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4章 信息系统评价

第24章 信息系统评价

第24章  信息系统评价
第24章  信息系统评价

第24章信息系统评价

1.评价任何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要素: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

指标、评价原则和策略。

2.系统评价概念:就是对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技术性能及经济效益等方

面的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延伸。

目的: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了设计的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等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并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系统的改进和扩展提出依据。

信息系统的评价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3.信息系统的技术性能评价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1、系统的总体技术水平;2系统的功能覆盖范围;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范围和深度;4系统质量;5系统的安全性;6系统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与正确程度。

4.管理效益评价可以反过来从系统运行所产生的间接管理作用和价值来

进行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1.系统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做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变革所起

的作用;

2.系统帮助改善企业形象、对外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对内增强员

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程度;

3.系统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和提高技能素质的

作用;

4.系统对实现系统信息共享的贡献,对提高员工协作精神及企业的凝聚

力的作用;

5.系统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效率,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的作

用。

管理效益即社会效益,是间接的经济效益。

5.信息系统成本的构成:系统运行环境及设施费用、系统开发成本、系统

运行与维护成本

为了对其进行更好的分析,可以从功能属性角度将其划分为:基础成本(开发阶段所需投资和初步运行所需各种设施的建设费用,如开发成本,基础设施购买费、信息材料成本费)、附加成本(指运行、维护过程中不断增加的新的消耗,如材料损费、折旧费、业务费)、额外成本(由于信息的特殊性质而引起的成本耗费,如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交流引起的通信费)、储备成本(在信息活动中作为储备而存在的备用耗费,如各种公积金等,) 。

6.信息系统经济效益来源:1科研基金费即科学事业费;2系统人员进行

技术开发的收入;3服务收入;4生产经营收入;5其他收入。

7.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1投入产出分析法;根据系统的实际资源分配和流向,列出系统的所有投入和产出,并制成二维表的形式。

2成本效益分析法;即用一定的价格,分析测算系统的效益和成本,从而计算系统的净收益,以判断该系统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3价值工程方法。价值工程的基本方程式可以简单表述为:一种产品的价值(V)等于其功能(F)与成本(C)之比,即:V=F/C。

概念:所谓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判断。它具备如下特征:

1、它的评价包含了多个独立指标。

2、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

纲。

3、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做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

个总体评价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8.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前提),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

2、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包含审计)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

3、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

第二节:信息系统评价的目标

无论是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所有的信息化评价都要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工作程序是指从确定评价对象至完成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组织成立评价工作组和专家

咨询组。

2、拟定评价工作方案,搜集基础资料。

3、评价工作组实施评价,征求专家意见和反馈企业,撰写评价报

告。

4、评价工作组将评价报告报送专家咨询组复核,向评价组织机构

(委托人)送达评价报告和选择公布评价结果,建立评价项目档

案等。

系统评价的方法包括:(P529页图)

专家评估法:特尔裴法、评分法、表决法、检查表法

技术经济评估法:净现值法、利润指数法、内部报酬率法、索别

尔曼法

模型评估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计量经济模型

经济控制论模型

系统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决策分析、风险分析、灵敏度分

析、可行性分析、可靠性分析。

9.我国第一个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测评标准体系》包括一套

基本指标、一套补充指标(效能评价,是核心)和一套评议指标(定性评价)。

第三节评价项目的标准

性能评价时机一般选在项目结束一段时间后,以实际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重新衡量信息化建设,为以后相关决策提供借鉴和反馈信息。

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系统的可靠性、2系统效率、3系统可维护性、4系统可扩充性、5系统可移植性、6系统实用性、7系统适应性、8系统安全保密性

常用指标:事务处理响应时间:描述的是作业输入系统到系统输出结果所需要的时间周期。

作业周转时间:指的是一个作业到下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吞吐量:系统吞吐量描述的是在给定时间内系统处理的工作量。

故障恢复时间:一般指平均故障恢复时间,表示信息系统从发生故障到恢复规定功能所需要的时间。

控制台响应时间:指的是控制台响应事务的时间。

10.运行质量评价标准的指标:1预定的系统开发目标的完成情况;2运行

环境的评价;3系统运行使用评价;4系统的质量评价。

系统质量评价的特征和指标:

1、系统对用户和业务需求的相对满意程度。

2、系统的开发过程是否规范。

3、系统功能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完备性。

4、系统的性能、成本、效益综合比。

5、系统运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6、结果是否完整。

7、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8、提供信息的质量如何。

9、系统实用性。

11.系统效益评价标准:

系统效益评价,指的是对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做出评价,可以分为经济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又被称为直接效益的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又称为间接效益的评价。

对系统经济效益的评价采用的是定量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较常用的评价方法。

企业信息化的成本包括:

1、设备购臵费

2、设施费用 3 开发费用 4 系统运行维护费用

企业信息化的收益包括:

1、产值增加所获得利润收益,由于系统实施而导致的销售产值的增加,和获得的利润。

2、产品生产成本降低所节约的开支,如采购费用的降低、库存资金的减少、人工费、通信费的减少,以及由于决策水平的提高而避免的损失。

系统效益评价的方法:1、差额计算法2、比例计算法 3信息费用效益法

5、边际效益分析 5数学模型法

常见的系统改进建设有两类:

1、系统修改或重构的建议。

2、系统开发说明书的建议。

练习:

1、如何建立信息系统的评价?

