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及其适度性评价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及其适度性评价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及其适度性评价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及其适度性评价

社会保障水平反映了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它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一方面代表了社会成员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状况。目前理论研究较多的单一的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水平并不能够充分地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必须建立更全面的指标体系,既要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上来衡量社会保障的支出,还要从质的角度来对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与“不适度”进行判断,从而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度

为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本文分别采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和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两大指标进行测度,以求在总体上反映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一)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

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系数是一种测度和反映政府对社会保障投入状况的指标,也是用于反映社会保障在政府公共支出中地位的指标。用这一指标系数测度和反映的社会保障水平就叫做“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也是国际上评价社会保障水平的通行指标,其表达公式为: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

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总支出

利用1989年-2010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财政总支出数据,本文计算了在此期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过程(图1)。可以看出,1989年-1995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保持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

及其适度性评价

张庆霖郭嘉仪

(广东商学院,广州510320)

内容提要:基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和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两个指标对我国1978年-2010年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别从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物价比

较、国际比较三个角度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虽然我国社

会保障绝对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仍然是我国社会保

障制度的突出问题。因此,从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各个要素出发,我国应在保持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提高政府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物价、工资与社会保

障的联动机制,确保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适度性公共财政投入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3)03-0013-05

〔收稿日期〕2012-12-16

〔作者简介〕张庆霖,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卫生经济学;郭嘉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2040007203)、广东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1BS79001)、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项目(2012WYM_0066)的阶段性成果。

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比例不足2%。其后,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政府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其中,2002年达到最高值,为11.95%。此后经过短暂的下降后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水平,基本稳定在10%以上。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的变化,一方面是与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更是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同步。尤其是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力度大幅提高。例如,仅新农保一项,2010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就达到484.95亿元,地方财政补贴也达到266.37亿元。

(二)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

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是一种测度和反映整体社会保障水平的系数,它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民众社会保障待遇的程度。这一指标是国际上通用的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度指标,具有数据易获得、便于横向和纵向比较等优点,因此,也被研究者广泛采用。其表达公式为:

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利用1978年-2010年期间GDP、社会保障支出数据,本文计算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过程(图2)。可以看出,1978年-1988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而且还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所占比例均在0.5%以下,最低年份只有0.28%。其后,从1988年至2010年,社会保障水平占GDP比重大幅度提高,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3.01%。社会保障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变化也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保障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紧密关联的,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社会保障必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也会得到较大幅度提高。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在若干年份发生下降,这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保障的绝对支出水平下降,只是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实际上,在考察的期间内,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状态。

总体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经历从建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从1978年-2010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在33年内增长了794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最高增长约10倍,GDP比重最高增长了7倍,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度

从社会保障水平来说,既有量的高低,亦有质的“适度”与“不适度”区别(穆怀中,1997)。社会保障水平决不能过低,但也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应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保持一致,既能起到保障民众的生活需要,同时还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对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

(一)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模型

1.理论模型。穆怀忠(2007)根据人口结构理论和C-D生产函数提出通过社会保障负担系数和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构建测定社会保障水平模型。

S=

Sa

W

×

W

G

=Q×H=0.75×(Oa+Z+J+M)(1)其中,S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W代表工资收入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Q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

图1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下图同。

图2我国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

额的比重系数,即社会保障负担系数;H则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更进一步,穆怀忠(1997)根据C-D生产函数原理和研究文献中关于劳动要素的分配系数将H设定为0.75;Oa代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Z代表失业保险支出比重;J代表工伤生育保障支出比重;M代表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支出比重。

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度中所需的失业保险支出、工伤生育保障支出、抚恤和福利优抚支出在相关的统计体系当中没有明确数据。早期的统计没有对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进行分类,社会抚恤、福利、优抚、救济等也通常混为一谈,如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体系将社会保障的支出定为“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资金”,具体有抚恤支出、社会福利救济费、农村社会救济费和自然灾害救济费。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尤其是广大农村多数是通过发放实物的方式进行,例如发放粮食或是建立福利院。因此,本文在计算的过程中根据情况及数据原有分类进行整理合并或分开,尽量选取完整的数据或是取平均值,以降低误差。根据工资和老年人口的粘性增长理论,缺失数据的年份由上一年的数据做补充,虽然有可能导致真实数据偏小,但相对而言能得出比较连贯的数据。

2.测度结果。测度的结果表明,在1978年-2010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保障水平逐步从最低5.28%提高到2010年的8.14%(图3)。当然,在此过程中,由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转轨,从1978

