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树林地区生态环境的情况及研究

红树林地区生态环境的情况及研究

红树林地区生态环境的情况及研究
红树林地区生态环境的情况及研究

红树林地区生态环境情况研究

姓名:####### 学号:########## #############

一、分析课题

该课题的研究目的为了了解红树林近几年来的开发利用情况及其对红树林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和保护情况,为红树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课题涉及红树林的开发、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物种环境的变化及其与红树林地区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法规等专题。检索范围包括我国及世界各地有关于红树林地区生态环境的境况及利用情况,以及在保护红树林环境方面的措施、技术、成就及存在问题等。要求检索中文相关数据库。

二、检索系统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三、构造检索策略

1、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方式:高级检索

检索项:关键词

检索式:红树林and生态环境

用检索式1进行检索,时间限制为1980~2010,按精度匹配模式进行检索,共找到217条记录。

2、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检索方式:高级检索

检索项:关键词

检索词:红树林

时间限制为1989~2010年,按精度匹配模式进行检索,输入题名或关键词“生态环境”进行二次检索,共检索到20条记录。

四、检索结果

[1]李载鸣. 盐质基地红树林生态环境复育[J]. 资源科学,2005,(2).

[2]杨惠宁,徐斌,韩超群,黄志华. 雷州半岛红树林资源及其效益[J]. 生态环境,2004,(2).

[3]汤养麟,. 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红树林保护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2004,(2).

[4]王勇军,黄乔兰,陈桂珠. 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水禽生态环境的建设[J]. 生态科学,1995,(2).

[5]傅惠寰,. 略谈广州市南沙区21涌东围滩涂红树林湿地的再造[J]. 广东科技,2007,(S1).

[6]师卫华,赵润江,于笑云,. 深圳福田红树林面临的威胁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0).

[7]周兴,童新华,秦成,华璀. 广西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1).

[8]梁华,. 澳门海岸带生态及其动向[J]. 北京园林,2000,(3).

[9]舒廷飞,罗琳,温琰茂. 海水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J]. 海洋环境科学,2002,(2).

[10]卢昌义,叶勇,林鹏,黄玉山,谭凤仪. 海南海莲红树林土壤CH_4的产生及其某些影响因素[J]. 海洋学报(中文版),1998,(6).

[11]张明沛. 切实保护山海生态促进农村全面发展[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12]罗琳,舒廷飞,温琰茂. 水产养殖对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J]. 水产科学,2002,(3).

[13]何明海,周秋麟,郭水伙,. 福建海洋与海岸带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J]. 海洋开发与管理,1991,(2).

[14]洪华生,丁原红,洪丽玉,熊小京. 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1).

[15]陈桂珠,王勇军,黄乔兰. 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陆鸟生物多样性[J]. 生态科学,1995,(2).

[16]刘敏超,李花粉. 试论湛江红树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护[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3).

[17]徐国栋,刘振乾,李爱芬,徐宁,段舜山. 广州市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J]. 生态科学,2003,(2).

[18]崔光琦,黄国锋,张永波,刘红卫,苏华轲,林志凌. 广东省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J]. 生态环境,2003,(3).

[19]陈后东,伍惠球. 廉江市红树林资源调查方法与结果分析[J]. 防护林科技,2004,(2).

[20]孙娟,郑文教,陈文田. 红树林湿地多环芳烃污染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2005,(10).

[21]朱寿育,. 我国北部湾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J]. 前进论坛,2009,(7).

[22]魏军发,. 广东省电白县红树林保护区资源现状及其保护策略[J]. 青年科学,2009,(10).

[23]张锋. 走进漳江口红树林[J]. 植物杂志,2001,(3).

[24]马荣华,黄杏元,胡孟春,谢顺平. 海南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变化分析[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25]连玉武. 厦门特区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J]. 福建环境,1994,(3).

[26]李禄康.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J]. 世界林业研究,2001,(6).

[27]张贵祥,杨志峰,鱼京善. 谈广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重点与策略[J]. 城市规划汇刊,2003,(1).

[28]李海璇,. 建设生态省——海南跨世纪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J]. 今日海南,1999,(5).

[29]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研究沿海红树林保护有关问题会议纪要的通知[J]. 广西政报,2001,(23).

[30]简迅[J]. 海洋信息,1995,(2).

[31]李而亮,张其武,唐校笙,黄伶伶,马云龙,李松林,. 和平军人——公安边防部队纪实(之二十五) 伶仃洋畔的生态卫士——记广东中山边防支队官兵[J]. 中华儿女,2010,(2).

[32]董双林,潘克厚,Uwe Brockmann. 海水养殖对沿岸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33]姜彦杰,江红,王鹏. 论如何管理好生态环境[J]. 内蒙古环境保护,1996,(4).

[34]陈其楁. 中国南方龙潭植物群的生态及乐平煤之沉积环境[J]. 浙江地质,1996,(2).

[35]车斌. 环北部湾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建设[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3).

[36]环境生物学[J]. 环境科学文摘,1996,(1).

[37]张玉兰,王开发,李珍,刘兰芳. 我国海桑属花粉形态研究及其古生态环境意义[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7,(2).

[38]王树功,陈新庚. 广东省滨海湿地的现状与保护[J]. 重庆环境科学,1998,(1).

[39]赵安萍,沈伟力. 白鹭落枝头,鱼蟹栖根底——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三亚河城市设计[J]. 规划师,2003,(2).

[40]张社尧. 经济建设发展日生态立法正是时[J]. 生态科学,1996,(1).

[41]我国重建“海上森林”[J]. 贵州环保科技,2002,(2).

[42]杨天举. 旅游竞钓防城港[J]. 中国钓鱼,2003,(5).

[43]黎进荣. 湛化排污口外滩涂生态环境及地貌特征复原的可行性探讨[J]. 广东化工,2003,(3).

[44]黎进荣,. 湛化排污口外滩涂生态环境修复的探讨[J]. 广州环境科学,2003,(3).

