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生态学读书笔记

基础生态学读书笔记

基础生态学读书笔记
基础生态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普通生态学之生物与环境》尚玉昌著

翻开书的第一想法是:这本书对于生态学的定义会是什么呢?从Haeckel首次为生态学下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到1967年,Clarke 用图解说明了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

生物环境

我觉得这个图解对我们理解生态学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很形象,生态学不仅仅只是研究生物和环境,更强调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但是,本书对生态学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都离不开其所生活的环境,它不但受这个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这个环境。所谓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相对而言的,它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中心体,就比如校园里樱花园里的一株樱花树,除了这株樱花树外,周围的一切都称为环境,有生物的,如其他樱花树等;也有非生物的,如周围二氧化碳的浓度等。环境也有大小之分,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周围二氧化碳浓度是最好的说明;而大环境则是指地区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是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可因其性质的不同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概括起来,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综合性:即每一个生态因子并不是独立地对某一生物起作用,而是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还有就是非等价性:即每一个生态银子的作用并不是等价的,它总有一个或两个起着主导作用;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也就是某一生态因子对某一生物的影响是不可以用其他生态因子来替代的,但是有些生态因子可以互补;限制性:根据植物不同的生

长阶段生态因子的作用强度也不一样。生物对生态因子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即在我们教材中提到的生态福,同一种生态因子对不同的生物,生态福不同,不同的生态因子对同一种生物的生态福也不一样,这也可以理解为是生态因子作用的非等价性特点。当生物的生活条件不在某一生态因子范围内时,对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死亡;但是生态福又可以通过驯化而得到改变,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这本书解释得比较多,驯化和休眠及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生态福是影响了生物的分布,但是由于竞争和捕食的存在,生物并不是生活在它们最适生态因子的条件下,而是生存在竞争较小的地方;我的理解是某生物的最适生态因子条件下,另一种或其他几种生物在这里争夺营养物质、能量的能力比它强,或者对它的生存直接造成威胁,这样,在这里生存对它来说并不是件好事;而它在另一处生存,这边的生态因子对它来说并不是最适的,可它能够忍受,而其他的耐受力没有它强或者完全不能够忍受,在这里生存,大部分或所有的资源都供给它利用,它在这里生存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提到生态福,也应该涉及到限制因子,其实就是最小生态因子,也就是说某一生物生存的地方,限制它长得好、长得壮的生态因子并不是最多的那一个,反而是最少的那一个。这是当然的了,例如,沙漠里生长的植物,它们最缺的是什么?是水,水就成了它们长好、长壮的阻碍;又例如沉水植物,它们最需要的是氧气,水对它们来说太多了,说到这里,我倒觉得限制因子不只是最小的那一个吧!我觉得应该还可以是最对的那一个,因为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有上限也有下限,少了对该生物的生长有限制作用,多了对该生物的生长同样也有限制作用,比如说重金属对某些植物来说,适量的时候会促进该植物的生长,可是多了就会抑制该植物的生长;生物的生态福有上限也有下限,我觉得在生态福两端的都可以说是该生物的限制性因子。

大自然中的生物真是太聪明了,它们也有灵性,它们懂得趋利避害,它们会择地而生,择时而出,让人觉得着实的可爱!限制因子并不会成为它们的致命因子,它们会见招支招,像我上面举的例子,对于沉水植物来说,氧气是其限制因子,那好,它不怕,因为它有一系列应招的办法,有的根从水里冒出来,不怕呼吸不到水面上的新鲜空气,有的维管束退化形成一系列的通气组织。而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植物:水限制我长壮,不怕,我把根生长得长一点,到深部去吸收更深