根据预定的系统目的,在系统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就各种系统设计的方案所能满足需要的程度及消耗和占用的各种资源进行评审和选择,并选择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的最优或满意方案。

2、信息系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3、请举出两种以上的计算机性能评价的工具,并以此为例,解释性能评价的方法。

4、计算机性能评价的指标有哪些,请举出5类

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系统的可靠性、2系统效率、3系统可维护性、

4系统可扩充性、5系统可移植性、6系统实用

性、7系统适应性、8系统安全保密性

5、请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系统能力管理。

能力管理从一个动态的知名度考察组织业务与系统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它要考虑的三个问题是什么?

1、IT系统的成本相对于组织的业务需求而言是否合理。

2、现有IT系统的服务能力能否满足当前及将来的客户需求。

3、现有的IT系统能力是否发挥了其最佳效能。

项目评价质量指标说明

项目评价质量指标说明 一质量管理的依据 1 过程质量管理 对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开发过程质量有保证,最后开发出来的软件的质量就会有保证。对开发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符合软件工程的原则:“缺陷越早发现越早修改越经济”。 2QA和SEPG、QC的区别 SEPG:制定过程,实施过程改进; QA:确保过程被正确执行 SEPG应当提供过程上的指导,帮助项目组制定项目过程,帮助项目组进行策划;从而帮助项目组有效的工作,有效的执行过程。如果项目和QA对过程的理解发生争持,SEPG作为最终仲裁者。 如果将一个软件生产类比于一个工厂的生产。那么生产线就是过程,产品按照生产线的规定过程进行生产。SQA的职责就是保证过程的执行,也就是保证生产线的正常执行。 QC,检验产品的质量,保证产品符合客户的需求;是产品质量检查者; QA,审计过程的质量,保证过程被正确执行;是过程质量审计者 QA只要检查项目按照过程进行了某项活动没有,产出了某个产品没有;而QC来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评价指标里包含和QA和QC的内容。 3公司程序文件 《软件设计开发服务控制程序》对软件产品设计开发过程进行了说明。 《过程和产品的监视测量控制程序》对软件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进行了说明。4绩效考核 公司绩效考核里有100分的质量考核分数。质量考核分数根据项目质量评价分数计算。 二如何实施 参与项目的整个过程。从项目启动开始,参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实施以及维护的所有阶段。每个阶段都要详细了解项目的情况,根据项目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同时提出改进意见。需要完善指标的,对指标进行完善。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分析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能够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并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的角度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这里给出的定义强调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性质,也强调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对企业管理而言只是一种工具。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的重要分支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概念、理论、结构、体系和开发方法的覆盖多学科的新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 从概念上,管理信息系统由四个部件构成: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信息源是信息的产生地;信息处理器负担信息的传输、加工、保存等任务;信息用户是信息的使用者,利用信息进行决策;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 管理信息系统一般被看作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分为从底层的业务处理到运行控制、管理控制、最高层的战略计划。最基层由任务巨大处理繁杂的事务信息和状态信息构成。层次越往上,事务处理的范围越小,针对的也是比较特殊和非结构化的问题。 一个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可分解为四个基本部分: 1、EDPS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收集、输入,数据库的管理、

