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蛛网膜囊肿注意事项

蛛网膜囊肿注意事项

蛛网膜囊肿注意事项

蛛网膜囊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常见于年轻人和儿童。它是由于眼睛里的透明的玻璃体向前脱垂,形成一种类似蛛网的东西,挂在视网膜上,阻碍光线进入眼睛,导致视力模糊和眼前浮点等症状。下面是关于蛛网膜囊肿的注意事项。

首先,对于已经确诊的蛛网膜囊肿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去医院接受治疗。蛛网膜囊肿在发展过程中会对视网膜造成一定的损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失明。因此,一定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按时复查,听从医生的建议。

其次,蛛网膜囊肿患者要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和眼睛疲劳。长时间的用眼过度,尤其是过度用眼患有蛛网膜囊肿的眼睛,会对视网膜产生更大的压力和损伤,加重病情。因此,要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注意适度休息眼睛,避免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或者书籍。

此外,蛛网膜囊肿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该注意营养的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和C、叶黄素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如

胡萝卜、西红柿、鸡蛋、鱼类等。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保护视网膜的健康,起到预防和改善蛛网膜囊肿的作用。

另外,蛛网膜囊肿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此类疾病的患者来说,心理的方面的调整是十分重要的。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避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情绪低落。心情愉快的人往往身体健康状况也较好。

最后,蛛网膜囊肿患者要注意定期眼科检查,以及生活作息的规律性。定期眼科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掌握疾病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提高免疫力,减少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

总之,对于蛛网膜囊肿患者来说,除了积极参与治疗,还需要注意生活中的各方面细节,从而更好地保护眼睛的健康。只有综合全面地关心和护理,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的恶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C ) A 氟喹诺酮类 B 氨基糖苷类 C β—内酰胺类 D 氯霉素类 2、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主要用于( A ) A 革兰氏阴性产酶菌 B 革兰氏阳性产酶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3、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类抗生 素。( A ) A 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苷类 4、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B ) A 革兰阳性菌 B 革兰阴性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5、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以感染在我国最常见。( C ) A 尿路感染 B 术后伤口感染 C 肺部感染 D 皮肤感染 6、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以下哪项说法不正确 ( D )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应使用抗菌药物 7、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D ) A 疝修补术 B 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C 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D 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8、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的治疗应选用( D ) A 青霉素 B 头孢拉啶 C 头孢哌酮 D 万古霉素 9、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 D ) A 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B 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C 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D 以上都是 10、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分级 管理中属于( A ) A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B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C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D 以上都不是 11、青霉素G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D) A 肝肾损害 B 耳毒性 C 二重感染

胫腓骨骨折护理.常规

一、胫腓骨骨折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病人对所要进行的手术有充分的认识,以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 (2)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 (3)完善术前准备。 (二)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至稳定。 (2)注意观察石膏内伤口渗血情况 (3)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颜色、感觉及运动情况。 2、使用外固定架治疗使用外固定架治疗,保持针眼处干燥,针眼处涂活力碘,l天2次。 3、功能锻炼伤后早期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被动活动及足趾的活动。外固定去除后,充分练习各关节活动,逐步下地行走。 (三)非手术治疗 1、患肢护理 (1)卧硬板床休息,患肢抬高、制动。 (2)保持石膏外固定稳定.未干前少搬动,防止褥疮和折断。 2、病情观察,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 (1)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及感觉运动。 (2)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搏动减弱或消失,立即报告医生。 (3)如病人诉患肢剧烈疼痛应重视,并报告医生。 (四)功能锻炼指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被动活动及踝关节、足趾运动。 (五)出院指导 (1)继续坚持功能锻炼。 (2)2~4周复查1次,不适随诊。 (3)石膏外固定8~12周,内固定半年后骨折达骨性愈合,方可考虑取出。

二、糖尿病护理常规 1、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工作强度准确计算进食量,安排合理的饮食, 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易饥饿者,可多加蔬菜粗纤维食物。 2、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从事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等。 3、根据医嘱准确给予降糖药物,胰岛素应在每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并 注意轮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局部脂肪硬化。 4、在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患者如出现心慌、双手颤抖、 出冷汗、难忍的饥饿、头痛头昏、全身乏力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监测血糖,并告之医生并及时进行处理。 5、观察患者口渴程度及进食量,若食欲突减、厌食,应注意有无酮症酸中 毒的发生,若出现呕吐、腹痛、脱水、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则提示酮症酸中毒,应立即告之医生积极进行抢救。 6、注意口腔清洁,加强皮肤护理。经常检查足部、趾间,保持足部皮肤的 清洁干燥,选择舒适的鞋袜,防止足部烫伤、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7、做好疾病健康宣教,指导患者糖尿病饮食、降糖药物的应用及尿糖、血 糖监测的方法,并随身携带糖尿病的卡片,以便随时就诊。

