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自古以来,诗与歌就是紧密联系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诗作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远古巫术,而巫术的表现特点就是“歌”与“舞”的结合。

在我国,诗歌最早源自民间歌谣,后来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有一整套创作范式的文学体裁。有明确文献记载的诗、歌、乐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汉朝,汉朝时乐府的成立,是我国古诗词与音乐艺术“联袂”的里程碑。汉乐府中收录的许多广为传唱的民歌,亦是诗作中不朽的传世精品。汉朝以后,吟诗作对、填词作赋成为一种经久不绝的文坛风气,而秦淮河畔的青楼名妓们借助文人骚客的生花妙笔,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将诗词、音乐、歌舞推向新的境界。

艺术歌曲发轫于西洋乐坛,源头可追溯到十五、十六世纪欧洲的交响乐和歌剧,经十九世纪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等音乐家的创作而广为人知。艺术歌曲简单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注重词与曲的结合,对歌词的艺术质量要求很高,所以西方的艺术歌曲多以著名文学家的经典诗作为歌词;第二,在演唱中音乐伴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表达主题上重抒情,侧重表现人的心理世界。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文化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中国。五四运动前后,艺术歌曲开始传入我国,当时一大批社会知名学者、文人、音乐家都陶醉于艺术歌曲的感染力,不遗余力地介绍、传播、推广,甚至直接参与创作,诞生了一大批大受欢迎的经典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梅娘曲》等等。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艺术歌曲在中国乐坛更是大放异彩,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歌曲创作大家,如郑秋枫、施光南、尚德义、谷建芬、士心等,在优秀的音乐人的引领下,这个时期的佳作《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笛》《母亲河》等脍炙人口,传唱不衰。

随着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其创作素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渐

拓展,歌词由最初的多选用现代诗,到后来越来越多地借鉴、采用或改编中国古诗词,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黎英海的《枫桥夜泊》《春晓》,马思聪的《将敬酒》,陈田鹤的《春归何处》,王建中的《如梦令》等,让中国特有的文学元素与外来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拓展了艺术歌曲的内涵和外延。从美学视角来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如下特征:

一、丰富含蓄的意境美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感受与客观对象之间有机统一而形成的一种能够让人体会、领悟却又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因此,凡是在艺术作品中恰当表现出的意境都是具有特点美感的。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特别讲究含蓄、回味,凡是优秀的诗词都有独特的意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高旷唯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儿女情长……尤其是抒情诗,或慷慨悲歌,或豪气干云,或相思眷恋,或意味深长,真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抒情诗词在我国古诗词中占有很大比例,而艺术歌曲以抒情见长的特点正与我国古诗词有良好的契合点,因此古诗词中的文学意境美就被音乐家们融入到了艺术歌曲之中,具有更强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国上个世纪的著名音乐家青主,创作过很多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我住长江头》,就是文学意境与音乐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独唱曲,于1930年面世,歌词来自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全词婉转动人,感情细腻,表现了一位年轻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及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全词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青主对这首词的意境把握十分到位,用生动传神的音乐旋律打开了几百年前这个古代女子的心扉,让听众与她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在青主的谱曲中,钢琴伴奏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贯穿始终,

平稳舒缓的曲调就像风平浪静的江水一般流出,韵律质朴优美,静谧安详而深情款款。在每一句歌词的末尾,都特意留有一个或上升或下降的拖音,如低语,似倾诉,在绵绵思念之中带着一股女子相思之时特有的幽怨之情,可见创作者对原词的理解深沉透彻,真正融入了自己的感情。

二、别具一格的韵律美

我国古典诗词本身就具有可吟唱的重要特征,在创作中,其押韵和平仄的规范使得古诗词具有特定的节奏感和律动。

押韵是古诗词中一部分句子末尾的那个字必须使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的字,因此,押了韵的诗句读起来尾音相似,产生了声和音美、铿锵和谐的效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仄,简单地说就是古诗词念诵时的声调,因为古诗词在字数、格式上都有明确的规范,所以其声调的运用也就随之有了一定的规则,这就产生了格律。古汉语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其中上、去、入三声具有高低不同的变化,于是被统称为仄声,平声调被称为平声。如五言绝句以仄声起,首句押韵的一首诗——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其格律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也喜爱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他的《登鹤雀楼》就充满了古诗词的声韵美。他在创作中注重西洋乐法与中国诗词格律的结合,既遵循了古诗词的平仄旋律,又进行了灵活处理,整个作品匠心独具,风格鲜明。《登鹤雀楼》中,平声多采用哆、咪、嗦的音,仄声采用发、瑞、啦、西的音。音调的升降上,同样的仄声谱曲方式不尽相同,比如首句“白日依山尽”的“日”与“尽”,在诗的读诵中均为高音,但在艺术歌曲中前者音调下行,后者音调上行,体现了黎英海先生对古诗词韵律的独到理解。

三、演唱中的个性美

艺术歌曲在西方乐坛的特点比较明确、固定,在唱法上,使用的都是美声唱法。这种演唱方法在遇到歌曲中的高音时,常常不用自然

气息强烈冲击来发声,而讲究运用气息的技巧,以柔和、流畅的方式发声,让气息从下腹处凝聚、发出,逐渐上行,然后从头部放送出来。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类型唱法的主要特征在于,前者属于混合声区唱法,也就是真假声混用、并用,因此美声唱法有一种其他唱法所没有的音响特色。

当发源于西洋乐坛的艺术歌曲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时候,必然要与当地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艺术风格发生碰撞,在此过程中,艺术歌曲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嬗变。那么演唱艺术歌曲时不用美声唱法,其是否仍属于艺术歌曲的范畴呢?这在音乐界尚有争议,于是有学者提出狭义艺术歌曲与广义艺术歌曲的概念,把只要具有西洋艺术歌曲基本特征的音乐表演形式统一纳入艺术歌曲的范畴。因此,艺术歌曲在我国增添了民族唱法的新元素。