查询、基本运算、日常报表的输出等。 2、分析部分,主要在EDPS基础之上,对数据进行深加工,如运用各种管理模型、定量化分析手段、程序化方法、运筹学方法等对组织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 3、决策部分,MIS的决策模型多限于以解决结构化的管理决策问题为主,其决策结果要为高层管理者提供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4、数据库部分,主要完成数据文件的存贮、组织、备份等功能,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 此外,一个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根据管理功能的不同划分为纵向的子系统。主要的子系统有: 1、库存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对库存的控制、库存台账的管理、订货计划的制定和仓库自身管理等。 2、生产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生产计划的安排、生产调度和日常生产数据的管理分析等。 3、人事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人员的档案管理、人员考勤情况管理、人员各种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人员培训计划的制定等。 4、财务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财务账目管理、生产经营成本管理、财务状况分析和财务计划的制定等。 5、销售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状况分析、顾客信息的管理和销售合同的管理等。 6、决策支持子系统,功能包括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企业资源的分配等。系统功能子系统的划分因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而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1章开发背景及相关技术介绍 1.1开发背景 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激发教师教学的质量意识,全面提高高校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然而传统的评教方式在评教的时效性、数据处理的直观和准确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学校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建立教师评价系统,使学校对教学实现实时监控,及时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与传统的纸本评教的做法相比,使用系统进行评教,有以下四个优点: 1.打破了之前评教方式的局限,可以更科学、更准确地对教师教学的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降低评教打分的个人主观性、个人随意性。 2. 因为问卷设计了不同的评教指标,方便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学校评教的结果进行更客观分析,提供更科学与准确的数据,大大提高了教学评价的准确度。 3. 提升了原有纸质评教的地域局限性,若将信息网络中心端口对外开放,整个校园网甚至互联网上的所有用户都可以访问本教学评教系统。因而就可以在更广泛的地域、任意时刻都可以用自己的身份访问此系统进行评教,大大提高了教学评教的灵活性,更对于远程异地的教学工作尤显本系统的优越性。 4.突破了传统评教耗时、耗力的情况。应用系统,可大大减低教务人员及评价人员的消耗。使评教更加便捷、简单。 1.2开发目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动态交互式网页提供了人们对最新信息的需求和发布迫切需要及时性。本系统就是一个能够通过网络实现教师评教系统,能够大大减轻教工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办事效率;设计教师教学质量评教系统只是一种手段,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计算机学生,我想通过它使我可以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掌握开发语言的使用方法,掌握开发各种项目的工作技能,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 1.3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内容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包括用户登陆系统、用户管理、用户信息录入、教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新编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 系研究(新编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新 编版) 一、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扩大了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存储介质的不稳定、技术过时、黑客入侵、电脑病毒破坏等都使得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2002年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和近期各省市的“十一五档案信息化建设纲要”中都提出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但仍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个安全产品就能把所有的安全问题都解决。对各档案管理系统来说,解决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识别自身信息系统所面临

的风险,包括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与影响的程度,然后进行最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价,才能真正掌握内部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状况,分析各种存在的威胁,以便针对高风险的威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提高整体安全水平,逐步建成坚固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二、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电子档案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硬件,又有软件,既有外部影响,又有内部因素,而且许多方面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必须有一个规范的、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根据国内外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估标准,国家对电子档案信息和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基本要求,结合电子档案管理和网络管理经验,综合考虑影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各种因素,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五个大项二十个小项的评价指标。 1、物理安全评价指标 物理安全是指存储档案信息的库房、计算机设备及管理人员工作场所内外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档案信息安全、计算机设备和管理

教材质量评价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操作q

课程设计IV 设计说明书 教材质量评价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操作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成绩 指导教师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2014年6月27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 课程设计名称:课程设计Ⅳ 课程设计题目:教材质量评价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操作 完成期限:自2014 年 6 月16 日至2014 年 6 月27 日共 2 周 设计内容: 教材质量评价系统,要求系统具有登录、教材质量评价、查询、统计和后台维护功能。其中登录功能要求有教师和学生两种不同身份登录。教材质量评价分教师(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查询功能可按课程名称查看该教材的质量评价信息,也可以按班级查看一个班级对教材的质量评价信息,还可以查询院系所承担的所有课程的评价信息,并能将查询结果打印出来。统计功能可按教材统计学生对各个观测点的打分合计和观测点的平均值,还可以按院系统计各个院系所征订教材的平均得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台维护功能要求能管理教师信息、学生信息、课程信息、教材信息、开课学期、院系、班级和专业等。根据以上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针对以上的需求运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进行需求分析。设计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在SQL SERVER中建立数据库。根据查询和统计的需要,建立数据库中的视图。根据数据操作需要,建立数据库中的存储过程。建立数据库的备份作业,要求在每天2:00备份数据库。根据题目的需求,写出完成各个功能操作的SQL语句。 指导教师:教研室负责人: 课程设计评阅

