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型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型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型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型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型

内容摘要:从知识论角度探讨制度经济学的中心假设问题,指出对知识论的认识差异导致制度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派别的观点分歧,并以“有限理性”、“现实的人”假设构建起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重点探讨作为其重要构成的国家职能理论,指出中国政府转型的目标模式是契合制度经济学的理念的。将制度经济学纳入对中国政府转型的路径分析中,以期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型提供理念启示和理论借鉴。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知识论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型

将制度及制度变迁有关的问题纳入经济学学科的努力,贯穿经济思想史的始终。[1]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制度学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事物的深入分析在经济学学科中脱颖而出,占据显要位置。制度学派产生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其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 世纪末至20 世纪30 年代的老制度经济学,其创始者和代表人物为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契尔;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科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开创了以交易成本和产权分析研究制度问题的新思路,被世人称之为“新制度经济学派”。本文首先介绍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重点探讨作为其重要构成的国家职能理论的一般理论,并将其纳入到对当前中国政府职能转型的路径分析中,以期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型提供理念启示和理论借鉴。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内核,包括资源稀缺性假设、均衡理论(价格、供求理论)及微观经济学基本方法论,修正了“经济人”假设,以哲学——知识论为中心

假设,引入信息、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产权、国家等分析要素,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中心问题——知识论——有限理性、“现实的人”假设

笔者以为,新制度经济学较之于其他经济学科的主要分歧在于哲学理念的不同,即知识论——对于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古希腊先贤以其高度的抽象思维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将万千复杂的问题分为三类:一是,关于世界的本质、本源;二是关于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三是,关于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与之相对应形成哲学的三大基础学科: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知识论是关于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它回答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如何起源及真理的范围问题。任何的学科都是知识的学科,关乎对真理的追寻和探讨,因此都隐含着知识论的理念。正是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导致不同学科界分及不同观点的争论。新制度经济学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在于对知识的认识不同,即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假设。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在于资源稀缺性和“经济人”,“经济人”假设在于人类是完全理性的,对资源有完全的知识认知,并基于理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全”,即“经济人”是不存在的,正如哈耶克提出的“构造性无知”,并认为知识问题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因此,对于经济学这一研究如何克服稀缺性的科学来讲,人类的无知及其应对无知的办法成为绝对中心问题。[2]在有限知识假设下,人类是有限理性的,人是“现实的人”。正如科斯所言:现代制度经济应该研究现实中的人,即将人置于真实制度的约束之内。正是在知识论的假设下,新制度经济学构架起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在以知识论的逻辑链中浑然一体,理论在逻辑上的完全自洽。

制度经济学的知识论假设下,人类行为、市场交易是存在交易成本的,即科斯所界定的:人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的价格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和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在交易成本的逻辑中,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是制度的源泉,制度设计的最终使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交易的预期和确定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正所谓科斯第二定理:交易成本为正,制度与资源配置紧密相关,即强调制度设计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制度结构中,产权制度应运而生,进入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元素和研究框架中。产权在制度结构中非常重要,其重要性无论如何描述都不过分,因为产权构成制度安排的基础,

所有经济主体的交互行为从其本源上说都是围绕产权而产开的产权规定了经济主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权力)结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法律的结构,进而对社会的制度结构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还会转过来规定产权的演绎路径,所以,产权是所有社会活动的基础和目的。[3]

制度问题又设计到制度的提供与需求问题,制度形成的主要机制在于国家的强制性建构和实施,制度经济学必须研究国家问题和国家职能问题。在制度形成和变迁过程中,涉及到公共选择和路径依赖问题等等。

因此,以制度经济学的知识论——有限理性、“现实的人”为中心,逻辑延伸出交易成本、产权、国家理论、路径依赖等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构成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基于制度经济学“现实的人”假设是符合社会的、现实的、历史的,故制度经济学被誉为“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为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提供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实证力的理论和分析框架,因此在诸多的经济学科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独特解读和建构,使其成为经济学中的“显学”。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总得来说,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二是制度如何起源和变迁。具体包括以下主要理论。

1、交易成本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就是交易成本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交易成本概念为基石的。[4]科斯在《企业的性质》这篇经典性的论文里,把交易成本定义为人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的价格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和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科斯指出,交易成本是“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则把交易成本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制度才有用武之地,交易成本为零时,任何的制度都是无价值的。交易成本是制度的源泉,降低交易成本是制度变迁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说,交易成本是制度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逻辑基础,交易成本理论理所当然成为制度经济学的基石,成为其基础范畴。

2、产权理论

在所有制度中,产权制度是最重要的制度。关于产权的概念及性质:德姆塞茨认为,产权规定了人们获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界定了人们如何收益或者受损的方式。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综合学界研究产权的涵义可表现为以下层面:第一,它是人与物之间的归属关系,但其实质是依附于物上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在资源无限供给或者零交易成本下,产权是不起作用的;第三,产权表现为一权利束,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方面。[5]

