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出课堂

走出课堂

走出课堂

走出课堂

教师在台上口沫横飞地上课,底下的同学不以为意地望着教室的外头;期盼放学钟声的响起,让学生逃离教室的禁锢,让学生逃离教师的呵斥,让学生逃离考试的恐惧。

走出教室,没有作业的困扰,只有翠绿树叶的清新;走出教室,没有教室内的汗臭味,只有花朵的芳香;走出教室,没有课业的压力,只有外头树木的气息。有一些知识,不只有在教室,或是教师教才能知道;有一些知识存在于生活四周,需要自己去开掘,自己去领悟,自己去学习的。教师不会教我们如何生存下去,也不会教我们单独生活,更不会教我们去欣赏四周的美,这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必须自己去开掘的。

我们的思想,不该局限在教室内;我们的视野,不该禁锢在教室内;我们的内心,不该束缚在教室里面。教室外面的知识,无限广阔,假如只是学教室里面的知识,就会像坐井观天,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辽阔!走出教室,就可以学习到,知识,未必存在于教室内。

内心的知识,不要局限在教室内;内心的好奇;不要被课业所禁锢;内心的思想,不要被教室给束缚。走出教室,接受外面大自然的热情迎接,让自己领悟无穷的知识,发现自己不再只是禁锢在教室内!

走出教室,往前跨一步,会发现,大自然的知识,是无尽的丰富;大自然的世界,是无限辽阔;大自然的世界,无限地美丽。

1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一、单调的“标准化”导致固步自封 传统课堂的“教”,多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愿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统一的“程式化”导致创新匮乏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致出现了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现象。现行普遍的课堂是一种在课堂纪律支配下的课堂,教师强调纪律的严肃性,纪律的一致性,纪律的不可逾越性。岂不知这种冰冷的纪律往往成了限定学生听课行为的障碍和樊笼。教师精心制定的教学或行为规范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了。过分的规矩,更扼杀了学生们潜在的创造才能,压抑了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以致使学校、教师成为学生心灵残障的制造者。 传统课堂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则处于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中。老师讲课时,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时,学生们要举手征得老师的许可方才回答。有些人甚至以自己高压下形成的准军事化管理作为成功的典范,炫耀的资本。事实上,那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的场面下

走近专家感受课堂精彩

走近专家,感受课堂精彩 —————昭通听课心得 威宁县第二小学李冬梅 2015年4月18—1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昭通市昭阳区第四小学开展的全国新课改名校洋思中学、东庐中学、谢家湾小学经典教学模式暨小学语文、数学创新优质课堂现场观摩活动。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来自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的特级教师孙贵合上了展示课:《因数和倍数》课后作了《巧设练习让课堂更具实效》的专题讲座,昆明市五华区虹山小学的高级教师袁明勇上了展示课《规则的多边形》并作了《静静的等待花开》的专题讲座,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于颖上了展示课《游戏》,并作了专题讲座《“自主课堂”应有的表征及策略》。三位专家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展示课中三位专家饱满的情感、生动的语言、高超的教学艺术,学生有序的探究、即兴的表达、聪明的才智,课堂巧妙的设计、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无不让听课教师为之信服、为之陶醉、为之赞誉。 特别是孙贵合老师上的《因数和倍数》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教师以其别样的智慧激活着学生灵动的思考,真正体现了课堂“静、实、高”的效果。尤其是“实”这点体现的特别充分,不光是“实在”,而且是“朴实、真实”,没有光鲜亮丽的图片动画,没有生动有趣的游戏互动,有的却是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细致的讲解,教师所追求的

“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的创造境界。”这种创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在这短短的2天时间里,从每位专家的展示课和专题讲座中我领略到每个专家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这些专家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教学专家们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用真情拨动学生那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创造的精神的琴弦。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专家正是深知其中的精髓,所以专家的课堂朴实而显睿智。 走近专家,学习专家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缩短与专家的差距。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对课堂教学不断探索,走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精修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人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文章摘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应自觉的、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乐学,保证学生能学,培养学生会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小学低段的孩子好说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每一位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我在长期的低段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初步学会发现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孩子们的

