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梳理

孔子思想: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政;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性恶论;仁义;君舟民水

3.1.4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B

背景: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威胁,因此,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实质: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3.1.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 A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陆九渊主张:理是万物本原,但里在内心,不在外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探究理的方法是反省内心。

王守仁主张:理是万物本原,里在心中;致良知——通过内心的反省,发挥内心固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

3.1.6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B

李贽:(1)指责儒家经典是永恒不变的经典(2)否定孔子是天生的圣人

黄宗羲:(1)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2)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3)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1)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2)经世致用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1)世界是物质的(2)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3)主观认识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考察

3.2.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B

造纸:西汉前期造纸术产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革命。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印刷:①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是书写过程的革新。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唐末用于军事;宋广泛使用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促进新航路开辟和对外扩张;军事武器的进步;欧洲骑士阶级的衰落

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推动欧洲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

3.2.2古代中国的天文、数学、医学和农学等科技成就 A

天文学:战国《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东汉张衡发明了浑仪,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

元代郭守敬《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的形成。

医学: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被后世誉为“万世宝典”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东方药物学巨著”。

农学:南北朝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2.3 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A

汉字发展:甲骨文(商代)-金文-小篆(秦统一全国文字)-隶书-楷书。特点:由繁到简

书法:魏晋南北朝:进入自觉阶段。书法大家:王羲之。《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隋唐:张旭、怀素擅长狂草

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们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文人山水画的特点: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诗、书、画、印结合。

3.2.4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B

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保存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楚辞:战国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代表作《离骚》。

汉赋:汉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出现半诗半文的文体――赋。特点:辞藻华丽。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唐诗:繁荣、开放、多元社会环境。代表: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词,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扩大需要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代表:关汉卿、马致远

明清小说: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清代针砭时弊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3.2.5京剧等剧种产生、发展历程,主要艺术成就 A

乾隆年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繁盛。3.3.1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 A

1、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①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

含义:用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历史作用:导致了洋务运动,创办了军用民用企业,创办了海军和新学堂,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维新思潮: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康有为:①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②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启超:著《变法通议》

严复:翻译成书《天眼论》

3.3.2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B

否定专制统治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3.3.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B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

(2)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b.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的新文学;

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3)影响: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3.3.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C

1、传播: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影响: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③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3.4.1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C

旧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隐含着反帝;

“民权主义”即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核定天下地价。

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普遍民权。

“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推动作用:①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新三民主义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民大革命的旗帜,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高潮。

3.4.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C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

(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他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

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3)走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1945年在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丰富发展: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八大提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基本特点: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②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影响:①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②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③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指导,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3.4.3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B

1、主要内容: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意义:①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②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武器。③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3.4.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B 1、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对党的建设的指导意义:

①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问题。

3、对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指导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

②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③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21世纪取得更伟大更辉煌的成就做了理论上的保证。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区别

1.主要成就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发射成功;1973 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成功;1983 年“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2003 年“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①“两弹一星”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②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为粮食增产,为中国和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巨型计算机的研究推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载人航天工程”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5.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制定;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B

1.制定: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内容:“双百”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3.曲折发展:(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文革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

4.教训: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3.5.3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B

1.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②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④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⑤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希望工程”,

2.作用: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③“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6.1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人文精神的内涵 B

1、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2、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6.2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B

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

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全书贯穿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文艺复兴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

达芬奇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马丁路德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

3.6.3伏尔泰、孟德撕鸠、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B

1、主要启蒙思想家及主张

伏尔泰(法):反对教诲特权和封建制度,倡导生而平等,天赋人权,法治国家。

孟德斯鸠(法):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卢梭(法):代表作《社会契约论》,他阐述“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

康德(德):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康德提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即应当以人为本。他的理性批判,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7.1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B

牛顿经典力学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历史地位:牛顿的经典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它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3.7.2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B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7.3蒸汽机发明和电器技术的广泛应用;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瓦特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第一次吹响了动力革命的号角,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后期研制成发电机,人类从此进入电力时代,爱迪生发明和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

3.7.4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A

1.相对论提出: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内容:①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时间、空间、运动、质量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

2.量子论

提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内容: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

3、历史意义: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7.5 现代信息技术产生、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

1.产生发展: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产生。

1969年,国际互联网首先在美国诞生了。

2.影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拉进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地球缩小成为一个村。