明晰的产权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从而减少不确定性,能激励产权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行使产权。产权界定越明确,它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就越高,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说,以制度为分析载体的制度经济学必须关注产权制度,产权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制度经济学就是产权经济学,所有的制度都是产权的制度,迄今为止的制度经济学本质上都是研究产权安排或以产权为核心而展开的。[6]

3、组织理论及国家理论

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和减少交易成本而受共同意志约束的个人集合。制度经济学认为,从交易成本角度,组织本质是一种制度。正如科斯所说:企业(组织)是以组织成本替代交易成本。按照契约理论的说法,组织其实就是一组比较长期的契约关系的组合,通过长期的契约关系来替换短期的市场交易关系,可以保持交易的稳定性、安全性、高效性和低成本性,因为组织可以通过制定内部的规制以及组织本身所内含的运行特征来为其成员提供多于纯粹市场关系的好处。

因此,基于组织本质的制度性以及功能的交易成本性,组织理应成为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畴,制度理论理应成为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国家作为组织的一种,也成为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分析重点在于国家与制度起源、变迁与国家职能。下文详述之

另外,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起源及变迁的研究中,还有制度路径依赖理论及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立足于制度变迁中旧制度的特征及旧制度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规定性。公共选择理论即政治生活和集体决策经济学,关注政治组织、利益集团在制度变迁中对制度属性影响或决定。

二、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国家理论——以政府职能为视角

通过梳理制度经济学的相关文献,笔者以为,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政府在制度起源、变迁中作用;二是,政府职能理论,即政府职能的实现对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两大部分相辅相成,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

就政府在制度起源、变迁中的作用而言,制度经济学认为,依据制度起源、产生方式不同,制度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按照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二是诱致性制度变。两种理论实质上是一致的)。内在制度是社会自发产生的,以社会需求为存在动力的,源于社会内在的要求,具有长期孕育性、自下而上性、非正式性、非强制性特征,诸如习惯、内化规制、习俗和礼貌等。外在制度是由统治共同体的政治权力机构自上而下设计、强加于社会并付诸实施的。[7]具有自上而下性、正式性、强制性等特征,诸如专门指令、强制性规制等。两种制度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制度秩序,外在制度应以内在制度为基础,一个社会的制度设计必须要尊重社会的自发制度、自发秩序。有意识制定的、立法通过的规则,以及由政治过程决定的制度的整体架构,都必须以内在制度为基础。[8]这一点在政府制度设计时尤为值得关注和重视,当前的制度设计应注重传统、习惯、习俗,注重社会内生的制度和秩序,任何的理性建构必须秉承这一思想。正如哈耶克所说:自然本能不适合开放社会中的秩序,而要约束那些本能,遵守习得规则已十分必要。诺斯也提倡制度的历史分析,“历史在起作用”、“历史是有意义的”——或许在解释——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二元对立下强调内生制度对外在制度的决定或影响——有启发意义和价值。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制度有历史规定性的,不仅仅外在制度,内在制度的内在规定性或许更值得重视。

就政府的职能而言,制度经济学认为,国家职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家作为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如何有效地提供制度。制度经济学认为,“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特定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特点是它的强制性,强制性的后盾是国家的暴力潜能。……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 国家独特的地位决定了在任何长期变迁的分析中,国家模型都将占据显要的一席。[9]国家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任务是建立一系列的游戏规则,并将之付诸实施,以鼓励全民充满活力地加入到经济活动中来。[10]

二是,国家作为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者,如何提供有效的产权制度。正如上文所分析的,产权制度在制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也决定了政府的制度设计应把产权制度、产权保护置于突出的地位。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离开国家,人们很难对产权做出有效分析,因为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处于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地位。

三是,国家作为制度的实施者,如何有效地实施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把国家定义为由个人组成,这些人受制于一个单一的、以使用暴力作为强制实施手段的最终第三方。国家是垄断合法暴力权的制度,拥有军队、法庭、监狱等一系列的暴力实施机构。国家暴力的合法性和强实施力保障了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四是,国家作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平衡者,如何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国家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与利益矛盾。国家本身就是“社会阶级之

间相互妥协的累积过程,每个阶级都企图单独控制隐含在私有制社会中的强制因素。”

[11]

国家职能强调其制度变迁及制度供给中的重要作用,但国家职能的行使引发相应的缺陷,这些缺陷是国家行使职能所不可避免的痼疾,可谓职能之所在、缺陷之所在。国家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存在先天和后天不足。国家作为最大的制度提供者,受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如公共选择、路径依赖、政治制度、社会需要等、有限知识等,这就自然揭示出“国家如何有效的提供制度?”,现实中国家不能有效的提供制度或供给过剩或供给不足——正是这一问题的最好注脚。国家作为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者,但事实上国家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低效率的产权。诺斯认为,政治制度有一种形成低效率产权制度的天生倾向,这种制度导致了经济停滞或衰退。按照诺斯的分析,国家有双重目标: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结构),这能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