摘要 设计一个教材质量评价系统,该系统具有登录、教材质量评价、查询、统计和后台维护功能。采用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系统,来开发教材质量评价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操部分,用简单sql 语句来实现教材质量评价信息的插入、信息的查询等操作。 关键词:教材质量评价系统;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系统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评价的关键是要定出评定质量的指标以及评定优劣标准。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不仅数量多、比较复杂,而且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标也在变化,因此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模型,我们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借助于运筹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层次分析法(AHP),对多指标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模型,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中包括:定量指标,即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定性指标,即宏观和微观指标。 1.定量指标 分析定量指标可以按传统的模式,广义的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可以简单写成: ROI=(成本降低十收入增长)/总成本 (1)投入指标(总成本) 1)系统分析设计费用和实施费用,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员消耗费用等。 2)人力成本,包括人员重新招聘、人员重新部署和人员培训的费用。 3)流程成本,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部署信息系统的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 4)系统运行成本,诸如集成和测试费用、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数据分析成本、数据转换成本等。 5)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持续改进费用。 6)机会成本。例如,企业由于选用其中某一家厂商的管理软件系统,而放弃了其他厂商所能够带来的机会效益,就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成本。 (2)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增加和成本降低。 2.定性指标 (1)宏观指标 1)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否提高了。如果将其转变为具体的经济指标,可以分为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准确率、设备利用率、市场信息准确率、客户满意率、交货准时率、产品优质率等。 2)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否有所创新。 (2)微观指标 1)信息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包括系统的用户数量、用户的职位、系统信息数量、业务信息数量等。 2)信息系统对资源的开发率和利用率。如果把OA信息系统比作人体骨骼的话,信息资源就是肌肉和血液。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这可以从挖潜能力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进行评估。 3)企业的业务流程、工作流程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4)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的参与者,即信息化的主体。在这里,人力资源包括信息技术人员和企业的其他员工。对于前者的评价,主要考察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对后者,由于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如何对信息系统进行验收和评价

如何对信息系统进行验收和评价 摘要: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分为信息系统的验收和信息系统的评价。在信息系统的验收中,在验收中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将信息系统验收分类,最后是验收应遵循的流程。而在信息系统的评价中,首先分析了信息系统评价的含义,之后给出在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中最重要的三个指标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信息系统,验收指标,评价指标 1.引言 由于信息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大,工程项目多,技术性复杂,工程验收已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一环。因此,作为各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科技处领导及有关人员,十分有必要对信息系统工程验收内容,程序及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并评价,以把好信息系统工程最后一道关口。 然而,我们所实施的信息系统工程从制定工程计划,组织设备工程,进行工程施工,直到工程结束验收完毕,是一套完整的管理过程,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了,才能最终取得一个好的结果。但在目前的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过程中,工程验收已成为工程实施及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工程验收市委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系统工程的安全和质量,规范信息系统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因此信息化社会的信息系统,掌握了如何对信息系统进行验收便把握了成功的关键一步。 就像我们每做完一件事都要对这件事做以反思和升华一样,信息系统也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系统评价。然而目前有不少组织不太重视对信息系统的评价,但是,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系统的实施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是必要的,因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要使用户组织和系统建设人员知道整个系统实施工作和计划目标的吻合程度。系统实施的结果;系统还需要提高的方面以及甚至可以从中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单位建设信息系统的经验教训。 因此,信息系统的验收与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分为两大部分将分别介绍信息系统验收与评价中可能出现的误区以及怎样对信息系统进行验收和评价。 2.信息系统的验收 2.1信息系统验收中出现的问题 ?对工程验收缺乏足够重视。 工程验收环节是检验整个工程结果成效的重要步骤,也是工程实施工程中最后的检验步骤。工程合同到底履行到什么程度,是否达到既定要求,只有在此环节才能得到更好的验证。因此,履约验收是工程实施最后的守护者。然而,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许多管理机关和代理机构只重视设备工程环节,而对履约验收环节很不重视,使工程验收流于形式。 ?验收人员敷衍了事。 由于对工程验收的不够重视,造成部分工作人员粗心马虎,直接导致验收结果缺少准确性。例如对于一些大型设备的验收,验收小组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验收人员在验收时往往仅对产品外观、规格型号等进行考核,对最重要的产品质量、技术参数忽略不计,严重影响了验收结果的准确性。

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控制程序(含表格)

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控制程序 (ISO9001-2015/ISO13485-2016) 1.0 目的 通过监视满足客户要求的信息,了解本公司是否正确理解并满足顾客当期和未来的需求;测量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根据调查结果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2.0 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质量问题的早期警报需反馈信息的类别、反馈程序、传递、评审处置、收集、归档控制要求及有关职责。 3.0 职责 3.1 质控部负责本程序的质量活动,负责质量信息的传递、评审处置、收集、归档及验证。 3.2 营销部负责顾客质量投诉信息反馈、管理。 3.3 采购部负责供方及所采购物品品质报警信息反馈、管理。 3.4 制造部负责各自生产中质量报警信息反馈、管理。 3.5 各部门及时发出本部门发现的质量报警信息并及时处理传递到公司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3.6 质控部对收集到的质量报警信息组织评审分析。 4.0 工作程序 4.1满足顾客的要求的信息获取和利用。 4.1.1 需获取信息的内容: a)有关产品质量、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等方面的顾客反映;