层的水分,我同时又不让水分轻易的散失,多点防护措施:角质层加厚,形成孔下室,长出表皮毛等等一系列的保水机制。不会跑也不会动的植物都能这样的聪明,更何况是活蹦乱跳的动物呢?它们通过它们的行为使它们的生态福大大的扩大了,本书在这里讲到了“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这是教材中没有单独提出来的。这里讲到了有些生物借助于内稳态的机制对外界条件依赖性大大地降低,使其生态福大大地扩大,比如恒温动物,它们会依靠它们体内特殊的机制来调节它们的体温,所以一年四季它们的体温都保持相对的恒定,这样它们对温度这个生态因子的生态福就大大的扩大了,它们就用不着冬眠或夏眠了。就算是非内稳态生物,它们也会通过它们的行为来调节它们的体温,以保证它们体内酶的活性而使细胞能够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两栖类最为多见,它们还有冬眠现象。在这里,我觉得书中一句话说得很好: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事相互关联的,可以借助于驯化过程而加以调整,也可以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生改变,内稳态机制不能为生物提供一种发展广耐受性的方式。

作用于生物的生态因子有非生物的也有生物的,这本书将几个最直接的最有影响的生态因子单独成章来进行讲解,很是详细首先是生物与气候,自然环境中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就是气候,气候决定着生物能获得多少热量和多少水分,而且影响着植物所能捕获的太阳能的多少,从而直接控制着植物的分布和数量,这章有提到大气候和小气候,对于大气候,书中具体讲解了气温和气团的全球循环和洋流以及全球的降雨格局,这是我们教材没有提到的。小气候是对生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生活在大气候下的小气候中,小气候决定着生物实际的生存条件。同样的小气候条件也可以在很小的规模上出现南北坡,如树木、建筑物的南北面。在山谷中也有明显的小气候变化,这里昼夜温差较大,经常有霜,就是由于霜的存在常会使这里生长的植物与附近的山上的植物不一样。

生物与光,这在我们用的教材中式融入了能量与环境这一章的内容来讲的。光是电磁波,这在我们高中物理中学过,其主要波长范围是150~400nm,其中人眼可见的波长为380~760nm之间,这我们也知道,可生物与光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光对生物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众所周知,植物的光和作用中光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充分利用光能,智慧的生物有的是法子,如一个森林中,植物利用分层以便充分地利用光能,高大的乔灌层利用它们浓密的枝叶尽可能地将光能捕

获,而不小心“逃掉”的可利用的光,还有下层的灌草层如饥似渴地等待着呢!光还是影响动物行为的重要生态因子,有些动物由于它们不喜欢太多光照甚至是不喜欢光照,所以它们选择晚上出来活动,而有些动物则相反,它们喜光,所以它们选择白天活动,这就有了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光使动植物有光周期现象,植物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开花、落叶和休眠以及动物的迁移、生殖、冬眠、筑巢和换毛换羽等。但是光对生物的影响不仅是有利的,如太阳紫外光辐射对地球上的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幸好大部分被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所吸收。但还是有少部分的紫外线辐射对植物产生影响,这种辐射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强,但是使我觉得惊叹的是,植物总是有办法使自己不受伤害,它们通过进化对紫外线辐射产生了一系列的防护适应,通过表皮细胞吸收掉辐射物质,使紫外线辐射不能进入叶内。

生物与温度,温度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的重要的生态因子,任何生物都是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高温、低温对生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伤害,且越极端这种伤害就会越大。但是在一定范围内生物对极端温度还是有办法应对的,要是低温的话,植物会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以及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其冰点,以至于不易形成冰晶而对其产生致命的损伤。高温的话,植物可以考旺盛的蒸腾作用使其周围的温度并不会太高,以及折叠叶片,减少对光的吸收;还有事叶片革质发亮以反射光等等。生物与温度这一章还讲到了有效积温法则,它的主要概念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阶段发育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有点类似植物的光周期现象。生物不仅需要适应一定的温度幅度,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温度量,使得极端温度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所以越往两极,生物种类越少。

生物与水,水是生命的摇篮,生命在海洋里诞生,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生存的又一重要的生态因子,可以说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全球各个地方的降水量都不相同,甚至相差甚大,但不管是哪里,地球上每个地方都被不同的生物占领着,海洋、高山、平地、荒漠甚至是悬崖,在这些地方,它们有了一系列适应于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结构。例如干旱地区的植物,它们的根系发达,叶片角质层厚等等。水中生活的动物它们有一系列调节渗透压