前文已述,中国古诗词与歌唱关系紧密,有不少作品本身就是为了演唱而作,比如柳永的词。古代歌曲的演唱,经过成百上千年无数民间艺人的创作、积淀,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戏曲、曲艺、民歌体系,这些艺术表演形式中的唱法经过融合、改良,演变成了今天我国独特的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一方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唱法,一方面借鉴了西方的美声唱法,其声调多嘹亮高亢,咬字清晰,甜美悦耳,讲究对气息的控制,同时也混用真假声,是我国音乐人长期努力探索、研究结出的硕果。民族唱法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唱家,如彭丽媛、阎维文、吴碧霞等,他们演唱的艺术歌曲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了个性美。

四、雅俗共赏的和谐美

西方的艺术歌曲诞生于欧洲上流社会的聚会、沙龙,演奏于达官贵人的客厅府邸,远离普罗大众的世俗生活,是非常高雅的艺术。在中国,音乐一向与黎民百姓打成一片,虽然皇亲国戚、富商巨贾养得起专门的戏班,但它们与混迹于市井的民间戏班并无艺术内核上的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西方封建社会中特有的贵族阶层,也没有形

成与这个阶层相适应的西式贵族精神。这种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表现在我国的艺术歌曲上,就使其具有了西洋艺术歌曲没有的雅俗共赏的特点。

黎英海创作的艺术歌曲《春晓》就是雅俗共赏的音乐精品。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春晓》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名篇,它不重抒情,而是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生活气息十足的早春图,非常“接地气”。黎英海先生在创作中以庄重舒缓的增四和弦乐段启幕,用单二部曲式谱写出了略带惆怅,婉转悠扬的旋律,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生活之美。

五、结束语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新时代表演艺术领域的奇葩,它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披上了异域音乐艺术的外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从诞生以来,就继承了千年文脉的厚重,这是它具有强劲、长久生命力的基本保证,曾经的辉煌是它新的起点。我国的每一位音乐人,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传承与创新并重,不断创作出更优美的艺术作品。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_古诗鉴赏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 很小的时候过一首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夜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歌曲由一位名叫朱小玲的女歌手演唱,其唱腔清新哀婉,年少的我虽未经风雨,仍是被那种忧伤的气氛年感染----考虑直到现在,每当我看到映衬着历史的雕梁画栋时,耳畔仍会不知不觉地响起这首歌。后来,我才知道她唱的是唐后主李煜于国破后所填的词《虞美人》,道不尽对故国的思念。这是我接触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现代流行歌曲的伊始,它间在当年众多咿咿呀呀的所谓“甜歌”中,竟有着一丝独自绽放的山百合的味道。 年纪再大些,陆陆续续又听了好些这种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歌曲,其中全文选录编曲的,以邓丽君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词风豪放清奇的东坡居士,肯定没有想到,他在密州任所对天空奇妙景象的驰想,对月之阴晴圆缺及人生这悲欢离合的感叹,于九百余年后,竟会再度被谱上新曲,传唱于大江南北,感动着更多新的痴男怨女。我个人认为古诗词之新编新唱,此曲堪称经典。 继而,在香港拍摄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出现了粤语版的《满江红》,罗文用他低则婉转、高则激昂的中国古典式唱腔,把岳飞抗敌雪耻、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慨演绎得畅快淋漓,于高昂处,那磅礴的气势和激越的情感由不得你不随之动容。

类似的感受,你也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同时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获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委实曾让我有未生于斯世的遗憾。 将中国古代诗词新编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尝试,从些也渐渐屡见不鲜。全篇改编难免会有它的局限性,莫若取其数理化,用在新歌的关键之处,以求“画龙点睛”。 于是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有了《瑟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所不同的是,白乐天欲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而新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候的爱情。是啊,同样的一句话,流入处在不同境遇、有着不同渴望的不同的耳里,自然触动着不同的心事,自古就是如此。 又看到陈百强的歌曲中竟出现了《对酒当歌》的名字,不禁大惑:难道此君亦有着曹公“时光易逝、功业款就”的苦闷吗?忙细细听来:干净的声线,深情且难掩忧伤的基调,竟是在倾诉着一个“失了踪”的爱情故事,“这颗心”虽“真的很痛”,但仍“不断地寻梦”,“两眼尽红”地“依稀觉得这样傻也只是为情重”。歌曲内容固然与《短歌行》所表达的相去甚远,但感情之充沛、情调之悲凉,未必就逊之多少。 这使我忍不住对古代诗词创作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做了一些比较: 一、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与古代诗词的情感:“以歌传情”是流行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内容提要:书道作为本体之道,体现着书法的本质规律特色,也是中国书法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因此对“道”之研究领悟如何,便直接关系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中国书法艺术思维处处体现着道论思维,道论思维的特征总是同时确定两个极向,并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道论两极思维在中国书法中运用非常普遍。从美学原理到形式技法无不如此。中国书法优秀之作,是天与人的合一,自然与精神的合一,再现与表现的合一。是以形象的方式体现着本体之道。人类一切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书法也不例外。作为书法艺术的不同民族派系,它们都体现着各自哲学思维的不同特色。中国书法包含着东方传统文明自身的思维体系规律,这个体系的核心便是“道”。探索中国书法与道的关系,无疑是研究中国书法的一大关键。一、作为书法的本体之道东方哲学所探索领悟的宇宙本体,一般称为“道”。由于世界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所以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社会伦理的本体,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本体,因此历来都讲“文道”、“诗道”、“画道”、“书道”等。书道便是作为本体之道在书法中的体现。明董其昌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1]道既如此重要,所以书

