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

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

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中外医学交流蓬勃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党和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振兴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因此,中医耳鼻咽喉科事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专科逐步独立,专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临床诊疗与学术研究水平迅猛提高,并与现代医学逐步结合,使中医耳鼻咽喉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独立与专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古代的耳鼻咽咽喉科学领域,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始终没有耳鼻咽喉科的全称及其完整的学科,耳鼻咽喉科的真正完全独立是在建国以后。

1956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地创办了高等中医院校。院校成立后,最初有喉科学教学课程,隶属眼喉科教研室(组);其附属医院则建立了五官科专科。眼喉科教研室(组)及五官科的医教人员,开始尚无严格的眼或耳鼻咽喉专业界限。由于中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省中医院校相继成立,并从70年代初开始,各中医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科室相继独立,从五官科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事耳鼻咽喉喉科的从业人员。由于临床业务的专科分化的发展,终于在1979年产生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标志着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自成体系而立于专业学科之林,在中医院校及省、地(市)级中医医院,中医耳

鼻咽喉科医、教、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最终完全专业化。

1974年以来,卫生部先后在广州、上海、南京中医学院主办了数期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师资提高班。1986年,卫生部批准湖南中医学院为全国第一个中医耳鼻咽喉科助教进修班基地,并于同年招收学员。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定期不定期地开办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培训班,培养和壮大了中医耳鼻咽喉专科师资力量。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全国已有上海、广州、湖南、成都等几所中医院校培养了数十名中医(湖南为中西医结合临床)耳鼻咽喉科硕士研究生。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了湖南中医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官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从1999年开始招生。

1978年以后,全国大多数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医五官科学会。1987年9月,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会在南京成立。目前,已有江苏、江西、浙江、湖南等省成立了省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会或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会,从而中医耳鼻咽喉科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组织。

为了适应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了在高等中医院校设立中医五官科专业的计划,目前已有湖南、广州、河南、湖北、成都等中医院校开设了中医五官科本科或大专专业。

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专业队伍素

质不断提高,促进了专科学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专业文献的整理与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专著的产生。建国以来,中医耳鼻咽喉科文献整理工作有较大进展。从1956年以后,重新校勘整理、梓行的咽喉科古籍如《重楼玉钥》、《尤氏喉科秘书》、《咽喉脉证通论》、《咽喉秘集》、《白喉条辨》、《喉科集腋》、《时疫白喉捷要》等书,不下20余种。专业教材的著述,既是对专业教育的贡献,又是对古今专业文献的整理和提高。如第一版教材《中医喉科学》就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咽喉的生理与病理关系,咽喉病的病因、诊断概要、治疗概要,以及咽喉病的预防与护理等,从而使古老的咽喉科学理论得以系统化、理论化。该教材对喉痹、喉痈、乳蛾、喉风、疫喉,以及其他咽喉病进行了大类和细类的区分,其分类之全面、合理、准确、适用,以及对其病因病机与证治的阐述,是任何古籍所无法比拟的。以后的第二、三、四、五版教材,其内容更为丰富。特别是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的第四版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比较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反映了古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巨大成就与现代进展,成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建国以来至今,集体和个从撰著的中医或中西结合耳鼻咽喉科专著公开出版发行的有二十多种。徐鸿庆所著《实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王德鉴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何宗德等所著《现代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余养

居等所著《中西医结合嗓音病学》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其二,学术理论的总结、提高与发展。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理论,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古代未形成这一完整的专科,因此其学术理论并未系统化、理论化。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完全独立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这一方面的研究、整理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近十多年来,关于耳鼻咽喉科的学术理论、学术观点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与进展。如谭敬书教授等提出了“官窍脏腑相关学说”、“清窍清阳相关学说”等全新的理论概念。对古代学术观点如“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喉痹多属于火”等,运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索。另外,诸如“耳聋治肺”、“鼻塞治心”、“金破不鸣,金实不鸣”等学术观点,亦得到重新认识,并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南京中医药大学干祖望教授对咽喉与脏腑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声带属肝,得肺气而能震动;室带属脾,得气血之养而能活跃;会厌、披裂属阳明,环杓关节隶乎肝肾,以及提出了“金瘀不鸣”的观点等,并用以指导临床而取得较好疗效。

其三,中西医结合促进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耳鼻咽喉科的中西医结合在近代即已出现,如张汝伟《咽喉病》(1933)中,对咽喉的解剖生理,已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进行了初步探索。但中西医结合在耳鼻咽喉科广泛开展并取得重大成就,则主要是在建国以后。1956年,毛泽东主席指示,要把中医中药和西医西

药知识结合起来。1958年,全国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此后则形成了西学中,中学西,中西医结合的生动局面。现在,已有许多西医工作者加入到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队伍中来,或关心、支持中医耳鼻咽喉科工作。中医耳鼻咽喉科教育方面,也越来越多地传授现代医学和西医耳鼻咽喉科的知识,特别是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研究生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其进展突出地反映为以下三个方面。

诊疗方法的现代化: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已不再仅是望、问、闻、切的传统方法,而是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诊疗,大大提高了诊疗水平和疗效水平。