3.8.1 19世纪以来的文学主要成就A

3.8.2 19世纪以来代表性的美术作品A

3.8.3 19世纪以来的代表性的音乐作品A

3.8.4影视艺术产生、发展历程及有代表性的作品A

最全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最全高中数学 (经典版)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 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点: (1) 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 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 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 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 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 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 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 字说明。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 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 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 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D.《变法通议》 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 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 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历史课本整理 必修1 第一、二单元 一、填空题 第1课:西周分封对象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有为周天子()、()、 ()、()等义务,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等,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分封制遭到破坏。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核心内容是()继承制。 第2课: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个最高官职,职能分别是( )、( )、( )。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长官

都由()任命。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的()的()的()的封建国家。 第3课: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了()。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军事上()、行政上( )财政上()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便利了()加强了( )巩固了()。它的创立是我国()的开端。为搜罗人才,汉朝实行(),魏晋南北朝实行()。隋朝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第5课:雅典的民主政治经过()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经过()的改革,基本确立。经过()的改革,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第6课:罗马共和国刚建立时,只有习惯法,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 ),它主要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所以被称为()

随着罗马的扩张,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律,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整理,汇编成(),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二、简答题 第4课:从汉至清,君主权利是如何得到加强的? 第三单元 一、填空题 第7课:1640年,英国爆发了()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1688年,英国发生了(),1689年通过(),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1832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获得了更多的(),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英国的第一位首相是(),内阁成员集体负责,要与()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重新选举。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负责。英国首相掌握国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复习知识点及习题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一)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4、影视艺术 (1)电影 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过程 1895年底,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成为“默片”。卓别林是“默片”时代最富盛名的电影艺术家。 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世界上最大的电影梦工厂是美国的“好莱坞”。 (2)电视 1)诞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宣告电视艺术诞生。 2)20世纪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二次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3)影响 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练习题 1、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它站起来反对18 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

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 C.《母亲》D.《老人与海》 3、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 ] A.《大卫·科波菲尔》 B.《老人与海》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4、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地描述了俄国贵族的生活。它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5、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下图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①《向日葵》 ②《有藤椅的静物》 ③《星月夜》 ④《弹曼陀铃的少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高中英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unit1 1.take place / happen / break out 无被动 2.starve to death 饿死 starve to do 渴望 做 .. starve for 渴望 得到 .. 3.in memory of 纪念 4.dress up 穿上盛装,打扮 5.p lay a trick / tricks on play a joke / jokes on 6.a ward sb. sth.=award sth. to sb.授予某 人某物 reward sb. for sth. 因 ... 而报答,奖赏某人 reward sb. with sth. 用 ...报答,酬谢某人 7.look forward to doing *以介词 to 结尾的短语 pay attention to (doing) devote? to (doing) attach? to (doing)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认为 ...很重要8. without permission. 未经许可 permit doing sth. permit sb.to do sb be permitted to do 9. turn up 出现 ,调高 turn down 拒绝,调低 turn out (to be ) 结果是 turn to sb (for help) 求助 10 keep one ’ s word守信用;履 行诺言 hold one ’ s breath屏息;屏气 11.apologize to sb for sth make an apology to sb for sth 11. set off ( for.. .) = set out ( for...) 动身,出发 12. remind sb. of sth. /sb.使某人想起?remind sb. to do sth. 提醒某人做某事 14.mean to do 打算做 mean doing 意味着 15 be satisfied with 对?感到满意satisfying 令人满意的 16 lead to 导致;通向,通往 17.It is/was obvious that。。。很明显??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膜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 巴管壁 淋巴 循环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体液 (约占1/3) 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图示如下:淋巴 注意:(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轴突 神经末梢 细胞体 树突 6.兴奋传递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必修3 算法初步 一、算法与程序框图 1.算法的概念 算法通常是指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 (3)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 条件结构(两种) 循环结构 注:各种框图结构的功能及注意事项见下节相应语句. 二、基本算法语句 1.赋值语句 格式:变量=表达式 功能:将表达式的值赋给变量. 说明:①变量名必须以字母开头,可以是单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字母后面跟若干数字当型循环 直到型循环

