进入语文课程内容,2022年版课标针对该任务群的价值定位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由上述定位出发,我们认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学科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边界

真实的语文学习,绝不只是语文课上的学习,也绝不限于学校中的语文学习。它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跨学科学习的“跨”,首先表现为

一种语文学习的跨时空。它不仅在课堂、学校学语文,也在家庭、社会学语文;不仅在课程计划表上规定的时间学语文,也在非计划、非规定的各种时间学语文;不仅通过语文学科学语文,也通过其它学科,如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语文;不仅通过显性课程学语文,也通过无处不在的隐性课程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第一次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将“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这一大语文理念落到实处。

因此,该任务群强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可以说,跨学科学习是对语文真实性学习的一种场景还原。生活在哪里,语文就在哪里;世界有什么,语文就有什么。语文学习边界的拓宽,有助于学生发现、体认语文学习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也有助于学生在更复杂、更开放的真实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有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助于学生逐步确立“生活即语文”的意识,养成“时时用语文、处处用语文、事事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跨学科学习”整合了语文学习方式

跨学科学习,改变了单一的语文学习方式。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固然需要,但是,学生生活中真实的语文学习,却常常是语文学习方式与非语文学习方式的综合使用。根据加拿大学者史蒂夫·雷温顿的研究,真实性学习主要涉及12个要素,其中的“设计规划”“角色扮演”“整合科目”“混合调度”“合作学习”“专家咨询”等,均与跨学科学习方式密切相关。跨学科学习往往是一种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

其所依托的项目则来自学生学科学习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要解决这些相对复杂的真实问题,仅仅依靠语文学习方式,如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往往是力有不逮、捉襟见肘的。只有从真实问题出发,发现其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学科知识背景,并运用跨学科学习方式,诸如语文的、科学的、技术的、工程的、数学的、艺术的等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该任务群注重“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以说,跨学科学习直面学生的真实问题情境,重新贯通了学生与真实世界的有机联系。它引领着语文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推进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生活之间的协调和融通,超越对知识的“点”式理解,从更高层次的知识网角度思考与应用,以进一步贴近真实情境,为生活服务。掌握真实问题的探究步骤和方法,是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也是跨学科学习要达成的重要目标。

(三)“跨学科学习”丰富了语文学习意蕴

跨学科学习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它虽然跨出了学科的自我界限,与多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是“多学科知识在某一项目或主题中的联结和融合”。但是,归属于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其边界与目标最终依然指向语文学科。因此,教师不能以牺牲学科特性为代价实施跨学科学习,也不能简单地将语文跨学科学习上成“语文+科学”“语文+信息技术”“语文+音乐+体育”等几门学科简单叠加的课。语

文跨学科学习,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建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让学生将各个学科的内容整合起来学以致用,又能保持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以实现语文学科能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跨学科学习具有独特的“交叉性”。它是一种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的深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跨学科学习不仅涉及不同学科内容的交叉,如语文与科学的交叉、语文与信息技术的交叉等;也涉及不同学科方式的交叉,如实用方式与研究方式的交叉、科学方式与审美方式的交叉等。这就从一个更开放、更多元的角度丰富了语文学习意蕴。首先,从语文学科本位来说,它能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经验、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次,从学生心智发展来说,它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及审美品质,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第三,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说,它能推动学生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总之,跨学科学习在任务设置上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场景,在项目驱动上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方式,在功能定位上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意蕴,重新构筑并强化了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结,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服务生活、勾连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工具与重要路径。

二、目标与内容:

侧重于发展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素养

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在提升学生跨学科思维

能力、增强语文学习知识的综合性、加大语文学习路径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022年版课标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如下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1)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等主题,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在借用、购买、整理图书和文具的过程中,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

(2)在班级、学校或家庭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

(3)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定,体现了以下特点:

1.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向生活扩展

第一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堂大跨度地延伸到了学校、家庭、社区、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等现实生活场所。任何课程都是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生活的知识、能力都是空洞乏味的。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从第一学段开始,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扩展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场所,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内涵,还能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尝试进行有意义的问题探究

在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表述中,2022年版课标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与形式,如以爱图书为主题的借用、购买、整理书籍活动,爱文具为主题的整理文具活动,爱生命为主题的绿植、小动物养护活动等,都是值得教师去规划安排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另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感受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3.初步培养跨学科学习的意识

