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为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根据《xx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试行)》的精神,制定《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xx年,将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棋盘镇中心卫生院、阿湖镇卫生院、港头镇卫生院建成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升,在农村卫生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服务水平较高、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有效辐射周边乡镇。其中,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xx年底前建成,其他三个镇卫生院xx年底建成。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应满足不低于50%农村居民住院服务需求,协助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一般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全市到xx年农村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当地门急诊总量的8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

二、设置原则

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形势为指向,承担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任务的医疗机构主要为现有达到或具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或一般卫

生院。规划设置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中心与县级医院形成资源互补格局,发挥资源最大效益,辐射周边15—20万当地农村常住人口或3—4个乡镇,缓解群众就医负担和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压力。

三、建设标准

(一)功能定位。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同时承担所在乡镇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卫生计生服务,协助市卫计委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进行技术指导。市卫计委根据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功能定位和人员技术水平,在科室设置、诊疗范围等方面参照二级医疗机构管理,在部分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开放三级手术,鼓励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加强服务内涵建设,拓展医疗服务能力。

(二)建设规模。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一般设置病床100—150张,业务用房(不含职工生活用房)面积控制在每病床55-80平方米,各功能用房的面积应满足功能、业务及设备装备的需要,具体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参照二级医疗机构标准配置,市卫计委指导实施,符合条件的报xx 市卫计委组织评估验收。

(三)人员配置。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按每床1.3-1.5标准核定职工总数,其xx技人员数不低于职工总数的80%,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卫技人员中至少有3人

具备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至少有2名中医师和1名中药药剂专业人员;所有临床岗位的新录用人员必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完成建设目标。承担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任务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障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序时推进。各建设单位要统筹安排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费用,确保人员费用、业务经费等符合规定的各项支出。今后,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设备购置等建设项目,要优先考虑满足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需要。xx市委、市政府已将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考核体系,我市卫计委将这项工作纳入xx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定期通报建设进展情况。

(二)突出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基层人员编制管理,建立自主灵活的用人机制,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编制数额限制难以满足医疗卫生业务开展需要的,可争取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办法保障工作开展。实行区域内备案人员的控制数额、人员招聘、岗位聘用统筹管理,重点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倾斜,促进形成卫生人才下移、双向流动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法人主体地位,落实用人自主权。

强化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继续开展卫技人员“务实进修”活动,加强对在岗人员的适宜技术、适宜技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培训,实施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骨干遴选计划,建设基层卫生骨干队伍。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吸引人才留在基层,吸引群众在基层看病。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县级以上医院医师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中心多点执业。

(三)深化对口支援,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沉和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医联体向纵深发展,建立以技术、人才、管理为纽带的对口帮扶、精准帮扶和分工协作机制,实现“人员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加强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特色科室建设,每所中心结合自身特点确定2-3个特色科室,由医联体上级医院重点培育和建设。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培育计划,不断拓展医疗业务范围,提高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抢救能力。积极完善人员、设备、设施等条件,提升开展三级手术的能力。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 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哈医大一院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设想及实践) 一、哈医大一院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49年,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医疗中心,共有93个临床科室,54个医技科室,现有员工5192余人,副高职称以上专业人员876人,拥有开放床位4440张。2013年门、急诊量达万人次,住院手术万例。医院同时承担着副省级以上领导及重要外宾的保健、诊疗任务。 1992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获全国“百佳医院”称号,2010年再次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医院与省内外90余家医院结成了协作医院,医疗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17个专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3个专科成为黑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1个省重点学科,医院以技术创新为源动力,实施“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发展战略,每年近百项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 2011年获得“全国首家五星级示范临床教学基地”称号。在院学生3,000余人,年接收进修医师近400人。医院发明的亚砷酸注射液被评为国家二类新药,在中国科学院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十大科技发明之一。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多项慈善基金定点医院,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赴贫困、边远地区义诊。