年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段时期内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相对滞后时期,社会保障水平发生了一段时期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工资收入总额相比以前在大额提高,但社会保障支出却没有随之出现明显的增长,因此,从1980年-1994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没有明显增长反而有下降的趋势。1994年是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职工的工资收入总额开始大幅度增长,而且社会保障支出随着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也在大幅增长,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快速提高的一个拐点。从1994年-2010年,按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指标测度的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从5.45%提高到8.14%,增长幅度将近50%。

3.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比较。为更好地对我国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进行比较,这里引入穆怀中(1997)关于社会保障水平上下限的数据,从现有社会保障水平与适宜社会保障水平的上下限度的差距来探讨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

图3我国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

从表1中可以看出,根据本文所测度的结果与穆怀中(1997)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标准相比较,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仅低于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上限,而且还远低于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下限。2010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为8.14%,距离标准上限相差5.59%,距离标准下限相差3.72%,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穆怀中(1997)关于我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度标准与本文测度模型虽然在指标上相同,但是在具体数据上由于缺乏客观的统一数据,均由研究者本人加工整理,会导致具体测度结果存在精度上的误差。但是,排除测度的误差,我

国社会保障水平远低于适度标准应该是无疑的。

(二)物价比较法

通货膨胀可谓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天敌”。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程度紧密关联,虽然上文的测度结果已经表明,我国社会保障绝对水平总体上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而提高,但是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是否能够对抗通货膨胀的速度,才是判断受保障群体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提高的根本依据。本文使用1978年-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社会保障系数进行对比分析,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的适度水平。为了更充分地说明问题,这里同时选择以1978年为基期的不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100)和以上一年为基期的可变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上一年=100)。

从图4中可以看出,以1978年=100的不变价格进行比较,除了在极少数的年份外,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率均没有超过居民消费价格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受保障群体最终所获得的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没有跑得过通货膨胀的速度。虽然在绝对值上,受保障群体所获得的待遇给付是增长的,但

是其实际购买力却是下降的。以上一年=100的可变价格进行比较的结果与不变价格进行比较的结果完全相似,除了极个别年份外,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率仍然过低,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国际比较法

要全面地反映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除了进行纵向上的对比,还需要从横向上进行国际范围的比较。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社会保障系数作为比较对象,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各主要国家进行了对比(表2)。

图4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增长率与物价水平

从表2中可以看出,总体上来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社会保障系数不仅远低于各主要发达国家,也低于像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同类型或以上的国家中,我国属于低支出水平行列。北欧国家社会保障水平最高,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理念使得各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非常高,如果忽

略国家之间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足以可见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之低。但是,即便与墨西哥相比,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社会保障系数普遍超过我国的2倍以上,我国2000年的指标只有2.54%,直到2007年也只有3.04%,不及墨西哥2000年的指标5.3%。

当然,由于各国对于社会保障理解和统计范畴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的社会保障系数指标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甚至是很大的误差,从而影响横向对比的可靠性,这里仅仅作为一个参考。同时,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也会造成严重的问题,不仅产生所谓的“社会保障黑洞”,还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保持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且适宜增长是非常必要的,但就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来看,社会保障领域各项事业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

三、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思考

虽然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仍是突出问题。为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切实提高受保障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结合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各个要素提出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几项建议。

(一)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作用的发挥,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就必定要改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过低这个问题。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支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可持续运转。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是关键。为了确保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应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该编制当年度社会保障预算,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报告。通过社会保障预算体系的建立推动社会保障资金的政府投入,提高其透明度、制度化和可持续性,逐步提升财政投入资金及全部社保资金的运行绩效,进而适应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的客观需要。

(二)实行物价与工资联动,完善社会保障的增长机制

社会保障待遇给付多是以现金等货币化的保

障形式为主,因此,通货膨胀以及社会工资增长率等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的实际水平。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险待遇均体现出了弹性机制,这一点也是社会保险区别于商业保险的一大优势。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社会保障的指数化调整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主要是带有个人账户的社会保险基金才能够体现出这一调整机制,统筹基金没有明确的指数化调整机制,致使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落后于社会工资和物价调整,使得受保障群体无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和抵御通货膨胀。因此,应完善社会保障的指数化调整机制,确保受保障群体的待遇给付会随着社会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而自动进行调整。具体可以挂钩物价指数的变化、名义工资增长率、实际工资增长率以及物价和工资综合增长率,并进行制度化,确保社会保障建立定期调整的机制。

(三)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经济水平

经济基础是决定社会保障这一上层建筑的根本因素,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庞大的经济总量作为支撑,是不可能建立起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并进行可持续运转。因此,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除了从具体手段上要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还要从根源上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两者协调共进。

参考文献:

〔1〕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研究.人口研究,1997年第1期.〔2〕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3〕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高耀.我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度:理论、模型及预测.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5〕刘畅.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困境及对策建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6〕岳军,袁康.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实证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赵志伟,张歆蕊.河北省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选择.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8期.