第一学段的学生年龄尚小,认知能力相对较弱,无法进行流畅的阅读与大篇幅的表达。结合2022年版课标关于第一学段学业质量的描述,本学段跨学科学习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观察、提问的兴趣,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亲身实践与尝试,获得对动植物及周边生活的体察与了解,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并以自己喜欢且胜任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初步具备跨学科学习的基本意识和习惯。

第二学段(3~4年级)

(1)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

(2)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的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

(3)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

第二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更加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体现出以下特点:

1.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更加宽泛

第二学段明确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它课程联系起来,如科学、艺术、信息技术等,通过各类校园活动的设计与举办,使语文成为沟通各学科的桥梁,在具体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深化语文学习;同时,进一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图腾意义、审美象征等中华文化意象的体验与探究纳入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在文化领域进行有效探究;另外,还将现实生活与语文学习直接关联,把语文课程的边界延展到生活领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建立社会责任感。

2.跨学科学习活动形式更加多样

学习内容包括“设计”“参与”“参观”“了解”“发现”“探寻”“参加”“体验”“调查”“研讨”等,为跨学科学习提示了广阔平台和丰富路径。如设计各种富有创意的校园活动,需要规划活动方案、设计宣传海报、绘制活动指南、撰写主持稿件等,学习由识字读文走向设计策划,由点状认知走向网状应用。学生分工合作,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这是单一语文学习无法产生的综合效益。“参观”则带

给学生一个广阔天地,使语文学习有了源头活水。“了解”“发现”“探寻”等亦是如此,能创设有意义的读写思情境,拓宽学习领域,丰富学习内容,也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3.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

本学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乐于观察、提问、交流,与他人合作完成策划、组织、成果呈现等一系列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主题收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探寻、调查、研讨;能将学习成果制成照片、图表、视频、音频等作品,或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展示与分享。

第三学段(5~6年级)

(1)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绘画、刺绣、泥塑、民乐等相关文化活动,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2)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

(3)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个方面,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

第三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在学生自主体验、感知、研讨、设计的基础上,强调多种形式的成果分享,特点如下:

1.跨学科学习时空进一步拓展

一是将语文学习延伸到校园文化社团。校园文化社团是指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文化、艺术团体。第三学段鼓励学生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和参与书法、戏曲、刺绣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传承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艺术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二是将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导入跨学科学习,并将参观考察活动作为学习载体。参观考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行动力、思维力、学习力,强化团队意识,拓宽学习视野,敏化问题意识,提升综合素养。三是将学生置于无边界的空间与时间的奇思妙想中,无限扩大了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引导学生关注过去、现在与未来,使语文学习既与传统接轨,又与现代合拍,并为未来奠基。

2.跨学科学习指向真实的生活情境

虽然学习的领域更广阔,但学习活动更加聚焦于某个主题,活动形式也更接近于成人生活,如社团活动、参观考察、未来生活设计等,都更具有自主性、现实性、发展性。这一学段的跨学科学习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更是学生时代生活的引入与融合。教师可以从表述的学习内容中,开发出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戏曲汇演”“我是小小手艺人”“研学分享会”“未来生活狂想”等,都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从项目的确定、方案的拟制、过程的实施、成果的分享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深度学习、高阶思维的要求。第三学段的跨学科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任务情境,面对较复杂的问题,借助多学

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状态及进程,改进应对方式与策略,寻求优化解决的路径与方案。

3.在分享过程中提高多媒介运用能力

第三学段的跨学科学习,非常重视学习成果的“分享”,如“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分享奇思妙想”等。这就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与表达,并进行个性化的展示与交流。因此,本学段跨学科学习应着重于问题探究过程与成果的多样化呈现,包括活动计划、实施方案、过程实录、研究报告、专题演讲等应用文体的写作、讨论、评析,做到条理清楚、语言明白、书写规范整洁。学习内容中还提出要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学习成果,促使学生文字材料的撰写还要符合不同媒介的表达要求,学习各种多媒介的实践操作,如模型、网页、小册子、公众号、海报等的制作,将学习成果的呈现过程变成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创造潜能,锻炼自身的跨学科思维和多元读写能力。

总之,三个学段的跨学科学习目标与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由简单交叉到多维交叉、由综合思维到跨界思维、由问题解决到创新突破,呈现出跨学科学习的层次性与发展性;同时,该任务群又紧紧依托项目式学习这一基本载体,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素养。就知识运用的角度看,强调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介入与调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问题解决的角度看,注重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鼓励跨学科学习结果