在第一个目标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换言之,国家有两个方面的目标,它既要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又要降低交易费用以便全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然而,这两个目标是相互冲突的。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冲突并导致相互矛盾,乃至对抗行为的出现,国家由此兴、由此衰。国家行使作为利益关系协调者的职能,但按照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是“理性人”,追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秉性使其易为利益集团所控制,往往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而为少数人获利。也即政府协调利益所持有的“非中立”立场,是存在利益偏好的,结果导致的的分配不公平,社会利益的失衡和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透过以上分析,笔者的结论显然:国家职能及其行使是双面性的,优势与缺陷并存,毁誉参半。政府可能是神圣的救世主,也可能是万恶的缔造者。这昭示我们在当前中国政府职能转型中要认清政府的实质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应关注的焦点问题。申言之,新制度经济学应为且可以为政府职能转型提供思想的启发和制度借鉴。

三、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政府职能转型的几点理念

按照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性政府的转型要求,公共服务型政府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理念要求: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等。笔者以为,这一转型的目标是完全契合新制度经济学的理念的,进而言之,新制度经济学为政府转型提供理念启发和制度借鉴。

(一)新制度经济学与有限政府

新制度经济学的知识论核心在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信息的不完全性,故而制度建构是不完全的,从制度发生学角度,制度建设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起源于一系列有形或无形契约的签订,是有限理性人契约的结合,且政府本身作为一个人的集合固然在理性能力、信息完全上有较大的优势,但仍旧逃离不出有限理性的宿命。因此,政府应是有限的,政府职能行使也应是有限的,这正是暗合有限政府的知识论假设要求。在有限政府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合理确定政府的职能边界,按照“友善于

市场、友善于社会”的基本原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不主动干预市场;二以是否有利于市场机制运行、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来判断干预的效果;三将干预置于制度约束下。[12]

(二)新制度经济学与法治政府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政府是存在缺陷的政府,即使存在职能上的诸多优越性和合理性,但不足以以功抵过、功过对冲。因此,如何消除政府的缺陷最大化发挥其职能也是制度经济学的当然命题。政府本质是一种制度,基于交易成本而产生对政府存在必要性、合理性。按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路径,政府缺陷也必然产生交易成本,以科斯第二定理要求产生相对制度的“欲求”,即对政府缺陷限制的制度——法治政府。在科斯的制度结构中,尤其强调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法律制度作为外在性制度具有不同于内在制度的独特优越性,如直接性、强制性、实效性等。这就要求在法治的框架下构造政府,即法治政府。所谓法治政府,是指政府职能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设立、变更,权力的运作、人员的编制等等都应该合法化、规范化。无论是政府的抽象行为还是行政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必须合法化、规范化,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害。法治政府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法治政府下必然要求阳光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是存在实质上的一致、内在逻辑上的连贯性的

(三)新制度经济学与阳光政府

新制度经济学在探讨制度变迁时,引出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即制度变迁中,新制度设计往往是利益平衡的结果,在利益博弈中,往往存在强势利益集团对政府制度设计者的虏获和控制,而使其特定集团利益制度化、法律化。同时,作为制度设计者的政府本身是具有利益倾向的,在制度上倾斜着利益的分配。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的公平的、无偏私的,最重要的在于程序的公平,政府是阳光的,制度设计是建立充分的利益博弈基础上的,且要形成良好的利益形成和表达机制和渠道。所谓阳光政府,是指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有义务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来自社会、群众的监督,提高行政的透明度。实行阳光型政府,应该告别“暗箱操作”,实行“政务公开”,改善政府与企业、个人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制度,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彬彬、黄少安:新老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起源及方法论比较[J]。山东经济,2005,(5)。

[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1。

[3]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

[4]刘福会、周燕、张国梅: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浅析三农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17)。

[5]李继敏、周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8,(2)。

[6]黄少安:现代产权经济学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学术月刊,1999,(9)。

[7]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1。

[8]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2。[9]卢现祥,朱巧玲:论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家的四大职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

(3)。

[10]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0。

[1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30。

[12]席顺利: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理论经济,2005,(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埠前小学刘成海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系于教师。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头衔确实很好听,但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对教师的一种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充分信任与社会认可,更是教师的一个终身奋斗目标。那么,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一位人民满意的教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思想上 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与时俱进,做一名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教师。 二、教学上 1、热爱孩子,诲人不倦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是对学生深沉的爱。”付孩子以爱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解决教育上疑难病症的万能钥匙。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耐心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对孩子要有慈母般的关爱之外,更应