的机制等。

生物与土壤,在我没有看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就想,土壤中影响生物的无非就是含水量、Ph值、矿质营养、以及土壤的透气程度和温度嘛!当我仔细翻看后,确实是这些因素,还有就是土壤质地和结构。这本书将生物与营养物质列为单独的一章来讲,我觉得是多余的,因为生物与土壤这一章中已经涉及到营养物质了,再单独成章太罗嗦了。

气候、光、温度、水、土壤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非等价性的,也是不可替代和互补的,并存在一定的耐受范围,即生态福。也正是这些生态因子周期性地相互作用于生物使生物有了固有的活动节律:昼夜节律与生物钟、临界日照长度与季节反应、潮汐等。但是这些都只是非生物生态因子,还有生物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更为激烈。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要同其他生物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肉食动物要吃植食动物,植食动物要靠消费植物为生,而在营自由生活的动植物体内外还寄生着很多的寄生生物等等。这本书第十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讲的是种间关系:共生、共栖、寄生、植食、捕食、竞争、抗生、互抗和中性等。看着书中用语言描绘的各种例子,使你不觉看到各种各样大自然的画面:森林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危机四伏。宽广草原上,一从长得浓郁的小草在早晨的阳光的照耀下,挺立在这片宽广的草原上得意洋洋地俯视着周围的矮得可怜的小草,似在做着胜利的手势,周围的露珠还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前方传来牧马人的赶马声,一群马儿边走边肯着地上葱郁的草,才不一会儿工夫,这边这从浓郁的小草已是面目全非,周围才冒出个头的小草很是得意的笑了。或许它们不知道,再过几天,当它们长得郁郁葱葱的时候,它们也将是这般命运。

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新版首都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这个念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的难以抑制,可能真的和大多数情况一样,我并没有过脑子,只是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想这样做。 得知录取的消息后,真是万分感概,太多的话想要诉说。 但是这里我主要想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备考经验,考研这一路走来,收集考研信息着实不易,希望我的文字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个小指引,不要走太多无用的路。其实在刚考完之后就想写一篇经验贴,不过由于种种事情就给耽搁下来了,一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把自己考研的历程写下来。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比较执着的人,不过有时候又有一些懒散,人嘛总是复杂的,对于考研的想法我其实从刚刚大一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刚刚进入大三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复习了,不过初期也只是了解一下具体的考研流程以及收集一些考研的资料,反正说到底就是没有特别着急,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考研备考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因为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容易产生疲惫和心理上的变化反而不好。 下面会是我的一些具体经验介绍和干货整理,篇幅总体会比较长,只因,考研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真不是一两句话可描述完的。 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并且会有所帮助。 文章结尾处附上我自己备考阶段整理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自取。 首都师范大学生态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3)细胞生物学 ④(864)生态学

参考书目: 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2014年,翟中和 《生态学》,科学出版社,第二版,林育真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写作用词的准确度和自由度。例如:damp,wet,dank,moist,humid都含“潮湿的”意思。damp指“轻度潮湿,使人感觉不舒服的”。wet指“含水分或其他液体的”、“湿的”。moist指“微湿的”、“湿润的”,常含“不十分干,此湿度是令人愉快的”意思。humid为正式用语,常表示“空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温动物:通过自己体氧化代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基础生态学复习 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 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模拟实验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 介绍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生态学家。 ①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在《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②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的各种适应性。 ③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 ④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⑤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⑥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 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的关键性因子。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6.生活型: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答:大气候一般不能控制,但小气候可以改变。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12.4℃→空气和树枝3.5℃→天空→-20.7℃。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2.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基础生态学复习精华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生物分类划分:如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 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 按交叉学科划分:如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生态遗传学和生态经济学等。 3.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可不必答下面的) 1)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形态及体色 有显著的影响。 2)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态系统最终的能量来源 3)光质不同对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响也不同,动物对不同光质有 不同反应。 4)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5)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6)光照强度促进植物细胞的在增长和分化,对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及分化有 重要的影响。 4.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 (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3)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内后代个体的 (4)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 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 (1)最低死亡率是指在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2)实际死亡率是在某特定条件下的死亡率,它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亦称生态死亡率。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成分,各有什么作用?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就是生态系 统、 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 ●个体:就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与空间分布结构等。60年代前就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群落的结构、演替、 多样性、稳定性。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 圈与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 ●野外就是首选、并且就是第一性的。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 ●实验研究就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就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 较可靠,重复性强。——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 态,种群增长与种间竞争。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 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与其她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与。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与(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复习第二章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复习第二章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 2.生境4.限制因子5.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t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活型和生态型:(1)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2)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答:(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必有一个对生物是起主要作用的,称为主导因子。(3)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