b)顾客要求和合同信息; c) 市场需求; d)服务提供信息; e)竞争方面的信息。 4.1.2 收集的方式,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包括: a)顾客的抱怨与投诉(调查表、电话、邮件等)。 b)顾客或市场的走访、调研(如问卷等)。 c)顾客质量投诉信息 4.1.3顾客反馈信息(包括抱怨)的处置 a)传递程序 →→→→ b)营销部收集到顾客质量反馈信息后,填写《纠正预防措施报告》交由技术部,由技术部要求相关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和提出改善措施,并验证措施效果。 c)营销部负责对顾客抱怨的接受,技术部须确保从分配给部门、调查、处置到结束均处于受控状态,对所有顾客投诉均应进行调查,并保持处理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 ①产品名称; ②收到投诉的日期; ③产品标识和使用的控制编号; ④投诉人的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 ⑤投诉的性质和细节; ⑥调查日期和结果;

某公司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

内容摘要 随着企业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单纯的会计电算化核算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作为决策中心所需要的快速、及时的财务管理信息需求。财务信息化需要由单纯的会计核算型向财务管理分析型及信息系统集成型转变,进而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集成及决策辅助功能。本文通过自己在宁波朗迪叶轮机械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岗位上的实习实践,分析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公司运用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提出对公司财务管理信息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信息信息系统、财务信息化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simple pattern of the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hav ing rapid and timely finan cial man ageme nt for the enterp rise which is regarded as a decision-making center. The informatization of finance n eeds a tran sformatio n from sim pie acco unting to finan cial an alysis and in formati on-based in tegrati on, and hence it can pro vide enterp ris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supporting. This piece will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occurred in enterp rise whe n using the system of finan cial man ageme nt, which is based on the p ractice in Nin gbo Lan gdi Turbo Machi nery Co., Ltd. as a member of finan cial man ageme nt. And accord ing to my p ractice, I propose the suggestio n of op timiz ing enterp rise finan cial man ageme nt and in formati on system. KEYWORDS :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financial management in formatio n system、Finan cial in formatizatio n

生产过程主要绩效考核指标

生产过程(车间)主要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可以分成结果和执行(行为)两大类,本文要讨论的是生产过程的结果绩效。过程有两方面的结果 绩效,一是效果,二是效率。效果是指过程的运行状态或产出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效率是指投入产出的结果,包括人、财、物的投入产出。以下就按照这一思路来分析生产过程的主要绩效考核、评价指标。 本文所讨论的生产过程的范围是,从物料投入开始,到产品产出为止,包括生产计划调度和 生产现场的管理,不包括原材料投入前的检验,也不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检验(质检部门进行 的检验)以及成品检验。如果范围是生产车间,不同企业会有所不同,可能会不包括生产计划, 具体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廓清职能范围。 一、效果绩效 生产过程的产出是产品,产品的“效果”就是它的质量以及满足下一过程要求的状况。质量有两种,一种是从使用者角度来说的质量,另一种是相对于产品标准的质量,两者是不同的。简单 地说,产品标准是根据使用者所要求的质量转化设计出来的。生产过程的质量职能是,按照既定 的工艺和标准进行生产,所以,它的产品质量不能用使用者要求的质量来衡量(这是企业的顾客 质量目标),而要用企业内部的要求(比如产品质量标准)来衡量。 过程运行的效果主要是过程运行的可靠性。 1.产品(一次)合格率 反映产品质量最常用的指标是产品合格率。请注意,由于生产过程的范围不包括外部检验, 所以这个合格率不是出厂合格率,而是过程一次合格率,即在生产过程各个外部检验环节(包括 半成品和成品检验)第一次检验就合格的比率,它真实的反映了生产过程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 2.能力指数 产品质量标准中常常包含多个质量指标,比如一个圆柱型的零件包括长度、直径、光洁度等 指标;一种食品可能包括理化、微生物、净含量等指标。产品合格率反映的是总的合格情况,如 果要分指标评判,当然可以用分指标的合格率,比如净含量合格率。在质量管理中常用的是能力 指数(具体可参考质量管理的书籍)。 3.因产品质量原因退货(投诉)价值 这个指标一般属于客户(消费者)绩效指标,用这个指标考评必须经过分类,如果发生直接 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质量问题,它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绩效考评。不过要注意,经过成品检验(包括 抽检)并用产品合格率考评的质量问题就不要再用这个指标,至少有重复之嫌。 举一个例子。食品企业对生产过程卫生和食品安全要求是很高的,万一发生现场管理问题, 可能会在食品中混入异物,也有可能使产品微生物超标。在产品标准中,有的没有“异物”这个指