2012年5月,舍己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病势危重转入医院,经过113天的精心治疗,张丽莉转危为安,痊愈出院,哈医大一院出色的救治工作,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的高度评价。 医院大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合作,2012年,成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基础外科及普外住院医师培训中心。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数十次。 二、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布局现状 目前,我国80%的卫生资源在城市,其中约80%在大医院。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医生业务素质低,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能普及,消毒设施简陋,造成交叉感染的隐患很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服务模式落后,医疗服务从看病难、住院难到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而且费时间、费钱、交通不便、缺少人情味,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 其实,并非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都需要在医院才能解决,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居民80%的医疗保健需求应该在社区得到解决,只有20%的需求要在社区以上的卫生机构解决。由于配套政策问题没有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的问题,双向转诊问题,双向转诊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医疗机构对此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而且,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低下,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很多患者拒绝向下转诊。 三、黑龙江省自然环境及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样本

”国卫”区域公共卫生系统 解 决 方 案 合肥国卫软件有限公司 .cn

公司介绍 合肥国卫软件有限公司是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 公司定位于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紧紧围绕医疗卫生行业研发、推广、应用行业软件产品, 公司紧密围绕新医改发展方向。公司依托于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的人才优势, 构成一支由博士生导师、教授和工程师组成的人才梯队。 公司拥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中本公司自主研发的医疗行业系列软件”民康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国卫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卫生监督执法管理系统”和”计划生育查询系统”等凭借其强大的业务处理功能, 灵活易用性, 稳定性受到用户高度评价。 本公司针对新医改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 结合各级医疗机构和主管部门的业务需求, 推出”国卫妇幼保健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全新B/S架构, 遵循公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卫生部相关指导意见, 打造区域卫生信息数据集中存储、统一管理、信息共享。本公司从产品研发、工程实施、系统集成到售后服务, 国卫软件公司始终坚持以诚挚的服务、创新的理念、规范的管理、领先的产品促进客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实现妇幼保健信息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 合肥国卫软件有限公司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软件园4栋212室 Mail: 网址: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部分 ( 一) 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分系统 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它医疗卫生服务记录。电子健康档案是采用网络技术手段管理健康档案, 实现信息共享, 在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和使用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1.1.基本信息登记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经过多种信息采集方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编码采用16位编码制, 以国家统一的行政区划编码为基础, 以乡镇(街道)为范围, 村( 居) 委会为单位, 编制居民健康档案唯一编码。

肿瘤专科医院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2019年版)

肿瘤专科医院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2019年版) 目录 一、基本要求 (2) 二、医疗服务能力 (3) 三、教学能力 (5) 四、科学研究能力 (7) 五、癌症临床试验能力 (8) 六、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情况 (9) 七、落实医改相关任务情况 (10) 八、医院绩效 (11) 附表1.疑难危重症病种清单 (12) 附表2.疑难危重症病种清单 (12) 附表3.核心技术清单 (22)

一、基本要求 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应当为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或具备相应肿瘤专科能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所处地理位置应当交通便利,方便区域内癌症患者就医,开展的诊疗科目齐全,有与之配套的完善的医技科室,有满足医疗、教学和科研所需的医疗仪器设备、高水平人才梯队和信息化水平,有健全的医院管理制度。医院具备较强的医疗服务辐射力和影响力,能够承担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及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其医疗技术水平、临床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和安全、教学和科研能力达到国内或区域内领先水平。医院切实落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主体责任。具体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应当为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或具备相应肿瘤专科能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二)近三年年均收治癌症患者≥5万人次,其中疑难危重病例数≥60%,肿瘤三级、四级手术病例占比≥85%; (三)肿瘤放射治疗年总人次≥5千人次,直线加速器≥5台,

并有后装近距离治疗设备; (四)年均病理会诊量≥1.5万次; (五)重症监护室(ICU)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1%; (六)须获得肿瘤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二、医疗服务能力 主要临床专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妇科、放射治疗科、影像诊断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相应肿瘤专科护理能力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具备组织开展临床研究的能力,配合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临床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能提供内科、外科、麻醉科、妇科、放射治疗科、影像诊断科(包括X线、CT、MRI等)、超声科、检验科、病理科、内镜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核医学科、PET-CT中心、药剂科、营养科、中医科、疼痛科等诊疗服务。 (二)疑难病种诊疗能力。