替。补偿作用: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它的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他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4.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稳态 2.实验驯化与气候驯化 二、问答题 1.根据不同分类标准,生态因子分为哪些种类? 2.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物对耐受性范围的调整方式有哪些? 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2、简述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新版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为什么呢?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17)生态学 (835)普通生物学(A) 参考书目: 《生态学》(第2版)杨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普通生物学》周云龙编,高教出版社,2011 关于英语复习的建议 考研英语复习建议:一定要多做真题,通过对真题的讲解和练习,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于自己不熟练的题型,加强训练,总结做题技巧,达到准确快速解题的目的。 虽然准备的时间早但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很长时间,真正复习是从暑假开始的,暑假学习时间充分,是复习备考的黄金期,一定要充分利用,必须集中学习,要攻克阅读,完形,翻译,新题型!大家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猛搞学习。 在这一阶段的英语复习需要背单词,做阅读(每篇阅读最多不超过20分钟),并且要做到超精读。无论你单词背的多么熟,依然要继续背单词,不能停。 真题是木糖英语的真题手译,把阅读真题争取做三遍,做到没有一个词不认识,没有一个句子不懂,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每道题目选项分析透彻。 完型填空的考察重点就是词汇辨析,逻辑关系,固定搭配和语法等。完型一般放在最后一步做,所以时间有限,不需要把文章通读一遍,只要把握首句,即文章的中心大意,不要脱节文章主题意思即可。 做题的时候多联系理解上下文,精读空格所在句,根据前后的已知信息寻找相关的线索去选择合适的单词,所以建议大家练习完形填空要注重思路和寻找文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绪论(康金林整理)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绪论 * 学习生态学的三条原则: 1、扎实的博物学知识基础; 2、把生物作为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3、进化论思想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 当代生物进化论的三大理论来源及其发展 * 当代生物进化论学派林立,但都来自三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基本学说:拉马克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理论。 1.新拉马克主义 * 拉马克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提出进化论的学者,主要观点:①在生物演化的动力上,尽管他们也承认自然选择的作用,但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意义更大;②生物演化有内因(遗传、变异)与外因(环境),两者相比,他们更强调环境的作用; ③生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协调一致的,但在因果关系上,即他们认为生理功能决定了结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长颈鹿的脖子的解释。 2.孟德尔遗传理论 孟是奥地理利学者,1843年因生活所迫进入修道院,自不成才,1849年任大学预科的代课教师,1851年入维也纳大学深造,1856年开始了豌豆杂交试验,他的颗粒遗传理论与达尔文1859年的《物种起源》几乎同时完成,但却没人理解他为遗传学和进化论做出的杰出贡献。1884年,在达尔文去逝不到两年,孟与世长辞。直到1900年他的遗传学成果才被科学界重新发现,并概括为―孟德尔定律‖。 3.达尔文学说 (1)新达尔文主义: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缺乏遗传学基础,孟德尔遗传理论的创立,为新达尔文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 其贡献主要是提出了遗传基因的概念,还证实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提出了突变论,认为非连续变异的突变可以形成新种;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将孟德尔遗传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连锁遗传定律。 * 其局限性是:研究生物演化主要局限于个体水平,实际上进化是一种在群体范畴内发生的过程;忽视了自然选择作用在进化中的地位,因而难以正确解释进化的过程。 (2)现代达尔文主义(或称现代综合进化论):是现代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新达尔文主义遗传理论的有机结合。如1908年英国数学家哈迪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证明了―哈迪—温伯格定律‖,创立了群体遗传学理论。其要点:①主张共享一个基因库的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而进化机制研究应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围。②主张物种形成的生物进化的机制应包括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方面。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动物(人类)、植物、微生物 环境:非生物环境(无机因素-温度、阳光、水等)和生物环境(包括种认为分子生