的有形化、物态化、产品化,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更好地促成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跨学科学习”解读及探究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跨学科学习”解读及探究 “跨学科学习”既是一种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又是一种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还是一种以综合主题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本呈现方式的特殊课程形态。 (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列入语文课程内容。它基于语文学科,又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一、内涵与价值: 为真实世界学语文 跨学科学习是第一次进入语文课程内容,2022年版课标针对该任务群的价值定位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由上述定位出发,我们认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学科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边界 真实的语文学习,绝不只是语文课上的学习,也绝不限于学校中的语文学习。它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跨学科学习的“跨”,首先表现为

一种语文学习的跨时空。它不仅在课堂、学校学语文,也在家庭、社会学语文;不仅在课程计划表上规定的时间学语文,也在非计划、非规定的各种时间学语文;不仅通过语文学科学语文,也通过其它学科,如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语文;不仅通过显性课程学语文,也通过无处不在的隐性课程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第一次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将“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这一大语文理念落到实处。 因此,该任务群强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可以说,跨学科学习是对语文真实性学习的一种场景还原。生活在哪里,语文就在哪里;世界有什么,语文就有什么。语文学习边界的拓宽,有助于学生发现、体认语文学习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也有助于学生在更复杂、更开放的真实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有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助于学生逐步确立“生活即语文”的意识,养成“时时用语文、处处用语文、事事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跨学科学习”整合了语文学习方式 跨学科学习,改变了单一的语文学习方式。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固然需要,但是,学生生活中真实的语文学习,却常常是语文学习方式与非语文学习方式的综合使用。根据加拿大学者史蒂夫·雷温顿的研究,真实性学习主要涉及12个要素,其中的“设计规划”“角色扮演”“整合科目”“混合调度”“合作学习”“专家咨询”等,均与跨学科学习方式密切相关。跨学科学习往往是一种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及思考: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素养测评设计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及思考: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素养测评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包括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和跨学科学习情境。其中,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核心素养测评,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具体而言,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有如下基本理念: 以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为本位,主要测评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的表现水平,兼及考查关联学科的相关素养,以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真实复杂问题的解决为重点,运用语文学科和关联学科的知识协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和关联学科知识的运用并不是简单叠加、机械混合的关系,而是注重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深度联结,注重学科知识、学科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整合运用。 以真实情境的创设为关键,导向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注重目标、情境、材料、题目之间的一致性。 根据上述基本理念,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命题设计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关键概念整合的命题目标

目标是语文核心素养测评命题的灵魂。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命题,应指向并整合语文学科兼及关联学科的关键概念。可以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提取语文学科关键概念并关联其他学科关键概念,整合描述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进而形成命题目标,操作路径如图1所示。 以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第四学段中“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2]这一描述来确定命题目标为例,先从中提取出语文学科关键概念“解释”与“推断”,然后将其分解细化为“能紧扣文本解释具体词句的内涵和作用,阐释文字背后的意义”“善于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能借助相关信息理解文本中某一片段,判断某种观点”“对于介绍新事物、专有名词较多或结构复杂的文本,能利用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或完成探究过程并形成合理观点”等。 学生“解释”“推断”的表现质量可用不同水平区分,是一个变量。“运用实证性材料”可指向各个学科,形成跨学科可能,因而可关联的相关学科也是一个变量。若关联历史学科,“运用实证性材料”较多指向“史料实证”这一关键概念。整合两个变量即可形成命题目标,如“能辨析史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能辨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及学习心得:跨学科学习与写作表达能力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及学习心得:跨学科学习与写作表达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其中“跨学科学习”这一任务归属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由此可见跨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性。 学科作文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内容,挖掘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历程,学科作文从习作练习出发而指向多元,用作文的形式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语文跨学科学习,有利于促进语文作文教学。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大都是根据单元习作固定的专题来布置学生进行作文撰写,大部分的主题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等,相同主题的作文在不同学段重复出现,虽然在写作要求方面有所改变,但是类似的主题让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也使得学生经常陷入于无话可写的尴尬境地。学科作文关注各个学科、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学生可以从各个学科汲取写作的素材,比如在美术课,学生知道了色彩的搭配、知道线条的粗细交换,知道如何画各种景物;在科学课中,学生能通过动手实操了解实验过程,像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观察绿豆发芽,并记录,形成小作文。