脑囊虫病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诊断与治疗及健康教育

脑囊虫病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诊断与治疗及健康教育 什么是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是由猪肉绦虫所传染的一类脑部疾病,是由于口服猪肉绦虫虫卵,在人体内发育成囊尾蚴,经消化道穿出,从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再经体循环到达脑膜、脑实质以及脑室内,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可以表现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以及各种类型的混合。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人既是猪肉绦虫的终宿主(猪肉绦虫病)也是中间宿主(囊虫病)。感染途径有两种,最常见的,是外源性感染,即人体摄入被虫卵无人岛食物(外缘异体感染),或是绦虫病患者的手沾染了虫卵造成洎体外源性感染一即绦虫感染患者呕吐或绦虫的节片逆行入胃。虫卵进入干一指肠内孵化逸出六钩蚴。蚴虫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并发育成囊尾蚴,寄生在脑实质、脊髓、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 囊尾通过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作为异种蛋白引起脑组织变态反应和炎症、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颅内压增等机制所致。 临床表现 1、癫痫发作。有患者以癫痫为首发或唯一症状。发作形式的多样性和易变性为其特征,即同一患者可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发作。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最常见,甚至呈癫痫持续状态,其次为单纯部分发作、复杂部分发作、失神发作等。癫痫是在囊虫进入退行性变时刺激所致,当囊虫治愈或钙化后,大多数患者会停止癫痫发作或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2、颅内压增高。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神经盘水肿,甚至失明。第四脑室囊虫临床可表现急转头时,因囊虫阻塞第四脑室正中孔而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压急剧增高,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呕吐、眩晕、意识障碍、猝倒,甚至突然死亡。 3、局灶症状。囊虫位于大脑皮层,可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和语言功能障碍,位于小脑则出现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 4、精神症状和智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理解判断力下降、情绪低落、幻觉、妄想、精神错乱、尿便失禁等。这与囊虫引起广泛脑损害或脑萎缩有关。 5、脑膜刺激征。位于蛛网膜下腔的囊虫可导致囊虫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呕吐,少数可有发热、颈强直、脑膜刺激征。 6、神经系统之外表现。很多脑囊虫患者伴有脑外表现。最常见的为皮下和肌肉囊尾蚴结节,可出现在脑部症状之前或之后,结节数目可数枚至数千枚不等。少数患者可伴发眼囊虫病,囊虫可发生于眼的任何部位,以玻璃体最为常见。 病理检查 1、血常规和便常规。多数患者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个别可达10×10⁹/L以上,少数患者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大便检查发现绦虫卵提示存在绦虫病,是脑囊虫诊断的间接证据。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脑室型和蛛网膜型脑脊液变化一般较脑实质型明显,表现为白细胞可轻度增高,一般为(10~100)×10⁶/L,以淋巴细胞为主,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蛋白定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正常或轻度降低,氯化物正常。 3、头部CT

脑积水 诊断与治疗

脑积水诊断与治疗 定义 脑积水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和)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大的一种病症。其典型症状为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偶伴复视,眩晕及癫痫发作。未经治疗的先天性脑积水,虽有20%可以停止发展,但是,约半数患儿一年半内死亡。脑积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于脑积水严重程度正相关,应积极诊治。 脑脊液 cerebral spinal fluid(CSF)是充满于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属于无功能细胞外液,内含无机离子、葡萄糖和少量蛋白,细胞很少,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功能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巴,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总量在成人约150ml,产生的速率为0.3ml/min,日分泌量为在400~500ml。它处于不断地产生、循行和回流的平衡状态。 脑积水(Hydrocephalus)不是一种病,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病理结果。脑积水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和)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大的一种病症,通常以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和吸收不良较为多见,而分泌过多者较为少见。广义的脑积水亦应包括蛛网膜下腔积液、硬膜下积液等。 疾病分类 依据病理分类 ⑴梗阻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又称非交通性脑积水或称脑室内型梗阻性脑积水,是指病变位于脑室系统内或附近,阻塞脑室系统脑脊液循环而形成。即第四室出口以上部位发生阻塞造成的脑积水,是脑积水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常见于蛛网膜囊肿,导水管闭锁或狭窄,正中孔或室间孔发育不良。Chiari畸形,颅咽管瘤等。 ⑵交通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是由于脑室外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或吸收障碍所致的脑积水,也有产生过多的脑脊液而致脑积水(乳头状瘤)。 依据病因分类 ⑴创伤性脑积水;

要求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操作-血液科

一、要求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操作 内科:病例书写、体格检查、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心电图检查操作。 外科: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术前无菌操作(洗手、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等) 以及手术基本技能(皮肤切开、止血、打结、缝合等)、腰椎穿刺术、腹腔穿刺术、导尿术、石膏绷带及小夹板固定术;拆线术、换药术。 妇产科:产科四步触诊、测量宫高腹围、胎心听诊、骨盆外测量、窥阴器检查、双合诊(必要时三合诊)、拆线、换药、术野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 儿科:吸痰、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鼻导管给氧。

二、各项临床技能操作的具体内容 内科 胸膜腔穿刺术 【适应证】 1、诊断性穿刺,确定积液性质。 2、穿刺抽液或抽气,减轻对肺脏的压迫或抽吸脓液治疗脓胸。 3、胸腔内注射药物。 【禁忌症】 出血性疾病及体质衰弱、病情危重,难以耐受操作者应慎用。 【准备工作】 1、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 2、有药物过敏史者,必要时做普鲁卡因皮肤试验。 3、器械准备:胸腔穿剌包、无菌手套、治疗盘(碘酒、乙醇、棉签、胶布、局部麻醉药等)、椅子,盛放胸水的容器、试管、需做细菌培养者准备培养瓶。如需胸腔内给药,应准备好所需药品。 【操作方法】 1、体位:嘱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前额伏于前臂上。重症患者可取半卧位,患侧前臂上举置于枕部。 2、穿刺点定位:可用甲紫在皮肤做标记。 (1)胸腔穿刺抽液: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常选:①肩胛下角线7~ 9肋间;②腋后线7-8肋间;③腋中线6~ 7肋间;④腋前线5~ 6肋间。 (2)包裹性胸腔积液,可结合X线及超声波定位进行穿刺。 (3)气胸抽气减压:患侧锁骨中线2~ 3肋间或腋前线4~ 5肋间。 3、消毒:分别用碘油、乙醇在穿刺部位自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检查穿刺包内器械,注意穿刺针是否通畅。铺消毒孔巾。 4、局部麻醉:用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在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自皮肤向胸膜壁层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注药前注意回抽,观察有无气体、血液、胸水,方可推注麻醉药。 5、穿刺:术者左手食指与中指固定穿刺局部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在麻醉处缓缓刺入(与针栓相连的乳胶管应先用止血钳夹闭),当针体抵抗感突然消失时,表示已穿入胸腔,接上50mL注射器,松开止血钳抽液,助手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并随时夹闭乳胶管,以防空气进入。将抽取液体注入盛液容器中,计量并送检。抽液毕如需注药,则将药物经穿刺针注入。 6、术后处理:抽液毕,拔出穿刺针,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观察术后反应,注意并发症,如气胸、肺水肿等。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对精神紧张者,可术前半小时给安定10mg,或可待因30mg镇静止咳。 2、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发生连续咳嗽或出现头晕、出汗、心悸等胸膜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做相应处理。 3、一次抽液不可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 100mL。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脓胸应尽量抽尽。做细胞学检查至少需100mL,并应立即送检。 4、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始终保持胸腔负压。

