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后现代文化在文学上,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文本的边缘地带。

受它的影响,我们的身边既出现了孙甘露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产生了消费者文学及其代表“王朔现象”。

现在来看,现在断言后现代主义是否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尚为时过早,但应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标和存在维度,消解历史意识已渐成为一种风尚。

排除几个不可能的后现代主义定义。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以风格或语言来界定后现代主义,还会导致某个作品的某些部分是现代主义,另一些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的荒谬结论(例如认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部分是现代主义,而其戏拟或滑稽模仿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又比如认为埃森曼的建筑语言是现代主义的,但其空间却是后现代的,等等)。正如查博特(C. B. Chabot)所说:“我们对现代主义缺乏一个充分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解,使得许多为后现代主义所作的论辩变得似是而非,许多被冠以后现代之名的东西,都直接来自早先的〔现代主义〕作家。”1)

第二,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因为,其一,它首先错误地将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有时间性的艺术运动(比如从1860年到1960年),这种错误会产生将“所有”1960年以后的艺术都视为后现代主义的荒唐结论;其二,它不是建立在一种庸俗的社会决定论之上(比如在詹明信那里),就是建立在某些断言“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的启示录式的独断论之上(比如博德里亚,以及大多数低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又如查博特所说,“人们甚至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一定数量的人们显然相信,文化在某个时刻的断裂已经出现,其标志可以从我们文化活动的整个范围内被察觉到。然而,似乎很少人在其根本性质与假设中的断裂的时间达成共识,更少人在如何最充分在刻画它对于我们的文化产品的影响的问题上有相同的意见。”2)这种独断论不仅不能成立,而且以其先知般的口吻为人所恶。桑托尔(F. F. Centore)就指出:“后现代主义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非官方的国教,一种新的救世神话,具有普世的有效性,每一个好公民都必须遵守。事实上,不追随这一自由共识的人犯下了叛逆罪。以诸如激进的解释学、解构主义、新实用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为名,当下的正统教义教导人们现代世界(1600-1945),已随着上帝的分崩离析与客观科学一道,永远地过去了。应该代之以一种更具流动性的不定形的过程的世界,因此它呼吁一种更加激进的解释模式。它坚持每一种东西只是现实的一个隐喻或象征,而现实并不存在。每一种事物都是历史的功能;所有的文化与宗教都只是时间性的、暂时的与神话的。创世的不是上帝的言,而是解释学——中途与终结当然也不例外。”3)

第三,后现代主义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现实,它只是、并且始终只是一

种观念形式,一个批评概念或美学概念。这一点特别值得一提。某些天

真的后现代主义者相信,我们“已经进入”某个划时代的时期,在这

儿,一切皆“后现代”了。而在中国,由于一些更加天真的后现代主义

学者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介绍,以及自始就乱轰轰的“后现代理论

研究”,以至于在日常意识中,人们产生了“西方已经进入后现代,我

们该怎么办?”式的无端焦虑,或是“我们应该绕过现代直接进入后现

代”式的乌托邦狂想。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绝非西方一种社会现实,甚

至不是一种思想现实。说它不是社会现实,是因为,正如贝格尔一针见

血地指出的那样:“尽管与19世纪下半叶相比,经济、技术与社会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仍然保持一样:私人资本对

集体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西欧的社会民主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尽

管政府干涉经济事务的意义不断增长,追求最大利润仍是社会生产的驱

动力。因此,我们在解释当下变化时务须小心谨慎,不能幼稚地把它们

估价为划时代的转变的迹象。”4)说后现代主义甚至不是一种思想事

实,是因为: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后现代主义就一直处于西方有识之

士的批评与反驳之中。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一天也没有作为一种“思

想现实”存在过,而是始终作为一个“问题”存在着。正如查博特所

说:“他们〔后现代主义者〕假设我们事实上正在目睹某种真正的后现

代文化的出现,而我想质疑这个假设。在我看来,某些被称作后现代主

义的东西事实上是现代主义本身内部的一种晚近的发展或衍变,这种说

法至少具有同样的有似真性。我已经提出了一些论据来支持我的论点:

(1)还没有令人满意的与普遍接受的后现代主义解释存在;(2)被称

作后现代的许多东西其实直接来自现代主义;(3)对它的存在的大多

数论辩主要都是通过对现代主义的枯竭的概括,特别是通过一种忽视了

其作为第二级别的概念的性质的概括,来获得其最初的似真性

的。”5)

最后,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媒介概念或艺术样式的概念。因此,比方

说,我们不能说架上绘画是现代主义的,而装置艺术

(installation)、视像艺术(video art)等等,却是后现代主义

的。因为,从根本上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野不是媒介或材

料,或具体样式的分别,而是观念的分别。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们得

稍微绕一个弯。

========================================================================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

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

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

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的一些大国里,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

若干新奇的派别,例如绘画方面的抽象派,音乐中的反轩调主义,雕刻

中的反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未来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戏剧里的表现

主义等等。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逐渐汇合而成有社会景物 现代主义

思潮,或称现代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

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

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

虚的内心世界。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

调、机械;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

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

象的王国"。西方学者就把这种鼓吹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

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

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

的意识流文学;也包括三十至六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

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一般认为,英国的乔

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犹太作家卡夫卡,是欧美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方的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产物,也是各种非理性主义

哲学和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各种与传统异然有别的文学艺术思潮的统称,旨

在表现对20世纪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作出的精神反映;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天主教会内部出现的一股旨在用现代哲学重新

诠释天主教教义的神学思潮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

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

后现代主义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

后现代主义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Jencks )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他说得有鼻子有眼:

“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精确地认定现代主义建筑的死期,它是被猛烈一击后死去的。许多人不曾注意到这一事件,也无人为之出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突然死亡的说法失实。”

詹克斯这段阴阳怪气的话指的是,雅马萨奇早年设计的圣路易斯城黑人居住的高层公寓,在那一天被有计划地炸毁的事。那些公寓楼是因为常出现暴力事件,作为不安全的房屋而被清除。这本是社会治安的事,詹克斯却把它归之为现代主义建筑的错误。事实是在1951年,那些公寓的设计曾获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褒奖。

虽然如此,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在詹克斯出书的同一年,另一美国人布莱克出了一本自称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起诉书”的著作,书名为《形式跟从惨败——现代主义何以行不通》。

l979年美国《时代》杂志也掺和进来。1月9日那一期有篇专文说“七十年代是现代建筑死亡的年代。其基地就在美国,在这块好客的土地上,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先驱们的梦想被静静地埋葬了。”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注意世界建筑领域中出现了与现代主义建筑不同的建筑倾向,有人称之为“非现代主义建筑”、“反现代主义建筑”,等等,但没有一个一致的名称,詹氏此书出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称成为通行用语。

但是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却非常分歧。美国建筑评论家赫克斯台布尔在《彷徨中的现代建筑》的讲演(1980年)中说:“在后现代的旗帜下聚集着一些不同的派别(相互之间不是没有摩擦)的人,其中包括将一切建筑都变成符号或象征的形式主义者,凌乱地接受所有历史和乡土元素的兼容主义者。这些不同流派之所以能联合起来,只是由于他们都认为现代主义是过时的东西……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上述两位评论家都反对说现代主义死了。赫克斯台布尔说:“我认为它还活着,并且活得很好。”赛维也说:“现代主义建筑没有死……根本在于美国人想要摆脱欧洲文化的影响。”

詹克斯后来承认他的现代建筑“死于1972年”的说法是为了“增添一点戏剧性”,但还是坚持“死了”。到1983年,他终于承认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不符合实际。

当然,形成于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建筑不会不变化。六、七十年过去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大变,建筑方面自然也会与时俱变。不过,所谓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创作趋向,不论其中的哪一流派,主要关心的是建筑形象、建筑艺术风格,基本不涉及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方面的事项。

从历史的眼光看,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其实应该被看作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学上、形式上的一种扩展、一种修正、一个变种,或其中的一个流派,即“后现代主义流派”。不过为简便起见,我们仍沿用后现代主义建筑这个名称。