辨证与辨病论治应用的发展:由于现代科技诊疗设备的应用和西医学观点的渗透,在对疾病的认识方面,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病证名所包含的概念已经与古代的耳鼻咽喉病证名有了根本性的不同,更接近于西医的某一病证或相互对应。在治疗思路方面,既重视辨证,也重视辨病(症),称之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既重视整体辨证,也重视局部辨证,称之为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既重视宏观症候的辨证,又重视微观的现代医学病理学征候的辨证,称之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在治疗手段方面,既讲究运用中医治疗,又讲究根据实际,合理结合西医治疗。而且由于对中药药理的现代研究进展,在中药的临床应用方面,既讲究运用中医理法运用方药,又讲究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与现代病理知识运用方药。所有这些,为古代中医学所望尘莫及,大大

地促进了临床疗效水平的提高。

学术理论的深入研究:由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中医耳鼻咽喉科理论或学术观点所包含的科学依据和科学内涵正在逐步得到不断深入的认识,从而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如根据上海等地的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醛固酮、血清铁,以及肾与内耳的某些组织结构和免疫特性相似性,是肾开窍于耳,即肾与耳相互联系的物质基础之一。谭敬书等提出了鼻腔纤毛上皮细胞及其功能和S1gA是肺开窍于鼻.,即肺与鼻相互联系的物质基础之一;并发现咽喉病多属于火之“虚火”,在身体某些特定部位可反映为温度的变化:阴虚之火上下部位的温度升高,阳虚之火(虚阳上浮)则上部温度升高而下部温度降低。从而证实了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以及虚阳上浮,下寒上热理论的正确性。耳鼻咽喉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展,为传统的中医理论与西医学理论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和治疗与耳 鼻喉相关的疾病。几千年来,中医耳鼻喉科学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常见 疾病和治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医理论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人体是一个整体,耳鼻喉系统与其他器官密切相关。根据中医理论,耳鼻喉是人体 五官之一,与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中医耳鼻喉科学把耳鼻喉 系统分为多个部位,包括耳廓、耳骨、鼓膜等耳部,鼻孔、鼻腔、鼻 咽等鼻部,咽喉、声带等喉部。每个部位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 理表现。 常见疾病 中医耳鼻喉科学治疗的疾病广泛多样,常见的疾病包括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声带息肉等。这些疾病多是由 于饮食不当、环境污染、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引起的。中医耳鼻喉科学 强调调整人体气血平衡、消除寒湿邪气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例如,对于鼻炎患者,中医耳鼻喉科医生会通过针灸、中药熏蒸、推拿按摩 等手段来缓解炎症,改善症状。对于咽喉炎患者,中医耳鼻喉科医生 则会利用中药和针灸来治疗炎症,舒缓喉咙的不适感。 治疗方法

中医耳鼻喉科学有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针灸、中药熏蒸、推拿按摩、拔罐等。在针灸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在特定的穴 位施以针刺,通过调整气血流动,刺激人体的自愈能力。中药熏蒸是 通过将草药煮沸后的蒸汽引入患者的鼻腔或喉咙,起到消炎、祛湿的 作用。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来促进血液循环,改 善疼痛和炎症。拔罐是将特制的罐子贴在患者的皮肤上,以产生负压,促进淋巴排毒,加速康复。 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中重要且独特的分支,其治疗方法和理论 基础都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之上。它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改善 气机运行,从而达到治疗耳鼻喉疾病的目的。无论是鼻炎、咽喉炎还 是声带息肉等疾病,中医耳鼻喉科学都能够提供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健康和舒适。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耳鼻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但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治疗理念仍然在临床实践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中医的关注和认可不断增加,相信中医 耳鼻喉科学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贡献更多的力量。 以上就是关于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简要介绍,希望对读者们有所帮助。中医耳鼻喉科学作为中医学中的一颗明珠,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临床 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以开放的眼光和求知的态度去了 解和学习中医耳鼻喉科学,为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注入新的力量。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耳鼻咽喉的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耳鼻咽喉科学属于五官科,它主要研究耳鼻咽喉的冷热虚实,升降浮沉等病理现象,而且也会参考现代医学的成就。 一、耳病 1、耳鸣:耳鸣又称“听暇”,是指在外界没有声音刺激时,出现通过听觉器官捕捉到的自主产生的声音。常见的耳鸣病因很多,如高血压、内分泌失调、颈椎病、头颅外伤等,中医理论认为,耳鸣多为肝肾阴虚或气滞血淤。常用的中医治疗包括滋阴补肾、调理肝气、活血化瘀等。 2、耳聋:耳聋试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听觉能力受损,表现为听力受限或听力丧失。中医认为耳聋多由肾虚、脾虚、心火扰动、痰湿内扰等因素引起。治疗方法包括调理肾气、补益脾气等。中药常用的有当归、川芎、熟地黄等。 二、鼻病 1、鼻窦炎:鼻窦炎是常见疾病,其主要病因为风寒、饮食不当、感冒等。中医认为,鼻窦炎主要病因为体内风邪所致,又分为寒性和热性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祛邪散寒、清热解毒等。中药常用的有薄荷、芳香油等。 2、鼻窒息:鼻窒息在中医学上又称为鼻塞。鼻塞多由风寒壅

