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电视节目模式的现状与启示_史公军

中外电视节目模式的现状与启示_史公军

中外电视节目模式的现状与启示_史公军
中外电视节目模式的现状与启示_史公军

2014年第6期

MODERN AUDIO-VIDEO ARTS

节目栏目/JIEMULANMU

中外电视节目模式的现状与启示

史公军 邓高峰

[内容提要] 目前国内电视节目模式规范尚不健全,优秀的电视节目模式很快被复制克隆,进入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我国虽然文化历史悠久,却很难制作出原创性的精品电视节目。本文以欧美电视节目为镜,电视节目模式为契合点,借鉴欧美电视节目的成功经验,比较中国电视节目之不足,希促进中国电视节目模式走向成熟的道路。

[关键词] 电视节目模式 本土化 原创 引进

[中图分类号]J9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7-1330/G4(2014)6-049-3

20世纪90年代,我国省级电视频道纷纷上星覆盖全国,各大卫视相互竞争,促进了电视市场的繁荣。广东省是唯一允许境外电视进入的省份,加入境外频道来分享中国电视市场份额,就像一剂猛药打进了中国内地市场,收视份额的竞争变得空前激烈。“内容为王”的电视市场,电视内容的竞争逐渐演变成

电视节目的竞争。在西方,电视节目模式(television program format)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有一整套运作程序和规范,是电视产品价值链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欧美一些电视节目模式经过本土化改造后火爆世界各地,在中国,出现了改造后获得空前成功的《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一批优秀节目。事实证明,

角的艺人们。

而《爸爸去哪儿》、《人生第一次》等节目里面的“星二代”在人们的眼里似乎就是公众明星,网友们对他们进行任意的视觉改造。电视节目中陡然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以儿童为视觉焦点的广告,无不体现着对于儿童过度消费的狂欢。

四.结语

儿童真人秀节目诞生于新媒体兴起,响应于当前“80后”夫妻育儿潮,满足于大众新奇的审美情趣,形成了媒体文化的奇观。从正面的角度看,它能够成为宣传教育,引导儿童和年轻人正确价值观的形式载体,也能够成为成人缅怀童年记忆的情感通道。它成为消费对象本没有错,这是时代之趋,也是民众化转向的舞台,但是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不能够摒弃一定的集体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毕竟,儿童塑造着未来的成人,这关系到每个民族的核心利益。

熊秉真先生在《童年忆往》中说道“儿童与童年

的世界,就像所有有关“人”的问题一样,自然有很多复杂、不确定与多方的面相。这复杂而不易把握的特性,也许可使一个好学深思的时代、一个谦冲而开放的社会、一群关爱而愿意善待生命的人群,对其中新生儿稚弱的成员,多点学习怀想,少点轻举妄动。”⑤我们希望不论是创制还是收视,对于儿童真人秀节目的人文关怀不可放弃,多点学习怀想,少点轻举妄动。

注释:

①⑤熊秉真:《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第一版,P19,P33

②道格拉斯?凯尔纳莉著 史安斌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第一版,P142

③④格雷姆?特纳著 许静译:《普通人与媒介 民众化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第一版,P3,P144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年第6期MODERN AUDIO-VIDEO ARTS节目栏目/JIEMULANMU

一个高收视率的、新颖的电视节目模式,不仅会给电视台带来高额广告费、高话题度,扩大电视台的影响力,而且围绕节目模式的创新将会增强一个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对比一下国内目前的状态,电视节目的研发创新能力普遍偏低。往往一档新节目获得成功,马上就会出现大量的跟风模仿,不仅破坏了电视生态系统,更不利于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创新的成长壮大。其结果是导致电视节目的平庸匮乏,竞争力不强。为了更好促进国内的电视节目模式更加有序,有必要对国际上的新型电视节目模式进行研究、借鉴,进而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和研发电视节目模式的能力。业界有一句至理名言:

“大陆电视节目学港台,港台电视节目学日美,日美电视节目学欧洲。”尽管这个说法虽然略显偏颇,难以完全为业界人士所接受,但是人们至少从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在节目模式、类型创新上,欧洲各国总是以领跑者的姿态走在前列。①因此,有必要对欧美电视节目模式进行学习研究,促进我国电视节目模式的成熟和进步。

一.西方电视节目模式成功经验:原创

欧洲是世界电视节目模式的研发中心,其中很多原创电视节目模式,经各国引进改造以后,大都缔造收视神话,成为对电视制作研究的经典,如法国情节纪录片《智人》,荷兰真实类节目《老大哥》,英国的儿童类节目《新闻环线》,以及幼儿节目《天线宝宝》等。知名度很高的节目(真人秀、益智类、游戏节目和情景喜剧),流行于美国的《美国偶像》、《与明星共舞》、《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等,其节目版权均来源于欧洲。

欧美电视节目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对中国当下电视节目制作来说,可以从中探寻一些秘诀,虽然只是管中窥豹,但从节目模式的创作上,仍然有一些规律可寻:

(一)节目的最大价值在于原创

传统上,欧洲电视十分强调节目的原创性,大多数欧洲国家坚持对播出节目的本土内容实行配额做法,保护民族文化产业。热播的节目60%都是本土生产的,欧洲电视节目在重视原创性的同时,以模式化的生产制作和销售,给电视节目的全球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二)节目真实是关键

这里所说的真实,是在表演者本身所拥有的故事所挖掘出来的真实,并非是“摆拍”。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往往出现造假的成分,一般导演根据表演者的气质,量身定制“故事”,这并不是真实,而是“伪真实”,对节目本身的口碑和质量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三)开发观众多元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