道的掌握常被认为是造就书艺的关键。唐张怀瓘说:“书之为征,期乎合道。”[2]书道体现着中国书法的本质规律特色,也是中国书法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因此对“道”之研究领悟如何,便直接关系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关于道的探索,其源很早,相传黄帝曾专心学道。《尚书》所载尧舜禹递相传授的“心法”便含有道的内容。商代伊尹、周代太公亦被后世列为道家。《周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是贯穿了道论思想。春秋时代的老子李耳为道论集大成者,所著《老子》一书影响极其深远。战国时 的《庄子》、《管子》、《列子》、《关尹子》及汉代《淮南子》、《参同契》等皆包含了大量的道论内容。唐以来禅宗,宋以来道学,均对道论有所发挥。道论思想在历代均有所发展。关于道的内涵,各家多有论述。《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3]道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道决定着万物的本质,支配万物的运动变化和规律法则。它最小,存在于万物之中;它又最大,无处不在,与宇宙同体。故云:“可名于小”,“可名为大”,[3]“强为之名曰大”,“字之曰道。” [3]老子论述的道,有时具有物质的特征,有时具有规律的特征,故近代有人把道解释为物质,有人则把道解释为规律。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摘要:文章论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其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特征,分三个阶段撷取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将其作品及创作技法作了一番简要综述,使这一具有中国神韵的艺术歌曲的发展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艺术歌曲古诗词创作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着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置疑的。就音乐创作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以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代诗词创作艺术歌曲,那些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时至今日,有更多的作曲家把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宝藏”,那些传颂了千百年的古代诗词几乎成了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本文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作一番综述和比较,以揭开它那颇具神秘色彩的面纱,使其创作和发展的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技法上来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技法上大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的创作技法。这一时期青主创作了《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这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其中《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之际,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黄自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黄自以中国古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作曲,谱写了《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等曲。在这部分作品中他能深刻地理解原诗的含义,并通过音乐给予生动、具体的形象刻画。其中《点绛唇》的音乐充满着宽广的气势和明朗乐

谈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吟诵特征

谈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吟诵特征 “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特殊音乐题材,在我国专业声乐教育及演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诗词中所蕴含的音乐美主要是通过其语言本身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和押韵来实现的。本文挑选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作为分析对象。以古诗词的吟诵特征为立足点,结合字词的平仄韵律与声乐演唱技巧,探索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吟诵特征对其演唱方式和意境表达的影响。 一、诗词背景 《国风?周南?关雎》又名《诗经?周南?关雎》、《周南?关雎》,创作于周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中“国风”的第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位置。《论语》多次提及《诗经》,但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见其特殊地位。 《关雎》是一首歌颂爱情的抒情歌,久传民间;显示了当时年轻人表达爱意的方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兴”。诗词采用双声叠韵连绵字,如叠韵(窈窕)、双声(参差)、既叠韵又双声(辗转)等形容词的运用和不入韵的“之”――虚字脚,而以虚字脚前一字为韵,韵脚参差变化;配合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

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全诗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诗词形象十分生动活泼,颇有画面感。 二、《关雎》的音乐风格 《关雎》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谱曲所作。赵季平,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的音乐创作以弘扬民族风格创作最为突出。他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和创作才华,被称为“最具有东方色彩和中国民族特色的作曲家”。 赵季平在《关雎》这首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上很好地展现了他的音乐理念和风格取向――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 体现得淋漓尽致。歌曲既古典也现代、既热烈又婉约,是现代歌曲创作技法和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关雎》曲调婉转、清丽优美、情意绵绵、似诉似吟;运用的是典型的羽调式风格,以再现的三部曲式与诗词章句相契合。诗词各章之间流畅衔接,情感表达恰到好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歌曲《关雎》中诗词吟诵特征的体现 艺术歌曲《关雎》在音乐创作上多离不开诗词本体,离不开诗词吟诵的习惯。全曲的旋律,几乎是一字一音,旋律古朴自然、感情真挚;从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旋律与语音声调就结合得十分密切。

曲中唐宋:20首古诗词改写的歌曲,收藏起来慢慢听!

曲中唐宋:20首古诗词改写的歌曲,收藏起来慢慢听! 编辑:诗词天地(shicitiandi) 诗词天地看诗词,日复一日少新意。而今复来新样式,作曲吟唱只为你!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声声慢宋祖英- 爱的史诗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但愿人长久邓丽君- 淡淡幽情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月满西楼龚玥- 靓声歌后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清平调王菲;邓丽君- 清平调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钗头凤李碧华- 碧华的民歌时代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满江红刘可- 你我他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念奴娇伊能静- Princess A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江城子宋祖英- 爱的史诗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鹊桥仙徐千雅- 鹊桥仙当前

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在水一方邓丽君- 在水一方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醉花阴李菓- 醉花阴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几多愁邓丽君- 淡淡幽情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渔歌子皇家唱诗班- 皇家唱诗第四辑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青玉案哈辉- 关雎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如梦令·元旦于文华- 单曲- 如梦令·元旦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忆江南周旋- 我的心在飞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李煜《破阵子》主播凯紫- 你能治愈我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渔家傲张娜- 古典诗词歌曲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游子吟韩磊- 游子吟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蝶恋花哈辉- 关雎回复'早安'每天早晨送你一份优雅

课程标准书法鉴赏

书法鉴赏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书法鉴赏 课程编码: 课程类型:理论 开课部门:社科部 规定课时:课时 一、前言 .课程性质 《书法鉴赏》属于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程定位 《书法鉴赏》是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实际学情,本课程采用“讲授欣赏感悟”三位一体的教案模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讲授 除了涉及到书法鉴赏的理论外,在讲授中还要介绍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艺术能进行全方位的把握,提高艺术鉴赏层次。 ()欣赏 根据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实际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书法家的作品,通过作品展示,相关影音资料、现场书写等形式将书法艺术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通过作品对比,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能有所思、有所想。 ()感悟 让学生从自我出发,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能有所感受,进而加深对作品“美”的感悟,并发展自我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开设公共选修课课时。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征,懂得如何从书法的艺术表现手段入手,对书法作品进行审美鉴赏。 2.能力目标 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素质目标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了解、吸纳优秀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及参考学时 教案单元教案内容学习目标参考学时 、书法艺术的构成要素、汉字的特征及要素 、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汉字字体和书法书体的演变发展 、了解汉字的特征、要素、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了解汉字字体和书法书体的演变发展 、书法艺术的形与质、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形式要素 、书法特性的区分 、了解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形式要素, 、能够区分和鉴别书法特性