〔8〕赵怡.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12期.

【责任编辑陆成林】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申洁文 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7期 【摘; 要】农民工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作为继城市居民之后的产业工人的主角,他们却一直未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为此,本文就学术界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解决政策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理论提供浅薄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文献综述;政策思路 引言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郑功成2002)在201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到,全国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增长1.5%;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增长2.0%。大量的农民工是我国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和发展的主力军,但也成为了城市边缘化的一类人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若能得以解决,不仅能有效的释放人口红利,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农民工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劳动力迁移的相关问题的探究。西方的工业化程度远远比中国的程度要高且早。Lewis认为,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二元经济体制中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部门无法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如果城镇能够提供比农业部门更高的工资待遇,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则会主动转移到工资待遇好、生产效率高的工业部门。Perkinson和 Hills发现,外来人口由于受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制约,在流入地普遍处于劣势,而且外来人员增加了当地政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支出负担。 2.国内的相关研究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国内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上个世纪70年代始国家对人口和经济政策的放松,使得农村富余人口陆续进城务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人群的数量日益壮大,我国的学者也意识到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城镇社保制度发端于国企配套改革,城镇社保制度中统账结合、统筹层次低下、财政分灶吃饭、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之上。郑秉文指出,在城乡相关政策的约束之下,大量的流动人口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口其中包括

2016反洗钱终结性考试题库及答案

反洗钱,是指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方式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等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洗钱活动。下面yjbys小编整理了反洗钱终结性考试题库及答案,欢迎参考! 1、金融机构从管理层到一般业务员工都应对反洗钱内;A.;B.对错; 2、反洗钱是一项需要自上而下推动开展才能确保实效;A.;B.对错; 3、反洗钱内部控制可脱离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单独发;A.;B.对错; 4、反洗钱内部控制的信息与交流包括获取充足的信息;A.;B.对错; 5、有效的反洗钱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从制定、实施到;A.;B.对错; 6、金融机构建立反洗钱内部控制 1、金融机构从管理层到一般业务员工都应对反洗钱内部控制负有责任。 A. B. 对错 2、反洗钱是一项需要自上而下推动开展才能确保实效的合规工作,高管人员给予反洗钱工作的支持和指导是营造良好内控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A. B. 对错 3、反洗钱内部控制可脱离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单独发挥作用。 A. B. 对错 4、反洗钱内部控制的信息与交流包括获取充足的信息、有效的管理和交流以及开辟畅通的信息反馈和报告渠道,保证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完整地为最高层掌握。 A. B. 对错 5、有效的反洗钱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从制定、实施到管理、监督的一个完整的运行机制。 A. B. 对错

6、金融机构建立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对自身金融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洗钱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这与人民银行外部监管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一致。 A. B. 对错 7、加强反洗钱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条件。反洗钱是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金融机构国际化战略的必须要求,只有符合国际标准的金融机构才能“走出去”。 A. B. 对错 8、反洗钱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洗钱风险,因此在建立内部控制时必须以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各个业务环节潜在的风险,通过适当的程序、措施避免和减少风险。 A. B. 对错 9、对公人民币存款类业务识别主体只有银行营业网点经办人员和经营部门负责人 A. B. 对错 10、反洗钱内控制度应当具有权威性,任何金融机构员工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利。 A. B. 对错 11、反洗钱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部门不应当独立于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部门。 A. B. 对错 12、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检查组组长批准,检查组可以对被查机构有关证据材料予以先行登记保存。