[45]徐剑波,李华兴,胡月明,卢维盛,. 粤西海岸带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6).

[46]高尚士. 澳门海岸上的红树林[J]. 特种经济动植物,2000,(4).

[47]牟礼忠. 神往海上森林[J]. 广西林业,2004,(2).

[48]陈朝辉. 海南省三亚市的生态环境建设[J]. 热带地理,2001,(3).

[49]梁国昭. 广东的湿地及其保护[J]. 热带地理,2004,(3).

[50]赵广东,王兵,靳芳. 中国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及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J]. 世界林业研究,2004,(6).

[51]蒋加伦.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对策探讨[J]. 东海海洋,1992,(1).

[52]容天明,王雅. 三亚海岸带拉响环保“警报”——关于三亚市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调研[J]. 海南人大,2005,(2).

[53]金彬明,陈少波,艾为民. 浙江温州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开发[J]. 水利渔业,2005,(2).

[54]韩永伟,高吉喜,李政海,刘云波. 珠江三角洲海岸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3).

[55]何明海,. 福建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刍议[J]. 福建水产,1992,(1).

[56]网虫. 蚕食之下海洋环境在呻吟——盲目围海造地的生态负效应[J]. 沿海环境,2000,(10).

[57]王虎,高航,周怀阳,郭卫东,.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区海水中营养盐和叶绿素a研究初探[J]. 台湾海峡,2005,(4).

[58]谢东海,韩奇,唐文浩,. 海水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国内外研究动态[J]. 江苏环境科技,2005,(S1).

[59]黎遗业,. 广西红树林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07,(11).

[60]吝涛,薛雄志,曹晓海,卢昌义,. 海岸带湿地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厦门海域案例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2006,(1).

[61]李矿明,邓小飞,韩维栋,. 广东江门沿海红树林及其它湿地植被[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1).

[62]周益佳,. 厦门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的开展和完善[J]. 厦门科技,2006,(2).

[63]甘晖,. 浅析广西渔业生态环境现状与解决对策[J]. 渔业经济研究,2006,(6).

[64]邱春荣,王燕玲,陈知算,. 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与湿地生态保护的思考[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4).

[65]姚历强,. 九龙江河口红树林湿地现状及保护对策[J]. 林业勘察设计,2007,(2).

[66]天然林红树林锐减海防林珊瑚礁被毁海南决意建设生态省[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4).

[67]陈浩良,刘焕茹,. 保护湿地生态资源改善莞邑生态环境[J]. 广东园林,2007,(S1).

[68]黎遗业,黄新颖,陈冬梅,. 广西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广西热带农业,2008,(2).

[69]徐华林,王淼强,吴苑玲,钟瑾芳,.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科普教育模式探讨[J]. 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1).

[70]李志强,. 雷州半岛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性初探[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10).

[71]周诗萍,戴垂武,唐真正,陈文,吴孟科,罗丽华,黎丽霞. 儋州市沿海基围湿地红树林现状及发展对策

[J]. 热带林业,2002,(4).

[72]宇文青,. 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影响的探讨[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2).

[73]吴玲玲,易斌,林端,许战洲,兰圣迎,. 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1).

[74]谭伟福,蒋波,廖铮,.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对滨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1).

[75]刘永泉,凌博闻,徐鹏飞,. 谈广西钦州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的湿地生态保护[J]. 河北农业科学,2009,(4).

[76]洪亮,解修超,陈绍兴,杨建,. 不同生境中稀有放线菌的研究进展[J]. 红河学院学报,2009,(2).

[77]江航宇. 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对策初探[J]. 现代渔业信息,2002,(6).

[78]苏鸿飞,陈泽群. 北海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 城市问题,2001,(1).

[79]蔡娜娜,. 米草对泉州湾滩涂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J]. 农技服务,2009,(9).

[80]陈远生,胡玉佳. 试论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可持续发展[J]. 广东林业科技,2000,(1).

[81]廖民圣. 广西第二大渔港──企沙港[J]. 广西市场与价格,2000,(4).

[82]裴铁河. 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引发的思考[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0,(3).

[83]闫旭庆. 深圳市生态景观建设实案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2000,(5).

[84]木子. 南珠的难处──环境向南珠生产亮红牌[J]. 沿海环境,2000,(9).

[85]柳宵.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J]. 海洋信息,2000,(3).

[86]孙琳,. 实施生态公益林规划确保环境质量上台阶[J]. 汕头林业,2000,(1).

[87]马顺,梁思奇. 警惕海洋开发带来的生态隐患[J]. 了望,2001,(17).

[88]蓝兴. 略谈中学生考察自然保护区[J]. 生物学教学,2001,(4).

[89]楚晖. 生态优化条件下的海南自然保护区[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Z1).

[90]唐永彬.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北海林业发展[J]. 广西林业,2001,(2).

[91]刘汝发. 毁红树林者受严惩合浦县法院对四案犯作出了判决[J]. 广西林业,2001,(6).

[92]贾凤龙,王勇军,昝启杰. 灭幼脲Ⅲ号、苏云金杆菌防治广州小斑螟药效试验[J]. 昆虫天敌,2001,(2).

[93]吴秉宜. 各地林业信息[J]. 林业与社会,2001,(2).

[94]陈桂珠. 走进社会取得信誉[J]. 生态科学,2001,(S1).

[95]白木,周洁. 人鹭情缘[J]. 野生动物,2001,(5).

[96]马志华. 中美举行北部湾海洋生态管理项目第二轮会谈[J]. 海洋信息,2001,(1).

[97]鲁珊. 读者活动透视[J]. 华夏人文地理,2001,(5).

[98]徐质斌. 海水灌溉农业的展望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

[99]阳国亮. 论边境生态文化旅游——东兴旅游发展战略选择[J]. 桂海论丛,2002,(1).

[100]马英杰,徐祥民. 试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2). [101]石语. 温地的呼唤——中国生态聚焦[J]. 国土资源,2002,(2).