兴趣所在,先让他们随意看,表面的内容看够了,再一步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老师要求去观察。 二、让学生想自己所想的,初步学会思考 低年级儿童最富于想象,而且易于激发。学会联想又是促进学习思考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为了唤起学生利用生活情景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使他们学会思考,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不限制他们,慢慢让他们知道联想不是凭空想象或胡乱猜想,而是依据客观事实,把联想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现实的联想。 为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探索的精神,我在教学之余不定时地出一些“聪明题”让学生解答,不失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举措。他们一看见我出聪明题,便会聚集在小黑板前猜啊、想啊、讨论啊,都想做出“聪明题”,做个聪明的孩子。有些题目学生当天做不出,就把题目带回家与家长一起探讨、研究,第二天再把答案告诉老师。不管通过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能自己讲清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我都给予表扬并奖励粘纸作鼓励。一开始是我编题给学生解答,后来就有学生主动找题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出题、解题的热情更加高涨。孩子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充分开动了脑筋,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初步学会表达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异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异 2014-04-18教育信息化 先学后教符合教育规律 传统教学结构是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传授知识,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或者感悟巩固;“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是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传授的识得过程与基本的习得过程发生在课外,知识内化的习得与悟得过程发生在课堂。 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悟得是指学生通过思考与觉悟,内化所学内容,让其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层面得到改变的过程。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通过课堂上的点拨与碰撞,悟有所得,让知识进入认知本体,才能称为素养。悟得是一种意义理解,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智慧,是“道”。 默多克指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经营方式……教育是唯一有待开发的领地。微视频能够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便于学习者无论身处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微视频的作用就是提供分解、嚼烂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授。当然学校提供的网络微视频一定要基于本校学生的心智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学校的学生对慕课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不难追溯其端倪。《周易》“蒙卦”有载:“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源于师生交往的教育,不能开始于“我求童蒙”,而必须开始于“童蒙求我”,学生学而不厌,教师诲人不倦,才能志趣相应彼此互动,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揭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我看来,江苏洋思、河北杜郎口、山西新绛的成功经验的内核也就是先学后教。 设法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这里的问题在于,学生凭什么要去学全新的东西?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12月3日)曾指出,中国教育

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近生活 走向智慧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走向智慧 ——谈科学课开放式考核的一次尝试 一、考前调查:怎么考?——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在这一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期末考试前两周,我在学生中作了一次题为“今年的考试怎么考?”的调查。很多学生纷纷向我表示“希望能够开卷考试。”——他们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考过就忘的死记硬背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求在考试中增加实验操作——他们非常渴望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今年仍希望申请免考。”——他们无疑是班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分,有着足可以证明自己可以免考的能力和成绩。 综合学生的意见,在解决“怎么考”的问题时,强调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他们能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考试前一周,将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作答,一周后收卷。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实际,认识自然,运用科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求解答的办法和结果。 二、考卷设计:考什么?——走进自然,走近生活 在确定试卷考什么时,力求使试题能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生活,以具体常见的自然事物为基础,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在三年级的考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题:采集两株植物,并将它们做成标本,贴在试卷空白处。要求:(1)一株是须根植物,一株是直根植物;(2)给植物各部分标上名称(3)写出植物名称。四年级试卷上有这样一题:搜集棉、麻、丝绸、合成纤维布料各一块,并将它们贴在相应的表格中,要求:(1)写出上述布料的特点;(2)写出它们的作用。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为了知道植物的名称,他们有的去问自己的父母,有的去问老师,还有的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去查资料;为了找合适的布料,很多学生都在家长的陪同下去了针纺城,有的为了知道布料的特性还亲自做实验,有的则在父母的建议下,去询问裁缝,总之,学生们为了找到试题的答案,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把他们引进大自然,引入了生活中,使他们真正经历了一个认识自然事物,探究自然现象的过程。 2、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能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定为总目标之一。由此可见,科学教育应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基于这一认识,在设计试题时,注重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力求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他们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有进一步的领悟和了解。如四年级试卷中有一题:“我们也来搞研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我的问题: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期所学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主题的确定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2)在研究之前,我有一个猜想: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先说一下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自己的猜想——兰本达教授说过:“孩子在提出一个问题前,心中其实早就有了一个答案”;(3)我打算这样来进行我的研究——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和适当工具,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过程,(4)我的研究成果展示——这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的过程,又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整个解答过程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即提出问题——提出假