新版浙江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在我决定考研的那一刻正面临着我人生中的灰暗时期,那时发生的事对当时的我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我甚至一再怀疑自己可不可以继续走下去,而就是那个时候我决定考研,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人生方向。那个时刻,很大意义上是想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再让自己纠结于一件耗费心力和情绪的事情。 而如今,已相隔一年的时间,虽然这一年相当漫长,但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不过是短短的一个线段。 就在短短的一年中我发现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曾经让自己大为恼火,让自己费尽心力和心绪的事情现如今不过是弹指的一抹灰尘。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境变化,我认为,是因为,在备考的这段时间内,我的全身心进入了一个全然自我,不被外界所干扰的心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同样枯燥、琐碎、乏味的事情。 这不正是一种修行吗,若说在初期,只是把自己当作机器一样用以逃避现实生活的灾难的话,但在后期就是真的在这过程中慢慢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忘记自身的状态里。 所以我就终于明白,佛家坐定,参禅为什么会叫作修行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经过这一年我不仅在心智上更加成熟,而且也成功上岸。正如我预期的那样,我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此,只是想要把我这一年备考过程中的积累的种种干货和经验记录下来,也希望各位看到后能够有所帮助,只不过考研毕竟是大工程,所以本篇内容会比较长,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文章结尾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28)生态学 (877)普通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各50%) 参考书目: 《基础生态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牛翠娟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凌云等 《植物学》傅承新浙江大学出版社 先谈谈英语吧 其实英语每什么诀窍,就是把真题读透彻,具体方法我总结如下: 第一,扫描提干,划关键项。 第二,通读全文,抓住中心。 1. 通读全文,抓两个重点: ①首段(中心句、核心概念常在第一段,常在首段出题); ②其他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其他部分略读,有重点的读) 2. 抓住中心,用一分半时间思考3个问题: ①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文章中有无提到核心概念? ③作者的大致态度是什么? 第三,仔细审题,返回原文。(仔细看题干,把每道题和原文的某处建立联系,挂起钩)定位原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使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新版重庆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说不痛苦都是假的,但其实最多的是辛苦。下定决心准备考研是从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的,所以想说:只要努力开始,一切都来得及。 在这场考试中,我确实也发挥出了最佳实力,多少也算是逆袭,成功上岸。对于开始的过程来说谁也做不到完美,所以只能在有限时间内,争取做最有效的提升,更要关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避免在不擅长的地方出现更大的问题。话说回来,对于所有科目来说,付出与分数是成正比的,所以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去学习!一定要掌握好基础,循序渐进的努力用功才行! 对于备考策略,之前从很多学长学姐经验贴里学到的再加上自己这几个月的经验,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我不是什么大神级别的人,也不能够帮助自认为是学渣的孩子复习没几天就能逆袭成学神,但是我的这些经验对于跟我一样,资质普通的考生来讲应该还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首先,我不鼓励大家去经历头悬梁锥刺股的那种学习的刻苦,都什么年代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远比头悬梁锥刺股来的让人开心。 下面就讲讲我的备考经验吧,也希望大家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篇幅总体会比较长,只因,考研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真不是一两句话可描述完的。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并且会有所帮助。文章结尾处附上我自己备考阶段整理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自取。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26)分子生物学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朱玉贤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837)普通生态学 《生态学》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先聊聊英语 单词部分:我个人认为不背的单词再怎么看视频也没用,背单词没捷径。你想又懒又快捷的提升单词量,没门。(仅供个人选择)我建议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一天200个,用艾宾浩斯曲线一个月能记完,每天记单词需要1小时(还是蛮痛苦的,但总比看真题时啥也看不懂要舒服多)。好处在于是剔除了初高中的简单词,只剩下考研的必考词,能迅速让你上手真题。背单词要一直从3-4月份持续到考研前几天,第一遍记完必须要在暑假前。 阅读完形部分:木糖英语真题手译就挺好用的,不需要做真题以外的任何阅读题。因为真题就是最贴近实战的练习题了,还记得近十年的真题我是刷了大概有四五遍。 不过,我建议从05年的开始抠真题,需要一个单词都不放过,因为考研英语的试卷有80%的单词,去年的卷子重复过。抠真题需要每句都看懂,每个单词都会。尽量在暑假前结束抠题的过程这决定你英语能否考70+,最迟到暑假结束(尽量别这么干,这会拖其他科目的节奏),因为需要大量时间,前期抠真题,一套得一整天。这是为了不让看不懂卡你的阅读,但阅读拿分重要的是逻辑结构,就算看懂了也不一定能做对。在抠完第一遍后,必看木糖的课和木糖的课或者方法。今年的找不到就去找去年的。里面有超级多做题的逻辑,教你提高正确率。然后再做真题,用木糖英语教的方法。最迟10月份搞定。