[102]廖国一. 环北部湾沿岸珍珠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北部湾沿岸珍珠文化系列研究论文之三[J]. 广西民族研究,2002,(3).

[103]朱镕基在海南考察工作[J]. 热带林业,2002,(2).

[104]张社尧,周长久,凌美珍. 首届青少年生态冬令营获好评[J]. 生态科学,2002,(1).

[105]王勇军,昝启杰,徐华林,杨路年,王天厚. 深圳湾湿地的黑脸琵鹭及其保护[J]. 生态科学,2002,(1). [106]谭文军.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J]. 沿海环境,2002,(7).

[107]加强监督检查促进生态市建设[J]. 海南人大,2002,(3).

[108]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海南省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2002年生态省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J]. 海南政报,2002,(4).

[109]华泽爱,贾泓. 中国沿海湿地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J]. 海洋通报,1996,(1).

[110]马炜梁. 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J]. 大自然探索,2003,(8).

[111]王建华. 短视人的发明[J]. 发明与创新,2003,(10).

[112]钟义. 海南岛热带植物资源的演变和保护[J]. 武汉植物学研究,1983,(1).

[113]傅中平,王芳. 趣谈红树林[J]. 南方国土资源,2003,(5).

[114]孙湘平,. 关于海南岛某些海洋资源濒危的问题[J]. 海洋通报,1983,(2).

[115]孙德尔本斯[J]. 环境导报,2003,(11).

[116]汤育智.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景区的保护与开发[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5).

[117]刘国华,舒洪岚. 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建设[J]. 江西林业科技,2003,(2).

[118]蔡宗夏. 喀麦隆热带雨林考察记[J]. 世界农业,1984,(3).

[119]侯学煜. 发挥海南岛的自然优势,建设大农业必须正确处理某些生态关系问题[J]. 植物生态学报,1984,(1).

[120]曹莉,李方毅. 借风扬帆逐云天[J]. 沿海环境,2003,(5).

[121]周时强,李复雪.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上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J]. 台湾海峡,1986,(1). [122]冯惠玲. 越南的红树林保护区与公园[J]. 植物杂志,2003,(1).

[123]陈爱珠. 红树林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效益[J]. 植物杂志,2003,(3).

[124]严恺,梁其荀,. 中国海岸带综合调查取得初步成就[J]. 海洋开发与管理,1987,(3).

[125]阎杰. 《松涛九问》问出了什么?——省人大《松涛九问》专题座谈会发言辑要[J]. 海南人大,2003,(5).

[126]蚕食与侵蚀中的脆弱海洋——世界环境绿皮书之六[J]. 世界环境,2003,(3).

[127]本刊编辑部,林密,. 问诊海南生态家园[J]. 今日海南,2003,(6).

[128]本刊评论员,. 环境是资本生态出效益[J]. 今日海南,2003,(6).

[129]周少东,. 珠海市海岸植物景观现状及海岸大园林风景圈构想[J]. 广东园林,1992,(2).

[130]钱宏林,黎作(马总),. 广东省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初探[J]. 海洋开发与管理,1992,(4). [131]廖宝文,郑松发,陈玉军,李玫,李意德. 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生物学特性与生态环境适应性分析[J]. 生态学杂志,2004,(1).

[132]冼献波,陈东. 对湛江市海湾环境问题的探讨[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1).

[133]钱宏林,黎作(马总),. 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对策[J]. 生态科学,1992,(1).

[134]廖伟群,张加恭,张争胜. 珠海市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 热带地理,2004,(1).

[135]梁松,钱宏林,. 人类与海洋——讨论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关问题[J]. 生态科学,1992,(1).

[136]崔伟中. 珠江河口滩涂湿地的问题及其保护研究[J]. 湿地科学,2004,(1).

[137]李世东. 我国沿海地区森林旅游资源及开发对策[J]. 林业资源管理,1993,(4).

[138]刘荣成,洪志猛,叶功富,范少辉,崔丽娟,张建生. 泉州湾洛阳江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J]. 福建林业科技,2004,(3).

[139]欧阳统,李海芳,李清贵,王弗跃,韩艺师,海南省海岛调查环境质量课题组,. 海南岛沿海岛屿环境质量现状及保护对策[J]. 海洋开发与管理,1993,(4).

[140]海志杰. 海洋生态健康[J]. 生物学教学,2004,(11).

[141]邓梦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广东生态建设步伐[J]. 南方经济,2004,(11).

[142]张若茵,. 自然科学小论文写作指导探索[J]. 语文教学通讯,1993,(4).

[143]卜云彤,马桂花. 能否保住这块尚未污染的“净土”?──海南热带生态环境保护记略[J]. 了望,1994,(5).

[144]詹潮安,. 明确方向力求创新——汕头林科所的发展方向及工作要点[J]. 粤东林业科技,2004,(1).

[145]杨先碧. 恶劣环境与海啸狼狈为奸[J]. 知识就是力量,2005,(2).

[146]向明. 金融发展需要良好生态环境[J]. 金融经济,2005,(2).

[147]曾国寿. 在生物百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 生物学通报,1994,(4).

[148]刘炳仑. 红树植物花粉在海相沉积中的指示意义[J]. 化石,1994,(4).

[149]陈述平. 泰国沿海对虾养殖的环境管理(三)[J]. 中国水产,1995,(5).

[150]卢成富. 南京“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 环境导报,1995,(5).

[151]杨明. 天涯海角一片天——海口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纪实[J]. 辅导员,2005,(1).

[152]朱晓铃,汪小钦,陈芸芝. 漳州市沿海防护林变化的遥感动态监测[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2). [153]加强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J]. 中国林业,2005,(10).

[154]张乔民,隋淑珍. 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J]. 中国林业,2005,(10).

[155]安鑫龙,张秀文,徐春霞. 受污染海水养殖水域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J]. 北京水产,2005,(4). [156]视点[J]. 环境经济,2005,(4).