在国内,不同电视台之间相互模仿,同质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观众多方面的需求没能得到满足,一些高收入、高学历的有效购买人群、目标客户未能覆盖。相对而言,欧美的真实类电视节目特别重视多层次,多角度发现并满足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受众的各类需求。这些原创节目模式使得各电视台、模式设计公司的竞争领域十分宽广,给予节目模式开发以无穷创新空间,产品种类丰富多彩,也在另一个方面实现电视节目的公共服务职能。

(四)契合地缘文化是节目成功的重要条件

节目模式和地缘文化有着重要的相关性,这既是欧洲电视节目模式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众多节目失败的教训。欧洲电视节目模式设计中,通常会有些环节是必选环节,有些环节是可选环节,根据本土地缘文化特色进行相应调整,有效地避免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发生。

二.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发展:引进

21世纪初以来,我国引入大量的外来节目模式,例如知名的一些栏目,《东方时空》参照了《60分钟时事杂志》,《开心辞典》引自英国ITV的《who want to be a millionaire》,

《智者为王》引自英国BBC的《the weakest link》等。在最近几年的时间,尤其是在看到类似《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这样的节目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各大卫视开足马力,纷纷从国外引进不少的节目模式。这些电视节目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音乐节目上,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比如,湖南电视台2013年第四季收官亲子档节目《爸爸去哪儿》购自韩国MBC电视台同档节目的版权,在《爸爸去哪儿》的内容制作方面,首先是明星

2014年第6期

MODERN AUDIO-VIDEO ARTS

节目栏目/JIEMULANMU

父子的移植,比如韩国《爸爸!去哪儿!》选取的五个明星爸爸是成东日、李钟赫、宋钟国、金成柱、尹民秀,而《爸爸去哪儿》的节目选取对象是林志颖父子、王岳伦父女、田亮父女、郭涛父子、张亮父子;其次是游戏互动的移植,这里的游戏互动,一方面强化了爸爸们照顾子女的冲突,另一方面着重突出了萌娃们的表现,使其成为节目的亮点、看点,比如石头的“大哥式”的男子汉气概,Angela 的各种卖萌等等。

各大卫视的相互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电视节目的竞争,虽然带来了电视节目数量的迅速上升,但节目内容和类型却鲜有创新。我国电视台存在着很多风格相近、定位相同的电视节目,从节目名称、内容,甚至到编排、剪辑、设置都表现了惊人的一致,一个电视栏目火了,取得了好成绩,马上有数个相同的电视节目诞生,与之争抢市场份额。社会转型与传播技术加剧了观众差异化和碎片化趋势,收视群体面临洗牌和重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有“克隆”电视节目的市场土壤;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缺乏对电视节目的有效保护。

值得反思的是,在电视行业中,适度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是过度的模仿便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电视台之间资源浪费、同质电视节目生命周期缩短,原有的观众流失,电视节目停滞不前。

三.未来之路:深层本土化+创新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在电视节目模式表现为本土化改造,优秀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基于本土文化、本土市场等元素,开发创新节目模式,从本土出发,进行“水土”改造,实现本土电视节目的原创新。

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很多是通过移植,克隆,甚至嫁接拼凑,原创性节目所占比例较低,这给中国的电视节目带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是电视节目的灵魂,很多引进的电视节目“水土不服”,往往昙花一现,生命周期短,就是因为缺乏文化背景作为支撑。要想做到外来电视节目本土化,必须解决好在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背景问题,迈过这道“不同文化背景”的坎,才能制作出具有中国味的、原创性的电视节目模式。

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必须经得起本土检验,要解决文化异同问题,就需要完善现有电视节目构成元素,

也是实现本土化改造的关键环节。任何一个外来电视节目模式,必须剖析其构成元素,从电视专业的要求上真正把握和完善这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找出其中符合本土文化背景的要素,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节目模式中,从而开发出具有本土化文化背景的,能吸引中国电视观众参与的电视节目。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完善和突破现有移植的西方电视节目构成元素,注入中国味的元素符号,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才能让节目本身获取较为长久的生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档节目不断占据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就创新的主体而言,媒介管理层要强化宏观战略,形成“进得来、出得去、上得去、下得来”人才合理化流动机制,根据岗位的需求,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同时,以一定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不断为他们提供发挥的空间和延长职业的周期。创新机制方面,要学习、借鉴、消化西方的节目创作机制,分析西方优秀节目的成功要素,同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本土化创新,避免“水土不服”现象的出现,同时,要加强和欧美日韩等影视发达国家制作机构的联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使国内影视制作深谙其“门道”,这样有助于为我国影视制作的创新提供不竭的袁泉和动力,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①阚乃庆:谢来著:《最新欧美电视节目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电视综艺节目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现状发展 趋势分析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电视综艺节目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渴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于是电视综艺节目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而诞生。如今,电视综艺节目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本文试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并对建立电视综艺节目的科学生产运行体系进行探讨。 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组合的节目形态。它既可以将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戏曲、杂技、魔术、武术、游戏、笑话、故事等多样艺术体裁融为一体,也可以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组合,再运用电视的声光效果、时空变化、独特造型,制作出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节目。由于电视综艺节目兼容性强,集欣赏、娱乐、知识、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使得不同艺术体裁进行有机综合后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成为目前电视界极为常见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它具有主题思想明确、艺术样式丰富、参与广泛等特点。 综观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节目竞相仿效,克隆严重。 据有关资料统计,仅游戏类综艺节目,全国大概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40多家市级电视台同时开办,看似丰富多彩,但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原本为了丰富观众的文化生活的综艺节目,因为数量的无限膨胀和播出时间的相对集中,反而给观众带来单一乏味的感觉。例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一炮打响后,就出现了一系列仿效的节目,照猫画虎;央视推出《开心辞典》,众多的益智节目随之充斥荧屏;《玫瑰之