该成为孩子所信任的朋友,喜孩子所喜,忧孩子所忧。根据儿童心理学,大部份孩子都有害怕老师的倾向,对老师的防御心理也十分强,但一但消除其防御心理,其内心就会犹如“广阔的草原”一样,没有任何屏障。 2、为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观 以前我常会这么想:我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凭我的经验,教这些孩子是绰绰有余了。然而,现在的我在工作之余常会这样感慨: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有句古话说: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那就要学。 现有这么一句被更改的名言: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常流水。可见时代在前进,孩子在发展,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要拥有燃不尽的能量,用不完的知识。作为今天的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重视加强继续教育。首先,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时惧进,教育动态是瞬息万变的,稍不留意,就会与当前社会教育趋势发生错位,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掌握和运用好新时代的新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引导孩子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阵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新鲜的血液,教师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因为渊博知识的获得,崭新理论的掌握,娴熟技能的练就,

江西财经大学新制度经济学试卷二教学内容

试卷1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人格化交易:从本质上讲是将经济活动范围限制在熟人圈里,进行重复的面对面交易。 2.科斯第二定理:“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3.中心签约人:是指企业所集中的要素各项交易契约中,在所有的要素交易契约中都出现的契约人。 4.“敲竹杠”问题,就是当人们一旦做出专用性资本关系投资后,担心事后重新谈判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契约条款或担心由于他人的行为使他的投资贬值。 5.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下不属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B.西方国家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 2.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 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 3.某化工厂将其有毒废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河流中从而造成对他人的损害,这种外部性是()。B.公共外部性 4.“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制度安排本身是有成本的。至于选择何种制度安排取决于制度生产的成本与由此带来的收益的比较。”这是() D.科斯第三定理 5.在委托代理理论中,交易双方在交易协定签订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的利益的行为被称为()D.道德风险6.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与契约和治理结构匹配的理论,对于经常进行的通用资产的交易,与之最匹配的治理结构是()A.市场治理 7.在科斯看来,企业契约至少具有三种不同于市场契约的新特点,但不属于的是()D.市场契约是新古典契约,而企业契约是关系型契约。 8.根据团队生产的定义及理论,下面哪种情况是团队生产() C.一个老板雇佣若干工人生产皮鞋的工厂 9.制度最核心的功能是()A.提供激励与约束 10.在诺思看来,国家统一掌握暴力进行制度提供的好处主要是()A.克服搭便车和带来规模收益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简要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12分) 1.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2.对契约不完全的主要原因,交易费用经济学将其归结为关键变量的不可证实性,新产权学派则将其归结为有限理性。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1.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命题是什么? 2.制度主义的演变大体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3.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创新点是什么? 4.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制度研究有那些流派? 5.理性的形式有哪些? 6.简述有限理性的内涵和产生原因。 7.有限理性的形式有那些? 8.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9.简述相互依赖的含义和产生原因。 10.举例说明合作剩余的形成。 11.简述制度与合作的关系。 12.互惠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13.试比较康芒斯、科斯和威廉姆森关于交易的分析。 14.简述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 15.如何理解作为一种分析范式的交易费用理论? 16.如何理解从零交易费用到正交易费用的转变? 17.简述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特点及总体思路。 18.交易费用测量的意义和难点是什么? 19.如何衡量两个层次的交易费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0.总量交易费用(宏观交易费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21.技术进步到底是提高了交易费用还是降低了交易费用? 22.简述契约的原则。 23.履行契约的方式有哪些? 24.简述古典契约的含义和特征。 25.简述新古典契约的含义和特征。 26.简述交易的三个维度? 27.论述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8.论述不完全契约产生的原因。 29.简述制度与博弈之间的关系。 30.举例说明制度的起源。 31.简述人类社会需要制度的主要原因。 32.如何理解制度非均衡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 33.分析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水平考试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相关各方的影响。 34.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低效率的制度会随着潜在的或实际的制度安排之间的竞争而被高效率的制度自动取代。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发展应向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借鉴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发展应向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借鉴研究 作者:刘文轩 院校: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专业培养具杯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摘要:通过分析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改革概况,审视我国经济发展现况,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借鉴新加坡的有益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发展;借鉴 一、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概观 (一)新加坡现况 新加坡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910亿美元,人均GDP22670美元。新加坡的总面积只有682.7平方公里,不足北京市面积的1/6,总人口约400万,不足北京市人口1/4。 (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道路 新加坡政府在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中,贯穿和实行了以下经济运行管理模式及理念:不折不扣地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并与世界经济挂钩;努力营造廉洁的政府运作