[157]吝涛,薛雄志,曹晓海,卢昌义. 厦门海域生态安全分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158]李铮生. 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J]. 中国园林,1995,(1).

[159]汤仲之. 加强森林保护改善特区环境[J]. 深圳特区科技,1995,(3).

[160]张少莉,. 试论自然环境调查与监测[J]. 林业勘查设计,2005,(4).

[161]陈映真. 台湾文学中的环境意识──以马以工、韩韩、心岱和宋泽莱为中心[J]. 文学评论,1996,(3).

[162]段海,. 由海啸说到生态伦理[J]. 绿色视野,2005,(2).

[163]陈波. 广西海洋科技发展展望[J]. 海洋信息,1996,(10).

[164]苏植逢,. 有感于“地球日”[J]. 水产科技,2005,(4).

[165]陈绵俊. 海南红树林[J]. 百科知识,1996,(6).

[166]卓建民,熊华武. 深圳河治理工程的环境保护[J]. 人民长江,1998,(5).

[167]熊华武,卓建民. 深圳河治理工程中的环境保护[J]. 广东水利水电,1998,(5).

[168]姜中鹏,刘宪斌,曹佳莲,.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原因及修复策略[J]. 海洋信息,2006,(3). [169]叶功富,罗美娟,卢昌义,. 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海岸带综合管理[J]. 世界林业研究,2006,(4).

[170]李庆文,. 谈香港可观生物学野外教学计划中的人文关怀[J]. 生物学教学,2006,(10).

[172]任广海. 了解海洋·关心海洋·保护海洋[J]. 中国环境管理,1998,(3).

[173]王维奇,. 福建省海滨湿地旅游的初步探讨[J]. 沈阳大学学报,2006,(6).

[174]杨志勇,. 中国8大最美海岸[J]. 科学生活,2006,(6).

[175]王震宇,陈桂珠,. 自然条件较差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探讨——以深圳海上田园湿地生态旅游区为

例[J]. 海洋环境科学,2007,(1).

[176]赵凤玉,. 发展福建海洋生态产业的思考[J]. 福州党校学报,2007,(1).

[177]陈建全,. 厦门马銮湾北部湿地生态恢复与重构技术的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2007,(1).

[178]王艳香. 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J]. 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4).

[179]陆维研,杨朔,董琰,张硕新,. 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7,(21).

[180]盈励,. 永保“净海”海碧天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环保同行[J]. 当代广西,2007,(16). [181]陈波,. 实现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J]. 南方国土资源,2007,(9).

[182]黄政康,. 谱写防城港新篇引领海洋经济发展[J]. 南方国土资源,2007,(9).

[183]梁群,韦玲,. 守护北部湾那一抹蔚蓝——广西国土资源厅努力探求北部湾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J]. 南方国土资源,2007,(9).

[184]陈建全,. 漳江口湿地景观类型动态度分析[J]. 林业勘察设计,2007,(2).

[185]杨超群,. 填海造地的负效应[J]. 环境,1998,(11).

[186]短波[J]. 中国林业,2007,(17).

[187]梁思奇,. 不能再做断子孙路的蠢事[J]. 瞭望,2007,(48).

[188]吴荣军,郑有飞,朱明远,张学雷,. 我国海岸带环境蠕变问题的若干事实及其适应性研究[J]. 海洋学研究,2007,(4).

[189]黄辛力. 在蓝与绿的掩映下──黄宏地散文的文化植被及其它[J]. 当代文坛,1999,(5).

[190]陈之泉. 还给海洋生物栖息的家园[J]. 中国水产,1999,(12).

[191]杨群. 深圳生态城市建设初探[J]. 当代建设,2003,(2).

[192]高智勇,. 名爵观园:优雅生活由此开始年度印象:传承上品人文光华[J]. 房地产导刊,2008,(1). [193]欧洲一些国家拒绝购买印尼苏拉威西虾[J]. 东南亚南亚信息,1999,(21).

[194]柯东胜,高阳,李秀芹,彭晓娟,. 大亚湾生态问题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4).

[195]包亚宁,. 走在建设美丽家园的路上——海南生态省建设历程回望[J]. 新东方,2008,(4).

[196]谭峰,. 以科技作支撑,推动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记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J]. 广东科技,2008,(5).

[197]欧阳统. 警惕!人间灾难源于人类自身[J]. 海洋开发与管理,1999,(2).

[198]陈群英,李凤华,. 广西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对策建议[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9). [199]杨金森.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危机分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1999,(4).

[200]赵伟达,. 漳浦县沿海防护林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J]. 林业勘察设计,2008,(2).

[201]刘秀霞. 厦门建设生态环境城市刍议[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1999,(S2).

[202]美世界观察研究所呼吁人类拯救海洋[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3).

[203]黄耀东,. 如何在开放开发中保护北部湾的生态环境[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

[204]梁思奇,. 北海的艰难转身[J]. 瞭望,2008,(49).

[205]彭少麟. 为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贡献力量——广东省生态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J]. 生态科学,1999,(1).

[206]李志强,吴子丽,刘长华,. 设立湛江国家海滨公园的初步探究[J]. 海洋信息,2009,(1).

[207]王勇军,昝启杰. 黑脸琵鹭在中国的越冬分布与保护[J]. 野生动物,1999,(1).

[208]韩剑准. 海南,跨世纪建设生态省[J]. 中国林业,1999,(2).

[209]秦艳英,薛雄志,. 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在地方海岸带综合管理中的融合与体现[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4).

[210]石山. 实现山川秀美——新中国第2个50年的生态环境建设[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9,(1). [211]韩雪征,青海华,胡浩云,. 湿地建设与保护在生态现代化中的科学意义[J]. 河北水利,2009,(5). [212]罗澍,黄远峰,黄毅华,陈嘉晔. 深圳滨海大道工程的生态影响与生态补偿[J]. 中国环境监测,2000,(3).