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文章就会变得更丰富,更有灵魂。这样的学科写作,学生有素材可写,有内容可写,对于语文教学有促进作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阅读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学科学习是学生的主要生活, 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进行学科的学习, 这是客观现实。学科作文引领学生写自己的学习生活, 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 其教学目标就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学科作文教学中,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科作文教学相融合,能够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细节,积累写作素材,能还学生作文教学于生活的本位,让学生采生活之蜜,孕育写作的激情。其次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学科,学会记录学科活动内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这非常有帮助。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学科作文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摘要:突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跨学科学习实施过程中,从课程标准、现行教材、现实需求等方面,确立主题,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基础;创设情境任务、组织实践探究、开展表现评价,是跨学科学习实施的关键;坚守语文王道、找准连接点,是跨学科学习的基本要义。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主题确立;实践路径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主题如何确立?如何实施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要注意些什么?…… 一、确立主题:跨学科学习的基础 2022年版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要“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其中,“有意义的话题”就是学习的主题。选择、提炼和确立适合的主题,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基础,主题是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一)2022年版课标关于跨学科学习主题的表述 2022年版课标对于不同学段跨学科学习的学习内容,做了明确的要求。这些学习内容,就是学习主题提炼的依据。学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学习主题可以分为观察记录类、创意设计类、参观体验类、调查研究类四种类型。

不同学段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目标应有所不同,相应的学习要求应呈进阶式、螺旋式上升。比如各学段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都有参观体验类主题。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学生能够知晓哪些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在过节时感受节日的氛围、习俗等即可。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关注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学习语文。而第三学段则要求在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等相关文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研究:学习进阶的特征、价值和教学实施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研究:学习进阶的特征、价值和教学实施【摘要】学习进阶具有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连贯性,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路径等特征。语文教学引入学习进阶理念,能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循序渐进的路线图。基于学习进阶理念的语文单元教学,需要依据学习进阶重定学习目标,优化单元教学设计,设置有意义的学习评价。 【关键词】语文学习进阶;批判性阅读;单元教学;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使学习目标体现出“连续性和进阶性”的特点;同时,课程标准还注重制定有序进阶、可测可评的学业质量标准,从评价的角度进一步加强整个语文学习的进阶性。可见,要体现课标的要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进阶性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学习进阶的内涵和特征 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s) 是一个源自美国的概念。2005 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在一份K-8年级科学成就测验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该报告认为,学习进阶就是“对学生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时依次进阶、逐级深化的思维方式的描述”[1]。学习进阶的提出旨在解决因课程内容分散、缺乏联系而导致的学生在概念学习和认识发展过程中连贯性不足的问题。研究者希望通过学习进阶,一方面精确地判断出某一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另一方面深入

获取学生达到当前认知水平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可能出现前进的路径。[2] 更好地认识学习进阶理念,需要抓住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学习进阶关注的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连贯性过程。以往的课程与教学基于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教育理念,关注具体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关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教师的教学是否突出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如“语文知识树”就构建了一个以语文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层级性为逻辑的知识体系。而学习进阶与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将关注的视点落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上,以其“从完全未掌握全部认知属性到未完全掌握全部认知属性,再到完全掌握全部认知属性的过程”为线索,刻画学习经历,组织知识体系。[3]因此,基于学习进阶理念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应以学生在学习某一语文知识时从低认知水平到高认知水平所呈现出的连贯性认知过程为路径。 第二,学习进阶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将知识和技能按照其所属体系的逻辑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按照循序渐进或“小步子走”的原则,让学生逐步接受这些客观的外在于他们的知识,是传统教学观的典型表现。如我国20世纪出现的作文“三段五步教学法”,提出将作文训练分为说话训练、写话训练、片段训练、篇章单项训练和篇章综合训练五步,其中每一步又由若干基本训练项目组成。诸如此类的方法试图按照逐个攻破的思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和能力体系。与此不同,学习进阶认为学习是一个发展性过程,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认识以及思维的复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关于有效的跨学科学习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关于有效的跨学科学习 什么是跨学科学习?赵传栋先生在其著作《跨学科学习:神奇的学科跨越》说:“传统的分科学习中,各门学科知识条块分割,互不干涉。学生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也相对独立,缺少系统的融合互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和协调处理。跨学科学习就是要打破这种各学科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让学生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本书号称是第一本全面、系统研究中小学生跨学科学习的书籍,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如何进行跨学科学习?因为没有读过这类著作,只能在网上搜索,找到几条学习路径。 一是确定值得深入学习的大问题。跨学科学习要从一个点入手,这个点要能涉猎其他学科领域。这是进行跨学科学习的第一步。 二是找到自己的兴趣的“点”。没有兴趣,是无法进行更大范围的跨学科学习。 三是必须精准掌握至少一个学科的知识。要至少掌握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各类理论、相关问题、解决办法等,如此才能将这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 四是多交流多沟通,取长补短,实现知识在不同合作者之间频繁而密集的流动、转换,从而实现知识创新。 这条路径,看来很难适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有没有更多的关于跨学科学习的文献?我在有关网站搜索,发现