新版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18)普通生态学 ④(820)普通生物学 参考书目:

《基础生态学》(第3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四版),孙儒泳等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植物生物学(第四版),周云龙,刘全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普通动物学(第四版),刘凌云和郑光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先聊聊英语 单词部分:我个人认为不背的单词再怎么看视频也没用,背单词没捷径。你想又懒又快捷的提升单词量,没门。(仅供个人选择)我建议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一天200个,用艾宾浩斯曲线一个月能记完,每天记单词需要1小时(还是蛮痛苦的,但总比看真题时啥也看不懂要舒服多)。好处在于是剔除了初高中的简单词,只剩下考研的必考词,能迅速让你上手真题。背单词要一直从3-4月份持续到考研前几天,第一遍记完必须要在暑假前。 阅读完形部分:木糖英语真题手译就挺好用的,不需要做真题以外的任何阅读题。因为真题就是最贴近实战的练习题了,还记得近十年的真题我是刷了大概有四五遍。 不过,我建议从05年的开始抠真题,需要一个单词都不放过,因为考研英语的试卷有80%的单词,去年的卷子重复过。抠真题需要每句都看懂,每个单词都会。尽量在暑假前结束抠题的过程这决定你英语能否考70+,最迟到暑假结束(尽量别这么干,这会拖其他科目的节奏),因为需要大量时间,前期抠真题,一套得一整天。这是为了不让看不懂卡你的阅读,但阅读拿分重要的是逻辑结构,就算看懂了也不一定能做对。在抠完第一遍后,必看木糖的课和木糖的课

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生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它和周围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 生命的起源:46亿年前:地球约形成。35亿年以前:在还原性大气形成的各种有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聚越多,有的会形成较为复杂的化合物,最后形成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这就是生命的开始;最初的生命是靠化学反应得到发生和发展,故称为化学进化阶段。约在30亿年之前:就已形成光合自养生物。约在4亿年前:绿色植物登陆成功。 生态学(ecology):1866年E.Haeckel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分别从组织水平、分类学类群、生境类别和性质划分以及边缘学科。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实际就已在从事生态学工作。早在公元前1200年,我国《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176种木本植物和50多种草本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环境。没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法瑞学派常被称为植物区系学派1935年后,北欧学派与本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极学说而著名,有人称之为动态学派;苏联学派作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统称为“地植物学”。20世纪50- 60年代,是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过渡时期。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这些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从而使生态学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经典生态学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到整个生物圈与全球。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经典生态学以研究自然现象为主,很少涉及人类社会。现代生态学则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environment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牛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的类型:一般可按环境的主体、环境性质、环境的范围等进行分类。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space environment)、地球环境(global environment)、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微环境(micro- environment)和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 环境因子分类: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凋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DOC)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