[213]陈春福. 万宁市海岸带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管理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S1). [214]孙毅,黄奕龙,刘雪朋,. 深圳河河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0).

[215]周在群. 胡志明市郊外的芹若生态旅游区[J]. 东南亚南亚信息,2000,(12).

[216]刘家顺,冯立峰,江波,. 深圳河畔演奏和谐生态进行曲[J]. 中国边防警察,2009,(11).

[217]陈克亮,王金坑,戴娟娟,颜利,. 我国海洋区域功能恢复的基本对策和措施[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1).

[218]熊文辉,. 南沙红树林[J]. 作品,2005,(2).

[219].张俊.广东省佛教协会捐资建设红树林[J].环境,2009(10):46-46.

[220].师卫华赵润江于笑云.深圳福田红树林面临的威胁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92-92,94.

[221].傅惠寰.略谈广州市南沙区21涌东围滩涂红树林湿地的再造[J].广东科技,2007(S1):-. [222].游向荣.建红树林湿地公园保护北部湾生态环境[J].中国林业,2007(09A):45-45.

[223].无.特别关注[J].中国审计:特区版,2007(2):1-1.

[224].廖远芳张惠宏.惠东县恢复红树林项目建设初探[J].广东林勘设计,2006(1):40-41. [225].许金练.厦门通过3项措施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J].海洋信息,2006(1):29-29. [226].李晓菊靖元孝陈桂珠任延丽.红树林湿地系统污染生态及其净化效果的研究概况[J].湿地科学,2005,3(4):315-320.

[227].范航清.保护和发展我国红树林--海啸和台风暴潮的启示[J].南方国土资源,2005(10):16-18. [228]..加强湿地保护维护生态平衡[J].国土绿化,2005(8):41-41.

[229].韩永伟高吉喜李政海刘云波.珠江三角洲海岸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3):84-87.

[230].无.加强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J].中国林业,2005(05B):1-1.

[231].张乔民隋淑玲.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J].中国林业,2005(05B):13-13.

[232].黄琦.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纳入南中国海生物多样性项目[J].南方国土资源,2005(2):52-52. [233].刘建.大米草的防除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22(2):49-49.

[234].金彬明陈少波艾为民.浙江温州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开发[J].水利渔业,2005,25(2):61-63.

[235].李载鸣.盐质基地红树林生态环境复育[J].资源科学,2005,27(2):116-120.

[236].杨惠宁徐斌韩超群黄志华.雷州半岛红树林资源及其效益[J].生态环境,2004,13(2):222-224. [237].黄瑾瑜.浅谈汕头红树林湿地的保护[J].广东史志,2004(1):34-36.

[238].汤养麟.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红树林保护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4(2):72-74.

五、文献信息分析

经过检索,获得相关文献238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8篇。纵观这些文献信息,红树林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保护措施等的相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目前我国有关红树林湿地理论研究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尚未探讨,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仅限于政策上分析阶段,这对具体问题提出政策建设。

文献[1][3][6][19][22][220]系统回顾了中国红树林的生态环境40年来主要的研究结果,分析了我国红树林分布和保护情况。资源分布,各省(区)红树林资源概括,全国红树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分析了广东省红树林资源遭受破坏的成因,并对红树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挤出来几点建议:1健全法规,明确职责,加快红树林保护区网络建设2科学规划,依法管理,促进红树林的合理开发3重视科研,实施广泛的合作与交流4加大红树林造林力度及其环境影响研究5加强宣传教育,争取社区参与6

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红树林建设

3红树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功能,它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抵御海潮、风浪等自然灾害和防治近海海洋污染以及保护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研究表明,对红树林的开发利用要结合多方面的利益,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文献[65] [68][218][221][222][231][234][237][238]介绍了红树林所特有的资源特点,剖析了红树林保护区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并就此对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足,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09T13:08:37.2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5期作者:陈海续 [导读] 我国的城市建设部门在实际的作业过程汇总加强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此促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和谐相处。 摘要:城市规划建设要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城市的目标,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对城市远景规划的统筹安排,也是对城市环境进行治理改造的有效方法,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指导下,实现城市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1生态文明的内涵研究 “生态文明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作,改造自然的同时利于自然”,这是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教授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对于形成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有着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在近现代发展以来,其意识形态不断深化,并与时代的建设互相依存、互相构建。它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保持经济、政治发展的良好契机。生态文明在区域功能的划分上,分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譬如我国建立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以及保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我国实施的重点目标,对于开发管理、区域发展中都建立了有效地管理制度,以缓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向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持续推进。 2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2.1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 目前,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环境评估的一项指标,是城市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衡量标准。城市的发展规模越高越好,城市的空气质量差,也会给城市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由于城市发展中大规模大范围的投资建设项目的增加,使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破环了城市的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对环境的问题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引起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中的重工业不断增加,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各种有毒有害气体。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车辆行驶中会排出大量的汽车尾气,使空气受到污染。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严重存在着空气污染,各部门对空气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做的改善工作效果不显著。为了使城市的环境保护更加完善,空气污染的治理改善将是一个重要难题。 2.2水污染问题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污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使大量的污水及工业排出的废水直接排入水体中,导致城市水环境的严重破坏。近几年我国城市的水污染面积有明显的扩大,大部分的河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用水,造成我国很多地区出现缺水现象。城市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加大对水资源环境的保护,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水平,同时对饮用水源的安全也提供了保障,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2.3固体废物污染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垃圾废物,并且每年都在逐渐的递增。对垃圾的处理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对发展中的城市,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就要做好对垃圾的处理工作。当下,不少城市包括对新城区的建设过程中,垃圾的解决问题依然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在城区建设的过程中对垃圾的处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垃圾不能及时清理,不仅会引起传染性疾病,而且还会给水源及空气造成二次污染,使城市规划中存在着环境治理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建设。 3城市规划建设中做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3.1合理利用资源 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城市的道路建设中,各个工业领域需要用到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下,需要用到大量的矿产资源。如果不加以合理运用,进行过度或者不合理地开采,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逐渐衰竭,以至于破坏到生态平衡系统,导致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可利用环境工程学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开源节流。 3.2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 作为生命之源,水资源不仅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也对城市工农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人员需要依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合理化运用水资源。 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缺乏问题。城市规模在扩大建设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不可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工作人员还需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进的原则,并实现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工作的稳步开展,促进水资源的优化利用,统筹考虑城市供节水工作和中水重复利用设计,保障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兼顾工农业和其他用水。 3.3努力保护、改善城市环境 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工作的开展往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我国城市环境的改善,并抑制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尽管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国整体的环境污染形势仍旧研究。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气、水体污染较为严重,63%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的二级标准,65%的城市出现污水污染问题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有效率仅为61%。城市的建设规划部门需要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促进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控制环境的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加快污染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工作,并促进污染治理能力的增强。有关单位还需要依据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促进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并加强对于高新技术的合理化运用,促进城市清洁能源的建设以及优化。 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以科技为先导,强化灾害预报及综合减灾规划建设,促进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增强和设施的完善。 3.4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环保工作的稳步开展,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部门需要科学的开展城市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从而由此号召社会各界的人员参与到城市环保的建设作业中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宣传力度,从而以此为基础促进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并带动环境预防工作的稳步开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社会媒介加大宣传,并借助各种生态环境保护网站进行宣传。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开展一定的舆论宣传工作,从而增强环境保护人事,带动环保自觉