我国解放前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410283401.html, 我国解放前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研究作者:管成峰车姝红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9期 【摘要】我国古代的诗歌形式属于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表达的形式较多,其中应用歌曲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一脉相承,从艺术的领域来看,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最主要宣传方式。在对传统的诗歌艺术进行演唱表演的过程中,从风格韵味上尽心全面的探究,也能将传统意境进行演化,其意味悠长处,也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解放前;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特点 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来看,于解放前期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就我国古诗歌的传唱形式,以及其古典形式的表达特点,应当从语言特色的本身来进行全面的论述,并根据诗歌自身的表达结构和延长风格进行全面的解析。下面我们从解放前的古诗词与诗歌表演的特点来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古诗歌的特点风格 战国古诗词往往以华美、婉约、压制的特色自成一体,与传统的文化形成完美的融合,并在音乐的层次上将文学的层面进行全面的塑造,结合我国的诗歌创作特点来看,主要分为创作、演唱两个大方向来进行叙述。 (一)创作特色 我国的古诗词歌曲的主要特点,是从文化以及意境上进行的一种纵深。古诗歌的歌曲文学性意境,在与音乐和诗词的融合上有着较好的衔接,这主要从文化的艺术创作临港上有着绝对性的音乐连贯性。从先秦时期开始,诗歌就在音乐中展开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体现,从生动的韵律以及技巧的层叠结构上,都能更好的促进古诗词的全面展示,而其中浓郁的韵律美,也能在声调结构变化上进行全面的展开。在欣赏这一类型的诗歌中,对多元化的音乐韵律,都能够从这些音乐中进行全面的体现,而清新自然的曲调风格,从音乐的变化中,贯穿曲调的灵活多变,将一种全新的生命力绽放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二)演唱特色 中国诗词的歌曲演唱,主要集中于对某一个时期的背景特色的演绎,从一个角度上来说,这样一种形式,是基于作者对某一事态变化的一种深层次理解,在掌握了相应的音调以后,根据语言的特色来进行演唱的表达,并在实际的演唱中,将这种特色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对传统的诗词进行演唱的过程中,从音乐创作的本源进行全面创新,并依据其所注重的意境进行分析,展现出完整的现代体风格诗歌歌曲后,并依据其语言上的魅力进行民风的展现,是传统诗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内容简介: 歌者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自己做乐器,声带、肺等器官是父母给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所以要想把歌唱好,歌者先要把乐器做好。这个乐器做不好,就会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只能唱响不能唱轻、只能唱刚不能唱柔的现象,影响歌曲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歌者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自己做乐器,声带、肺等器官是父母给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所以要想把歌唱好,歌者先要把乐器做好。这个乐器做不好,就会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只能唱响不能唱轻、只能唱刚不能唱柔的现象,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作为声乐教师,我们总会在平时的训练中忽略发声训练,甚至有许多青年教师并不知道发声训练的意义与地位,而这正是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加强的训练方向。 一、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众所周知,强迫去完成的事情,即使去做了也不会获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练习时,把练声当成一种兴趣远比当成任务来完成更有效果。而要把声乐练习当成兴趣,就必须先从思想上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学生抵制练声的原因,常常是因为觉得练声是一种任务,它限制了自身的卞动性和乐趣。特别是在规定情况下去练习自己不想学的东西,不仅找不到感觉,还会越练越别扭,心情急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选择一些自己想听的音乐,看看乐理基础方而的书籍,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练声计划变得可行

起来。此外,对于练声的目标也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期限。比如,有的学生在平时不练声,等到上声乐课时,前一天才加倍练习,这样的练习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所以,在声乐练习时间的管理方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略有紧迫感的,可以让自己不断努力的时间期限,让学生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 二、明确发声练习的目的发声练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歌唱者的发声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调动生理机能发声,保证各个歌唱器官能够协调运作,这样就有助于歌唱者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让他们保持较好的发声状态。要达到这一目的,歌唱者必须要灵活掌握各种声音技巧,并接受系统的、有规律的、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因为良好的发声技术能够提高歌唱表现力,为优美的演唱服务。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发声状态,对日常练习中随意自然的发声习惯进行相应调整,并以歌唱时的习惯和状态要求自己,巩固自己的发声状态,将良好的状态融入到歌唱中去。明确了练声目标,自然就会达到利一学的练声效果。 三、掌握发声练习的几大要求 1.呼吸。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如何使用气息、如何控制气息。这是因为气息是声乐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决定着歌唱的好坏。演唱者只有充分认识呼吸的重要性,才能在歌唱发声练习中练好呼吸基本功。 喉咙。喉咙作为歌唱发声训练的关键要素,是歌唱者必须要掌握的声乐技巧。歌唱者既要学会打开喉咙,又要学会稳定喉咙。部分歌唱者在声音上这样那样的毛病都与喉咙有关,他们往往在歌唱时无法

古诗词改编歌曲

与古诗词有关的歌曲 1. 歌曲名称:人面桃花 相关古诗词:唐·崔护《题都城南庄》演唱:邓丽君 2. 歌曲名称:虞美人 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虞美人》演唱:邓丽君 3. 歌曲名称:独上西楼 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相见欢》演唱:邓丽君 4. 歌曲名称:胭脂泪 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乌夜啼》演唱:邓丽君 5. 歌曲名称:人约黄昏后 相关古诗词:宋·朱淑真《生查子》演唱:邓丽君 6. 歌曲名称:但愿人长久 相关古诗词:宋·苏轼《水调歌头》演唱:邓丽君(王菲翻唱过) 7. 歌曲名称:月满西楼 相关古诗词:宋·李清照《一剪梅》演唱:安雯 8. 歌曲名称:满江红 相关古诗词:宋·岳飞《满江红》 演唱:罗文 9. 歌曲名称:别亦难