相似性和相异性的度量

相似性和相异性的度量 相似性和相异性是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们被许多数据挖掘技术所使用,如聚类、最近邻分类和异常检测等。在许多情况下,一旦计算出相似性或相异性,就不再需要原始数据了。这种方法可以看作将数据变换到相似性(相异性)空间,然后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讨论基本要素--相似性和相异性的高层定义,并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为方便起见,我们使用术语邻近度(proximity)表示相似性或相异性。由于两个对象之间的邻近度是两个对象对应属性之间的邻近度的函数,因此我们首先介绍如何度量仅包含一个简单属性的对象之间的邻近度,然后考虑具有多个属性的对象的邻近度度量。这包括相关和欧几里得距离度量,以及Jaccard和余弦相似性度量。前二者适用于时间序列这样的稠密数据或二维点,后二者适用于像文档这样的稀疏数据。接下来,我们考虑与邻近度度量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本节最后简略讨论如何选择正确的邻近度度量。 1)基础 1. 定义 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度(similarity)的非正式定义是这两个对象相似程度的数值度量。因而,两个对象越相似,它们的相似度就越高。通常,相似度是非负的,并常常在0(不相似)和1(完全相似)之间取值。 两个对象之间的相异度(dissimilarity)是这两个对象差异程度的数值度量。对象越类似,它们的相异度就越低。通常,术语距离(distance)用作相异度的同义词,正如我们将介绍的,距离常常用来表示特定类型的相异度。有时,相异度在区间[0, 1]中取值,但是相异度在0和之间取值也很常见。 2. 变换 通常使用变换把相似度转换成相异度或相反,或者把邻近度变换到一个特定区间,如[0, 1]。例如,我们可能有相似度,其值域从1到10,但是我们打算使用的特定算法或软件包只能处理相异度,或只能处理[0, 1]区间的相似度。之所以在这里讨论这些问题,是因为在稍后讨论邻近度时,我们将使用这种变换。此外,这些问题相对独立于特定的邻近度度量。 通常,邻近度度量(特别是相似度)被定义为或变换到区间[0, 1]中的值。这样做的动机是使用一种适当的尺度,由邻近度的值表明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或相异)程度。这种变换通常是比较直截了当的。例如,如果对象之间的相似度在1(一点也不相似)和10(完全相似)之间变化,则我们可以使用如下变换将它变换到[0, 1]区间:s' = (s-1)/9,其中s和s'分别是相似度的原值和新值。一般来说,相似度到[0, 1]区间的变换由如下表达式给出:s'=(s-min_s) / (max_s - min_s),其中max_s和min_s分别是相似度的最大

社会保障体系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国家管理社会保障事业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它涉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保障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方法、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社会保障业务经办等。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的划分。1本文为了写作需要采取的社会保障管理的定义偏向狭义的定义,但也涉及到立法、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从目前现有的文献来看,单独研究社会保障管理的文章相对比较少。主要是放在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作为一个部分加以论述。 1、中国管理体制的发展及现状 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 对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演变过程的划分说法不一,阶段的划分标准也各不相同,三、四、五阶段的都有。不过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是公认的,即1978年是改革探索阶段的开始,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标志了中国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建立。 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来划分,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从1951~1969年的工会管理,到1969~1980年代的企业自管,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多部门管理,直至1998年国务院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结束了社会保险工作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局面。民政部门主管城乡社会救助事务。2000年国家又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至此,形成了目前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纵向机构设置,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中央、地方和基层。横向机构设置,在从上到下每一层按照不同的职能性质设置包括行政管理机构、业务经办机构、基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四大类机构。(见图1.1) 图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3 从中央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来看,目前参与社会社会保障管理的机构主要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卫生部等。4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项目、农村社会保险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等管理。民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管理。财政部负责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所有的机构统归国务院管理。 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的研究,学者从不同学科,如社会保障、财政学、管理学、法学的角度,不同角度如社会公平、效率,政府的责任定位,社会管理服务等来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的模式(政府在管理中的责任承担问题),管理的社会化、信息化,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和改进对策,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以及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等几个方面。 1康士勇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M),2003年8月第2版 2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部门设置,有各种不一的说法,在这里采用的是其中一种 4关于中央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能,也是说法各异,本文取其中比较统一的说法。

相似度测度总结汇总

1 相似度文献总结 相似度有两种基本类别: (1)客观相似度,即对象之间的相似度是对象的多维特征之间的某种函数关系,比如对象之间的欧氏距离;(2)主观相似度,即相似度是人对研究对象的认知关系,换句话说,相似度是主观认知的结果,它取决于人及其所处的环境,主观相似度符合人眼视觉需求,带有一定的模糊性[13]。 1.1 客观相似度 客观相似度可分为距离测度、相似测度、匹配测度。它们都是衡量两对象客观上的相近程度。客观相似度满足下面的公理,假设对象 A 与B 的相似度判别为(,)A B δ,有: (1) 自相似度是一个常量:所有对象的自相似度是一个常数,通常为 1,即 (,)(,)1A A B B δδ== (2) 极大性:所有对象的自相似度均大于它与其他对象间的相似度,即 (,)(,)(,)(,)A B A A A B B B δδδδ≤≤和。 (3) 对称性:两个对象间的相似度是对称的,即(,)(,)A B B A δδ=。 (4) 唯一性:(,)1A B δ=,当且仅当A B =。 1.1.1 距离测度 这类测度以两个矢量矢端的距离为基础,因此距离测度值是两矢量各相应分量之差的函数。设{}{}'' 1212,,,,,,,n n x x x x y y y y == 表示两个矢量,计算二者之间距离测度的具体方式有多种,最常用的有: 1.1.1.1 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based Similarity 最初用于计算欧几里德空间中两个点的距离,假设 x ,y 是 n 维空间的两个点,它们之间的欧几里德距离是: 1/221(,)()n i i i d x y x y x y =??=-=-????∑(1.1)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 2.政治,社会结构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既包括量(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包括质(社会保障水平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判断适度的标准: 1.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是否与国家资本结构(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 3.是否有助于就业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4.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与抵抗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 5.概括起来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在保证公民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下,对国民经济稳定,持 续,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 医疗社会保险的特点: 1.强制性(普遍性) 2.经常性和短期性 3.由于对象的不确定(涉及面广),使其更具复杂性 医疗服务建议的基本原则: 1.医疗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是三方供款,由个人承担,社会资助,政府补贴。(被保险人, 雇主,以及公共资金共同筹集) 2.凡收入不低于最低生活水平的劳动者都应缴纳保险金 3.个人缴纳的最高保险金以不造成其基本生活困难为限 4.雇主应为其雇员缴纳保险费 5.政府应该为无法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人们缴纳保险费,若其有工作,应有雇主承担其部 分或全部的保险费。 6.除保险费以外的服务费用应由个人自担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框架 1.坚持“低水平,广覆盖”,保障全体职工基本医疗需求 2.基本医疗保险费由个人和企业共担,形成新的筹资机制 3.完善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 4.加强医疗机构改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确定医疗服务的范围和标准 5.特殊人员的医疗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相衔接 6.合理确定基本医疗统筹范围,加强基金管理。 新农合医疗制度基本特点:由农民个人和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共同筹集合作医疗基金。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患病时所需要的费用由农民个人和合作医疗基金组织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 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特征: 1.以“补大”为主,与“补小”结合 2.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模式 3.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体制 4.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用账户。 在制度上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为基础,以补充医疗为补充,以社会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多层次医