本书作者以为,詹克斯在壮大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声势这一方面很有贡献,可算是一位吹鼓手。而直正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打造理论的是文丘里。但是,文丘里异常谦逊,他从不承认自己做了这项贡献。文丘里说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想法早在l940年就由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建筑学教授提出来了,他本人只因为写了两本书,才同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联系在一起。他说自己是搞设计的建筑师。那时因为设计任务少才写书,他不愿说自己是理论家。

1980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现代主义在它产生的那个时期是了不起的,后

现代主义建筑是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出来的。他说:“责怪那个时期的东西是很容易的,如今已经成了一种时髦。不应该为了搞一种运动就把另一个运动看得一钱不值……就某种意义而言,我想我们自己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那么,是否就可以断言后工业社会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呢?让我们继续关注。

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而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对此,也许我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业化必将来临。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

面对扑面而来的“后现代”之风,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它的文化特征。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

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后现代文化在文学上,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文本的边缘地带。

受它的影响,我们的身边既出现了孙甘露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产生了消费者文学及其代表“王朔现象”。

现在来看,现在断言后现代主义是否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尚为时过早,但应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标和存在维度,消解历史意识已渐成为一种风尚。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摘要: 现代设计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与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现设计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主义提出的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思想薄弱并且以文化上自由放任的态度为主旨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解决所有现代主义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两者之间矛盾的解决将促使现代设计积极发展。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矛盾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相对于传统设计而言,现代设计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对既有传统的扬弃与超越。现代设计所主张的民主,即设计为大众的思想,相对于为贵族服务的传统设计观念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和进步。但当现代设计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传统和固定的模式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同样要面临新的矛盾,即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所谓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朝的兴起,正是这一矛的具体体现。 一、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的一个内容庞杂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运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 具体到设计上则是把以往为权贵的服务方向改变为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探索,充满了社会乌托邦主义和社会工程动机,是一种具有高度民主化和社会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探索。它的目的不是创造个人表现, 而是努力于创造一种非人性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大批量产的、普及的新设计,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降低成本、能够使设计为大多数人享用的目的。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师来说,重要的不是风格, 而是动机,风格只是解决问题后的自然副产品而已。现代主义设计是充满民主色彩和革命色彩的设计运动,它目的明确,旗帜鲜明,直截了当。而在与之一脉相承的国际主义设计中,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高度理性日益显示出冷漠的气质和单调的作风。米斯?凡德罗所主张的“少即多”在国际主义风格中被形式化地遵循着,已经失去了以往功能主义应有的精神,甚至成为一种固执的教条模式,以技术主宰的工业文化造成的设计形式的单一与人性的温和关怀背道而驰,这意味着现代主义设计逐渐缺乏力量而最终被多元并存的时代精神所取代。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汇的含义的非常复杂,从字面上看,是指现代设计以后的各种风格或某种风格,因此它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虽然设计上后现代主义至今仍处于风格繁杂、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宗旨非常明确,其中心是反对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和人文关怀,而不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衷处理,打破了现代主义一直以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新阶段。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根基和传统进行的批判性反思。因此,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兴起为观照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一面镜子,折射出现代主义设计自身的矛盾。 二、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 福柯曾经指出,我们不应将现代性仅仅理解为处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而更应把现代性当作一种态度来加以看待。同样,我们也不应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仅仅理解为