描写课堂精彩的句子_

描写课堂精彩的句子 1、我们在教室里等了郑老师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可等来等去也不见老师的身影。这是,我们班的“忘记大王”,突然,一蹦三尺高边跳边叫,我们二丈摸不到头脑地问:“怎么了,难道是天上到黄金了这么高兴?”“今天郑老师不来上课了!我能不高兴吗?”他兴奋地说。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把教科书一扔,欢跃起来。这时我们班的歌星一下子跑上讲台唱了一首我们班很爆火的歌词,台下的群众欢呼着,呐喊着!就在这时我们班的四大天王一下子串到了讲台上疯狂的跳起了肚皮舞,我们看了不约而同地说:“真正的肚皮舞不是这样的,来,王奥迪给他们秀一个!”我们刚高兴不久,就听见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我们胆战心惊:郑老师来,今天又没有好果子吃了。说曹操曹操就到:“你们这群小兔崽子,我不来你们是不是就要把这搞得鸡飞狗跳,隔壁上课的苗老师都到我这边告状了,你们把我这张老脸都丢尽了,给我写一千字的检讨,没写完不准回家!”“我滴天哪!” 2、为什么说数学课是红色的课堂呢?因为我们对数学课是像圣火一样热情。数学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她上课幽默生动。看到有同学在开小差,决不会用骂的方式去说他们,总会用婉转的方法去提醒他们。你说,这样好的老师上的课,我们怎么会不喜欢? 3、你可别看语文老师平时总板着脸,一副极其严肃的样子。其实,她上课也挺幽默的,但幽默的程度却次于数学老师。每当我们班的同学开小差的时候,她总会讲一个故事,以从故事的道理“教育教育‘他们。日长天久,同学渐渐地爱上了语文课。 4、在语文课上,大家坐得很端正,无丝毫放松之意,只有偶尔传来废话音。这时,老师循声而来,会对这一大片的嫌疑人进行勘察。云,只要“自首”就当无事。果然,有一两人站起来了。可语文老师仍不信,要揭发。那几个讲话的女生便互相使眼色。最终受罪的只是我们这些男生。谁叫我们生下就是男孩子,没有掩饰自己的特强。苦哉!苦哉!(是男生的都有此同感吧!) 5、在社会课上,大家就有一些心散了,交头接耳,没一人是闲着的,因为老师戴的是那么那么厚的老花镜。当走近你时,他把厚重的老花镜悬在鼻梁骨上,才看出个所以然来,然而这时,你早以十二分心态去面对老师,因为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啊,没有料到把!我们私底下称它为“讲话课”。 6、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把作文发下来,让我们修改。这时,同学们发现一张没名字的稿纸。老师看了看,拿起这篇无名的作文读了起来。读着读着,突然,同学们“哄”得一声笑了起来。原来,这篇作文的主人把“口渴”的“渴”写成了“喝水”的“喝”字了。老师趁机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字,教我们怎样区别。她先做了一个有趣的动作:眉头一皱,把舌头伸出来,然后用手在舌头前扇动着,接着拿起一瓶水,咕嘟咕嘟地喝下去了。同学们看了笑得合不拢嘴,也有些同学好奇地望着老师,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这时,老师说:“渴了就是想喝水,是不是?”同学们齐答:“是!”老师说:“渴了要喝水,所以‘渴’字的部首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巴喝的,所以‘喝’字是口字旁。”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恍然大悟,若有所思地频频点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 德育目标: 1、让学生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准备阶段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阶段的进取精神和独特体验。 教学时间: 两个阶段:资料准备收集阶段和课堂教学汇报阶段 教学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收集资料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 1、导入活动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在我们学校楼道和校园里你看到过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2、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师: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生: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3.全班讨论填写下表: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1)民间工艺(2)民族艺术(3)古诗文赏析(4)风俗风情 (5)神话传说(6)饮食文化(7)备注(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4、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我们就应该同时选择终身学习。因为时代在不断地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铁打的学校,流水似的学生,而今天的学生已经不是昨天的学生,身为教师不学习,势必会被大浪淘沙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 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和“配角”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是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展开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付诸实施。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的,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只是被动地去接受、去学习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不能适应需要的.新课标积极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该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怎样做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改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教学观念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著名的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谢·英格尔斯在论及现代制度时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的真实生命力和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同样道理,历史教学全面健康发展必然要从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开始。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递,学生接纳”。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负责向学生输出信息。由于这种教学观未能将教学的主要任务放在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点上,因而也就无法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而现代教学观则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对知识的接纳是能动的主动同化,而不是机械的被动吸收。学生在接收外来信息的时候,必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进行加工和重建,获得新的理解,进行再思考。因此,教师不应当向学生“填塞”知识,而应激发学生主动地内化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应是学生能动地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作为教学活动双方的师生,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无尊卑之分和主仆之别。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应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民主合作关系。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的思想、民主的精神,提高学生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应调动一切手段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批评乃至争辩,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人格、良好的思维品质得以发展,也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学生的“反作用”下不断提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中,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放在如何让学生绕过试卷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障碍上,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各种应试的技能技巧,从而忽视了学生身上隐藏着的许多宝贵的教学激发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了人的思想,激发了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

