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1+8城市圈

武汉1+8城市圈

武汉1+8城市圈
武汉1+8城市圈

武汉1+8城市圈(简称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

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

总体规划

“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重点是实现“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4]

作用

武汉1+8城市圈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即“两型社会”),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城市圈中心城市,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黄石市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湖北9市(武汉、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政府部门主动拆除市场壁垒,搭建合作平台。工商、人事、教育等部门承诺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业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框架,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洪湖市、京山县、广水市作为观察员先后加入武汉城市圈,三县市将比照城市圈成员单位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参加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会议,及武汉城市圈有关协作互动等活动。

产业分工

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龙头,发挥其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础等方面比较

优势,建成为中部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及产业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教、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黄石、鄂州:依托邻近武汉、沿长江和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区位及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以冶金(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建材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与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产业对接、互补,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金属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及港口物流业。

孝感及仙桃、潜江、天门:发挥连接武汉、宜昌、襄樊“金三角”的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为优势粮、棉、油、畜牧、水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纺织服装工业、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汽车零部件、医药、专用机械和生活用纸生产基地。

咸宁、黄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立绿色农、林、水产品及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轻纺、机电、中医药等生产基地,以及面向武汉市及城市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5]

大事记

2001年

1月

因为武汉经济地位下滑、聚集能力也有所下降,武汉市领导提出“大武汉集团城市”。2002年

2002年初,《发展“大武汉”集团城市的构想》和《“大武汉”集团城市发展方略》两篇论文发表,两篇论文被公认为是武汉城市圈理论的奠基之作。

5月25日

武汉和周边8市联合在汉召开了“武汉及周边城市经济协作、联合座谈会”,形成了《会议纪要》。

6月10日

俞正声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武汉市要着眼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构筑在国际竞争中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形成武汉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2003年

湖北省先后组织召开了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研讨会和专家座谈会,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

11月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出席了湖北《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理论研讨会》会议。会后,武汉城市圈正式进入了中央高层的视野。

2004年

4月7日,省政府下发《关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

省政府下发文件,明确了“武汉城市圈”的叫法。

2005年

“中部崛起”10号文件,“武汉城市圈”被列为中部四大城市圈之首,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省政府明确提出武汉城市圈建设“四个一体化”基本思路。2005年完善为“五个一体化”。

11月25日武汉城市圈农业经济协作第一次会议在汉召开。圈内9城市达成共识,将依托武汉,积极参与推进城市圈的农业发展。

2006年

6月

6月12日举行的省政府第七次新闻发布会透露,近期武汉城市圈建设将重点推进11项工作。这些工作重点的主题词是:对接、共享、集聚和一体化。

6月30日武汉城市圈联席会议在汉召开。会上,各城市还就建立武汉城市圈建委主任联席会机制和联络员制度、建立城市建设、规划和房地产互访机制、开通武汉城市圈电子信息平台、建立建筑业市场合作、建立建筑业科技合作机制和城建人才培训机制等问题联合签署了《武汉城市圈建委主任联席会合作协定》。

12月

国家发改委把武汉城市圈列为了重点跟踪考察点。

2007年

1月

由武汉城市圈9市工商局、武烟集团联合主办的“武汉城市圈首届商标品牌战略促进黄鹤楼论坛”在汉举行。

武汉图书馆承办全省市州图书馆长会,武汉城市圈内所有城市图书馆长参加会议,交流讨论办馆经验。

4月

下旬,武汉市科技局、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孝感市科技局共同举办“武汉城市圈技术难题洽谈会”。

4月30日,武汉市政协主席叶金生率市有关部门赴英山县考察,与黄冈市、英山县领导进行了座谈。

5月

组织蔬菜集团、飘飘食品等企业到孝感市考察,与孝感市相关单位签订了3.9亿元的合作项目。

武汉市委顾问殷增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善腊和部分企业负责人考察了咸宁的赤壁市,就咸宁明清一条街、生物发电、茶场开发达成了投资意向。