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摘要: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科学观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全文共分为四章: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首先从建筑开始。长期以来,建筑设计是为极少数权贵服务的,这一点从西方建筑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因为其建筑设计不是为王公服务,就是为教会服务,或者为国家服务。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hughes)所谓“穷人没有设计”。从20年代前后开始,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股势力,掀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新建筑运动。尽管这个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但是与现代主义的思想意识是相一致的。包括精神上、思想上的改革——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包括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的运用,也包括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以及功能主义倾向,从而把阶级社会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 现代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开始,很快便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几乎所有的传达设计等领域,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设计运动。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发展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现代主义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单纯追求理性而忽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导致产品形式的千篇一律而感到厌倦,越来越受到批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 关键词:比较;区别;单纯追求 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简介: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设计,所以这里我也用建筑论述我自己所理解的现代主义风格。我觉得现代主义最主要的内容是设计为大众;强调功能性;反装饰;理性主义;经济主义;批量标准生产。像在1910年,格罗佩斯就开始提出探用工业手段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为大众的住宅,同时也提出构件的建筑方法的设想。还有一位现代主义大师,科布西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公寓就是明显的功能主义的,六个面,反装饰的。科布西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的公寓。 后现代主义设计一种具有明确宗旨的设计风格,而是一种在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的设计思潮与理念。首先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建筑的思想体系和设计方法,决定了后现代主义风格首先表现在建筑设计上,而后再影响到其他领域。其方式一是后现代主义已成为一股发展的潮流和一种时尚的象征,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则是这一时尚的代表,同时又跨越了设计领域的界线,成为其他设计领域的设计师。二是建筑师认为产品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同样投入极大的热情,从而带动了其他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发展。 二、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背景: 现代主义设计是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二战以后通过美国影响到全世界,六七十年代走向衰落的一场国际性运动。它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设计,提出艺术与科技象相结合的“机——器美学”,反对因袭传统,厌恶附加装饰,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希望通过现代设计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在思想方面,非常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的叛逆态度,在人与世界、社会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分离,外在的世界作为人的异己的、陌生的、对立的环境包围了孤独无靠的人。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是许多现代主义作品中常见的主义。在艺术特征上,现代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里现实主义的理论吧内心的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

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那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什么关系呢?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当法国的《世界报》于1981年模仿《共产党宣言》首句句式向其晨报读者宣布这一消息时,也许并未料到这个“幽灵”蔓延得如此迅速,从欧洲大陆到美洲大陆到亚洲大陆,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通常认为,其思想先驱向前追溯到尼采、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海德格尔,甚至马克思;其风云人物则包括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德鲁兹(Gilles Deleuze,1925-1996)、拉康、博德里亚(Baudrillard)、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福柯、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14-1994)、德里达、罗蒂(Richard Rorty,1931-)等人——但这些人自己罕有标榜自己为“后现代”的,这个名单也只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杜撰”出来的。通常认为名单上的这些思想家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建立起以“反”、“后”和“非”为字头的“主义”:“反基础主义”、“后人道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解释学”、“后哲学文化”、“非理性主义”、“视角主义”、“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顾名思义,也许是在现代主义(modernism)之后的思潮,也许是对现代主义的破坏、反动或超越,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异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甚至不过是绝望的呐喊。现代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笛卡尔哲学和近代科学的产生。这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的解释者(培根);或人是宇宙的观察者(伽利略),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改造和控制世界,主体(自我)能自己证明自己,自己肯定自己。现代主义哲学试图成为“科学的”,它诉诣于一种精确的方法,而不是权威。现代主义在康德那里取得了一种新的形式:它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结合起来。这样哲学中的现代主义便具有了超验的和经验的两个方面。超验的方面通过理性的工具提供经验多样性的统一,“我思”确立知觉的限度。伴随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协作(同一),现代主义哲学的基础被牢固地奠定了。在此基础上,现代主义哲学家形成了一种主体性的观念,该观念不仅是逃避的场所,而且也是所有知识的条件。笛卡尔、黑格尔和胡塞尔尽管处在不同的时代,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流派,但在以主体性概念为基础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也正是主体性概念使关于意识的理论成为可能。因此他们的哲学都属于现代主义哲学。简言之,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1]而对这一切的质疑便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探求绝对真理的惟一的哲学已不复存在,只存在着各种形态的哲学;真理也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话语(discourses)、解释、言谈、思考、写作和传播;“中心”不再存在,只有飞速扩展的边缘;没有纵览一切、总括一切的视角,没有“上帝之眼”(God’s-eye view),有的只是无限多的不可通约(incommensurable)的解释。或许对许多后现代主义者来说,惟一健康的思想态度,是强烈的彻底的怀疑主义。 因此,后现代主义不可能是“哲学”,哲学在后现代思潮中已经死亡了。后现代主义是一只口袋,里面盛满了对传统哲学主张的反对、控诉、戏谑和讽刺。它基本上是否定性的,它欢呼哲学的终结,但并不致力于新的创造;它抛弃了以往哲学的信心和雄心,但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也并不是那么谦恭。