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开发及保护

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开发及保护 吴永华 摘要:广西沿海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种类丰富。由于广西经济欠发达,加上传统方式的滥伐开发、盲目围垦 等原因,使红树林遭受了严重破坏,作为沿海防护林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与 重建对维护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广西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现状以及遭受破坏的原因,并对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红树林;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发及保护 1 广西沿海红树林资源分布状况 1.1 红树林的分布 广西沿海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南濒北部湾,地理位置为北纬21°24′~ 22°01′,东经107°56′~ 109°47′;包括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岸线总长14891.64km, 岛屿海岸线长600km, 其中海堤总长75614 km。沿海滩涂面积1000多hm2。广西现有连片分布、面积大于0.1hm2的红树林斑块863个, 总面积8374.9 hm2[1]。 根据群落类型、起源、覆盖度和平均树高等级的差异情况,共划分为973个小班[4]。沿海14个海湾中, 红树林主要分布于茅尾海、铁山港、大风江、珍珠港、廉州湾、防城港东湾和丹兜海, 其他港湾相对较少[2-3], 详见下表 [4] 广西红树林资源分布 与广东84.80%的红树林集中分布于雷州半岛[8]的情况相比,广西的红树林在东起合浦山口,细致东兴北仑河口对整个海岸带中都有分布,详见下图

[4] 广西红树林分布图 在宏观上,红树林在整个海岸线呈展开式较均匀分布。在关系大陆海岸线中,红树林分布间断的最大距离为31.90km,从廉州湾至北海东海岸岸段。经测算,红树林分布间断长度超过2 km的大陆岸线公有49段,总长361.62km。其中长度超过10km的大陆岸线共有13段,主要位于海湾之间的岸段。在广西1489.64km大陆海岸线中,平均每公里海岸线有红树林5.6hm2,高于广东的4.8hm2/km[8]。 1.2 红树林植物种类组成 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植物和其他科树组成,红树科植物又分真红树、半红树和伴生植物三种[15],其区别是:真红树植物是转移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他们只能在潮间带环境中生长繁殖,在陆地环境中不能自然繁殖;半红树植物是既能在潮间带生存并成为优势种,又能在陆地生境自然繁殖的两栖性木本植物;伴生植物是指在红树林中或林缘偶尔出现,但不成为优势种的木本植物以及红树林下的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13-14]。 2004年,梁士楚等记载广西红树植物8科10属10中,半红树植物3科4属4种,关于伴生植物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7]。其中红树科(红海榄、木榄、角果木、秋茄),马鞭草科(白骨壤),紫金牛科(桐花树),爵床科(老鼠簕),使君子科(榄李),梧桐科(银叶树),夹竹桃科(海芒果),锦葵科(黄槿、杨叶肖槿),卤蕨科(卤蕨)[6]。相对广东、海南等地的红树林,广西沿海的红树林保存算是比较完整的,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山口红树林区、北仑河口红树林区、茅尾海红树林区、七十二泾红树林、区珍珠港红树林区。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994年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于1990年建立,2000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红树林面临的生态破坏及原因 尽管红树林在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防风固堤、净化海洋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价值,并且在渔业生产和旅游开发上也有巨大的潜力;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红树林认识不足,对红树林的价值功能缺乏系统的认知,甚至认为红树林是无价值的湿地,盲目的围垦砍伐开发,红树林生态受到严重威胁,资源日趋枯竭[17]。如北海原有红树林约2000hm2。现在仅残留113hm2;钦州大榄坪红树林围垦砍伐红树林约700hm2;合浦英罗湾红树林区1994年的渔业产量比1990年减少了80%[16]。加上害虫的捕食昆虫寄生等虫害、特殊天气影响(如特大暴雨、台风)和外来物种入侵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发展已经受到严重的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人才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人才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摘要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但人才需要生存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关键词人才;生态环境;系统 人才争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江泽民“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再到胡锦涛“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无不强调人才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峰指出:“人才吸引力的竞争,从本质上讲是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促进人才资源的形成和积累,而且能够有效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1 概念篇 朱达明(2002)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多维的、分层面的,而且互为关联、层层推进的社会系统工程。王瑛等(2005)借用生态学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环境等概念来阐释的人才生态环境。李锡元等(2006)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才生存、发展、发挥作用的所有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殷凤春(2007)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交换体,人才在其中能够与人才群体、人才组织、人才社会各生态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至形成综合的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生态系统,最终促使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有效提升人才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邱安昌等(2008)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规律的社会体系,可以无限细分。黄梅等(2009)认为人才生态环境是指以人才为中心,对人才的产生、存在、发展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 理论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1943)指出,个人能力和素质及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个人绩效与个人能力、素质、环境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B=f(p,e)。泰勒的“经济人”假设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人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霍桑试验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不是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经济报酬,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人际关系相比,物质刺激只具有次要的意义。人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多种需要归纳为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学者卡兹(Karz)绘制出组织寿命曲线,即卡兹曲线。卡兹曲线表明,一个科研组织的成员在一起工作相处的时间,在1.5-5年这个期间里,信息交流的水平是最高的,获得的成果也最多。美国学者库克(Luck)绘制库克曲线,认为应该及时变换工作部门和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碳库及碳汇潜力的时空动态分析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碳库及碳汇潜力的时空动态分析 林光辉1,2* 卢伟志1 陈卉1 王参谋1 李蕊1 杨盛昌1 张宜辉1 陈鹭真1 王文卿1 1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厦门 361005 2清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摘要:随着对海洋“蓝碳”研究的日益深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特别是在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以及碳汇潜力方面。本文通过综述当前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碳循环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本研究组近几年来开展的野外研究工作,揭示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碳库(植被生物量碳库以及沉积物有机碳库)的现状及其碳汇潜力。研究结果显示:(1)单位面积基础上盐沼、红树林和海草床分别比成熟的热带雨林能封存高得多的碳,全球的盐沼、红树林和海草床每年可固定的碳足以抵消全球因使用交通工具释放碳总量的1/3左右;(2)不同地点以及不同群落类型的红树林生物量碳库(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较大的差异;(3)红树林沉积物有机碳密度随着沉积底质和群落类型的不同存在显著的差异;(4)红树林湿地显示出较强的固碳能力,广东湛江和福建云霄两地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交换量相近,且略低于美国佛罗里达的红树林,但显著高于同纬度的陆地生态系统;(5)红树林碳库与河口以及周边海域联系紧密,在潮汐作用的影响下,红树林的掉落物不断输送到周边海域,影响了近海海洋碳的循环与平衡。由此可见,全球范围的红树林等滨海湿地恢复和保护可以有效抵消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排,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会对红树林碳库及其动态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放的CO 2 关键词:滨海湿地;生物量;土壤碳;红树植物;碳收支;碳通量;气候变化*通讯作者:lingh@https://www.doczj.com/doc/6412562574.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3001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前期研究专项(2009CB426306)、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5009) 28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 就最近这几年来看,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也成为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了社会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何为环境?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