闭、热毒郁积等因素所致。治疗方法常用的有通窍宣肺、化湿祛堵等。中药常用的有甘草、薄荷、枳实、穿山甲等。 三、喉病 1、喉炎:喉炎又称为声带炎,是因风寒、火热、暴饮暴食、 过度使用嗓子等原因引起的声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症状。中医认为,喉炎主要病因是因外邪所致,治疗方法有清胃透热、宣肺化痰等。中药常用的有赤芍、黄芩、金银花等。 2、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发炎,由于内风、外邪、 痰湿内扰等引起的喉部不适、咽喉痛、高热等症状。中医认为,扁桃体炎多由肝火炽盛,肺胃干燥,痰湿凝滞等因素所致。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润燥化痰等。中药常用的有黄芩、银翘、枸杞果等。 总之,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耳鼻喉科学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不仅注重疾病的表面治疗,更加强了预防和对全身健康的调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都因病因不同而灵活应用。愿中医耳鼻喉科学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四、综合治疗 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综合治疗是中医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常包括简单的中药配伍和针灸。中医理论还强调了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认为在耳鼻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师应该启用诸如按摩、体育锻炼、饮食调理、中草药等综合性还有预防的策略。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简介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耳鼻喉器官疾病的学科,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耳鼻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耳鼻喉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负责声音的接收和转化、味觉的感受、空气的过滤以及咽喉食物的吞咽等功能。耳鼻喉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遗传因素、生活习惯、情感状态等有关,其中尤以内外环境影响最为显著。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历程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书大医谷正岐,《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耳聋、鼻塞、喉痛等疾病的阐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耳鼻喉科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代表性的医家有张仲景、王叔和、李时中等。 在现代医学发展之初,中西医学相继传入中国,一度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然而,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耳鼻喉科学逐渐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主要源自于中医经典理论和古代医家的实践经验。其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以气血、精神、五脏六腑等为中心的全身系统观察,包括: 1. 气机升降学说 气机升降是指人体生理过程中通过气机升降的运动来实现调节的过程。气机升降学说认为,耳聋、鼻塞、喉痛等疾病与人体的气机升降不畅、阻滞有关。所以,中医治疗这些疾病首先要解除气机升降的障碍。 2. 虚实辨证学说 虚实辨证学说是中医诊断方法的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它认为人体生理状态和疾病症状的变化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情况。因此,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要根据实际情况辨证施治,如实施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3.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经络是血气运行的通道,是整个脏器、器官及组织的联系和调节中枢。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常常采用调理经络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按摩等。 综上所述,中医耳鼻喉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它的治疗原则不只是针对局部症状进行治疗,而是从全身角度综合分析,对其症状进行病因辨析及治疗,以全面改善患者的症状,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耳鼻喉相关疾 病的预防与治疗,旨在通过对经络、腧穴、气血和脏腑等多方面的 综合调理,来达到疾病的治愈和整体健康的提升。下面是一些中医 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知识。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认识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包括针灸、 拔罐、刮痧等,通过对人体的调理和治疗,以达到促进身体疾病的 恢复的目的。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特点 中医耳鼻喉科学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通 过四诊与望闻问切等一系列方法,对症下药,从而达到精准治疗的 效果。同时,中医耳鼻喉科学还注重预防,强调在身体出现疾病前,要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治疗方式 中医耳鼻喉科学主要通过吸取传统中医学的经验和先进科技,进行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例如,通过针灸中的“耳穴疗法”、中成药的使用以及低温等一系列方法来治疗相关疾病,同时,还可以使用传统的拔罐、刮痧等方法来进行身体的调理,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优点 中医耳鼻喉科学与西医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 创伤小: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治疗方法多为温和的调理,对身体创伤较小,治疗后的复原期比较短。 2. 治愈效果持久:中医的理念是治疗根源,通过综合调理和长期的治疗,可以根治一些慢性疾病,避免反复。 3. 过程无痛苦:中医治疗的过程往往是舒适放松的,不会像西药那样出现副作用等不适反应。

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人体的综合调理和治疗,来达到疾病的治愈和身体健康的提升。中医耳鼻喉科学具有创伤小、治愈效果持久、过程无痛苦等特点,为人们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医药在耳鼻喉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耳鼻喉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作为中国古老而丰富的医疗传统,在治疗各种疾病中一直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耳鼻喉科领域,中医药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 泛的应用。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耳鼻喉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药理论对耳鼻喉科疾病的解释 中医药理论认为,耳鼻喉科疾病与人体的气血运行、经络的调和有 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起到治 疗耳鼻喉科疾病的作用。 二、中医药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1.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中 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针灸可以改善疾病 相关的症状,减轻疼痛,并促进病情的康复。 2. 中草药疗法 中医药中的许多草药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被广泛用于耳 鼻喉科疾病的治疗。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连、牛黄、金银花等,它们 可以通过口服、外敷或者蒸馏出的草药水蒸汽吸入等方式应用于患者,发挥草药的治疗效果。 3.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在中医药中是一种常见的按摩手法,通过对耳鼻喉部位的 推拿,可以促进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疾病症状,缓解疼痛。同时, 推拿疗法还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 中药粉末吸入疗法 中药粉末吸入疗法是将中药研磨成细粉,通过吸入的方式应用于患者。这种疗法可以直接作用于耳鼻喉部位,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并 缓解炎症引起的不适感。 三、中医药在耳鼻喉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案例 1. 鼻炎的治疗 中医药治疗鼻炎的方法主要包括推拿、草药蒸汽吸入以及中药口服。例如,可以通过推拿鼻子的穴位,促进鼻部的血液循环,缓解鼻塞的 症状。同时,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进行蒸汽吸入,可以起到 抗菌消炎的效果。 2. 咽喉炎的治疗 中医药治疗咽喉炎的方法包括中药口服以及草药水的外敷。例如, 可以通过服用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中药,缓解咽喉炎的症状。同时, 采用中草药煎煮成水,进行咽喉的外敷,可以缓解疼痛,并消炎杀菌。 3. 耳鸣的治疗