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

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

划片包村指导的基础上,与农村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型服务关系。签约后,家庭医生将免费提供上门访视、电话咨询、健康体检、孕幼保健、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健康宣传、保健指导、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双向转诊10个项目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启动,不仅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连续、可及的基本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还使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观念由被动变为主动。”永川区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共签约20万余户,累计签约人数63万余人,签约覆盖率56.4%。 在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全区新建居民健康档案9507份,更新居民健康档案23万余份,新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人755人。此外,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数量也大幅上升——10月全区村卫生室就诊39839人次,较3月全区村卫生室就诊35754人次上升了4085人次。 亮点3 看病就在家门口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按照《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2010年至2011年,永川区财政投入1782万元,新建村卫生室252个。2011年底,永川区率先在全市实现所有镇卫

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有力推动了基层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的顺利开展,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带来村卫生室的软硬件建设提档升级,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三级卫生“网底”作用也得到充 分发挥。 2012年,永川区再投入187.4万元,为全区318个村卫生室配置了清创缝合包、诊查床、中(西)药品柜、健康宣传板、资料柜、担架、血糖仪、移动紫外线灯、票据打印机等基本设备设施,规范了村卫生室标识标牌、工作制度框。 亮点4 提高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乡村医生上挂培训大学生也来当村医 彭成亮是永川区南大街大南村的一名乡村医生。细心的村民发现,最近一周,彭医生“不见了”。“彭医生也生病了?”“他是不是走了哟!”……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 论着。其实,彭成亮既没离职也没生病,而是到南大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上挂培训去了。

医院建筑布局 整理

根据2009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 (一)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性的程度,应将医院分为4个区域。 1、低危险区域: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 2、中等危险区域: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 3、高危险区域:包括感染疾病科、传染病房等。 4、极高危险区域: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隔离要求 1、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的污染。(四通道三区域) 2、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3、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4、应按照手卫生规范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二)呼吸道传染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

为-15pa 。 隔离要求 1、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 2、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3、各区应安装适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池。 4、不同种类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 5、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 6、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1m.(三)病区病室安置病人数及床间距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009年 第二十五条重症医学科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和控制医院感染。 第二十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具备足够的非接触性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第二十七条对感染患者应当依据其传染途径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对经空气感染的患者应当安置负压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区域医疗中心发展思路

******** 关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发展思路 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工作部署,为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缩小区域间医疗技术水平差距,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2009年,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原卫生部编制了《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按照医疗机构服务的地域范围和医疗辐射能力可设置国家、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医疗中心。建设综合性医疗中心突出临床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建设专科性医疗中心突出专科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主要包括心血管、传染病、儿童、妇产、眼科、耳鼻咽喉科、肿瘤、口腔等专业。 2016年12月份,河南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讨论推进“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工作。讨论通过了《河南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规划》,决定打造心血管、脑血管、肿瘤、儿童、器官移植和中医骨伤等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除以上6个中心外,还将按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建设进展情况,积极推进区域综合及其他相关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并积极引导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主体单位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合作建设,具体制订相关区域医疗中心

专项实施方案。同时,进一步引导妇产科、眼科、传染病、口腔、精神卫生、呼吸、老年医学等优势学科发展,促进形成区域专科医疗中心。 2017年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作为年度卫生计生工作的重点进行了部署。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变化与发展,医疗服务需求持续释放,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释放速度加快,患者跨领域就诊问题将更加凸显,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型城市使得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建设医疗区域中心,调整优质医疗资源布局,能极大的缓解区域内患者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使患者能够就近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能够为实现分级诊疗创造条件。 二、医院概况及优势 (一)医院概况。********始建于1949年,原为平原省人民医院;1953年更名为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986年更名为********;2013年在保留原名的基础上,被新乡医学院发展为新乡医学院附属****及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目前是豫北地区唯一一所顺利通过国家卫计委第二周期等级评审,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体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河南省县(市)妇幼保健机构骨干医师培养“512行动计划”培训基地。河南省肿瘤诊疗网络新乡分中心、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新乡分中心、****抗癌协会、****肿瘤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