7月

我市邀请国家发改委领导来汉调研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报工作,在国家发改委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确立并上报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框架方案》。经过多方努力,

9月

市政协召开十一届四次常委会,专题协商讨论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苗圩,市政协主席叶金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经协办、武汉市科协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2007中国科协年会系列论坛活动之一“中部地区崛起和城市群发展论坛”在汉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加快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开展研讨和交流。

“武汉—孝感科技合作项目签约暨科技成果交易网络视频系统开通仪式”在孝感举行,武汉市科技局和孝感市科技局签订了“汉孝科技合作协议”。

10月

武昌区21家企业组团赴咸宁咸安区“相亲”,与当地企业寻求合作,实现产品对接或规模扩张。这是继今年8月双方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企业间最大规模的对口交流。

11月

市政府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推动武汉城市圈通信市场一体化武汉鄂州或孝感等市试点工作请示》,现已在鄂州开始试点。

在武汉市政府国际咨询顾问团第五次会议期间举办了“武汉城市圈专题互动座谈会”,与会国际顾问和友城代表针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难题,积极建言献策。

11月23—24日,由中国体改研究会与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年会”在汉举办,与会代表积极为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出谋划策。

12月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苗圩率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赴咸宁市考察,两市领导共商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加强两地合作大计,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开发区与咸宁经济开发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两市企业签订了9个投资合作项目。

12月12日,省工商局同意《武汉市工商局、鄂州市工商局关于武汉东湖开发区与湖北葛店开发区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的意见和建议》。

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2月12—16日在汉召开的第十六届“食博会”,设立了武汉城市圈名优工农业产品展示专区,邀请8城市的130家企业参展,宣传推介了圈内城市的企业和产品。组织武商量贩、中商平价、中百仓储等13家连锁超市在汉南区军山果菜批发市场联合举办了招商洽谈暨农超对接活动,加大了对圈内城市名优农副土特产品的采购力度。

12月17日上午,湖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国家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2008年

8月

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洪湖成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1]

9月

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京山县成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2]

2009年

2月

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广水市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这是继洪湖、京山之后,武汉城市圈的第三个观察员。[3]

2010年

1月

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国务院批准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城市圈的科技知识能力得到肯定。

3月

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区域,武汉被国务院批准成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为中部城市群起到积极的领头作用。国务院批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湖北省的第二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4月

武汉城市圈今年将着力推动8项重点工作。着力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西湖区综合性示范区、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示范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五大国家级或省级示范区;加快推进圈域产业优化整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城乡市场繁荣和公共服务均等化5项工作重点。

6月

黄石、黄冈、鄂州、孝感鄂东四市统一通信区号工作启动(已获国家批准)。

从城市交通角度剖析武汉“麻木”