环境;实行论功行赏制度;实行劳—资—政三方合作;牢固不破的公积金制度。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同西方接轨。首先,新加坡政府为解决国内就业,在实施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力求使自己的工业产品面向美、欧、日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实行西方的工业标准,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金融、运输等服务行业采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或近似的作法。 二、建立高效廉洁高效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新加坡采取一套较为合理的公务员激励制度,对犯有贪污行为的公务人员则施以重刑,从而建立了一个廉洁奉公的政府运行机制。 三、群众路线。提倡全体新加坡公民就经济发展问题向政府献计献策(特别是在独立初期),对具有重大贡献的提案,政府予以重奖。 四、妥善处理劳资纠纷。公民对政府政策不满而发生罢工罢市等是令西方国家政府较为头痛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大敌。新加坡政府为妥善解决此类问题,建立了一套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政府主导型的劳—资—政合作协调体制。其中典型的实例就是把全国大大小小的工会统一成一个“新加坡职工总会”,简称“职总”。把全国绝大部分工薪阶层都吸纳为会员。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将政府政策向其会员进行宣传,求得理解,涉及工人利益问题,统一向全国资方代表-新加坡雇主联合会进行交涉。新加坡职总秘书长由政府不管部部长担任,从而确定了政府与工会之间较为牢固的合作关系。 五、建立公积金制度。为妥善解决公民住房、看病等关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问题,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套强制性的公积金制度,即任何企业在员工的薪金中,必须按照政府规定的公积金提取比率为员工配发公积金并将其存入员工固定的公积 金户头。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新加坡政府规定,雇主发给员工薪金时,要按照其薪金标准的20%由雇主配发公积金,连同扣除该员工薪金的20%一道(即员工薪金40%的金额),存入该员工公积金户头。该员工可按照有关规定,在购房和看病以及子女教育等开支时使用公积金款项。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基本保障了新加坡公民基本生活水准。对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差别

姓名:李源班级:11社工学号:1169145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差别 ——两种体制下职能差别及我国政府职能的讨论摘要: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特点就是全能和集权,政府几乎包揽统管一切经济事务的职能。而市场经济下政府主要有维护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健全法制,建设法治国家、克服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职能。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要完成政府生产与微观管理职能的更新、政府微观监管与服务职能的完善、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革新、政府经济职能的制度创新、政府对外管理职能的强化与创新这五大变革。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政府职能差别经济职能五大变革 正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我国却面临着一、转折期新旧经济体制的矛盾。尽管14年来我国以市场为主要取向的经济改革成绩斐然,但总的来说,改革仍处于由浅层向深层的过渡阶段。二、转折期经济运行机制转轨面对的现实经济基础是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的产物。然而我国现存的商品经济极不发达,而且严重畸形。因此研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条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的差别,十分迫切。以便结合我国国情去发展和完善政府的经济职能。① 1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的职能 到现在为止,计划经济时代有关政府职能的若干观念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改革,参考了一些书籍,整理出以下5个旧观念。② 1.1政府无所不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法律即使存在,但存在这样的认识,即认为有了法律,政府反而束手束脚,法律的限制约束职能作用被看成是多余的,这种观念实际就是权大于法。各种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也都在政府无所不能的思想指导下层出不穷,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改正。 1.2政府应当支配一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被认为有权力支配一切、有力量支配一切、有理由支配一切。 1.3凡是政府能做的都由政府做 这是一种旧观念,是和市场经济体制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指导思想应该是凡是市场能做的都由市场做,政府只能做市场做不到的或者做不好的事情。有哪些事情是市场做不好或者是做不到的呢?比如说,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宏观经济调控、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部门的发展,政府应该做这样的事情。计划经济下,只是由于政府力量还不足,不得不让出一小块让市场起一点作用,言外之意就是将来有一天政府力量够了,仍会取市场而代之。 1.4大政府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权力集中于中央、集中于政府,所以,大政府就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计划经济体制被看作社会主义的特征,大政府也必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市场经济下,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率的政府。关键是政府职能的界定划分,关键在政府必须要有精炼、强干的班子。 1.5政府的利益必定是全体人民的利益 这种理解首先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主体的多元性。这样的理解设定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就是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全体人民利益的。实践一再表明,计划经济时期,以人民利益的名义所做的错误决策难道还少吗?这个观点往往成为某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损害人民利益的一种借口,政府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人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规定了政府的含义,我们再来分析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担负什么样的职责。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自由放任主义者认为政府应该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市场的自发运行会给社会带来高效率,政府的过多干预只会起到反作用,政府需要作的只是提供安全和秩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政府的职责作了如下的规定:“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各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和压迫,这就是说要建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经常补偿费用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者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④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庇古认为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消除客观上存在的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之间的背离。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刺激有效需求来克服经济危机。萨缪尔森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矫正垄断,收入政策等方法来实现社会的效率、平等和稳定。70年代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者又重新鼓吹市场的效率,举起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大旗。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政府在管理经济过程中有时容易超出宏观调控的范围,直接干涉参与经济活动,这样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从政府的内在特征来看,政府和市场在某些方面是相互排斥的,所以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否则就容易起到反作用。 第一,政府具有公共性的特征。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公共权力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政府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的一般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社会公共权力是出于缓和利益矛盾需要才产生的,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政府会必须以成员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活动的宗旨,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相对脱离,凌驾于社会之上才能真正的履行其公共管理的职能。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作为市场的管理者、监督者出现,而不能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因为市场参与者本身必须是代表不同利益并且占有不同资源的市场行为主体。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如果直接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就违反了自身公共性的特征,也就很难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规则。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长期来存在着各种挂靠政府机关的各种企业,国家机关成了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这样这些机关在制定或者执行政策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的向自己下属的企业倾斜,这样就违反了政府公共性的要求,扰乱了市场的公平和效率。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不断要求各种挂靠机关的企业必须和政府机关脱轨,就是为了保证政府的公共性。 第二,政府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体,政府的功能涉及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体,从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一定地域内的各个个体只能在同一个政府下生息,享有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接受公共权力的管辖。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政府尽管事实上划分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但是这些部门和层级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一定国土范围内的政府只能有一个。因此政府一般应该有大局观念,整体观念,这和市场经济的理念是不符和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一般都是单一的、具体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增加自己的利益,核心的理念是利己。因此市场是一种“个体理性”,会造成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而政府行为则是一种“整体理性”,关注社会的公平。我国政府推行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如下岗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以及开发大西北,对西部地