约》、《今日有约》等婚恋征友的节目,明显也是台湾《非常男女》的翻版。 其次是节目改版十分频繁,过于随意。 通过改版可以调整节目内容,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这本是好事,但目前许多电视节目的改版却是仓促上阵,看别人改版,自己也忙着改版。因为缺少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改版之初效果还可以,但过一段时间之后,节目质量不断下滑,甚至最终被淘汰出局。改版复改版,反而使节目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其三是节目质量粗糙,品位低俗。 主要表现在主持人矫揉造作且漫不经心,缺乏激情。一些娱乐类的综艺节目品位低俗,让嘉宾出丑,拿孩子开涮,俗话套话满天飞,低级无聊的搞笑、浅薄粗俗的游戏、弱智的问答、荤话连篇的调侃成了不少电视综艺节目的固定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娱乐节目被逐渐开发、重视、放大,娱乐类节目已经成为仅次于新闻类节目的第二大收视焦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应该克服上述问题向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一)寓教于乐,绿色娱乐 “电视娱乐节目是电视文化的四大功能之一,通过收看电视娱乐节目获得休息和消遣,这是人民群众非常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电视给人们带来娱乐的这种广泛性,决定了电视文艺节目必须从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出发,努力做到丰富多彩,雅俗共赏。”[12]所以现在大家都是呼吁电视娱乐节目应该寓教于乐,绿色娱乐。所谓寓教于乐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12双播)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 课程中文名称: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 课程英文名称:TV program Criticism & Appreci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 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为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本科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新课程,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了解国内电视节目现状,把握电视节目制作行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电视艺术鉴赏水平,为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打下扎实基础的专业课程。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的任务是在大量观看欣赏优秀电视作品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电视的传播特性和规律,丰富电视知识,树立节目意识,强化媒介认知,陶冶艺术情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与能力,逐步培养大学生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现代电视理念。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运用已经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分析、比较各类优秀电视节目,准确、全面地反映电视传播的特殊规律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同时,通过对典型电视作品的鉴赏,了解人类社会的广泛发展和生动变化。 1、反映电视节目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元素; 2、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电视节目的最新动态; 3、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相结合; 4、节目的选择尽量丰富、多样、典型、广泛。 5、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式探讨,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文体写作、新闻采编;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主持人节目策划与现场采访报道。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合理分工与和谐配合,防止疏漏、避免内容重复交叉,又要确保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讲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 4学时 1、电视画面语言(重点)的概念、分类、意义、作用。 2、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句型结构) 3、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蒙太奇和长镜头) 4、电视节目中的声音。 5、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 6、电视作品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要求:重点掌握电视艺术的语言构成,镜头(声音)分类及其作用,表意功能,剪辑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电视语言分析电视作品。 第二讲电视栏目解析 4学时 1、电视发展简史 2、电视栏目化发展阶段 3、电视栏目分类及其特点 4、国外电视节目栏目化现状与趋势 5、电视栏目主持人 要求:了解电视栏目化的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电视栏目的分类及其特点,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国内外电视节目比较,栏目主持人角色定位。 第三讲新闻及评论类节目 4学时 1、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中国特色、出路 2、《南京零距离》与社会新闻节目的分野 3、专题型新闻与《新闻调查》 4、媒体立场与社会责任 5、电视新闻的直播 6、新闻节目感染力要素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及发展 学生:邓芳 指导老师:贺敏 湖南女子大学文学与传媒系,长沙410004 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和受众对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认同.电视娱乐节目成为了荧屏“主力军”。然而,商业利益的介入使得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进入了“娱乐至上”的怪圈,过度的追求娱乐,片面的强调经济效益从而造成了节目本身缺乏创新及文化内涵,忽视其应具有的公共责任性。论文深入浅析了电视娱乐目的特质及发展现状,指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不足并据此探讨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视娱乐;现状;问题;趋势 一、电视娱乐节目的概念 电视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1]美国是电视娱乐节目的发祥地,在美国的电视理论中,电视娱乐节目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外延上,电视娱乐节目包括:电视剧、艺术晚会、体育、谈话、音乐电视(MTV)、游戏等多种类别。现实中,综艺游戏节目,黄金时间电视剧、情景喜剧、谈话节目、猜奖节目等构成了电视娱乐节目的主体,其中综艺游戏节目一直是娱乐节目的重头戏。 二、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界定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综艺大观》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开端。研究《综艺大观》这类早期电视娱乐节目的主要特点,可以给电视娱乐节目一个狭义的界定——那些有意识地去满