相关古诗词:唐·李商隐《无题》 演唱:徐小凤 10. 歌曲名称:相看泪眼 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 演唱:邓丽君 歌曲名称:雨霖铃 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 演唱:包美圣 歌曲名称:雨霖铃 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 演唱:娄晗 11. 歌曲名称:采莲曲 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采莲曲》 演唱:蔡幸娟 12. 歌曲名称:床前明月光 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静夜思》 演唱:梅艳芳 13.红楼梦歌曲系列 歌曲名称:引子 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引子》演唱:陈力 歌曲名称:枉凝眉 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枉凝眉》演唱:陈力 歌曲名称:分骨肉 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分骨肉》演唱:陈力 歌曲名称:聪明累 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聪明累》演唱:王洁实

歌曲名称:秋窗风雨夕 相关古诗词:林黛玉《秋窗风雨夕》 演唱:陈力 歌曲名称:葬花吟 相关古诗词:林黛玉《葬花吟》 演唱:陈力 歌曲名称:题帕三绝 相关古诗词:林黛玉《题帕三绝》 演唱:陈力 歌曲名称:红豆曲 相关古诗词:贾宝玉《红豆曲》 演唱:王洁实 14. 歌曲名称:青青河边草 相关古诗词: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 演唱:高胜美 15. 歌曲名称:涛声依旧 相关古诗词:唐·张继《枫桥夜泊》 演唱:毛宁 16. 歌曲名称:烟花三月 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杜牧《寄杨州韩绰判官》演唱:吴涤清 17. 歌曲名称:新鸳鸯蝴蝶梦 相关古诗词: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 演唱:黄安 18. 歌曲名称:君莫攀 相关古诗词:敦煌曲子词《望江南》 演唱:黄安 19. 歌曲名称:黄鹤楼(古典版) 相关古诗词:唐·崔颢《黄鹤楼》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备考)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黄自 答: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1924年赴美,先后在欧柏林大学、耶鲁大学学习音乐,1929年获音乐学学士学位。同年归国,1930年起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1935年发起创办上海管弦乐团。1938年病逝于上海。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三个方面。音乐教育方面,他承担的许多音乐理论课程在中国属第一次开设,培养出一批专业作曲人才;音乐创作成果丰硕,体裁、题材广泛,代表作品如歌曲《旗正飘飘》、《玫瑰三愿》、清唱剧《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怀旧》等,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音乐理论方面则有论著《和声学》、论文《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以及多部音乐教材留世。 2、《玫瑰三愿》 答:艺术歌曲。龙七词,黄自曲,作于1932年,发表于1933年出版的《春思曲》。作品分两段,第一段以叙事性手法表现玫瑰花平静优雅的神态;第二段展示其人格化的三个愿望,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对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作品音乐形象鲜明,和声语言丰富,形式严谨,笔调冼炼,风格清淡典雅而又富有内在激情,体现出浓郁的古典文化精神。此曲堪称黄自的代表作品,至今仍为女高音的常演曲目。 3、贺绿汀 答:贺绿汀(1903—1999),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人。自幼受民间音乐熏陶,1923年考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科学习。1927年创作《暴动歌》,是我国最早创作的工农群众歌曲。1931年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理论作曲与钢琴。1934年,以《牧童短笛》一曲获得了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作品比赛头奖,开中国风格钢琴曲之先河。同年开始为进步影片配乐。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赴前线宣传,创作的《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抗日题材歌曲广为流传。1943年抵达延安。建国后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等职,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逝世于上海。 4、《牧童短笛》 答:钢琴曲。贺绿汀创作于1934年。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首尾两段以优美质朴的民歌式主题旋律,通过复调手法,营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中段采用主调织体,活泼欢快的情绪与前后两段抒情主题形成对比。该曲虽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但在复调、和声手法的民族化上具有创新意义,并在1934年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活动中获得头奖。《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堪称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5、《游击队歌》 答:抗战歌曲。贺绿汀作词作曲于1937年底,次年改编为四部合唱。全曲四个段落,起承转合,结构严谨;节奏丰富生动,富有特色的小军鼓节奏型贯穿全曲,高度集中洗练;旋律多为级进,抑扬起伏十分流畅。

合唱艺术美学论文

合唱艺术美学论文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多声部声乐艺术,其不仅可以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合唱艺术既具有一般的音乐美学特征,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品格,其歌唱气息持久、音色变幻多端、声区转换灵活,具有很强的美学表现力。基于此,本文以美学角度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合唱艺术美学的内涵,然后论述了合唱艺术的特点,最后就基于美学角度的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感悟合唱艺术之美。 美学角度;合唱艺术;美学特征 合唱是一门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其最早起源于欧洲的宗教音乐,并伴随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成熟,最终成为音乐领域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合唱过程中,需要众多演唱者彼此配合,在着装搭配、演唱协调、伴奏附和等方面达成统一,充分展现人声交响之美,为听众带来一场宏大壮观的音视盛宴。合唱艺术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其凭借自身适应性强、感染力强的特点迅速在国内得到普及与发展,其艺术之美也迅速被人们所知晓,通过研究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门音乐艺术,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合唱艺术美学的内涵 合唱艺术美学属于音乐美学的范畴,它是联系合唱艺术与大众审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合唱艺术美学从美学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分