标准开颅手术中常用的止血技术

标准开颅手术中常用的止血技术 与其他手术技术相比,199标准开颅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中常用的止血技术(熟练)极其重要。此外,由于特殊的止血工具,例如单极电凝、双极电凝,甚至最先进的用于冲洗和电凝的现代双极电凝和激光气化止血设备,它们无疑给神经外科止血技术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其价格昂贵,它们目前不能被广泛推广。然而,神经外科的止血技术和止血技巧已经受到了大家的重视。然而,有些人没有掌握止血或止血技巧,从而延长了手术时间,甚至造成严重病例、执照发放甚至病人死亡。例如,术中出血过多导致失血性休克,术后再出血导致术后颅内血肿,不仅给操作者带来困难,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结合我们的实践,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书籍和杂志,对神经外科技术手术中的止血技术进行了总结,分为预防性止血技术和止血技术,现收集如下:1 .止血要求:①止血应彻底充分,不应遗漏出血点和痉挛血管;(2)止血应耐心,不考虑手术时间; (3)止血应准确; ④轻轻止血,不损伤周围结构;(5)止血应严密 2。神经外科损伤中常用的止血技术可细分为以下几种:1 .钳止血,包括钳止血和银钳止血;2.压迫止血;3、涂抹止血法;4、悬吊止血法; 5、填塞止血法(或填塞法);6.缝合止血;7.结扎和止血;8、修复止血法;9.两阶段电凝止血法;10、双氧水冲洗止血法;

-11、明胶海绵和棉片抽吸止血法(简称止血三部曲法);12、药物止血方法; 13、生理盐水冲洗止血法; 14、牵引止血(乳突牵引止血、椎板牵引止血、颅骨牵引止血);15、激光气化止血法;16.其他的 3。神经外科常用的预防性止血技术有:1。麻醉止血;2.压迫止血; 3.双极电凝止血; 4.结扎和止血; 5.栓塞止血;6、夹紧止血法;7.药物止血;8、缝合止血法;9.其他的 为便于描述,我们将其分为 1,皮肤切口和手术切口的软组织止血;2.骨窗(或骨瓣)和骨窦止血;3,硬膜外止血,包括①硬膜外止血;(2)硬膜止血;③硬膜下止血(如软脑膜、蛛网膜、蛛网膜颗粒); 4、静脉窦止血;5.脑组织止血; 6、病灶止血,如实体瘤、术后残端止血、囊肿包膜止血等。具体如下:(1)幕上开颅术:麻醉止血常用于256±199°切口前。手术切口皮肤软组织切口的止血技术首先是在切口线和两侧。通常,将0.25%的普鲁卡因溶解在200-300毫升的溶液中作为麻醉剂,并在0.5-1毫升中加入0.1%的肾上腺素(高血压患者或需要避免血压升高 者手术中禁止)。首先使用细针。最近,我们经常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这便于注射,避免了因玻璃针重量大和容易破裂而造成的操作困难。沿着切口进行皮下注射。首先,形成俯仰,然后将针皮下注射到切口线中。我们意识到,当注射的皮肤稍微紧张和稍微发白,并且在切开

腰椎穿刺问答

Q1. 术前准备除了准备器械外还需哪些特别准备? A1: 稳定患者情绪,嘱患者排空膀胱,测患者生命征及看眼底等措施。 Q2. 侧卧位成人的脑脊液压力是多少?儿童及新生儿分别是多少? A2:侧卧位成人的脑脊液压力为0.78-1.96kPa(80-200mmH2O),超过200mmH2O提示颅压 增高。婴儿及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H2O),新生儿为0.098-0.14kPa(10— 14mmH2O)。 Q3. 压力动力学检查有哪些?有何目的? A3:压力动力学检查有以下两项。 (1)颈静脉压迫试验(Queckenstedt试验):用手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 而致颅内压力增高,增高了的压力传达到连接于腰椎穿刺针的压力玻管上,可引起液面的 明显升高,放松压迫后液面迅速下降。无梗阻时脑脊液压力应在颈部加压后15秒左右迅速升至最高点,去压后15秒左右又能迅速降至初压水平。目的是判断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流动是否通畅。部分梗阻时压力上升、下降均缓慢,或上升后不能下降至初压水平;完全梗阻时,则在颈部加压后,测压管脑脊液压力不升或上升极少。 (2)压腹试验:作压颈试验前,应先作压腹试验,目的是了解针头是否在椎管蛛网膜下腔内。检查者以手掌压迫患者的腹部10~20s,脑脊液压力迅速上升,松手后20s内恢复初压 水平,如无上述反应,表示穿刺位臵不当或穿刺针不通畅。 Q4. 从脑脊液外观怎样区别穿刺损伤? A4:用三管连续接取脑脊液,如果颜色逐渐变淡,提示穿刺损伤;均匀一致为血性脑脊液。Q5. 如何确定进针角度? A5:一旦确定穿刺部位后,开始进针,针芯固定到位,进针点为确定穿刺点下部棘突的上缘,向头部偏斜15o角,好像是对准肚脐的方向。最近的数据显示:采用“铅笔尖”样的 细针穿刺可以降低术后疼痛的风险,这是由于细针可以减少对硬脊膜囊的切断伤,从而可 以减少脑脊液的渗漏。一般情况下,采用斜面针进行穿刺,斜面针应处于矢状位(前后位),目的是减少对硬脊膜的切断左右,仅仅会出现较少的渗漏作用,穿刺针应与棘突相 平行。