传统课堂教学

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看法 所谓传统课堂教学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已经落后,成为当前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几十年来都是凭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只粉笔,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容量的增大,知识的不断更新,向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渐渐丧失,甚至被迫学习,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结果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

精彩课堂作文600字

精彩课堂作文600字 1精彩课堂 时光飞逝,小学的五年生活瞬间流逝。但有那一堂课令我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风一般的跑会教室,规规矩矩的坐在位子上,等待着老师的来临。只看见一位陌生的老师,走进教室说:“孩子们好,我姓吴,今天,就由我来给你们上一堂课,和你们玩游戏。”“好”同学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异口同声的说。“我们今天的游戏题目叫做——寻宝,我呢,在这间教室的前四排和讲台放了4个球形的宝物,看谁的眼睛最亮。心最细,可以荣幸的找到宝物。我一喊开始,同学们就可以行动了”。就在此时,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的的离开座位,已经坐不住了。吴老师笑眯眯的说:“孩子,老师还没喊开始呢!”“开始——”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箭一般的离开座位,有的在讲台上东翻翻,西瞧瞧,有的在位子下找来找去……突然,我听见冉清华在哪儿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听着他的叫喊声,我难免有点失落,我长叹的一口气。就在这时,有一个角落吸引了我的眼球,只见王金彬匍匐着,像一只可爱的哈巴狗,东瞧瞧,西翻翻,连一粒尘土都不放过,看着他那搞笑的样子,我不由得笑得前仰后合。顿时我眼睛一瞟,看见冉雪嫦在讲台上翻来翻去,突然,一阵爽朗的笑声传到我的耳中——原来是冉雪嫦找到了球,唉!不知不觉,时间到了。同学们依次回到了座位上,我充