县级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

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 卫生部发布了《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试行)》和《国家医疗中心评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从中我们了解到国家设定的区域医疗中心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服务均等化。设置区域医疗中心是深化区域医疗机构规划内涵,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落实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设置区域医疗中心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国家规划支撑区域医疗中心 通过国家规划对医疗技术、设备、药品实行管理,在世界各国是一种普遍通行的做法,但统一规划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除英国外,少有国家和地区有此先例。在我国,现阶段卫生服务规划的重点应该是保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的建立与完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可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区(县)医院、市级医院、省级医院(教学医院)四级。从卫生资源配置看,最需要扶持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尤其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市(县)级医疗体系的建设。因此,卫生服务的重点不在增加高端医疗服务上,而是提供初级卫生保健,这样可以合理分流病人,双向转诊,让省级以上医疗机构能够有更多的人力和资源,就近解决居民的疑难病症。区域医疗服务中心与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是点与面的关系,没有完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病人不能够合理分流,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将很难成为其中心。反之,没有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就缺乏支架作用。我国市(县)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客观上存在,如市(县)中心医院就一直起着这种作用,只是专科医师队伍不足,制约了其辐射能力。 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工作是救死扶伤 区域医疗中心是区域内学科齐全、医疗技术水平和临床服务能力在划定的服务区域内整体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医院。病人救治、医学研究、人才培养是现代医学中心的三个主要功能。然而,我们确定医院水平时,常偏好科研、SCI论文、经费,把所谓专家、医院收入等作为衡量医院技术先进的标志,甚至把博士生导师也作为诱导病人的借口,其实这些与病人治病关系不大。区域医疗中心遴选应该更多考虑医疗质量及绩效,如手术量、门诊量、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天以及重点疾病的关键指标等。无论是衡量医院还是医疗中心,其核心工作是救死扶伤,而我们现在医院更像医学院,医务人员尤其是高年资医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基础性研究,一方面居民看医生难,另一方面医生在做科研,争经费,跑项目。因此选定区域医疗中心需要进行医疗技术评价,要用数据说话,开展实证决策,这需要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临床医学专家的配合。国外医院管理引入制造业(质量管理)、服务业(病人满意)、航天领域的指标(病人安全)对医院医疗服务进行评价,值得国内借鉴。 区域医疗中心应解决固有积弊 病人过剩、医务人员和服务人员短缺、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服务、过度商业化、科室布局与建筑设计迷宫化等等,是目前省级医院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真正的所谓技术缺乏是相对的。省级医疗机构病人现阶段人满为患,在面积、人员、设备等方面不可能再提供更多的服务。有竞争优势和区位优势的部级、省级、县级医院,影响政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及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

附件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及国家儿童区域医疗 中心设置规划 为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缩小区域间医疗技术水平差距,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21号)等要求,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儿童医院设置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和主要问题 截至2015年底,我国0—14岁儿童2.27亿,占全国总人口16.52%;其中0—6岁儿童超1亿,约占世界同龄人口的20%,现每年新出生人口约1680万。随着第三次生育高峰诞生的婴儿进入生育年龄,以及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新生

儿增加,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服务群体将继续扩大。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儿童医院110余所,儿科床位约48.3万张,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床位数为2.13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为12.2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4%,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4人;儿科门急诊量4.71亿人次,住院2162万人次,近年来以每年400-500万诊疗人次增加,高峰期床位使用率达到130%;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日均承担门诊17人次,年均承担住院200人次,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执业(助理)医师平均水平。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儿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仍然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布局不合理且顶层设计不完善。不同地区间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异比较大,优质儿童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尚未充分发挥其对全国及区域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儿科患者向少数几个城市儿童医院过度集中。二是儿科医务人才严重不足。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0.85—1.3人。三是儿科科研、预防保健等临床研究滞后。在儿科领域,我国虽然拥有最丰富的病种、数量最多的病例资源,但却缺少国