从城市交通角度剖析武汉“麻木”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明伟华何继斌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武汉“麻木”产生和取缔时期的城市交通背景,研究“麻木”与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公共交通网络布局、居民出行结构、交通经济性等方面的内存联系,总结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在今后交通建设与管理中城市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交通武汉“麻木”问题研究建设管理 1.引言 一种由正三轮摩托车改装的客运交通工具,武汉人称之为“麻木”。它产生于1980年代末,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方式,为短途出行人员提供客运服务,同时解决部分下岗职工和生活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至2003年初,武汉城区“麻木”约有1.8万辆,满街“麻木”成为武汉“一景”。在全国十九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麻木”独一无二,它曾一度成为武汉市的一张“名片”。2003年5月武汉市政府对“麻木”进行了取缔,在武汉市区横冲直撞了10余年的“麻木”最终驶向了营运的尽头。 笔者通过研究武汉“麻木”产生和取缔时期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公交网络布局、居民出行结构、交通的经济性等内容,分析“麻木”现象与城市道路交通、公共客运交通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总结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在今后交通建设与管理中城市应注意的问题。 2.“麻木”与武汉市的交通 “麻木”能够在武汉生存发展十余年之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麻木”的形成发展除了与社会经济、政策有关外,还与武汉市的城市交通背景密不可分。 2.1城市路网布局 武汉被长江汉水分割成三镇,山体、湖泊众多。由于特殊的城市地理条件,城市道路交通建设难度大、投资高,是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难点和瓶颈,这使得武汉市的城市道路网络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陷,给“麻木”的盛行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在城市干道建设上,忽视了支路网建设。由于武汉市的城市道路基础建设薄弱,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道路交通建设重点致力于过江桥梁和城市干道建设,主要解决机动车过江交通与区域间交通问题,逐步形成和完善城市道路干道网络。受财力的限制,城市支路网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城市道路干道与城市支路比例关系失衡(见表1),大量成片区域没有城市支路通过,居民只能通过狭窄的街坊小路和巷道出行,于是“麻木”成了人们出行选择的理想交通工具。事实证明,道路网比较完善的城区,其“麻木”数量较少,如汉阳沌口地区、武昌青山地区。因此,城市道路网络的不完善是导致“麻木”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 456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 《规划》用了一幅“弓箭图”描绘了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在这幅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规划》以每5年为一个阶段,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 ——近期阶段(2005~2010年)为城市圈建设的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为城市圈顺利进入工业现代化奠定基础。该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将稳定在12%的年均增长速度,人均GDP增长速度为11.4%。到2010年,实现GDP总量和人均GDP比2003年翻一番。在这一阶段,武汉、黄石、鄂州应率先加快发展,圈内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格局。 ——中期阶段(2011~2015年)为城市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GDP总量年均增长11%,人均GDP年均增长10.6%。到2015年,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其中武汉、黄石、潜江、仙桃等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远期阶段(2016~2020年)城市圈将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将成为工业主体,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GDP总量保持10%年均增长率,人均GDP保持9.6%的年均增速。人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61.2%,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圈。整个城市圈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武汉城市圈将实现五大转变 《规划》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定位于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规划》提出,要达到这一目标,未来的武汉城市圈将实现5大转变: ——由发展中的城市圈转变为较发达的城市圈; ——由发育型城市圈转变为成长型城市圈,进一步转变为成熟型城市圈; ——由“一强众弱”型城市圈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城市圈; ——由省域内生型城市圈转变为省际外生型城市圈; ——由内需型城市圈转变为外向与内需融合型城市圈。 ★城市圈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规划》认为,发展武汉城市圈面临着优势与劣势共存,机遇和挑战同在的格局: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5大优势。但也存在着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结构性矛盾突出,二元结构明显;国有企业改制任务艰巨,行政体制分割严重;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等5个劣势。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内需拉动与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统筹区域发展与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湖北省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与政策倾斜,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4大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沿海地区及周边城市群加快发展与竞争,粮棉油主产区“三农问题”复杂性与长期性以及观念体制障碍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4大严峻挑战。 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但圈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武汉以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黄石、鄂州、仙桃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而孝感、咸宁、黄冈、天门则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潜江 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实现梯度推进与非平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 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据统计2007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高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四是发展模式粗

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 1、空间规划理念 “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调整)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调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甲级国环评证甲字第2605号 2010年3月武汉