析合唱艺术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情趣,分析并研究合唱艺术所蕴含的美学因素,进而挖掘和探寻合唱艺术的本质特征。合唱艺术美学是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站在音乐美学角度去研究合唱的内在艺术规律,并准确诠释这门艺术的审美创造特征。 二、合唱艺术的特点 (一)表现力强。与其他音乐艺术相比,合唱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演唱人员众多,在一场合唱表演中,通常既有男声、女声又有童声,合唱之名也正因此而得来。合唱所采用的集体性演唱方式有利于发挥合唱成员的长处,从而达到提升整体表现力的效果。在合唱艺术的演变过程中,以合唱声乐技巧为核心,通过男声与女声的彼此配合,将合唱的音域从以往的3个八度拓展到如今的4个八度,同时在音色和音域方面也不断改进,逐渐赋予了合唱艺术更强的表现力。(二)适应性强。无论是排练还是表演,合唱对环境的要求都很低。合唱的排练无需专门的排练室,只要有一间可容纳合唱成员的宽敞房间即可。合唱的表演既能够和多种音乐艺术搭配进行,也能够在音乐会等正式场合单独进行;合唱不但可以作为室内乐,也能够组织大型室外合唱表演;合唱是一门老少皆宜的艺术,且不管演唱者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可以参加。(三)感染力强。合唱所采用的集体性演唱形式有利于唤起听众内心的崇高情感和高尚情操,这种需要众人精诚协作才能完到的演唱艺术往往能够带给听众一种成功的喜悦;合唱所独有的技术

与古诗词有关的歌曲

相关古诗词:唐·李商隐《无题》演唱:徐小凤 10. 歌曲名称:相看泪眼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演唱:邓丽君歌曲名称:雨霖铃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演唱:包美圣歌曲名称:雨霖铃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演唱:娄晗 11. 歌曲名称:采莲曲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采莲曲》演唱:蔡幸娟12. 歌曲名称:床前明月光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静夜思》演唱:梅艳芳 13.红楼梦歌曲系列歌曲名称:引子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引子》演唱:陈力歌曲名称:枉凝眉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枉凝眉》演唱:陈力歌曲名称:分骨肉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分骨肉》演唱:陈力歌曲名称:聪明累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聪明累》演唱:王洁实歌曲名称:秋窗风雨夕相关古诗词:林黛玉《秋窗风雨夕》演唱:陈力歌曲名称:葬花吟相关古诗词:林黛玉《葬花吟》演唱:陈力歌曲名称:题帕三绝相关古诗词:林黛玉《题帕三绝》演唱:陈力歌曲名称:红豆曲相关古诗词:贾宝玉《红豆曲》演唱:王洁实 14. 歌曲名称:青青河边草相关古诗词: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演唱:高胜美 15. 歌曲名称:涛声依旧相关古诗词:唐·张继《枫桥夜泊》演唱:毛宁 16. 歌曲名称:烟花三月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杜牧《寄杨州韩绰判官》演唱:吴涤清 17. 歌曲名称:新鸳鸯蝴蝶梦相关古诗词: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演唱:黄安 18. 歌曲名称:君莫攀相关古诗词:敦煌曲子词《望江南》演唱:黄安 19. 歌曲名称:黄鹤楼(古典版)相关古诗词:唐·崔颢《黄鹤楼》演唱:晏菲歌曲名称:黄鹤楼(现代版)相关古诗词:唐·崔颢《黄鹤楼》演唱:晏菲其他: 20.合唱歌曲名称:送别相关古诗词:近代·李叔同《送别》演唱:青燕子演唱组 21.儿歌系列歌曲名称:春晓相关古诗词:唐·孟浩然《春晓》演唱:段丽阳歌曲名称:静夜思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静夜思》演唱:段丽阳歌曲名称:春晓相关古诗词:唐·孟浩然《春晓》演唱:段丽阳歌曲名称:悯农相关古诗词:唐·李绅《悯农》演唱:段丽阳歌曲名称:相思相关古诗词:唐·王维《相思》演唱:段丽阳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 推荐几张古诗词改编的歌曲专辑 古诗词改编的歌曲以其古色古香的缠绵、柔情而备受我的喜爱,在听歌的同时还可以学一些古诗词,两全其美。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些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这些歌曲都可以在百度搜索到。 一、杨小琳的专辑《绿蓑衣》 很经典的一张专辑,由国内著名的雨果公司录制的发烧大碟。《绿蓑衣》选用了10首中国古诗词,加以重新配乐创作“新唱”。“绿蓑衣”所选的中国古诗词,包括有《诗经王

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探析

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探析 本文笔者选择《花非花》作为例子,首先是音乐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很值得声乐专业的学生对其作品进行推敲研究。其次是音乐笔者本人本科专业为音乐表演,而《花非花》这首作品,笔者已经学习了不下5年了。在进入本科学习之前,笔者本人一度认为《花非花》是一首初级作品,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因为其结构简单,词曲较为简单,便遭到了笔者的轻视。现如今,笔者为大三学生,而《花非花》这首作品笔者则学习了三年,至今都有所欠缺。可见,艺术作品,面对这些古诗词艺术作品,不单单只是会唱,还需要演唱者们在演唱前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才能在表演中更好地体现艺术歌曲词与曲合二为一的美好意蕴。 一、艺术歌曲语言的规范化 《花非花》的词作者为白居易,此诗运用三字句和七子句轮换的形式,借用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兼有节奏的错综之美,极似之后的小令。古诗词艺术歌曲,其语言的表达也是体现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演唱者吐字行腔要规范,情感输出要到位,让诗与歌声律紧密结合。 首先我们要掌握好读词的节奏。语言也具有节奏美,特别是古典诗词,如果缺乏节奏,便会使作品变得散漫乏味。 其次,也要注意古典诗词字音声调的区别,需要借助平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是的音调和谐优美。 再次是声情并茂,在朗诵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读懂诗意。“花非花,雾非雾”似花非花,似雾不是雾,给人捉摸不透的感觉。“夜半来,天明去”在夜里就会出现,天亮就会不见,这里些许指的是梦。“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笔者认为这里指引向美梦一样美好的事物,但十分短暂,朝霞虽美却稍纵即逝。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艺术研究