区域卫生平台数据中心方案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数据中心 设计方案

设计原则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特点,我们设计数据中心时需要遵循三大原则: ?网络传输的高效性和保密性 ?服务器的高可用性 ?服务器资源最大化利用 基于此,我们将引入下述技术进行数据中心的建设: ?建立VPN专网 ?双光纤接入 ?VMware虚拟化技术 ?双活存储 平台部署 基于以上分析进行总结,我们将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网络部分的建设部署,第二阶段主要为系统方面的建设及部署。具体内容如下: 2.1 网络部署 2.1.1网络建设需求 本系统的网络平台建设,目标是解决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数据上传、数据交换、信息孤岛等问题,相关单位和部门通过本系统建立网络连接,实现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涵盖的有关单位包括: 1、市卫生局数据中心 2、市卫生局 3、市疾控、卫监、妇幼等相关卫生系统机构

4、市属医疗机构 5、各乡镇卫生院 6、各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 2.1.2带宽设计 网络带宽如果涉及中影像数据传输和远程医疗视频会议要求,按照视频会议按照一路720P高清1Mbps要求,市级中心医院按照最高12路远程视频会诊设计,相关带宽消耗至少12Mbps。因而本次网络带宽涉及暂时不考虑到这部分业务 第一阶段中主要考虑到业务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暂时不考虑PACS和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的需求。因而本次方案本方案带宽设计如下: ●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采用100M光纤接入 ●市人民医院数据中心采用100M接入区域卫生信息信息平台 ●市中医院数据中心采用独占10M或共享100M接入区域卫生信息信息平台 ●市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通过光纤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其它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妇幼、精神卫生中心等)共享10M接入市区域医疗卫 生信息平台 ●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通过10M~20M专线接入市卫生局数据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等等通过2M~4M专线接入市卫生局数据中心 2.1.3网络架构 市区域卫生平台以Internet VPN或电信VPDN为技术灵活组网,主要线路全部采用光纤连接,构建市区域卫生信息网。市区域卫生平台网络拓扑图如下:

区域活动《小医院》观察实录

大班区域活动:《小医院》观察实录: 地点:某幼儿园大班区域观摩活动 时间:2018年9月 观察内容: 区域活动“小医院”的游戏开始了,在区域中我观看到他们投放了医生的白大褂、医药小药箱、打针的一些针剂、药片、盐水袋等医药用品。游戏材料投放进去后,孩子们开始一看到新游戏的开始高兴极了,都争着要扮演医生,进入游戏后,孩子们有序的指导病人排号,引导病人进入不同的科室看病,孩子们拿着一些听诊器,针筒等开始当起了“医生”,“医生”在为病人看病时,其他“病人”在“护士”的引导下安静等待,病人们可以交流、可以各自询问一下看什么科室。当医生的孩子拿起医用用具,耐心的为“病人”检查。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忍不住扮演病人介入了孩子的游戏,轻轻的问“医生呢?谁来给我看病啊?我的头真疼啊”A护士问:“你哪里不舒服?”我说:“我头疼”。那你先量体温吧,医生那儿人很多,她拿起体温计假装着为我量体温,一本正紧地说:“你发烧了,我就带你去排个医生号,给你进一步了解病情。”A护士耐心的带着我去排了号,并指引我来到了医生的办公室,B医生详细的询问了我,并给我拿着仪器听了心脏等,并给我开了“药单子”,我拿了他给的“药单子”来到了收费窗口,交了钱领了“药”离开了医院。虽然孩子们玩的程序都是重复的,但小医院的游戏还在继续,医院依然很热闹。“小医生”有模有样地给“病人”看病,拿起针筒给病人打针,用听筒给病人听诊,并告诉“病人”检查的结果,例如:你发高烧了,你伤风了。”等。说好以后就自顾自地去忙自己的事情了。“医院”里多了一张床,旁边有挂盐水的皮管,有的病人进来后也不和医生交流,自顾自地往床上一躺,然后医生就来把管子贴到“病人”手上,那个病人就一直在躺在那里,非常地自得其乐。 观察总结: 1、大班孩子语言丰富,逻辑性较强,知道先干什么,在干什么,