2023年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第一章绪论 1.耳鼻喉旳专科特点: 它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纶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旳诊断技术与措施,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变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2.发展史: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扁鹊)“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因此,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旳五官科医生。 (2)《金匮要略》最先描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一症,即后世所称“梅核气”,所创立旳半夏厚朴汤一直沿用至今。 (3)唐代,政府设置太医署,其中“耳目口齿科”(颇类今之五官科)已初具规模,开始形成一种独立旳专科,这在耳鼻咽喉科学旳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初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运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旳措施。 第二章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旳关系 1.耳与脏腑旳关系: 耳位于头部两侧,属“清窍”之一,司听觉,主平衡。与耳有较为亲密关系旳脏腑有肾、心、肝、胆、肺、脾等。 2.鼻与脏腑旳关系:

鼻为肺系之前端,连于喉、接气道、下通于肺,有助肺行呼吸、主嗅觉、协发音、司清化之功能。 3.咽喉与脏腑旳关系: 咽前连口腔,下经食道通胃腑,为胃之系,有司饮食吞咽、助言语、御外邪旳功能。 喉上通口鼻,下接气管至肺,为肺之系,有行呼吸、发声音、护气道旳功能。 4.耳语经络旳关系: 直接循行于耳旳重要经脉,多属阳经,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5.咽喉与经络旳关系: 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他经脉皆直接通达。第三章耳鼻咽喉旳病因病机概述 1.耳鼻咽喉疾病旳外因重要有:外感邪毒、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2.耳鼻咽喉疾病旳实证,常见于病变旳初期或中期,以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等为多见。 第四章耳鼻咽喉病旳诊断要点 1.耳鸣呈高音调,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肾虚损或气血局限性之证; 耳鸣呈低音调,低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胆热盛,或风邪外袭,邪气壅滞耳窍之证。 2.眩晕伴有头重、头胀、低音调耳鸣、胸闷呕恶、纳呆倦怠者,多属痰湿中阻。 3.鼓膜色蓝、外凸,多为瘀血内聚耳窍。 第五章耳鼻咽喉病旳治疗概要

中医耳鼻喉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 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耳鼻咽喉 病的主要病因 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 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咽喉 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噙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 《内经》关于耳鼻咽喉口齿方面的论述相当丰富,它首次提出:五官是五脏的 外候,五脏通过经络联系将五官与全身连为一个整体,脏腑的病理变化,可循经反应 与五官,因此五官的功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内经》中所记载的耳鼻咽喉口齿之病证有多种,并总结了一系列治疗原则与方法,还记载了不少针刺治疗耳鼻咽喉口齿疾病的方法。《内经》中的脏腑与官窍相关学说及有关耳鼻咽喉口齿生理病理的论述为后世耳鼻咽喉口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旋耳疮是指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主要特征。其病因病机为:①风热湿邪上犯:因脓耳之脓液或邻近部位黄水疮蔓延至耳部,或因接触某些刺激物而诱发,以致湿热毒邪聚集耳窍,引动肝经之火,循经上犯,风热湿邪蒸灼耳部肌肤而为病。②血虚生风化燥:患病日久,阴血耗伤,耳窍失养,加之血虚生风化燥,以致耳部瘙痒,缠绵难愈。耳异物症状:根据异物形态异物、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小而无刺激性异物,可留存日久而不引起任何症状。异物较大阻塞耳窍,可致听力下降、耳鸣、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可压迫外耳道,致使外耳道肌肤红肿、糜烂、疼痛。昆虫类异物进入耳道后,在耳道内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引起难 以忍受之痛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鸣响,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出血。若异物嵌顿外耳道峡部,则耳疼痛较甚。 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诊断要点:病史:多有挖耳史。临床症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严重者牵引同侧头痛,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等症。检查: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红肿、隆起,肿甚者可堵塞外耳道。脓肿溃破后外耳道可见脓血。

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

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中外医学交流蓬勃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党和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振兴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因此,中医耳鼻咽喉科事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专科逐步独立,专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临床诊疗与学术研究水平迅猛提高,并与现代医学逐步结合,使中医耳鼻咽喉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独立与专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古代的耳鼻咽咽喉科学领域,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始终没有耳鼻咽喉科的全称及其完整的学科,耳鼻咽喉科的真正完全独立是在建国以后。 1956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地创办了高等中医院校。院校成立后,最初有喉科学教学课程,隶属眼喉科教研室(组);其附属医院则建立了五官科专科。眼喉科教研室(组)及五官科的医教人员,开始尚无严格的眼或耳鼻咽喉专业界限。由于中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省中医院校相继成立,并从70年代初开始,各中医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科室相继独立,从五官科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事耳鼻咽喉喉科的从业人员。由于临床业务的专科分化的发展,终于在1979年产生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标志着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自成体系而立