谈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异同-参考模板

谈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异同摘要:本文主要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以及主流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分析对比了这两种设计风格的异同,同时论述了这两种主义水火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现代主义是一个硬币的正面,那后现代主义就是硬币的反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是现代主义的逆向继承,这两种主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关键词:建筑设计;功能;理性主义;以人为本;形式 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源于建筑设计。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建筑设计是为极少数贵族服务的,也只有贵族才能有财力享受这一殊荣,因为建筑设计的服务对象无非就是君王、教会和国家。有为西方学者说的好“穷人是不配享有设计的”,设计作为一种增值服务本该就是为富人服务的。从20年代前后开始,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股势力,掀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新建筑运动。尽管当时这个新建筑运动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是这次运动的主流思想是与现代主义的思想非常一致的。 现代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开始,很快便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几乎所有的传达设计等领域,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设计运动。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发展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现代主义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单纯追求理性而忽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导致产品形式的千篇一律而感到厌倦,越来越受到批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 一、什么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设计,所以这里我也用建筑论述我自己所理解的现代主义风格。我觉得现代主义最主要的内容是设计为大众;强调功能性;反装饰;理性主义;经济主义;批量标准生产。像在1910年,格罗佩斯就开始提出探用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的区分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的区分 1现代主义: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间,欧美出现声势浩大的设计运动,称为现代主义运动,至此工业设计的概念才得以确立。现代主义运动主要标志是:德国工业同盟建立,包豪斯学校成立以及美国设计的职业化。 期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彼得·贝伦斯,“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主要作品是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设计的标识(AEG标志),工业产品(电风扇、电水壶、钟表),以及厂房(涡轮机制造工厂)等。 格罗皮乌斯,1919年创办包豪斯学校(包豪斯的建立是现代主义真正确立的标志),这个校长主要作品首先当然有包豪斯校舍,还有就是1912年建成的德国法古斯工厂,1929年柏林西门子住宅区,and so on。 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的旗手”。最有名气的作品有朗香教堂、巴黎郊区萨沃伊别墅、马塞公寓。 密斯凡德罗(空格是点儿),他与美国的赖特以及以上两位设计师齐名,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他的经典设计

是“巴塞罗那椅”。此外还有德国新国家美术馆,范斯沃斯别墅。 唔~上面好几个建筑师,其实早期的设计师是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的,下面是职业工业设计师啦。 雷蒙·罗维,法国人在美国从事设计工作。作品有改造过后的复印机、改进的可口可乐字体、电冰箱、流线型“灰狗”长途汽车等。 德雷福斯,最著名的作品是为贝尔公司设计的电话机,听筒与话筒合一的设计是他提出的。 除了以上提到这些与现代主义设计联系紧密的名字外,还有很多现代流派如荷兰风格派、美国功能主义、意大利轮廓、式样主义及流线型设计等。他们不是现代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但现代主义正因为这些设计思潮和组织的出现而在二十世纪中叶走向繁荣。 所以说可以归为现代主义设计的产品有很多啦,像什么瓦西里椅、红蓝椅、S型钢管椅、福特T型车也算啦~ :2: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设计,所以这里我也用建筑论述我自己所理解的现代主义风格。我觉得现代主义最主要的内容是设计为大众;强调功能性;反装饰;理性主义;经济主义;批量标准生产。像在1910年,格罗佩斯就开始提出探用工业手段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为大众的住宅,同时也提出构件的建筑方法的设想。还有一位现代主义大师,科布西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公寓就是明显的功能主义的,六个面,反装饰的。科布西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的公寓。 后现代主义设计一种具有明确宗旨的设计风格,而是一种在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的设计思潮与理念。首先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建筑的思想体系和设计方法,决定了后现代主义风格首先表现在建筑设计上,而后再影响到其他领域。其方式一是后现代主义已成为一股发展的潮流和一种时尚的象征,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则是这一时尚的代表,同时又跨越了设计领域的界线,成为其他设计领域的设计师。二是建筑师认为产品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同样投入极大的热情,从而带动了其他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发展。 现代主义设计是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二战以后通过美国影响到全世界,六七十年代走向衰落的一场国际性运动。它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设计,提出艺术与科技象相结合的“机——器美学”,反对因袭传统,厌恶附加装饰,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希望通过现代设计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 工业革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欧美等西方国家工业技术迅速发展,科技发明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对原有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到装饰艺术运动,都试图通过回避机器,甚至反对工业化来寻找新时代设计方法和风格,结果不仅没有挡住工业设计的发展,而且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仅如此,现代都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都市设计和市内的建筑设计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模式,高层建筑的设计更是问题丛生,新的商业海报、广告、书籍大量涌现,公共标志、公共传播媒介也与日俱增。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迫使不少设计师在正视显示的前提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后现代文化在文学上,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文本的边缘地带。 受它的影响,我们的身边既出现了孙甘露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产生了消费者文学及其代表“王朔现象”。 现在来看,现在断言后现代主义是否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尚为时过早,但应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标和存在维度,消解历史意识已渐成为一种风尚。