?68 ? 摘要:合唱艺术是一门集体性的音乐艺术,是人声交响乐的具体体现,其不仅具备最基本的音乐美学特点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特点。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合唱艺术的特点并重点剖析了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美学特征,以期让大家深刻地 体会到合唱艺术的真谛。 关键词:音乐美学;合唱艺术;研究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音乐艺术,是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合唱艺术集各种不同人声之大成,将各种人声巧妙融合,使其拥有更丰富及广泛的色调调节性,同时拥有更为广阔的音域。在合唱过程中,合唱团成员相互配合,搭配反映音乐作品特点的服装,与音响伴奏配合,向人们展示了人间最完美的人声交响曲。同时合唱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具备音乐美学的所有特征,同时还具有自身不同的艺术特点及美学特征。本文主要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对合唱及合唱艺术美学做具体的阐述,介绍合唱的基本特点及合唱艺术美学的基本特征,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并了解合唱这种集体性音乐艺术,能够透过合唱本身真正体味到合唱艺术的美。 一、合唱及合唱艺术美学 合唱是演唱者集体共同演唱多声部的声乐作品的一门音乐艺术。在合唱中常有指挥,伴奏可有可无。相对于别的音乐艺术来说,合唱是人员参与最多,最易于普及的音乐演出形式。人声是合唱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工具,最能够表达音乐作品中的内在思想及情感,但是在演出的时候演唱全体要与整体音响的效果协调统一,用和谐的演唱激发听众,让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合唱艺术源于西欧的宗教音乐,早期演唱多以单声部为主,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合唱在西方经过古文明、中世纪阶段,走过文艺复兴时期,并经过巴罗克、古典音乐、浪漫音乐时代,最终进入现代音乐。在其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成为屹立于音乐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合唱艺术在我国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凭借其广泛的参与性及普及性的特点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合唱艺术美学将合唱与人们的审美实践相连,从美学的角度去全方位的探讨合唱艺术的创造过程,探讨合唱在创作,表演中的美学情趣,探讨合唱这门艺术在总体构成中的所有美学造型因素,追寻合唱的本质特征。合唱艺术美学隶属于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合唱艺术美学的产生是日益蓬勃发展的合唱艺术的本身需求及呼唤,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合唱艺术美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从音乐美学的高度及角度去探讨合唱本身的艺术规律及审美创造特征。 二、合唱艺术的特点 (一)合唱是表现力强的集体性音乐艺术 合唱与其它音乐艺术的主要区别就是合唱的参与人数众多,在具体表演中又由男声、女声还有童声来组成,因此才被称之为合唱。这样集体的合唱表演形式能够将合唱组集体成员的长处综合起来,来提高合唱的总体表现力。在合唱的发展过程中,在合唱声乐技巧发展的基础上,男女声相互配合,使合唱要表现的音域已经由先前的三个八度发展到现在的四个八度,并且在音域及音色上都使合唱这门音乐艺术更具有感染力及表现力。 (二) 合唱艺术需要演唱者间的集体配合与协作 合唱艺术这门集体性的音乐艺术,合唱组的所有成员间只有对合唱中的所有声音及音响的规律和要求完全掌握及理解,各个成员对自己的声音在集体演唱中的效果作用很好把握,所有成员间密切配合,精诚协作,让各种声音及音域的配合达到和谐自然,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合唱效果。 其次,合唱艺术是由各个单个的演唱者先组成声部,各个声部相互融合,并与音响效果搭配,才能产生最完美的具有气势的整体合唱音响的效果。合唱中的每个声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合唱是集体性艺术,不是要展现单个声部的特点,是要将这些声部的特点完美融合在一起,要达到这种独特的效果,每个演唱者都要将自己融入于这个演唱的集体中,与其他成员紧密配合协作。 (三)合唱艺术是多声部的集体艺术形式 合唱这门集体性音乐艺术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声部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因此每个演唱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多声部的视唱及听力能力,将合唱中各个声部在整体演唱中的和弦进行及各个声部间的旋律进行有机融合,这样才是完整的合唱表现形式,才能够真正展现出合唱和弦的曼妙效果。 三、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美学特征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合唱艺术在吸取西洋演唱的一些基本技法外,与我国的传统艺术交融结合,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创作及演唱表现形式,而在这些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下,合唱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美。下面主要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对合唱艺术创造及表演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进行阐述。 (一)合唱创作中的美 歌词是合唱作品中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合唱创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歌词的创作是否成功,是合唱演出成功的关键,同时歌词也是最能体现作品形象及情感的东西,在客观存在中最具有感染性。歌词也是全体成员演唱的主要内容,演唱者的情感也是要借助歌词才能够完整表达,因此合唱创作中的歌词美是整个合唱美的基础。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艺术研究 姚春城 音乐

与古诗词有关的歌曲(集合)教程文件

与古诗词有关的歌曲 (集合)