满了惆怅,因为我没有拿到礼物。看着拿到礼物的同学,我表露出一种羡慕的眼神。“叮铃铃,下课时间到了,老师你们幸苦了”随着下课铃的响起。我和同学们都依依不舍的和老师再见了。这节课上得真实精彩啊。2精彩的第二课堂 自从家长义工进课堂,我们学校有很多特长的家长来给我们上拓展课。这不,下午我们又迎来了精彩的第二课堂,我们摄影小组拿上了单反相机去各个教室采风。香气扑鼻的厨房没走进厨房,一阵香气就扑鼻而来,勾起我们心中的小馋虫。走近一看,他们正在做寿司啊!每一小组桌子上有一团米饭,一盒黄瓜,几根香肠还有肉松以及沙拉酱。家长老师先做指导,她们把海苔铺在竹帘上,用手将米饭压平,放上各种材料,最后把海苔卷起来,寿司就完成了。同学们一见,也迫不及待地动手。做好的成品,几个男生如饿狼冲了上去,抢过寿司塞入口中,嘴中塞满了还在大叫着:“老……老师,我……我还要!”等他们咀嚼下去了,一个个都成了小花猫,脸上满是白色的沙拉酱。这可不是能用“滑稽”来形容的了的。激扬沸腾的操场“进了!进了!”一阵喊声将我们引到了操场。看,操场上多热闹啊!篮球场上正在进行篮球比赛呢,一个男生抢占先机,运球向女生队的篮框前进,可女生们不甘示弱,采用“人海战术”,将那个男生紧紧围住,让他无法突围。男生护着球,四周寻找突破口。看到有破绽了,那男生将身一转,突出了女生的包围圈,将球传给了队友。拿到球的队友走到三分线旁,可女生已经追上来了。在紧要关头那个人跳了起来将球向上一投,漂亮的一个三分球,几个男生大叫一声,抱在了一起,女生们却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

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

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丰富阅历,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初中新课程有关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在长长的假期中,除了休息和学习外,在今年署假特组织我校七年级学生开展署假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 1、走出去看世界,开拓视野; 假期里,你可以和家人、朋友游山玩水、观海看景,不仅可以增进和亲人的感情,丰富阅历,陶冶性情,还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当地文化、风土人情。你可以看大海(青岛日照、大连烟台等),览名山(登泰山、黄山、武夷山等),也可以游名胜,赏古迹(西安兵马俑、殷墟甲骨文……);写出自己的感受。 2、看一看发评论,关注社会; 生活变化气象万千,社会现象千姿百态。走出家门,走向街头,看现象,多思考,发评论,做一名小小社会家。到社区、进家属院了解百姓生活;走向街头、走进商场为社会现象打分……总之,社会是我们成长的大舞台,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可以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生活技能。 3、做一做去了解,体验生活;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许多内容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你可以到豆腐坊了解豆浆、豆腐脑和豆腐的制作过程;到蛋糕房看看制作精

美的蛋糕需要几道程序;也可以到邮局了解一封信的“旅行”,到电视台看看精彩的节目如何制作;还可以到部队了解战士们规律的生活和严明的纪律,到工厂看一件产品如何制作完成;你甚至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上一天班,了解他们的职业,体会他们的辛苦,向他们学习……总之,只要是生活中存在的,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讨,去参与。 与学生家庭相结合 “父母为了养育我们,付出很多心血,非常辛苦、劳累。假期里,作为学生的我们有时间了,我们可以为家为父母做些什么呢?”为了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尊重老人,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心。可以让学生为家庭打扫一次,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洗一次脚,跟父母进行一次劳动,与老人交流一次,记录老人的人生经历,要深刻体会,并获得真实体会。 4、动动手做宣传,影响大家;

走出课堂,利用室外情境

走出课堂,利用室外情境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应以多种形式、在多种阵地上进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情景来为教学服务。教学二年级语文《秋游》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操场,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当时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课文中的情境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像。追着要告诉老师,这朵云像骆驼,那朵云像手枪;这朵云像白兔,那朵云像绵羊;这朵云像一只公鸡,那朵云像一棵树…… 在这不到两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仅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探讨,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时不时思想就跑别处去了,或困乏了。但是,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处的心理,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好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 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