排除几个不可能的后现代主义定义。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以风格或语言来界定后现代主义,还会导致某个作品的某些部分是现代主义,另一些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的荒谬结论(例如认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部分是现代主义,而其戏拟或滑稽模仿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又比如认为埃森曼的建筑语言是现代主义的,但其空间却是后现代的,等等)。正如查博特(C. B. Chabot)所说:“我们对现代主义缺乏一个充分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解,使得许多为后现代主义所作的论辩变得似是而非,许多被冠以后现代之名的东西,都直接来自早先的〔现代主义〕作家。”1) 第二,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因为,其一,它首先错误地将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有时间性的艺术运动(比如从1860年到1960年),这种错误会产生将“所有”1960年以后的艺术都视为后现代主义的荒唐结论;其二,它不是建立在一种庸俗的社会决定论之上(比如在詹明信那里),就是建立在某些断言“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的启示录式的独断论之上(比如博德里亚,以及大多数低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又如查博特所说,“人们甚至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一定数量的人们显然相信,文化在某个时刻的断裂已经出现,其标志可以从我们文化活动的整个范围内被察觉到。然而,似乎很少人在其根本性质与假设中的断裂的时间达成共识,更少人在如何最充分在刻画它对于我们的文化产品的影响的问题上有相同的意见。”2)这种独断论不仅不能成立,而且以其先知般的口吻为人所恶。桑托尔(F. F. Centore)就指出:“后现代主义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非官方的国教,一种新的救世神话,具有普世的有效性,每一个好公民都必须遵守。事实上,不追随这一自由共识的人犯下了叛逆罪。以诸如激进的解释学、解构主义、新实用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为名,当下的正统教义教导人们现代世界(1600-1945),已随着上帝的分崩离析与客观科学一道,永远地过去了。应该代之以一种更具流动性的不定形的过程的世界,因此它呼吁一种更加激进的解释模式。它坚持每一种东西只是现实的一个隐喻或象征,而现实并不存在。每一种事物都是历史的功能;所有的文化与宗教都只是时间性的、暂时的与神话的。创世的不是上帝的言,而是解释学——中途与终结当然也不例外。”3)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家或者作品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家及作品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受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影响较大,尤其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所摹仿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19世纪后期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摹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于是, 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这一时期的主要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的唯意志哲学和悲观主义;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的“权力意志论”;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的本体“生命冲动”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说关于潜意识的理论。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亨利·柏格森是上世纪重要的法国哲学家。可能现在很多知识人不太知道他,但在当时,他绝对是最流行最热门的哲学家,不仅因为他的哲学高扬了生命而符合时代需求,也因为他的哲学的通俗易懂和其文笔的轻松灵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荣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即电子技术时代。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科学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了神圣性、神秘性和历史性。知识和教育、科学和信息成了后工业社会的中心。另一方面,50年代以后,世界大战的危机,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热核战争的恐怖阴影,东西方冷战,贸易