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现在像我们柳疃镇、青乡乡,最近电网部门纷纷撤除喷水机器的使用。喷水机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更加恶化、污染了水资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甚大。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说,我们北部渤海湾受到工业、印染厂的废弃物排放大量鱼虾死亡,地区农民上海捕鱼,鱼的体内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最近,我发现政府部门、昌邑环卫局开始大力整治环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乡街也定点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概括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1.植被土壤 福田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水热条件好,适合红树林生长。保护区红树林总面积为lll.lha,福田保护区内有真红树植物4科5属5种,半红树植物5科5属5种。保护区内除缺少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 )外,分布有大陆上所有的红树林种类。受半日潮周期淹浸,形成深厚的淤泥,土壤没有结构,表层土壤(0-3 Ocm)含盐量14.5 ,pH值为5.3;中层土壤(3 0-60cm)含盐量18.2,pH值为6.6;底层土壤(60-90cm)含盐量19.3,pH值为7.1。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植物主要组成种类 2.鸟类资源

福田保护区内有陆鸟5目19科55种。其中,数量较多的优势种有16种,占总种数的30.0%;珍稀保护鸟类有8种,占总种数的14.0%;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1种(白肩雕);II级保护鸟类有7种,分别为赤腹鹰、莺、鹜、白头鸦、游集、红集和褐翅鸦鹃,除了褐翅鸦鹃属杜鹃科外,其余的都属鹰科。从食性方面来看,食鱼兼食虫的鸟类有47种,占总种数的85.0%;食鼠的鸟类有6种,占总种数的11.0%。从觅食和栖息习性方面来看,喜欢空中盘旋和飞翔捕食的鸟类有12种;经常出现在乔灌林地的鸟类有20种;多在基围草灌丛活动的鸟类有12种;适应各种环境的鸟类有11种。从物候方面来看,冬候鸟有21种,夏候鸟有6种,迁徙鸟有4种,留鸟有24种。 3.底栖动物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外泥滩常见底栖动物是羽须鳃沙蚕、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 )、德氏狭口螺(Stenot 彻ra divalis )、尖刺樱虫(Potamilla acuminata )、寡鳃齿吻沙蚕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 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 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和平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局势在朝多极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级世界。 2、国际社会期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 3、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和大量核武器存在的现实,每时每刻都提醒人们要维护和平。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1、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3、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4、南北贫富差距大。 应怎样来维护和平?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根本途径) 2、倡导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3、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一.研究目的: 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究其原因,只有两个字,能源。从最初的伐木烧火,到后来的燃煤烧火,从火力发电到核能发电,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能源进行的。而我们对能源的获取与利用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又影响着我们的自身健康,遏制着我们的发展。而随着我们的发展,可被我们利用的能源也不断减少,所以我们要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保护能源。 二.研究方法: 网上查讯法。 三.调研项目: 1)环境污染状况 在产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岁月中,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由于消费量不大,一方面植物的自然生长足以补充其作为能源的消费,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可以“吸收和消化”薪柴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因此,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基本上不成为问题。当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导致过度开垦造成的土质退化问题。产业革命促使矿物能源取代薪柴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现代环境问题随之产生。经济、人口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费需求急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逐步恶化。总体而言,所有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