试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度水平

试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度水平 [摘要]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合理、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涵义,然后运用社会保障水平理论与适度水平模型,对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适度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基本结论: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逐渐趋于适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趋于适度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水平的相应政策措施和建议。 [关键字]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 一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涵义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用社会保障水平指标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因而,社会保障水平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相对范畴,在相同条件下,社会保障水平越高,人民生活的保障程度就越大。 社会保障水平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从量上来说,社会保障水平有“高”、“低”之分,具体衡量方法是看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从质上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适度”、“不适度”之分,具体测定标准是看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应。因而,从质与量的统一体上来看,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其支出增长速度应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无论是超越还是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都是不可取的。 适度社会保障水平,从本质上说,就是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应。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主要有以下功能:一、既保证社会稳定,又促进经济发展。二、既有利于经济公平,又有利于提高效率。三、既有利于保障公民生活,又激励公民积极劳动。四、既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又能促进社会进步。 二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分析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

一、适度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和方法 依据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我们归纳出了社会保障负担系数模型和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模型,进而提出了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 H Q G W W s a ?=? = S S 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W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G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 。Q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又称社会保障负担系数。H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称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比例系数。 依据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K L A Q βα=)原理和实际研究结果,把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重系数的“度”界定为0.75 。在此基础上,依据劳动分配理论和人口趋势理论及有关预测结果,把有关数据代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 初步得出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即老年人口比重达到30% 左右时,适度保障水平的上限约为26% 。同时,依据不同国度和不同年代的数据,可以具体测定出适度保障水平的上限和下限即测定出特定时点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区域,也可以测定出特定时点社会保障水平的超度状况。 二、部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比较 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的测定表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超出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上限,高福利国家瑞典等70 年代初就超过了适度上限,见表5-7。事实也表明,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初,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处于兴旺时期,70 年代中后期和80 年