谈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异同

谈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异同 摘要:本文主要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以及主流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分析对比了这两种设计风格的异同,同时论述了这两种主义水火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现代主义是一个硬币的正面,那后现代主义就是硬币的反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是现代主义的逆向继承,这两种主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关键词:建筑设计;功能;理性主义;以人为本;形式 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源于建筑设计。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建筑设计是为极少数贵族服务的,也只有贵族才能有财力享受这一殊荣,因为建筑设计的服务对象无非就是君王、教会和国家。有为西方学者说的好“穷人是不配享有设计的”,设计作为一种增值服务本该就是为富人服务的。从20年代前后开始,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股势力,掀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新建筑运动。尽管当时这个新建筑运动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是这次运动的主流思想是与现代主义的思想非常一致的。 现代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开始,很快便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几乎所有的传达设计等领域,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设计运动。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发展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现代主义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单纯追求理性而忽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导致产品形式的千篇一律而感到厌倦,越来越受到批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 一、什么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 筑。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设计,所以这里我也用建筑论述我自己所理解的现代主义风格。我觉得现代主义最主要的内容是设计为大众;强调功能性;反装饰;理性主义;经济主义;批量标准生产。像在1910年,格罗佩斯就开始提出探用工业手段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为大众的住宅,同时也提出构件的建筑方法的设想。还有一位现代主义大师,科布西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公寓就是明显的功能主义的,六个面,反装饰的。科布西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的公寓。 二、后现代主义的诞生 后现代主义设计不是一种具有明确宗旨的设计风格,而是一种在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的设计思潮与理念。首先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建筑的思想体系和设计方法,决定了后现代主义风格首先表现在建筑设计上,而后再影响到其他领域。其方式一是后现代主义已成为一股发展的潮流和一种时尚的象征,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则是这一时尚的代表,同时又跨越了设计领域的界线,成为其他设计领域的设计师。二是建筑师认为产品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同样投入极大的热情,从而带动了其他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发展。 三、现代主义诞生的背景 现代主义设计是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二战以后通过美国影响到全世界,六七十年代走向衰落的一场国际性运动。它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设计,提出艺术与科技象相结合的“机器美学”,反对因袭传统,厌恶附加装饰,强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异同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异同 前言 在历经威廉·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Crafts and Arts Movement )之后,20世纪西方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的不仅只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的现代主义设计过于遵循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严重忽视了人们情感和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设计的初衷“设计是为人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致使现代主义设计走向衰落。后现代主义设计是起源于现代主义设计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纯理性的反叛,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在风格上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 那么,到底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有什么异同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 一:理念知识 (1)哲学上现代主义设计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设计 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2)思想上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 义设计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合情性、以人为本。 (3)方法上现代主义设计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 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设计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 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4)语言上现代主义设计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装饰等于罪恶;后现代 主义设计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 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 (5)形式上,反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人认为:现代主义设计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 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设计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两种 的社会历史意义不同。 二:代表人物思想 (1)勒·柯布西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1887---1965),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他的建筑设计艺术是把纯粹的现代主义具体化,他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在他闻名世界的著作《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 ,1923)一书中,剧烈否定19世纪以来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 和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提倡简洁、纯净的几何形式,他认为这是 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形式。 1926年,勒·柯布西耶就自己的住宅设计提出了“新建筑五点”:地步独 立支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 结构,墙体不再承重后产生的建筑特征。在20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建筑完全 异趣的住宅建筑,萨伏伊别墅就是一个著名的代表作(下文代表作介绍)。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区别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区 别 现代主义设计作为除旧布新的一种文化思潮,把一代人从精英主义的睡梦中惊醒。推崇功能主义、理性主义,顺历史潮流应运而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主义设计以艺术、技术、科学相结合,给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现代主义力戒虚饰,以少装饰、反装饰著称。且把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推向极端,严重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在竭力满足人们渴求物质享乐的同时也在营造令人匮乏的精神世界。于是,追求个性、满足自我,便成为抚慰与平抑人们难以企及的心灵渴望。后现代主义正是以高情感、高技术、倡导个性化、人性化开始了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和逆动,成为与现代主义并行的一种设计风格而为大众所接受。 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那种认为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根本不能成立。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设计运动流派,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形成于美国,很快波及到欧洲及日本,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基础,并由建筑领域扩散到其他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领域。根据各种描述、争论的文章来看,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其中包括了各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念、流派、风格特征,似乎是一个大杂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它们都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都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或修正。 20世纪6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艺术在人们的喧闹声中宣告了自己使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