蛛网膜囊肿

一、什么是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 , AC) 是脑或脊髓实质外囊性占位性病变, 属非肿瘤性, 由一透明的蛛网膜包裹, 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无交通, 囊液呈无色或微黄色透明状。Howship 1819 年和Bright 1931 年首先报道。 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原因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发生的相关知识是相当有限的。根据大多数可靠的病因学描述,蛛网膜囊肿源于蛛网膜母细胞发育失常导致一个隔膜分裂或重迭。也有学者认为蛛网膜囊肿发源于蛛网膜与硬脑膜外层的原始间叶细胞发育缺陷形成蛛网膜腔隙进一步发展成蛛网膜囊肿,胚胎发育早期不正常的脑脊液流动异常也可能形成蛛网膜囊肿。继发性蛛网膜囊肿为出生后感染、外伤、出血等引起蛛网膜粘连, 脑脊液被包裹形成的囊肿,内层隔膜存在炎性细胞和铁质。关于蛛网膜囊肿增大的原因存在争议,假说之一认为蛛网膜囊肿内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渗透压差,但这种解释同囊液与脑脊液性质相似的特征相矛盾。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蛛网膜囊肿逐步增大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蛛网膜囊肿囊壁存在分泌功能,酶超细胞生物试验证明囊壁存在具有分泌功能的结构。Na-K 三磷酸腺酐酶、碱性磷酸酶可使脑脊液向囊内移动。第二、假设在解剖上存在囊内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单向活瓣,这种通路允许脑脊液向囊内移动。 三、蛛网膜囊肿的分类: (一)根据组织学将蛛网膜囊肿分为两种类型: 1、单纯蛛网膜囊肿。蛛网膜细胞层可能有分泌CSF 功能。 2 、复杂型蛛网膜囊肿。囊壁更为复杂, 含有神经胶质, 室管膜和其他组织。 (二)病理学上将蛛网膜囊肿分为:1 、真性蛛网膜囊肿。蛛网膜两层

间分离成封闭囊袋, 其间充满脑脊液而构成的囊肿, 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 2 、假性蛛网膜囊肿。囊壁由蛛网膜和软脑膜组成, 囊腔与蛛网膜下腔有一狭窄的通道,脑脊液可以互相流动。这一分法可以帮助对脑组织影响的认识,亦可确定是否需要外科处理。 (三)根据发病原因将蛛网膜囊肿可分为: 1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2 、继发性蛛网膜囊肿 (四)根据病变部位将蛛网膜囊肿分为: 1 、颅内蛛网膜囊肿 (1)幕上蛛网膜囊肿 a) 外侧裂囊肿b) 鞍区囊肿c) 大脑凸面蛛网膜囊肿 b) 裂囊肿 c) 四叠体囊肿 (2)、幕下蛛网膜囊肿 a)小脑囊肿 b)桥小脑角囊肿 c)四脑室囊肿 2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 (1)硬膜下囊肿 (2)硬膜外囊肿 3 、颅骨板障内蛛网膜囊肿 同部位蛛网膜囊肿影像表现:

枕大池(即蛛网膜)囊肿 介绍

枕大池(即蛛网膜)囊肿介绍 蛛网膜囊肿属于先天性良性脑囊肿病变是由于发育期蛛网膜分裂异常所致囊壁多为蛛网膜神经胶质及软脑膜囊内有脑脊液样囊液囊肿位于脑表面脑裂及脑池部不累及脑实质多为单发少数多发本病多无症状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发育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 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孙立泳住院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吴浩副主任医师 疾病分类 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外伤性及感染后)两大类先天性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内所形成的袋状结构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继发性者由于蛛网膜粘连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内含脑脊液 按部位不同可分为颅内型及脊髓型两类颅内型多位于脑表的相关脑池脊髓型可位于硬膜外硬膜内或神经鞘膜引起相关神经根性症状体征[] 病因病理 颅内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测:①本症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即囊肿位于蛛网膜内 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四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份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②还有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③因本症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内有异位脉络丛大脑镰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颞叶及颈内动脉缺失等均证实本症发生基本原因为脑发育不全所致蛛网膜囊肿不断增大的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可能是:①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④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 感染后蛛网膜囊肿