足公众娱乐需求去策划和制作的电视节目。由于娱乐风潮的影响,电视节目中娱乐元素的广泛开发和运用使得电视娱乐节目从内容和样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娱乐谈话节目、娱乐新闻节目、娱乐生活节目等等各类电视娱乐节目。之前的定义已经不能涵盖这些节目,特别是不少节目满足娱乐需求的目地性不再那么明显和可以。(二) 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说法,中国的娱乐节目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综艺化本体阶段。第二个阶段,从综艺本体递进到游戏化本体。第三个阶段差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益智博彩类节目。第四个浪潮是真人秀的娱乐浪潮。[2]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以《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为代表的综艺节目类型,1990年3月,《综艺大观》面世。它将歌舞、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先河。《综艺大观》以节目短、节奏快、内容精、手法巧为突出特点,每两周一期,每期50分钟。这种节目形式在当时精神生活相当匮乏的年代得到了极大的欢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节目虽然在不断改进,但节目主持人行为表情过于死板、语言过于正规化,缺乏与观众的互动,主持人成为了舞台的“操控者”,“我播你看”的局面并没有太大改观,因此这一类传统的综艺节目逐渐丧失了优势。2004年10月8日《综艺大观》这个央视老牌娱乐节目,因收视率不断走低被“末位淘汰”,无奈地退出了荧屏。 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综艺

国外综艺节目概况[1]

国外综艺节目(以美国为例) 一、综艺节目诞生于美国 综艺作为一种电视栏目,它起源于美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电视经费、技术及节目的质量难以保证,根本无法提供固定综艺节目的条件,所以只是对游戏、竞赛、表演等节目作过尝试。第二次大战之后,电视还没有引起广告商的注意,电视发展的经费来源非常成问题。为了吸引广告商的主意,电视必须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从广播开办娱乐节目大获其利的经验中得到启示,决定网罗娱乐界明星,将他们的表演引入电视。于是,电视综艺节目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60年代-70年代,综艺节目达到了顶峰。 二、综艺节目类型 晚会型综艺节目 代表《奥斯卡颁奖典礼》《格莱美音乐奖》 整个晚会过程中,明星与主持人之间互相调侃,互相开涮,幽默搞笑俯拾皆是,气氛十分夸张随意。晚会大多充满着喜庆气氛,他们通常将幽默、搞笑的风格贯注入晚会当中。它能够自由地汇集众多的大牌明星和各种娱乐表演样式——音乐、舞蹈、相声、小品、魔术、杂耍等等。它还可以将某个公众关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请出场,演绎成一段搞笑的或煽情的脱口秀、真人剧。在娱乐与商业价值之间游刃有余。

二、栏目型综艺节目 (一)娱乐谈话节目 代表《杰·雷诺今夜秀》、《大卫·莱特曼夜间秀》、《艾伦秀》、《奥普拉脱口秀》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电视谈话节目已成为电视节目的主体样式,占总量的60%-70%。其中娱乐谈话节目具有很高的收视率。这类节目不局限于单纯的“说”,而是注重各种手段并用,从形态上看,它结合了谈话和综艺两种节目的特质。它们通常在晚上11:00-1:00 之间播出,使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得到放松。谈话内容多为成人话题,内容广泛、庞杂,主持人风趣、幽默,时常庸俗的开些玩笑,做些噱头提供观众以笑料。美国谈话节目的兴起和火爆,使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仿效。谈话节目的嘉宾并不局限于当红明星,它可以由体育明星或演艺明星参与节目,也可以请普通百姓或者青少年参与节目。还可以展示新奇的事物,如通灵的人、失明多年突然复明、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等等。 谈话节目的气氛相当热烈、激动人心,场上场下一片火热,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掀起节目的阵阵高潮。以CBS的《大卫·莱特曼夜间秀》为例,节目一开始就是激动人心的音乐、现场观众狂热的尖叫声和宏大场景的快速扫描。然后,舞台的大幕拉开,53岁的大卫·莱特曼在一片掌声和尖叫声中走到台前,向观众和乐队成员打招呼。他滔滔不绝的以一种幽默搞笑的语言来开场,在节目过程中会做出各种手势和夸张的表情。一个小时的节目中,观众的掌声和尖叫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热烈。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特点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特点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特点 1. 以赢利作为最终目标。耍赢利就要争取广告客户;那些大的广告客户即大企业、大银行花相当程度上制约着电视台的成败命运;那么,电视台必须倾向、迎合甚至自觉地代表那些大企业、大银行的利益。 2. 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电视台把节目播给观众看,然后把观众卖给广告商”,这是美国电视台运作的基本规则。要争取广告,节目必须有相当的收视率;收视率越高,那么广告客户越多,广告收费也越高。所以,收视率是美国电视台所有节目的第一生命。比如美国一年一度的元旦超级杯橄榄球比赛,每30秒的广告费从90年的75万美元一路攀升,到1999年每30秒的广告费高达190万美元,且条件苛刻,但仍旧应者如云,原因就在收视率高,全美估计有50%左右家庭收看,全球有15亿人收看,奇货可居。 3. 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这必然使节目有媚俗、低级的倾向。美国各电视台娱乐性节目的比重大大高于严肃的时政节目。而且,新闻节目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一是爆炒政界、社会名流的绯闻案、暴力案,像近几年人们耳熟能详的“辛普森杀妻案”、“戴安娜王妃之死”、“克林顿丑闻”等等,美国各大电视台全力以赴,连续数月,各种细节不嫌其详。二是新闻的故事化倾向。新闻本来是以传播信息为主的,但90年代初以来,为迎合普通观众的口味,美国电视新闻尽可能故事化,一批“基于事实”加上许多“合理想象”的杂志性新闻节目纷纷出笼。像CBS的《街头故事》,以犯罪、毒品、卖淫等都市生活的阴暗面为背景,每周播出一个新闻故事。ABC和NBC则播出《没有公开的故