于专业学科之林,在中医院校及省、地(市)级中医医院,中医耳鼻咽喉科医、教、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最终完全专业化。 1974年以来,卫生部先后在广州、上海、南京中医学院主办了数期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师资提高班。1986年,卫生部批准湖南中医学院为全国第一个中医耳鼻咽喉科助教进修班基地,并于同年招收学员。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定期不定期地开办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培训班,培养和壮大了中医耳鼻咽喉专科师资力量。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全国已有上海、广州、湖南、成都等几所中医院校培养了数十名中医(湖南为中西医结合临床)耳鼻咽喉科硕士研究生。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了湖南中医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官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从1999年开始招生。 1978年以后,全国大多数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医五官科学会。1987年9月,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会在南京成立。目前,已有江苏、江西、浙江、湖南等省成立了省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会或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会,从而中医耳鼻咽喉科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组织。 为了适应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了在高等中医院校设立中医五官科专业的计划,目前已有湖南、广州、河南、湖北、成都等中医院校开设了中医五官科本科或大专专业。 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耳鼻喉科学第八版课件

耳鼻喉科学第八版课件参考 。(一)耳科学的发展 五十年代初期,我国的耳科学主要围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其颅内外合并症的手术治疗,总结成败经验。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以恢复与保存听力为目的鼓室成形术,20xx年我国就有了成功引用的报导,此后迅速在全国普遍开展,到六十年代形成高潮,经验总结和技术革新的报告迄今不断。 耳硬化症在我国的发病率不高,为其所做的内耳开窗术在20xx年开始,截止20xx年据不完全统计共进行300余例,成功率在80%以上。20xx年镫骨撼动手术传入我国,曾流行一时。终因术后镫骨易再固定而被镫骨切除术所取代。 现代听力学包括基础听力学临床听力学和康复听力学。直止六十年代初我国才有临床听力学方下面的报导,内容只限于纯音电测听中的掩蔽问题阈上功能检查等。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纯音测听日渐普及和专业学会的成立,杂志的出版,特别是一系列相关国家标准的颁布,命名临床听力学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我国耳神经学从六十年代初起步,从前庭冷热和旋转诱发试验入手。稍晚有了应用眼震电图代替裸眼观察眼球震颤的报导。起初所用仪器是改装的心电或脑电记录仪。八十年代才有了能用计算机处理眼震讯号的专用眼震记录仪。 七十年代前我国耳神经外科是以治疗耳源性颅内合并症梅尼尔病面瘫等为主。颅内合并症的了病率逐渐降低,由于CTMRI的广泛应用诊断也明显简化准确。治疗方面现多主张径乳突经路一次手术。对多发性或远隔部拉者方采用开颅手术。对梅尼乐病的手术治疗,我国从七十年初已经

开展,到目前报导较多者有内淋巴囊引流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和各种破坏术。由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不够统一,结果难以比较。面神经麻裨由于仪器和手段的长足进步,定性和定位诊断准确性更高。对它的部分减压术首次报导于五十年代末。七十年后发展较快,出现了全程减压内听道和迷路段减压膝状神经节减压和神经改道吻合,神经移植等手术,效果明显改观。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针对半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 (二)鼻科学的发展 鼻及鼻窦变态反应是我国建国早期就很重视的研究课题。开始是总结中西医各种治疗方法的经验。接着开展了对致敏花粉的调查,到目前为止已普查完29个省市或地区。基本摸清了我国南北方致敏花粉的特征。 鼻外科在五十年代初期主要围绕鼻窦炎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结果讨论。八十年代后期,鼻内窥镜及专用手术器械问世,国内仿制成功,鼻内窥镜手术迅速在许多城市医院开展。手术除主要用于多发性鼻息肉,筛窦上颌窦炎以外,亦被用于做鼻腔泪囊造孔视神经管减压等。 经鼻径路做垂体瘤手术,我国从六十年代初就已开展,到七十年代末仅文献报导的已五十余例。目前全国各地已普遍开展,手术方式有了多种改良,适应症也渐扩大。近年来已有数篇依此检救垂体卒中成功的报导。蝶窦局解的深入研究是应手术的需要而进行的,反过来它又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咽科学的进展 急慢性扁桃体炎及其合并症是我国六十年代前讨论较多的课题,由于缺乏统一的公认的手术适应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手术有些过多过滥。七十年代以来发现扁桃体是产生免疫淋巴细胞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器官,在胸腺蒌缩后,在维持人体正常免疫功能方面占重要地位。在各大医院乱摘除扁桃体的现象已明显减少。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各省发病率较高,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的word资料4页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的 西医院校的教育理论应符合医学高校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因此,《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教学思维的改变,教学思想的更新,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西医院校《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1 教学改革的依据 1.1 教育目标的需要。《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具有明确的专业性与实用性。我校对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医学实用型人才。因此,中医专业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学必须突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2 教学内容多,学时少,需要优化教学改革。在我校,为大四学生开设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理论课学时数仅有39学时,实践课学时数也仅有22学时。而需要为学生讲授的耳鼻咽喉科疾病近50个。在有限的课时里,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尽量多地掌握中西医学知识,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及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革。 1.3 教师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目前,各高校已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但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形式较单一,缺乏生动活泼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也有较强的依赖性,备课质量不佳,导致授课效果不明显。 1.4 耳鼻咽喉的解剖知识内容粗略,不利于理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中关于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和生理功能的内容介绍较为粗犷,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立体思维,不利于理解。由于对相应部位解剖位置