XX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划方案

XX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规划方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6) 第二章现状及项目背景分析 (8) 2.1. 对卫生业务现状的宏观分析 (8) 2.1.1. 我国卫生体系概况 (8) 2.1.2. 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9) 2.1.3. 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机遇 (9) 2.1.4. 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原则 (10) 2.2. 对XX市发展策略的理解 (10) 2.3.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必要性 (10) 2.4. XX市卫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11) 2.4.1. 优势和基础 (11) 2.4.2. XX市卫生应用系统分析 (11) 2.4.3. XX市卫生信息技术治理分析 (12) 2.4.4. 下一步建设重点分析 (12) 第三章区域卫生信息化需求分析 (14) 3.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用户分析 (14) 3.1.1. 居民 (14) 3.1.2.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用户 (14) 3.1.3. 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用户 (16) 3.1.4. 卫生行政部门用户 (17) 3.1.5. 其他卫生相关单位与部门用户 (17) 3.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业务需求分析 (18) 3.2.1. 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18) 3.2.2. 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20) 3.2.3. 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21) 3.2.4. 综合卫生管理的需求 (21) 3.2.5. 各医疗机构间协同 (23) 第四章区域卫生信息化总体设计 (24) 4.1. 建设目标 (24) 4.1.1. 宏观层面 (24) 4.1.2. 业务层面 (24) 4.1.3. 技术层面 (25) 4.2. 规划原则 (25) 4.3. 总体规划 (26) 4.3.1. 规划架构图 (26) 4.3.2. 规划与“智慧XX”的关系 (27) 4.4. 区域标准卫生信息资源库(一个中心) (28) 4.5.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个平台) (31)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哈医大一院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设想及实践) 一、哈医大一院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49年,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医疗中心,共有93个临床科室,54个医技科室,现有员工5192余人,副高职称以上专业人员876人,拥有开放床位4440张。2013年门、急诊量达万人次,住院手术万例。医院同时承担着副省级以上领导及重要外宾的保健、诊疗任务。 1992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获全国“百佳医院”称号,2010年再次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医院与省内外90余家医院结成了协?作医院,医疗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17个专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3个专科成为黑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1个省重点学科,医院以技术创新为源动力,实施“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发展战略,每年近百项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 2011年获得“全国首家五星级示范临床教学基地”称号。在院学生3,000余人,年接收进修医师近400人。医院发明的亚砷酸注射液被评为国家二类新药,在中国科学院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十大科技发明之一。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多项慈善基金定点医院,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赴贫困、边远地区义诊。 2012年5月,舍己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病势危重转入医院,经过113天的精心治疗,张丽莉转危为安,痊愈出院,哈医大一院出色的救治工作,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的高度评价。 医院大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合作,2012年,成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基础外科及普外住院医师培训中心。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数十次。 二、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布局现状 目前,我国80%的卫生资源在城市,其中约80%在大医院。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医生业务素质低,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能普及,消毒设施简陋,造成交叉感染的隐患很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服务模式落后,医疗服务从看病难、住院难到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而且费时间、费钱、交通不便、缺少人情味,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 其实,并非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都需要在医院才能解决,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居民80%的医疗保健需求应该在社区得到解决,只有20%的需求要在社区以上的卫生机构解决。由于配套政策问题没有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的问题,双向转诊问题,双向转诊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医疗机构对此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而且,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低下,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很多患者拒绝向下转诊。 三、黑龙江省自然环境及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的中间位置,气候特殊、地广人稀,是心脑血等管疾病高发地区,克山病最早就是在黑龙江发现的。建国后,哈尔滨市发展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医疗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缓慢,

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为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根据《xx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试行)》的精神,制定《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xx年,将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棋盘镇中心卫生院、阿湖镇卫生院、港头镇卫生院建成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升,在农村卫生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服务水平较高、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有效辐射周边乡镇。其中,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xx年底前建成,其他三个镇卫生院xx年底建成。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应满足不低于50%农村居民住院服务需求,协助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一般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全市到xx年农村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当地门急诊总量的8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 二、设置原则 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形势为指向,承担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任务的医疗机构主要为现有达到或具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或一般卫