Rathke裂囊肿手术

Rathke裂囊肿手术 【名称】 Rathke裂囊肿手术 【概述】 Rathke裂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囊肿,来源于胚胎颅咽管的残余上皮细胞。在胚胎4周时,原口上方外胚胎层细胞向上凸出形成Rathke囊,在胚胎7周前闭合而成颅咽管,其前壁形成垂体陷凹,以后发育成垂体前叶;后壁细胞增生较少,发育成垂体中叶(参阅“垂体腺瘤手术”,“颅咽管瘤手术”)。Shanklin(1949)在100例正常尸检中发现22例于这两种组织间残存腔隙,其中13例形成小囊肿,储有囊液而无临床症状,将其称为Rathke裂。此后陆续有作者发现该裂形成的囊肿可逐渐增大,对周围结构造成压迫而产生临床症状,将其称为症状性Rathke裂囊肿。El-Mahdy(1998)报告28例,其中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占71.4%,假复层鳞状上皮占17%,混合上皮细胞占7%;囊内液体透明微黄者占21.4%,粘稠混浊或粘液状者占60.7%,其颜色由绿至棕褐色不一。此外,也有作者报告其内容类似上皮样囊肿。发生率:文献统计,在常规尸检中,其发生率为12%~13%。这些病人在死前多无临床症状,只有在其增大,压迫周围结构才产生临床症状,称为症状性Rathke裂囊肿。在20世纪80年代前,CT及MRI尚未普遍应用,诊断甚为困难,仅有个案报告。Yoshida(1997)统计以往文献仅报道34例。以后由于CT和MRI的应用,其发生率明显增加,Voelker(1991)文献统计为155例,El-Mahdy(1998)报告手术的垂体区病变400例中,28例为症状性Rathke囊肿,占7%。据该氏报告,这些囊肿一般位于蝶鞍内垂体前叶与中叶间,较大的囊肿可达鞍隔上垂体柄及漏斗周围,个别囊肿内含实质性瘤块,或与难染性垂体腺瘤或颅咽管瘤合并生长,有时向上可突入第三脑室。临床表现:症状性Rathke囊肿可见于各种年龄,但多发生于40~50岁之间。病程缓慢,平均3~4年,但亦可因发生垂体卒中而迅速发病。一

医学知识之骶管囊肿

骶管囊肿 一概述 骶管囊肿(sacral canal cysts)一般认为是先天性疾病,也有部分 是后天获得的,属于硬脊膜内囊肿,以长期的慢性下腰部、骶尾部和 会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二病因 骶管囊肿多数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也有部分是后天获得的,后者 常继发于外伤、感染和肿瘤之后的粘连性蛛网膜炎。二者共同的发病 机制是硬脊膜和或蛛网膜的先天性或后天性薄弱,加之脑脊液静水压 等因素,形成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的囊腔,脑脊液随着动脉搏动进入囊内,最终由于流出不畅、液体静水压和脑脊液搏动性冲击而逐渐扩大,形成局限性囊肿。 三分类 骶管囊肿属脊膜囊肿的一种类型,脊膜囊肿按Nabors分型可分为ⅠA、 ⅠB、Ⅱ和Ⅲ型,骶管囊肿主要属于其中的ⅠB型和Ⅱ型: 1.NaborsⅠB型 又称骶管脊膜膨出、隐性骶管脊膜膨出,属不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硬 膜外脊膜囊肿,多位于骶管S1-3水平,常为多发性。 2.NaborsⅡ型 属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又称之为Tarlov神经束膜囊 肿或脊神经根憩室,为脊髓神经根袖远端的异常扩张形成囊肿,一般 位于S2-3水平脊神经节或其远端,多见于成年人。

四临床表现 椎管内脊膜囊肿一般不引起明显的不适,有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1.NaborsⅠB型 多位于骶管S1-3水平,常为多发性,多见于成年人,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一般无症状,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可能相关的疾病包括幼年期脊柱后凸、类风湿脊柱强直和神经纤维瘤病。 2.NaborsⅡ型 一般位于S2-3水平脊神经节或其远端,多见于成年人,约1/4有临床症状,可表现为神经源性跛行、下腰痛、坐骨神经痛和慢性会阴部痛,有时会出现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和反射改变。 五检查 1.Queckenstedt试验 提示蛛网膜下腔无阻塞或不全阻塞。 2.X线平片 骶管扩大,椎体后缘骨质侵蚀呈扇状花边样改变,亦可见同时伴发的隐性脊柱裂、脊柱滑脱和脊柱后凸等腰骶部先天性畸形。 3.CT 腰骶部骨质破坏和椎管内低密度占位,Ⅱ型的特征表现是脊髓造影后C T扫描可见延迟显像。 4.MRI(磁共振)

脑脊液系统显像

脑脊液系统显像 脑脊液(CSF)显像是将不参与代谢过程,只是作为指示剂的水溶性显像剂,注入到蛛网膜下腔后,它将混合在CSF中参与CSF循行,指示CSF的生成数量、速率和被吸收入血的过程量。在体外用显像装置追踪,以此来了解和判断CSF循环动力学功能,以助疾病的诊断。 一、适应证 1.脊髓肿瘤、脊髓炎症、脊髓蛛网膜炎、椎骨转移瘤或骨肿瘤等疾病脊髓蛛网膜通畅程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脑积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括大脑导水管先天畸形,第四脑室正中孔或侧孔纤维化,囊肿或肿瘤压迫等; 3.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脑萎缩的鉴别诊断,如Alzheimer病、老年性痴呆、代谢性病变、脑动脉硬化症等; 5.脑脊液漏的检测与定位诊断; 6.CSF系统术后短路通道功能的评价; 7.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急性期时,CSF循环功能和蛛网膜下腔通畅情况的评价; 8.脑外伤和脑部术后CSF循环功能、蛛网膜下腔通畅情况,脑穿透性畸形、蛛网膜囊肿等。 二、禁忌证 无明确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 1.显像剂 ⑴99m Tc-二乙三胺五醋酸(DTPA)用量74~185 MBq(2~5mCi),体积 1ml。 ⑵111In-DTPA半衰期2.8天,主要的能量 173keV和247keV,用量37MBq(lmCi),体积1ml,适合观察 48~72小时CSF循环情况,对脑脊髓膜的辐射量不大。 2.操作程序 ⑴检查前向受检患者简要说明本检查的价值和临床意义,解除患者对穿刺操作的顾虑和紧张情绪,求得积极配合。