电视节目分析完整版

电视节目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以《中国好声音》为案例 目录 中英文摘要 (1) 引言 (1)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 (3)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界定 (3) (二)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 (4) (三)大众选秀类娱乐节目的兴盛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4) (四)综艺娱乐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5) 二、《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 (7) (一)《中国好声音》背景介绍 (7) (二)《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分析 (7) 1.原版引进 (7) 2.创意核心-评委盲选 (8) 3.顶尖阵容打造 (8) 4.清晰的定位 (8) 5.节目制作:制播分离 (8) 6.品牌持续性开发 (9) 7.全产业链运营 (9) 8.全方位推广策略 (10) 三、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看中国综艺节目发展之路 (11) (一)节目模式设计创新,对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变革 (11) (二)打造品牌化战略,不断创新挖掘新的娱乐元素 (11) (三)合理满足受众娱乐需求、增强娱乐节目的互动性 (12) (四)提高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体现社会责任 (12)

(五)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推广,促进品牌化经营 (13) 结束语 (13)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以《中国好声音》为案例 【摘要】《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音乐选秀类综艺节目,开播第二期,以6.93%的收视份额独占收视鳌头,到第十三期《中国好声音》收视份额一路飙升到17.40%,总决赛巅峰一夜最高收视份额达到29.47%。在综艺节目出现诟病连连,收视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无疑是一道闪电划亮了天际,也惊起了一场关于综艺节目发展的自省与反思,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当下,探索综艺节目发展的时代趋势与应对之策已是当务之急,本文笔者通过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因素,来寻找未来综艺节目发展和运作的出路。 【关键词】综艺节目发展问题趋势中国好声音 【作者简介】 The wa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ariety show ——As a case in 《the Voice of China》【Abstract】“The V oice of China”is a large music talent class variety show, which is produced by zhejiang TV united star's shimmering stars media company . When it started The second phase, The audience rating rise to a exclusive share of 6.93%, Then to The thirteenth issue the ratings of “The V oice of China” soared to 17.40%. On the highest peak night of the final the audience rating share rises up to 29.47%. With the variety show being criticized and audience rating getting worse, the success of “The Voice of China” is a flash of lightning scratching the sky, it also brings a in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variety show. In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exploring the era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solution in the variety show and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hrough analyzing the success of “The Voice of China”to find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variety show in the future. 【Key words】variety show develop issue trend The V oice of China 【Author Information】 引言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在内地研究综艺节目的各类专著中,综艺节目、娱乐节目、游戏节目之间存在交集,没有明晰的分界。如2001年出版的《电视文艺》一书的“电视综合文艺类节目”叙述对象为各类晚会和游戏益智类节目,在2004年出版的《电视审美文化论》讨论的是游戏娱乐节目和晚会节目。而在高鑫、高文曦所著的《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的书中则作了详尽的概括,她指出:综艺节目是借助于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手段,如声光效果、

简析美国电视节目类型观念及其谱系划分

简析美国电视节目类型观念及其谱系划分 ■杨状振 在世界各国电视业发展史上,美国是较早对电视节目类型化制播问题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的国家。尽管在1948 年美国电视业大规模商用之前①,电视业高层决策管理人员和普通播映宣传人员所关注的重心还大多集中在对电视媒体传播技术的改进和影像摄制水平的提高上,但对节目制作特征的归类和可延续性问题已经有了不少的关注、探讨和评论。1935 年NBC 公司的小威廉·费尔班克斯向公司节目经理伯萨·布莱恩纳德提交的公司内部备忘录,1936 年NBC 公司在其3H 摄影棚内进行的节目摄制演示,还有批评家托马斯·哈钦森对节目用光、传输和舞台调度等“限制性因素”所进行的评点等,都是美国电视业对节目类型规范进行较早探索与尝试的代表案例。20 世纪40 年代以后,伴随着阻碍电视媒体发展的技术难题的逐一被攻克,电视节目的研发工作也很快被提上各广播公司的议事日程,并迅速成为助推美国电视业发展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借鉴文学类型分析理论和好莱坞电影类型片制作经验的基础之上,美国电视业在节目类型化方面开始展开持续不断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节目类型体系(见下图)。 一、电视节目类型观念的形成与演变 1940 年,美国电视节目正式商业播出之前,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就在其出版的《电视第一年》手册中,根据制作基地的不同,明确提出了电视节目制作时的三种类别划分理念,即“在摄影棚外摄制的节目”(包括新闻、体育和特别事件报道)、“在摄影棚内拍摄的节目”(包括戏剧、综艺节目、古典音乐、歌剧演出、魔术和名人访谈)以及“电影”。N B C公司还进一步由此出发,对其所生产的具体节目,诸如《世界下的一扇门》、《花园顾问》、《亲手建家》等进行了制作规约和拍摄指导建议。这一时期的美国节目类型观念呈现出鲜明的以制作基地为准则来划分的倾向,在当时的电视制作者看来,节目的制拍背景比节目本身的特征和形式更为重要,处于这一时期的电视实验性节目,在形式上也还缺乏明确的结构原则,关于分类问题也还没有形成“可以作为电视业中概念性简略表达的专业术语或话语体系”。②此外,旗舰电视台WGRB 在《电视节目类型》中所提出的“直播的和摄制的”类别观念,欧文·沙恩在《电视的潜在人才和节目资源》中所提出的“综艺节目”、“舞蹈节目”、“音乐节目”、“戏剧性节目”、“旅行风光片”的类别观念,里克·阿尔特曼在《电影/ 类型》中所提出的“由环境界定的西部片”、“由动作界定的犯罪片”、“由观众效果界定的喜剧”、“由叙事界定的神秘剧”的类别观念,以及各个电视网在具体运作和传播节目时所提出的“新闻、娱乐、教育”的节目类属划分观念等,也都对后来完善的电视节目类型观念的形成起了参考作用。虽然此时的 电视节目类型观念还只是不成体系的零散化表达,而且也多是对一些具体操作细节上的琐屑规定,但还是可以发现它已经在基础层面上形成了后来美国电视节目类型划分时的基本轮廓。 类型观念之所以会如此迅速地在美国电视节