生院。规划设置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中心与县级医院形成资源互补格局,发挥资源最大效益,辐射周边15—20万当地农村常住人口或3—4个乡镇,缓解群众就医负担和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压力。 三、建设标准 (一)功能定位。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同时承担所在乡镇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卫生计生服务,协助市卫计委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进行技术指导。市卫计委根据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功能定位和人员技术水平,在科室设置、诊疗范围等方面参照二级医疗机构管理,在部分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开放三级手术,鼓励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加强服务内涵建设,拓展医疗服务能力。 (二)建设规模。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一般设置病床100—150张,业务用房(不含职工生活用房)面积控制在每病床55-80平方米,各功能用房的面积应满足功能、业务及设备装备的需要,具体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参照二级医疗机构标准配置,市卫计委指导实施,符合条件的报xx 市卫计委组织评估验收。 (三)人员配置。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按每床1.3-1.5标准核定职工总数,其xx技人员数不低于职工总数的80%,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卫技人员中至少有3人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目录 1项目概述 (4) 1.1项目名称 (4) 1.2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 (4) 1.2.1项目建设目标 (4) 1.2.2项目建设规模 (4) 1.2.3项目建设内容 (4) 1.2.4项目建设期 (5) 2总体设计方案 (6) 2.1设计原则 (6) 2.1.1安全性原则 (6) 2.1.2先进性原则 (8) 2.1.3可扩展性原则 (8) 2.1.4高可用原则 (9) 2.1.5可靠性原则 (9) 2.1.6可定制原则 (10) 2.1.7易维护性原则 (10) 2.1.8实用性原则 (10) 2.2总体框架 (11) 2.2.1指导思想 (11) 2.2.2业务逻辑框架 (13) 2.2.3技术体系架构 (15) 3具体建设方案 (18) 3.1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18) 3.1.1平台云端部署 (18) 3.1.2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与数据中心 (24) 3.1.3卫生信息平台基础功能 (42) 3.1.4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互连互通 (47) 3.2分级诊疗协同系统 (50) 3.2.1双向转诊系统 (50) 3.2.2远程会诊系统 (55) 3.2.3健康档案共享系统(健康档案浏览器) (56) 3.2.4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系统 (60)

3.3.1医疗服务监管系统 (61) 3.3.2公共卫生监管系统 (64) 3.3.3卫生资源监管系统 (65) 3.3.4区域绩效考核系统 (67) 3.4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系统 (72) 3.4.1基层医疗信息系统 (72) 3.4.2基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78) 3.5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83) 3.5.1建设目标 (84) 3.5.2建设原则 (84) 3.5.3设计思路 (84) 3.5.4标准参照与实施 (85) 3.5.5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内容 (86) 3.5.6信息资源标准代码管理 (101) 3.6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107) 3.6.1系统安全性设计思路 (108) 3.6.2安全体系总体架构 (110) 3.6.3安全等级划分 (110) 3.6.4安全风险分析 (112) 3.6.5安全体系总体设计方案 (114) 4项目实施进度 (118) 4.1项目建设期 (118) 4.2实施安排计划 (118) 4.2.1第一阶段:历时12个月 (119) 4.2.2第二阶段:历时6个月 (120) 5项目建设收益分析 (120) 5.1全县居民:降低费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120) 5.2管理部门:政府形象,数据支持,辅助决策 (120) 5.3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互联互认,资源共享 (121) 5.4相关部门:数据支持,拓展业务,增值服务 (121)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 2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一、基本要求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有区域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较为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 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配套设施完善,创伤 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 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 的运行机制。坚持公益性,认真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 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承担区域 内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积极参 加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区域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 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 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 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 (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 支撑科室(专业)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 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 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 1

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 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 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 (三)核心科室(专业)与支撑科室(专业)中获得的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 1 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 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 项关键技术。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具有将科研成果 向临床转化的能力,推动区域内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 准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 以及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 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 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 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输血科、医学影像科、介入 放射科、中医科。 (二)诊断服务项目。能够常规开展心电图,胸部、骨盆、四肢 X 片,全身快速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 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 )、创伤超声重点评估 (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 等辅助检查和其他必需的实验室检验。 (三)创伤及其并发症诊疗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诊断与