⑵疑有CSF漏者,在检查前用棉球堵塞双侧鼻孔或双侧外耳道,防止含有显像剂的CSF外溢干扰影像和污染检查床台。检查后测定鼻栓和耳塞是否有放射性,以证实CSF漏是否存在。 ⑶腰椎穿刺术。采用常规方法,由核医学科医师或神经科专科医师实施。 ⑷小脑延髓穿刺术。采用常规方法,由神经科医师实施。 3.仪器条件 ⑴SPECT或γ相机探头配置低能通用型准直器。 ⑵检查前准备,向患儿和患儿家长简要说明本检查的意义,求得积极配合。疑有CSF漏者,在检查前用棉球作鼻栓或耳塞,堵塞双侧鼻孔或双侧外耳道。检查后测定鼻栓和耳塞是否有放射性,证实是否有CSF漏。 ⑶给药方式,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常规腰穿成功后,接上装有显像剂的注射器,用缓慢流出的CSF稀释至2~3ml,再缓慢将显像剂推注到蛛网膜下腔,然后放入针芯,起针盖敷料术毕。对颅压较高的患儿应按压腰穿局部2~3min,防止显像剂外溢。腰穿后4~6h内要求患儿全身放松,尽量去枕平卧,防止出现低压性头痛。 ⑷影像采集条件,一般分别于注射后1h、3h、6h、24h进行前位和后位全脑脊蛛网膜下腔显像。使用99m Tc-DTPA时探头配置低能通用型准直器,能峰140 keV,窗宽20%;使用111In-DTPA时探头配置中能准直器,能峰取173和247keV,窗宽20%。两者采集矩阵皆为256×1024,扫描速度15~20cm/min。1h后的各次显像加摄头部前位、后位、左侧位和右侧位像,采集矩阵256×256;时间采集方式,每次采集时间要求放射性计数一致,以便对比各次结果。对CSF循环速度较慢者,可延迟至48h或72h。 ⑸影像组合显示。将全脑脊腔影像和脑池影像或全脑脊腔断层像归一化后,在同一屏幕上组合显示,使其位置、大小和色调一致,并摄片。摄片条件同第一节。 ⑹定量测定。用感兴趣区(ROI)勾画技术将全脑脊腔分割成四段,头部为C,脊髓腔为S,S的下2/3为L,C+S为T。111In-DTPA注入后15min进行全脑脊腔 作为100%的基数,比较不同时间的比率。 显像,求得全脑脊腔的总计数T 15 四、注意事项 1.实施腰椎穿刺术和小脑延髓穿刺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2.腰椎穿刺后要求患者全身放松,去枕平卧4~6h。若患者出现穿刺后低压性头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护理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护理。方法:在2019年6 月至2020年8月之间,本研究所选择了86例术后脑实质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方法的区别分为对照组(n = 43)和观察组(n = 43),观察组采用 质量护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然后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生活 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P <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神经外 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提高护理质量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值 得推广。 关键词:神经外科;颅内感染;护理 经过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颅内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们不仅会阻止患 者的康复情况,还会延长期住院的时间。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将极大 地影响患者的痊愈,并在严重的情况下导致患者死亡。因此,神经外科手术后 颅内感染是临床上高度重视的一种并发症。本文对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护 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共有59例患者发生了颅 内神经外科感染,其中39例男性和20例女性。平均年龄为45岁。疾病分类: 31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6种外伤性或高血压性脑出血,7种血管疾病,5种其 他疾病(包括脑脓肿),基底畸形,蛛网膜囊肿等。。 1.2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验)》规定,对颅内感染,发烧症状,颅压合一(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颈部阻力,布,革兰氏阳性,阿司匹林),脑脊液(CSF)是典型的炎症改变之一;或细菌性脑 膜炎或心室炎症可被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或心室炎症,尽管脑脊液中的白细胞仅 轻度至中度升高,但经过抗菌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脑 脊液涂片或培养的结果不影响诊断。在该组中,术后颅内感染的发作时间为1

空泡蝶鞍

. '. 空泡蝶鞍综合征是什么病? 磁共振检查经常有空泡蝶鞍的诊断,那么到底空泡蝶鞍综合征症状体征是什 么?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空泡蝶鞍综合征即Busch-Colby 综合征,又称鞍隔缺损、蛛网膜囊肿、鞍内蛛网膜憩室、鞍内蛛网膜囊肿等。本病征指蛛网膜下腔疝入到蝶鞍内,垂体受压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1.视器官的障碍:有视器官障碍,晶体和虹膜异常,严重视力下降,视神经萎缩或视野缩小。 2.脑脊液鼻漏其发生率约7%~19.2%。多有头痛。 3.内分泌改变成人患者多无内分泌改变的症状或体征,部分可有垂体前叶和后叶功能减低。儿童可有下丘脑-垂体轴功能检查异常。 4.骨骼畸形儿童病例可伴有骨骼发育不良综合征。 确诊空泡蝶鞍综合征需要做什么检查? 实验室检查: 继发感染者可有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的显著增高;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颅内感染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显著增高;内分泌改变者,下丘脑-垂体功能检查结果可有异常发现。 其他辅助检查: X 线检查头颅平片,多表现为蝶鞍增大。气脑造影和CT 颅脑扫描对本病征诊断有确切帮助,可发现气体自由进入鞍内并可见液平这是本病征的主要诊断依据。儿童病例X 线骨骼检查可发现畸形。 磁共振显示:鞍区内充满长T1、长T2脑脊液样信号影,垂体受压变薄。。 诊断:根据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可诊断。 空泡蝶鞍综合征如何治疗? 无特殊临床表现者,不需要进行治疗。有明显视力障碍及鼻漏者,有人主张手术处理。内分泌功能低下者可暂做替代治疗。 如何预防空泡蝶鞍综合征? 预后:本病征预后与原发病因有关。预防:目前无系统预防措施。 空泡蝶鞍综合征应该注意什么? 本病无特殊预防方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基层医院CT增强扫描的护理配合