或字母,不要使用运算符号、特殊符号(如+、-、&等).②每个赋值语句只能给一个变量赋值.③表达式可以是常数或单个变量,也可以是含有常数及变量的算式,还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函数.④若表达式中含有左面的变量时(如A=A+1),则用变量当前的值计算后赋给变量,即变量(A)变成表达式的值,原来的值丢失;当左右变量名不同时(如A=B+1),则赋值后右面变量(B)的值不变. 注:①表达式中常用的运算符号有:+(加)、-(减)、*(乘,不能用×或·,更不能省略)、/(除,不能用÷)、∧(乘方)、\(整除,即整数商)、MOD(余数). ②常用的函数有:ABS (X)(即X的绝对值,不用│X│)、SQR (X)(X的算术平方根, .注意函数中的X可以是常数,也可以是表达式,但必须放在括号里. 要修改程序.②只能给变量赋值,不能对表达式赋值,有些资料上有“INPUT x=5”这样的错误用法,注意避免. 3.输出语句 格式:PRINT"提示信息";表达式 功能:计算表达式的值并输出. 说明:①提示信息在程序运行后原样显示在屏幕上,起提示作用;②先计算表达式的值,然后输出在提示信息后面,即输出语句具有计算功能;③每次可输出多个表达式,中间用逗号或分号分开,按原顺序输出;④可以只有提示信息而无表达式,或只有表达式而无提示信息. 注意:①程序中一般要有输出语句;②提示信息要放在英文引号内,即键盘上的“"”,左右相同(课本上的引号是错误的). 4.条件语句 格式1: IF条件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 IF

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一些基本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2)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3)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4)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 (5)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的向量. (6)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7)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2.向量加法运算: ⑴三角形法则的特点:首尾相连. ⑵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共起点【篇二】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

2021年高中政治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高中政治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高中政治重点内容复习关键是掌握必背知识点,那么必修三课本有哪些知识点呢? 高中政治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1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 (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5.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高中政治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2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一】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 【二】 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若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1.从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最全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最全高中数学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经典版)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 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 算法的特点: (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1.1.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 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 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 行B 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学习路上,无忧考网为你加油! 【一】 (1)复种制度,即复种。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复种植的制度。一年种植作物两次或三次的复种,称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两年内种植作物三次的复种,称为两年三熟。复种次数的多少受各地的自然条件,特别是热量条件、各地的积温数及生产条件制约。我国的积温数北方少而南方多,比如,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积温逐渐增加,东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在1600℃~3400℃,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为3400℃~4500℃,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积温为8000℃,为一年两熟或三熟;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及云南南部积温为8000℃以上.为一年三熟。一年种植四次以上的复种,主要用于蔬菜栽培。

(2)复种指数全年内作物的播种面积为2000亩,耕地面积为1000亩,复种指数为200%,说明该生产单位种植农作物平均能达到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也叫 “农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 (3)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轮作制度、复种、间作、混作、套种、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杂草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以轮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环节。通常以各地区的作物复种轮作方式来表示该地区的耕作制度。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来代表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 【二】 1东北地区的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的地区,对其位置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经纬度位置。该区的最北部是我国纬度的地方,最东部也是我国位置的最东部(135°E多)。②海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地区,位置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它的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③政治地理位置。它的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俄罗斯有漫长的边境线。④地缘经济区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地缘中心,与周边国家贸易活跃。图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精华版)

: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孔子:①提出“仁” 与“礼”的学说;②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③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④言论编纂成《论语》。孟子:①“仁政”学说。 ②性善论。 ③君轻民贵 荀子: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 。③ 礼法并施 汉代新儒学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改革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①程朱理学:二程(程颢、程颐),朱熹②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⑵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 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1、 离经叛道”的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如抨击男尊女卑,高度评价商鞅、吴起改革家,认为农民起义是贪暴的统治者逼出来的。 2、 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知识简表 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反对程朱理学;反对专制主义;经世致用思想;工商皆本思想。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印刷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火药:唐代发明指南针:战国发明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发展,火药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天文学著作。仪器:浑仪、简仪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数学:东汉《九章算术》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农书:南北朝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元朝王祯著《农书》,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1.汉字的起源:刻画符号—甲骨文(商代)-金文-小篆(秦统一全国文字)-隶书-楷书 2.2.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⑴东晋王羲之:号称“书圣 ”,主要作品《兰亭序》⑵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他们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⑶隋唐的草书名家:张旭、怀素。 ⒈中国画的分类:按题材分: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三大类。⒉文人画 代表人物:唐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并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⒊风俗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是我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②楚辞:是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屈原的《离骚》。③汉赋:两汉时期盛行,代表人物司马相如。④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数量多、流派众、内容广、体裁全。⑤宋词:代表人物:北宋的苏轼 ,南宋的辛弃疾⑥元曲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包括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⑦明清小说 承恩明朝神魔小说④《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 :①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②道光年间,由徽剧与汉调相互融合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①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 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 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挽救清王朝。历史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早期维新派:⑴代表人物: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⑵思想主张: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并身体力行;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洋务运动的弊端,后来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⑶历史作用:①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维新思潮:⑴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⑵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康有为:①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② 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世纪60年代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支持“中体西用”学说,后来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否定专制统治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