已有一些成果了,比如《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第2版)》(张悦颖,夏雪梅著),《跨学科项目式教学:通过“+1”教学法进行计划、管理和评估》(美国阿卡西娅·M.沃伦著),《行走的教室——跨学科深度学习新空间》(刘爱国著),《中小学STEAM 项目学习课程手册跨学科主题进阶》(郭海骏等编著)。查来查去,也就这么几本。看来,跨学科学习只有有了先行者,后面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者跟上。我买了这些书,但愿这些书能帮助我高质量完成“跨学科”教学任务。 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知道这一次颁布的16门课程标准,都有跨学科学习,这说明中小学各学科老师都要进行跨学科学习,这是从未有过的全体中小学老师参与的一项改革,会有怎样的成果呢?现在还无法预测。 反复读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我终于明白了:只需要抓住“目标、内容、情境、主题、任务、活动、评价”七个关键词就行了。不管未来教什么学习任务群,就从这七个关键词着手,把对应的答案找到,课怎么上,就自然明确了。 每个学段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及初步步骤有哪些呢?根据课标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九年期间,共通过14个主题来实施跨学科学习的。我以“主题名称”及“实施步骤”对14个主题“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梳理完,九年时间如何开展“跨学科学习”瞬间明朗起来,该做什么,怎么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一学段(1-2年级),通过三个主题实施跨学科学习。

2022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践

2022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践 一、如何理解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1、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定义:(借助课标描述)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联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于此同时又借助语文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2、课程标准的描述。 每个任务群的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包括:概述定位和功能、学习内容、学习提示。 其中学习内容是解决学什么,用什么学的问题,主要描述了学习内容,体现了学段的区别,进阶。 教学提示是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给予了方法提示、目标提示和评价提示。 3、现有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关系。 综合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不仅仅是对应关系,跨学科学习还是综合性学习的提升。跨学科学习不仅仅体现再综合性学习中,其他单元里能够体现的也要进行开发、设计,因为万物有联。 二、如何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 1、学习任务设计的基本价值追求——“四力”即向心力、驱动力、整合力、发展力 (1)向心力的“心”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是课标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课标指出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跨学科学习要解决的是真实的问

题。 第二层:是开展的学习活动的目标,这是活动的核心,要紧紧围绕目标的落实开展活动。 第三层:活动是要为解决学生在具体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上位来看,要聚焦于现实需要、现实问题。 第四层:在语文学科力综合性运用多学科知识,但最终要提升的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驱动力:指任务必须有驱动型,创设学习的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经历真实的学习,活动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有兴趣、有目标、有挑战。挑战的难度是很重要的驱动内核,难度过小、过大都不利于学生内驱力的形成,所以要思考怎样的难度才是最有意义的。 (3)整合力 首先在语文学科内体现,关于语文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能力的培养要整合起来,不可以支离破碎,各自为阵。 其次就是在学科间的整合,借助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4)发展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要让学生对此次跨学科学习活动的主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影响很多学生,希望他们在后来的学习重,对这个主题有继续探究的愿望和实践。 第二,能够真正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2、跨学科任务主题如何确定。 (1)遵循学段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特征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特征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学科类课程中设置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学校和教师关注的热点。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及其基本特征,能够为设计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使各地区和学校更加有效地推进新课程。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现代学校的课程主要是分学科设置的。但是,生活是不分科的,思想也是不分科的,科学发现、艺术创作都是不分科的。达·芬奇说:“欣赏我的作品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数学家。”他自己就是跨学科的巨匠,精通物理学、天文学、数学、人体解剖学,还是工程师、建筑师。从他的作品中,内行能看出图像下所隐含的数学和科学的内功。物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梵高的《星月夜》中的漩涡与超音速湍流具有相同的尺度行为。[1]51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的“流氓波”在实验室的重现更是一项持续数年的、有趣的跨领域研究。2009年就有研究指出,《神奈川冲浪里》的巨浪不太可能是海啸带来的,更有可能是“‘反常波’(freak wave)或‘流氓波’(rogue wave)的物 理现象……2019年,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居然在实验室中成功做出了《神奈川冲浪里》中的海浪……这一发现将使科学家对反常波的理解‘从单纯的民间传说转变为可信的现实世界现象’……人们将进一步了解这种现象的潜在机制。”[1]64-65荷兰版画大师埃舍尔的作品,最吸引人的是魔幻、迷惑力、极不可能却又极合理而真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作品是对分形、对称、双曲几何、多面体、拓扑学等