美国电视节目编排

1板块式编排。为把观众从上一个节目带到下一个节目而被美国电视界经常采用的一种编排战略。做法是在整块的时间里连续安排两个或两个多小时的,对观众有相似吸引力的一系列节目。因此又被称为“垂直性节目安排”。一般来说这种做法是很起作用的,因为观众一旦被一种很有强势的节目所吸引,他就会继续收看能满足他相同需要的类似节目。 2全盘式编排。也叫“横带式”或“水平式”节目安排。主要是利用观众每天的固定收视习惯,把一定的节目安排在每天的同一个时间。 3重型打击式编排。即用一个有强势的历时)* 至+,*分钟的节目跟竞争对手的由较短节目组成的板块对着干。有时它还在对手的板块尚未开始之前就先发制人地抢先播出,致使对手无法推出板块。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它的目的都在于及早抓住观众,并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削弱对手的节目. 4硬对硬式编排。顾名思义,也就是在对手推出一个强势节目的时候,自己也立即安排一个强势节目跟它对拼,共同争夺观众。但这种节目安排往往会使得观众不得不在两个都愿意看的节目中做选择,所以尽管有时它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也常常使得一些台因这样的交战而浪费了强势节目;或者是两败俱伤,收视率都遭受挫折。 5逆向式编排。即不跟对手的优势节目正面交锋,做浪费实力斗争,而是在对观众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暂未被别人占据的空白点,提供跟对手决然不同的节目。这种方式若运用得好,不仅可以避免拿自己的强势节目跟对手做破坏性竞争,有时还因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节目而吸引其它的收视者。 6插入式编排。即把一个新节目或需要宣传的节目,安排在两个成功的节目之间。由于观众出于惯性看了前面的节目就接着往下看,或期待看后面的节目而使这个插入的、稍差一点的节目受益。 7柱式编排。即在晚上) 点才正式开始安排一个有吸引力的节目,以图把之前的空档观众全都吸引过来。 8延长式编排。也就把一个受观众欢迎的节目的长度延长,由于这些节目通常都属一流节目,加上延长的时间主要是从较差节目占用的普通节目时间里挤出来的,所以能大大增加该台的收视。 9大悬念式编排。指通过采取不同寻常的行动把观众吸引到该台的某个节目的做法。 10特别节目。电视节目中绝大多数都是一些经常性、每周播放的系列节目。但一些实力雄厚的电视台每年都会安排若干回一次性的特别节目。 11普通节目系列化。即把原先一集的节目分成两个或三个部分的系列节目,以便造成多个悬念。这往往能比一集一个情节赢得更高的收视。 12另外,在美国还有一种做法,就是让一个已有声誉的系列节目中的角色,在一个新的系列节目中出现。 《新闻调查》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走向调查”的标志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创办为标志的。《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主打的一档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栏目创办于1968年9月。 1、关于栏目形态 《新闻调查》开播时栏目打出的口号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基准节目样态: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

电视节目分析报告范文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

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三、受众的积极参与 《变形记》当年在卫视开播后,就疯狂受到电视观众的追捧。其很大的功劳在于节目给足了观众的参与自由。如今受众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媒介的中心地位,他们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形式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做作的,并且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展现欲望,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活动。这些因素使“人”在此类节目中成为核心——节目参与者来自广大平民百姓,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节目在相应规则下向前发展;而广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短信、weibo、《变形记》节目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节目互动预知更多节目进展,而节目编导也可根据观众的这些反馈,适当控制节目并适当奖励受众参与者以提高收视率。 四、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展现个性 在以往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进程以及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通常都会受到导演的严格控制,《变形记》则是将权力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参与互换角色的选手,因此他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这一自主权的回归,尊重了选手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其在参与节目时可

中外电视栏目比较

1·广电总局全称(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 2·(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于国庆节试播,年底播出。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全天播出4小时,内容为新闻简报。 3·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并播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参桂补酒”)。 4·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是 ( 吕焕斌 ). 5·1999年,荷兰一家电视台推出了(《老大哥》)节目,真人秀节目才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样式出现并发展起来。《老大哥》节目的名字出自(奧威尔)的预言性小说(《1984》)。 6·调查类新闻节目的“鼻祖”是1953年英国BBC开播的(《全景》)节目。 7·肥皂剧(《伊斯坦德人》) 1985年在BBC1首播,该剧是作为独立电视(《加冕街》)的竞争产品诞生的。 8·1936年11月2日,这是一个值得全世界纪念的时刻。这一刻,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规模颇大的歌舞演出,开始了它的正式播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电子电视系统播出的定期节目,因此人们常常把它视作人类电视事业的开端,标志着电视时代的来临。(实况转播) 9·1960年12月9日在ITV首播,(《加冕街》)是英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剧。 10·PBS儿童制作:(《芝麻街》)。 11·美国商业体系中,传统三大广播公司是( CBS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ABC )美国广播公司、( NBC )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 FOX )福克斯广播公司、( CW )哥伦比亚及华纳兄弟联合电视网。