与古诗词有关的歌曲 1. 歌曲名称:人面桃花相关古诗词:唐·崔护《题都城南庄》演唱:邓丽君 2. 歌曲名称:虞美人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虞美人》演唱:邓丽君 3. 歌曲名称:独上西楼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相见欢》演唱:邓丽君 4. 歌曲名称:胭脂泪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乌夜啼》演唱:邓丽君 5. 歌曲名称:人约黄昏后相关古诗词:宋·朱淑真《生查子》演唱:邓丽君 6. 歌曲名称:但愿人长久相关古诗词:宋·苏轼《水调歌头》演唱:邓丽君(王菲翻唱过) 7. 歌曲名称:月满西楼相关古诗词:宋·李清照《一剪梅》演唱:安雯 8. 歌曲名称:满江红相关古诗词:宋·岳飞《满江红》演唱:罗文 9. 歌曲名称:别亦难 相关古诗词:唐·李商隐《无题》演唱:徐小凤 10. 歌曲名称:相看泪眼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演唱:邓丽君歌曲名称:雨霖铃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演唱:包美圣歌曲名称:雨霖铃相关古诗词:宋·柳永《雨霖铃》演唱:娄晗 11. 歌曲名称:采莲曲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采莲曲》演唱:蔡幸娟 12. 歌曲名称:床前明月光相关古诗词:唐·李白《静夜思》演唱:梅艳芳 13.红楼梦歌曲系列歌曲名称:引子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引子》演唱:陈力歌曲名称:枉凝眉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枉凝眉》演唱:陈力歌曲名称:分骨肉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分骨肉》演唱:陈力歌曲名称:聪明累相关古诗词:《红楼梦》之《聪明累》演唱:王洁实歌曲名称:秋窗风雨夕相关古诗词:林黛玉《秋窗风雨夕》演唱:陈力歌曲名称:葬花吟相关古诗词:林黛玉《葬花吟》演唱:陈力歌曲名称:题帕三绝相关古诗词:林黛玉《题帕三绝》演唱:陈力歌曲名称:红豆曲相关古诗词:贾宝玉《红豆曲》演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初探 自古以来,诗与歌就是紧密联系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诗作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远古巫术,而巫术的表现特点就是“歌”与“舞”的结合。 在我国,诗歌最早源自民间歌谣,后来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有一整套创作范式的文学体裁。有明确文献记载的诗、歌、乐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汉朝,汉朝时乐府的成立,是我国古诗词与音乐艺术“联袂”的里程碑。汉乐府中收录的许多广为传唱的民歌,亦是诗作中不朽的传世精品。汉朝以后,吟诗作对、填词作赋成为一种经久不绝的文坛风气,而秦淮河畔的青楼名妓们借助文人骚客的生花妙笔,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将诗词、音乐、歌舞推向新的境界。 艺术歌曲发轫于西洋乐坛,源头可追溯到十五、十六世纪欧洲的交响乐和歌剧,经十九世纪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等音乐家的创作而广为人知。艺术歌曲简单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注重词与曲的结合,对歌词的艺术质量要求很高,所以西方的艺术歌曲多以著名文学家的经典诗作为歌词;第二,在演唱中音乐伴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表达主题上重抒情,侧重表现人的心理世界。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文化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中国。五四运动前后,艺术歌曲开始传入我国,当时一大批社会知名学者、文人、音乐家都陶醉于艺术歌曲的感染力,不遗余力地介绍、传播、推广,甚至直接参与创作,诞生了一大批大受欢迎的经典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梅娘曲》等等。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艺术歌曲在中国乐坛更是大放异彩,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歌曲创作大家,如郑秋枫、施光南、尚德义、谷建芬、士心等,在优秀的音乐人的引领下,这个时期的佳作《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笛》《母亲河》等脍炙人口,传唱不衰。 随着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其创作素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渐

书法审美

凡有文字,必有书写。书写应当遵循既有之规范。书写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书写行为本身即具有对规范和审美融合一体的天性追求。 书写规范对书法形式美的构建,体现在基本的笔法、结字和章法上。书法的形式美强调笔法、结字和章法的精熟。笔法是书法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等内容。赵孟“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强调了笔法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执笔以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为要;起笔之际的藏与露,中锋行笔之时的提与按、轻与重、粗与细、快与慢;点画形质的方与圆如何表现,这些规则构成了书法形式美的最基本元素。结字是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画结构的法则。结字的规范尤其讲究分主次,讲向背,明伸缩,辨虚实,论斜正,如何使笔划分布匀称、偏旁部首组织协调、整个字重心稳当。章法是谋篇布局的法则,规范着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设计与布置。这种布局安排,通过点画形质、字与字间、行与行间的顾盼变化,表达了书家的内心情感和世间万象,呈现出依托形式美而存在的意境美。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章法,也因为不同的章法才体现出书法的整体结构与意境之美。 随着汉字字体的演变,书写规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离不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无论如何变,书写的是汉字这一根本贯穿至今。书家恣情任性的挥毫必须在书写规范的框架内是一个基本认知,即便书写狂草亦不例外。这既是书写的法度,也是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自然选择。对书写规范遵循的程度折射了书家的艺术气质和学养。质而言之,书写规范的审美价值取向,基本是受儒、道、释三家为核的思想文化观念熏陶而流露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 儒家思想强调庄严自正。以修养自身为根本,修身在正其心,心正则处中道。能戒慎省察,约束自身;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当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融合,情与理得到相互统一,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以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中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千百年来主流的审美标准,必然要渗入到各种艺术活动的评价机制。这种思想反映到对书写规范的审美中,就是将遵循法度与抒发性情的各种形式因素融合成和谐的整体。重法度是书家整体思维的理性化在笔端的体现,用笔当不激不厉,结体应势和体匀,章法须得中道。孙过庭在《书谱》中的阐述很到位:“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130页。下引此书只标注页码)重情性是人的本性需求,古代书法理论很早就把书法艺术中形式的表现与人的生命形式比拟起来。“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128页)由于有了中和的观念,书家在情理和畅的书写空间中蕴化其心性本源,书法的法度和书写的情性得以各自节制,超越对立,彼此融通,在有限的时空内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气派。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天地万物皆源于道。“道性自然”,自然即道本来如此的存在方式和状态。人亦源于道,道之性亦即人之性。人性的本真是自由自在的。也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书法以文字为起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反映自然之象,从主观上看则“乘物以游心”,让自我真正回到精神家园,返朴还淳,恣情任性。张怀瓘在评价钟繇、张芝的书法时,认为他们“心悟手应,动无虚发,不复修饰,有若生成”(205页)。书之法出于道,道在天地方圆之间,自然,是道家的终极价值。这种自然观也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品位。“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故“执笔贵圆,字贵方,篆贵圆,隶贵方,圆效天,方法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不象”(449页)。汉代蔡邕《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6页)书写之时意在笔先,落笔之处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