1 总论 1.1 编制说明 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原可研设计为全封闭全高架线路,全长29.41km,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由宗关至黄浦路10.234km,2004年9月投入运行;二期工程是一期工程的续建工程,西段线路由宗关至吴家山长11.658km,东段线路由黄浦路至堤角长7.518km,全长19.176km。全线设26座车站,其中二期工程16座车辆段及综合维基地1处,主变电所2座等工程及运营设施和设备。 2005年,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5年6月以环审〔2005〕607号文《关于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复函》进行了批复。 由于在后续设计过程中,1号线二期工程西段的金山大道站至五环大道站(原四明路站)及东段的新荣站(原岔路口站)至堤角站区间线路发生变化,并在额头湾站至舵落口站区间增设竹叶海车站1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2010年1月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委托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根据目前的最新设计文件,针对发生重大变化的部分编制《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调整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调整)简介 1.2.1 项目地点 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东西向贯穿汉口地区。线路从吴家山沿解放大道经舵落口、古田地区、宗关,再转向京汉大道,沿京汉大道经江汉路、大智路到黄浦路后转向解放大道经岔路口至终点堤角。 二期工程从一期工程向东西两端延伸,西段线路从宗关站向西延伸,沿线经过汉西一路、古田四路、古田三路、古田二路、古田一路,至舵落口,沿解放大道北侧跨越汉丹铁路和三环线后,再沿107国道北侧前行至七雄路转向北,再沿七雄路跨东吴大道、金山大道至终点金山大道站。 东段线路从黄浦路站向东延伸,下穿长江二桥、上跨江岸铁路货场咽喉区后,沿解放大道中央布设,经徐州新村、丹水池、岔路口至终点堤角。 西段正线长12.478km,车站10座。东段正线长6.99km,车站6座。 本次环评阶段设计中,与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复的环评报告书工程设计的变化情况:西段的金山大道站至五环大道站(原四明路站)及东段的新荣站(原岔路口站)至堤角站区间线路发生变化,并在额头湾站至舵落口站区间增设竹叶

关于武汉交通规划的现状和未来

市民之家参观实习感想 --关于武汉交通规划的现状和未来6月28号,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参观了武汉市市民之家,早在很久之前,我就对武汉的规划感兴趣了,特别听说习总书记参观了市民之家后,更是想去一次,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市民之家的各个展厅,我了解到了很多城规方面的知识,令我兴奋的是,有很多都是我之前在书上看到过的,如“田园城市理论”,“雅典宣章”,“马丘比丘宣章”等等。看到它们可在墙上,不由对城规更加喜爱。 参观了【城市印象大厅】、【城市历史展区】、【未来城市展区】、【总体规划展区】等几个展区后,我对武汉的规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简单地说一下我对武汉交通规划的现状与未来的看法。 1. 城市概况 武汉,简称“汉”,现为湖北省省会,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位于中国腹地中心。全市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2万人(2011年),其中七个中心城区人口共达570万。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市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2.城市交通 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可以说是中国地理上的心脏,发达的交通是武汉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称号。 长江、汉水贯穿武汉市区,天然的水道使武汉自古就是中国重要的内陆河港。1862年,武汉被批准设立江汉关正式开埠。在随后的60多年中,内陆的武汉口岸,与上海、天津、广州三大沿海口岸对外贸易额比较,武汉曾42年位居第二,18年位居第三。改革开放后的近二十年里,随着以外贸为主的航运一步步转移到沿海,加之武汉及周边公路、铁路网络的建成,水运的地位逐渐被弱化。但随着国家近几年重提发展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武汉的内河航运又有了新的发展契机。 武汉是中国铁路枢纽之一,也是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目前,穿过武汉的高速铁路有京港高铁(350Km/h),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250Km/h),另外武九(江)连接线经过改造,到南昌已开通时速250km/h的动车组。西武高铁、武福高铁(350km/h)新汉阳站正在规划;2009年3月23日,武汉至麻城市城际铁路以开通,武汉至孝感、黄石和咸宁的3条城际铁路开建定于2012年通车。普速铁路则更多,武汉位于京广铁路、汉丹、长荆、武九、武麻铁路交汇处,京九铁路从市东北角的新洲区穿过。截止2011年4月1日,在汉始发或经停的动车组可通达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合肥、南昌、石家庄、郑州、长沙、成都等直辖市、省会城市;襄阳、麻城,十堰、孝感、咸宁、黄石等省内城市。武汉铁路局是中国18个铁路局之一。武昌火车站、汉口火车站和武汉火车站三个特等站构成了武汉铁路客运枢纽。武昌南、武昌东、江岸西、汉阳火车站和市北郊的武汉北编组站(中国面积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构成了武汉铁路货运枢纽。武汉市拥有的公路总里程达到13103.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为617.40km。316、318、106、107国道以及16条省道在此交汇,此外还有G4、G42、G50等众多高速公路穿过武汉。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最全)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建成的城市群三个将成世界级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中西部居多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下载)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解读 时间:2006-07-28 【编者按】未来的武汉城市圈究竟是什么样?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将发挥何种作用?昨日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一部长达140多页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以下简称《规划》)令与会者眼前一亮。 这份历时1年多、数易其稿编制的《规划》,为武汉城市圈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据了解,《规划》经进一步修订后,不久将提交省人大审议通过。本报今日择其要点予以报道,以飨关心城市圈建设的各界读者。 ★“中国弓”的发力点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 《规划》用了一幅“弓箭图”描绘了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在这幅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武汉城市圈发展目标 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规划》以每5年为一个阶段,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 ——近期阶段(2005~2010年)为城市圈建设的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为城市圈顺利进入工业现代化奠定基础。该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将稳定在12%的年均增长速度,人均GDP增长速度为11.4%。到2010年,实现GDP总量和人均GDP比2003年翻一番。在这一阶段,武汉、黄石、鄂州应率先加快发展,圈内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格局。 ——中期阶段(2011~2015年)为城市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GDP总量年均增长11%,人均GDP年均增长10.6%。到2015年,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其中武汉、黄石、潜江、仙桃等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远期阶段(2016~2020年)城市圈将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将成为工业主体,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GDP总量保持10%年均增长率,人均GDP保持9.6%的年均增速。人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61.2%,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圈。整个城市圈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

