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规程(勘察记录员必备)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规程(勘察记录员必备)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规程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岩土工程勘察行业一系列相关规范的颁布,对岩、土的鉴定和编录提出了新的规定,描述内容和精度要求也更加严格,公司原编制的工程地质勘察岩土现场描述规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今野外工作的需要。为了推行和适应现行国家标准,统一规范我院野外描述的程序和内容,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作,保证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详实、准确、可靠,特编制本技术规程。

本规程由总则、岩石描述、碎石土描述、粘性土及粉土描述、特殊土描述和附录等章节组成。内容主要包括描述员的工作职责和常见岩土的鉴定描述要点。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规程

目次

1 总则 (1)

1.1 一般规定 (2)

1.2 量尺记录………………………………………

1.3 取样与测试……………………………………………

1.4 地下水…………………………………………………

1.5 探井验收及编录………………………………………

2 岩石描述………………………………………………………

2.1一般规定………………………………………………

2.2岩石的鉴定与描述………………………………………

3 碎石土描述………………………………………………

3.1一般规定………………………………………………

3.2碎石土的鉴定与描述………………………………………

4 砂土描述……………………………………………

4.1一般规定………………………………………………

4.2 砂土分类与描述………………………………………

5 粉土描述

5.1一般规定………………………………………………

5.2 粉土的鉴定与描述…………………………………

6 黏性土描述……………………………………………………

6.1一般规定………………………………………………

6.2粘性土的鉴定与描述…………………………………

7 特殊性岩土描述……………………………………………………

7.1 湿陷性土…………………………………

7.2 红粘土…………………………………

7.3 软土…………………………………

7.4 混和土…………………………………

7.5 填土…………………………………

7.6 多年冻土…………………………………

7.7 膨胀岩土…………………………………

7.8 盐渍岩土…………………………………

7.9 风化岩和残积土…………………………………

7.10 污染土…………………………………

附录 A

附录 B 现场记录表

附录 C 触探试验记录表

ccgec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规程

1 总则

1.1一般规定

1.1.1野外描述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基础内容之一,应客观反映所揭露的地层属性和层位的分布,正确记录描述岩土对象的形状、特征及包含物等,为内业资料分析整理提供准确完整的第一手资料。

1.1.2从事现场描述的人员为描述员,应持证上岗。一般由具有工程地质专业技术员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包括在职和退休技术人员),其他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应通过本院统一组织的学习和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颁发岗位证书,持证上岗。

1.1.3 以我院名义从事的描述员工作,必须使用院统一的记录纸和相应的表格标签。描述记录一律使用铅笔,不得用橡皮擦拭,需要改正时,可将更改内容划一横杠,把正确内容在旁边写出。土(岩、水)样标签或回次卡可使用圆珠笔或钢笔填写。

1.1.4记录应在钻探进行或井探过程中同时完成,记录内容应包括岩土描述、地下水观测及钻进过程记录。记录表应符合附录B、附录C的要求。

1.1.5 钻探现场记录表的各栏均应按钻进回次逐项填写。在每个回次中发现变层时,应分行填写,不得将若干回次,或若干层合并一行记录。野外描述应内容齐全,所有记录栏目都要留有印记,不得出现漏项,严禁事后追记,注意保持记录的整洁。一个钻孔(探井)描述完成后,描述员首先进行自查,确认无误后,在相应的责任栏上签字,及时送交项目技术负责人。现场记录不得誊录转抄,误写之处可以划去,在旁边作更正,不得在原处用橡皮擦拭涂抹修改。

1.1.6岩土定名应符合现行岩土工程分类标准的规定。描述术语及记录符号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鉴定描述以目测、手触方法为主,可辅以部分标准化、定量化的方法或仪器(包括袖珍贯入仪、点荷载仪、孟塞尔色标、砂土粒度样模等)。

1.1.7关于钻进过程的记录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使用的钻进方法、钻具名称、规格、护壁方式等;

钻进的难易程度、进尺速度、操作手感、钻进参数的变化情况;

孔内情况,应注意缩径、回淤、地下水位或冲洗液位及其变化等;

取样及原位测试的编号、深度位置、取样工具名称规格、原位测试类型及其结果;

钻探施工时间,岩芯采取率、RQD值等;

其它异常情况。

1.1.8钻探成果

钻探成果应包括下列各项:

野外描述记录;

岩土芯样;

1.1.9野外作业开展之前,技术负责人应向包括描述员在内的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说明该工程技术要点,施工条件和注意事项,预计的勘探点深度和数量,取样和测试要求等,并将收集了解到的场地地层、地下水等情况进行必要的介绍。

在现场描述过程中,描述员如发现异常(如遇溶洞、人防或特殊地层等),应及时把情况反馈给技术负责人。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勘探孔,每回次应完整保留孔内取得的岩土样品,并填写回次卡,标明样品的名称和回次深度,按先后顺序存放在岩芯盒中,终孔后,经技术负责人验收合格后方可放弃。

1.2钻探知识

1.2.1钻孔规格

1.2.1.1钻孔口径和钻具规格应按附录A选用。

1.2.1.2 钻孔口径应根据钻探目的和钻进工艺确定。采取原状土样的钻孔,口径不得小于108mm,仅需鉴别地层的钻孔,口径不宜小于36mm;在湿陷性黄土中,钻孔口径不宜小于150mm。