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而煤层甲烷排放等的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等。值得注意的是,产生的污水的排放,使土壤盐渍化,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等。 还有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防不胜防的核事故问题。 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泄洪道变流装置的安装造成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破坏,截流阻断鱼类洄游等;会改变河流水深、水温、流速及库区小气候,对库区水生和陆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诱发地震;小水电站还会向生物圈排放一些温室气体(特别是由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否则当地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不利于水利工程的长久发展。从河流生态与陆地生态两方面入手,详细地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环 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希望 能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水利水电工程数量不断增多,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加强 对其的应用,对于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开发,不仅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也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新时代,水利水 电工程建设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合理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国家应当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运行情况,出台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尽量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当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提升生活质量,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必要的。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状况,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于一些大规模 的水利工程,由于占地面积大、工程量大,会影响工程周围的交通状况及经济状况,无法实 现水利工程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②在水利工程施工作业中,整个过程会对土壤结构造成变化,严重的会影响当地地区的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若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会影响 人文环境建设的价值,限制水利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③一些水利工程中,由于经济性支出 较大,会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产质量。所以,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 者应该将水文环境的保护作为重点,通过各项工作的整合,将对人文环境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展现工程施工的可持续性。 2.水利工程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物资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大自然中,生物资源占有重要的地位, 并且生物资源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中充分的展现出了价值和作用。水利工程 的建设实施通常会使该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并且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挽回的,很有可 能会改变该地区的生物环境。一方面,影响了水生生物,水利工程的建设妨碍了水生鱼类的 繁殖,水生生物很难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最终水生鱼类就会死亡;另一方面,由于水利工程 建设会使一些陆生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从而其也会影响陆生生物。 3.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社会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交通设施等迁移重建和淹没范围的移民安置等方面,使得附加成本增加。一般情况下,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会对当地的区域内的文物古迹、森林、道路、房屋工程等产生直接影响,给当 地的建设与开发造成巨大的损失。除此以外,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还会引起耕地盐碱化、

底泥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底泥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李玫廖宝文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州510520) 章金鸿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广州510620) 摘要微生物-营养物质-植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保存和再循环的主要机制之一。生活在红树林群落中的具有高生产力和高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持续不断地将红树林凋落物转化成可被植物利用的氮、磷或其他营养物质。植物根系分泌物又为该系统中微生物和其他大型生物提供营养。本文综述了国外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营养物质转化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且阐明了这些微生物对该系统生产力的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和恢复微生物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而为红树林幼苗接种促进植物生长的菌种将有利于受损红树林区域的重建和红树林的人工营造。 关键词红树林固氮溶磷光合细菌硫酸盐还原 作为热带亚热带海岸滩涂和河口海湾的一种特殊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尤其在固岸护堤、发展滩涂养殖与近海渔业、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提取海洋药物、发展生态旅游以及维持海岸带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1]。然而海岸带的不合理开发,已导致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种群衰退,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红树林面积约5万hm2,而目前仅剩1.5万hm2左右,红树林造林、恢复、发展和保护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2]。在我国,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多以红树植物、鸟类、底栖动物等为对象,而对该系统中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较少[3,4]。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在营养物质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应用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红树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转化 红树林通常被认为是营养较缺乏的生态系统,特别是N、P元素[5,6,7]。尽管如此红树林仍然具有高生产力,原因是红树林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营养物质循环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转化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活动[7,8]。在热带红树林中,细菌和真菌占整个微生物生物量的91%,藻类和原生动物分别占7%和2%[9]。 红树林底泥中存在一个非常活跃的高生产力的细菌群落[10],它们参与了大多数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且具有碳库的功能[11]。粘附在土壤颗粒上细菌自然死亡和溶解后,被新一代的细胞转化成新的细菌生物量或可溶性物质[9,12]。通过消费在土壤间隙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红树林底泥中的细菌种群防止了可溶性有机碳输入附近的生态系统如浮游食物链或邻近海岸区域[10,13]。间隙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的浓度高于底泥中的,然而两者之间并不发生碳流动。尽管自由氨基酸在间隙水和表层潮汐水之间存在一个高的浓度梯度,但没有发现两者之间有氨基酸流动[14]。这些观察表明在热带红树林中生活的细菌群落消费掉了溶解在间隙水中的碳。 一个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各种含氮化合物的去向和流动取决于这个系统的特性。如果氮在以N2的形态释放到大气中之前已被消耗掉,那么通过反硝化作用而损失的氮通常可忽略不计[15]。在细菌和植物之间可能存在争夺有效氮的激烈竞争。来自底泥和含氮有机化合物降解的硝酸盐可能被细菌转化成铵离子,然后又被细菌和植物所同化。这个过程使氮元素在该生态系统中得以保存[16,17]。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尽管无机氮转化的通量和速度是微小的,但还是有研究认为矿化作用和同化过程之间存在着紧密耦合[12]。已观察到废水流入红树林生态系统可使反硝化作用速率提高,表明反硝化作用速率和氮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无论

(环境管理)轮复习:第讲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三维设计】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9讲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2)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讲解]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Array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 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有些矿产包含着能量,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 (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 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如:工业生产中的 废气、废水、废渣等。 箭头⑥、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 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 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 性的,以后我们将会学到。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情况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主要体现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国际水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生物多样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气候变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臭氧的消耗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其间为追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向自然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够,制度的缺失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历史制度人与自然全球化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可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地关系认识不够,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工业文明百年来的掠夺,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近几十年来,尽管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副作用,生态危机依然摆在眼前,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赢。 二从历史角度看生态问题 纵观人类文明史,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形态, 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尽管已经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且可以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石器等来改造自然,但是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抗衡的力量。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其生存规律基本上遵循着自然界中必然性法则,以渔捞、采集、狩猎等天然的劳动方式,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无法抵御各种盲目自然力的肆虐,经常忍受饥饿、疾病、寒冷和酷热的折磨。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人类遵从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自然视为万物的主宰。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 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篇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 (1)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21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造成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1)人口压力: 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 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