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价

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价 ①综合评价的基本概念 我们所面对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性目标。除了从费用、经济效益和财务方面的考虑外,它还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友善性等等技术性能方面的要求,以及改善员工劳动强度和企业经营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等间接效益或企业文化方面的目标。上述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了对信息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领域,有关它在信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则更有待人们的努力。这里所谓的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所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者判断,它具备以下特征: 它的评价包含了多个独立指标 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 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做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个总评价值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一般说来,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 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 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 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信息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是指一套能够反映所评价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特征,并且具有内在联系、起互补作用的指标群体,它是信息系统整体状况的客观反映。一个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的先决条件。信息系统与其它系统相比,既具有一般系统的共性又有其特性,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上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整体性原则。信息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系统各组成部分需协同运动才能发挥作用,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地反映所评价系统的综合情况。从管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子系统、相应的业务部门组织环节到系统直接操作人员等各个组成部分,都应该客观地加以观察;信息系统对于管理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果,也必须全面加以考虑。 可测性原则。指标的涵义必须明确,数据资料应收集方便,计算简单。同时,指标体系内部及外部的同类指标之间能够比较,同一指标要具有历史可比性,这样才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动态性原则。在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信息系统的不同类型,都应能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根据需要可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同时,指标设置要有重点,对于非重要方面的指标可以适当设置得粗些,以简化评价过程。 层次性。这里的层次性包含多重意义,首先是指标结构自身的多重性,即一个指标由若干其它指标所决定而构成树形结构,这将为衡量信息系统项目的效益和确定指标的权重带来方便;其次是信息系统所属部门的层次,如对于宏观信息系统而言,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省、(市)地、县四层结构,要求指标体系能客观反映信息系统的这一特征。各层的子系统都应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再有是系统技术特征上的层次性。例如,对于微观信息系统即企业信息系统来说,EDPS扩展后构成高一层次的MIS,MIS的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对EDPS具有包容能力。接口指标应当一致。并且能够有效地消除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各指标之间应尽可能避免显见的包容关系。对隐含的相关关系,要设法以适当的方法消除。

CH8-评价维护 管理信息系统

第八章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维护 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维护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系统评价度量系统当前的性能并为系统未来改善提供依据,系统的维护是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原理,掌握信息系统维护的有关知识。 基本内容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1.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一个信息系统时,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1)从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维护角度评价的指标 评价指标有:人员情况、领导支持、先进性、管理科学性、可维护性、资源利用情况、开发效率、投资情况、效益性、安全可靠。 (2)从信息系统用户角度考虑的指标 评价指标有:重要性、经济性、及时性、友好性、准确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信息量、效益性、服务程度。 (3)从信息系统对外部影响考虑的指标 评价指标有:共享性、引导性、重要性、效益性、信息量、服务程度 2.系统的评价方法 (1)多因素加权平均法评价方法 多因素加权平均评价方法将上述20项指标列成表8.1所示的最上层,然后请专家对每个指标按其重要性打一个权重,权重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1分。再请每个专家分别对被评价系统20个指标打分,最高分也是10分,最低分1分,其打分表见表8.1。 表8.1 专家打分表(专家权重) 专家权重是指专家的权威性,权值大小由评价者根据专家知识面和经验丰富程度决定。根据几个专家的打分表以及专家本人的权重,求得每个指标的权重值。

(2)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针对现代管理中存在的许多复杂相关关系如何转化为定量分析进行评价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分为五个步骤: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3)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评价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效果,可以从直接经济效果和间接经济效果两方面来分析。 直接经济效果就是通过可直接计量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企业经济效益,通常采用年收益增长额、投资效果系数、投资总额等指标来计算。 间接经济效果是指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以后,提高了管理水平,增长了企业效益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 系统维护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控制,对其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并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调整、完善和扩充。 1.系统维护的类型 (1)正确性维护 (2)适应性维护 (3)完善性维护 (4)预防性维护 2.系统维护的内容 (1)程序维护:指因业务处理的变化使系统业务出现故障时,需要修改部分程序,之后还需进行验证,填写修正表。 (2)数据文件的维护:因业务处理的变化,需要建立新文件,或者对现有数据文件进行修改(不包括正常更新)。主要维护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 ●数据文件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 ●数据库的正确性保护、转储与恢复: ●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 (3)代码的维护 (4)机器、设备的维护 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主要问题 1.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失败 引起信息系统失败的问题是多元的,主要可以归为设计、数据、费用和运行四个方面。即 (1)设计问题