《新制度经济学》考试复习大纲

《新制度经济学》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1.新制度经济学的三个假定:①人的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②有限理性,人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人的智力确实有种有限的稀缺资源;③第三个假定是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2.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一下问题:(1)制度的构成和制度的起源;(2)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包括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3)制度、产权与国家理论;(4)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自科斯以后,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里,到处可以看到制度、交易成本和经济成果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交易费用 3.交易费用的概念:交易费用被认为是使用价格机制的代价。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的条约得以履行,在成功地进行一项交易之前,要花代价做这些事前的工作,这就是交易费用。 4.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交易费用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 5.交易费用分为两类:一是由制度或体制的差异引起的交易费用。一是由测量商品或劳务的标准及技术变化引起的交易费用。

6.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1)市场和企业是相互替代而不是相同的交易机制,因而企业可以代替市场实现交易。(2)企业取代市场实现交易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3)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4)企业在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管理费用。(5)现代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及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努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演变的惟一动力。 第三章:产权 7.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决定了每个人相对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8.产权的分类:从产权的形式上来看,主要有共有制和私有制之分。9.产权的特征:(1)产权的完备性与残缺性;(2)产权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3)产权的明晰性与模糊性;(4)产权的实物性与价值性;(5)产权的可分割性、可分离性与可转让性;(6)产权的延续性与稳定性。10.科斯定理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臵,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状态,这也被称为“科斯中性定理”;第二个层次,在正常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利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称之为“科斯定理”。 第四章: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_知识点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念: 制度(诺思):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式规则(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规则(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和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概念: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 第三章 概念: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合作剩余: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

浅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

浅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采用先经济后政治的方式虽然使经济逐步步入正轨,但政治明显脱节,不论在处理突发事件还是某些外交和经济问题时不免捉襟见肘。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以用政府职能的转变说明我党在政治以及执政能力上的成熟,这种能力的强化证明一个务实成熟的政党的发展,不仅贯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且对经济和政治现实的把握日趋合理。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内容 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于政治体制的要求与当前政治体制自由状态存在着矛盾,尤其是对政府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迫切性。[1]中国政府发展方向的新定位,中国在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应当深化和细化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认识,更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把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推进到新的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又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继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 政府职能是在一定的时期内 ,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 ,它反映了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与方向。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题中之义。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体制需求: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环境变化。 1.经济体制转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我国,社会转型根本上是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于整个社会的转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传统的政府经济职能存在很多弊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原有政府经济职能的条件已发生了重大新变化,某些方面甚至是根本性变化。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企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推动下,政府职能才具有了转变的现实必然性,而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和地方稳定发展的推动者——地方政府,其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必须十分关注经济的发展,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活动领域。这样,经济领域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方法和手段的改变。 2.政治体制改革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我国政治体制仍然明显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实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进一步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因此必须继续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力争取得新的进展。 3.社会环境变化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我国的文化、技术、教育、法制、自然资源、人文、社会、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则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地方政府职能,政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身,保持在更高层次上与变换了的环境平衡。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新社会问题使原来的社会问题变得复杂和尖锐,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 二、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研究政府职能变革的实质是思考如何在制度变迁的条件下适度界定政府职能,如何实现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而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所以根据当前我国的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会计舞弊分析