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 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 [摘要]发展聚集经济圈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聚集经济圈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群的发展本质上依赖于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功能定位和交互关系,城市群通过在政府引导和政策的支持下逐步释放经济效应,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测算方法,度量武汉城市圈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分析武汉城市圈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揭示武汉城市圈城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索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规划。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功能联系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113-04 1引言 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分工在更加广阔的国际范围内深入展开,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及其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传统个体企业,受制于自身成本规模和支配能力等因素,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日益减弱,而以聚集经济为本质特征的城市群在市场中的地位却在逐渐提高。 发展聚集经济圈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这一形式的重要空间载体。[1]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其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和向心作用。[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沿江地带形成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发展,目前已成长为我国创造财富的主体区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逐步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三大抱团式城市群和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载体。相关统

武汉城市圈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武汉城市圈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1规范 本标准规定是武汉城市圈得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基本规定、交通影响评价的范围、年限、时段与评价日、交通需求的预测、交通影响的评价、交通改善措施与评价和评价结论与建议。 2规范性应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适用于本文件。 GB50180-19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19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JJ15-1987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CJJ37-19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T 141-2010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JGJ 100-199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年第7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3年第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89年第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令2004年第40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建设部令2005年第146号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术语的定义 CJJ/T 141-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CJJ/T 141-2010中的术语和定义。3.1武汉城市圈 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所组成的区域范围。 3.2建设项目 具有交通生成的永久性或临时性拟建设(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CJJ/T 141-2010,定义2.0.1】 3.3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 对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新生成交通需求对周围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消减建设项目交通影响的技术方法。【CJJ/T 141-2010,定义2.0.2】 3.4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用地类型、建筑物使用功能和项目生成的交通需求特征对建设项目进行分类。【CJJ/T 141-2010,定义2.0.3】 3.5交通影响评价范围 建设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求对周围交通系统进行产生影响的空间范围。 3.6交通影响要素 是指建设项目选址、方案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交通子系统。 3.7交通影响评价因子 是指交通子系统交通供需状况和服务水平的主要技术指标。 3.8出行率 建设项目单位指标(建筑面积、住宅户数、座位数等)在单位