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经济分析

第24卷第8期2011年8月 医学与社会 MedicineandSociety Vo1.24No.8 Aug.2011 ?36? 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经济分析 李显文1,2张亮3 1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杭州,310053;2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汉,430030 摘要回顾我国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情况,其建设模式可归纳为网络、重点和单项业务3种模式。通过对各种模式的规模经济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医疗服务质量、服务可及性,以及降低群众医疗经济负担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有助于不同区域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协调发展;有助于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和服务可及性的改善。因此,我国应明确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目的与建设评定标准,并根据各地实际,合理选择建设模式和合理确定医疗中心的建设规模。同时,各地还应注重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重视农村及边远地区医疗中心的建设。 关键词医疗中心;资源配置效率;规模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DOI.10.3870/YXYSH.2011.08.013 Economic Analysis of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in China Li Xianwen et al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view of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or medical group in China,three models which are the net and focal point and single shar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were summarized.After analyzed these model by scale economies,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qual-ity of service,accessibility and medical cost,it is considered that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could enhance the level of medical treatment,allocate medical resources rationally and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urpose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be made farther clear,model be selected ra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fact,scale be determined properly,resources be deposited by rational way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enter construction in rural and remote areas. Key words Regional medical center;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Scale economies 自2009年7月卫生部公布《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 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国家医疗中心评定和管理 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后,各地纷纷开展了区域 性医疗中心的建设。本文拟对我国区域性医疗中心 不同建设模式的比较,并从资源利用效率、服务质量、 医疗成本,以及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构建我国区域性医疗中心的设想与建议。 1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回顾 2002年有学者提出制定区域医疗发展规划时应 依托医学院校,建立区域医疗中心[1]。卫生部在征求 意见稿时将区域医疗中心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为 居民提供代表该区域医疗服务先进水平,承担一定 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教学,以及区域内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技术支持等任务的综合性医 疗机构,并设想将全国划分为7大区域,每个区域内 设置国家级综合性医疗中心和专科性医疗中心,省 级、地市级和县级分别设立各自区域内的综合性医 疗中心和专科性医疗中心。从目前建设情况来看, 国家级医疗中心的具体建设情况迄今未见报道,而 地区性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则相对活跃。根据文献 检索和查询有关的信息,国内许多省、市及地区的医 疗机构都在努力争创成为区域性医疗中心,其具体 建设模式按组织架构可以归为3类:即重点模式、网 络模式和单项业务模式。 1.1重点模式 重点建设模式是指通过择优选择,确定区域内 少量医疗机构作为区域医疗中心,进行重点建设。如 北京市在10个远郊区县,分别设立1个区域性医疗中 心。上海市计划把上海建成亚洲地区医疗中心,自 2001年起已选择33个三级医院作为临床医疗中心,进 行重点建设。海南省分别在琼海、三亚、儋州、海口、 五指山市现有的综合医院中选定重点医疗机构,建 设成为海南省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地区的医 疗中心。 作者简介:李显文,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院管理。

区域卫生平台安全建设解决方案

区域卫生平台安全建设方案

一. 前言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授权新华网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化成为新医改的重要支撑,卫生信息化蓬勃发展,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6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卫办发〔2012〕38号发布,明确重点任务之一“建立国家、省、区域(地市或县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跨省或跨地区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实时采集生成汇总数据,为决策者、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建设。 伴随着卫生信息化而来的不良信息、非法入侵、系统漏洞、蠕虫病毒等对卫生网络和应用系统产生巨大的威胁,卫生非法统方事件、患者信息泄密事件、卫生假证事件、医院信息系统病毒宕机事件等不时见诸报端,卫生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逐渐呈现。2011年11月“卫生部关于印发《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卫办发〔2011〕85号发布,明确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做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对于促进卫生信息化健康发展,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维护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设计一个稳定、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应对日益增多的网络攻击、病毒破坏和黑客入侵等问题,已成为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关注的重点。 XX科技作为专注于网络安全技术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是中国第一批专业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公司之一,XX科技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并在国内信息安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国内信息安全的领导厂商之一,XX科技为国内各大行业客户提供了安全解决方案与配套的产品、服务;多年的行业信息安全建设与服务经验,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为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的方案与服务,分享XX科技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和体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