代初愈来愈多地暴露出矛盾和问题,形成了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制约,此时社会保障水平已不适度。依据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计算的结果,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现实状况的吻合度很高,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度的测定模型和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采取综合的研究方式展开。综合研究包括按大中小三种统计口径对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分析。:一是不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称“小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二是含住宅投资的保障水平,称“中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三是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称“大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 把各项保障支出加在一起,以“小口径”计算,中国社会保障总水平呈小波动上升趋势;以“中口径”计算,中国保障总水平呈现大波动略向上水平发展趋势;以“大口径”计算,呈现为微小波动持平发展趋势。“小口径”的上升,主要由离退休人数不断增加所致,“中口径”和“大口径”的持平波动发展,主要由于近年来逐渐削减价格补贴和住宅投资所致。这里,“大口径”下的保障支出总水平最具有研究价值,这不仅由于该种统计指标与世界社会保障水平统计指标易接轨,而且由于它所展示的数量化发展趋势说明了社会保障支出总水平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重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相协调和同步发展,是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的。 (1)“小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未达到适度下限; (2)“中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几乎完全分布在适度上限和下限的区间内; (3)“大口径”的保障水平,全部超出了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10级劳保二班刘海波1090201023 近些年来,民生问题有关民生的公共政策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可以说一个关注民生且中锋是民生的时代已然来临。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讨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出现了,即何为民生,并没有达到广泛共识。岳经纶认为,民生概念的混乱,归根结底,在于政府公共管理和施政理念缺乏社会政策思维(参见注释1)。简言之,民生概念的模糊就是源于社会政策理念的缺位。讨论民生问题,离不开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旨在确保能够促进公民福利和福祉。社会政策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我们准确把握民生问题的政策内涵和社会意义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我国的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需要构建清晰的社会政策途径,以社会政策来指导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调整公共支出格局,从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和谐社会。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经济危机下美国的社会保障问题。美国的加里·贝特里斯从财政危机出发,探讨了在经济衰退期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和反应(参见注释2),虽有中西差异,但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亦有一定得借鉴意义。文章首先对美国经济情况做了初步介绍,特别是分析了经济衰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当然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其次,讨论了美国政府对于经济衰退采取的措施,重点关注国会通过的临时性措施可能对社会保障网络产生的影响。最后对美国社会保障系统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作了简要评估。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常规社会保障系统,早在国会和当前政府采取特别措施应对经济危机以前就持续发挥其安全和稳定作用;二是在2008年2月获得国会授权的特别措施。这两类政策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保证公民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仍享有社会保障权益。 其实民生问题任重而道远。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国计民生”的说法充分证明了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参见注释3)。而如今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也或多或少的蕴含着危机(参见注释4)。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社会保障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社保已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人口老龄化压力,医疗保健费用的黑洞与非想的公平性,失业率居高不下,计划的成熟加重社会保障负担等;二是对社保批评的观点。保守派认为社会保障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也会使失业率剧增。激进派认为社保未达到原设计的社会目标。还有就是欺诈现象使基金损失严重;三是现收现付制度本身的危机。 而我认为,在社保面临政府承担责任的必然性与作用的有限性、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适度选择、需求的无限与资源的有限、公平与效率这样的困惑(参见注释5)之下,我们应改革社会保障。在制度模式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减少国家责任,重新评估政府、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重新审视现行的运行机制;寻求资金缺口及解决办法;同时也可以转移一部分,从政府公办转到部分民营企业办理。在管理技术方面: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完善并增强社会保障依法运行机制,使管理,经办和监督分开,权利制衡;改革管理技巧,改变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调控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立法,及时调整社保立法的结构与内容。 此外在农村,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拓宽社保覆盖面;逐步提高农村社保的社会化程度;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力求项目完备化及多层次;使用科学的管理体制;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以及加强立法等。

终结性考试答案

试题为随机生成,没有顺序,使用查找功能(Ctrl+F)搜索题目关键词查找答案 "题目:最初实行分封制的朝代是()。答案:周朝 "题目:齐桓公时期的一位着名宰相是()。答案:管仲 "题目:道家的创始人是()。答案:老子 "题目:孔子着名的弟子有()。答案:72 "题目:墨子从其“兼爱”的立场引申出来的一个观点是()。答案:“非攻” "题目:提倡“大丈夫”精神的一位先秦思想家是()。答案:孟子 "题目:“大九州说”的创始人是()。答案:邹衍 "题目:“隆中对”中,诸葛亮建议刘备首先要占领的地方是()。答案:荆州 "题目:鲁班的发明很多,被誉之为()。答案:巧人 "题目:山东快书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基本句式为()。答案:七字句 "题目:《元嘉历》的创立者是()。答案:何承天 "题目:《齐民要术》一书总计()。答案:92篇 "题目:“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这两句诗见于左思的()。答案:《咏史》其五 "题目:李清照词作中,描写自然风光的一首是()。答案:《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题目:辛弃疾下列词作中,对主和派进行嘲讽与抨击的一首是()。答案:《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题目:孔尚任的《桃花扇》共有()。答案:四十出 "题目:中国古代书法家中被称为“书圣”的一位是()。答案:王羲之 "题目:龙山文化中最知名的陶器是()。答案:黑陶 "题目:孟庙的主体建筑是()。答案:亚圣殿 "题目:山东省被称为“鸢都”的一个城市是()。答案:潍坊 题目:在政治上,鲁国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答案:错 题目:在经济政策上,齐国重视发展农业。答案:错 题目:齐文化、鲁文化大范围、大规模的交流融合是在春秋时期。答案:错 题目:孔子的父亲臂力过人,是当时着名武士。答案:对 题目:孟子主张“性善论”。答案:对 题目:姜尚又名吕尚。答案:对 题目:伍子胥竭力推荐孙武,吴王阖闾便任命孙武为将军。答案:对 题目:扁鹊因为没有治好蔡桓公的病,被蔡桓公杀害。答案:错 题目:何承天制定的《元嘉历》,第一次采用定朔来安排历日。答案:对 题目:左思现存作品数量不多,仅有赋两篇,诗十四首。答案:对 题目:辛弃疾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答案:对 题目: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空。见于李攀龙的诗作《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绝顶》。答案:错 题目: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多宝塔感应碑》。答案:错 题目:李成以画山水画为主,是宋代山水画的一代宗师。答案:对 题目:龙山文化时期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其中尤以制陶业最为发达。答案:对 题目:孔庙始建于孔子死后100多年。答案:错 题目:自然神,指的是自然现象被人格化之后升格的神。答案:对 题目:《山海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末年,是一部上古神话总集。答案:错 题目:潍坊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其中的“糊”最能体现其美之所在。答案:错 题目:在伴奏上,吕剧的伴奏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答案:对 "题目:下列对鲁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答案:土质肥沃; 地势平坦; 首都是曲阜"

