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 4.1.2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1.2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1.2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1.2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1.2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2 新人教版

必修3

4、1、2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学习重点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学生活动教学设计自主研讨目标与导入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中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自学与诊断(步骤:取样

计数

求平均值)

样方1样方2样方3样方4……样方nN1N2N3N4……Nn(注意:这里的N

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样方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N1+N2+N3+N4+…+Nn)/n①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时用②距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长条形时用③数方法:方框内+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合作互动互动与展示【例1】

XXXXX: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

4、6、8、8、9只。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单位:只/hm2)?

【探究】

XXXXX: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某物的种群密度讨论

1、实地调查与本节“问题探讨”活动中的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讨论

2、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讨论

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讨论

4、比较各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如果一些动物活动性很强,活动范围大,还能用样方法吗?精讲与点拨

2、志重捕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等动物种群数量的估计。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作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计

算方法:假定在调查区域中动物的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N= 检测与评价总结与升华小结: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3、估算方法: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下列对种群密度无直接影响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D、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达标检测题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3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有只。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应为。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B、一口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二导学案第一章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知识梳理】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 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果断地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如下假说: (1)性状是由_________ 决定的。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大写D表示) 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小写d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存在。 纯合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纯种高茎豌豆:DD;纯种矮茎豌豆:dd 纯合子表现出来的性状能稳定遗传,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F1高茎豌豆:Dd 杂合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不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______)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2、观察遗传分析图解图1-5 思考: F1形成的雌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结合机会______,因此F2便有了____、_____、_____三种基因组合,比例为_______ ,在性状上则近于高:矮=________。 [记忆节节清] 性状:生物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不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预习“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二、预习内容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 计数,并计算出其种群密度。 2?目的要求 (1)掌握初步辨别单子哪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方法。 (2) 3. 材料用具 4. 实验步骤: (1)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⑵制定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 确定的调查时间: 需要携带哪些材料用具 你在小组内的分工是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 )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3 )能够表达出教材探究实验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1.实验原理:用 取样法或 取样法,对草地 (自确定)双子叶植物进行 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

二、学习过程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探究一: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 1回忆初中知识,种群的概念是什么 能否举例说明: 2、种群的基本特征: 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 探究二:种群的各特征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又怎样相互联系 的,请完成相关的概念图 预测变化方向 决定大小和密度 思考完成: 画出它的类型并加以标注: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 其中样方法适于调查哪些生物 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生物的特点是 2、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 捕获M 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 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 n 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 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_______________ ,你能简单说明原因吗? 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的种群特征是 ,它又上怎样预测种群密度的,请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精品导学案

2.4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课程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活动】 活动一: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预习: 1.糖类的元素组成:。 单糖:、、、、(常见) 植物:、 二糖 2. 糖类动物: 植物:、 多糖 动物: 3.糖类的功能:糖类是。 问题思考:1.被称为“生命的燃料”的糖类是什么? 2.作为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的糖类是什么? 3.作为人和动物细胞内储能物质的糖类是什么? 4.多糖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5.常见的还原糖有哪些? 例题分析:《导学案》 活动二:脂质种类和功能 预习:

1.脂质的种类和功能。(完成下列表格) 例题分析:《导学案》 【课堂反馈】 《导学案》 【本节必知】 1.活动一预习1-3 问题思考1-5 2.活动二预习1 问题思考1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

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就以下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我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学习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所以,我就多读书,多学习,多写读书笔记。 三、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

生物必修三步步高导学案第1章第1节(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2.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结合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方式一观察下图,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之处: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血细胞生活在生物体内的血浆中。 导入多细胞生物与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不同,我们将血浆等多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方式二联系实际导入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入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始了为期30天的太空驻留生活。航天员的航天服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具有防止微流星体撞击,保暖隔热,保压供氧等多种功能,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那么,你知道人体细胞需要怎样的环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吗?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 特别提醒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界环境,故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细胞外液。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3)适用范畴: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3.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d.组织液 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 答案①—d②—a③—b④—e⑤—c 归纳总结内环境各组分的不同点

(完整word)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学案,推荐文档

必修② 遗 传 与 进 化

问题探究: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的后代开的花,会是什么颜色? 知识目标: 1. 杂交常识: ①杂交的操作方法:P3 图1-2. ②孟德尔选豌豆做遗传实验的原因:豌豆是传粉受粉的植物,还具有易于 区分的。 ③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2.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P4 左上角图1-4):你从杂交实验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有 什么规律吗? 3.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请完成下列假说的内容并用遗传图解释) ①假说内容: a.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 子中。配子中只含有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②.遗传图解:(能力目标) 4.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细胞中,控制着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作业: 1. 请列举出你在本节内容中所见到的新的专业术语并加以理解。 2.P8 基础题及资料上相关试题。