2012年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8期 M ar2012 [摘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果仅仅关注会计程序和方法等技术层面,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必须要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作保障。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会计舞弊,产权不明晰、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利 益冲突以及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是导致会计舞弊的主要原因,因此从相关制度入手,才能找到 治理会计舞弊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会计舞弊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3-0090-02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会计舞弊分析 郑晓琳 (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会计舞弊不仅损害了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 者的利益,而且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而导致会计舞弊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制度因素。该文从制度经济学这个角度对会计舞弊的动因进行分析,为会计舞弊的治理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一、产权理论视角下会计舞弊成因分析 产权是人们对财产的所有权以及基于所有权而引发的对财产的各种处置权利的总称。产权是一组权利,总是以复数形式出现,并且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清晰地界定产权,有利于保障不同产权主体的利益,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一)企业产权界定不明晰首先导致外部监管失效,进而引发会计舞弊行为。产权不明晰不仅是我国企业制度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是会计舞弊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处于企业制度变革期,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界定不清楚,导致企业会计舞弊的受害对象不明确,因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会计舞弊现象普遍存在。在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晰现象尤为突出。 (二)会计信息产权不明晰导致会计信息的外部性。杜兴强认为,会计信息产权是“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接受的由会计信息的存在(供给和使用)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会计信息呈现出显著的外部性,即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需求者(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利益产生影响。由于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存在,降低了社会总效用,破坏了市场应有的效率,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这些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明晰和界定会计信息产权,旨在抑制会计信息的外部性,优化信息资源配置,使会计信息的供求效率得到改善。 二、委托代理理论与会计舞弊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是由于现代企业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者努力程度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前者在信息占有上处于劣势,被称为“委托人”,后者拥有信息优势,被称为“代理人”。 (一)导致会计舞弊的内在动因是因为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目标不一致。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他们的效用目标不完全一致:委托人追求资本增值和资本收益最大化,而代理人除了寻求以货币衡量的报酬以外,还追求一些非货币性因素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如要求增加休闲时间等。利益的冲突、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增进自身效用而危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舞弊提供可能性。 (二)导致会计舞弊的直接诱因是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有两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往往会通过签订一些契约来约束和激励代理人的行为,比如签订报酬契约,使其促使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利益有利的行动。 三、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 会计法规是规范和指导各种经济实体会计行为的重要依据。由于会计法规制定的滞后性,会计法规制定者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以及会计法规之间的不协调等原因,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划分不清晰或者不合理将会使管理层进行会计舞弊有可乘之机。另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给企业管理层一定会计处理选择权,其目的在于使管理层能够根据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经营环境,对会计政策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这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环境作保证,否则会计斟酌处理权就成为管理层进行会计舞弊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会计舞弊的治理对策及建议 (一)明晰国有产权制度 清晰界定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做到界限清晰、权责明确。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东缺位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使之从政府部门中独立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有企业出资人到位,在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下,防止内部人控制。 90··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1答案

5.三边治理:一种介于市场治理和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不是直接诉诸法律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 6.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制度耦合的情况下,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没有互相冲突和抵制的部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制度结构的整体功能。 二、问答题(5*10=50) 1.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治理? 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1’ 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有两条途径或思路:即激励和约束。对公司经理代理问题的“约束”思路,即“公司治理”。1’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约束股份公司经营者行为、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客观力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叫做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另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外部的各种客观力量,叫做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2’ 加强内部治理,就是以更恰当的方式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争取有责任心的大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保证企业的报告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提供和披露系统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保证经营者很好地履行对股东的责任,尽到作为代理者的义务。3’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包括一般少数股东以及潜在股东、资本市场、股票交易所等,以及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监督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外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使经营行为受到外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3’ 2.威廉姆森是如何分析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 威廉姆森主要是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的。1’ 1.人的因素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人”,而是“契约人”。“契约人”的行为特征不同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具体表现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正是“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3’

从十八大谈转变政府职能

从十八大谈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对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意义重大。深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处理好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 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两个方面。简政放权,目的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加强管理和服务,目的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处理好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既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举措。 为了增强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激发发展动力,政府就要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开、放到位、放彻底,不能因为担心放了容易乱就畏首畏尾、不敢作为。《决定》指出,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该由企业决策的事交还给企业,把该由市场决定的事交还给市场,打破各种影响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保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转变政府职能,只有把不该管的放下,才能合理取舍,集中力量,有的放矢,把该管的管到家。在强调简政放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并非万能,缺乏监管的市场会出现种种“病态”;社会组织也并非力量无限,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大事、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管不了也做不好的事,恰恰是政府应当尽责之处,不能一放了之,当“甩手掌柜”。为此,《决定》指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通过加强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处理好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关系,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把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整篇文章做好。既维护中央的权威、上级的政令,也发挥地方、基层的积极性;既防止一统就死,也防止一放就乱;既坚持上下一盘棋,又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为各地因地制宜留出合理空间。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职能配置,应根据实际需要,遵循权力和责任同步的原则,该上收的上收,该下放的下放,形成权责一致、事权与财力相