数学概念的艺术表达。从这些著名画家的作品里我们能够体悟到:有灵魂的、生动的画作,绝不只是绘画技法的表达,它还是画家对光影透视、人体结构、数学比例甚至对颜料的创新与独特使用的成就,也是画家的历史、文学、哲学修养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观念的表达。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一个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极高的艺术趣味的科学家,更易获得科学发现。发表于2008年《科学和技术心理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指出:“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英国皇家学会成员、诺贝尔奖得主具有艺术或手工爱好的可能性分别是普通科学家的1.7倍、1.9倍和2.85倍。”[1]91著名哲学家罗素,不仅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有成就的大家,都不可能囿于单一学科,而是有广阔的知识背景、丰富的心灵。这启示我们,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学校中,只分别开设多个学科还不够,还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打破狭隘的学科偏见,形成学校课程育人的观念,为学生提供融会贯通地、综合运用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养成有趣的灵魂、高贵的品位,拥有对周遭世界永葆好奇的探索精神,发现隐匿的关系与规律,形成整体看世界的视野、观念与方法。跨学科主题学习,正是实现整体育人的重要路径。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流。学科课程有它的优势,但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为克服学科课程的弊端,人们一直在进行各种探索与尝试。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课堂”“第二渠道”就是有益的

2022语文课标解读及心得:“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一种理解

2022语文课标解读及心得:“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一种理解2022年4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其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课标”)相比,出现了至少三个特征: 一是论者业已指出的“核心素养贯穿论”,即“义务教育新课标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主线构建起来的新型课标”;二是“育人理念贯穿论”,如旧课标的课程理念首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次条才提出“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而新课标课程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三是“交际功能贯穿论”。 与旧课标将课程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5个部分不同,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4个部分,明显突出了“表达与交流”作为语文交际的功能。特别是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在旧课标中是作为“课程性质”提出来的——替代了旧课标中强调“体会、把握用语文的规律”的静态目标。 此外,课程理念的一大亮点是突出了课程实施情境性和实践性的兼顾。而所谓“情境”,就是“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它使旧课标中单维重视“实践”转向了加倍突出个人的情感表达,即“关注个体差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在上述三点新特征中,较为显豁的是“交际功能”的强调。旧课标中虽然出现了29次“交际”,但其中25次都是与“口语”连用的。而新

课标则不然,它把交际具体化为不限于口语的“表达与交流”,并多次使用“乐于[……]交流沟通”“乐于表达”等话语,促使语文素养还原到交际功能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对了智能互联时代的“交际匮乏”现象,使语文从某种偏向自我表达的学科训练转向了兼顾自我与社会的情境化知识/工具。这是对“语文”(语言文字)原始意义的回归,也是“语文”在当代社会中急需得到更新和强化的重要功能。 一、何理解语文本位的“跨学科学习”? 为什么在当代社会中,语文的交际功能尤为重要呢?一方面是由于智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交往圈层化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空间正在不断缩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智能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了海量文本的汇聚,要想在不同文本之间应对自如、游刃有余,是需要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符号实践有着高度的敏感。后者可以被称为“媒介迁徙”,即认知和把握不同文本表现的能力。 (一)“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提出 所谓“不同文本”,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其实就是不同学科。 而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次出现的新概念。而值得关注的是,新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6项学习任务群中有5项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里的18项学习任务群中的5项在名称与内涵上基本可以一一对应(如下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大单元教 学、跨学科学习 与旧版相比,此次修订的2022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方案有哪些变化?新课标对于统编教材下的教学有何新的导向?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一线课堂?如何读懂新课标并进行实操? 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可不是像从2001年版升级到2011年版那样“不过尔尔”,其变化之大,有目共睹。 课程目标上,语文学科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虽然与高中基本一致,但提法不同,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不再提“三维目标”了。课程目标分学段的要求,也不再是分以往的五个版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而是分成了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 达”“梳理与探究”。如果说课程目标上的变化是期待和预料之中的,那么,新增的两个内容,就是创造性的了。