Q: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 A:定义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那种认为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设计运动流派,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形成于美国,很快波及到欧洲及日本,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基础,并由建筑领域扩散到其他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领域。根据各种描述、争论的文章来看,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其中包括了各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念、流派、风格特征,似乎是一个大杂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它们都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都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或修正。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的综合名称,这种国际倾向出现于19世纪末期西方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后来影响到20世纪大多数艺术的特征。一般认为这种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战后不久达到了顶峰,至于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经开始了一个随后的风格的时代,则仍不能肯定。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对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之间有益的粗略区分”,即古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前者是早期的发展,后者则是超现实主义的和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其他一些人,特别是在美国,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则主张有一种鲜明的区别,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种合唱式的、综合的乡村艺术,即“后文化”时代的产物,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七十年代后期,兴起于欧洲思想界的利奥塔德——哈伯马斯(注*)之争使这场局限于北美文化艺术界的讨论带有了哲学思辩的色彩。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比较 (1)后工业时代的泛文化的现象,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中心(现在主义反对德市传统,古典的中心,但仍建立自己的中心)但不建立自己的中心,仅对罗格斯和欣,因此不提倡拯救人性,张扬自我。但后现代主义并非现代主义之后,反对既定的模式,很可能会如同凤凰涅磐一般。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资料讲解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 筑

你如何看待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领袖人物:格罗皮乌斯(理想主义)密斯凡德罗(实用主义)勒柯布西耶弗兰克赖特阿尔瓦阿尔托 1、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现代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简称CIAM。 2、有机建筑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国建筑师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是美求合情合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3、阿尔瓦?阿尔托 芬兰现代主义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他抛弃传统风格的一切装饰,使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出现在芬兰,推动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代表作有:维堡图书馆和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 4、彼得?贝伦斯 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他是一代人的宗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和柯布西耶早年都曾在他

的设计室工作过,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1909-1912年,他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5、国际建筑师协会(UIA) 1948年6月28日在瑞士洛桑成立。其会员必须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建筑师协会,并符合国际建协会章和细则要求的专业组织。目前会员已逾100个。建协每3年举行一次世界建筑师大会,与建协代表大会同期举行。 6.勒柯布西耶早期的著名的现代主义的住宅建筑是萨伏伊别墅,其典型的粗野主义的住宅作品是马赛公寓,属于象征主义的教堂建筑是朗香教堂。 马赛公寓的建筑特点 (1)“居住单元”,作为组成现代城市的基本单位; (2)“粗野主义”,外墙粗糙不加装饰,造型粗犷豪放; (3) 模度的应用,整个建筑由十五种基本尺寸组成。 后现代主义 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它即出现在西方世界开始对现代主义提出广泛质疑的时代背景中,又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到了80年代,当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在西方建筑界引起广泛关注时,它更多地被用来描述一种乐于吸收各种历史建筑元素,并运用讽喻手法的折衷风格。应该说,美国是形成这股思潮的中心,因此,了解与认识建筑中的后现代主义,也将从思潮中最有影响的一些美国建筑师以及他们的作品谈起 现代建筑与后现代建筑的对比 1)新建筑与传统(2)真理对含义(3)科学对艺术(4)功能对含义(5)空间对场所(6)形式与空间的连续性对不连续性 后现代主义的弊端: (1)滥用装饰——不合理的投资 (2)对历史符号的过度调侃 (3)具商业炒作倾向,易于过时 伯纳德·屈米是建筑理论上解构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人物,起到把德里达的哲学理论引申到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理论中的作用。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