的不熟悉,增加了具体疾病学习的难度。西医院校的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特点,熟练掌握疾病的 西医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临床型学科尤为重要。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从素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手,寻找课程教学 改革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指导职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中西医优化组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中西医临床思维能力 和实践能力,为将来在临床上解除耳鼻咽喉科患者的疾苦打下牢固基础。 3 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3.1 优化教学内容。基于我校中医专业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学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突出“少而精”,对常见病、多发病针对性突出重点,在“精”字上做文章。同时,以教材为主,兼顾新知。 3.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2.1 采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视野。教师应在熟练备课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程讲授更为生动。目前,有许多耳鼻咽喉应用解剖方面的教学视频,通过光盘、录像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耳、鼻、咽喉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也可看真实的病例,如何辨证分型、治疗及护理,既节约了时间,学生又有兴趣,印象深刻,并开拓了视野。 3.2.3 采用问题引导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适当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例如,中医耳科疾病之脓耳,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特点之一为多发于婴幼儿。在为学生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可采用问题引导法。抛出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会多发于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时期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时期 宋金元时代(公元960─1368年),由于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对于极端唯心主义理学的抗衡性发展,学术争鸣活跃;也因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科学文化交流,加速了医药科学的发展。而且,由于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对病证种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临床医疗处方用药规律的掌握,均有很大进步,从而为病证的进一步分类、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与归纳,以及改造旧理论,创造新理论,提供了雄厚的实践基础。因此这一时期的耳鼻咽喉科学发展,除了病证认识及临床治疗方面的进步外,最为突出的是解剖生理学、病因病理学的进步与学术理论的新探讨,其中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对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发展的一般概况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其一,解剖生理学进展。金元时代对耳鼻咽喉解剖生理认识的进步,突出地表现为对咽喉的解剖生理认识。如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在《内经》关于咽喉解剖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咽为胃之系,喉为肺之系的认识,对后世关于咽喉生理病理学的认识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与沈括的《苏沈良方》继《难经》之后,又一次记载了咽喉解剖,否定了当时一些人认为咽喉有水喉、食喉、气喉之分的

错误认识。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进一步阐述了会厌与喉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的作用,而且认为会厌以下为吸门,与《难经》中关于会厌为吸门之说相比似乎更为合理。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指出:“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对声音与脏腑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其二,病证认识的进展。宋代陈无择《三因方》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金匮要略》的“三因学说”,并运用于耳鼻咽喉科领域,将复杂的病因病机删繁就简,提纲挈领,归纳为六淫外感、七情内损、饮食劳逸不内外因等三类病因病理。并指出:“五脏久咳则声嘶,嘶者喉破也,非咽门病。”从而纠正了《备急千金要方》以来关于声嘶为咽门破的错误认识。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最早描述了单纯性慢性鼻炎的症状特点。张从正《儒门事亲》最早对乳蛾病因病机及其病状进行了描述,并与有关病证相鉴别。南宋严用和在总结前人关于耳鼻咽喉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明确阐述了耳病归咎于心肾,鼻病归咎于肺,咽喉病归咎于肺胃的观点,对《内经》中关于官窍脏腑相关理论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仁斋直指方》继《金匮要略》之后,进一步阐述了梅核气一病的病因病机及其症候“人有七情,病生七情......七气相干,痰涎凝结,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塞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梅核气之称即由此而来。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兴盛时期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兴盛时期 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其中在明代的手工业、商业有较大发展,对外贸易开放,以及清代初、中期的经济繁荣,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打破了一度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西洋医学对中医学的发展趋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的来看,明清时代的医学从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其发展的总趋势则是在宋金元医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实践并加以综合,从而使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对耳鼻咽喉科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的耳鼻咽喉科发展,主要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先代提出的耳鼻咽喉科学术观点或理论得到验证,从而使理论与实践、辨证与治疗紧密地结合起来,辨证论治原则在耳鼻咽喉科临床治疗中占主导地位;二是咽喉科得到全面发展,专业队伍壮大,成为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的专科。 一、发展的一般概况 明清时代的医事教育仍承袭元代,有口齿科、咽喉科,耳鼻科内容归属于内、外科。清代将口齿科与咽喉科合并,但在民间的医疗实践中,咽喉科多已独立成科,且从业人数不断增多。这一时期对耳鼻咽喉病证认识更为丰富、深刻,出现了许多新的病证名,疾病的分类也更为琐细。由于学术理论的成熟,辨证论治得到广泛应用,内外治法丰富。专科

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耳鼻咽喉科专著的大量产生,特别是咽喉科专著,在清代中后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㈠病证认识的进步与喉科病证的分类 明清时代耳鼻咽喉科的病证认识进步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 其一,耳鼻咽喉科新病证的发现不断增多。明代沈之问《解围元薮》是麻风病专著,首论喉麻风;薛已《外科发挥》首次明确记载了鼻与咽喉梅毒;窦梦麟《疮疡经验全书》最早载有喉瘤、耳菌、耳痔等病证;龚居中《红炉点雪》载:“火病失音......以水涸火炎,熏灼肺窍,金为火灼而损。由是而声嘎声嘶见焉。”这是关于喉结核的最早记述。清代自叶天士之后,认识了猩红热(烂喉痧)、白喉,并认识到其传染性。自18世纪上叶后,由于传染病的增多,迫使喉科从业人员队伍扩大,使喉科临床实践大增,加之师承不同及个人观察不同,咽喉科病证名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清代的咽喉科病证名不下300余种。 其二,用辨证的观点提示耳鼻咽喉科病证的病因病机,是明代识病的特点。明代以前,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往往比较单纯、笼统,而且多以《内经》、巢氏《诸病源候论》为主要依据,有新见解者为数不多。如元代罗谦甫《卫生宝鉴》论聤耳、耳内疮等,均照搬巢氏论述,指为足少阴肾经之病。而明代以来,往往能同时提出某一病证可能存在的不