武汉市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武汉市交通现状调查报告 在武汉有两幅流传比较广的对联是这样描述武汉市交通状况的:第一联上联:司门口街道口关山口口口堵死;下联:珞瑜路中南路武珞路路路不通横批:停在武昌;第二联上联: 长一桥长二桥长三桥桥桥滞流;下联:一干道二干道三干道道道维修;横批: 行在汉口。那么武汉的交通是否真如对联描述一般拥堵不堪呢?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武汉的交通又存在哪些方面的缺陷呢? 为解答以上问题,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着眼于武汉市的交通状况,针对武汉交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和发展分析。本实践小组利用暑期时间,通过实地考察、记录和统计,走访了武汉市交通部门、武汉市交通学者、专家,此外我们同时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和现场问卷调查,通过以上的实践对武汉的交通现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进而提出武汉市交通系统未来发展的合理方案,对武汉市的交通规划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建议和意见,为武汉市创建更加顺畅、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贡献应有的力量。 我们在自身实践和问卷调查中体会到了武汉市的拥堵现状,总体来说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一、武汉市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缺陷或者不合理的现象 1.斑马线处无红绿灯。如光谷的转盘处、长江大桥古琴台处的琴台立交桥旁,

没有红绿灯,自行车、行人过马路极不方便,行人直接在斑马线处穿行,而车辆过往频繁且车速较快,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2.公交站设置在红绿灯旁。在鲁巷广场附近,公交车站与红绿灯很近,这样的 公交车停靠点容易造成车辆拥堵、引发交通事故。 3.狭窄的单车道被停车道占了一半。因此当有一辆车需要停车时,基本上单车 道就被堵塞了,自行车、摩托车等只有在停车的地方聚集等待,影响了交通的正常运转。 4.部分路段路面出现破损。如广埠屯,三环等路段路面出现破损,部分地方破 损情况比较严重,汽车行驶起来颠簸且速度慢,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给司机驾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5.公交站牌广告太多。广告牌比线路牌还显眼,站牌上全是广告,车里也是花 里胡哨的广告都有,看得人眼睛发涨,给乘客造成了不适的感觉。 6.公交站牌没有错开。由于公交站牌没有错开,造成多路公交在同一地方停车 从而造成大东门等站公交只能拥堵前行,司机甚至不得不提前将车子开出站台。 据问卷调查统计,超过70%的人认为公交车线路、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并提出很有必要增加交通设施。 二、武汉公交车几乎车车拥挤。在公交车停靠点上,人追着公交车跑的现象 时有发生,为了赶上车或者是争得一个座位。在公交车上,基本上就是人挤

武汉城圈交通一体化示范项目武汉智能交通示范-武汉城建外资办

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示范项目武汉智能交通示范项目子项 移民安置政策框架 武汉市城市建设利用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 二O—五年十二月 A.项目简介 1.拟议中的世界银行贷款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示范项目武汉智能交通示范项目子项包括四项建设内容(i)1 个交通基础决策支持平台; (ii)1 个前端交通信息采集工程; (iii) 3 个应用管理系统; (iv) 技术援助。 2.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述规划中的建设内容,主要是不涉及征地拆迁的软件技术投入,