论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环境产权治理

论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环境产权治理 论文关键词:产权;环境产权;自然资源论文摘要: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从环境资源的产权的角度出发也已经成为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新方法。通过对环境产权的性质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公共物品的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烈的外部性环境产权也就具有了排他性和竞争性。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产权制度安排或制度缺失有关。编辑。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分析范式新制度经济学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忽视制度的弊端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把制度作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经济行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经济分析道路。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从环境资源的产权的角度出发也已经成为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新方法。环境产权制度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 一、环境产权理论的经济学基础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它反映了产权主体对客体的权利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能够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并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内在化的社会工具。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从法律的角度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利这些权利描述一个人对其所有的资源可以做些什么不可以做些什么;他可以占有、使用、改变、馈赠、转让或阻止他人侵犯其财产的范围。”[1]也就是说产

权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自由。产权界定的实质是财产权利的配置, 不同的产权界定方式不仅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而且影响财产分配的公平。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意义在于至少使能够给他人带来利益的人能得到受益者的认可和回报使损害他人利益的人给予受害者一定的补偿。因此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强调了权利的界定和权利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即便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也只有在对产权有明确的界定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只要产权不明确外部性侵害就不可避免只有在明确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性。产权理论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产权交易。人们进行产权交易的原因就在于不同主体对同一物品的经济价值会有不同的评价即它可以给不同的主体带来不同的收益。科斯认为在零交易成本的环境中产权交易在清晰的产权界定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当然现实中的交易不可能没有成本。因此不同的产权的结构设计可以带来不同的效率而作为权利最基本的反映形式法律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二、环境产权的性质人们一般倾向于环境产权是典型的公有产权所以环境产权应该表现出非排他性。但是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环境产权并非是完全的非排他产权。例如清新的空气在乡村和城郊是完全非排他、非竞争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享用阻止其他人享有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并且增加一个人的享用也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效用;但在拥挤的城市随处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就不是人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强化自身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纳税筹划(Taxplaning)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事先进行筹划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条件,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达到税负最小化目标的纳税规划。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依法合理纳税,最大程度地降低纳税风险,以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筹划性、目的性等特征。纳税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逃税或抗税,它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现对中小企业在筹资、投资、经营三大方面的纳税筹划略陈管见。 一、筹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筹集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以不同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一般来说,从纳税筹划的角度分析,可将企业的筹资方式分为(1)负债性筹资(包括:向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或企业借款、企业内部筹资、发行债券等)(2)权益性筹资(包括企业自我积累、发行股票等)(3)其他筹资(租赁、赊购等)三种形式。[1](P44)从纳税角度看,这些筹资方式产生的税收后果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进行筹资决策。在筹资决策中进行纳税筹划,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增加所有者收益。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效果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其原因在于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的拆借最容易使纳税利润规模分散而降低。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而论,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发行债券所发生的手续费及利息支出,依照财务制度规定可以计入企业的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抵税项目可在税前列支,企业也就可以少纳所得税。而发行股票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却是由税后利润支付的,比发行债券要多纳所得税。另外,租赁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节税筹划的重要手段。对承租人来说,租赁既可避免因长期拥有机器设备而承担资金占用和经营风险,又可通过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减轻所得税税负。对出租人来说,出租既可免去为使用和管理及其所需的投入,又可以获得租金收入,此外租金收入按5%缴纳营业税,其税收负担比产品销售收入缴纳的增值税低得多。因此,企业筹资时在不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可通过税收筹划实现资金的筹措却又节税增资的目的。当然,应该注意到,在筹资决策的税收筹划中,有时税收负担的减少并不一定等于所有者收益的增加。因此,不能只关注筹资中的所得税,而必须以企业是否能获得税后最大收益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标准。[2](P121) 二、投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税负轻重,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及投资伙伴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1)就投资方向而言,国家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立法时对鼓励类和限制类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可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借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2)从投资地点来看,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对经济特区及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根据不同)从投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指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是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2、交易:交易是经济主体间发生的产权的转让。 3、人格化交易:买与卖同时发生,拥有对方完全信息,彼此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主要约束形式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非正式规则,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这种交易多数发生在专业化与分工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 4、非人格化交易: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5、间接估算交易费用:通过交易过程中相关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收费水平,来测算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为之支付的费用 6、产权: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或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 7、产权的分割:产权的分割是指产权约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8、产权的交叉与重叠:一项财产的产权束中的某项产权与另一项财产的某项财产的某项产权的实现出现相互冲突,两者不能同时实施的现象,就是产权的交叉与重叠。 9、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的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10、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形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转化。 11、私有产权:所谓私有产权是指权利主体为个人的权利,即有个人所拥有的各类财产权利,这也是最普遍的产权类型。 12、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 13、集体产权:集体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是一个集体,行使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集体做出,即由集体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权利的使用做出决策。 14、政府产权:在理论上指产权由政府拥有,政府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食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15、公有产权:公有产权指产权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 1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这一种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同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造成其他人的消费减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