基层医院CT增强扫描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基层小型医院CT增强扫描的护理配合。方法: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加压输注造影剂,同时辅予患者在增强扫描不同阶段的心理护理,配合医师完成CT增强扫描。结果:造影剂输注速度达到CT增强扫描的要求,269例患者顺利完成扫描操作,均得到理想的增强效果。结论:这种CT增强扫描的护理配合,取材容易,操作方便,对基层医院可以节约开支,对方便患者、让患者得到对疾病的进一步确诊,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标签:CT增强扫描;留置针;加压输注;护理 CT增强扫描,是经静脉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使病变组织对X线吸收率改变,加大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之间灰阶差,从而提高病变检出率;是通过静脉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对比剂)使其在组织中短时间内达到一定浓度,从而达到CT增强的显影效果[1]。目前,在国外及国内大医院CT 室,增强扫描均使用高压注射泵。而本院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加压输注造影剂的方法以替代高压注射泵注射,同时辅予患者在增强扫描不同阶段的心理护理,配合医师完成CT增强扫描,均达到理想的增强效果。现就笔者对269例CT增强扫描的护理配合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7月~2009年12月,本院CT室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加压输注造影剂的方法进行CT增强扫描共269例,其中,男177例,女92例;年龄21~75岁;头颅增强43例,胸部增强98例,腹部增强122例,盆腔6例。选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碘普罗胺注射液(优维显300),规格为100 ml/瓶,每次造影剂用量为80~85 ml。 1.2 操作方法 术前取30%泛影葡胺1 ml作静脉注射碘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后,造影剂使用前加热至35~37℃以被更好地耐受且降低其黏滞度而使注射更容易,按普通静脉输液法进行操作,选取18 G带加药壶的静脉留置针,取患者上肢前臂较大的静脉血管作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接上输液管并试滴1~2 ml的造影剂以冲回留置针的回血,关闭输液开关,遵医嘱由静脉留置针加药壶口注入地塞米松5~10 mg 以预防过敏性反应。护士撤出扫描室并告知医师可作扫描定位,扫描定位后,护士开始作空气加压输注造影剂的操作,在无菌操作下于瓶内注入所需造影剂等量的空气,空气由输液排气管注入(排气管滤过帽剪掉,注射器乳头接排气管注气)。双人操作,一人用50 ml注射器注气,另一人用止血钳开夹排气管以配合注气,待注入等量空气后止血钳要夹紧排气管并倒挂于输液架钩上(防止排气管及止血钳坠脱)。注气完毕后须观察输液管压力及有无气泡等情况,然后输注开始。打开输液开关,观察输注情况约5 s后护士即刻撤至观察窗前,继续观察患者动态及造影剂输注情况,当造影剂注入40~50 ml时,立即通知医师以作增强扫描的摄片操作,当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小儿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18)_真题无答案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小儿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18) (总分96.97, 做题时间120分钟) 不定项选择 1. 患儿男,1岁。进行性头颅增大8个月,加重伴呕吐2个月。患儿近8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颅进行性增大伴哭闹。2个月前症状加重,呕吐较频繁,为胃内容物。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头颅较大,与躯干不成比例,囟门饱满、膨出,头皮静脉扩张、充血,叩击颅骨有破罐音,颅缝扩大,"落日征"(上视障碍)阳性,腱反射亢进。提示:经充分术前准备,成功为患儿施行了手术。术后应注意防治的并发症是 SSS_MULTI_SEL A 分流不足 B 腹腔感染 C 硬膜下出血 D 分流管阻塞 E 癫痫 F 硅过敏 2. 患儿,3岁,家长无意中发现其右腹部有一包块,拳头大小,平时无不适。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做的检查是 SSS_MULTI_SEL A 胸部X线片 B 腹部超声 C IVP D 腹部MRI E 腹部CT F 腹腔穿刺

G 膀胱尿道造影 H 膀胱镜检查 3. 患儿男,1岁。进行性头颅增大8个月,加重伴呕吐2个月。患儿近8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颅进行性增大伴哭闹。2个月前症状加重,呕吐较频繁,为胃内容物。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头颅较大,与躯干不成比例,囟门饱满、膨出,头皮静脉扩张、充血,叩击颅骨有破罐音,颅缝扩大,"落日征"(上视障碍)阳性,腱反射亢进。本病常见的病因是 SSS_MULTI_SEL A Chiari畸形 B 脑囊虫 C 原发中脑导水管狭窄 D 继发性中脑导水管神经胶质增生 E 脑膜炎 F 脑室内出血 4. 患儿,3岁,家长无意中发现其右腹部有一包块,拳头大小,平时无不适。若肿物经查体和影像检查证实为实性,可能的诊断有 SSS_MULTI_SEL A 胆总管囊肿 B 肝母细胞瘤 C 神经母细胞瘤 D 右肾积水 E 肾母细胞瘤 F 腹膜后畸胎瘤 G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朱曦;谢京诚;陈信康;姬绍先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1998(30)3 【摘要】目的:回顾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 和治疗原则。方法:对CT或MRI确诊并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1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手术效果进行了分析和随访。结果:随访1~5年,17例(17/21)病人术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19例(19/21)囊肿术后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先天性颅内蛛网膜囊肿占绝大多数;病灶部位以中颅窝外侧部和枕部最多;儿童多见;CT或MRI扫描是主要诊断手段;囊肿合并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有颅内压增高是手术的适应证。手术需在显微镜下进行,以切除囊壁建立囊腔和蛛网膜下腔交通为原则,对合并癫痫病例要同时松解囊周脑皮层表面血管的束缚。复发病例多与囊腔和蛛网膜下腔沟通欠佳及术后未及时引流血性脑脊液有关。 【总页数】3页(P273-275) 【作者】朱曦;谢京诚;陈信康;姬绍先 【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同济医科大学第二教学医院神经外 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R735.45