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史

第一章中醫耳鼻喉科學發展史 一、選擇題 (一)A型題 1.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五官科醫生,可以說是:C A華佗 B張仲景 C扁鵲 D葛洪 E孫思邈 2.最早對耳聾做出定義的古籍是:D A《周禮》 B 《山海經》 C《禮記》 D《左傳》 E《史記》 3.最早記載鼽嚏,並認識到本病與氣候、環境的異常變化有關的古籍是:C A《內經》 B《山海經》 C《禮記·月令》 D 《左傳》 E 《五十二病方》 4.用耳滴法、滴鼻法、吹鼻法以搶救危重患者最早記載于:C A《內經》 B《傷寒論》 C《金匱要略》 D《肘後備急方》 E《備急千金要方》 5.《內經》為耳鼻咽喉口腔科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其中記載耳鼻咽喉口腔病證達:B A 20多種 B 30多種 C40多種 D50多種 E60多種 6.首次記載耳道異物、食道異物等處理方法的醫著:C A《備急千金要方》B《外科大成》 C《肘後備急方》 D《外台秘要》 E 《千金翼方》 7.首次記載燒灼(烙法)治療咽喉病的醫著:E A《備急千金要方》B《外科大成》 C《肘後備急方》 D《外台秘要》 E 《千金翼方》 8首次將鼻、口、舌、唇、喉、耳病歸納在一起,並稱之為七竅病的醫

籍是:D A《針灸甲乙經》 B《肘後備急方》 C《諸病源候論》 D《備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 9.“升麻揩齒方,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亮”, 這是最早有關刷牙的記載,見於:E A《本草綱目》 B《備急千金要方》 C《肘後備急方》 D《新修本草》 E《外台秘要》 10.首先提出“虛火致喉痹”病機觀點的醫家是:D A 劉完素 B李東垣 C張從正 D朱丹溪 E嚴用和 11.在耳痹咽喉口齒專科古籍中,傳世至今的較早的一本專著是:D A張仲景的《口齒論》 B陳葆善的《白喉條辨》 C沈之問的《解圍元籔》 D薛生白的《口齒類要》 E鄭梅澗的《重樓玉玥》 12.我國最早記載鼻息肉摘除術的醫家和醫著是:C A王肯堂的《證治準繩》 B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 C陳實功的《外科正宗》 D齊德之的《外科精義》 E鄭梅澗的《重樓玉玥》 13.介紹了鼓膜按摩術的醫著是:E A《傷寒雜病論》 B《針灸甲乙經》 C《聖濟總錄》 D《濟生方》 E 《景嶽全書》 14.《重樓玉玥》創立的治療白喉的主要方劑是:C A 除瘟化毒散 B神仙活命飲 C養陰清肺湯 D清瘟敗毒散 E清咽利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艮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英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逍,貝外1/3为软竹段,内2/3为件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较大异物常嵌于此。中耳:是个含气空腔。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 锤计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计短突。 光锥:自锤供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内耳:又称迷路。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卄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 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 贰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喉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计,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 喉的软件:甲状软秤,环状软供,会厌软计,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Ψh 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 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 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 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耳处咽喉病的主要病因:耳鼻咽喉位于头颈部,内连脏腑,外在体表,故来之于内外的诸种因素尽可致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 中医耳鼻咽喉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与祖国医学同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专科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产生了与中医基本理论既有联系,又有特色的专科理论,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的系统化、专业教育的系统化、正规化,以及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的专业化都是在最近三十年左右才出现的。 第一节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萌芽时期 夏商至秦汉(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264年),是耳鼻咽喉科发展的早期,即学科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是耳鼻咽喉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并随着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同时也产生了耳鼻咽喉科的基本理论。 一、耳鼻咽喉科知识的初步积累 经过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和医学实践经验的越来越丰富,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同时也使耳鼻咽喉科方面的知识得到初步积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病证的初步认识。早在夏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对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就有了比较固定的概念,对耳鼻咽喉的生理和疾病已有了初步认识。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首、面、眉、目、

鼻.、耳、口、舌、齿及其他部位名称的记载,从文字的结构上看,当时已知道耳听声音,鼻嗅气味的机能。在卜辞中有“贞旨自病”、“贞病耳”的记载,以及疾耳、疾自(鼻.)、耳鸣、疾言、疾音等专用病证名称。西周时代,从《山海经》所见,又出现了聋、噬痛、哂(咽部噎塞)等病名。春秋战国时代,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所见,已有耳鼻咽喉病证名十多种二十多个,如噬睢(疽)、鼻抉(缺,即鼻畸形)、耳疆(耳郭冻疮)等等,并淘汰了甲骨文中一些笼统的名称(如疾耳、疾言等)。从这一时期的多种著述中还可见到更多的病证名,说明了对病证认识的具体化及其准确性的提高,也说明了对具体病证有了进一步明确的概念。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这是关于耳聋最早的明确定义。 其二,病因的认识。夏商时代,对疾病发生原因的认识尚处于蒙昧状态,认为是祖先的“作它”。春秋时代,认识到饮食、起居、哀乐、纵欲近女室,阴阳风雨晦明等天之六气,以及地域不同等因素,皆可导致疾病。这在当时对各科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都具有指导意义。在战国时代,随着祖国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耳鼻咽喉科领域的病因病机认识也更加全面和完善,这在《内经》中得到充分反映。 其三,早期的耳鼻咽喉疾病防治。夏商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耳鼻咽喉科疾病防治主要为祈祷祭祀、内治、针灸、导引、外治等方法。在内治方面,多以某药治某病。如《山海经》中有“文茎,可