·制播合一 是指电视节目的策划、投资、制作、审查、播出等各个环节由电视台内部的节目部门统筹完成的运作体制。 ·真人秀 一般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为目的,同时有着富的奖品,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 ·新闻类节目 是指以新闻材料为基础加工制作而成的电台或电视节目。 新闻类节目包括现场或预先录制的访问、专家的分析、民意调查结果,偶尔会包含社论内容,以信息量大为标志,时效性、广泛性、指向性是其主要特质。 ·《60分钟》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主打的一档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栏目创办于1968年9月,当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栏目形态,只是在每周二晚间黄金时段和《CBS新闻小时》轮流播出。 ·家庭影院 家庭影院概括来说可以从综合两个概念去了解,这两个概念分别为“家庭影院标准”和“家庭环境中播放电影片中的播放系统”。家庭影院市场又添一军:目前的微型投影仪家庭影院,已经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从2009年到2010年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投影向家庭影院进军的势力已经击败了彩电占据了市场巅峰,特别是它所独具CMMB功能和接机顶盒直接看电视的功能,加工内置存储,可以下载网络最新电影和听歌等功能,已经是彩电无法取代的了,微型投影仪必将占据未来家庭影院市场。

#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和发展 发表日期:2011年11月23日出处:新闻爱好者2011年12期作者:王媛【编辑录入: 朱梅】 摘要:十余年间我国电视相亲节目两度大起大落,是什么造成此类节目曲折跌宕的发展路径?电视相亲节目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本文从我国社 会文化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和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合理性,深入研究我国特定文化心理和媒体环境下,电视相亲节目内在的情感私密性和传播大众性的矛盾,节目特性和功能定位的矛盾,并对此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电视相亲合理性矛盾性可持续发展 2010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正式文件,着手整饬相亲类节目中的“炒作、造假、低俗”等现象。①从《玫瑰之约》到《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十余年间我国电视相亲节目两度大起大落,在赢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发了舆论热议,而后遭到仿效、批判、整顿或停播。这一节目类型的特殊发展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电视相亲节目能否作为一种有益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节目形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这些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合理性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首次把约会游戏(Dating game shows)搬上荧屏,至今世界各国的此类节目已多达数百种。国内最早的电视相亲节目是1991年由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今晚我们相识》。1998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则掀起了电视相亲节目首轮收视热潮,后由于频繁克隆导致观众审美疲劳,此类

节目一度淡出荧屏。2009年年底至2010年年初,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相继开播,再度引起人们对电视相亲节目的高度关注。目前,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的此类节目还有《爱情来敲门》、《缘来是你》、《为爱向前冲》等十余档。“存在即合理”,电视相亲节目十余年间两次高度流行,是由于我国的社会文化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和受众心理需求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节目兴起顺应社会需求。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组织结构、心理结构和文化模式的巨大转变,人们的个性意识逐渐觉醒,婚恋观开始摆脱传统的束缚,电视相亲节目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21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中国的“80后”陆续达到适婚年龄,由于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这一代人大龄单身现象十分突出。有调查显示,京、沪等大城市适婚青年单身率已突破30%②,有些城市出现因职工回家相亲催生的辞职潮③,“剩男剩女”相亲受挫导致的心理疾病甚至自杀事件也呈多发态势,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电视相亲节目在这一背景下再度热播,是电视媒介顺应社会需求的一种表现。 节目流行符合市场规律。上世纪90年代,电视相亲节目作为荧屏上的新鲜事物,展现出“爱情速配”新奇、欢乐、平易近人的魅力,迅速吸引了大众眼球。以《玫瑰之约》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探索出“情感+游戏”的成功模式④,参和性强、受众面广、令人耳目一新。21世纪的信息传播更多元化,电视相亲不再具有渠道独占性优势,但声画兼备、平民化、低门槛等电视媒介传播特性使之具有极高的真实感、直观性和参和性,为电视相亲节目获得较高收视率提供了保障。加之近年来才艺选秀、平民K歌等节目类型相继兴盛又逐渐式微,久违荧屏的电视相亲节目重登舞台能再次给受众带来新鲜的收视体验。 节目特性迎合受众心理。就节目特性来看,电视相亲节目暗合真人秀的元素。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在《美国经典电视栏目》一书中分析称,“真人秀”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观众,核心竞争力在于三点: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窥私欲;二是让观众看到没有脚本却又精彩纷呈的真人连续剧;三是通过让

(完整版)奇葩说电视节目分析

《奇葩说》由爱奇艺马东工作室出品,于2014年11月29日在爱奇艺独家播出,目前两季节目皆已收官。这是一档为年轻人创造收看内容的节目,以辩论形式为主,寻找最能说话的人。《奇葩说》播出后迅速受到观众的青睐,在豆瓣上获得了9.0分的好评,第二季播放量达到6.2亿次,它的成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之处,笔者现从节目的主持人、节目辩题以及互动方式几个方面来探究其成功因素。 一、主持群设置扩展话语体系 对于互联网自制节目而言,点击量与节目的成败密切相关,而作为一档网络自制语言类真人秀节目,主持人和选手的成功选择就成为增加受众的关注度乃至关乎节目成败的核心问题。无论是第一季的“马晓康”组合还是第二季的“KJM”组合都获得了居高不下的人气。 马东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曾担任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导演。在《奇葩说》节目中,他一改往日正经的风格,走上了搞笑的路线,形成反差效果。高晓松是著名音乐人、导演、制作人,博古通今,说话风格犀利。蔡康永是作家、主持人,说话柔和,喜欢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道理。作为舞蹈家和脱口秀主持人双重身份的金星心直口快,言语麻辣大胆,擅以观点取胜。几个人你来我往,捧哏逗趣、言辞大胆,各自以其深厚的人文及主持功底串联起整个节目。