其一,终于有了名副其实的“课程内容”。新版课标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做出了规定,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教什么”和“学什么”。 为了找到一种比较清晰的框架线索来对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性梳理和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沿用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策略和思路,以六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来厘清课程内容。 这六个学习任务群分属于三种在语文学习上处于不同功能层次的类型,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其二,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从“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分四个学段用了近5000字的篇幅,进行了细致定位。那么,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定位,以及学业质量的追求,对课程实施,尤其是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和媒介的课堂教学实践,会有什么样新的理念和实践要求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很明确的回答,那就是“课程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 当下,各学科都在探索大单元教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也成为了单元教学实践的热门。为什么要选择大单元教学,大单元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学习内容”与“教学揭示”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学习内容”与“教学揭示” 2022年版课程标准相对于以往版本的课程标准,有很多突破和创新。对比梳理下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核心素养为纲。“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时代,语文课程实践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追求,语文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来组织编写各部分内容,是应然选择。如果没有统计错误的话,除了“前言”部分,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一词一共出现了36次。读懂2022年版课程标准,肯定要研读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要明确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而“语言运用”是最基础方面。 2.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2022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学段要求”是按照四个语文实践活动领域来分别表述的。四个语文实践活动领域,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3.增加了“课程内容”部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主题与载体形式”,二是“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就是“学习任务群”。 4.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

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现在重点谈谈“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学习任务群。 三个层次6个学习任务群,它们是如何诞生的,有什么区别于联系,为什么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等问题,笔者已在系列文章中分享过自己的浅陋之见。这里主要简单谈谈如何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下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定位和功能概述、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 一、关于定位和功能概述 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第一段话,是对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概述。如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的第一段话——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旨在”一词,就明确了这段话的概述性质,概括性地指出了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建构方向、路径和总体性目标追求。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之一的“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提示的是要回归母语学习和运用的本质,不能把语文局限在课堂上和课本中,应该让语文发挥其“综合

2022新课标解读及实践:跨学科学习设计策略

2022新课标解读及实践:跨学科学习设计策略 摘要: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基本原则中,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了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笔者结合PBL项目式学习、STEM课程的理念,参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组织和教学提示,结合大量实践案例,选择了一个主题、双线目标、三维表现、四大活动四个设计要素,探索跨学科学习设计的“一二三四”组织策略。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组织策略素养目标表现性任务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基本原则中,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新课程方案倡导的学习方式,从学科探究进一步走向学科实践,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跨学科学习是学科实践的需要,又自然而然会超出学科实践的范畴。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新课程方案在课程设置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一至九年级开展班团队活动,内容由学校安排。校本课程由学校按规定设置。专题教育以渗透为主,融合到相关科目中,

原则上不独立设课。 因此,“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应以学校整体规划为主线,以学科教师的设计与组织为主体。在学校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强化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同一学科不同年级之间的纵向发展。 结合PBL项目式学习、STEM课程的理念,参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组织和教学提示,我们可以围绕主题、目标、表现性任务、活动设计四个要素,探索跨学科学习设计的“一二三四”组织策略。 一、选择一个主题 主题相当于跨学科学习的统帅,因为有了主题,跨学科学习就有了具体的情境和任务,有了解决真实问题的真实需求。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了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版块,给出的主题与内容组织建议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在六大任务群中,给出更为具体的主题建议。如“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第四学段(7~9年级),有4大类主题,包括科技活动、身心健康、社会热点、文化精神、文化活动等。 语文新课标中的主题,除三大文化较为清晰外,其他主题相对杂乱,且无法涵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主题。相比较而言,义务教育英语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2022解读心得体会(精选7篇)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2022解读心得体会(精 选7篇) 篇一: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2022解读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今后的教学活动实施有了更多的思考及指导作用。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要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022版语文新课标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要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在新课标学习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自信”这个词,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语文学科是一门育人的学科,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读,为高质量教学打好坚实基础。 篇二: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2022解读心得体会 本次学习了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