耳鼻喉学习笔记

耳鼻喉科学笔记整理总论: 耳科学 •颞骨解剖 •听觉生理 •平衡生理 •面神经解剖与生理 •外耳疾病 •中耳炎性疾病 •耳聋的防治 •梅尼埃病 •颞骨肿瘤 鼻科学 •鼻的应用解剖 •鼻的生理学 •外鼻疾病 •鼻腔炎性疾病 •鼻窦炎性疾病 •变应性鼻炎 •鼻腔鼻窦肿瘤 •鼻内镜手术学 咽科学 •咽的应用解剖 •咽的生理学 •咽炎 •扁桃体炎 •咽脓肿 •咽肿瘤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喉科学 •喉的应用解剖 •喉的生理

•喉的急性炎性疾病 •喉的慢性炎性疾病 •喉梗阻 •喉肿瘤 •气管插管术及气管切开术 气管食管科学 •气管、支气管食管的应用解剖 •气管、支气管食管的生理 •气管、支气管食管异物 绪论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由耳鼻咽喉科学(otolaryngology)逐步演变发展而来,是研究听觉、平衡觉、嗅觉褚感官的解剖、生理和疾病现象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 本章目录 学科的发展简史 学科的范畴与特点 学科的进展与展望 怎样学习耳鼻咽喉-头颈外学 发展简史 •最早的描述见于公元前13世纪商代甲骨文中。 •公元前519年扁鹊对耳病有独特识。 •公元前221至公元279年秦汉时代,对本学科解剖、生理、病理与疾病的描述见于《内经》《难书》等书。 •唐朝开办的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太医署)设立耳目口齿科。 •唐朝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所著《外台秘要》等书对耳鼻咽喉科疾病呼吸道与食道异物有了分门别类的详细论述。 •明朝时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提出了许多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的药物,陈实功创用鼻息肉摘除术。 •清朝政府编辑的《医宗金鉴》对耳鼻喉科疾病有详细系统的论述。

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史

医耳鼻喉科学发展史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五官科医生,可以说是:C 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葛洪E孙思邈 2.最早对耳聋做出定义的古籍是:D A《周礼》B《山海经》C《礼记》D《左传》E《史记》 3.最早记载鼽嚏,并认识到本病与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有关的古籍是:C A《内经》B《山海经》C《礼记·月令》D《左传》E《五十二病方》 4.用耳滴法、滴鼻法、吹鼻法以抢救危重患者最早记载于:C A《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肘後备急方》E《备急千金要方》 5.《内经》为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记载耳鼻咽喉口腔病证达:B A20多种B30多种C40多种D50多种E60多种 6.首次记载耳道异物、食道异物等处理方法的医着:C A《备急千金要方》B《外科大成》C《肘後备急方》D《外台秘要》E《千金翼方》 7.首次记载烧灼(烙法)治疗咽喉病的医着:E A《备急千金要方》B《外科大成》C《肘後备急方》D《外台秘要》E《千金翼方》 8首次将鼻、口、舌、唇、喉、耳病归纳在一起,并称之为七窍病的医籍是:D A《针灸甲乙经》B《肘後备急方》C《诸病源候论》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 9.“升麻揩齿方,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亮”,这是最早有关刷牙的记载,见於: E A《本草纲目》B《备急千金要方》C《肘後备急方》D《新修本草》E《外台秘要》 10.首先提出“虚火致喉痹”病机观点的医家是:D A刘完素B李东垣C张从正D朱丹溪E严用和 11.在耳痹咽喉口齿专科古籍中,传世至今的较早的一本专着是:D A张仲景的《口齿论》B陈葆善的《白喉条辨》C沈之问的《解围元籔》 D薛生白的《口齿类要》E郑梅涧的《重楼玉玥》 12.我国最早记载鼻息肉摘除术的医家和医着是:C A王肯堂的《证治准绳》B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C陈实功的《外科正宗》 D齐德之的《外科精义》E郑梅涧的《重楼玉玥》 13.介绍了鼓膜按摩术的医着是:E A《伤寒杂病论》B《针灸甲乙经》C《圣济总录》D《济生方》E《景岳全书》 14.《重楼玉玥》创立的治疗白喉的主要方剂是:C A除瘟化毒散B神仙活命饮C养阴清肺汤D清瘟败毒散E清咽利膈汤 15.中医耳鼻咽喉科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真正在组织上、教育上、临床上完全独立的时间是:E A唐代B宋代C1949年D1958年E1972年後 16.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会成立的时间和地点是:D A.1972年3月广州 B.1978年12月北京 C.1985年5月成都 D.1987年9月南京 E.1988年5月武汉 17.国家教委首先批准广州、成都两所中医学院开办“中医五官科学专业”并开始招生的时间是:E A1972年B1978年C1984年D1987年E1988年 18.由卫生部组织编写,代表我过当时最高水准的大型医学全书之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 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其主编是:C A耿鉴庭B张赞臣C王德鉴D干祖望E蔡福养 二、B型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