为丰富其节目看点,《奇葩说》每两期会邀请一名娱乐圈当红明星作为嘉宾和现场选手一同参与话题讨论,他们也是主持人构成中的一员。“女神”或“男神”的加入,为节目的两性话题增添了相应配比的女性或男性力量,构成了节目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使辩题从内容和视角上都有所丰富和扩展。另外,还可以利用明星效应树立综艺节目品牌,扩大节目影响力。 二、内容引人思考,传递正能量 《奇葩说》针对的主要人群是年轻人。据统计,《奇葩说》20-29岁观众的比例占有86%。在节目开始前,都会有一个小短片,旁白为:“40岁以上的人请在90后旁边观看。” 在节目内容设置上,首先辩题的选择都很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与现实息息相关,比如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爱上好朋友的恋人要不要追,异性闺蜜是不是谎言等。从双方辩手的辩论当中传递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常态现象,年轻人可以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在“使用和满足理论”研究中,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特点包括自我确认效用。90后受众群体可以通过节目,对自身的行为有所反思,从而可以使自己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选择一种正确的解决方案。 其次,节目虽有感性的喧嚣,但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辨。比如在海选中清华学子关于未来就业方向的询问引发高晓松的痛斥,对于未来,他认为“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将道德高度上升到了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及未来

一前言 综艺节目是一种综艺性的节目形式,通常包含了许多性质的演出,例如音乐与搞笑等类型,而且通常只在电视上播出。大部分的综艺节目会邀请现场观众参加录影,但也有现场实况播出的节目。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艺性、多样性、兼容性及参与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电视综艺类节目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的综艺节目在大众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它在我国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综艺节目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其吸引力也在下降。目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如下:(一)数量多且泛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各类综艺节目数以千计,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级省市电视台,纷纷把举办综艺节目作为显示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不仅电视台竭尽全力举行,社会各界也纷纷参与,有的与电视台联合举办,有的部门则直接将节目录制完成立后,送电视台播出,扩大本行业的社会影响。这样全社会的参与,使电视综艺节目蔚然大观。电视强大的传播功能把各行各业的喜怒哀乐传递给社会,促进了相互了解,也促进了各行业的文艺发展。从横向上看,同一类的综艺节目如相亲类节目就有《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爱情连连看》、《窈窕蜀女》等;从纵向上看,同一个电视台就有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如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百变大咖秀》、《平民英雄》等。 这些电视综艺节目在为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呈现出泛滥之势。特别是各大电视台都想靠综艺节目吸引观众,造成了综艺节目数量大大失控,似乎只要有钱,有点子,有编导,就可以组合出一台综艺节目。这类综艺节目往往又占据了电视台有限的黄金时间,本是丰富观众文化的综艺节目,因为数量的无限膨胀和播出时间的相对集中,反而给观众带来观赏的单一乏味,久而久之,观众对这类综艺节目形成冷漠态度,就毫不为奇。 (二)创新多但杂乱 由于电视本身的特性,使得电视综艺节目在吸收其它艺术门类时,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兼容性,使其它艺术通过与电视技术综合之后,形成电视综艺节目这一新的独特的表现方式。

美国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度

登录注册 搜文章 找馆友 来自:wangdong_9216 > 法制配色:字号:大中小 2008-10-10 | 阅:883 | 分享 更多>> 最高法 最高检:关于办理利用信...长沙晚报称因新华社奥运错报 重...河北1名女子网上询问“是否发生...北大教授孔庆东连爆粗口“不解...警方打击网络有组织造谣传谣把属于言论的还给言论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取消一般题材...江苏2013年高考状元出炉 都是考...2013吉林高考理科状元王星艺 有...河南高考文科状元王子瑾:喜欢...湖北新科状元接热线 成功秘笈传...浙江理科状元周晨总分770 萝莉... 美国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度 美国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度 ZT 随着美国电视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一些优秀的英语原声电视剧如《老友记》(Friends )、《迷失》(Lost )、《24小时》(24)等成了中国人学习英语和了解美国文化的窗口。不过,钟爱美剧的你是否有注意到每一集开始时屏幕左上角出现的提示信息呢: 这个就是美国电视台用来提示家长不同影视剧的限制级别,好让他们有针对性地为子女选择哪些节目适合自己的孩子观看。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各种详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一下美国电视节目的分级制度(TV Parental Guidelines System 或 TV Ratings System )。 多年以来,美国的电影业一直采取了极其严格的分级制度,但是电视节目方面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随着大量的暴力、色情和虚幻的影视作品出现在屏幕之上,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管理人员开始抱怨电视剧的这一弊端。于是,在1996年,美国国家广播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ers )、美国有线电视广播协会(National Cable Television Association )和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开始仿照电影的分级制度主动在电视节目中加入诸如上图的15秒钟电视节目分级提示。1997年1月1日,电视分级制度(TV Parental Guidelines System )正式推出,受到广泛支持和好评,成为至今最为详尽细致的电视分级系统。 美国的电视分级制度主要可以分为四级: TV-G (suitable for all audiences) 适合所有人群观看; TV-PG (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儿童需要父母指导进行观看; TV-14 (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for children under 14) 14岁以下儿童需要父母指导进行观看; TV-MA (suitable for mature audiences) 仅适合17岁以上成年人观看,1998年10月以前使用TV-M 标志。 更多更详细的英文介绍如下: wangdong_9216 馆藏:1778关注我:34 首 页阅览室馆友我的图书馆 转:10最新文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