信息系统工程服务能力评价 第 2 部分:实施

信息系统工程服务能力评价第2部分: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系统工程企业或组织在从事信息系统工程实施服务过程中与能力评价相关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经营条件要求、人员要求、评价管理要求、评价应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包括智能化布线、机房、网络通信、云平台、数据存储、安防监控、软件开发和业务应用等信息系统工程实施服务能力的评价规范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271.1-2000 信息技术词汇第1部分:基本术语 GB/T 37696-2019 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评价要求 SJ/T11674.1-2017信息技术服务集成实施第1部分:通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信息系统工程 Inform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指按照工程学原理构建信息系统的过程。包括以下主要阶段:咨询、实施、监理、运维。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包含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信息网络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和分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存储、处理的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各类业务管理的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系统是指采用具有相应安全强度/等级的信息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以系统化方法设计和实现的,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具有相应等级安全性的信息系统。 3.2 服务能力Service capability 服务能力是指一个服务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程度,构成服务能力的五个基本组成要素是人力资源、设施、设备和工具、时间以及顾客参与,其中人力资源是关键要素。专业性质的服务以及基于信息和知识的产出尤其依赖于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 3.3

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评价

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2.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3.企业计算模式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 5.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6.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7.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8.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评价 9.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 8.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评价 8.1 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的任务 8.2 系统的运行维护 8.3 系统的评价 例8-1 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情景案例 —青钢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评价 青钢管理信息系统在交付使用后,遵照相应的管理规范,责成相关部门和个人负责具体的日常业务处理,记录系统的运行情况。青钢信息中心负责系统的维护,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硬件设备的更新与升级、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清除、软件系统的修改与完善、系统故障的排除等。 系统运行至今,系统维护工作一直没有间断,部分硬件设备已经被更新,部分软件功能也已经被修改、完善。 例如,在系统应用之初,开具销售发票时必须针对一个客户的一个合同,而不能针对一个客户的多个合同开具销售发票。系统运行后,销售部门提出,希望在开具发票时能够进行更加灵活的处理,不受单一合同的限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软件修改计划,进行了软件功能的修改和完善。 例8-1 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情景案例(续) 在系统正常运行半年后,青岛钢铁集团还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已实施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情况、技术性能、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系统进行了完善和修改。 例8-1 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情景案例(续) 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评价阶段的任务包括: ■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记录系统的运行情况 ■系统的软硬件更新和维修 ■系统的功能、性能、效益评价 8.1 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的任务 8.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评价 8.1 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价的任务 8.2 系统的运行维护 8.3 系统的评价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终审稿)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由于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和差异性等特征,服务产品的质量很难像有形产品的质量那样进行科学的测定和评价。根据美国学者白瑞、巴拉苏罗门及西思姆等所提出的服务质量模型,归纳出评价服务质量的5个评价指标,分别是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安全性和移情性。 (一)有形性 有形性是指服务被感知的部分,如提供服务用的各种设施等。由于服务的本质是一种行为过程,而不是某种实物形态,因而具有不可感知的特征。因此,客户正是借助这些有形的、可见的部分来把握服务的实质。有形部分提供了有关服务质量本身的线索,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感知。 (二)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服务供应者准确无误地完成所承诺的服务。客户认可的可靠性是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它与核心服务密切相关。许多以优质服务着称的服务企业,正是通过强化可靠性来建立自己的声誉的。可靠性要求避免服务过程中的失误,如果企业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因某种原因而出现差错的话,不仅会给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会损害企业的形象,使企业失去潜在的客户,而这种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三)响应性

响应性主要指反应能力,即随时准备为顾客提供快捷、有效地服务。对客户的各项要求能否予以及时满足,表明企业的服务导向,即是否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服务传递的效率是企业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反映,客户往往非常重视等候服务时间的长短,并将其作为衡量服务质量好快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企业尽可能缩短让客户等待的时间,提高服务传递的效率。 (四)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服务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胜任工作的能力,增强客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信心和安全感。服务人员良好的的服务态度会使客户感到心情愉快,自然会影响客户的主观感受,从而影响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服务人员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服务的工作,会使客户对企业及其提供的产品产生信心,并对获得满意的服务感到愉快。 (五)移情性 移情性是指企业和客服人员能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努力满足客户的要求。这便要求客服人员有一种投入的精神,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需,了解客户的实际需要,以致特殊需要,千方百计予以满足,给予客户充分的关心和体贴,使服务过程充满人情味,这便是移情性的体现。 在这5个属性中,可靠性往往被客户认为最重要,是核心内容。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1 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为信息化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高速公路”使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高效;“无纸化办公”在很多企业机关节约了资金和时间,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校园网”、“企业网”的搭建以及与Internet的连接,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已经处于网络的包围之中。 1.1 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 20世纪末期,全球市场竞争空前加剧,企业逐渐认识到,面对瞬息万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做出迅速敏捷的反应,以适应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建立更富有弹性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管理思想,将客户要求、企业内部资源以及上游供应商资源整合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中运用企业资源计划也就应运而生。 企业资源计划(ERP)它实际上仍以MRPⅡ(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使它们得以协调发挥作用)为核心,但在两方面实现了拓展,一是将资源的概念扩大,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资源,而是扩大到真个供应链的资源,将供应链内的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被作为可控对象继承进来;而是把时间也作为资源计划的最关键的一部分纳入控制范畴,这使得决策支持系统被看作ERP不可少的一部分。 ERP是一个信息集成系统,建立跨越企业各个部门、各种生产要素和环境的单一的数据库、单一的应用和统一的界面,在单一的应用原则下处理所有的事务。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信息系统平台,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企业缺乏用于信息技术的投资和精通信息技术和管理的人才,尤其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我国企业还缺乏管理信息化方面