【相关文献】 1.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J], 席东海;陈益民 2.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张延铭;闫学江;陈祎阳 3.也谈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冯祖荫 4.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J], 张婷;马杰 5.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J], 秦龙;熊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检查基本常规

颅脑CT扫描 【适应证】 1.先天性颅脑发育不全; 2.颅脑损伤; 3.脑血管病; 4.颅内肿瘤; 5.颅内感染性疾病; 6.髓鞘形成异常和脱髓鞘疾患。 【禁忌证】 平扫一般无禁忌证,但颅内有金属异物时,可因金属异物伪影影响图象质量,而无法作诊断。增强扫描禁忌证与静脉注射碘造影剂的禁忌证相同。 【操作要点】 1.普通扫描(平扫) (1)横断面扫描: 1)病人仰卧,头摆正,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正中线在同一平面上,瞳间线与矢状面垂直; 2)扫头颅侧位定位像; 3)以听眶上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层厚8~10mm,间隔8~10 mm,一般扫9~12层; 4)对小病灶可做2~5 mm层厚的薄层连续扫描或重叠扫描 (2)冠状面扫描: 1)病人仰卧或俯卧,头摆正,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正中线在同一平面上,瞳间线与矢状面垂直,头部尽量后仰或前伸; 2)扫头颅侧位定位像; 3)扫描线与听眦线垂直; 4)层厚和间隔与横断面扫描相同。 2.增强扫描: (1)对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应了解其有无过敏史和高危因素,向其说明增强可能出现的问题,征得病人同意,并签署《接受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的志愿书》; (2)于造影前3日内作碘过敏试验,静脉注射30%水溶性碘造影剂1ml,观察15分钟,无反应方可作增强扫描; (3)对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应要求空腹,检查前4~6小时禁食。 增强扫描所用的造影剂为水溶性碘造影剂,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种。前者为60%复方泛影葡胺,后者为300mg/ml优维显(或欧乃派克、碘必乐等)。小儿用量按1.5~2ml/kg 体重计算,成人一般为60~100ml。常规使用静脉团注法,即将预定剂量的高浓度造影剂加压快速注入肘静脉或前臂的静脉,给药后立即进行扫描; 3.照片窗宽、窗位:W90~100Hu L35~50Hu。 【注意事项】 1.头部位置摆正及制动极为重要,对躁动或不合作的病人可用制动带固定。如无效,应请临床医生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或作基础麻醉。如仍难控制活动者,应暂缓检查; 2.对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卒中、先天性颅脑发育不全可只作平扫;对疑有颅内转移性肿瘤、颅内肿瘤术后复查或只有增强扫描才能显示病变的病人可只作增强扫描;一般病人常规先平扫后再作增强扫描;

CT检查规范及流程

CT检查规范及流程(诊疗常规) 第一节CT室规章制度 预约常规 1. 预约时首先应仔细阅读申请单,熟悉病人的病情,了解其检查部位与检查要求。按不同检查部位的具体要求,核对申请单内容是否合乎标准,并将申请单补充完整; 2. 嘱咐病人来检查时携带有关的病史资料,如既往的病历、超声、X线、放射性核素、MRI和以前作过的CT检查等各种资料和照片,以备参考; 3. 预约时应视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定检查顺序,优先安排急重病人; 4. 发给附有“病人须知”的预约单; 5. 需要作增强扫描的病人应询问其有无过敏史,了解其心肾功能,记录于检查申请单上,并向其解释签署《接受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志愿书》的要求; 6. 需要作增强扫描的病人,应要求其家属陪同来检查。危重病人需要有关医护人员监护; 7. 对于部分儿童或神智不清、检查不合作者,应通知其检查前使用镇静剂或作基础麻醉; 8. 胸部或腰椎间盘CT扫描的病人,要求检查时带一周内拍的胸部或腰椎正侧位片来;脊椎外伤作CT扫描的病人,要求检查时带三天内拍的脊椎正侧位片来;腹部或/和盆腔CT检查的病人,要求其一周内不服含重金属的药品,不做胃肠钡剂检查。已作钡剂检查者,须待钡剂排空后再行检查; 9. 询问并登记病人的通讯地址、电话号码或转诊医院的地址和住院号。 接诊常规 1. 登记员将当天预约好的申请单预先交给医师; 2. 医师应仔细阅读申请单,熟悉病人的病情,了解其检查部位与检查要求;阅读病人所带来的病史资料和超声、X线、放射性核素、MRI及以前作过的CT检查等各种资料和照片。审核申请单并根据检查和诊断要求将申请单和病史资料补充完整; 3. 需要作增强扫描的病人应提前作好碘过敏试验,并请家属在《接受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志愿书》上签字; 4. 医师根据临床的要求和疾病诊断的需要制定扫描计划,包括扫描前的准备、扫描体位、范围、观察野、层厚、间隔和X线剂量等;同时确定增强扫描病人使用造影剂的种类、剂量和注射方法。 CT扫描前准备常规 1. 预先让病人了解检查过程,以取得病人的合作,向作胸、腹部CT扫描的病人耐心陈述屏气的重要性,并训练1~2次,直到病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