作为其运行载体的实体建设,也初步规划在现有的机构之中进行,因此,根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非自愿性移民安置工作程序,在项目识别和准备阶段经过认真审核,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示范项目武汉智能交通示范项目子项不涉及非自愿性移民安置,也无需准备《移民安置行动计划》。 3.由于项目尚在准备之中,相关的设计和实体建设也可能发生若干调整和变化,为防备项目实施期间可能引致的征地拆迁活动,特制定《移民安置政策框架》, 一旦发生《移民安置政策框架》所覆盖的移民安置活动,将提供详细移民安置信息和相关政策,并按照世界银行要求制定简要移民安置计划,报世行审批后执行。 B.项目影响 4.本子项目核心内容为智能交通建设,只涉及极少的为软件服务运行提供平台的实体建设,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准备阶段,对是否需要进行征地拆迁尚不能准确掌握,有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逐步明确。 C.原则与目标 5.为尽量避免或减少移民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量,凡涉及非自愿移民的项目建设都应贯彻执行本移民政策框架提出的基本原则。一旦征地拆迁等影响可以得到确认,就将以本框架确定的政策与程序为基础,编制移民安置计划。 6. 制定本政策框架的目标在于确保所有受移民项目建设项目受影响人口能为他们的损失得到合理补偿,同时得到必要的扶助,从而能提高,至少是维持其原有生产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7..本政策框架所说的受项目影响人口是指: (a) 土地部分或全部、永久或暂时受到项目建设项目影响的人群;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 一、项目概述 当前,按照2015年中央及省市城市工作会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发展战略,遵循2049远景发展目标,武汉市正在全面建设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世界城市,努力打造国际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建设活力、高效、绿色、宜居、包容的世界城市。 在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下,我市正在谋划新一轮武汉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力求通过规划统领,进一步明确城市远景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结构,强化区域统筹和协作,实现武汉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作为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和内容,是明确交通发展方向,配置交通资源,支撑空间拓展,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遵循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立足实现总规、土规、交规“三规同步,交通先行”,强化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特组织开展本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工作。 二、规划内容 (一)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1、交通总体目标 2个总体目标:全力构建以世界性门户机场和国际内陆港为纽带、以绿色交通为主导,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建立依托骨架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发展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交通统筹协调发展,将武汉建成为国际枢纽城市和绿色出行楷模。 5个交通远景:一个以满足人的交通需求特性为根本原则、以绿色交通方式为主要载体、以智慧去管理、以高效为显著标志的高度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即实现武汉的智慧交通(Wisdom)、人本交通(User-oriented)、一体化交通(Holistic)、高效交通(Accessible)和绿色交通(Natural)。 2、交通目标内涵

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考_贾元华

23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土地总面积5.78万平方公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城市圈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条件,也是城市圈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武汉城市圈的交通系统由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要实现运输、生产、服务、工业、城市等多种功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标准、高起点做好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以规划指导并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既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湖北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湖北省率先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此基础上,按照“便捷高效、安全优质、公平共享、法治有序、文明诚信、充满活力、环境友善”构筑和谐交通的总体要求,尽快开展武汉城市圈交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完善、整合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硬件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一体化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切实有效的实施对策与战略保障措施,能够保证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目标与战略构想的全面实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综合交通的网络和规模效益,促进综合交通体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为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与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与京港澳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构成的“十”字型发展轴线的交汇处,拥有各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共同构建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国家重要的铁路干线京广铁路、京九铁路、汉丹铁路、汉九铁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京广客运专线和沪汉蓉快速铁路通道在此交汇。国家高速公路“7918”的规划 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考 □ 贾元华 刘奕 徐文学

武汉城市圈空间模式分析

“1+8”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规划与分析 1.实验目的: 熟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掌握区域空间结构规划要点,识别区域规划中的空间结构。 2.实验内容: 以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学习区域规划中空间布局的结构、形态和类型,以“1+8”武汉城市圈数据为例。 3.实验要求: 进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学习,选择“1+8”武汉城市圈区域,以实例进行分析。4.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计算机、网络、office软件、“1+8”武汉城市圈分析所需数据。 5.实验结果: 一、区域名称和概况 “1+8”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土地面积5.78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总人口3086.73万人,GDP总量3999.8亿元。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8”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区域空间结构图

“1+8”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可归结为:“一核、一脊、两轴、两环、两带、四组团”。 一核:武汉主城区 一脊:由沪汉蓉高速公路和与汉丹铁路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Y”字型东西复合发展脊梁。 两轴:京珠—京广复合主轴和京九—大广复合发展次轴。 两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准高速外环构成。 两带:大别—桐柏山生态带和幕阜山生态带。 四组团:东翼黄鄂黄组团,西翼仙潜天组团,西北翼孝汉应组团和南翼咸赤嘉组团。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图 三、区域空间布局分析 “1+8”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发展模式涉及到了圈层结构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核心边缘理论,其中圈层结构模式、增长极模式表现尤为显著。(一)、圈层结构模式 1.特点: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非完全对立。