问题探讨:观察P9 左上角的奶牛场图片,思考怎样才能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 知识目标: 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①.画出遗传图并作出分析,首先看该现象是否遵循分离定律? ②.该现象是否有其他规律存在? 2.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请用棋盘法画出遗传分析图): 3.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请用测交图解说明): 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自己总结): 6.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 ①.遗传因子=基因 ②.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④.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 A 和a。 能力目标: 总结计算杂交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种类的方法;灵活掌握运用自由组合定律。 作业: P12-13 基础题和拓展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习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2-P6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 __________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细胞生物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完成一系列___________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________→组织→器官→______→个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圈 2.一定区域内,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_______;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______ 3.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梳理】 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才能生活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单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多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1、下列对于细胞与生物体生命活动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是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B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是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 C 、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无细胞结构的病毒 探 究 案 探究1:草履虫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吗? 探究2:每个人的个体发育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你和你父母之间是什么细胞充当了“桥梁”? 一个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完整的新生儿的? 探究3:当手被烫到的时候完成缩手反射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结构导学案

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学习目标】 1、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学习重点】 1、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学习难点】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知识链接】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框架】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模型名称: 模型 2、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 和英国物理学家 3、构建依据 (1)DNA 分子是以4种 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 四种碱基。 (2)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 衍射图谱表明DNA 分子呈 结构。 (3)查哥夫测定DNA 的分子组成,发现腺嘌呤(A )的量总是等于 的量; 的量总是等于 的量。 模型构建1:脱氧核苷酸 在DNA 分子中,由于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有4种 (A 、G 、C 、T ),因此,构成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也有4种 它们的名称是: 1 2 3 4 模型构建2:脱氧核苷酸链

模型构建3:DNA 双链(平面结构) 模型构建4:DNA 双螺旋结构 (1)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1>、 2>、 3>、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所以:DNA 分子中A=T G=C (3)DNA 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形成的基本骨架和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空间螺旋加强了DNA 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一个最短的DNA 分子也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4000,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4n ,n 是碱基对的数目) 碱基对的这种排列顺序代表着 ③特异性:每个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 分子的特异性。 (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规律一: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A =T ,C =G 规律二: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比值相等,(A+G )/(T+C )=(A+C )/(T+G )=1规律三:任意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量的50%,即(A+C )%=(T+G )%=50% 规律四:DNA 分子的一条链上(A+ T )/(C+ G )= a ,(A+ C )/(T+ G )=b ,则该链的互补链上相应比例应分别为a 和1/b 。 A T G C A T G C 1是: 1 2 2是: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4.1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07普理课型:新授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5月14日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重点: 种群的特征。 一.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种群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 (1)种群密度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龄组成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类型: 增长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定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衰退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不具备的特征 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2.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A、人口数量B.人口密度C.性别比例D.年龄结构 3.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之不能与雌性个体交配致使害虫的种群密度()A.下降B.上升C.保持稳定D.越来越大 4.某草原上苍鹰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A.总数量调查法B.标志重捕法C.样方法D.无法估测 5.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造成这种种群密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性别比例B.年龄组成C.出生率和死亡率D.迁入率和迁出率 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B.不同的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相差很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7.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B.物种的个体、一个种群C.种群、一条鲤鱼D.种群、种群8.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B.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D.稳定型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 (三)合作探究 1.种群概念及其实质 (1)两个要素:_______和_______ (2)两个条件:_______和_______,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 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_______的基本单位。 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_______的基本单位。 特别提醒: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同为一物种。 2.问题探讨 观察课本P60中的模拟草地,思考如何估算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3.探究:阅读课本P61,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 (2)有哪些方法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2018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学案:2.2.1 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形成 含答案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1课时 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能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说出其特点(重难点)。2.据图说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及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重难点)。 |基础知识|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1.氨基酸的作用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2.氨基酸 (1)结构通式: ①写出字母所代表的结构: a .氨基; b .羧基。 ②氨基酸的种类、性质不同取决于R 基不同。 (2)氨基酸的种类及分类: ①种类: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二、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氨基酸――→脱水缩合 二肽―→三肽―→多肽――→盘曲、折叠 蛋白质 2.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1)过程:脱水缩合。 (2)写出序号代表的物质或结构: 产物①:水。 产物②:二肽。 结构③:肽键。 |自查自纠|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氨基与一个羧基,并且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每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与一个游离的羧基。() 2.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有些氨基酸不能在人体细胞中合成。() 3.脱水缩合发生在相邻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之间,H2O中的H来自于—COOH和—NH2,O来自于—COOH。() 4.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磷酸键,表示式为NH—CO。() 5.蛋白质由C、H、O、N、P元素组成,只有一条肽链。() 6.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的方式脱水缩合。() 7.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基引起的。() 8.含有两个肽键的化合物称为二肽。() 答案 1.× 2.√ 3.√ 4.× 5.× 6.×7.√8.× |图解图说| ★把氨基酸分子比喻成人,两只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两条腿代表氢,头代表R基,躯干代表中心碳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同学手牵手连在一起,牵在一起的手代表“肽键”。两端同学的没牵在一起的手分别代表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学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 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 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观察课本P2中的两图,思考两 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种细胞生活的环境有何不 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 体内细胞生活在同?何为体液?体液与血液 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细胞外液中是否是一个概念?仔细观察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课本P3中的图1-1,思考组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 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何为内环境?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 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 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细胞外液的成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 液的成分。思考血浆与组织 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液、淋巴的成分有何不同? __________含量很少。 1.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血时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 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 细胞外液的渗透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 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压和酸碱度法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 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 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 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