1.2.1.3深度超过100m的钻孔以及有特殊要求的钻孔包括定向钻进、跨孔法测量波速,应测斜、防斜,保持钻孔的垂直度或预计的倾斜度与倾斜方向。对垂直孔,每50m测量一次垂直度,每深100m允许偏差为±2°。对斜孔,每25m测量一次倾斜角和方位角,允许偏差应根据勘探设计要求确定。钻孔斜度及方位偏差超过规定时,应及时采取纠斜措施。

1.2.2 钻进与护壁

1.2.2.1钻进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要求鉴别地层和取样的钻孔,均应采用回转方式钻进,取得岩土样品。遇到卵石、漂石、碎石、块石等类地层不适用于回转钻进时,可改用振动回转、冲击等方式钻进。

(2)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中应进行干钻,不得使用冲洗液,不得向孔内注水,但可

采用能隔离冲洗液的二重或三重管钻进取样。

(3)钻进岩层宜采用金刚石钻头。对软质岩石及风化破碎岩石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头钻进。需要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时应采用外径75mm的双层岩芯管钻头。

(4)在湿陷性黄土中应采用螺旋钻头钻进,亦可采用薄壁钻头锤击钻进。操作应符合“分段钻进、逐次缩减、坚持清孔”的原则。

1.2.2.2对可能坍塌的地层应采取钻孔护壁措施。在浅部填土及其它松散土层中可采用套管护壁。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软粘性土层、粉土层和砂层中宜采用泥浆护壁。在破碎岩层中可视需要采用优质泥浆、水泥浆或化学浆液护壁。冲洗液漏失严重时,应采取充填、封闭等堵漏措施。

1.2.2.3钻进中应保持孔内水头压力等于或稍大于孔周地下水压,提钻时应能通过钻头向孔底通气通水,防止孔底土层由于负压、管涌而受到扰动破坏。

1.2.2.4预计采取原状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的钻孔,应按《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及其它相应的测试标准的规定钻进。

1.2.3采取鉴别土样及岩芯

1.2.3.1在土层中采用螺旋钻头钻进时,应分回次提取扰动土样。

回次进尺不宜超过1.0m,在主要持力层中或重点研究部位,回次进尺不宜超过0.5m,并应满足鉴别厚度小至20cm的薄层的要求。

1.2.3.2在水下粉土、砂土层中钻进,当土样不易带上地面时,可用对分式取样器或标准贯入器间断取样,其间距不得大于1.0m。

取样段之间则用无岩芯钻进方式通过,亦可采用无泵反循环方式用单层岩芯管回转钻进并连续取芯。

1.2.3.3在岩层中钻进时,回次进尺不得超过岩芯管长度,在软质岩层中不得超过2.0m。岩芯采取率应逐次计算。完整岩层岩芯采取率不宜小于80%;破碎岩层的岩芯采取率不宜小于65%。

对需要重点研究的破碎带、滑动带,尚应根据工程要求提高取芯率,必要时尚应进行定向连续取芯。

1.2.3.4钻进过程中各项深度数据均应丈量获取,累计量测允许误差为±5cm。

1.2.4地下水观测

1.2.4.1钻进中遇到地下水时,应停钻量测初见水位。为测得单个含水层的静止水位,对砂类土停钻时间不少于30min;对粉土不少于1h;对粘性土层不少于24h。并应在全部钻

孔结束后,同一天内量测各孔的静止水位。水位量测可使用测水钟或电测水位计。水位允许误差为±1.0cm。

1.2.4.2 钻孔深度范围内有两个以上含水层,且钻探任务书要求分层量测水位时,在钻穿第一含水层并进行静止水位观测之后,应采用套管隔水,抽干孔内存水,变径钻进,再对下一含水层进行水位观测。

1.2.4.3因采用泥浆护壁影响地下水位观测时,可在场地范围内另外布置若干专用的地下水位观测孔,这些钻孔可改用套管护壁。

1.3量尺记录

1.3.1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以及全风化或强风化地层,每回次钻进0.5米左右为宜,最多不得超过1.0米,中等风化~未风化岩石回次进尺不宜超过

2.0米,每回次记录一次。当出现变层时,应准确记录分层界线。

1.3.2回转钻进进尺控制可采用机上余尺法,任一时刻孔底深度D用下式计算:

D=S-L-H ……………………………①

式中 S—钻具总长(m),包括机上钻杆、钻杆、钻头(或取土器、标贯器)和各种接头的长度总和;

L—机台高,孔口表面至钻机转盘顶面的垂直距离(m);

H—机上余尺,钻机转盘顶面至机上钻杆顶端的距离(m)。

1.3.3 冲击钻进进尺深度控制可采用刻度标记法。从钻头开始,在吊锤及钢丝绳上,自下而上每隔0.5米用粉笔或其他标记物做出明显连续的标记。起钻前,量测孔口至地面以上第一个标记线的距离,当次孔底深度等于累计标记线尺寸减去该距离。

1.3.4 每回次起钻之前,必须量测机上余尺或刻度距离,以便随时掌握当次的孔底深度;如果某一回次深度内发生变层,则变层界线为孔底深度减钻头底端至变层部位的高度。记录分层界线精度要求误差不超过0.1米,对于土层中的夹层,当厚度大于0.5米时,应单独分层。

1.4取样和测试

1.4.1为取得高质量的土试样,应根据钻进地层,使用适合的钻进方法和取土器。在取样之前,认真检查刃口的完整性,铁皮(塑料筒)安装牢靠到位。国内目前常用的取土器的规格及性能见表1。

1.4.2 对黄土类土,土样直径不应小于120mm,其他类别的土样不小于108 mm。采用冲击钻进时,取样前宜使用120 mm取土器进行清孔,并保持孔底干净,残留的虚土厚度不应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