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37687979.html, 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研究 作者:贾桓宇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12期 摘要: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范围内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作为社会保障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不仅直接反映社保基金的供求关系,而且间接反映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况。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国际比较,有利于发现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差距,优化保障水平,最终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更加稳定有序。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范围;支出水平;适度;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2-000-01 一、社会保障支出范围的比较 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支出的项目和内容都可能有所差异。不过,各国对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范围还是有一定的界定,各国的社会保障项目有共同的参考范围和指标。如:几乎所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都有面向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面向低收入者的基本社会救助项目等。 从具体国家来说,英国、瑞典、芬兰、丹麦、挪威、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中国、智利都设立了包括养老、残疾、死亡、疾病、医疗护理、工伤、失业、家庭津贴等社会保障项目,绝大部分国家在疾病保险方面除了提供基本保险外还提供医疗和住院治疗保障。其他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仅设立了养老、工伤项目,菲律宾没有设立失业和家庭津贴项目,科威特只设立了养老保险,相对来说都不尽完善。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首先,长期风险项目比如老年、死亡遗属、工伤保险等,绝大多数国家都作为一项具体的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进行设立。其次,社会保障支出范围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紧密相关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国家,一般支出水平高、公平性也较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较强的经济后盾做支撑,社会保障只能停留在基本阶段。 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比较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反应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衡量的指标主要有社会保障的工资比重系数、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比重系数、社会保障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三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社会保障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这个系数是用一国或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除以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容易获得和计算,而且可以从总体上反映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状况,有利于国家间进行对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在各个国家都呈现上升趋势。对于英国、瑞典、丹麦这些国家福利型的社会保障模式来说,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及其适度性评价

社会保障水平反映了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它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一方面代表了社会成员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状况。目前理论研究较多的单一的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水平并不能够充分地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必须建立更全面的指标体系,既要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上来衡量社会保障的支出,还要从质的角度来对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与“不适度”进行判断,从而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度 为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本文分别采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和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两大指标进行测度,以求在总体上反映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一)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 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系数是一种测度和反映政府对社会保障投入状况的指标,也是用于反映社会保障在政府公共支出中地位的指标。用这一指标系数测度和反映的社会保障水平就叫做“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也是国际上评价社会保障水平的通行指标,其表达公式为: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 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总支出 利用1989年-2010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财政总支出数据,本文计算了在此期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过程(图1)。可以看出,1989年-1995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保持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 及其适度性评价 张庆霖郭嘉仪 (广东商学院,广州510320) 内容提要:基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和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两个指标对我国1978年-2010年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别从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物价比 较、国际比较三个角度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虽然我国社 会保障绝对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仍然是我国社会保 障制度的突出问题。因此,从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各个要素出发,我国应在保持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提高政府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物价、工资与社会保 障的联动机制,确保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适度性公共财政投入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3)03-0013-05 〔收稿日期〕2012-12-16 〔作者简介〕张庆霖,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卫生经济学;郭嘉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2040007203)、广东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1BS79001)、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项目(2012WYM_0066)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李智事业11-1 20110500280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未能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其“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延缓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等,进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字: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着全体人民民生问题的大事,受到广泛关注。继2008年新农合被写入社会保险法(草案)医保专章,新农合在我国社保体系中真正确立了合法地位之后,在北京闭幕的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2009年的10月1日以后正式试点推行新农保,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中央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响应中央会议精神,我国各个省市也都相继推行新农保改革新举措。如广东省计划3年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山西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山东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在寿光发放。广东首个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试点在惠州启动,参保补贴一视同仁。回顾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上的太多探讨与研究,今天终于在实践中得到了尝试,也很值得理论界追溯和总结。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展开的,从中国期刊网上对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见下表),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社会保障为篇名的文章在模糊查询的条件下,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加。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开始了大规模系统的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2005-2006年间增幅最大。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确立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发了大量的征地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进城农民工问题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2003年研究成果较前一年增长了78.5%。2005年,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我国经济总量跨越式提升的同时,社会分配的均衡问题、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被重新探讨,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社会共享的惠民措施不断出台,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均衡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压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研究随之升温。 从归纳和总结以往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从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涵盖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具体到了实施细节。而从整体上对这些内容分类,共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从城乡两个维度对社会保障总体状况的研究 通览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文献,学者们分别从整体上和城市与农村两个维度对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从地方或区域角度分析了省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情况。张力之(1997)从5个方面详细介绍了1997年以前国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迫切性、借鉴国外的研究、社会保障专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刘云旺、王成华、廖桂蓉(2004)、李东、刘庆原(2004)、陈蒙蒙(2006)韦镇坤(2008)、王丽(2009)撰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构想及对策。李珍(2006)阐述了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概述