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暂行办法

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暂行办法 【法规类别】交通运输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武汉市人民政府令第188号 【发布部门】武汉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07.16 【实施日期】2008.09.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失效依据】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 武汉市人民政府令 (第188号) 《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暂行办法》已经2008年7月7日市人民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市长阮成发 二00八年七月十六日 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我市轨道交通建设,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运营秩序,维护乘客和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轨道交通,是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大运量的城市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公共客运系统。 本办法所称轨道交通设施,是指为保障轨道交通系统正常安全运营而设置的轨道、隧道、高架道路(含桥梁)、车站(含出入口、通道)、风亭、风井、车辆段与维修基地、车站设施、车辆及机电设备系统等设施。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第四条市轨道交通管理机构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综合管理、协调和轨道交通运营的监管工作。 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本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项目报批工作。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工作。 市国土房产、交通、公安、城管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轨道交通建设的有关工作。

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程 成 摘 要:近几年,建设“都市圈”、“城市圈”已经成为各地区谋求在区域竞争中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选择,响应中部崛起的号召,湖北省建立的武汉城市圈也应运而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的成因,提出武汉城市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定的政策建议,从而进一步展望武汉城市圈的未来。 关键词:武汉 城市圈 政策 一、对武汉城市圈的介绍 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由于长江和汉水将武汉分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因此在城市规划上也与其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 要对武汉城市圈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要知道城市圈的概念及武汉城市圈的界定。城市圈,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城市圈问题现已经成为国内的热点问题,许多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纷纷开始打造城市圈计划,由于城市圈的经济高度整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手段,因此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武汉也不甘落后,紧随经济发展的潮流,2003年湖北省做出打造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决策。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六万平方公里,是目前武汉的七倍多。由于上述8个城市交通发达,和武汉的距离较近,因此被纳入武汉城市圈的范围,武汉城市圈将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按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设想,武汉城市圈将建成绿色、宜居、和谐,并充满活力、快捷的生态型城市圈。目前,武汉城市圈已经成为我国第4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二、阻碍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问题分析 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由于城市面积过大,武汉三镇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造成城市内发展不平衡,因此武汉城市圈建设也会受到严重干扰,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武汉城市圈才能按既定目标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行政区域不合作。由于武汉城市圈由武汉及8个市组成,各市之间又互有利益关系,分工协作不明确,以至在城市圈的发展上地方利益冲突较严重,各市容易过分考虑本市利益而不利于整个城市圈的发展。如重复建设过多,城市空间一体化的格局难以形成。 (二)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在武汉城市圈除武汉的8个市中,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统一,这严重阻碍了武汉城市圈的和谐发展。如武汉、黄石由于有重工业作支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仙桃是中国体操之乡,经济发展水平稍落后于前者,但咸宁等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如果不能缩小经济发展差距,那么将会阻碍武汉城市圈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其水陆空交通都很发达,但周边城市的交通却与武汉有较大差距,如仙桃等城市还没有建设火车站,虽然离武汉很近,但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不利于城乡之间互相沟通。 (四)行政区域之间公众思想观念不开放。城市圈内行政区域之间思想开放、积极交流是城市圈融合、发展的前提。由于传统上总是各自为阵,因此行政决策上难以考虑到整体的利益。 (五)城市化水平较低。虽然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较多,但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特点仍很明显,武汉在全国仍属于发展中城市,没有步入发达城市的行列,开放程度也相对不足,离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三、对武汉城市圈发展问题的政策建议 由于城市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它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找到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措施迫在眉睫,由于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个性,我认为有如下几点:(一)发展战略上要结合各行政区域的特点来规划。虽然武汉城市圈是紧密结合的一个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doc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前言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2004 年7 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2005 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

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评审专家们一致通过评审。”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并通过整合、协调,以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