高一生物学案中心备课人:审核人: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重点】 1. 种群的特征 2.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课前自主探究 1. 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 (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5)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特征。 ②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和。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4)年龄组成(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5)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的比例。 3.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典例分析】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总结:种群概念的理解注意两个因素:“同种”和“全部”;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两个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在单位或内某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就叫做种群密度。 ②调查方法: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对种群中的每一个体。 在多数情况下,研究者常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于估算整个种群的密度。 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和。 A.样方法: a.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 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b.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和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步骤: 思考:①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②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③样方多大为宜? ④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什么? ⑤计数原则是什么? d.注意事项: ①调查对象: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双子叶植物,易辨别个体数目。 ②随机取样 ③样方数目的确定随调查地段的总面积而定,选取的样方大小随植物类型而定。 ④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⑤计数时,对于在边框上的个体,只记录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上的,并且每个样方均选取同样的相邻两边计入,一般选左不选右,选上不选下。 B.标志重捕法: ①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②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的动物。 ③种群数量的计算:设M为第一次捕捉并标志的个体数,N为被估计的种群数量,n为重捕样本中的个体数,m为重捕样本中有标志的个体数。可知M、N、m、n之间的关系为 ④成立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近期内没有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现象。 ⑤注意问题:a.标记不能过分醒目。b.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产生伤害。 c.标记符号不会在短期内脱落。D常用标记方法有着色法、趾环法、切翅法等 ③应用: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于的检测和预报,渔业上 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典例分析】

高一生物必修一全套学案(配习题、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物学科必修一 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梳理: 1.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生物科学研究已经进入___________水平,生物大分子________(有或没有)生命。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__,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______才能生活。2.生物的运动、繁殖、生长和发育、应急性和稳态5个方面可以说明生命运动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___基础之上的。 3.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它们依赖_________________就能完成生命活动。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它们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4.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_____________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5.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个层次,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下列事实中,没有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 A.HIV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B.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 C.草履虫会逃避有害刺激 D.父母亲通过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 例2.下列各项中,与“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羊”的层次一致的是()A.分生区细胞→分生组织→根→茎→小麦 B.骨骼肌细胞→骨骼肌→骨骼→运动系统→牛 C.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网→水螅 D.上皮细胞→上皮组织→肺→呼吸系统→马 例3.观察“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回答有关问题: ⑴接受火刺激的结构是,发生缩手动作 的器官是。 ⑵参与感觉和控制这一反射活动的中枢位于。 ⑶支配运动的神经细胞体位于,若这类细胞受 到病毒侵染、破坏,则可能患病。 ⑷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写出缩手反射的反射 弧。 ⑸从整个过程看出,对多细胞生物来说,完成某种生命活动, 需要细胞的配合,而不同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 有,在功能上有和 。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第一章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知识梳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___________中。(2)、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的液体,又叫液。它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_,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手和脚磨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3)、血浆并不就是血液,它是血液中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是直接生活的环境。(4)、淋巴液也叫 ,其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_____ 。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的 ________________。(5)、说说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相互关系,并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水 90、7卵磷脂0、2血清白蛋白 4、4胆固醇0、22血清球蛋白0、4Na+0、38纤维蛋白原0、005K+0、02氨基酸氮0、012Ca2+0、01尿素氮0、025Mg2+0、

0005其他非蛋白氮0、38Fe3+0、0001葡萄糖0、08Cl_0、36乳酸0、025HPO42_0、01各种脂肪酸0、38SO42_0、0001脂肪0、 14HCO3_0、17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根据下列血浆化学成分平均值分析:(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无机物包括和无机盐(如Na+、K+、Ca2+、Mg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3)从表中可以看出、离子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4)血浆中的HPO42-、HCO3-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的 __________。(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的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和三方面。(2)、渗透压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的__________的________。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主要来源于和两种离子。人细胞血浆的渗透压约为_____kPa。(3)、正常人的血浆pH为。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左右。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