题目:借他山之石攻我国之玉 摘要:本文通过对亚当?斯密新历史学派、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贝弗里奇报告、新自由主义相关理论思想的介绍,探讨了各理论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借鉴意义。 正文 一、概述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建立、发展乃至改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政治、文化、战争、经济等。而各个因素又划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板块,交互作用,共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于近代西方国家,因而对西方的社会保障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便无可厚非的成为社会保障研究的重要环节。例如社会保障发展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思想(见表1):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19世纪起源于德国的历史学派,20世纪的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以及二战时期的贝弗里奇报告,还有20世纪7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都无不对社会保障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基于对上述理论的学习,以及借鉴各理论对不同国家的主要影响,可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正所谓“借他山之石,攻我国之玉”。 表1: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二、理论介绍

(一)亚当?斯密的思想 17世纪英国产生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而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极力否定社会救济作用的思想。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认为市场分配的结果就是最合理的。英国1601年颁布的旧《济贫法》是世界首次出现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斯密则认为旧《济贫法》严重阻碍了居民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劳动者对就业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说,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相关主张,阻碍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新历史学派 19世纪初期,历史学派起源于德国。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旧历史学派的先驱,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19世纪70年代,旧历史学派逐渐演变为新历史学派。新历史学派进一步强调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1德国经济学家用“国家经济学”对抗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用旨在保护和发展德国民族经济的保护主义或国家干预主义对抗英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新历史学派针对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劳资问题,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倡导国家实施社会保险,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主张,如:国家的职能包含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生活;国家的法令、法规、法律至上,决定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问题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国家应通过立法,实行自上而下的经济和社会改革。俾斯麦政府接受了新历史学派的相关理论主张,用立法的形式,由国家提供社会保障,真正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初级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三)福利经济学 20世纪初,旧福利经济学形成与英国,以“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为代表,后来在美国、瑞典、法国等得到传播。庇古福利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包括如:(1)经济思想 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认为资源有效配置来自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 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居家养老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的特点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是当前形势下适合城市社区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 关键词:居家养老、实践、优势、问题、建议 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不可置疑,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考验,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和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05到2030年是中国老龄化的加速时期,总人口预计增长1.45亿,而老年人口预计增长达2.02亿。【1】人口老龄化正在逐渐瓦解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从而将形成“未富先老”的局面,影响并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所以老龄化问题是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和尽早制定相应对策的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妥善处理大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会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话题。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居家养老所做的研究分析,重点概述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中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探讨该模式提出的背景、相关的研究综述、个地方的经验以及在当前环境下的优越性和不足之处,从而试着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完善居家养老模式。根据学者们的学术报告,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居家养老的涵义 关于居家养老的涵义,在国内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总体来说,大多数学者支持以下的观点: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2】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章总论 一、社会保障概述 1、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的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3)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2、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1)保障性;(2)强制性;(3)社会性;(4)互济性;(5)公平性;(6)福利性。 3、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来保证社会成员在面临社会经济风险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权益。 4、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2)社会保障的建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1社会保障具有十分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2社会保障还体现了其对投融资的调节功能;○3社会保障也体现了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3)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保障体系与类型 (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制度。 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各有特点: 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社会保险;○2社会照顾。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五大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社会服务;○4社会救助;○5医疗保健。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 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公务员福利待遇。 瑞典;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公共福利;○4医疗保健。 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国家救济;○3社会福利;○4医疗保险。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特点:(1)强制性;(2)资金筹措的多源性;(3)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4)资金使用上的预防性。 社会保险的内容一般包括:(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在靠自身力量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的用以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自然灾害救助;(2)失业破产救助;(3)孤寡病残救助。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立法或政策的规定,对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旨在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各种设施、资金、服务等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的特点表现在:(1)强调国家和社会在实现福利目标过程中的直接的责任性;(2)国家立法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能普遍地享受社会福利提供的津贴或服务,具有显著的普遍性的原则;(3)重点提供有关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设施、津贴和服务。 (二)社会保障的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