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赶海>这一课,在朗读第一段及最后一段的歌词部分时,让学生改读为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雪儿>这一课的最后两段的时候,有意识的把"我"对雪儿的呵护,雪儿终于可以展翅飞翔时的样子等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真谛.课后,同学们还不停的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三.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荷花>这一课中,我先自已画一幅很好看的荷花,让学生通过图,先了解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对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要不然单从课文上简单的文字来理解,他们对此还是茫然. 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只是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在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2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他们遇到了问题,这时我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会有剩余的情况,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这样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欲望。 二、给学生思考空间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 例如,我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24 更新时间:2006-8-18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张天宝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对认知能力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过分推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的完整性意味着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部分的发展;也意味着学生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参与和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或某一个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因此,课堂教学作为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向的是人的整个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任务是培养、建构人的完满的精神世界。“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这星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传统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向。

第一,在唯理性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性的存在,过分注重学生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因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甚至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了“训练”的代名词,学生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而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堆积,以至于人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不可避免地被湮没,学生感受不到人生的充盈和生活的完美.感受不到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正因为如此.法国哲学家蒙田曾经激烈地抨击了传统的那种满是知识而无心灵的课堂教学的弊端;“草木因太潮湿疯长而郁闷,灯儿因油上得太满而窒塞;心灵的活动也胶滞于过多的智识与钻研,因为受这许多繁杂的事物所占据和羁绊,它必定失掉自由行动的能力。而这些事物的重量也必定使它弯曲佝偻起来……我们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们的记性,任我们的悟性与良心空虚。正如有些鸟儿间或外出寻觅谷物,未经尝过便用嘴带回去哺喂小鸟儿。同样.我们的学究们到书里去拾取知识.把它带在唇端,只为要吐出来使之散步于空中”.他们“至少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 第二,在功利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把人当作“工具”和“人力”来生产,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启蒙与熏陶。在这

让小学美术教学走出课堂

让小学美术教学走出课堂 香江路第一小学崔玉倩 小学美术教学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儿童在写写画画中能够观察事物、观察社会,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启迪智慧,发展思维能力,增加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对大脑的开发,从小就培养对事物敏税的观察能力,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儿童一双小手不停地涂涂画画,手部肌肉群得到了极好的锻炼,也锻炼了眼、脑、手的协调性,还激发了孩子热爱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儿童画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一张白纸就是一美丽的世界,孩子们面对这个世界去发现自我和展现自我,这种自我心灵的闪光,正是艺术生命的本身。可见,美术在全面发展中占在重要的地位,没有美育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完全教育。自八十年代美国斯佩里博士关于在左右脑平衡的理论,获诺贝尔奖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竞相探索形象思维教育,他们认为早期绘画训练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30%,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日本已有百分之八十的儿童受过较好的学前绘画教育。美国有的小学生已在实验一种完全以美术为中心的课程,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所以,儿童绘画,不仅是一个学画的问题,对于多数孩子来说,通过绘画训练,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出色的想象力,记忆力,使他们自然而然地领略了自然之美

和生命之美。 小学美术课长期受着临摹教学的影响,学生创造性作业较少,只会"依样画葫芦",而创造性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改变过去从课本到课堂,从黑板到作业,这样一种封闭的教学模式,而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用眼睛和画笔描绘生活,视野更开阔些,兴趣更广泛些,动手动脑的能力更强些。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儿童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经常发展壮大""兴趣小组",让更多的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熏陶,根据部分学生兴趣爱好的单一性,在集体活动之外,让他们自己选择参加绘画、书法、工艺制作小组。充分发挥其自己的特长。活动内容多样化,如:参观访问、郊游、采访、采集标本,室外写生,速写比赛等,回校后能文则文、能画则画,一拘一格,共同提高.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课外活动的宗旨,增长知识和能力是活动的目的,提高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是手段.针对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爱动不爱静的特点,把课外活动写生、剪纸、手工制作、绘画比赛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形式穿插在比较枯燥的素描、图画的技法训练中,把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等思想潜移默化渗秀在风景画写生中,使学生始终被轻松活泼的课外活动所吸引,把能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当成一件乐事。 几年来,课外"兴趣小组",配合社会活动和学校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极大的锻炼提高了学生们的创造才能和参与意识.每遇重大节日,如:国庆节、五一节、清明节、植树节组织学生办特刊、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