国外医疗评价指标教学提纲

国外医疗评价指标

国外医院评价指标体系 医院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执行着多重任务,因此对医院的评价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从评价者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专业评价机构对医院医疗服务的评价和医院内部对医院运营的评价。本文主要从专业机构对医院开展评价的角度,尤其是从评价医院医疗质量角度来阐述目前国外评价医院的指标体系。通过与国内现有评价指标的对比,为国内医院构建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1. 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IQIP) 1.1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概况 IQIP是在医疗质量评价体系(QIP)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美国马里兰州医院协会于1985年创建QIP,用于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也为医院评级提供数据参考。1991年该评价体系逐步扩大到国际范围,是国际上较常用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唯一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医疗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称为IQIP。目前已有美国、欧洲及东亚等60余个国家及区域的医疗机构应用该指标体系评价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IQIP有25类285项指标,可用于评价急症性医疗机构(如综合性医院)、长期性医疗机构(如疗养院、护理中心)、精神性医疗机构(如精神病院)和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如社区医疗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 1.2 IQIP 的特点: (1)指标的选择科学严谨 IQIP选择指标考虑了指标的重要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多个方面。其中重要性是指指标的选择是否反映了医疗质量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是否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选择的指标是否反映了患者、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否与医疗服务直接相关,改善医疗服务是否正面影响该指标的变化。科学性是指指标是否具有代表性。可行性主要是指计算指标所需的数据是否可得,指标的价值是否大于搜集、统计和报告该指标所需的成本。 (2)IQIP注重医疗服务结果和患者利益。 IQIP的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反映医疗结果和患者安全的指标,如住院死亡率、新生儿住院死亡率。第二类是经研究证实与医疗结果高度相关的指标,如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重症监护室医疗器械使用天数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评价和改进方案-2014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评价和改进方案 (2014年度) 通过对2013年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进行评价和改进,在新的一年中对信息系统做了新的评价和改进,并在上一年的基础放发现一些地方的不足,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提出新一轮改进方案,并落实到实处。 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整改等措施,达到信息系统质量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我院系统服务质量水平,保证信息系统安全。 一、现对我院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进行如下评价: 1、HIS系统内容 由于医院硬件、网络以及软件条件的制约, HIS系统只能运行部分模块,门诊部只开通了挂号和收费模块,住院部只开通了住院登记和住院结算以及护士工作站模块。导致很大部分工作一半是计算机处理,一半是医务人员手工录入处理。使用起来不够灵活多变,很多地方缺少智能化打印技术的支持, 2、医保结算系统 患者结算与内蒙、呼市两级医保系统做了直报接口程序,呼市、内蒙两级医保患者在我院住院在出院的时候可以报销,铁路医保系统与铁路医保中心系统做了项目对照,患者出院办理手续的时候通过已经对照好的项目直接上传到铁路医保系统中,按照报销比例进行划卡报销处理;新农合患者在我院住院都是以自费方式做结算,然后患者拿着费用明细和结算发票再去新农合做报销手续。

二、现对我院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进行如下改进: 1、HIS系统内容 针对收费窗口在系统中完善了常用的收费模板,收费的时候收款员可以直接调用维护好的模板进行收费即可,这样避免了收费明细太多的时候,收款员容易录入有差错,也大大提高了收款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患者缴费的等待时间;住院登记程序添加了调取以往住院信息的功能,患者多次住院的时候可以共享住院登记信息,而且能将多次住院信息关联到一起;护士工作站程序在护士下达医嘱的时候完善了常用的药品,检查,检验,治疗模板,同样在护士站计价单中也添加了相应计费的费用模板,这样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士的日常工作效率。 2、医保结算系统 完善了患者结算与内蒙、呼市两级医保系统做了直报接口程序,呼市、内蒙两级医保患者在我院住院在出院的时候可以报销;完善了铁路医保系统与铁路医保中心系统做了项目对照,患者出院办理手续的时候通过已经对照好的项目直接上传到铁路医保系统中,按照报销比例进行划卡报销处理;患者结算与新农合系统做了直报接口程序,新农合患者在我院住院在出院的时候可以报销,这样避免了患者拿着费用明细和结算发票再去新农合做报销手续的不方便。 信息中心 2014.12.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